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要提高初中生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教師就應在語文教學中尋找更多的途徑和方法來滲透傳統文化。文章分析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并對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進行探討。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滲透;方法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但是隨著網絡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因此,在初中這個重要的階段,語文教師應自覺承擔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初中語文教學由于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關系,常常涉及傳統文化。古詩、古文、成語典故、文學名著等作為中考必考的內容,都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不對的話,非但不能起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一些教師秉持“應試教育”的理念,只對考試要考的部分做出解釋,課堂講授的也都是生硬的知識和機械化的解題方法,而不對一些深層次的、能引起共鳴的東西做出拓展,這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晦澀和枯燥,從而喪失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一般這樣的教師也不會對學生的課外活動進行關注,更不會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來傳播傳統文化。一些教師有傳播傳統文化的意識,可惜用錯了方法,如舉辦一些流于形式的活動,甚至還有“作業”,這更加深了學生的抵觸心理。因此,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就需要教師改變一些理念,創新一些方法。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1.前提
要想真正有效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語文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明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語文教師要先拋棄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理念,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給學生們傳遞知識,更要教他們學會做人。同時,教師要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灌輸給學生,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德。可以說,如果教師自己不了解和喜愛傳統文化,是無法把同樣的心情傳達給學生的。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要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認知,并對傳統文化持正確的觀點和態度。如果教師發自真心喜愛傳統文化,學生就會從教學活動中體會到這一點,也會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對傳統文化產生喜愛之情。
2.立足點
滲透傳統文化最適合也最順理成章的立足點莫過于語文教材。初中語文教材由國內一線教師、學者、專家參與編輯,收錄了精心挑選的名家詩詞、古文、成語等,這些內容符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鑒賞水平,更能使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人的精神和品質,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不能脫離教材這個基本材料,要以語文教材為立足點,深入剖析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同時做出對學生有益的拓展。
3.具體方法
第一,要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注重書本上的知識,要講解文章的作者、背景、背后的故事等,適當地拓展一些比較有趣的內容,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用多媒體,配上相應的音樂、視頻、圖片、動畫、講座等,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詩詞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第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一方面,語文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節目、講座,如果有時間的話最好給學生詳細介紹一下推薦的東西。有些東西學生聽教師講授總會隔著一層紗,而靠自己去看、去聽、去感受,則會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當前有很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書籍,教師可以為學生整理出一份推薦書單,并簡單介紹一下書籍,使感興趣的同學挑出適合自己的書。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可以聯合班主任甚至學校開展一些有趣又有意義的課間活動,如五分鐘小講座、傳統文化系列視頻欣賞、“飛花令”比賽、學寫毛筆字、歷史劇角色扮演等,并以書籍、筆墨紙硯等為獎品。這些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大有裨益。第三,深入剖析詩詞文章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并聯系現實生活。教材上很多文章都是很有教育意義的,毛筆字、飛花令、酒令等活動背后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內涵。因此,教師在講授知識和舉辦活動時不能本末倒置、流于形式,一定要把背后的東西挖掘出來,展示給學生看,共同探討這些文化和精神對于現代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憂患精神,《過零丁洋》的愛國精神,《魚我所欲也》中的人生哲理……
三、結論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應該負擔也必須擔負起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語文教師也責無旁貸,要樹立正確的理念,運用正確的方法滲透傳統文化,從而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主動肩負起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
作者:陳晨 單位:遼寧省朝陽縣清風嶺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