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是隨著科學技術、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改進我國現有資源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文章從實際出發,通過對交互式課堂教學的內涵、傳統交互式課堂教學的形式與特點的分析,結合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的新特征,提出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的新困惑,并結合其特點提出針對性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各學科課堂教學也逐漸進入了互聯網時代[1]。憑借互聯網快速、開放、高效的特點,依靠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研究和實踐,課堂教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它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現代教育的有機結合,有效地改進了我國現有資源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交互式課堂教學的含義
交互式課堂教學最初是由教育心理學家布朗與帕林克薩(Palincsar)提出,是一種依托高科技信息技術實現教學資源共享、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新型教學活動[2]。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專家對交互式教學理念廣泛研究,逐步形成了以面對面課堂教學為主的面授交互式教學方式和以非面對面網絡教學為主的非面授交互式教學方式兩大主要研究門類。目前為止,主流學者對交互式課堂教學的許多基本含義已經達成共識,即指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拘泥于教材、粉筆、黑板等傳統手段,充分結合電視機、投影儀、計算機等科技手段,利用其聲、光、電等效應輔助教學,形成不同以往的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師生良好地有效交流,實現“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法”的轉變。
二、傳統交互式課堂教學的形式及特點
1.傳統交互式課堂教學的形式
傳統交互式課堂來源于面授課堂,相較于獨角戲式的面授課堂,傳統交互式課堂初步采用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融合的教學形式,更多將課堂教學信息靜態模式轉變為動態模式,教學方式上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或液晶書寫屏幕等進行授課以實現課堂上師生交互,教學過程中通過電子化的教學手段將課堂教學記錄以電子筆記形式進行保存,以此實現日常教學的文檔記錄。由此可見,傳統交互式課堂與傳統面授課堂相比更具優越性,但是相比于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其教學形式又顯得較為單一、內容略有單調。
2.傳統交互式課堂教學的特點
(1)教學的系統性傳統交互式課堂教學中,教師以知識整體作為授課目標,通過多種授課形式將整體知識點細分為具體的知識點,以此形成一種完善的授課知識體系,從而使課堂教學的系統性得到完整呈現。(2)交流的互動性傳統交互式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師向學生知識的單向灌輸,而是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成為教與學的主體和中心,以此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交流、多元互動,最終促使教師的教學更加高效、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推動課堂知識完美轉化并吸收。(3)學習的主動性通過交流的互動性,逐漸促使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角色轉變,引導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向知識的主動追求者轉變,加以教師的積極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學生的獨立創新能力和知識研究能力。
三、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的特征
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是科技、信息、大數據等共同作用的新時代產物,有別于傳統交互式課堂教學,除具有傳統交互式課堂教學的普通特點外還具有教學形式豐富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效果高效性、教學過程趣味性等新的特征。
1.實現支架式教學理論倡導的系統學習
支架式教學理論主張把知識的學習構建分解成一個框架概念,本質在于以一個有效載體作為教師介入的支架,為學生主動學習知識提供幫助和指導。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可以把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架,將老師講解的知識點無限細分,提供給學生學習。而且通過數據平臺提供的這種較高的智能劃分方式,可以使教師和學生對知識體系有一個宏觀認識,有利于學生進行系統學習,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對知識體系進行拆分,同時,學生又可以對單獨知識點進行獨立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互聯網反饋的數據及時調整講課的內容方式,快速高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
2.實現建構主義理論倡導的因材施教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知識傳授不僅僅是教師向學生簡單的信息傳輸,而是學習者基于以往知識主動構建新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的重點在于因材施教,只有具備因材施教的前提,才能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基于個性化的知識建構。當前“1對N”課堂教學仍然是我國的現實國情,因材施教仍然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需要教師團體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對學生的學習記錄、性格特點進行總結,從而實現對每個學生個性化特點的了解,并且利用互聯網加快溝通的速度,完成與每個學生的“1對1”溝通和“線上+線下”多渠道溝通,以此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最終實現學生基于以往知識主動構建新知識的目的。
3.實現主客體轉變理論倡導的師生互換
主客體轉變理論是指對師生之間的中心位置進行互換的一種理論。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為主,學生為客。即教師為知識傳授者,學生為知識接受者,僅此而已。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使得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實現教學效率的巨大提升。具體表現為:授課過程中的所有場景設計、討論主題都圍繞學生開展,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課堂反應、知識接受能力和教學效果,通過積極有效的引導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促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知識的探索者,將教師的知識傳授者角色轉為知識引導者角色,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實現知識在課堂中的高效轉化。
四、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的困惑
雖然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逐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和完善,而且在教育理論上和教學實踐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研究和應用。但是,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畢竟是一種新興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手段,仍然給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新的困惑。
1.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問題
交互式課堂教學是對教師、學生、知識三者形成關系的描述,教師與學生是教學行動的實施者和受益者,知識和能力的獲取是其共同目標。而知識和能力從“教學的實施者”到“知識的受益者”的傳授和轉移,需要完善的課程體系與評價體系作為支撐。目前的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還不完善,勢必會限制交互式課堂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2.學校的軟硬件問題
以互聯網技術作為基礎的新型交互式課堂教學對軟硬件有很高的要求,必然需要學校對軟硬件進行必須的升級改造。而且因為軟硬件升級改造的滯后性,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同樣處于探索完善階段,從而導致學校和教室的軟硬件問題將在未來的相當長時間一直存在。
3.教學監督問題
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的課堂中心逐漸由教師中心過渡到學生中心,而且會有互聯網線上課堂的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需要接受學校、家庭和社會公眾的監督。目前為止,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對此尚未提出一個完整的方案,因此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監督體系在未來將會受到挑戰。
五、思考與建議
1.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的價值
(1)有利于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的發展變革新時代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交互式課堂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和實踐機會。在線視頻輔導、云系統課堂、全腦開發課程等依托現代科技的交互式課堂教學,帶來了教育理念、教學實踐、教學方法等教育全過程的重大變革,讓課堂教學在信息時代下煥然一新,以此來適應新時代整個教育教學領域的革新[3]。(2)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效率可以借助新的工具進行提升。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在促進教學雙方角色轉換的同時,還可以增強教與學雙方的溝通,增進教師與互聯網、學生與互聯網、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豐富教師的授課內容,擴充學生的學習空間。還可以使教師借助互聯網學習優秀教師的授課內容,使教師有針對性地修改、編輯、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3)有益于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在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教學中融入的圖片、視頻、動畫等多樣的教學素材設置播放顏色、切換播放方式,同時依托信息技術設計有競賽性質的課堂教學,設計趣味答題,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從而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的對策建議
(1)依托互聯網分析技術構建新型教育生態體系教育部門在尊重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將互聯網分析技術融入交互式課堂,逐步構建教與學、資源制作與儲存、技術支持與應用的新型教育生態體系;成立精品教學資源創作團隊,大力推進網絡精品課、觀摩學習課、交互式課堂等特色品牌,制作、收集和豐富教學精品資源,積極搭建具有儲存、提取、應用教育資源功能的教育云平臺,不斷滿足學校日益增長的差異化、個性化的教學資源需要[4],構建教育信息現代化的完整教育生態體系。(2)基礎設施硬件與軟件升級首先,基礎設施迭代。主要是對學校和教室的授課媒介進行迭代。為此需要升級的終端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學用的網絡設備,主要涉及電腦、攝像頭、智能白板、錄像設備等。二是學生使用的網絡設備,主要涉及顯示器、寫字板、智能監控設備等。其次,教學平臺構建。在互聯網交互式課堂中,教學資源具有海量特征,這樣就會使得學生直接借助優秀的教學資源進行學習,不需要每一名教師進行網絡講解,這樣避免了教學資源的浪費。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必須構建新型的學習平臺,該平臺必須具備海量的教學資源,包括學生學習評估、教師備課、教師答疑、學校管理及社會監督等多方面指標,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教與學。最后,數據平臺搭建。互聯網時代交互式課堂教學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可以進行精細化和個性化的授課與學習,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以數據支撐為基礎的,而且也要將學生的每一種學習行為量化成具體數據,這個過程必須要有良好的數據分析能力,為此要進行高效的數據平臺搭建[5]。(3)加強對交互式課堂教學的社會監督一方面是對教師的監督。通過教學平臺的多項考評指標,對思想守舊、學習能力欠佳、能力素質不能適應交互式課堂教學要求的教師進行及時提醒、警告、處分或者調崗。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監督。主要是家長和授課教師通過教學平臺的多項指標來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監督,教師和家長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反饋進行及時掌握,發現學生學習問題并及時進行早期干預。總之,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適應了時代的潮流,同時能夠滿足當前教學雙方的需求。但是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式課堂教學仍然還在探索階段,需要國家、學校、個人等各方面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學體系,促進課堂教學向高效、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文,葉偉劍,章秋紅.“互聯網+教學”環境下師生互動行為指數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3):157-162.
[2]黃志芳,周瑞婕,萬力勇.混合學習環境下交互式課堂生態系統設計及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4):78-85.
[3]宮華萍,尤建新,王岑嵐.互聯網學習產品學習者感知質量因素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20(03):51-57+79+81.
[4]俞偉,劉淵.“互聯網+”時代“智慧教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5):44-46.
[5]曾明星,蔡國民,姚小云.翻轉課堂課前交互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03):57-62.
作者:湯迪娟 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