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開卷考試環境下初中歷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歷史學習得不到足夠重視歷史考試之所以在初中的升學考試中,慢慢地從以前的閉卷考試變成現在的開卷考試,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發生的原因和結果等考試內容,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記憶起來相當復雜,耗時耗力。所以大部分學生只是在考試之前進行突擊記憶,導致很多學生在考試過后就將其忘卻,這樣對于倡導素質教育的現階段教育來說,是沒有太大必要的,所以才將閉卷考試變為開卷考試。但歷史教育的核心一直是沒有變的,依然要求學生按了解歷史、分析歷史和理解歷史三個遞進的層次來學習。可是這一目的隨著開卷考試的普及被很多學生誤解了:認為歷史考試就是“抄”,只要記得住書本上的重點考點,在考試過程中就完全沒有問題,所以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夠專心,不夠認真,難以達到可以自主分析歷史和理解歷史的層次。這就導致學生不能在歷史學習中體會到歷史教育的快樂和內涵,當開卷考試考出的題目課本上沒有明確解答,學生就會出現難以下筆、不知所措的情況。
2.以分數為目的,對歷史學習存在一定的偏見
如果上面所述的第一種情況,是因為開卷考試的“開卷”情況所造成的,那么有些學生以分數為目的,則讓歷史學習呈現出了另一種極端。有些學生為了保證在考試中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在課本資料上標注考試考點,把歷史課本化成了一個個“點”,讓原本連貫的歷史學習變成了一張“考點分布圖”。這種舍本逐末的歷史學習方式不足為奇,很多中學生都存在這樣的情況。這樣就偏離了原本的歷史學習目的,即便是學生在考試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也不能完全說明其真正學習了初中歷史。
二、開卷考試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
1.以培養興趣為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中學生的心智發育相對小學階段來說,是比較成熟的。這時候大部分的中學生已經開始能自主的接觸課外書,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在課堂歷史教學中,運用一些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小故事,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吸引過來。并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推薦一些輕松有趣的歷史讀物,激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研究興趣,并對一些熱門影視劇中體現出的歷史問題進行課堂討論,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看到歷史事件、發現歷史問題。
2.提升課堂效率,構建知識脈絡
在保證學生有興趣學習歷史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從課堂入手,幫助學生構建歷史學習的知識脈絡,運用提問回答的方式,對課堂學習進行梳理。在九年級下學期的總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按座位順序進行問答,讓全班學生加入到梳理知識脈絡的學習當中去。例如:梳理中國古代歷史,可以讓學生自主梳理,比如提出問題“夏朝之后是什么朝代?這一列座位的同學可以看著書本依次回答,一人一個朝代,最好說出此朝生的大事件,說完下一個同學接著說。”用這樣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從思想上重視起歷史課堂的學習,在這種稍具“壓力”的氛圍中,讓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分布情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這對其了解歷史、分析歷史和歷史考試,都有很大的好處。
3.扎根教材,聯系時事熱點,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縱觀多年的歷史開卷考試內容可以知道,考試范圍的根本還在于教材之中。有些考試內容的答案本身就是課本原文,但是有些學生卻因為題目換了一個問法,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是典型的分析能力缺失的表現。要想讓學生真正能做到舉一反三,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學生明白教材重點段落的真正含義,只有真正理解,才有可能“以不變應萬變,答題答到點子上。”而想要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聯系時事熱點,用現在聯系過去,啟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思考。例如:世界歷史中的美國歷史部分,就可以根據美國是目前世界上超級大國的現狀,去啟發學生回憶美國的發展歷史,設問“是什么原因讓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美國的歷史上出現了什么情況,讓它能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等問題來啟發學生對課本教材的深入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能獨立明白遇到問題的核心,在答題時切中要點,并切實掌握歷史知識。
4.注重平時積累,提高應試技巧
仔細分析歷史開卷考試的題目,不難看出,如果學生真的理解了課本內容的意思,所有的題目都可以在課本上找到答案。特別對于簡答題來說,切中要點的一句,往往比停留在周邊分析的十句更有效。所以說,讀透教材是基礎,平時積累是資本,應試技巧是加分。在復習的最后階段,教師可以細化答題步驟,讓學生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答題。例如:問答題的答題步驟:先要審題,找好關鍵字;然后確定答題范圍和答題內容;最后規范組織答案,做到條理化。
作者:王玲 單位:陜西平利長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