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思政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主干課程,在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不僅是“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根本舉措,同時也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辦法。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重要時代背景,分別從課程的定位思政、理論思政和實踐思政三個方面來進行探索和實踐,將疫情防控與教學知識點有機整合,深入發掘相應的思政教學事例,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培育德才兼備的新型軍事醫學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醫學檢驗技術;課程思政
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高校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指示,大力推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新模式[1]。陸軍軍醫大學肩負為全軍培養和輸送高素質醫療衛生人才的重任,堅定貫徹習主席提出的“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以此為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面對強軍事業對人才培養提出的強勁需求和新時代院校體系重塑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陸軍軍醫大學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加大醫學專業課程改革力度,深入推行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而保證軍隊醫學院校學生培養過程中的思政教育,努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軍事教育根本問題,為軍隊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儲備重要力量。陸軍軍醫大學是目前全軍唯一一所培養醫學檢驗專業人才的高校,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作為一門主干專業課程,要實現貫穿全課程的思政教育,需要針對本課程的特點,尋找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同時,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將思政元素引入課堂,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和學習中,最終實現教與學思政、思與行思政。
一、課程定位思政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作為一門為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科學依據的專業課程,其核心是基于微生物學基礎理論與技能,重點研究感染性疾病病原體特征和快速、準確的病原學診斷方法與策略,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課程內容綜合了基礎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檢驗技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該課程定位于服務臨床診斷,一方面,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然嚴峻,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國家層面的高度,因此新冠肺炎疫情下對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的教育是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另一方面,為解決傳統微生物檢測方法難以滿足當前臨床快速診斷的困境,伴隨著細菌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轉化醫學的廣泛重視,臨床檢驗新技術與新方法不斷涌現,切實體現了科技興國、科技強國的精神,是課程思政的另一個重要切入點。課程定位思政是課程思政的指揮棒,是有效實現課程思政的全局謀劃。
二、課程理論思政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以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為基礎,課程內容與人類健康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許多知識點具有德育的潛力和價值。在課程理論講解過程中,抓住關鍵問題和關鍵環節,將思政元素和理論講解進行有機地融合,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2]。
1.在講解生物安全知識點時,有機結合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融入課程思政。此次疫情中有大量醫護人員感染,凸顯出安全防護知識的明顯匱乏。同時,在此次疫情中也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短板和不足。因此,習總書記提出“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盡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通過結合實事講解,使學生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生物安全知識學習的重視程度。同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面對嚴峻形勢,陸軍軍醫大學緊急抽組150人醫療隊連夜奔赴武漢支援的緊迫情形,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有不少隊員是參加過多次防疫戰斗的“老兵”,抗擊非典、汶川地震救援、抗擊埃博拉都有他們的身影,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他們再次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戰場”。通過講解陸軍軍醫大學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作出的貢獻,弘揚了“紅色軍醫精神和抗疫精神”,增強了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奉獻的精神。
2.在講解臨床標本的細菌學檢驗知識點時,要強調在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中,標本的正確選擇、采集和運送是臨床實驗室檢驗工作準確和有效的前提。尤其是某些特殊病原體的檢驗,如厭氧菌檢驗,標本采集后應立即送檢,并且需要放入特殊的厭氧轉運管或厭氧轉運瓶運送,對后續厭氧菌的成功檢出至關重要;再如衣原體的分離培養,需要特殊的細胞培養或雞胚培養,而這一特殊培養方法的建立,離不開湯飛凡教授的貢獻。在20世紀中期,湯飛凡教授面對飽受沙眼病之苦的民眾,決心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來解決此臨床棘手問題,在反復嘗試、多次失敗之后,成功通過雞胚卵黃囊接種和鏈霉素抑菌的方法,首次分離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衣原體,并“以身試菌”證明了沙眼衣原體是引起沙眼病的病原體,為衣原體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被譽為“衣原體之父”[3];除此之外,黃禎祥教授建立了病毒培養新技術,將早期只能從動物或雞胚里培養病毒的方法,改良為可以在細胞層面培養病毒,極大地簡化了病毒培養技術,推動了病毒學研究領域的發展[4]。通過對科學家們卓越貢獻的介紹,培養學生們要以服務人類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為己任,共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也使學生們了解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面對失敗和挫折時,要不畏艱難、勇于挑戰。
3.在講解細菌耐藥性檢測知識點時,要著重讓學生們意識到細菌耐藥性已成為世界感染性疾病治療領域面臨的嚴峻問題,我們正進入一個后抗菌藥物時代,在這個時代,普通的感染(尤其是革蘭陰性菌感染)將再次成為難以阻擋的殺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吉姆·奧尼爾教授預測“若不采取措施,到2050年,全球每年約1000萬人將死于多重耐藥細菌感染”。由此可見多重耐藥的形勢不容樂觀,2016年聯合國就細菌耐藥性這一全球性問題召開了大會商討解決方案。我國是抗菌藥物使用大國,隨著抗菌藥物應用日益增多,耐藥性問題日趨嚴重,因此,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進行有效管理刻不容緩。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職責首先是為臨床感染盡快找到感染病原,提供輔助性診斷依據;其次提供準確的藥物敏感報告,為臨床選擇藥物提供依據;第三就是支持感控,一方面實時監測、上報耐藥菌出現的情況,及時反映細菌耐藥監測數據,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抗菌藥物使用管理辦法提供循證依據;另一方面,協助感染控制和預防感染爆發。當病原在某一個地區爆發時,通過微生物檢測及時發現病原,上報給感染部門,能夠有效、及時地控制感染的爆發。這些實事案例,鮮活生動,引領作用極強,加強了學生們的職責和使命感,使學生們對于課程的理解更加深入。
4.在講解微生物檢驗的自動化知識點時,講解內容貫穿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的整個發展歷程。傳統微生物鑒定是基于微生物培養為前提的,依賴顯微鏡觀察和染色技術,檢驗周期費時費力,無法滿足臨床快速、準確診斷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先后經歷了以數碼鑒定和半自動微生物鑒定技術為基礎的診斷微生物學檢驗技術、以分子生物學技術(如PCR、質譜鑒定)為基礎的分子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到以基因多態性測序技術為基礎的基因微生物學檢驗技術階段[5]。目前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標準化、規范化和質控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進步,微生物檢測更趨向于快速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出現了自動化接種培養系統、自動染色系統、自動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系統,以及全套自動化檢驗系統等。通過介紹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的發展歷史,使學生們認識到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學習和工作,保持不斷學習和進步的心態。另外,也要提到相較于國外,我國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的發展面臨滯后的問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國在這個領域的創新能力還不足,比如檢驗科或其他醫療輔助機構大都處于使用國外檢測儀器和方法的現狀。那么如何改變現狀,如何提升我國的研發技術和平臺,尤其是軍事檢驗技術水平呢?通過介紹我國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鼓勵學生們積極響應“科技興國、科技強國”,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創新技術,大力促進軍事相關微生物學檢驗技術的創新發展。
5.在講解幽門螺桿菌檢驗知識點時,必須要提到澳大利亞消化科醫生BarryMarshall敢于質疑、探索真理的事例。傳統觀點認為胃液的酸性很強,胃里面不會有細菌存在,而Marshall通過微需氧技術從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活檢標本中成功分離出幽門螺桿菌,并提出幽門螺桿菌可能引發胃腸道疾病,但當時學界并不認可他的研究成果,Marshall不惜“以身試菌”,通過大量試驗最終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的“元兇”,顛覆了傳統的醫學認知,并在2005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4]。此外,幽門螺桿菌因其特殊的寄居部位,使得針對幽門螺桿菌的特效疫苗研發工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于停滯狀態,直到陸軍軍醫大學鄒全明教授帶領科研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歷經十余年的技術攻關,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個幽門螺桿菌疫苗———“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也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水平躍居世界前列,鄒教授團隊因此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的榮譽。通過講解這些事例,鼓勵學生要以前輩為榜樣,在學習教材中的知識點時要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勇于探索,保持一顆不斷深入探索科學真理的初心。
6.在講解臨床病毒學檢驗知識點時,要強調有些病毒性疾病病情嚴重、傳染性強、死亡率高(如埃博拉出血熱、艾滋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在采集和轉運病毒樣本時必須符合相關生物安全規定。尤其在應對諸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突發病毒性傳染病時,臨床微生物工作者需穿戴三級生物安全防護裝備對疑似患者進行標本采集,即使在夏日高溫的環境下仍堅持在一線開展工作,培養學生們的敬業精神,希望將來步入工作崗位之后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學習和工作,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在講到埃博拉病毒檢驗知識點時,尤其要提到在非洲埃博拉疫情來勢洶洶,傳播途徑尚不明確,且沒有疫苗和完全有效治療方法的情況下,陸軍軍醫大學第一時間響應國家號召,派遣醫療隊奔赴利比亞協助當地疫情防控工作,后被國家授予“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援利抗埃”行動展現了陸軍軍醫大學攻堅克難、救死扶傷、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紅色軍醫”精神,彰顯了“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當代革命軍人本色,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內涵,進一步培養學生銳意進取、勇擔使命的歷史責任感。
三、課程實踐思政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實驗課在整個課程中占了較大比重,主要包括室內實驗和現場實驗兩種教學形式。在實驗課中發掘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與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緊密結合,不僅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落實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的基本需求[6]。
1.室內實驗一般包括臨床微生物學技術基本操作、臨床常見標本(膿液、糞便、尿液)的細菌學檢驗、皮屑標本的真菌學檢驗以及病原菌耐藥基因檢測等內容。在學生第一次踏入實驗室時,就要告誡他們,所有臨床樣本都具有潛在的生物危險性,在接觸時要嚴格遵守標準的操作規程,避免樣本中的有害物質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健康造成損害,對環境造成污染,要讓學生意識到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如2019年的“布魯氏菌病感染事件”,就是因為甘肅蘭州某藥廠在獸用布魯氏菌疫苗生產過程中違規使用過期消毒劑,致使生產廢氣處理不徹底,使帶菌廢氣形成氣溶膠,導致處于藥廠下風區域的人群吸入氣溶膠后感染,造成逾萬人布魯氏菌抗體檢測呈陽性[4]。另外,實驗指導老師認真給學生示范微生物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及實驗結果的正確判讀,如革蘭染色時,強調染色和脫色時間的正確掌握,操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與理論不一致的結果,導致檢驗結果的錯誤判讀,給臨床診斷帶來誤診或漏診。借此實驗,使學生們切身感受到要做好實驗、獲得可靠的實驗結果,必須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7]。
2.結核分枝桿菌檢驗的現場教學實驗。目前我國仍是全球第三的結核病高負擔國家,早期準確診斷和有效治療是結核病防控的關鍵,而傳統的臨床微生物結核分枝桿菌檢驗主要是涂片鏡檢和分離培養,但陽性率較低,易漏檢。因此,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對于結核分枝桿菌的檢驗需要多種檢測手段聯合使用[8]。為了滿足結核分枝桿菌檢驗教學的需求,我們增設了現場教學模塊,專門在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檢驗科開展結核分枝桿菌檢驗現場教學[9]。現場教學時,將學生分為傳統檢驗技術組和現代檢驗技術組,兩組分發相同的臨床標本,采用不同的方法檢測(傳統檢驗技術組采用傳統涂片染色法,現代檢驗技術組采用實時熒光PCR法)。檢測結束后,學生根據各自檢驗的結果(陽性檢出率)來比較傳統和現代檢測方法的優缺點。通過現場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將來對學習和工作永葆初心、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調整發展方向,開拓創新。
四、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反饋
我們對近三年醫學檢驗技術的學生進行了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反饋的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接受度、教員開展課程思政的時長、思政案例與課程理論知識契合度的評價,以及課程思政的開展對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影響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的評價。學員反饋結果統計顯示:約70%的學生了解課程思政的定義,并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如“聯系學習生活實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實際提高對課程以及未來發展的認識”“精神向上,人生導引;學習之外,修身做人”等;約86%的學生接受并支持本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約80%的學生認為教員使用的思政案例時間恰當、與理論教學融合較好,不僅使課堂變得有趣而且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并對自己軍人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形成有正向引導作用;但是,也有約13%的學生認為思政教育的開展在理論教學中顯得生硬。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絕大部分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給予了肯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員平時還應多留意課程思政案例庫的收集與積累,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會議,提高教員課程思政教學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應用到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的教學中去。
五、結束語
本文分別從課程定位思政、課程理論思政和課程實踐思政三個方面,對軍隊院校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思政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圍繞這三個方面充分挖掘本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尤其發揮了陸軍軍醫大學作為軍事醫學院校大力弘揚的“紅色軍醫精神和抗疫精神”在課程思政中的作用。軍隊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是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的過程,是深入貫徹和落實習主席提出的45字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的有力支撐,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的根本保障。
作者:李倩 陳建高 閆晶敏 王施韋 毛旭虎 單位:陸軍軍醫大學藥學與檢驗醫學系臨床微生物與免疫學教研室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