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積極財政政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導向下,各地區都緊密圍繞著產業升級這一戰略,來不斷推進自身的去除過剩產能和優化產能結構的各項工作。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可從:價值導向、市場干預、制度優勢等三個方面來認識。在此基礎上的積極財政政策實施路徑,則可以圍繞著:制訂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標準、財政監管下開展在職員工培訓、突出財政政策的市場干預職能、政企校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等四個方面來展開。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財政政策;功能;實施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導向下,各地區都緊密圍繞著產業升級這一戰略,來不斷推進自身的去除過剩產能和優化產能結構的各項工作。就工作難度而言,后者的優化產能結構內含有技術創新需求、人力資本提升需要等要件,所以在當前是困擾地方政府和市場各微觀經濟主體的難題。面對這樣的難題,除了需要在發揮國企改革主動性的同時,還需要通過建立起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助力人力和物力資源整體水平的提升。在微觀視角下來考察優化產能結構工作,其體現為以技改和固定資產重置為工作主線,借助企業技術組織形態調整這一中介過程,提升人力資本存量和引入人力資本增量,最終在動態視域下適應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需要。與當前“見物不見人”的主題討論不同,筆者十分重視人力資源要素在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從而本文也就將積極財政政策落腳于支撐人力資本培育之中了。
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分析
(一)價值導向功能
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主體為各級政府部門,而隨著20世紀90年代財稅“分灶吃飯”格局的建立,以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所致,地方政府成為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主體。在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下,以及在發揮區域經濟發展比較優勢的要求下,地方政府通過對特定項目開展定向投資和融資工作,這就在市場機制下為微觀經濟主體提供了風向標的作用。隨著這一作用效應的逐步顯現,便能在區域范圍內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賦予價值取向。
(二)市場干預功能
因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市場壟斷等因素的普遍存在,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來推動區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區域微觀主體所內在的技改和固定資產重置,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培育等工作都具有長期性和結構性的特點。因此,通過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職能內容,便能彌補市場機制單純注重效率的短視問題。同時,還能在財稅政策的調適下,來激勵和約束市場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為。進而,從整體上滿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
(三)制度優勢功能
這里的制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聯系宏觀調控和微觀引導的制度優勢;二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植根于我國現行的財稅體制之下,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則在地方積極財政政策的支撐下得到落實。所有這些制度優勢都能夠以功能的形態存在著,并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展。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積極財政政策的內在要求
在以上功能分析的基礎上,積極財政政策的內在要求可歸納如下。
(一)助力企業在職員工人力資本存量的提升
企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也可以理解為,L:K(勞動要素:資本要素)之間在數量與結構上滿足一定的技術系數。資本要素的數量和結構升級,可以借助資金投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完成,而對于勞動要素的數量和結構升級,則因面臨諸多法律和社會道德的因素的作用,需要在較長時間內才能得到解決。利用積極財政政策和在地方政府公權力的保障下,便能滿足企業提升在職員工人力資本存量的內在要求。
(二)幫助企業落實所需高端人才的引進計劃
2017年12月所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指出,未來我國將著力發展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人工智能在內的高科技產業。特別在“互聯網+”時代下,如何形成“互聯網+制造業”的發展模式,則成為了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需要面對的機遇和挑戰。在區域開放經濟體格局下,域內企業必然存在著引入域外高端人才的需要。而引入高端人才的工作不僅涉及到人力資本增量變革的問題,還涉及到與之相伴隨的社會問題。此時,積極財政政策便需要在解決社會問題上發揮積極作用。
(三)以產業發展項目為載體培育創新型人才
這里的創新型人才在其職業身份界定上,可以定義為自我雇傭。他們作為類似于自由職業者的形態而存在,卻在區域中高端服務業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打造區域服務產業和高新技術服務平臺,將能在社會網絡化分工格局下促進區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為此,以積極財政政策為推手來賦予創新型人才獲得創業機會和創業能力,則成為了需要被正視的內在要求。以上從三個方面圍繞著人力資源培育所做的內在要求歸納,改觀了當前在論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積極財政政策時“只見物不見人”的局限。
三、積極財政政策設計
根據以上所述,積極財政政策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展開設計。
(一)制訂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標準
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這里不必累述,但作為財政資源的稀缺性則需要給予強調。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產能優化局面的不斷擴張,將會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政資源更顯緊張。因此,這里首先需要制訂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區域經濟發展為視角,標準的制訂又需要與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改革重點等事項相聯系。從而,這就需要在地方政府的組織架構內形成合作和協同模式,共同打造出符合當地實際的實施標準。
(二)財政監管下開展在職員工培訓
助力域內特定企業的在職員工開展崗位培訓,成為了積極財政政策落地的重要環節。但實踐表明,因崗位培訓的空間割裂性,以及人力資本存量信息的內隱性,這些都使得財政實施部門與企業方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信息不對稱。為了實現積極財政政策能夠精準發力,需要建立起政府主管部門、企業方、第三方培訓機構在內的契約管理形式,并在在線視頻監督和聲譽約束機制的作用下,確保積極財政政策真正產生實效。
(三)突出財政政策的市場干預職能
在助力域內企業引進域外人才時,積極財政政策應突出發揮市場干預的職能。前面已經指出,人才引進還涉及到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吃、穿、住、行等。而且,部分高端人才還存在著子女就學、配偶就業等需要。為此,積極財政政策便需要在人才引進上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針對人才引進修建福利保障房;二是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辦針對高端人才子女入托的幼兒園,并在域內基礎教育階段給予國民待遇;三是為他們的配偶就業提供前置性崗位培訓資金支持。
(四)政企校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
培育創新型人才不但需要挖掘本土人才資源,還需要大力引進域外創新項目入駐。為了使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創新型項目商業化同步展開,便需要建立政府、企業、高效三者合作下的工作機制。積極財政政策在這里主要以內在標準為門檻,篩選出符合財政投資和融資的項目和人才隊伍,通過長期跟蹤創新團隊的工作績效,以及預算監管校企之間的合作實效,來全方位提升域內高端服務產業的結構。
四、展望
(一)降低財政政策制定隨意性
隨著我國將功能財政引入到宏觀經濟調控之中,則極易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面,而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信奉的整體原則相背離的。因此,降低財政政策制訂的隨意性,首先需要弄清楚經濟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再者就是要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產生的因果關系。
(二)提升財政政策執行調控能力
不僅需要發揮財政政策的政策導向優勢,也需要及時糾錯。為此,今后需要提升財政執行調控能力。但由于一項財政政策的制訂需要履行完整的審批程序才能實施,使其在實施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制度慣性。從而,需要有效區分財政政策應用對象。結合我國國情,筆者建議,未來可以增大地方政府的財政政策制定應用權限,從而來降低實施成本和增強執行調控能力。
五、結語
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可從:價值導向、市場干預、制度優勢等三個方面來認識。通過主題討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則可以圍繞著:制訂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標準、財政監管下開展在職員工培訓、突出財政政策的市場干預職能、政企校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劉成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財政政策選擇[J].財政監督,2017(23).
[2]李烝,張小莉.把脈宏觀經濟形勢縱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財政,2017(11).
作者:襲秀華 單位:大同區財政支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