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公共文化服務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但是“互聯網+”對公共文化服務帶來了劇烈沖擊。為了更好推動“互聯網+”時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本文對“互聯網+”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進行了分析,指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公共文化服務如何適應“互聯網+”進行創新提出了意見。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互聯網+”;創新對策
一、“互聯網+”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
平等與開放是“互聯網+”的基本特征,互聯網使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但也極大拓展了群眾信息來源渠道,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形式,提高了人民群眾對公眾文化的要求。此外,網絡也是傳播淫穢、暴力作品的高發地,這就要求“互聯網+”的公共文化服務更需要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更好地履行宣揚先進文化的責任。
二、“互聯網+”時代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高大上”居多,“接地氣”的服務少,公共文化服務整體質量不高,群眾不愛聽、不愛看,價值觀引導作用發揮欠缺,文化建設“主陣地”地位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互聯網+”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措施
(一)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服務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放寬文化“準入門檻”,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比如探索政府向演藝公司等文化供給單位購買專業演出,或者與各級文化服務中心簽訂文化服務協議,定期為民眾提供各類文化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保障機制。在嚴格執行“奮進必考”制度的同時,建立以能力(作品)為核心的人才引進制度,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探索第三方參與考評制度,通過互聯網公開相關信息,以保障人才引進的公正、公平。創新群眾參與機制。通過互聯網廣泛收集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狀況,有針對性地為群眾提供作品。利用互聯網社交功能,了解群眾對作品的滿意度,并作為評價指標,不斷提升作品質量等。
(二)以群眾文化服務需求為核心,讓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
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接地氣”作為執政治國的主要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必須要以群眾文化服務需求為核心,讓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在鞏固文化服務“走基層”活動成效的同時,探索其他有效的供給形式。比如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或者開展文化共建。鼓勵各級文化服務中心與街道、與社區互動,構建市-縣(區)-鄉鎮(街道)-社區“四位一體”的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意見征求形式。深入基層一線,廣泛聽取群眾對文化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堅持從群眾中挖掘題材、從群眾中進行創作的基本思路。重視群眾對流行文化活動的需求。比如,近年來,廣場舞較為流行,可以探索錄制廣場舞教學視頻,并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滿足廣場舞愛好者的需要。
(三)創新質量保障機制,用高質量文化服務吸引群眾、留住群眾
將鞏固文化服務質量建設作為重點。創新激勵制度,鼓勵好作品。鼓勵創作人員的創作熱情和參演人員的表演熱情。在利益保障方面,明確各方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合理的利益調配,保障各方合法利益。可以采用公共文化服務作品招標的方式,利用制度淘汰粗制濫造的作品,保障作品質量。創新作品評價機制。在重視傳統專家評價的同時,要更重視民眾評價,豐富群眾意見收集形式。比如,通過互聯網投票收集群眾對作品的看法;舉辦各類專題群眾投票活動等。同時,也可以考慮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利用互聯網技術了解民意,并不斷改善作品質量。
(四)要始終重視“主陣地”建設,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公共文化服務不僅具有文化屬性以及一定的經濟屬性,而且還承擔了重要的政治功用。“互聯網+”時代,更需要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功用,要發揮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在作品創作、演出乃至可能的商業運作、后期管理等環節中,始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導向,宣揚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抵制腐朽的、錯誤的價值觀,引領“互聯網+”文化服務風潮,努力消除“互聯網+”對文化服務的負面影響。總之,“互聯網+”作為一種趨勢,公共文化服務只能主動適應而不是被動調整。為了鞏固好公共文化服務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需要公共文化服務結合“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和變化,積極創新,勇于突破,以主動的姿態適應“互聯網+”的需要,為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梁立新.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參與機制創新研究[J].學術交流,2014,(02):191-195.
[2]陳世海,戴珩.縣域公共文化服務協同創新研究——以江蘇省張家港市為例[J].上海文化,2014,(08):20-30.
[3]公共文化立法課題組,范周.創新驅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化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05):55-61.
作者:徐萌 單位: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