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文化傳承與服裝設計關系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服裝設計作為人們潮流文化的引領,其教育的開展更是承載著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在如此的背景下,服裝設計教學需將傳統文化傳承與專業教學的關系做以進一步的分析及概念導入,以增進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將其專業的發展與其社會建設使命緊密結合到一起,深化其在專業方面的創新、創造能力,提升其對其社會建設使命的落實,讓我國的服裝發展能夠帶動年輕一代的文化思潮,令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建立相應的文化自信。
1服裝設計中的文化傳承
1.1服裝款式暗含先人生活智慧
縱觀人類的服飾發展變化,會發現其中暗含著許多人類活動的智慧結晶。我國傳統服飾作為東方文化的一個象征,在款式設計方面濃縮了不少東方人文智慧,如古代漢人服飾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用寬大袖口表示天道圓融,深衣制式則體現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美德,令繁復華美的漢服展現出獨特東方審美、意蘊;而后期的中山裝也在領口、口袋設計上融合了傳統美德,如四個貼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后背不破縫則表示對和平與統一的追求,既有傳統文化的彰顯,又有時代精神的體現。正如人們所熟悉的西裝在其發展中的演變,我國傳統服飾的“進化”也經歷了思想的變遷、文化的沉淀,需要人們繼續傳承與發揚,以令傳統的美德精神在新時期中得到認同和流傳。當前我國服裝設計受西方文化輸出影響較大,很多年輕人不能理解我國傳統服飾的設計概念,一面旁觀傳統文化元素的式微,一面對西方文化進行追逐,十分不利于國家文化方面的建設發展,而若要對這一現狀進行扭轉,服裝的設計理念是一個需要著手轉變的層面。
1.2服裝紋樣體現先人生活態度
當前所有與中國元素相關的服飾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傳統服飾的紋樣,像是一種符號,顯示著某種向古的生活態度。而實際上這些“符號”的形成都是傳統人文思想的濃縮,如人們常見的龍、鳳紋樣就是表現了先人對吉祥如意、幸福生活的追求,而一些福、壽的紋樣也能很好地呈現出我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表達。這些紋樣或以顏料勾勒,或用針刺,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應用到服裝設計中,既增加了傳統服裝的設計感,又充分地展現了先人們的智慧。當前的服裝設計中加入這些象征傳統文化的元素可以豐富服裝設計理念,還能將傳統的人文融會貫通于其中,增進服裝的人文性表達。學生在學習服裝設計時接觸此類的文化元素一方面能拓寬其審美,一方面則能為其服裝設計中的文化表達帶來啟發,增進其設計中對于傳統文化思想的融合。
1.3服裝顏色反映先人文化追求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在服裝上的表現亦是豐富多樣。除象征著傳統道德思想的紋樣、圖騰外,傳統服裝的顏色選擇與搭配也蘊含著大大的乾坤。緋紅、鵝黃、靛藍、月白,這些帶著悠然古意的詞匯都是對顏色的形容,傳統服飾文化中,衣服顏色取于天然材料,亦在意境傳達上力求樸實自然,如竹青色便是取自竹之青,意在傳達像竹子一般有節的君子風范;月白色則取自天上皎月,意在彰顯服裝主人如皎月一般純潔的氣質;此外還有鴉青、黛藍等別具詩意的顏色,無不反映著傳統服飾中高貴、典雅、大氣的特點。而中國傳統文化在服飾顏色中的體現不止于此,先人們對服飾配色也是格外講究。如《禮記·王藻》中所言“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有采而不貳之正服)不入宮門”,可知古人對顏色有正色、間色之分,并以正色為尊,十分看重服裝顏色純正;《周禮·考工記》中總結“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五彩謂之繡。”可見古人對顏色搭配也十分講究次序。而這背后則暗含了積淀了千年的文化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立足與發展的根本。
2當前服裝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對傳統文化解讀不夠深入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前服裝設計中一直有所體現,但在對一些服飾進行設計改良時卻常出現元素亂用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服裝設計教學在引入傳統文化思想、內容時不夠深入所致。服裝設計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早已不新鮮,但服裝設計的有關教育卻僅將傳統文化元素當作一種服裝設計創意元素來融合,其對不同文化符號碰撞的追求遠遠大于對傳統文化獨特內涵的表現,導致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時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對傳統服飾設計元素的融合也難以體現傳統文化精神,更不要說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了。由此也不難看出進行服裝設計教育的教師在教學展開過程中過于重視服裝設計美感的體現,而忽視了服裝中文化的表達,慣于從美術視角看待設計,殊不知沒有足夠的文化支撐,再華麗、新鮮的元素碰撞也是缺乏靈魂。因而要讓學生的設計作品能更上一個層次,教師必須要對其現有教學理念進行扭轉,讓學生重視起美術設計中文化背景及其呈現與表達的重要性,以為學生進行服裝設計時帶來更多思想依據和啟發。
2.2傳統文化元素導入流于形式
當前的服裝設計教學中,教師對于傳統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運用講解趨于形式化,導致學生在服裝設計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敬畏,選擇傳統文化元素時也通常沒有做到嚴謹的借鑒,多數時候僅是隨著自己的個人意愿隨意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提取和搭配運用,出現了諸如傳統服飾紋樣與服裝設計寓意表達相左,傳統圖騰在設計中亂用的情況。而許多學生并不以為意,由于缺少足夠的文化積淀,基本文化素養缺失,個別年輕一代甚至會表現出對傳統文化思想的嘲諷與對所為創新思潮的畸形追捧,殊不知我們在服飾設計中的思想表達正如一個流動的宣傳“廣告”,外國人透過年輕人的思想表達來認識我們的文化,如果服裝設計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夠嚴謹,則很容易造成其他民族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誤解,進而不利于我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弘揚。
2.3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缺少融合
傳統文化應當在服裝設計中得到傳承,但相關教學對其中的“度”的拿捏總是不夠準確,上文中提出了一些傳統文化元素內涵在當今服裝設計中體現不足的情況,而有些向反的觀點則極端強調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復原,如完全按照古代服飾的規矩去添加設計傳統文化元素,這種過于注重文化意味的傳承不僅打破了現代服裝設計的一些美感,還會因為缺乏與現代文化元素的接壤而產生違和的氣質,如在服裝用色上過分強調正色的使用,常令一些服裝在色彩明度上過于艷麗,從而破壞了服裝設計原本要表達的意境。事實上古人的一些服飾色彩搭配習慣固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做以支撐,但在引入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也要適當考慮現代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著裝需求,并根據服裝的設計意圖適當的調整傳統文化元素在其中的占比,以讓該元素與現代服裝設計的融合相得益彰,體現設計者良好的審美與創造力。
3服裝設計教學體現與傳統文化傳承關系的方法
3.1深化對服飾中人文精神的挖掘
基于以上服裝設計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相關教師在服裝設計的教學中必須加強對教學理念的調整與轉變,增強對傳統文化理念與內容的融合,深化傳統服飾中人文精神的挖掘,以轉化應用到當前的服裝設計當中,提升當前服裝設計作品對傳統文化的呈現。各領域關于傳統文化的詮釋和解讀案例迭出不窮,如近年來興起的茶藝、養生艾灸、國學教育都是傳統文化在我們生活娛樂、養生保健、教育開展中的體現,其中不乏豐富的人文精神以待后來者挖掘學習。比如茶藝看似泡茶喝茶的技藝、藝術,實則蘊含五行規律——茶葉屬木,炒茶需鍋(金),潤茶以水,煎茶用火,而茶器多泥土所制,喝一泡茶,可謂調和了五行,體會到的除了茶葉清香,還有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結合)的氣韻,將這一人文思想深入挖掘,相信會為服裝設計帶來更多靈感。教學中教師可借助一些參觀活動及視頻資源的引入,以多元的課堂導入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鑒賞水平得到提升,從而在服裝設計中強化對傳統文化旨趣、精神的表達。筆者在教學中就習慣將課堂教學分為三節,第一節著重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引入,如講解服裝款式設計時就為學生導入了漢服設計對自然元素的表達,袖寬多少分別代表著什么意思,以此為學生服裝設計的實踐聯系帶去靈感的啟發,學生總結了古代服飾中的設計精髓,自然能夠將相關思想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中,而不再會單純為了元素的碰撞而引用傳統元素。課堂的后兩節則用以服裝設計基礎知識的講解與實踐,有了前面傳統文化內容的導入,學生會帶著有關理念接收服裝設計的有關知識,從而有助于其服裝設計思路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其接下來的實踐也得到了有效的鋪墊。
3.2增進學生對傳統紋樣的理解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服飾的紋樣中有著濃縮的體現,很多看似相似的紋樣只有細小的差別,其傳達的意思卻相距甚遠,當代服裝設計教學必須對這些內容予以細致的區分,以免學生在引用傳統文化元素時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為傳統文化在服飾上的傳承體現帶來阻礙。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神圣而威嚴的圖騰,其象征著皇權,古時候不能為貧民百姓作飾,且造型講究,每一個形態都有著不同的寓意。殷商時期的龍紋眼睛為“臣”字眼,口微張,或有舌頭吐出;到了唐代,龍丹鳳眼、張大口的形象既有特點,足為三爪,身上見魚鱗紋;明代龍嘴如豬嘴,爪子的趾間距較近,形如風車;而清代的龍則有五爪、四爪之分,看似一個爪子之差,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卻是大不相同。當前很多年輕人慕古、仿古,喜歡將象征權利的龍圖騰印(繡)在衣服上,殊不知圖案選擇的錯誤只會讓真正了解這些文化的人大感荒唐。而基于傳統紋樣種類較多且形制復雜,不便于學生的記憶和區分,教師可借助一個個故事對傳統服飾紋樣的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如此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紋樣的內涵理解,一方面能為學生認識傳統文化與服裝設計關系帶來興趣的提升。筆者在為學生講解傳統服飾紋樣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時借助了故事情境構設方法,令學生在故事的情境中更容易理解紋樣所傳達的思想主題,更清晰紋樣在不同設計主題中的應用可行性;并拿出市面上的一些含有傳統元素的反面服裝設計案例以作對比,讓學生們以小組討論形式分析傳統紋樣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錯誤融合存在哪些不妥及其為傳統文化傳承帶去的誤區。學生在故事情境和真實的對比討論中認識到了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錯誤引用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更加明確了服裝設計中文化表達的重要性與傳統文化內涵嚴謹傳達的必要性,從而切實提升了其設計實踐中對傳統文化元素引用的水平。
3.3促進學生轉化思維的形成
為讓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理解到傳統文化與服裝設計之間支撐與表達的關系,教學當中必須深化傳統文化內容在服裝設計中的過渡與轉化,讓學生認同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自然地將其融合到服裝設計中,免除其傳統文化思想“過時”“守舊”的偏激認知,從而令傳統文化在其服裝設計作品匯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達,進一步深化其對二者間關系的解讀。基于職業院校教學的創新、實踐思維培養目標,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加強對現實中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服裝設計融合案例的引入,還要在將作品鑒賞的范圍進一步拓寬,從熱門影視作品和時裝秀中的作品挖掘服裝設計中融合傳統文化的思路,以為學生的創新思想帶來啟發和借鑒。筆者在講解傳統色彩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和其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國的應用時特別將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莫蘭迪配色美學作為鑒賞案例,意在讓學生作品設計中對傳統文化中的色彩呈現不要拘泥于制式,要充分結合設計所要表達的主題意境及現代服裝的發展需求,為學生的設計創作帶去了較多的靈感激發。實際近幾年隨著年青一代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制作精良的古裝影視作品、大型國風節目層出不窮,風靡一時的《甄嬛傳》《如懿傳》就是以服化道制作精良而著稱,電視宣傳期間,專門有關于這些服裝制作的歷史淵源介紹,將這些內容推薦給服裝設計的學生能夠調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并打開他們的眼界,使他們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陳凱歌導演的新作《妖貓傳》也是十分到位地將盛唐風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如果說此前古裝影視作品是對傳統服飾、文化的一個“照片”復原,那么《妖貓傳》中的刻畫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動態呈現。當然河南電視臺的春晚,唐宮仕女穿越時間來到現代,也是令人眼前一亮,為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將其作為服裝設計教學的素材,除了能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更能提升他們的文化自豪感。隨著我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崛起,服裝設計的相關教師也應當積極抓住時機,從人們的衣食住行中抽取有關傳統文化的話題,經過篩選對比,使其與服裝設計的教學聯系到一起,塑造學生展開專業設計訓練與文化傳承的良好環境,使其人文意識不斷“覺醒”、強大,以將腦中心中的傳統文化情節自然而然地與其設計生涯相結合,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傳播鋪墊基礎。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渠道,多加搜集教學素材,盡可能讓教學開展與學生關注的話題更緊密。
4結語
服裝服飾作為地域文化的一種反映,充滿了前人的生活智慧與思想追求。近代中國國力的衰退讓西方服飾文化進入到了人們的視野,服裝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逐漸淡化令人們的思想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如今在我黨帶領下,國家的國力復蘇,人民文化自信的提升成為了新時期國家發展的一大前提。而服裝設計的發展與教育也要將文化自信的樹立作為一個大的方向,在教學中不斷為學生滲透相關思想內容,令學生在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的同時學會轉化、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充分體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為時代文化的引領做以鋪墊,增進國人的文化自信。
作者:李益婷 單位:常熟高新園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