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幼教專業美術教學實踐初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三教改革中“教法改革”視角出發,重新審視中職美術課堂教學,發現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缺乏對作品的真實體驗,美術鑒賞能力較弱等。根據中職幼教專業特色和職業導向,通過虛擬美術館、角色扮演、職業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和感受藝術家及藝術作品,提升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
關鍵詞:教法改革;中職幼教專業;美術欣賞;美術館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了“三教改革”的具體方向: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1]這一方案的出臺對職業院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提出更高要求,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再以陳舊的教學理念和傳統的教學方法來教授,要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筆者基于“三教改革”中的教法改革,以中職幼教專業為教學對象,通過對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的不斷提升和變革,從而提升課堂的實效性和學生的核心職業素養。
一、幼教專業美術欣賞課的重要性
中職幼教專業美術欣賞課程是學生的必修基礎專業課之一,與其他美術專業技能課程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但相較之下,美術欣賞課易被教師和學生忽視。職業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職業技能,同時更要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只有理論與技能并行,才能培養出職業所需的優秀人才。對于幼兒教育專業學生而言,其職業要求之一是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帶幼兒感受、欣賞美,并能夠創造美,以促進幼兒多元智能全面發展。所以,對于幼師的培養目標不僅僅局限于掌握相應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同時更要不斷開闊美術視野、提升美術素養、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而美術欣賞課是提升幼教專業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美術欣賞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活動,是人們在接受美術作品過程中經過玩味、嘗試、領略,產生喜悅、愛好的過程。[2]美術欣賞課程內容涉及面廣且雜,主要內容為中外繪畫欣賞、中外建筑欣賞、中外雕塑欣賞、外國藝術設計欣賞、中國工藝藝術與園林欣賞等內容。美術欣賞門類眾多,涉及范疇之廣,符合中職幼教專業對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要求。由此,通過對不同美術門類的感知、體驗與賞析,能夠充分擴充幼教專業學生的藝術視野,讓學生在浩瀚的美術史長河中感受歷史的厚重和美的傳承。筆者進行的美術教學實踐探索中的“美術欣賞”主要涉及的門類為中外繪畫欣賞。在美術繪畫史長河中,流淌著無數經典的藝術作品值得我們欣賞與評析,對于經典作品的鑒賞是提升學生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在美術欣賞課程中,若只以史論的介紹、理性地陳述為主,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易會產生枯燥乏味之感。于是,如何提升學生對美術史的學習興趣,成為美術欣賞課程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也是專家學者近年來關注與探索的問題。筆者基于過往的專業研究,在現有教學模式基礎上,試圖通過多種途徑來激發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程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以適應幼師專業發展的需求。
二、美術欣賞課教法改革的實施路徑
(一)美術館虛擬空間的引入——讓情境“真”起來
近年來,美術館、博物館建設趨于完備,美術館通過舉辦展覽、公共教育活動等途徑來實現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功能。由于疫情原因,很多美術館及藝術平臺也開展了線上展覽和線上公教活動供觀眾參觀和體驗。這一呈現方式的推出,便可以成為美術欣賞課程的優質教學資源之一。線上虛擬美術館資源與美術欣賞課程的結合,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對藝術作品的感知與體驗。于是,在美術欣賞的課堂中,便引入“線上美術館”這一虛擬空間,讓學生帶上VR頭顯沉浸式走進藝術展覽之中,身臨其境地觀察藝術作品。學生帶著VR頭顯來觀看藝術展覽感覺十分有趣。學生們走進這一虛擬空間中,可以自由地走動,轉換角度來選擇展覽中的作品進行觀看,近距離的觀察作品,讓作品脫離書本,變得更加真實。例如,筆者在進行“20世紀中國畫壇——陸儼少”這一篇章講解時,借助雅昌數字展覽平臺,請同學們在課前進入3D數字展覽館中,觀賞“搜妙創真——松石齋藏陸儼少書畫精品展”這一數字展覽,結合線上展覽內容,請同學自主查找與藝術家相關的資料,觀摩展覽中的藝術作品,并在課上分享觀展感受。有學生在課上談道:“線上展覽讓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陸儼少這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和創作歷程,與之前單獨看他的書畫作品相比,視聽感受更加真切。我可以自由地選擇想要欣賞的藝術作品,點擊便可以看到高清圖片,感覺與作品的距離更近了,這樣的一種場景化、代入式的觀摩方式能夠讓我更有興趣去了解一位藝術家,激發了我們的興趣,我們小組的同學在觀展之后自主查找了與陸儼少相關的資料,對藝術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確實,在3D數字展覽中,學生可以進入數字展覽場景中,跟隨語音導覽進行觀展;同時,也可以自由調整觀展視角,選擇某一件藝術作品停駐觀賞。這一線上觀展方式,讓學生能夠有更加真實的場景體驗,沉浸式地感知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同時,作品的觀摩也更加真切,能夠以更高清且真實的視角來觀賞作品,并配以專業的導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引入“線上美術館”這一虛擬空間之后,通過借助科“VR頭顯”這一新科技手段,以及美術館、藝術類平臺中的數字展覽資源,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感受藝術作品,通過“線上展覽”這一場景化、主題式的情境教學方法的導入,提升了課堂的實效性。
(二)“美術館奇遇記”——讓作品“活”起來
虛擬美術館的引入,喚醒了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這一區別于傳統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作品的方式,讓學生更加近距離的接觸到了藝術作品。但是,隨著課程的進一步推進,筆者發現,以“虛擬美術館”的課堂引入確實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學生在對藝術作品進行賞析時,仍主要通過自主查找網絡資料、小組討論分享等傳統方法來鑒賞作品。于是,筆者以“美術館奇妙夜”為思路,在課堂中設計了“美術館奇遇記——名畫模仿”這一環節,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物類藝術作品,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作品“活”起來。學生通過模仿、扮演、展示的方式,切身的感受和體驗藝術作品中人物的服裝、造型、動作、表情、狀態等繪畫內容。這一方式的引入能夠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觀察作品,充分觀察作品中的形態與色彩等形式語言;同時,也能夠更加深入地揣摩藝術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感與理念。學生對于這一綜合研究方法也十分感興趣,于是便開始了自己的角色扮演之路。學生創造性地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和工具來模仿作品中的元素,觀察更加仔細而全面,觀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進行人物類繪畫鑒賞時,筆者請同學自主選擇一幅人物畫作品進行模仿,學生利用現有的服裝、道具進行扮演,同時還利用了廢舊物品進行道具、服裝、場景的制作,讓“角色扮演”盡可能真實還原原作。在此過程中,學生觀察和創造能力得以提升,這也正是幼兒教師所必備的職業技能之一。例如,筆者在進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達•芬奇”這一篇章時,有同學選擇了達•芬奇《抱銀鼠的女子》這一幅作品進行角色扮演。該同學在課上展示了自己的角色扮演作品,并介紹了自己的模仿過程:“首先,我對畫面中女子的服裝和造型進行了模仿再現,女子身穿藍色和深紅色帶花紋的服裝,我采用了兩件衣服進行了疊穿;同時,我觀察到女子的頭發緊貼臉頰,我便用發膠把頭發固定在臉頰邊。對女子的頭飾和項鏈,我也分別用了相應顏色的數據線和膠帶進行了表達,盡可能地再現了人物的造型特征。此外,在模仿的過程中,我對這位女子身份也產生了興趣,于是我查找了相關資料,了解到了這位女子是備受寵愛的米蘭公爵的情婦。畫中女子表情沉靜優雅、氣質非凡,目光堅定看向右側,我也盡可能地再現了女子的精神面貌。我在模仿過程中,沒有找到類似于銀鼠的動物,于是,我變選擇了一個熊貓的玩偶代替,熊貓也是十分珍貴的保護動物。”這樣的名畫模仿,讓藝術作品“活”起來了,學生通過模仿再現,觀察能力得以提升,也能夠更加深入了感知與了解藝術作品,美術欣賞的課堂也更加的生動活潑。在“美術館奇遇記——名畫模仿”環節中,大家對于繪畫作品中的服裝、造型、環境、動作、色彩等都進行全方位還原,但是對于畫中人物表情的抓取、狀態的表現等與作品背景相關的深層次內容的表現還有所欠缺,而這些正是鑒賞藝術作品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此,筆者在“名畫模仿”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升級環節——“大家來找碴”,通過這一游戲環節,讓學生自主發現、充分討論作品中的細節,認知作品的時代背景、挖掘作品背后的含義,感悟藝術家的創作歷程。這一環節的增加,更加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于藝術作品的深入了解與感知,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與職業相對接的課內生成與課外實踐
在美術欣賞課堂中,融入專業特色和職業要求,增加課中“職業情景模擬”與課后“課程實踐”這兩個環節。通過這兩個環節的設置,能夠充分將美術欣賞課與職業要求相結合,能夠有效提升美術欣賞課程的實用性與綜合實踐性,增強學生對職業的認知和體驗,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素養,有效實現課內生成與課外實踐探索。其一,課中設置“職業情景模擬”這一環節,每一小組同學以不同主題的美術欣賞內容為活動主題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以幼兒為活動對象,模擬進行微課堂教學活動展示。這一環節的呈現,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感知與理解美術欣賞中的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同時,還能夠與職業素養中對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相對接,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和職業能力。例如,筆者在進行“當代繪畫賞析:圓點女王——草間彌生”這一課題時,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了職業情景模擬環節。請班級同學進行分組,每組同學以幼兒為活動對象,設計適合幼兒活動的教學內容進行分享和展示。其中,有一個小組同學以草間彌生展覽“我的一個夢”作為素材導入課題,帶幼兒通過視聽初步感受草間彌生和她的圓點藝術;隨后,通過大屏展示草間彌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帶幼兒欣賞畫中點的多樣性表達;最后,以“紙盤”作為載體,帶幼兒通過畫不同形狀和不同色彩的圓點來體驗點的奇妙世界,通過“圓點”實現與藝術家的對話。通過活動的設計與展示,學生自主搜集了藝術家的很多藝術作品,并進行了分析和再創造,用于自己的教學設計中。這一環節的設置,能夠有效為今后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提前做好專業知識準備和教育教學素養訓練。其二,課后設置的“課程實踐”這一環節,主要是指學校每學期會組織學生進行幼兒園見習工作,在見習過程中,需要配合幼兒園教師進行一日活動的安排,其中便可將美術欣賞課程中的內容以創造性的方式融入活動課程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一環節也是“職業情景模擬”環節的再升級,從模擬走向現實,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美術、在實踐中感知自己的活動設計還有哪些不足之處需要調整與修改,以更加適應幼兒的需要。例如,在幼兒園實習過程中,有小組同學就實施了以“圓點女王——草間彌生”為主題的活動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視頻、圖片、實物等多種方式帶幼兒感知“點的世界”,學生與幼兒也進行了充分的互動,學生對于草間彌生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藝術作品非常感興趣。但在活動中,學生也發現了一個問題: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畫出不同形狀和不同色彩的點對他們而言有一定難度,幼兒所表現的畫面效果未能達到課堂的預期效果。于是,學生開始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更便于幼兒的繪畫表現呢?于是,他們對活動內容進行了修改,探索運用不同的工具來進行藝術表現,通過幼兒喜愛的“貼紙”的方式來表現豐富的“點”元素,更有利于課程活動的實施。在做中學,學生通過實踐獲得了新的感悟與啟發,通過見習活動,更加能夠增強學生的職業體驗與職業認知。美術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作為一名幼教專業的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美術素養,培養良好的美術眼光,不斷開闊自身的美術視野,豐富自身美術教育理念,通過啟發、引導創造性的帶領幼兒走進美術的世界,感受藝術的魅力。
四、總結
幼兒教師擔負著教育學齡前兒童的重要任務,是幼兒學習與生活的引領者,對幼兒教育有重要啟蒙作用。為此,不斷提升幼師專業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尤為重要。在幼兒園教育綱要里提道:作為幼兒教師,應該通過幼兒美術教育來培養孩子們的觀察能力、認識生活的能力。[3]通過美術教育要讓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基于美術課程對于幼教專業學生的重要性,筆者嘗試對于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的方法進行變革,主要依據杜威“以學生中心、活動中心和經驗中心”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通過情境化的“虛擬美術館”和“美術館奇遇記”作為變革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沉浸體驗、主動扮演、分享展示,真正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些方法的使用在其他課堂教學中也同樣具有適切性。此外,筆者以“教法改革”為核心,探索區別于傳統課堂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以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教法改革強調以“實用性、創造性”為原則,推進“課堂革命”的實施,普及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知識與技能、促進職業素養的提升和職業道德的養成。[4]筆者針對在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通過一次次對教學方法的調整和優化,以提升藝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以實現對學生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美育教育,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建松,陳正江.高職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內涵與路徑[J].中國大學教育,2019(09).
[2]彭雪春.中職美術欣賞對比教學策略的研究[D].西南大學,2020.
[3]李素芳.論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素質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16.
[4]秦華偉,陳光.“雙高計劃”實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3).
作者:萬笑雪 單位:南京市玄武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