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服裝設計中的實驗性表達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物質生活日漸豐富,人們對于服裝的需要不再僅僅停留在實用層面,而是更加看重服裝的精神價值。對于服裝設計作品精神價值的追求正是當代服裝設計的一大特點。而實驗性則是實現當代服裝設計精神價值和藝術性的重要方法。本論文從服裝設計的設計主題、表達媒介、展示方式三個方面分析了當代服裝設計創作的實驗性,認為實驗性有利于服裝設計實現對于精神價值探索,有利于提高服裝設計的藝術性。
關鍵詞:服裝設計;實驗性表達;藝術性
人們對服裝的需求基本上可以分為物質層面的需求和精神層面的需求,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于服裝精神層面的需求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當代服裝設計非常注重服裝作品精神層面的探索。生命是一種過程,藝術是一種過程,創作也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材質、什么樣的方式來揭示某一精神上的感悟?類似這些疑問將服裝設計師的創作導向了實驗性,即通過不斷嘗試各種材質、各種造型、各種表達方式來向人們展示設計師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哲理性思考——這便是當代服裝設計的實驗性。
一、實驗性的設計主題
當下服裝設計創作的主題往往帶有明顯的個體性,以設計師個人對生活的感悟作為服裝設計創作的主題,這類主題一般不是大眾性的,而是明顯的帶有私人性和偶發性。[1]相對于完成那些風格固定、形態常見的服裝產品,當下服裝設計師更傾向于創作帶有實驗性的設計主題的服裝設計作品。服裝創作的過程不僅僅是制作一件商品的過程,而是類似于藝術創作的過程,在這一創作過程中,設計師借助服裝設計的過程和結果來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思考。2007年,我國服裝設計師馬可在巴黎時裝周上了以“無用之土地”為主題的服裝會,該主題來源于設計師鄉間游歷途中關于土地的思考,認為土地是生命的源頭和靈魂的歸宿。這次會展出的服裝大多采用超碼尺寸、故意做舊、粗糙縫制的藝術處理手法,來表現對人與土地之間關系的哲學思考。會上展出的以表現“土地”為主題的服裝設計作品與一般服裝奢華、美艷、潮流的特點不同,這些形態特殊的服裝設計作品表達了設計師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梢哉f設計師把服裝設計當作是其表達思考的途徑,因而這時的服裝設計帶有藝術創作的實驗性特點.2013年荷蘭新銳女設計師IrisvanHarpen推出了以她自己兒時夢境為主題的時裝會——“閃電”(設計師曾在童年做過與閃電親密接觸的夢)。在整場服裝秀中,設計師將雪花、霧、石筍的形態呈現在服裝上,每件服裝看起來都十分視覺化。IrisvanHerpen曾經說過:“對于我而言,時裝是一個于我、于我的身體都非常親密的藝術表達。我將其視為欲望、心情、文化背景等組合起來的自我表達。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試圖清晰地傳遞這樣的信息--時裝是一種藝術表達,時裝是展示和穿著的藝術,絕不僅僅是功能性的或空虛的商業化工具?!雹诳梢?,設計師感興趣的是與自身經歷有關的、帶有實驗性質的服裝設計創作,這些作品能讓設計師和觀眾從中體驗到對人生和生命本身的思考。設計主題的實驗性是對以往常見的習慣性、經驗性的服裝設計做出的改變,實驗性主題是服裝設計藝術表達的一種“開放性、可變性”的狀態。實驗性服裝設計的主題不是為了完成某一既定的服裝產品而設定,是設計師為了實現某一服裝設計主題,帶著與觀眾互動的意圖,通過服裝作品的創作過程,完成對自身某一思考的解讀,帶有偶發性和個人性的特點。實驗性設計主題的開放性、可變性、偶發性和個人性,讓當代服裝設計更多地呈現出藝術創作的性質,也使得此類服裝設計作品含有更高的藝術價值。
二、實驗性的表達媒介
為完成實驗性的設計,設計師通常要嘗試多種材料,以便發現更適合表達某一設計主題的媒介。實驗性的設計表達方式,注重通過合適的材料、造型來揭示思考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設計師希望借助一定的手段重組因時間或者思考留下的片斷,讓這些片斷籍由設計師創作的獨特形式升華為藝術。
1.對服裝材料的實驗
設計師為實現對設計主題的表達,需要尋找并嘗試多種材料,或者對現有材料進行實驗性的改造,以便更恰當的表達設計主題。為了充分表達設計主題,通常設計師對材料的選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探索新材料,嘗試多種材料的質感及表現能力,也會采用不同的處理手段對材料質感進行實驗,以獲得更完美的表現效果。[2]例如服裝設計師馬可2007年在“無用“會的作品中,為了表現土地的質樸和厚重,表現土地蘊含生命的設計主題,設計師通過做舊,在面料上附著泥土等手法,將面料粗糙的一面充分表現出來。而荷蘭設計師IrisvanHerpen在2011年春夏時裝會上,為表現水花飛濺的瞬間形態,嘗試了使用最新3D打印技術創造的立體感透明面料(見圖3),設計師對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嘗試,帶來了非常理想的表達效果,使設計主題借助新材料得以充分表達.當代服裝設計作品的優劣除了與出眾的設計主題有關,另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便是材料,材料的選擇關系著設計作品的成功與否。因此設計師們對材料的嘗試與創新實驗有著濃厚興趣,許多設計師不遺余力的對材料做各種實驗,這些實驗不僅針對材料的質感、肌理、圖案、花紋,還包括材料的基本構成成分、裝飾手法、材料的表現能力等方面。對材料的不斷實驗為設計師提供源源不斷的表現素材,帶給設計師新鮮的設計靈感。而新的設計靈感又會促使設計師持續對材料進行各種實驗,開發探索新材料。
2.對服裝結構造型的實驗
對當代服裝設計師來說,要實現具有實驗性的設計主題,使用新的材料形態,就不能局限于某種既定的服裝結構造型。服裝結構造型的創新實驗也是當代服裝設計實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說到對服裝結構造型的實驗,新裁剪技術的使用、新科學技術的使用,都會對服裝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1998年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憑借其“我愛褶皺”系列,引起西方時裝界的關注,令三宅一生服裝作品出彩的不僅是材料的褶皺,更是因為這些服裝與西方傳統的合體造型不同——采用了一塊布的無結構設計。無結構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對服裝結構造型的實驗,使服裝造型寬松隨性,充滿藝術感。三宅一生的一塊布無結構式服裝采用舍棄拼接線的方式,引起西方時裝界重新審視持續了幾個世紀的傳統服裝結構。加拿大服裝設計師YingGao將設計放在現實與未來技術之間審視,她從多年前就開始探索用微型動力驅動服裝結構,為服裝結構賦予靈動性與活力,使服裝結構與觀眾形成互動關系,當觀眾靠近時,服裝的折疊部分就會自動產生膨脹緩緩展開,像花朵綻放的瞬間。YingGao的微動力服裝結構實驗無疑是對服裝結構的一項成功實驗,她對服裝結構造型的實驗賦予了服裝不一樣的生命力。除此之外,裁剪技術的創新也會帶來服裝結構上的新突破。例如平面裁剪與立體裁剪技術的有機結合,東方式直線裁剪與西方合體裁剪的相互結合,都會帶來服裝結構上的實驗創新。平面裁剪與立體裁剪各有優勢,而東方式直線裁剪與西方式合體裁剪也會令服裝結構產生完全不同的表現效果。與平面裁剪相比,立體裁剪更加直觀、更有利于實現服裝設計的實驗性。立體裁剪可以實現設計效果的同步呈現,無論是材質的配置還是輪廓造型、比例關系都可以即時呈現在設計師的面前,便于進行調整和組織。設計師可以根據設計主題使用立體裁剪的方式在人臺上用材料做實驗,研究用何種比例、何種廓型、何種材質、如何更加恰當表現設計主題。美國新銳華裔設計師AlexanderWang(王大仁)說:我只想把衣料裁開,拿它們做實驗。⑤
三、實驗性的展示方式
服裝設計師為展示其設計理念,在服裝展示方式上也在進行著不斷的實驗。[3]不管是在表現設計理念的效果圖繪制階段、設計理念的具體表達物化過程中、還是在設計作品最后的展示方式中,設計師都在不停地探索著,許多令人振奮的展示方式充滿了實驗性,同時這些方面的實驗創新又會帶給設計師新的設計靈感。
1.創作過程的實驗性
在表達設計創意的初級階段,效果圖是有效的表達方式。關于繪制效果圖的方式、媒介千變萬化,各有特色。與傳統效果圖面面俱到的表達方式不同,那種注重刻畫重點創新部位,省略關系不大的細節描繪的效果圖繪制方式更適合實驗性服裝設計的需要。效果圖表現只詳細刻畫要表現的重點部分,盡量簡化或者忽略掉其他不太重要的部分,這樣的效果圖表現方式,使許多未知的設計細節始終處于可實驗狀態。這些在設計構想開始時還不太明確的設計細節,需要設計師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不斷的實驗完成。實驗性的設計表達方式要求設計效果圖表現見好就收,設計師不要試圖在設計開始之初就將設計細節全部固定下來,這會使實驗性表達無法發揮作用。一開始就過于注重細節的效果圖表現,會失掉思考及實驗性表達發揮的空間。從設計效果圖到設計作品的完成,中間是一個漫長的、多變的對設計思想的物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對服裝造型、材料的把控能力直接決定著設計作品的優劣。在實驗性的服裝設計過程中,創作過程是開放性的,設計效果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反復試驗與修改。設計師首先按照最初的想法在人臺上進行初步的創作,然后為初步立體裁剪效果拍照,從各個角度審視設計初稿,甚至直接在照片上進行輪廓造型的調整,或者對材料形態進行文字上的描述,再根據已經修改的照片效果,進行服裝設計效果的調整。這個過程也不是一次性的,常常需要循環往復,直至設計效果達到理想狀態。這一循環往復的“實驗——審視——修改”過程是實驗性服裝設計非常關鍵的步驟,這個過程使服裝設計呈開放性,并始終處于實驗的狀態中,設計師可以在任何情況下根據其設計理念不斷的調整與修改,直至設計作品獲得滿意的表現效果。[4]
2.展示方式的實驗性
服裝的展示也是當代設計師關注的一個重要的實驗場所,充滿創意的展示方式是設計師表現其設計理念的重要環節。[5]當代服裝展示的方式出現了許多新形式,與傳統的T臺相比,變得更加多變,帶有設計師有意為之的實驗色彩。1998年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推出了“嘉賓藝術家”系列服裝作品,這些作品是三宅一生與多國當代藝術家合作創作的。關于這個系列作品的展示方式,三宅一生與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以善用火藥進行藝術創作著稱)合作。在服裝秀現場,三宅一生將超過50件的褶皺衣服在地上排成長龍,讓蔡國強用火藥進行爆炸處理。為獲得理想的藝術效果,這個過程進行了無數次的反復實驗,經過多次摸索經驗,最終呈現在秀場上。爆炸過后,衣服上呈現出火藥燃燒留下的詭異圖案,然后由模特穿著展示在觀眾面前,整個服裝秀過程實驗性相當明顯2015年秋冬荷蘭設計師品牌Viktor&Rolf在其高級定制秀場向觀眾展示了新的服裝展示形式——模特走向掛在墻上的畫作,由設計師幫助,將畫框穿在模特身上,形成服裝。設計師在觀眾面前完成了從畫框到時裝的實驗過程。這場 秀被命名為“畫框女郎”,在這場時裝秀的展示過程中,畫框、時裝、模特、觀眾甚至是設計師本人都成為整個時裝創意展示實驗的一部分(見圖6)。2002年,英國設計師品牌HamishMorrow在其春夏系列秀場上同樣采用了實驗性的展示方式。秀場上設置了一個裝有紫色墨水的水槽,模特穿著長長的白色衣裙經過水槽,隨著模特的腳步移動,服裝的褲腳、裙邊被染上不規則的顏色,同時紫色的腳印也被留在T臺上,留下了展示的痕跡。在這個過程中,服裝效果的最終完成是在秀場展示的過程中——實現了服裝的染色。設計師把服裝染色的步驟搬到了展示臺上,在模特的展示過程中,邀請觀眾作為見證者,完成了對服裝效果的實驗。
四、結語
當代服裝設計中,藝術價值越來越被重視,設計不再僅被看作是獲得服裝商品的過程,而是被設計師賦予了更多藝術創作的實驗性質。實驗性開啟了服裝設計藝術創作的可能,使服裝設計真正具有了藝術創作的探索過程。當服裝設計師從設計主題的選定、設計創作的過程、以及作品的展示方式,都用一種實驗性的藝術態度在嘗試,那么服裝設計就不再是單純為了獲得可售賣的批量商品的活動,而是包涵了更多傾向于藝術創作的意味。正是這種實驗性態度推動著當代服裝設計不斷靠近藝術創作,提升服裝設計作品的藝術價值和藝術格調。
參考文獻
[1]顧夢茹.論“未完成”的藝術品[J].新視覺藝術.2011(2):94-95.
[2]彭奐煥.完成的藝術,未完成的作品——論服裝設計的“未完成主義”理念[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07:7-9.
[3]韓蘭.服裝設計與當代藝術中的觀念性[J].中國服裝,2008(3):48-49.
[4]彭奐煥.完成的藝術,未完成的作品——論服裝設計的“未完成主義”理念[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07:14-17.
[5]彭奐煥.完成的藝術,未完成的作品——論服裝設計的“未完成主義”理念[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07:18.
作者:孟君單位:四川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