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子音樂技術在民族音樂制作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云南省迪慶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這里的藏族音樂文化十分豐富,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等既豐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也點綴了我國音樂文化的花園,為做好迪慶州民族音樂創作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結合實際,就民族音樂制作與現代電子音樂技術運用問題做具體分析。
一、民族音樂與電子音樂簡述
民族音樂是來自于民間,流傳于社會,表現民族、民風、民俗以及勞動等的歌曲或樂曲。民族音樂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形式相對固定的樂曲或歌曲,如宮廷樂曲。一種是形式比較靈活的歌曲,這類歌曲主要傳唱于民間,勞動人民一代代口口相傳從未間斷。民間傳唱的歌曲主要用于祭祀活動或是民間的婚喪嫁娶活動。電子音樂也叫作電子樂、電音。電子音樂有狹義與廣義的區別:狹義的電子音樂指的是運用電子技術制造的音樂,而廣義的電子音樂是指基于電子聲樂、現代錄音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為基礎的現代電子音樂,廣義上的電子音樂具有學術性特征。
二、云南省迪慶州民族音樂特點分析
民族音樂產生于自然與人文環境。云南省迪慶州民族音樂非常具有特色,因云南省迪慶州自然環境復雜、人文環境特殊,因此產生的音樂文化也別具一格、獨具特色。藏民主要以牧業為主,部分河谷地區的藏民從事農業,或者是二者兼有之,因而人口居住比較分散。在這樣的環境下,音樂就成為他們重要的交流方式。藏區佛教文化盛行,因此藏族音樂文化也受宗教文化的影響。藏族這個民族古老且神秘,它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音樂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藏族的民歌豐富有趣,或是記錄生活,或是表達情感,或是歌頌精神,或是銘記歷史,每一種內容的民歌都在迪慶州繁榮發展,代代流傳。在古代的西藏,音樂的傳播與傳承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口傳心授、一種是用譜子記錄。古代的西藏音樂制作技術傳統落后,沒有現在的錄音技術以及電子制作技術,人們主要是以心譜曲,用筆記錄,以口傳唱。《西藏傳統音樂集萃》中詳細記錄了藏族音樂,其記錄了3首民歌、22首熱巴諧以及18首果諧、10首堆巴諧、34首堆諧與17首囊瑪。這些樂曲、歌曲都由民間藝人創作、演唱并且傳承下來。藏族的民間歌舞類型比較豐富,有康巴舞、鍋莊舞、弦子舞以及熱巴舞、卡爾、諧欽、囊瑪等。豐富的歌舞既來源于生活又點綴了藏民的生活,這些內容豐富廣泛、曲調和諧優美的歌曲寄托著藏民對故鄉的思念,表達了藏民對自然與生活的贊美與熱愛。
三、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在民族音樂制作中的運用
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在民族音樂制作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項應用就是處理音頻,即對錄制的人聲與編配的旋律進行技術加工。音頻處理包含兩個技術層面,分別是錄音與混音。詳細分析如下:
(一)錄音技術
所謂錄音,指的是將聲音機械記錄下來或將聲音轉為模擬訊號的這一個過程,通俗來講就是在錄音棚中將樂曲與人聲采樣錄制下來。進行人聲錄制時需要注意以下技術要點:現代錄音技術主要是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的數字錄音技術,該項技術具有聲音錄制、合成、配音等多項功能。在應用這一數字錄音技術錄制歌曲時,要將對人聲的錄制作為主要內容。錄制人聲時,需合理控制歌手與話筒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要對歌手的聲音特點、歌唱能力等進行分析與把握,根據歌手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需要運用技術對錄音進行修正。此外為獲得理想的錄音效果,錄音過程中錄音師要與歌手進行交流,根據自己對錄音過程、錄音技術以及錄音標準等的了解給予歌手適當地引導。最后是錄音師必須做好自我學習與自我管理,在錄音過程中要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斷規范自身操作,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從而保證錄音質量。
(二)混音技術
錄音結束后,就運用電子音樂制作技術中的混音技術對錄音進行處理,讓錄音更具有藝術效果。混音技術能將多種來源的聲音整合到一個立體音軌或單音音軌中。運用混音技術對錄音進行處理時,混音師將根據歌曲的風格以及預期的錄制效果將每一個原始信號的音質、動態、頻率以及聲場、殘響、定位等進行單獨調整,讓各音軌達到最佳化,然后再將處理過的內容疊加到最終的成品上。通過混音技術處理過的作品,層次感、立體感會更加明顯,藝術效果也會更加理想,能夠讓一般聽眾享受到更加美好的音樂藝術。運用混音技術處理作品時要掌握以下技術要點:首先是做好過濾工作。因為歌曲制作過程中使用的樂器都是事先編配好的軟音源,所以混音師不需要對作品的頻率做過多處理,混音師只需要考慮到,一些音源在經過處理后可能會與原來的味道相差較大,因此需要將某些不需要的頻率及時濾除,以保證最終的效果能夠理想。除了做好過濾外,還需要做好壓縮處理。在樂器和人聲的動態上為了提高飽滿度,部分樂器和人聲需要使用壓縮效果器進行壓縮處理。另外在對軟音源進行處理時還要合理使用混響技術,利用混響技術增添混響效果,讓樂曲以及人聲的空間感、立體感更加明顯。在對音頻進行處理時也需要做好母帶處理。技術人員需根據預期的目標,從整體出發調整作品的空間、動態以及音量等,讓各項都趨于標準化,讓音源成為一首完整的歌曲。
四、音色仿真與人性化處理
在制作民族音樂時,音色仿真與人性化處理也是十分重要的。進行民族音樂時,制作人要保證制成的樂曲在播放時候的效果與真實樂器演奏效果并無多大差異。電腦音樂的音色是通過真實采用或者是模擬得來,電聲味道比較濃厚,樂器聲也比較機械,缺乏逼真效果。在進行民族音樂制作時要對這些問題加以注意,并能科學地運用音色仿真技術與人性化處理技術對作品進行處理,讓樂曲的音樂表現更有人性化。制作人員可運用cubase5中的midi控制器對音色進行微調,讓人聲、樂器聲等盡可能逼真,接近真實演奏效果。
五、電子音樂制作技術運用于民族音樂制作中的思考
現如今,運用電子技術、電腦設備制作音樂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電子音樂制作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各種風格的音樂制作中,并且在推動音樂發展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同樣為民族音樂的制作及傳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如電子音樂制作技術讓民族音樂制作效率大大提高,也讓民族音樂的受眾更加廣泛。但在看到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給民族音樂帶來積極促進作用的同時,也應意識到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帶給民族音樂的一些負面影響。調查發現,當前一些人員錯誤地理解以及運用了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在將電子音樂制作技術應用于民族音樂制作時開始只重視速度而忽視質量,只追求流量與經濟利益而拋棄民族音樂本應展現的精神與情懷。音樂創作出現“趨同”現象。從20世紀60年代起,藏族音樂就已較快的速度發展起來,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迪慶州的民族音樂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當地傳唱的歌曲不僅曲調優美,而且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極具藝術價值。但近幾年,民族音樂創作的“趨同化”現象越來越明顯,藏族音樂也開始“流行化”。在藏族音樂“流行化”的背后,我們看到優秀的民族音樂越來越少,聽眾聽到的許多音樂都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的創作,沒有針對性、沒有風格與精神,市場上的抄襲品、仿制品越來越多,許多音樂作品千篇一律。通過深度地調查與研究可知,這種現象的產生也與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有一定關系,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帶來的便利使人在音樂創作上走起了捷徑,拋棄了工匠精神,從而使民族音樂也失去了它本應有的價值。部分歌手也受技術以及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了錯誤認知,走進了誤區。根據以往經驗得知,許多歌手雖對音樂有興趣、有熱愛,但是唱歌水平比較有限。這類歌手認識不到自己的短板或者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而只想著通過混音、音頻處理等技術制作馬馬虎虎的音樂并出唱片、出專輯。在需求的推動下,一些公司開始研發以及推廣一些“修音神器”。如Melo-dyne(Celemony公司就推出了一款非常強大的音高修正以及節拍修正軟件),在這款軟件的幫助下,走音、音低都已不是問題。通過種種現象可以看出,對于某些歌手來說,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并非是他們提高作品質量的工具,而是成為他們賺錢、欺騙觀眾的工具。由此可見,對于電子音樂制作技術,一定要抱著一種好的態度去做正向的運用,要將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積極作用發揮出來,為民族音樂的制作、推廣以及傳播提供便利。
六、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已在民族歌曲的制作與傳播中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電子音樂制作技術與民族音樂結合已成為一種趨勢。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給民族音樂帶來了更多機會,但是也引發了一些問題。為此有關人員應抱著辯證的態度看待與運用電子音樂制作技術,讓電子音樂制作技術更好地為民族音樂的發展服務。民
作者:陸輝 單位:迪慶州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