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工匠精神發展下的人才培養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傳統高校培養出的人才缺乏創新型、動手實踐能力差的問題,提出了開展傳統工匠精神發展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文章主要從明確高校就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傳統工匠精神為導向的課程內容設置和建立人才培養管理體系三方面融合傳統工匠精神進行創新,以期為高校人才的培養有所促進。
關鍵詞:傳統工匠精神;就業工作;培養模式;人才培養
隨著社會中各行各業的轉型發展,尤其是在信息化技術的推動下,各類信息的高速傳播,使得精耕細作無法得到等比例的尊重和回報,人們一味追求著投資少、運行周期短且回報高的即時利益,忽略了各行業從業者原本的初心[1]。社會浮躁心態嚴重,管理出現混亂,進一步使得傳統的審美理想與文化精神逐漸背離人們的實際需要。傳統工匠精神的主要體現是技能的極致以及對工作的專注和用心,能夠發揚良好的愛國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針對當前各行業對就業人才的需要,高校應當結合傳統工匠精神發展,努力引導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實質意義進行深刻的認識,并不斷弘揚工匠精神的高素質理念,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工匠精神應當具備的技能,自覺將工匠精神牢記在心中并在工作過程中付諸實際。當前,高校就業人才培養中存在著培養資源的供需不平衡、培養資源分布不均、培養模式存在不合理等問題。對此,本文開展了對傳統工匠精神發展下的高校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
一、明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在結合當前傳統工匠精神發展背景及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的基礎上,基于傳統工匠精神理念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當將精益求精的專業技能水平和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為目標[2]。現代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業、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各個行業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轉型和升級,各個企業對于人才的發展要求逐漸提高。傳統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企業對專業技能的需要,因此高校應當將培養專業技能水平作為主要培養途徑,并通過實踐將專業知識與技能綜合運用。精益求精的專業技能強調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應當將達標和操作規范作為前提條件,并利用工匠精神對產品進行反復修整,更在產品的細節上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從而使產品最終能夠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目前,高校傳統的就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夠清晰,高校領導及教師對于理論知識過于重視,同時忽視了對職業精神、匠心精神的培養[3]。因此,本文結合傳統工匠精神在培養就業人才時,注重強調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讓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將“干一行,愛一行”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強調學生在未來工作時應當愛崗敬業。愛崗是指學生應當將未來自己從事的工作作為生命,并以從事的本職工作為榮,發自內心地對工作產生幸福感和自豪感。敬業是指學生應當在學習本專業相關知識和技能時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并在就業后將工作作為一生的追求,不斷付出努力。同時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是當今國家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目標,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然要求。高校中人才培養的周期性較長,因此高校在努力培養學生成為就業人才時不應希望一蹴而就,應當循序漸進。
二、以傳統工匠精神為導向的課程內容設置
在不同行業中企業對具備工匠精神的就業人才的需要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本文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對就業人員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傳統工匠精神為導向進行課程內容設置[4]。其中第一產業主要以農業作為依賴,第二產業中主要以建筑行業和制造業作為主,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根據相關產業的發展理論,將傳統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內容當中進行設置[4]。首先,教師在進行對學生教育時應當轉變學生對農業技術人才的觀念,開設有關農業的傳統工匠精神講座,讓學生對傳統農業人才的認識從粗放式轉變為精益求精。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還應當不斷結合農業領域中能工巧匠的真實事例,著重對農業大國的工匠進行細致解讀,從而讓學生體悟到農業工匠精神的實質。其次,設立有關農業專業的選修課程。通過學生自主選擇選修課程,激發學生對學習農業知識和技能的興趣,提高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同時選修課程不僅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內容,還可以自主選擇任課教師,學生根據對本專業知識的興趣,多元化地對課程進行選擇。根據當前就業市場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明確制造業和建筑行業以傳統工匠精神為導向的課程內容。將制造業和建筑行業細化為多個任務模塊,學生根據興趣選擇不同的模塊崗位知識和技能,但每個模塊均有一個共同的培養學生精雕細琢的專業技術目標。高校還應當將專業課程小班化,成立名師工作室、大師精英班等,每個班級設置最多為15人,每一節課程均由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組成[5]。由教師親自檢查學生完成制作的產品,并在過程中由學生自主復述整個生產過程,將產品評分記錄到學生的技能考核結果當中。同時,學生完成的產品還可以進行推廣和銷售,所得資金70%歸學生自己所有,剩余30%歸學校所有。高校還可根據學生所選擇的不同模塊設置具有針對性的技能競賽,讓學生在競賽過程中激發其潛在能力,為人才培養提供指導作用。根據傳統服務行業人才培養的弊端,融合工匠精神對服務行業的人才培養課程內容進行設置。首先高校應當設立針對服務行業的實訓基地,從而打破傳統服務行業沒有實驗室的培養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尋找工匠精神,例如,組建會計模擬實驗室、汽車模擬銷售實驗室等,以此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物質資源。其次,服務行業與前兩個行業相比更需要全面性的人才。以此,根據服務行業的崗位特點,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內容當中,開設將精益求精融入專業技能培養的選修模塊當中[6]。同時,服務行業正逐漸向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因此課程內容設置應當走向國際,外語作為傳播工匠精神文化的重要功能,能夠快速促進工匠精神理念的國際化,因此高校在將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結合、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實踐結合之外,還應當增加服務行業專業學生的外語教學課時,從而提高學生的外語考試過關率,推動傳統工匠精神與服務精神的人才走出國門。
三、建立人才培養管理體系
針對本文上述設置的三種行業對應的課程內容,應建立綜合型的人才培養管理體系。首先,對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課程時間進行設置,以農業為例,將農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根據農業獨有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建立針對這一特征的專業培養管理體系。例如,在種植期前,高校應當邀請具有工匠精神的農業專家到校進行專家講座;由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到農場的實踐活動中,感受果農的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在種植期后,高校應當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學習。農業監管部門是農業生產企業與高校之間的橋梁[7]。由農業監管部門與農業生產企業進行協調,組織學生參與到農場的種植過程中。同時,學生在校期間教師應當配合實踐內容設置有關農作物栽培的相關專業技能理論知識教學,從而讓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高校針對不同階段,設立相應的理論或實踐考核內容,時刻推動學生的學習進程。其次,針對學生班級的管理體系,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表揚欄、心語欄。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設立班規,并采用積分制的管理模式,以每一學期為單位,將學生每次教學實踐活動中獲得成績進行展示,并將該成績與學生的獎學金掛鉤。同時針對部分違反班規的學生,教師也應當根據嚴重程度,實施合理的扣分機制,保證獎懲分明。在管理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引入各個行業的“四常守則”,以此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并讓學生提前適應未來就業環境。最后,對高校與相關企業的學生實習考核制度進行設計,引入獎懲制度,并將獎懲結果融入學生每一學期的期末綜合成績當中。學生在各個企業實習階段,由質監部門對學生的工作表現進行調研,學生享有被評為具有工匠精神的能手的權利,并且根據評價結果給予適當的獎勵,優秀的學生可由高校和質監部門共同頒發工匠精神證書。在企業實習期間,學生應當以實習地點為單位,建立工作群,并由教師將該行業專業優秀成績進行公布,執行學生實習工作期間的規范條例。具有較強的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和團隊合作的實習生可以競聘基層或中層管理崗位,或者可以直接與企業簽訂協議,滿足企業人才的需要,同時給予學生未來在其對應專業領域中的就業機會。
四、結語
當前,我國各行各業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正逐漸向著精細化、綜合能力強的方向轉變,因此企業對于具有工匠精神就業人才的需要不斷增加。本文通過對現有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工匠精神進行創新,為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依據,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促進就業工作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軻威.立德樹人視野下的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基于百度指數的大數據調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9(07):42-48.
[2]肖海慧.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職院校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以常州大學城5所高職院校為例[J].職教論壇,2019(04):101-105.
[3]劉美娟.大數據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工匠精神培育中的應用——以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2019(05):87-90.
[4]孟繁民.工匠精神融入中職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探索——以天津市部分中職學校為例[J].職業,2020(13):36-38.
[5]胡號.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現狀探析——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為例[J].內燃機與配件,2020(08):283-285.
[6]沈雪紅.高職通信類專業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以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2):62-65.
[7]蘇云,陸澤明,康平.“雙創”背景下高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探究——以蘭州大學和西北民族大學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0(01):51-57+81.
作者:王生雨 張磊 單位: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