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級科研型醫學人才的主要方式。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高等醫學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對高級醫學科研人才的需求發生了重大改變——要求臨床醫生在立足臨床工作的基礎之上,能夠利用臨床數據、結果做出更進一步的科研思索,從根本上推動臨床醫療工作的發展,提高醫療水平。相對于過去的經驗醫療,社會對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應加強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生,將基礎醫學、生物學的科研方法融入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
教育是立國之本,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級科研型醫學人才的最主要方式。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優劣對國家衛生事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醫學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1]人類的健康是眾多因素決定的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但這一近乎常識的觀點并沒有得到廣泛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宣傳實施、社會的構建、醫療體制、人才實施、社會的構建、醫療體制、人才培養上仍然不系統、不完善。[2]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保健需求,我國的臨床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明顯不足;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與世界先進國家醫學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比較,我國臨床醫學國際化研究人才比較缺乏,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本文從問題入手進行分析,并探討了解決的對策。
一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招生范圍廣,學生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學生臨床科研能力相對薄弱
相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報考要求較為寬泛:首先,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報考條件要求中并未對考生的專業背景做出規定,考生的專業背景較為多樣化,其中不乏有預防醫學、護理學、中醫學等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同時,未對考生的臨床實習時間做要求,部分考生具有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多數考生不具備臨床實踐經驗,或者僅有一年臨床實習經驗(應屆臨床醫學本科生)。因此,同一屆研究生中,學生本科專業門類不同,臨床水平各異的情況非常普遍。此外,受研究生備考過程的影響,有相當部分的學生,為了準備政治、英語等理論可考試,犧牲了臨床實習時間,使臨床實習流于形式;還有部分基層醫療機構醫療環境較差,缺乏先進的設備和教學條件,無法保障實習質量——這就更進一步的導致了學生的臨床能力高低不齊,差距很大;不同高校的本科教育考核標準以及不同專業隊本科科研能力培養更是相差甚遠。招生專業差異巨大,學生科研背景及科研能力水平良莠不齊,給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二)學生讀研目標不明確
年輕人希望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素質,改變身份,進而提高社會地位。但是僅以功利目標為讀研動力的學生,往往會在研究生階段迷失方向。這既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是對自己時間的浪費。學生本人目標不明確,讀研過程中很難發揮自體的主觀能動性,使得研究生培養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三)學生就業前景尷尬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研究生質量考核最重要的指標是科研指標,培養方案未對臨床實踐時間及臨床能力做出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實行“四證合一”——即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其中執業醫師資格證書是獲得畢業證書的基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是獲得學位證書的基礎。[3]學生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能夠達到初級住院醫師的臨床水平,臨床能力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對于未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科學學位學生而言,在畢業就業方面難以和專業學位學生競爭。在我院本次實施的針對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問卷(共收回問卷調查61份)調查中,將近85%的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希望增加培養方案中對臨床輪轉的要求,增加臨床輪轉時間,以此提高臨床工作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未來就業于臨床醫院。從研究生入學到畢業,共有34個月的有效培養時間,為保障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多數高校對科學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輪轉未做規定;在導師的科研工作壓力之下,學生參與臨床輪轉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無法與專業碩士相比,就業期待卻偏向于臨床醫院。就業期待與就業前景不相匹配。
二多措并舉,加快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步伐
(一)限制報考條件,對考生的專業背景做出明確要求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的臨床科研人才。因此,應對研究生的本科專業背景、從業經歷等做出明確要求:要求本科專業為生命科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生命科學相關專業。保證學生的基礎知識扎實。
(二)推進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碩、博士研究生入學
考試自命題業務課改革自2017年開始,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由國家統一命題(統一考試“西醫綜合”)調整為各招生單位自主命題。這對改善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無疑是重大利好。招生單位可根據導師的科研需求、培養目標等自主確定考試科目,控制考試難度,從招生源頭上把控學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同時,加大復試面試考核中的科研能力、科研思路等的考核內容;對于跨一級學科的考生,應在復試中加試臨床醫學相關內容;成立的復試專家委員會應盡量涵蓋臨床醫學各個學科專業,全面、客觀考察學生能力。
(三)建議逐步取消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改為臨床醫學
“直博”教育臨床醫學科學學位學生應具有扎實的本學科領域理論基礎、具有在交叉學科領域進行探索的能力、具有獨立從事醫學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能力、熟悉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在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理論研究領域做出一定創新的潛在素質。因此,科研能力是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檢測標準。碩士研究生僅有三年時間,出去業務課學習、學生找工作等時間,所剩科研時間不超過24個月。而臨床醫學的科研工作一般都是以細胞、動物實驗為基礎,或以臨床大數據的統計及回顧為方向,科研周期長、成本高,僅碩士在學的時間,難以保障科研能力培養質量,這也是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碩士較之基礎醫學、生物學碩士科研能力弱的主要原因。逐步取消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碩士教育可以同時解決兩方面問題:首先,學制延長至五年,時間上的延長將迫使學生在考研過程中將更加慎重的考慮讀研時間、本人興趣、就業方向等因素,從而降低考研的盲目性。使得多數報考的學生目標明確,動力十足,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奠定基礎;第二,學制延長后,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學習基本方法,設計科研思路,更有利于鼓勵學生挑戰較高難度的課題,從而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質。
(四)發揮研究生指導教師的能動性
針對學生專業背景及課題需求,建設完善培養方案,針對性的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根據1999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學業標準要求:“碩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4]科研創新能力是高層次臨床醫學人才所應具備重要能力。這是衡量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水平的標尺。在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導師是完成醫學碩士研究生創新教育的最重要執行者,應擔負起創新教育的責任,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熱情。在規范化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應對臨床研究生建立了嚴格的“開題報告”和“中期考核”制度。使制度監管貫穿于過程培養。應逐步建立研究生導師考核制度,物質獎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發揮導師育人的能動性。對于能夠高質量培養研究生,發出高水平論文的導師予以一定的獎勵或鼓勵。
三結語
在醫教協同改革的大前提下,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面臨新的挑戰。應從研究生學制、入學考試、培養模式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培養思路,發揮導師能動性,提高學生科研探索的積極性,拔高培養高素質醫學科研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麗梅.醫學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29-131.
[2]柯楊.對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07(001):27-30.
[3]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文件.學位[2015]9號,關于印發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
[4]劉寶存.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基礎[J].中國高教研究,2005,25(4):18-21.
[5]魏曉麗.有關臨床醫學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幾點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8,5(02):4-6.
作者:魏曉麗 單位:南開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