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匠精神在高職教育中的培養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從資源稟賦優勢走向創新制造優勢,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懂技術的專家,更需要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本文從精神、行為和目標三個層面對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進行了深入闡釋,并結合職業教育院校培養能工巧匠的根本使命,提出培養工匠精神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內涵;培養路徑
隨著工業4.0時代到來,中國經濟也面臨巨大的轉變———供給側改革。中國企業需要更多的精美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此,從供給側到消費側都急需工匠精神。2016年,總理就提出了要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在國家層面上提出了“工匠精神”,引起了國人的熱議。
一、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
根據《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消費者消費奢侈品占全球奢侈品總量的46%,但絕大部分的奢侈品是國外制造的。除此之外,國內跑日本搶馬桶蓋、圓珠筆上的圓珠需要進口等事件,無一不把中國制造業推到了風口浪尖。無數人在質疑,為什么一個可以生產人造衛星等尖端產品的國家,卻生產不出讓人滿意的馬桶蓋。同年5月,中央電視臺又推出了《大國工匠》系列節目,對各行業的能工巧匠進行宣傳,進一步顯示了國家對工匠的重視程度。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要向“制造強國”轉變,就需要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在過去,中國企業的發展,主要注重效率,在產品生產制造方式和經營模式上忽略較多。現在局面不同了,企業的競爭已經逐漸的白熱化,粗制濫造的產品已經失去了市場,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更注重產品品質。高品質的產品需要工匠用心才能制造出來。只有出現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從業者,才能不斷的提升產品質量。也只有以工匠精神為本,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從業者。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
何謂工匠精神?工匠是一種職業,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簡單的說,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專業、技術高超、敢于創新,這些代名詞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對于“工匠精神”,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準確而權威的定義。美國社會學家查德•桑內特認為所謂的工匠精神是將事情做好的一種欲望。德國學者認為的德式工匠精神為“慢、專、創新”。美國暢銷書作家亞力克•福奇認為只要點子好,并努力實現的人都是工匠,工匠不僅僅是傳統意義的手藝人,還包括使用現代技術進行創新發明的發明家和發展者。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認為工匠精神是對任何產品都能夠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又努力創新,從而形成擅長領域的專業精神代表。上述的描述基本上概括了“工匠精神”的一些關鍵和重要的特征,但都沒有準確的定義工匠精神的內涵,筆者認為可以從思想層面、行為層面和目標層面上解釋工匠精神的內涵。思想層面上,“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甘為孺子的精神。工作人員需要在工作的時候,保持認真、負責和熱愛的精神,能夠盡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工匠精神的主要力量來源為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這種精神不僅僅是針對工人和藍領人員,而應該包含各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它應該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行為層面上,工匠精神需要注重細節,不斷實現創新。在世界制造大國中,各個工匠都是勇于開拓創新的人才,其執著于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在技術上不斷的精益求精,不斷的鉆研,一點一滴積累,實現技術的革新。目標層面上,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是想要將產品的質量從99%提高到99.99%的精神,力求不斷的打造產業的精品,實現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對于工匠來說,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是對自己從事行業的認可和堅持,去努力制造精品的信仰。對于每個產品都希望可以做到極致的欲望,不斷的堅持制造卓越品質產品,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
三、工匠精神培養路徑
工匠精神在企業中生長,但是其萌芽應該在教育。我國2016年的財政報告中對于教育的支持非常大,我國已經有超過一億人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為國家儲備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職業教育院校肩負著培訓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須對學生開展專業、專注、精準、創新和個性化培養,打造學生的工匠精神。另外,工匠精神的培養更需要社會的關注、支持,要校企聯合、社會聯動,多層次、全方位地進行整體推動。
(一)以德為先弘揚工匠精神
有一流的心性,方有一流的技術。“德藝兼修、以德為先”是指工匠在追求精湛技藝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修為。目前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對職業缺乏認同和熱愛,對工作沒有激情,對技術失去探索的熱情,容易出現焦躁、急功近利和眼高手低的狀態。高職院校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培養其專業技術,還要提高其綜合素質,德育教師可以作為完成課程目標的具體執行者和組織者,課程要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培養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和領悟能力,讓學生覺得履行工匠精神是一件自豪的事情,讓其能夠積極主動的履行工匠精神,為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際教學中可根據高職生的認知行為特點,注重對學生認知的引導,讓其正確認識工匠精神,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并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價值。
(二)校園文化中體現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可以依托校園活動,利用這種隱性教育資源,不斷的向學生傳播和弘揚工匠精神。在演講、比賽等校園文化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一種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豐富的課外文化活動中不斷的擴展自己的知識面,磨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形成對其職業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職業精神。比如舉辦“品質是一種堅持和追求”的征文比賽。這種活動可以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品質的重要性,意識到品質的追求和堅持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當然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可以嵌入各種具有寓意的內容,讓學生在無形中體會并認識工匠精神。
(三)實踐活動中強化工匠精神
理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才能夠促使學生更為全面的去了解職業素養以及現代就業環境,為此,高校可積極的為學生尋找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與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心理素質。實踐教育能夠促使學生更為深入的去了解工匠精神,在心理上受到工匠精神的影響。經由實習或是兼職等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以一個實習生的身份參與到工作環境中,去體驗與感受職業人的工作狀態,明確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借此也能夠提升現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與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在實踐活動中了解并不斷貼近工匠精神。
(四)校企合作中鑄就工匠精神
鑄就工匠精神需要切實加強校企合作,應該根據本校專業的特點,著力以以下三種方式作為合作的新路徑和切入點。首先是慎重選擇合作對象,綜合考慮企業資質、社會責任及對教育事業的熱忱態度;其次是聘請資質高的兼職教師,他們既有高職院校教學經驗,同時也是企業高層人中或高級工程師;再次是建立“半工半讀”實訓模式,通過企業實訓基地,設置學生實習崗位,圍繞生產過程循序漸進地完成實訓教學。可以說,這種以合作企業來傳遞敬業意識,以兼職教師來講授專業技能,以“半工半讀”來培養創新精神,利用校企合作的平臺,加強工匠精神的實踐教育,對培養高級技工一定能發揮積極作用。校企合作“真做”“實做”,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本條件。校企合作的落腳點在育人上,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引導每個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為此,高職院校應在校企合作上不斷地注入新思想,尋找新方向,以精確、精準、精細為要求,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五)加強社會制度設計保護工匠精神
從社會制度上對工匠精神進行保護,提升工匠的社會地位。在對工匠培養過程中,要注重藍領素質的培養,將學歷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加大應用型大學和職業院校的培訓費用和設備的投入,提升學校教育水平;建立有效的機制,建立和完善社會再就業培訓機構以及相應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鼓勵教師和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加大對教師和職工知識產權的保護,讓其成為創新成果的真正受益者;從制度上加大對行業具有重大貢獻的工匠的獎勵力度,提升物質獎勵水平,讓人們羨慕工匠并愿意加入其中,從而為匠心提供沃土。總而言之,對于現階段的高職院校教育,應將工匠精神貫徹到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作為教育發展的核心內容,這應該成為每一位學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向往的境界,努力的方向。因此在系統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前提下,應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著重培養其自身專業知識、技術水平以及個人精神素質,強化其專業態度,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待事業如同生命,把積極認真的態度當作賴以生存的砝碼,積極創新發展,堅持不懈,實現自身的更好的職業發展和個人的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建軍.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0):36-85.
[2]葉美蘭,陳桂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J].高教探索,2016,5(10):27-31.
[3]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27):27-30.
[4]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15(6):6-10.
[5]李芳.工匠精神的歷史意蘊與當代價值[J].教師,2017,14(23):72-73.
[6]倪中貞.培養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助力基層團組織工作[J].中國培訓,2017,8(16):116-215.
[7]孫翀翔.分析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才智,2017,2(4):240-260.
[8]楊竣淇.探究工匠精神的歷史發展及當代價值[J].改革與開放,2017,9(2):115-116.
作者:李科舉 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動物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