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8月啟動以來,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進展。其中第35條著重強調了教育投入機制的研究。本文作者作為一名小學財會人員,熟悉基礎教育領域經費投入情況,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經費投入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提出自己的論點和建議。保障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本文從理論研究和實踐驗證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闡述論證保障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的三點措施一是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以4%的GDP總量投入為起點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二是促進落實完善整個經費投入機制,尤其是增強教育投資多元化發展和完善教育投資體系;三是加強經費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完善從預算,核算和審計的整個監管體系。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經費;經費管理;教育投入機制
一、加大教育經費投入,以4%的GDP總量投入為起點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一)學習國外先進教育投入經驗。一個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程度和其經濟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成正比,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教育經費的投入,不斷提高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以當代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為例,美國不僅僅在經濟,軍事等領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同時也是一個教育的超級大國。美國的教育同時也是在一個多元化的環境下教育,給不同族裔、膚色、國籍的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美國公立學校的經費通常由地方稅收提供,家長和選民對學校辦學的規劃有很大的發言權。與此同時,美國社區學院通常與社區企業和有關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企業為學校提供教學經費和工作崗位,同時企業也可以享受地方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當出現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情形時,美國政府通過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資助等政策幫助,達到教育均衡發展的局面。我國的教育制度和學校構成雖然與美國有差異,也可以借鑒美國模式的優點,縮小城鄉辦學水平以及西北部等欠發達地區與北上廣等發達地區教育水平的差距,全面均衡發展整體教育水平。(二)高度重視教育,加大并促進落實教育經費投入。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推動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國家也應該盡力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對于我國教育發展的現狀,如何發展教育和如何減少教育失衡現象是我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而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便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國內許多經濟學家和教育學家的觀點認為我國教育經費投入雖說已有明顯增加,但是還是相比已世界先進水平偏低,直接影響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數據和標準,我國教育經費應該逐步增加到GDP總量的7%左右。以作者所在的武漢市江岸區教育部門為例,近幾年區教委也加大了對小學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2012年江岸區財政局教育局針對全區標準化建設任務的13所小學進行了評估驗收,投入了大量經費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按照“一校一策”的硬件建設方案,維修教學樓,行政樓及操場共計51035平方米,新建標準化實驗室及其他功能室10間,計算機室8間,新增教師機411臺,多媒體室4間,新增圖書27余萬冊,全區小學均實現了“班班通”,配置近百個攝像頭防盜報警裝置,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安全,安靜的教學環境。全市教育投資超過50億元,全省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每生每年已達到8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000元,農村寄宿制學生按照實際集中住宿的學生撥發經費,在原來的標準基礎上浮20%。(三)逐步發展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政府,社會,個人共同承擔教育費用。所謂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是指鼓勵國家,社會各界以及個人的力量,投身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各個方面協調配合,從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全盤投入的基礎上,轉變成國家,社會,企業乃至勞動者的多元化投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教育算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兼備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特點,其所得收益一部分被其所有者持有,另一部分則歸除所有者的其他社會公眾一齊享有。在教育的不同階段,其公共屬性也在發生著變化。從開始的小學基礎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后來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教育對于個人的意義和目的不斷加強,逐漸削弱了其公共產品的屬性。(四)完善教育投資體系,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向教育投資,走官民結合的發展路線提高教育質量。現在我國教育在逐漸走向官民共同發展的道路,政府和民間資本共同投入教育行業,尤其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投入于其中,有效地解決了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面對高等教育的不斷夸張和國民不同的教育需求,民間資本和政府資源共同競爭的局面更加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政府應該在繼續加大教育投資的同時,繼續提出相應保障制度來調動社會,企業和個人投資教育事業的積極性。現在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鼓勵杰出校友和社會各界有志之士捐贈教育事業,如果政府和教育部門合作,充分調動各方投資教育的積極性,將政府教育經費的投入與民間資本投入有效地結合,我國教育事業一定能取得更好的發展。
二、加強經費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完善從預算、核算和審計的整個監管體系
(一)加強預算監督。我國目前教育經費投入在穩步增加的同時,在義務教育經費的預算管理上仍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政策。由于中小學校財務普遍基礎薄弱,對于這些以學校為單位的收支往往難以納入預算管理的范圍。如果象這樣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收支情況不加以管理,則很難保證義務教育資金的使用效率。所以學校應該完善預算體系,認真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模式,學校財務和會計人員嚴格區分人員經費,公用經費,項目經費等各項開支情況,保證專款專用。以江岸區為例,我區各中小學以全面推行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健全的資產購置,驗收,保管等內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政府采購政策,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有效地增強了部分預算約束力。(二)加強核算監督。加強核算監督力度可以有效提高義務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國中小學校義務教育經費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對公用經費管理力度不夠。公用經費中最主要的用處是公務費和業務費,兩者的分配比例直接影響了學校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有些學校由于管理不規范,忽視了公用經費的使用規劃工作,將原本應該用于發展教育的公用經費變相投入在公務費領域,管理支出費用占了大頭,使得教育支出不夠。此外要協調好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的比例,遵循國際上對教育事業單位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的統一明確的標準。根據國際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規定,初等教育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比例應該為6∶4,小學初等教育人員經費與公用經費的合理比例是7∶3,但是在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中,小學初等教育和初中教育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比例明顯超過這一標準,表面我國義務教育事業性經費的內部配比結構不合理,導致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調。(三)加強審計監督。加強審計監督,對教育經費投入使用情況嚴格監督管理,全過程審計。針對教育系統展開全面會計集中核算的財務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會計稽核機構和制度,積極開展內部稽核審計調查,促使教育審計由傳統的差錯防弊型向內部管理和服務型轉變,以審計結果促進審計整改,發揮審計在教育經費使用的保障護航作用。
三、結束語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育已經成為國民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根本因素。貫徹保障基礎教育經費投入也就是積極發展國家經濟水平和提高國民素質文化知識的保障。《綱要》的提出顯示出黨和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我國在加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重視教育的潛能,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作為一名武漢市重點小學的財會人員,學習貫徹落實《綱要》的內容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業務水平,為學校乃至武漢市的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武漢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武漢市教育年鑒》(2011-2012版)[M].武漢出版社,2012
[2]李萬峰,汪彤.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與教育投資體制的完善[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07(1)
[3]吳淑元.試論教育亂收費的現象、原因及治理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6(14)
[4]陳珊.關于教育經費投入的理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
作者:俞友偉 單位: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