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護理路徑在白內障患者護理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在白內障患者的護理干預中采取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方法將本院在2019年1月~12月接收的70例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5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措施,為常規組,另外35例患者在本研究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研究組),比較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評分、住院天數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①將兩組患者之間的知識掌握度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等進行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更短,知識掌握度評分明顯更高,兩組患者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②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對比兩組護理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可見觀察組更高,兩組患者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對白內障患者加強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同時有效拉近了護患之間的關系,對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有較高的價值。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白內障;效果;護理滿意度
白內障作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在各種因素(如老化、遺傳、局部營養障礙、中毒、輻射等)的影響下,均可導致人體眼睛中的晶狀體代謝出現紊亂,從而使晶狀體蛋白質變性,進而使其渾濁,最終引發疾病[1]。該疾病主要多發于老年群體,且疾病發生后患者表現出的臨床癥狀主要有視力障礙、瞳孔變白、眼壓升高等;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正確的治療措施,患者可能會發生一系列并發癥,如青光眼、玻璃體積血、葡萄膜炎等[2]。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白內障患者,雖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視力;但因手術存在一定的創傷性,再加上大部分患者缺乏對疾病的認知,依從性不高,從而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不利于患者恢復[3]。因此,本文研究將本院收治的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后,對其應用效果進行探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在2019年1月~12月接收的70例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5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措施,為常規組,男性占比62.86%(22/35),女性占比37.14%(13/35);年齡47~74歲,平均66.82±2.46歲。另外35例患者在本研究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研究組),男性占比57.14%(20/35),女性占比42.86%(15/35);年齡48~73歲,平均66.76±2.51歲。兩組患者比較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納入標準:①均對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②均對本研究手術無禁忌證;③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④均完善眼科相關檢查,確診為白內障。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存在精神、溝通或認知障礙者。
1.2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包含正確眼部保健方法、用藥指導、生活指導等。研究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1)入院時:以熱情、和藹的態度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紹醫院的規章制度、探視制度、科室環境,減少患者的陌生感;對患者入院時的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發放并同時講解表格的意義、作用,可提高患者的認知度。(2)心理干預:①術前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可通過轉移等方法來減輕患者的緊張感與不安感;②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患者心理狀態為患者制定合理的心理疏導方案,與患者講解疾病發生機制、治療方案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從而愿意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開展;③告知患者術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密切關注患者術中狀況,保證患者的心理狀態在手術過程中一直處于最佳狀態;④護理人員在同患者互動的過程中,仔細觀察患者是否存在不合理觀念,對于認知錯誤者,需及時幫助患者改變對疾病性質的不合理與歪曲的認知;⑤采用溝通技巧或是圖畫、視頻的方式,幫助患者掌握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護理人員應耐心解答。(3)入院第1~2d: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講解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包含病因、治療方法、癥狀等),并協助患者完善各項檢查,讓患者明白遵醫的重要性;給予患者易消化、纖維素與維生素高的食物,預防便秘;告知患者正確用藥的方法與注意事項。(4)術前1d:向患者講解正確沖洗結膜囊與淚道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項、手術方法等,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于存在不良心理者,應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5)手術當日:提前做好手術準備工作;告知患者術中需要怎么配合手術以及術前排便等。(6)術后。①術后1~2d:密切觀察患者的切口,指導、監督患者合理正確地應用藥物;如若出現流淚、疼痛等癥狀后,需立即告訴醫護人員,及時采取應對措施。②協助患者采取正確的體位(平臥位);囑家屬多協助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護理。③叮囑患者盡量不要咳嗽、低頭,排便時切勿用力過猛,防止眼壓突然上升,從而發生眼內出血、人工晶體脫出的情況;④保證患者眼部清潔,避免臟水進入眼內。(7)出院指導:告知患者術后3個月盡量不要低頭、劇烈運動,遵醫用藥;做好飲食與眼部衛生指導,叮囑患者定期復診。
1.3觀察指標
①疾病知識掌握度評估:由本院自行設置問卷調查表,內容包含白內障疾病的發生、病因、危害以及眼部護理,總分10分,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掌握程度越高。并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②護理滿意度評估:分為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分值在0~100分,80~100分為滿意,60~79分為較滿意,護理分值在5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為滿意率與較滿意率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正態計量資料表示為%、x±s,使用SPSS20.0軟件計算,如P<0.05則表示對比存在明顯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評分與住院時間比較
將兩組患者之間的知識掌握度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等進行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更短,知識掌握度評分明顯更高,兩組患者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對比兩組護理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可見觀察組更高,兩組患者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白內障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眼科疾病,指的是任何先天因素或是后天因素導致晶狀體渾濁,同時還對視力產生影響[4]。有相關數據資料顯示[5],50~60歲的人群發生白內障的概率已高達60%~70%左右,70歲以上的人群發生白內障的概率已達到80%左右,由此可看出,白內障已經成為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目前,手術治療是白內障患者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手術有一定的創傷性,在手術完成后可能出現并發癥,對患者的眼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再加上部分患者對疾病不夠了解;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各種不良心理,從而影響治療效果[6]。因此,在此過程中需要對該類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此來保證手術療效,提高預后。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后,其疾病知識掌握度評分、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主要是在對患者護理的過程中,為其制定具有順序性、時間性的護理計劃,以此來為患者實施標準化的治療流程、護理流程,使患者能夠得到最佳的治療措施與護理服務。該護理模式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為患者制定護理工作流程圖,這不僅能降低護理人員在工作的失誤與重復性,還能給予患者更加優質、安全系數更高的護理服務。除此之外,對白內障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用眼方式,促使患者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減少眼部發生疾病的風險,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綜上所述,對白內障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不僅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縮短住院時間,還有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應用。
作者:李洪峰 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