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專業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索在局部解剖學實驗中融入臨床手術入路內容的可行性。[方法]隨機選擇2017年上學期局部解剖學課程的2個課堂,隨機選擇其中一個課堂設為對照組,另一課堂設為實驗組。實驗組采用綜合性實驗方法教學,融入臨床手術入路內容。對照組沿用傳統的局部解剖理論授課與驗證性解剖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課程結束后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考核和理論考核。[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考核成績對比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理論考核成績對比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在局部解剖學中融入適量外科手術學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關鍵詞:綜合性實驗;臨床醫學;局部解剖學;外科手術
局部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醫學課程,與涉及外科手術相關課程的關系密切,如何在實驗教學中加強學生解剖操作能力尤為重要。本課題吸取一些院校開展綜合性實驗教學的經驗,根據我校局部解剖學的授課要求和當前臨床實際需要,甄選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臨床內容,融合到局部解剖學的教學中,探索一種適合低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局部解剖學綜合性實驗教學方案。
1資料與方法
1.1實驗對象
選擇2017年上學期局部解剖學課程的其中2個課堂,課堂內學生均來自2018級五年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為自愿選課,隨機選擇其中一個課堂設為對照組,將另一課堂設為實驗組。對照組36人,其中男14人,女22人,年齡(19.61±0.59)歲;實驗組36人,其中男9人,女27人,年齡(19.64±0.54)歲。兩組學生在一年級時都學習過系統解剖學,兩組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實驗方法
1.2.1實驗組實驗組學生分為6組,每組6人。根據人體局部解剖的劃分,在每個局部的理論教學中選擇1個與該局部相關聯的有代表性的外科手術,每個小組分配1個部位,各解剖部位和各部位手術視頻及選定的重要結構提前發送給學生課前預習。每次授課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為理論授課,與學生一起討論、認識該部位常用的手術入路過程中遇到的重要結構。每次課播放1個部位相關手術視頻。手術視頻播放過程中,當出現預先選定的要求掌握的解剖結構的時候,暫停視頻并向學生提問,考察同學們對該結構的掌握程度,視學生反映的情況,調出針對該結構預先制作好的課件,并對該解剖結構進行詳細講解,之后繼續播放手術視頻,當出現第二個重要解剖結構的時候,再次暫停手術視頻并向學生提問,然后再調出課件詳細介紹,同樣的方法用在后續出現的重要解剖結構,直到手術視頻播放完畢,時間上盡可能控制在1個課時內。授課的第二部分,各小組在各自分配到的部位進行模擬手術入路,自皮膚切口開始,做層次解剖。在實驗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按手術的操作步驟運用層次解剖的方法進行相關局部的解剖,把尸體解剖和手術入路結合起來,剖割、暴露和辨認結構,摸清手術入路中各層次結構的位置關系,層層深入,直達手術器官或手術部位。每個小組在做本組部位的手術入路解剖的同時,不在操作臺上的同學可以觀看其他組的手術入路解剖;凡解剖出需要掌握的重點結構時,各小組互相學習交流。
1.2.2對照組沿用傳統的局部解剖理論授課與驗證性解剖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實驗按大綱統一的局部解剖學操作指導的要求。
1.3教學評價
課程結束后,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考核和理論考核,均采用統一的解剖操作評分標準和試卷。操作考核主要考察學生對操作部位解剖全部過程復述的流暢程度,描述視野下各部位解剖出來的器官位置特點的完整度,檢查操作失誤率及失誤后的原因分析等方面內容,實驗操作考核占期評成績的50%。理論考核則采取題庫抽題組卷,學生統一在計算機房上機考試,理論考核占期評成績的5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兩組學生的實驗考核和理論考核成績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考核,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考核成績對比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理論考核成績對比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在局部解剖學實驗中融入適量外科手術學內容的綜合性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各解剖部位的辨識能力要強于對照組,表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在實驗中,同學們帶著問題,目的明確、任務具體,對結合手術的操作表現出極大興趣和高度的學習熱情,有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索欲,不少同學要求加班加點;“手術”時,同學們認真負責,團結協作,一絲不茍,精心操作,仔細剖割、暴露和辨認結構,搞清結構的位置關系,層層深入,直達手術器官或手術部位至手術結束,基本符合手術操作的解剖學要求。因此,學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操作能力不斷提高[1]。因理論考核試題并未增加外科手術學方面的內容,實驗組學生未能表現出明顯的優勢,與對照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比較并無顯著性差異。在課程進行當中,我們發現一些影響綜合性實驗開展的問題:首先,當前解剖學教師主要立足于基礎解剖教學,外科臨床知識比較有限,因此對解剖學教師來說,要想將外科手術學的內容較好地融入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同時講解好每個手術,確實是一個較大挑戰。其次,學生整體學習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學生在之前的系統解剖學學習中沒有打好基礎,并且距離已經有近一年的時間,小部分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自覺性不夠,課上的學習效率較低。此外,學生在之前的課程中接觸手術器械機會不多,對器械用法一開始比較生疏,動手能力較弱。各種原因最終導致解剖實驗過程進展緩慢,不得不在課外尋找時間完成解剖操作任務。針對出現的問題,項目組也提出了今后推進教學改革的設想:①解剖學教師密切聯系臨床。教研室可加強與附屬醫院外科教研室聯系,通過座談了解外科醫生最希望學生強化的解剖學方面的內容,參觀手術,了解最新的手術操作前沿。引導學生在課前充分查閱資料并提前接觸手術外科知識體系;教師不但解剖專業知識要寬厚,而且自身外科知識也要不斷更新。
因此,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較高,必須環環相扣才能很好地體現出以“手術入路”為導向的解剖實驗教學的優勢[2]。②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解剖操作中,按照外科手術的方法要求,指導學生合理使用手術器械,提高操作效率。強調基礎知識的重要性,要求每次授課都要將《系統解剖學》課本帶來,同時帶上解剖學圖譜。③對學生嚴格要求。要求學生每次解剖操作前都要讀懂讀透操作部位的解剖步驟,出現的解剖學名詞都要在課本上找到相應的文字描述以及在圖譜上找到相應的位置,了解需要尋找的重要神經或血管出現位置周邊的所有器官。強化學生對解剖部位的記憶,課程最后一堂課,每組抽簽安排學生做解剖成果簡述。對丟失結構需要反思失誤原因,及分析結構損傷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④在局部解剖學的授課過程中融入醫學人文精神。為了教會學生懂得感恩和尊敬,將人體整體標本稱為“無言良師”,尊稱他們是不說話的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舉行獻花、默哀儀式,整個局部解剖學課程結束后,每位學生寫一篇致“無言良師”的信,表達感激之情。教育學生尊重、愛惜遺體標本,懂得只有這些捐獻者們無私奉獻才有醫學生們學習的機會,從而進一步理解是因為一個個病人的付出,才有我們醫療技術的提高[3]。面對“大體老師”要嚴肅認真,把解剖操作的全部過程看成是一臺正在進行的手術,在學生心理層面營造出外科手術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不是在做尸體解剖,而是在為大體老師進行一次手術,培養學生嚴肅、專業、負責的學習態度。我們發現了大部分學生其實都有著在解剖學基礎課程中增加少量臨床內容的訴求,這給我們解剖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們將繼續以學生為本,在學校的支持下,盡可能多開發一些適合我校教學實際的,融合部分臨床知識的講義、課件以及微課等教學資源,讓解剖學的教學改革繼續深化,更好地為學生學習服務。
參考文獻
[1]艾壽坤,張建國,嚴桂民,等.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綜合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5(4):411-413.
[2]崔曉軍,王曉紅,張劍凱,等.以“手術入路”為導向的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11):942-944.
[3]孫燕,高璐,馬麗香,等.融入醫學人文教育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2):57-58.
作者:玉光強 鄧昆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