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有機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實例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有機化學課程的特點是概念多,反應多,理論抽像。混合式教學的可以彌補線下教學時間的不足,利用線上資源,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反復學習。混合式教學利用線上平臺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有機化學;混合式;教學效果
《有機化學》是我校藥學、中藥學、臨床藥學、藥物制劑、藥品營銷等學科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該課程的特點是涉及的概念多,反應多,理論抽像,是大部分學生認為比較難學的科目。近年來教學改革,理論課時從72學時減到54學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感到壓力很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內,教師教不透,學生吃不透,最后就渾淪吞棗應付期末考試。混合式教學的特點可以彌補線下面對面教學時間的不足,利用線上資源,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反復學習。混合式教學包括線下和線上兩部:線上是老師通過平臺推送自學和預習的資料,線下是老師講解重點和難點內容[1-2]。本文以有機化學“雜環化合物”這章為例進行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
1教學分析
1.1教學內容
雜環化合物是有機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藥物中,雜環化合物占的比重相當的大。我校用的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八版,雜環化合物是第十四章內容,計劃安排2個學時。
1.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五元雜環和六元雜環的結構和性質。能力目標是掌握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熟悉重要的稠雜環的結構和性質。素質目標是了解雜環衍生物的結構和藥理活性。
1.3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的重點是雜環的命名、五元雜環與六元雜環的結構和性質。難點是無特定名稱的雜環的命名。
1.4學情分析
本章教學安排在第16周,同學們基本有機化學的特點:結構和性質的關系,即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混合式教學的開展,線上教學部分內容安排自學。如:有特定名稱的雜環命名;含有雜環化合物不同衍生物的藥理活性。
2教學方法
“引導-啟發-探索”,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線上資源提升教學效果。
3教學過程
3.1課前預習
雨課堂推送學習內容,第一部分雜環化合物的命名,推送微課視頻10分鐘左右的,講解特定雜環的命名規則,看完視頻后,完成主觀兩個命名題。第二部分5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講解六元雜環和五元雜環的結構,完成客觀選擇題。學生的預習情況,見圖1。
3.2中課講解
(1)新課的引入(2min),PPT演示一個含有雜化的藥物分子結構,學生給出雜化的名稱,通過雨課堂與同學互動,開啟雨課堂彈幕,可以看到學生的答案。(2)雜化命名的講解(25min),特定名稱的雜環已經課前用雨課堂推送給學生自學,課堂上重要講解題目。無特定名稱雜環的命名和系統命名法有點區別,需要課堂上重點講解,雨課堂推送兩個練習,檢測同學掌握的情況。(3)六元雜環和五元雜環的結構和性質(40min),結構的講解雨課堂已經推送,分別提問學生六元雜環和五元雜環的結構和性質的關系?同學通過雨課堂彈幕做答。教師講解六元雜環五元雜環的性質。教學過程中通過雨課堂與學生互動,掌握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案,見圖2。(4)課堂練習(18min)。課堂練習主要是通過雨課堂推送練習題,可以立刻反應學生的作答情況,見圖3。 (5)小結(5min)。再次強調六元雜環是“缺π”雜環,相當于苯環上接了一個硝基,五元雜環是“多π”雜環,更容易發生親電取代反應,注意條件選用溫和的非質子性試劑。
3.3課后小測
完成課本后面的練習題,選幾道題用雨課堂提交,教師及時批改,掌握學生完成的情況,不用像以前一樣交作業老師批改,一般作業本一周以后才返給學生,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見圖4。
3.4板書設計
黑板板書分成兩部分,左邊是上課的內容的標題,右邊是重點的講解,特別是沒有特定名稱的雜環命名,必須在黑板上板書,按照命名的順序,一步一步的邊講邊畫,否則大部分學生是掌握不好這部分內容的。
4教學反思
線上教學,線上預習可以讓學生了解這次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問題進課堂,通過平臺統計可以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完成全部預習內容的學生不多,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線上預習的時間沒有控制在20min內,占用學生太多的課外時間;另一方面預習情況沒有與期末成績掛鉤,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線上和線下教學相互協調,線上推送的自學的內容,不能太難太抽象,線上學過的內容,線下給予總結,主要是重難點的講解[3-5]。
參考文獻
[1]刁小瓊,袁金偉,游利琴,等.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在有機化學課程中的應用[J].許昌學院學報,2020,39(2):84-86.
[2]阮仁余,陳金拳,鄧祥敏.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藥物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8(16):186-188.
[3]溫燕梅,線上線下立體模式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173-174.
[4]馮建,遇麗,熊偉,等.翻轉課堂在有機化學專業綜合實驗課程中的教學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4):208-211.
[5]杜錫光,本科有機化學的研討式教學[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7,12(38):16-18.
作者:謝珺 單位:貴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