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如何掌握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趨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產業結構;產業調整;產業發展趨勢;研究
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歷史進程
1.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結構進入
變革階段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方式是家庭土地承包經營責任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農村正在向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方向發展,特別是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中央關于“三農”的文件也在接連,如:《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就對農村改革提出了要求,使農村經濟向著專業化、多元化方面發展。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農村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農村的第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將不斷進行調整,可以有效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保障農民的增值收益,推動農業經濟和農村產業的快速增長,使農業與國民經濟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2.糧食購銷體制促進農村產業結構
調整我國是農業大口,隨著科技手段和種植水平的不斷提高,糧棉等農產品的產量也在不斷增加,國家對于糧食購銷體制采用了計劃和市場的雙重手段進行改革。但由于國民經濟資源配置不是很好,土地、勞動力資源等都向著非農產業轉型,使得糧食生產出現持續徘徊的情況。
3.農村產業結構逐步向非產業轉化
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世界產業結構的變化,農村產業結構得有效調整。目前無論從農村勞動力還是從產值的分布來看,第一產業占比逐年在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在不斷上升。所以農村產業結構向非產業的轉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不利因素
1.第一產業收益較低
(1)以小型農戶為主的生產方式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執行土地分田到戶政策開始,就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聯產承包制度,利用小型的機械設備或人工進行生產和種植,但此種規模的生產量小、效率較低,而且發展空間十分有限,隨著農業全球化,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無論從農產品價格還是生產效率上均已不占優勢。(2)產業鏈發展不完善現在農村大部分都是以中老人為主力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輕人都是外出打工或大學畢業后直接在城市上班,雖然現在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很快,但是機器化、智能化在農業種植中應用還有很大的空間,農產品現在種植產量很大、品種較多,但由于不能合理使用網絡和科技手段進行銷售,導致對于傳統的流通環節的依賴度過高,農業產業鏈可被分為生產、儲運、批發、零售這四大部分,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發展程度不高都將會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3)產品質量低劣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但是受國內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進口的農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給國內農產品銷量帶來一定的沖擊。
2.第二產業的規模不斷縮小
隨著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村地區資源流失的結構性問題,嚴重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農村地區的工業規模擴大,人力資源及原材料占據很大優勢,各種工業集中度大幅度提高,鄉鎮企業失去了原有的發展優勢,另外由于國有企業近年來陷入低谷,生產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高,也無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3.第三產業高度依賴外部資本
農村地區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抽離鄉村資源的主要渠道,農村主要負責農業生產和提供原材料,鄉鎮地區負責加工與貿易,但是我國的農村商業太依賴于城鎮,使得主要利潤都被城鎮賺取,農戶獲得的利益很少。主要原因是城鎮地區掌握物品流動渠道與品牌管理,導致縣域經濟成為農村市場的重要對接環節。
4.農村經濟結構性問題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教育的先進性、生活的便利性和娛樂設施的多樣性,越來越吸引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大量的青年為了更好的生活,轉移到城市中,使得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對于人口高度密集的城鎮會吸引更多的資源,并使得資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資本持續進入城市形成工商壟斷,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十分緩慢。
5.農村產業結構主要偏重短期利益
當前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發展往往是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長期的利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忽視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工作,使得資源和環境惡化,嚴重制約農業的發展,這樣不利于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得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難以實現。
三、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有效措施
1.加強農村建設,改善居住環境
根據中央的會議精神應加強農村建設,要以引領深化農村改革,地方政府部門要不斷完善體制,支持農村和農業的發展,還要帶頭建立和治理農村的居住環境,如:集中對垃圾進行處理、防止春、秋天放荒行為造成的空氣污染,使農村和農業向著綠色、現代化方向發展。
2.發展龍頭企業,帶動農村發展
龍頭企業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所以要在當地要建設龍頭企業,爭取能夠以企業興村、以企業建村,提高農村產業的競爭力。
3.建立完整的企業進退出機制
為了發展地區經濟,當地政府可以出面進行招商引資,可以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不必外出務工,在家附近就可以就業的問題,政府應給予招商企業優惠政策,減弱對企業進入退出的規制,建立完善的產權交易市場,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使得勞動力可以進一步流通。
4.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目標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以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高效益為標志,應實施農業產業化,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過程中,盡可能運用新科技,使農村產業結構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我國的農產品多是老品種,其品質差,在市場中競爭能力很差。所以在種植技術上應深入研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對于鄉鎮企業進行結構調整時應嚴格進行管控。
5.大力發展農村旅游業
現在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少,同時由于城市中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食品安全也令人堪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養生,注重購買綠色無污染的食品,因此農村可以針對此方面進行開發旅游,如:建立采摘園、農家樂、農場等,吸引城市人來旅游體驗農家生活同時還可以購買到綠色食品,增加農民的收入,還可以聯系學校等教育機構,專門為學生們進行農業產品的認知和普及,使孩子們能夠認識五谷雜糧并珍惜糧食,使其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綜上所述,農村地區通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使得自身經濟效益得到了提高,所以應加大學習力度、時刻掌握國家關于農村的扶持政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發展農業,使人們真正達到脫貧致富小康生活,使農業發展更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黃林秀,歐陽琳.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變遷———美國經驗與中國借鑒[J].經濟地理,2015(03).
[2]楊忍,劉彥隨,龍花樓.中國環渤海地區人口—土地—產業非農化轉型協同演化特征[J].地理研究,2015(03).
[3]陳龍,周生路,周兵兵,呂立剛,昌亭.基于主導功能的江蘇省土地利用轉型特征與驅動力[J].經濟地理,2015(02).
[4]施自海.淺談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與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16(04).
作者:王志 單位:黑龍江省泰來縣平洋鎮農村經濟技術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