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課程教學質量保障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招生錄取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源頭。課程設置體系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基礎。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是有效提升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學術質量的重要保證。通過招生錄取制度化、課程設置體系優化、加強過程培養監督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質量保證
2014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的意見》指出:全面貫徹落實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管辦評分離,樹立科學的質量觀,以研究生和導師為核心,以學位授予單位為重心,從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動入手,明確各質量主體職責,保證研究生教育基本質量,創新機制,激發學位授予單位追求卓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在研究生教育的新時代背景下,針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對我校2015級和2016級的臨床醫學研究生招生和教學工作進行了改進和探討。
1招生錄取制度化,招生環節透明化,提高了生源質量
碩士研究生的生源質量對研究生未來的培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它是培養措施得以實施的前提和基礎。為提高生源質量,我校堅持科學選拔,積極探索并遵循高層次專業人才選拔規律,采用多樣化的考察方式。在對考生德智體等各方面全面考察的基礎上,突出對專業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等方面的考察;堅持客觀評價,專業課、外國語考核以及實驗(實踐)考核成績量化,綜合素質考核也有明確的等次結果。所有的招生錄取政策和程序均在校園網絡上提前公開,接受廣大師生的有效監督。目前已經取得顯著成效,隨機抽取2015年、2016年錄取研究生各80人作為研究對象,2015年第一志愿考生錄取18人,第一志愿考生占比為20%,外校畢業生占比為40%;2016年第一志愿考生錄取32人,第一志愿考生占比為40%,外校畢業生占比為60%。2015至2016年,第一志愿錄取比例增加了100%,外校畢業生比例增加了50%。招收進而培養一個活躍而優秀的研究生群體,有利于促進高校的科學研究、維護并提高學校的學術聲譽,可以加大高校在高層次人才培養競爭中取勝的砝碼,是不斷改善和提高辦學水平的可靠基礎,是學校人才“效益”不斷增長的重要保障。通過錄取政策高度透明化,錄取環節公開化,讓考生認識到我校錄取的公正和公平性,提高了考生對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信任度。
2實行“競課制”,優化了課程設置體系
課程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課程設置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是研究生培養得以實現的中介橋梁[1]。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和研究生培養規格和類型的多樣化[2],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我校對培養方案進行了改革,改變以往課程設置的傳統模式,實行了“競課制”,擇優遴選課程進入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由申報課程答辯專家小組評選。專家小組成員包括校內的資深教師,研究生管理崗位的專家,校外行業領域的知名專家。答辯內容包括:課程名稱、目標、理念及定位、授課學時數、教學條件及保障、教材及文獻資料選用情況、授課方式及成效。答辯通過的課程由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批準后,列入培養方案。目前已遴選出66門選修課,共計40學分,供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選修。通過競課,激發了很多校內高學歷、科研經驗豐富的青年教師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已遴選的66門課程中,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主講課程有50門,占總課程數75.8%。這些課程均反映了學科及研究領域的前沿動態,對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起著重要作用[3]。研究生課程的前沿性是提高其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必要前提,課程的實用性是研究生完成創新性研究工作的必要保證,在課程體系中兩者的比例合理與平衡非常重要[4]。經過修訂培養方案,我校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前沿性課程占45%,實用性課程占55%。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其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5]。我校以課程為主線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選拔了更多的高學歷、高能力的優秀年輕教師擔任研究生課程教學。目前研究生教師中,45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68%,主要負責前沿性課程教學網絡建設,45歲以上具有教授或主任醫師職稱的教師占100%,主要負責實用性課程教學網絡建設及臨床實踐教學。研究生教學指導小組及學生信息員對改進后的課程教學效果反饋良好。針對遴選的66門課程,對我校2015級和2016級的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問卷中“對目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滿意度”一題中,選“滿意”的占78%,選“一般的”和“不滿意”的分別占17%和5%。在“您認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對您的研究領域有幫助嗎?”一題中,選“有很大幫助的”占80%,選“有一定幫助”和“基本沒幫助”的分別占17%和3%。根據調查顯示學生對我校目前的課程設置反饋良好。
3成立“研究生教學指導小組”,加強過程培養監督
在崗教師中選擇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人,臨床實踐基地中選擇醫德及業務水平均優秀的醫生8人,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3人,共22人,組成研究生教學指導小組,對授課需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課程學習狀態進行常態化監督、提出改進意見。并選擇責任心強、有正義感的在讀研究生3人作為研究生課程學習信息員,實時反饋課程教學中的問題。經過2年的研究,根據研究生教學指導小組發現的問題及學生的反饋意見,我校對研究生過程培養做出了重要改進。針對培養目標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在以培養類型及專業劃分班級的基礎上,按需設課,分別建立了學術型和專業型兩種碩士學位課程體系。因國家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必須通過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故我校建立了學位課程網絡教學體系,供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學習時間,在入學第一學期末由學校統一組織課程考核。經過2輪考核發現,平均考核成績及格率為93%,優秀率為82%。學生調查問卷結果表明,網絡教學方法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習是適用的,學生滿意度為100%。
4小結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改革,我校臨床醫學研究生生源質量逐年提高,培養質量顯著攀升。總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復雜性的工作,直接影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健康順利發展,對建設人才強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將產生重大影響[6]。因此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點滴不足,都應高度重視,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新形勢下適應時展需要的高層次臨床醫學人才,提高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姜昱竹,呂長俊,欒希英,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思索與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6):1138-1143.
[2]王淑秋,盧春鳳,徐輝,等.基于核心能力培養的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解剖學研究,2015,37(2):151-153.
[3]王靈芝,許建平,黃曉婷,等.醫學碩士研究生對“醫學科研設計”課程的認識及需求調查[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5,5(2):56-59.
[4]張祥宏,賈彬,姜玲玲,等.省級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中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2:113-114.
[5]黃星,羅殿中,韋東梅,等.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05:65-67.
[6]黃寶印,徐維清,張艷,等.加快建立健全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03:1-9.
作者:關艷中 李鑫鑫 馬微 顧長虹 單位:牡丹江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