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模式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中,賦予了財政以“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相應地,財政學類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問題的重要性也得到進一步提升。財政學學科在新的形勢下機遇和挑戰并存,為適應經濟發展對財經類人才的需要以及財政學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財政學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文章對28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收集了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從確定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財政學專業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國際化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了優化建議。
關鍵詞: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中,賦予了財政以“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相應地,財政學類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問題的重要性也得到進一步提升。財政學科屬性、社會對財稅人才的需求、培養對象的特點,都是影響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財政學類專業人才的就業需求與財政學專業初建時期有很大變化,除了傳統的來自財稅部門的人才需求外,企業、銀行、事業單位、涉稅中介機構等部門的人才需求也應當納入財政學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考慮范圍。本文根據來自28所國內高校的調研數據,對財政學類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國際化等問題展開研究,在以上方面提出相關優化建議。
一、文獻回顧
財政學類專業是財經類專業中建設歷史較長的專業,關于財政學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討論眾多,近年來,相關文獻所討論的問題大多集中在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等問題上。歐陽華生和裴育(2011)根據國內20所高校的的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從招生規模、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師資結構和人才培養特色五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宋健敏和溫嬌秀(2014)研究發現美日兩國的財政學學科發展與社會對財政學類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兩國間的趨同性。關于財政學類專業的課程建設問題,李忠華(2015)認為優化財政學課程體系結構應將反映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基本理論的課程納入學科基礎課程體系當中,在選修課程中擴大反映上述學科理論發展以及分析方法創新的課程。財政學類教指委課題組(2016)對財政學類專業教材建設與選用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分析,建議地方財經類院校財政學類專業盡快啟動學科基礎課“財政學”大綱的編寫工作,構建自編教材管理與質量評價跟蹤機制,提高自編教材質量;在科學確定課程體系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專業教材體系。在實踐教學方面,姚鳳民(2007)提出構建“四個層次、四個系列、四個模塊、四個階段”的立體式實踐教學體系。財政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組(2015)分析了實踐教學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財政學類教指委課題組(2016)分析了目前財政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總體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大財政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投入力度、加強高素質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等優化路徑。
二、調查樣本說明
本研究2016年9月對參加全國財政學教學研究會的參會高校代表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共69份,回收49份,有效問卷49份,問卷填寫者來自國內28所高等院校,包括10所綜合性院校和18所財經類院校,所調查院校均設有財政學類專業(包括財政學和稅收學專業)。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課程設置情況、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人才培養國際化狀況四個方面。問卷填寫者全部為財政學類專業的教師,其中專業建設負責人(包括院長、教務處長、教學副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占比49%,保障了問卷信息的客觀準確性。此外,有多所高校的問卷填寫者大于1人,本研究對全部問卷樣本(49份)和每個學校選擇一份問卷(28份)的分析結果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沒有顯著差異,因此下文主要報告全部樣本(49份)的分析結果。
三、問卷分析結論
(一)財政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
財政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學科共性與培養院校特征的有機結合,張錦華和鄭春榮(2014)根據培養方向和規格,將其大體歸為應用型、研究型、復合型和創新型四類。,財政學專業和稅收學專業均將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最主要的兩個人才培養目標,但兩者側重上兩個專業有所差異,財政學專業對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高于應用型人才,稅收學專業則相反,這一結果與目前高校財政學類專業設置上的考慮是相符的。此外,研究型人才和國際型人才培養目標雖然不是主流培養目標,但是仍有部分高校重視這兩類人才培養目標。調查結果顯示,在關于本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與社會需求相符的問題上,財政學專業和稅收學專業均只有1個樣本認為不太符合或不符合,說明高校財政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上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較高。
(二)課程設置
根據財政學類教指委課題組(2016a,2016b)等研究,以及本文研究者所在高校財政學類專業建設的實踐經驗,本研究選擇了財政學類專業的若干門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程,調查了這些課程在各高校的開設情況①,以及調查對象對課程重要性的評價。財政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率較高(50%)的課程中,除了包括中級微觀/宏觀經濟學、管理學等經管類學科基礎課,以及中國財政史、政府會計、公債管理與投資、地方財政學等財政學專業課程外,稅收經濟學、國際稅收、稅收籌劃、納稅檢查等稅收類專業課占比較高,而與此對照的是,西方財政思想史、公共項目評估、政府與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等財政理論和財政管理專業課程開設比例較低。開設比例較高的中級微觀/宏觀經濟學、稅收經濟學、國際稅收、稅收籌劃等課程,問卷填寫者對課程重要性的評價也較高,但是,問卷填寫者評價較高的中級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學等課程,在各院校開設比例并不高,說明財政學專業課程的實際開設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如師資力量等。稅收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率較高(50%)的課程主要是稅收理論和稅收實務課程,相比較而言,稅收法律類課程(稅收相關法律、稅收征管法、涉稅服務相關法律)等課程的開設比例降低,調查同時發現,問卷填寫者對于稅收法律類課程重要程度的評價實際上并不低。
(三)財政學類專業實踐教學
在財政學專業和稅收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方面,本研究關注的重要問題是:第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稅收學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第二,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財政學專業,科研實踐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程度;第三,主要有哪些因素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與效果。調查結果顯示,稅收學專業實踐教學形式根據重要程度,依次為“組織學生在財稅部門進行不少于4周的專業實習等校外實踐”、“校內綜合仿真訓練”、“邀請校外實務部門專家到校內為學生開設課程或開展專題講座”和“科研實踐”。重要程度最高的校外實踐教學形式的應用中,安排學生在稅務部門、會計師事務所或稅務師事務所實習的實習形式應用程度最高(71%),其次是在企事業單位的涉稅部門實習(36%)、在財政部門實習(29%)、在企事業單位的其他部門實習(11%)、在財稅部門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門實習(4%)。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財政學專業,科研實踐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程度很高,82%的被調查者表示本校財政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安排學生參與了科研實踐。關于實踐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影響因素,被調查對象認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制定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內容大綱,其次是與校外實習基地進行深層次合作,共同設計實踐教學內容與環節,第三位的影響因素是聘請高水平校外實務部門專家參與教學和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此外能夠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因素還包括組織編寫高質量實踐教學教材、建立學院層面的實踐教學領導小組等。
(四)人才培養的國際化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進步,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有相當大的發展,為了解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本研究對樣本高校財政學類專業國際化程度和雙語/全英課程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問卷填寫者認為,最能夠衡量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的指標包括:全英/雙語課程所占比重(82%)、與境外高校合作辦學和聯合培養項目的數量和穩定性(78.57%)、在校生境內外交換比率(71.43%),此外,國際化課程認證水平(64.29%)、師資國際化水平(60.71%)、短期國際交流項目數量(53.57%)、應屆畢業生出國留學比率(35.71%)等指標也可以用于衡量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問卷填寫者對本校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進行主觀評價的結果顯示,沒有被調查者認為本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17.86%認為國際化水平較高,42.86%認為國際化水平一般,還有25%的被調查者認為本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較低或者很低。被調查對象認為,目前國內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瓶頸主要集中師資水平、教學手段、生源素質、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方面,其中,92.86%的問卷填寫者將師資水平作為國際化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頸。本研究選擇了9門核心課程,調查各高校在這些專業課程上采取全英/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評價和實際開展情況,調查顯示,問卷填寫者認為開展英/雙語教學必要性最高的課程分別是:西方稅制、國際稅收和外國財政制度;而計量經濟學、稅收經濟學等基礎理論類課程開展雙語/全英教學的必要性較低。樣本院校雙語/全英教學目前實施程度最高的是財政學(公共經濟學)課程,其次是微觀/宏觀經濟學和西方稅制,稅收經濟學、比較稅制等課程雙語/全英教學的應用程度最低。
四、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模式的政策性建議
(一)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清晰定位
根據教育部財政學教指委《財政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財政學類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財政學類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以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創業型人才為主。從本研究的調查可以發現,財政學類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各高校定位趨同性較明顯,多以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雖然這一定位符合財政學類專業的社會需求和定位,但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各高校應當根據辦學定位、辦學特點和自身優勢,強調人才培養的厚基礎、寬口徑等一般目標的同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培養目標的進一步定位可以根據社會需求和辦學優勢設置專業具體培養方向,也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和后續發展方向進行分類式培養。
(二)財政學類專業課程設置體系的進一步優化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調查發現,目前財政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上存在重稅收類課程、輕財政管理類課程,財政學專業與稅收學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區分度不大,財政史、稅收史等基礎理論課程以及稅收法律類課程的受重視程度不夠,專業課程的重要程度與開設比例不相吻合等問題。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創新,一是根據高校自身定位與學生選擇,設置個性化的課程體系,考慮到財政學科的交叉性特點,課程設置上也應當重視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拓寬學生學習視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二是在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建設,除了重視教材、課程大綱、教學課件、案例和習題、課程網絡資源等教學資料建設,還應當重視利用慕課和精品網絡課程等教育資源的建設和運用。
(三)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效率
財政學類專業屬應用經濟學科,各高校也多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補充,在提升學生對財稅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研究能力上發揮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從調查來看,與財稅部門和涉稅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校內綜合仿真訓練、校外專家進校園、科研實踐等實踐教學手段在各高校得到廣泛應用,但是,與課堂教學相比,實踐教學所涉及的內容更加復雜,需要校內外教學資源的整合,如何將社會需求、實踐教學手段和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與能力三者聯系起來,并且要區分于職業教育,需要對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更加精細化的設計,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全面發展。
(四)人才培養國際化
調查發現,由于師資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財政類專業的國際化水平還不高,要提高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首先,需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帶動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其次,應充分利用慕課等網絡教育資源、加強與國外高校的合作交流,突破自身師資限制,整合資源用于國際化教學。第三,各高校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優質國外高校,開展國際交流項目或共同培養項目,也是提高人才培養國際化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歐陽華生,裴育.財政學專業人才特色培養探討———基于我國20所高校財政專業的比較分析[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3):35-40.
[2]宋健敏,溫嬌秀.專業學科建設與社會需求變化間關系的思考——以美國和日本財政學學科的發展軌跡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4(7):7.
[3]李忠華,霍奕彤.財政學專業建設的國外理論與文獻研究綜述[J].中外企業家,2015(2Z).
[4]姚鳳民.廣東商學院財政學(稅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創新[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07,5(3):9-12.
[5]財政學類教指委課題組,樊麗明,劉小兵,等.關于地方財經類院校財政學類專業教材建設與選用問題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6(2).
[6]教育部高等學校財政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組.地方財經院校財政學類專業實踐教學調研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15(4).
[7]財政學類教指委課題組,樊麗明,劉小兵,等.地方財經類院校財政學類專業課程設置與就業導向問題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6(1).
[8]張錦華,鄭春榮.我國財政學類本科專業建設狀況分析報告———基于56個專業點的問卷調查[J].中國大學教學,2014(7).
作者:何晴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