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驗式教學在環境設計課程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環境設計課程在環境設計專業本科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環境設計課程中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提出目標體驗、過程體驗與實踐體驗的階段教學方法。構建系統的邏輯框架并有計劃,分階段,有次序地加以指引,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全面培養以及興趣點的深度建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環境設計,體驗式教學,教育培養模式
0引言
環境設計專業是以人工環境為主體,在其內外空間所展開的人居環境進行美化與裝飾的空間藝術。“環境設計課程包括室內設計與室外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實踐和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其在環境設計教學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該類課程實踐性強,內容駁雜,要求在有限的課時內引導學生全局性的認知學科,形成認識主觀世界并且主動建構自我知識體系的能力。體驗式教學正為這種主動性發揮創造了條件,幫助學生的“先行后知”與“知行并舉”,讓學生成為體驗的主體,在體驗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
1目前設計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設計課程在環境設計專業中承擔了重要作用,是促使學生將理論應用于設計實踐的紐帶。該類課程以項目案例聯系相關學科,打通知識節點,銜接上下游課程所學知識;以課程設計為依托,幫助學生有目標的主動研究探索,訓練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全局性、關聯性以及綜合性的思考,并最終落實在設計實踐中。相應地,由于設計課程所具有的屬性特征,目前在課程的“教”與“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錯位”。
1.1課程內容與認知層面的錯位
就學科特征而言,環境設計是一門多層次、多結構、綜合性的專業,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無論是教師與學生,都必然面臨著海量的信息。設計類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安排在本科2年級~3年級,與理論原理、工程技術以及考察實踐等課程并置,應對“面寬點多”的學習內容時,學生往往難以把握全局、分清主次。由于背景知識和基礎理論的缺失致使學生對于專業沒有系統認知,難以樹立起正確的設計觀。而設計教學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常單純強調知識層面的引導,學生所獲得的大多是零散、不成系統的基礎知識,當面對設計題目時,很難整合諸多如功能、空間、文化等因素,顧此失彼,往往會出現設計方案幾易其稿、難以深入的狀況。
1.2教學流程與接受方式的錯位
環境設計課程中通常采用“理論教學—設計分析與練習—課程設計”的流程來進行教學,即首先由教師進行設計方法以及基礎知識的講解,其次由學生進行案例的分析以及相關作業練習,教師從練習中發現問題,最后采用課題式的綜合設計實踐,使學生熟練掌握設計手法。這一流程中教師主要承擔“講”與“傳授”的角色,學生則是以“聽”和“接納”為主,教師占據教學中的主動位置。這就導致了教師在講解時所“想”,與學生聽講時所“想”往往存在著認知邏輯上的“誤差”。同時該流程側重于專業知識技能屬性,在培養學生關注與理解社會問題等方面明顯不足,閉門造車式的假設性教學課題,往往剝離了環境設計所應具有的社會屬性,從而使設計為了單純的形體與功能訓練。
2體驗在環境設計類課程中的作用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體驗”的解釋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親身經歷”[1]。體驗本身就是個體知、情、意、行合一的過程和結果的統一,體驗式教學就是在師生雙邊教學活動中創造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反思、實踐的過程來培養學生認識主客觀世界和主動建構自我知識體系的能力。
2.1體驗與知識儲備
體驗式教學側重實踐過程(行動層面)的同時,也強調知識與信息的儲備(知識層面)在教學中的作用。“知行合一”思想是體驗式教學中的重要邏輯框架,其反映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的兩層含義。也就是說,感受、觀察與實踐等體驗依賴并滲透了理論知識。理論決定了體驗的目的與對象;同時實踐中體驗到的對象,也需要理論工具加以闡述和解讀。設計課程中有著較多的考察調研環節,作為事件活動,考察前的準備與現場解讀都與學生的認知維度和知識儲備密切相關,學生的現場理解與認識同樣受到個人知識背景的限制。因此“體驗滲透理論”或稱之為“行動滲透知識”這一思想為設計類課程教學的邏輯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據。
2.2體驗與知識認知
認知心理學研究證明,認知加工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剛剛學習到的新知識如果要和以往的知識關聯起來,就要經過長時間的選擇和加工過程,從而對自身的知覺起到刺激的作用,這樣才能夠記住所學的知識。這一過程便是認知加工的過程。學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動性與適應能力的主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生命感受會不斷得到增生與更新。設計類課程設計對象是室內外空間,是人們平時所能感知感受的空間,因此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場地環境與課堂場景中,在經歷過的場地空間中深化思考,從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形成對設計知識的認知,并且通過體驗深化與升華。
2.3體驗與知識內化
體驗式教學主張知識為工具,學習是實踐參與,強調營造現實問題解決情境,在應用中學習。以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解決中來有效運用知識、掌握知識、領悟知識,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2](knowledgeinternalization),即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環境設計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一名合格的設計師,除應具有專業知識、設計理念以及經驗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加深對專業的理解和思考,真正地把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設計類課程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有社會化的工程的介入,自然將實踐中各種約束條件帶入到課程中來。因此,教師引導學生熟悉基礎知識與掌握設計方法的同時,要幫助學生應用所學內容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專業的社會性與復雜性,形成一定的設計理念與取向,從而對社會文化和審美需求進行創造性表達。可以說,體驗過程就是專業思維不斷展開和提高的過程。
3體驗式教學在環境設計類課程中的應用
體驗式教學與現有的設計課教學行動層面在各個環節相互契合,包括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環境的選擇,教學過程的組織以及教學評估。這一系列環節是為了形成更為真實有效的體驗。同時設計方案的生成也是一個不斷的從“提問題”到“找答案”的過程,即發現設計問題→尋求設計線索→制定設計策略,因此課程教學應尤其注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全過程訓練。
3.1目標體驗———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在設計任務開始之前,對于背景的了解是認知對象最初的模糊體驗階段。其特點是學生對研究對象缺少真實感受,但期望接受知識與了解信息。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探究欲,通過多種途徑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一方面從授課方式上,可將初始的講授過程轉為“以點鏈線”的講座式學習,以設計需要達到的目標為出發點,有所側重的引發問題,引導學生從“知識點”去探索相關專業知識,就問題從上下游課程中尋找答案。使得知識的建構更具有目標性,同時學生由點及面,由易及難的增加知識儲備,也會引發較大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從教學組織上,利用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性特點,邀請校外專家及相關人員講解,去盡可能的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探求專業的社會性與復雜性。通過這一過程也能有效推進教師與學生的討論、雙向交流以及互相激發,提供學生與本專業廣泛接觸的機會,促進其專業知識的全面培養以及興趣點的深度建構。
3.2過程體驗———多元化考察調研模式,增強學生體驗感受
在具備了前期知識儲備后,帶著對于設計對象的問題,進行實地調研,這是設計過程體驗階段。實地考察、參觀、調研等活動是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常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將學生有序帶入工地現場參觀考察,直觀深入了解實際工程設計與建造;或將學生帶到材料市場,近距離感受裝飾材料的規格、顏色、性能、構造細節美感以及實際使用要求等。而傳統的調研考察過程中,多為教師講解說明,學生走馬觀花觀摩與瀏覽,難以達到調研的目的。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應營造現實問題情境,不僅僅讓學生用眼睛去記錄,更要調動他們身體的五感去記錄場地,驗證已有信息等。如以身體丈量場地,從而了解環境的空間尺度;或以體驗者的角度彼此互相訪談,設身處地的體驗設計的真正意圖與服務對象的需求感受。通過這樣的拓展強化學生在調研中的參與過程,獲得更多感同身受的實際經驗與體驗。
3.3實踐體驗———開放的問題體驗情境,激勵學生批判與創造
設計實踐中是通過反思、研究達到操作應用的階段。這一階段學生經過了一系列體驗過程,對設計任務形成了獨立的觀點,將前期知識與現場認知情況通過一定設計手法,落實到設計實踐中。這個階段,教師主要承擔參與者與指導者的角色,“教師的工作是通過向學生問他們自己應當自己問自己的問題,來對學習和問題解決進行指導和建模[3]”。面對具體設計,學生所體驗的并非封閉式的提問情境,而是具有開放的,具有復雜性的真實矛盾,教師所講述的是問題的“可能性”而不是簡單告訴學生結論。針對于體驗的復雜性,可以在實踐體驗中組織階段性成果進行匯報,在課堂上引發討論,討論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實踐中各種約束條件的轉化,同時也激勵學生不斷思考,不斷進行發散性的、批判性的以及創造性的思維訓練,逐漸認識、尋找、形成自己的設計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的實踐性思維發展為目標指向,以實踐性問題的有效解決為基本依托,是一種關注學生個人發展和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本文結合環境設計類課程特征,提出引入體驗式教學的系統方法,以分階段“學程式”的教學設計優化與改進現有模式,幫助學生在知識層面與行動層面建構自我專業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19.
[2]周天梅.知識內化的心理機制[J].江西社會科學,2004(7):176-178.
[3]戴維•喬納森.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鄭太年,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張祎 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