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因為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已經成為高中歷史學科的一項重要課題,而與此同時,教師亦應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對教學各個關鍵環節加以完善。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必要在探索歷史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基本內涵及其對教師所提要求的前提下,從事件教學、史實教學、核心價值觀教學等方面進行全面梳理,以希望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充分的歷史深度學習,帶動其不斷提升自我、發展自我。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探究
一、引言
我們通常所說“歷史”,實際上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其加以界定,其一為真實存在的客觀歷史,亦即在現在時間節點之前所出現的各類人物、事件等項內容,其依靠文獻、建筑、考古文物等形式留存至今,是歷史研究的客體;其二則為學習者主觀印象中的歷史,即依靠對客體進行研究所形成思維印象。對于高中生來講,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建立于兩個歷史界定方面的無限接近過程之中,將這兩方面拉得越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就越成功,其導向功能的發揮作用也就越大。
二、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認知
高中階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指的是高中生所有核心素養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的特定表現與吸納形式,此類素養同歷史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密切相關,是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的相應思維品質及能力,其中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技能、歷史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念等,其中所包含的意蘊是非常深遠的,如歷史時空觀念、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問題解釋、家國情懷感觸等,皆屬歷史核心素養的構成部分。其中,歷史唯物主義觀念屬于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理論指導方法,它最容易在教學過程中內化為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這種觀念闡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以之為參考,對人類發展歷程加以了解,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再者,歷史是處在不斷變化和流徙過程中的,出于把握人與事物衍生變化特征的考慮,便應當構建一個時間框架,且使時間框架歸屬于特定的空間范圍,由此造成了學習時所需要的時空概念,這亦應當認同為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性要素,如果能夠將時間同空間進行合理結合,才能繼而做到融古今為一脈,達體用為一爐,產生科學的認知效果。另外,我們可以認為史料證實屬于必要的歷史學習方法,屬于歷史核心素養取得過程中的環節保障,學生借助對史料的感知、分析、評價等,從中找到為我所用的信息內容,產生對于歷史的基本客觀認知,在此基礎上的歷史解釋,以及由此形成的歷史情感、價值觀念,特別是家國情懷等,均可謂之核心素養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三、教師達到核心素養導向教學效果的準備
(一)轉變關注點
為了更好地進行高中歷史課堂核心素養導向教學,教師首先需要對自身關注點進行積極轉變,使思維方向產生更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素養習得與培養,也就是要在教學之前,乃至教學之中及之后,把關注點真正落實到如何養成核心素養上面去,由原來的致力于探討教什么,轉變為致力于探討學生學會了什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真正讓歷史教育滲透到課堂的各個環節中去,使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均能得到呈現,一方面為學生奠定堅實有效的知識儲備、技能基礎,另一方面也應當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得到培養,帶動學生更接近于核心素養的要求。與此同時,在平時課堂教學過程之中,高中歷史教師還應當對課程觀念進行調整,思考怎么樣把知識培養變化為素養培養,亦即認識到,只有可以成為素養的知識,才真正值得向學生傳輸,并因而掌握這種素養類知識的傳輸方法。事實證明,只有歷史教師這樣想,且這樣去做了,才能清晰梳理核心素養的認知,以便更好地實施課程改革,彰顯教師的個性化特點,保證學生在每一次課上都能有真正的收獲。
(二)認清目標點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實際上是一個雙向進取的過程,它既要關注學生對核心素養的習得,也要關注核心素養導向下課堂的實效性,為了保證這兩種效果的實現,教師應當明確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并以此為基礎做好相應的教學調整,如前所述,按照“核心素養”概念的基本認知,再參考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我們可以認為歷史核心素養包括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情感及價值觀念幾個方面的內容。
(三)合理化滲透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需要歷史教師能夠于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化滲透,也就是說,要讓核心素養同具體教育過程統一起來,以起實現歷史核心素養教育的真實化,而非僅停留于空洞的理論探討。從這個意義上說,具體的教學過程一定要保證核心素養的統攝功能,教師在此統攝功能下,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有效介入,介入時可以從多個環節著手,比如對教學目標的合理設計、對合作探究的有效組織、對情境問題的積極創設、對情感體驗的促進增強、對多元評價的理性構建等。
四、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為了滿足上述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目標,且讓教師準備工作真正得到落實,在講授具體歷史內容時,可以從下述幾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調整。
(一)以核心素養引導評析歷史事件
人們在對某個具體歷史事件進行評析時,很容易帶有主觀色彩,以自身背景對事件的合理性、影響作用等加以理解,造成了主觀歷史與客觀歷史的疏離。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當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相關歷史事件過程中,應當積極避免自身感情色彩的過多介入,從而保證不會因自身主觀情緒影響學生的正確判斷。比如在講解到明清之際君主專制強化問題時,教師即需要以客觀的立場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在圖片中讓學生看到漢朝、宋朝、明清等幾個不同時期,皇帝與朝臣在議事時候的狀態,讓大家分析幾張圖片中存在的差異。學生很容易能夠發現大臣從最初的坐而奏事,到接下來的站而奏事,最后是跪而奏事,可謂越來越謙卑低下了。接下來,教師以明清時期歷史為大背景,帶領學生分析出現這種變化的深層次原因,接下來教師則要求學生回到現實環境中來,重新審視我國古代君主制度強化的影響。這種利用圖片進入真實情境,再還原到現實加以理性思考的做法,是以核心素養引導評析歷史事件的合理途經,有助于幫助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等方面能力的進步,且可以使之將歷史思維應用到平時生活里面去。
(二)以核心素養引導開展史實教學
教師在給學生提供歷史事實時,一定要保證知識傳播的真實無誤,這是因為史料對于學生評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具有基礎性作用。為此,教師一定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每一項知識點都加以認真核對,用負責任的態度,幫助學生接觸這些內容。舉例來說,當講解到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有關內容時,其中會涉及君主制度演變知識,在講解這些知識時,教師要按照時間軸的變化,向學生提供各個時期君主制度的史實,像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秦漢中央集權制度,一直到明清的君主集權制度演變等,使學生在真實史料的帶動下,自主總結歷史演變規律,且進一步分析這種規律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在此過程中,教師亦需要以史料為基礎,幫助學生分析其間的關鍵點,以保證學習效果即核心素養導向的完善化。
(三)以核心素養引導歷史觀念進步
唐代名臣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事實正是這樣,人們借助對歷史事件的研究,可以由此產生有益于自我發展的人生啟示,這也是歷史學習于現實有所裨益的重要方面,是核心素養中的關鍵性引導作用。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具正能量的歷史觀念引導,讓學生在正確價值觀念的帶動下產生尊重、自由、自信、平等等思維觀念。比如在接觸到中國近代反抗侵略、求取民主的思潮內容時,既要讓學生了解到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各國列強的侵略同我國人民頑強不屈的反抗斗爭事實,也要讓學生同時意識到我國人民所處境遇及反抗的決心,即史實與情感兩者兼顧,以帶動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與鞏固。只有做到這一點,學生才能在學習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項知識內容時,真正理解我國革命變化及發展的總趨勢,了解到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并在潛意識里產生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思想。總而言之,教師利用把歷史知識和相關精神內涵結合起來的辦法,會讓學生主動挖掘歷史史實所附著的思想內容,且使學生能夠結合當前時代背景,對這些思想內容進行有選擇的吸收,成為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總結
對于當代高中生而言,歷史學科中的知識內容同自身生活是存在一定時空距離的,因為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阻隔,其對歷史的深度體驗變得非常不容易。而同時,由于教育理念的不落后、教育實踐經驗的不完善,課堂與學生也同樣有著相互阻隔的問題。這兩種阻隔的破除要求,給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若是教師可以用核心素養為導向,依靠其對學生的學科專業要求,從事件教學、史實教學、核心價值觀教學等方面進行全面梳理改進,以抽絲剝繭般的耐心,和學生一道投入到身臨其境式的歷史現場中去,將有可能讓學生以更積極的心態思考歷史人物、歷史背景,增強其批判與反思的能力,向著理想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狀態前進。
參考文獻:
[1]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18(2):44-49.
[2]李熙.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以時間觀念為例分析[J].新課程(下),2015(13).
[3]朱能.改變學生“簡陋思維”的歷史解釋教學[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3:20-21.
[4]虞文琳.“歷史解釋”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3.
[5]王少蓮.選用“間接史料”需理解“中間人手”的時空與觀念[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3.
[6]欒永強.試論高中歷史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17):190-191.
[7]邢秀麗.加強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淺析如何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改革[J].學周刊,2016(02).
作者:林愛嬌 單位:福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