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施工現場工人不安全行為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以國內相關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研究文獻為基礎,分別從研究理論、方法、內容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其研究理論由最初的行為主義理論、事故致因理論逐步發展到激勵理論、社會學理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結構方程模型、系統動力學、層次分析法等。研究內容包含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形成機理、智能識別管控措施三方面,以此總結經驗并提出了以后可借鑒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不安全行為;建筑工人;形成機理;影響因素
1引言
建筑業對于經濟發展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自身安全事故頻發也制約著國內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建筑業的安全問題頻發,不僅與建筑業自身特點和性質有關,而且與其所處環境和人的行為有關。研究表明超過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的[1]。因此,眾多學者對建筑工人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以期望改善或降低不安全行為的發生進而降低安全事故。本文在已有的相關文獻基礎上進行方法、理論和措施總結歸納,探究未來的研究目標和方向。
2文獻來源及分析
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作為檢索主題,截至2021年4月15日共檢索有192篇中文文獻,具體發文年度趨勢走向圖,見下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以前,有關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相對較少,說明以工人不安全行為角度探究建筑安全并未得到學者的關注。2009年~2015年間,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研究文獻數量穩步上升,且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不安全行為的特點、產生原因及相對應的管理措施,研究深度不夠;2015年~2020年間研究數量和研究深度進一步提升,大多數研究文獻集中于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機理及改進措施方面,同時隨著互聯網科技發展,在工人不安全行為領域也引入了計算機視覺技術、智能穿戴設備等。
3相關研究理論及方法
3.1研究理論
根據已有文獻的分析,得出關于用于研究人的不安全行為的理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即從最初的行為主義理論到認知心理學,直至現階段廣泛采用的激勵理論、社會學理論。研究理論也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理論,如事故致因理論、有限理性理論、行為主義理論等。事故致因理論常被用于解釋工人不安全行為產生的前后因果關系[2];行為主義理論和認知心理學常被用于表現其行為產生的過程和結果[3];而激勵理論和有限理性理論常被用于研究分析具體哪些因素影響工人的不安全行為[4]。
3.2研究方法
從已有文獻來看,目前關于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結構方程模型(SEM)、系統動力學(SD)、層次分析法(AHP)、解釋結構模型(ISM)、決策試驗和評價實驗室法(DE⁃MATEL)、計算機可視化技術、智能數據處理技術等。其中,結構方程模型常被用于分析影響不安全行為的各個影響因素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有時會結合系統動力學進行個別影響因素變化的仿真驗證。解釋結構模型常被用于探究影響不安全行為的根本原因。其次,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文獻綜述等方法常被用于獲取初始數據。
4研究內容
基于已有文獻梳理,本文從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形成機理、智能識別管控措施三方面進行闡述。
4.1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
近年來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學者的重視并得到廣泛研究,研究成果眾多。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施工工人的不安全行為產生不僅僅與工人自身特征有關,也與所處環境、施工監理政府等監督管理有關。例如安全感知、安全技能、安全氛圍、工人心理素質、作業環境、工作強度、工作壓力、安全管理、安全培訓等因素都會影響建筑施工工人作出不安全行為,進而引起安全事故。因此,本文從個體因素、組織管理因素、周圍環境因素分析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4.1.1個體因素。個體因素主要關系到個人的心理狀態、生理狀態和技能水平,是以個人特性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個體特性與不安全行為之間的影響關系。例如,姚明亮等探究了工作負荷、工作滿意度、安全心理及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5]。來延肖等[6]利用結構模型構建了施工人員安全態度對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安全態度對行為有影響,但是每個組分影響路徑不同。王盼盼等[7]通過構建施工人員安全能力模型來研究安全能力與不安全行為及事故間的關系。4.1.2組織管理因素。組織管理因素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安全氛圍、群體、組織等,另一方面是涉及管理者的領導力、安全投入和培訓等。例如,成家磊[8]等運用問卷調查和結構方程模型研究了組織氛圍與安全態度、不安全動機、安全能力的關系,結果表明組織氛圍是原因影響因素,并據此提出改進措施。唐玲玲等[9]根據調查數據和結構方程模型擬合驗證,得出群體安全規范與群體壓力相互影響,同時群體安全規范和群體壓力對從眾性不安全行為具有正向影響。4.1.3周圍環境因素。周圍環境因素主要包括作業環境和社會環境。作業環境有照明、溫度、噪聲等;社會環境有社會輿論監督、政府監管、家庭安全認知等。趙挺生[10]等運用行為主義理論和問卷調查和結構方程模型,證明了工作環境和心理狀態對地鐵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最大。葉貴等[11]針對影響不安全行為的因素運用ISM法建立結構模型,分析得到屬于社會環境因素的國家治理監督因素影響權重較大。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互聯網技術、計算機識別技術等應用于建筑施工工人安全行為的監測預警方面。例如,元黎明[12]運用圖像識別技術來監測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并形成預警信息,有效監督減少工人的不安全行為,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Seo等[13]運用計算機視覺技術來實現對施工工人的安全健康監測,如心率、血壓等信息,以此形成專有數據庫,并進一步自動關聯可能產生的不安全行為趨勢,實現識別、監測施工人員的不安全行為目的。
4.2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形成機理
探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形成機理的目的是明確產生不安全行為的根本原因及其影響路徑,進而為接下來解決問題提供方向和思路。葉貴等[14]從建筑工人個體視角出發構建不安全行為發生機理理論模型,揭示了安全認知和安全能力對不安全行為影響顯著。楊鑫剛等[15]運用演化博弈理論探究了建筑工人、企業高管、企業安全監督方對于建筑工人有意識不安全行為的博弈分析,結果表明,建筑工人有意識不安全行為與企業高層安全管理方、監管方投入多少有關。陳偉珂等[3]運用行為主義理論探究地鐵施工工人的不安全行為,結果表明工人所處情境環境影響其行為。張孟春[16]等從心理學角度以計劃行為理論揭示了組織因素可通過影響工人的認知來引起不安全行為。以上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和理論探究了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產生的機理,為解決不安全行為指明了方向。
4.3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智能識別管控措施
由于建筑施工現場環境、工人自身原因等導致,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引起的施工安全問題一直存在,因此識別并控制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傳統的針對工人不安全行為管控方法是依賴施工安全員等管理員的監督和提醒,不僅造成管控效率低下,而且管控效果不佳。傳統的安全教育與培訓在實踐中一般流于形式,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或降低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發生。目前針對以上問題,已引入視頻監控、智能穿戴設備、計算機可視化等數據化識別技術。例如,郭紅領等[17]為了降低不安全行為發生,構建了運用BIM和定位技術的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預警機制。郁潤[18]等運用監控攝像機和計算機視覺技術構建一種數據驅動的建筑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的管控方法。
5結論
通過對已有文獻在研究理論、方法和內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根據已有文獻及已探究的施工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可以提出具體可行的控制措施,使不安全行為得到有效控制或降低,如加強工人心理引導,加強領導關懷,提供工人自身安全認知,培養施工群體安全氛圍等;②目前研究大多偏向于理論研究,未來可以結合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加強實踐層次的研究和探索,更多地關注建筑工人健康與安全管理,實現自動化、智能化。
作者:陳俊杰 羅麗蘋 苑丁杰 單位: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