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服裝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課程育人背景下,探索服裝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是高校確立行業發展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出服裝業頂尖的技能人才,為技能中國行動提供支持與人才保障。
關鍵詞:課程育人;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教學改革
引言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課程作為立德樹人最核心的載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近些年我國對職業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化,高職院校正肩負著頂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任務,更應該全面的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機制的構建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對于服裝設計專業來說,創新人才培養是教育規劃過程行業未來發展的核心。要想培養出綜合型創新人才,其目標的定位應先定準,并以此來構建相關的教學體系以及教育開展模式。除此,創新教育的開展還應以專業特性為主,通過覆蓋專業教育開展的全過程,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并構建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對服裝設計行業而言,創新教育的核心機制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因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立體化很重要,不但會使實踐課程體系更加豐富,而且還能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并將創業能力與創新思維結合,深挖學生的潛能以及出色的創造力。
1確立行業發展需求的目標
1.1以行業需求為導向
我國服裝設計領域目前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對服裝設計行業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正在不斷提升。在思政課程背景下,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假如高校服裝設計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與服裝設計領域實際所需出現脫節的現象,那么就會出現人才與市場沖突的問題,畢業生壓力也會不斷增加[1-2]。因此,教師在課程開展前要確保課程中所存在的育人因素貫徹至專業只是當中,與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提升學生思想認知,培養出思想政治堅定、全面發展、德技并修,具有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復合型人才。
1.2制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要從自身學科角度進行分析,通過結合服裝設計專業的特點,以行業實際所需為導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與專業教學模式相結合,使創新教育貫穿至專業教育體系中,以此來培養出符合服裝設計行業市場需求的創新型人才[3-4]。此外,在制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應以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原則為基礎,不但可將課程思政的教育要求體現出來,而且還能滿足專業技能培養要求,使專業課思想引領進一步突出。只有在根源上解決好關鍵問題,才能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思路與方法?;谡n程育人背景下,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這也是學生在成長道路上的核心基礎。總體來說,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不但要具備服裝設計專業技能目標,也要確保學生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2創新型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育人背景下,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不但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而且還是創新教育在專業教育中的有效載體。為實現服裝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構建可劃分以下幾個方面:
2.1貫徹創新教育理念
創新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而這一點與服裝設計專業中所含的教學理念是相通的,也是相輔而成的[5]。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可將專業理論與創新理論有機結合并進行實施。將創新意識融入至課程當中,可使創新思維引導作用得到加強;創新實踐課程與技能課程的融合,可有效拓展技能教育范疇;創新體驗與專業實訓銜接,可協助學生鞏固自身的綜合實踐效能。
2.2設置特色創新課程
創新型課程體系是由雙創理論為核心所組成的特色化創新課程,可劃分為通識教育類課程以及專業教育類課程[6-7]。通識教育作為人文科學的代表,其教學內容也是以人文科學為核心而構建的創新課程,而專業教育類課程主要以專業核心與專業基礎課程為核心版塊,是目前選修模塊所創新的全新課程。而專業教育類課程的整體架構以專業教學為主,創新理念在專業教學的融入,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創新課程注重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只有兩者的融合才能構成完整的多維度思維整合模式[8]。
2.3規劃創新型教學
教學模式作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有著對應人才培養實施的指導性作用。較為籠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所講授的課程重點也只能以示范的方式來進行,學生的能動性與自主性受到了局限,同時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也受到了影響[9-10]。在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教育規劃當中,創新型教學模式的融入,應選取應景教學、社會考察等方式,來探索具有創新理念與創新方法的沉浸式教學,使學生創新意識得到開發的同時,也能具有獨立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學規劃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差異化培養模式,采用針對性因材施教的方式,來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3構建多層次的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
3.1構建課程教學與拓展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服裝設計是一門應用型較強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實踐教學體系應注重拓展實踐以及課堂實踐的結合[11]。而課堂實踐主要以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為主,拓展實踐則是由相對應的創造性實踐開展,具體可劃分為:①課堂實踐主要是針對不同專業而開展的創新型課程,例如創新課程、制作類課程以及創業方面的服裝管理類等課程,這些課程都以創新為主要目標,在專業性不斷改革深化的過程中,也為后續實踐教學發展打下了基礎。②拓展實踐可采用競賽、舉辦研討會等方式來實施創新實踐。一是開展系統性的培訓教育,組織大學生參加相關的創新競賽,以專業性較強的相關比歪來使自身競爭力得到提升。二是論文撰寫、論文研討等方式來對學生開展創新教學,主動引導學生參加相關的學術活動,學生學術能力在得到提升的同時,還能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三是項目研究,鼓勵學生主動參加帶有針對性的創新項目,有效開展創新可行性的研究。
3.2建設創新服務平臺
為使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與市場實際所需接軌以及創意成果符合大眾需求,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迫在眉睫。同時,為了使市場與教育的聯動可以實現更好的銜接,也需要學生適應知識灌輸轉實踐輸出的過程,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實施:①建設孵化基地,企業經營模式的模擬,以創新與創意為目標,從不同的環節分工來進行實踐。孵化基地可直接面對社會群體,實施服裝設計、生產、銷售的整個過程,嘗試微型企業的運營方式。②建設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合作平臺,不同專業學生所含的專業特色不同,以團隊為主,開展不同學科交叉綜合性創新實踐。通過交流,清楚了解專業之間的創新路徑,團隊之間取長補短,提升資源整合效力[12]。③構建校地合作平臺,所謂校地合作是企業與當地政府聯合高校共謀發展的一種全新發展形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以及機會。高校通過整合自身的教學優勢與社會資源,構建服裝設計專業創新服務發展平臺,為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最真實的實踐環境。
4構建契合創新教育需求的教學評價體系
4.1教學考核評價
創新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已衍生出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為了使創新教育的開展要求得到滿足,應針對不同的考核評價方式來進行調整[13]。①將創新成果作為主要考核項目,使其形成驗收式考核評價,并且在考核環節增加答辯等流程;②以創新形式為考核標準,形成以市場或社會效應的評價標準;③構建實踐環節與教學課程互評平臺,形成多種不同的評價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來對教學體系進行統一評價,創新教學實施效率也會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4.2專業能力培養評價
為了加強創新實踐的綜合發展,從細觀的角度來跟進創新與行業的匹配度、創新教育質量以及貼合度,以此為基礎來對能力培養方面開展多方位交互評價。而這種評價方式會考慮到創新教育的開展現狀以及教育成果,同時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應做到及時回應,確保創新人才培養的實效性。
5建立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管理機制
5.1建立創新組織領導機構
從高校整體到具體課程,構建遞進式創新小組,來完成策劃、管理等相關工作并充分整合教育資源,來為創新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此外,創新小組還應時刻關注校內外所反饋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去解決問題;時刻關注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需求與變化,通過分析行業的實際所需來改革教學模式;學習國家教育綱領,在管理學生期間不但要用語言來對學生展開教育,還要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來成為學生的表率,正確引導學生將自身的未來發展置于國家的未來發展潮流當中。
5.2建立監督機制
課程育人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構建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平臺,由高校領導部門來定期進行教學監督。以教學課程為單位,通過平臺上報教學計劃、成果以及進度,評價體系監管創新型教學質量。此外,監督機制在教育進程中起著推動作用,可使學生與教師自律性意識得到大幅度提升,加快創新教育發展[14]。
5.3制度管理的加強
高校應加強專業教師、專業教授等學科帶頭人、部門負責人以及輔導員的培訓,營造和諧向上的育人氛圍,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構建全面的育人格局。而且領導聽課制度應進一步落實,并針對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建議與指導,挖掘優秀課程、培育優秀教師以及其中的引導作用。除此,教師在考核的過程中,不但要把教師的專業技能列為年底重要考核的標準,還要將思政育人的效果列入其中,增加師德師風在年底考核的比重,將課程思政執行力作為教師評職稱的關鍵,為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6結語
創新教育策略的深入貫徹,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有效路徑,同時也是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發展建設的重要方向,將創新教育貫徹至服裝設計專業教育體系中,通過創新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此外,服裝設計作為高校育人主體的專業,傳統育人觀念應徹底改變,將專業課中所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充分調動,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并加強教學力量的扶持,有效推動創新成果的轉化,進而培養出服裝設計頂尖技能人才,并以客觀的角度來使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
作者:李申淼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