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新時代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城市是社會生活極其重要的空間,尤其在城市化發展背景下,其所蘊含的能量及價值尤為明顯。從城市景觀布局層面看,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呈現城市活力的載體,必然需要依賴于優異的設計與布局,更完整地表達及體現城市藝術,使城市功能及景觀文化獲得協同發展。鑒于此,本文結合新時代城市的發展主題,對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加以探討,以借助設計方式的延伸提升城市景觀的魅力。
關鍵詞:新時代;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在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城市的發展更加注重人文性,改變著以往“千城一面”的落后格局,利用城市景觀設計開始重新定義城市特征[1]。在城市公共空間的開發與利用中,如何實現城市物質與精神的雙向拓展,成為城市景觀設計的關鍵。由此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規劃應運而生,以其達到城市建設與城市風格的和諧統一,更好地承載城市的發展未來。
1城市公共空間的類型
城市由諸多的公共空間所構成,其豐富的結構也促進了對景觀設計的思考。通常情況下,城市公共空間的類型主要包括四大領域:(1)城市廣場。城市廣場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夠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體驗,也是居民生活之余重要的休憩場所。因此,城市廣場本身便具備了獨特的魅力,在實際的應用中可以為居民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并擁有宜人的實用尺度,屬于城市中心的典型代表。(2)城市公園。它是城市綠地的主要載體,利用空間、綠地、鋪裝及山水等元素的融合,打造出了兼具生態、經濟、人文等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居民對自然的歸屬,城市公園也被稱為“城市綠洲”,較好地服務于居民的生活、休閑和娛樂,充分展現著城市規劃的多元性。(3)街道空間。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核心,提供著日常的交通、觀光及購物等功能。從美學層面看,現代化的城市街道規整、繁華,被廣泛視為城市“綠廊”,彰顯著城市的生機與活力;從功能層面看,城市街道可以將各區域進行銜接,為城市生活提供著至關重要的便利性等。(4)城市濱水區。在城市公共空間的開發設計中,城市濱水區也更能體現自然性與人工性的特征。
2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要素
在城市公共空間中融入景觀設計,既是現代文明演進的結果,也是社會對藝術價值及審美的追求。城市作為基礎的社會生活載體,加強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將能夠發揮匯聚人心、舒適生活、美化環境及培育素養等功效,特別是在推動城市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2]。由此,針對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領域,需要突出諸多設計要素,以確保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獨特性。第一,功能區。城市歷史、城市規劃及政策規定等因素,均對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具有影響性,因此在景觀設計上要突出城市布局的功能性,如行政區、商業區、休閑區、工業居、居住區等,依據其功能差異進行景觀設計。第二,景觀體系。由于城市所承載的文化與理念相對獨立,因此在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必須圍繞城市發展建設為主題,設計出隱含城市主題的系列化景觀設計,提升各區域間設計內涵的銜接性。第三,重要節點。在城市中所分布的重要節點景觀設計中,應使其更富特色,具有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街道、廣場、標志物及交通樞紐等區域。第四,生態效益。在綠色發展大背景下,城市景觀設計要突出宏觀設計視角,打造生態化城市景觀,為宜居城市建設提供必要支撐,實現城市景觀與生態的多樣與共融。
3新時代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原則
3.1和諧統一原則
城市的發展屬于繁雜和系統的工程,尤其是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關乎民生,應當進行全面研究與設計。一方面,注重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性,城市公共空間的布局具有整體性,在實施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應以周邊環境及設施為基礎,通過對公共空間的合理布局與設計,更好的展現出景觀的融合性,提升持續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利用景觀設計手法的運用,弱化城市與自然的界限,實現人工景觀與自然生態的完美平衡,避免景觀設計的突兀問題。面對城市建筑、氣候等因素,既注重景觀設計的美感,也要形成特有的風格。
3.2以人為本原則
不可否認,城市公共空間及其景觀設計,其最終的服務對象是人。城市人口密度稠密是其最顯著的特征,由此也決定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根本職能,即以人為基礎的功能發揮。以人為本作為景觀設計的基本理念,在設計中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滿足城市居民的使用及審美需求。此外,重視人們的情感訴求和心理取向,以大眾的視角進行設計分析,包括審美視角、觀賞位置及人體工程學等,給予人們更適宜的生活空間。以便民、利民的角度,設置盲人道、人行道、公廁等,滿足民眾的使用需求,并豐富城市空間。
3.3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同樣也是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關鍵原則。事實上,可持續發展理念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既顯示著當前人與環境的可待續,更對現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可持續提出了要求。在經濟社會快速變革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間的布局應著眼于長遠,貼近于未來,充分考慮布局的合理性及拓展的可行性,真正讓景觀設計不過時,實現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滿足時代、環境與景觀之間的有效平衡。
3.4文化保護原則
城市化發展由時代變革所推動,大量新興的設計元素被應用于景觀設計之中。但城市作為時代性與人文性的雙重承載,在實際的景觀設計過程中,不僅要體現出時代的發展特征,還要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蘊,將公共空間與城市文化相結合,賦予和展現城市文化更濃厚的文化特色[3]。此外,為避免過度設計所帶來的文化破壞,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上,必須要以文化傳承為基礎,盡可能的體現出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特色文化,讓景觀設計成為最直觀的文化表達,提升人們的認同感和體驗感。
4新時代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方法
4.1科學利用特色自然景觀資源
由于受地域因素的影響,城市在發展進程中存在著地域性差異,而這一特點同樣也反映在公共空間的布局與設計之中。為此,在實施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時,要保持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對公共空間的整體結構、特點及規律等數據進行收集,從而依據最優質的設計方案,實施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籌劃。特別是在具體的景觀設計實踐中,應著重對空間應用層面進行考慮,借助多樣化的設計方法,盡量避免對原有景觀的改變或影響,以自然融合的方式形成新的景觀設計方案。如此一來,既能夠避免對原生地形結構的破壞,也能夠極大的節約景觀建設成本,更充分的展現出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低碳理念。此外,自然景觀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對城市發展歷程的重要詮釋載體。因此,在現代景觀設計之中,應結合城市公共空間的實際特點和需求,加強與自然景觀的融合共生,以最為可行的景觀設計方案,營造出優美、溫馨、舒適的公共空間環境。
4.2完善城市公共全空間設施
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的設計上,除了重視對其藝術審美的設計外,還需要以統籌的視角進行設計研究,發揮出公共空間的實用性。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間是基礎的活動場所,人們在行為中所存在的差異和機制均呈現出多元性,但其實際的流量仍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在景觀設計中需要關注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完成景觀設計與實用價值間的銜接,最大程度的發揮出現代景觀設計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重要的活動單元,是人們短暫休息的重要載體,應進行整體性設計。如,設計藝術長椅、板凳等配套設施,增強城市居民的休息體驗,使之融入設計元素之中,成為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4.3應用鄉土物種及環保材料
隨著城市化發展逐步邁向平穩,在整體的規范與設計上也步入正軌,使城市公共空間得到高效利用,尤其是在景觀設計方面更為科學。為適應未來城市發展布局,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應更加注重適應性,即大量環保材料的運用成為常態,也更加趨向于本土化、特色化和個性化,更好的使本地特色環境及文化得到開發,保證了城市發展的靈魂和魅力[4]。比如,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優先使用本地的樹種,如此不僅可以快速成景,還能夠降低額外的維護成本,有利于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4.4創造柔性的綠色及文化空間
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成為社會焦點,同時也是國家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如今的城市發展更加關注人文性,尤其是在公共空間利用上,更加關注社會的需求和趨勢,積極打造更宜居的城市名片,以吸引更多經濟往來和投資。當然,生態環境作為賴以生存的基礎,同樣應當借助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改善傳統城市中枯燥的水泥構造,為城市提供更加豐富的綠色資源。為此,在城市公共空間的開發中,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景觀設計元素,創造柔性的綠色空間,并在此基礎上塑造出其獨特的文化特質,全面提升城市景觀設計的品位和層次。同時,在景觀設計中應積極挖掘和捕捉自然優勢及人文景觀,通過自然與藝術的融合,體現城市的空間美感,真正為城市居民提供別具一格的休憩場所,創造城市景觀及文化新面貌[5]。
5結語
總而言之,伴隨城市化發展理念的變革,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地位日趨重要。利用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可以打造出更優質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的美觀性與宜居性,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助力。景觀設計的優化與完善,不僅能提升人們的城市生活體驗,還能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拓展空間,打造更為時尚的城市風格。
參考文獻
[1]趙志紅,劉婧堯.公共藝術與城市景觀設計的新關系[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02-107.
[2]牟蕾.低碳理念下現代街道景觀設計研究[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9(12):106-107.
[3]姜卉.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景觀設計及整合探討[J].現代園藝,2019(22):109-110.
[4]范麗瓊.公園城市理念內涵及對城市景觀設計的啟示[J].現代園藝,2019(16):81-82.
[5]高子健.城市公共空間人文景觀設計[J].建筑結構,2020,50(09):151-152.
作者:瞿蕊 朱亞丹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