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師說朗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主旨;中心論點;能者為師;切入點
文章的主旨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亦即作者的寫作目的或意圖。通觀《師說》全文內容并聯系作者寫作《師說》的時代背景,我們不難發現韓愈創作《師說》的目的應是向時人闡明他的“要以能者為師”的主張,所以我認為《師說》的主旨或中心論點應是“要以能者為師”。
《師說》文章第一段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對教師職能和作用的界定,也是對什么樣的人可以做老師的說明。那就是能傳道者可以為師,能授業者可以為師,能解惑者可以為師。可以說,這既是從教師職業的角度,也是從“學者”求學的角度說明“能者為師”的道理。至于本段關于從師的必要性、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論述,都是為“要以能者為師”張本。
《師說》文章第二段評述當時從師的不良風氣,從正反兩面對比論證了從師的必要,也是從正反兩面對比論證了“要以能者為師”的必要。“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古之圣人”能“從師而問焉”,于是變得更加圣明;“今之眾人”因“恥學于師”而變得更加愚昧。“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士大夫之族”不愿以能者為師,終致其智不能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等從師與否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從師的必要,“以能者為師”的必要。“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恥師”的家長能為其子選擇好老師嗎?恐怕是愛子誤子吧,因為這些家長本人就不愿“以能者為師”。
《師說》文章第三段舉歷史事例正面論述從師的必要和“要以能者為師”的道理。“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孔子從師的事例既照應第二段“古之圣人”“ 猶且從師而問焉”“ 是故圣益圣”,又告訴了我們孔子所以能成為圣人的原因,充分展示和說明了“從師”和“要以能者為師”的必要。
《師說》文章第四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寫作者贊賞李氏子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呼應文章開頭和文章第三段,再次強調“要以能者為師”的堅定主張。
《師說》全文以“師道”為主線,全方位展現了作者主張“從師”的態度。對“師道”者,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贊揚;對“恥于師”者,予以極力的否定和抨擊。這些恰恰充分肯定和證明了作者“要以能者為師”的觀點主張。
基于以上分析,為了幫助學生盡快把握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與高尚的人格魅力,繼承和發揚作者所倡導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從師風尚,教學中我以“解題”和“朗讀課文”為切入點,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文章標題“師說”,意思是“關于從師的道理”。那作者要給大家闡明的是關于從師的怎樣的道理呢?這些“關于從師的道理”又是怎樣闡明的呢?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思考,拓展學生對文章標題的思維空間,多角度充實文章標題的內容。從對文章標題的解讀中,激起學生閱讀文本的強烈欲望,為學生有感情地閱讀和在閱讀中體味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下基礎。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的過程中,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或自由朗讀,或集體齊讀,或男生女生輪流讀,或小組分段比賽齊讀等。同時,教師適時適當范讀。當然,也可讓學生聽聽朗讀錄音。通過聽范讀或錄音,讓學生掌握有感情地朗讀文本的一些技巧,學會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為在閱讀中體味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創造條件。
李淑英
(太原市幼兒師范學校,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師說》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筆者分析了教學的過程。
關鍵詞:師說;教學設計;閱讀
一、導入設計
(由名人和老師的故事引入(程門立雪),先讓學生講,老師補充,故事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教師受到尊重意味著人們重視教育,人們接受教育就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會重視學習,尊敬老師。那么,是不是歷朝歷代的學子都尊師重教,求學于師門呢?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千多年前的韓愈在他的名篇《師說》中說了些什么。
二、檢查預習
指名回答,老師作簡單小結。抓住如下中心詞:
韓愈 、古文運動 、“說”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家之首。
(二)古文運動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三)解題
“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三、朗讀正音,初步感知
1、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
句讀dòu 無長zhǎng無少 或不fǒu焉 近諛yú
郯tán子 萇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經傳zhuàn 貽yí之
2、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3、師生一起朗讀品味,總結文言文的基本學法: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
4、要求學生找出在學習本文之前似乎聽說過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四、分析第一自然段
(學習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學生質疑為主)。
(一)學生齊聲朗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三)明確重點文言知識
1、學生提出自習中遇到的疑惑
2、小組之間討論解疑
3、指名回答,老師適當點撥、補充(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
需落實的字詞:
學者 師 所以 受業 孰 固 從而 庸 是故
重點強調:
(1)、所以
“所以”是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等。
……的原因 “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師 名詞,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從而師之”
名詞作動詞,學習 “吾師道也”
(3)、從而 從,跟從;而,而且,并且
(4)、孰 誰 “孰能無惑”
仔細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重點拓展:判斷句、意動用法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者,……也/……,……也/……者,……/……者也/……,……)
(2)、用副詞“乃” “即” “非”等幫助表示判斷。
梁父即項燕。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3)、文言中也有“是”“為”作判斷動詞的,但較為少見。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送杜少府之廣陵》)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4)、意動用法:(回憶式引出)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四)把握結構
讓學生針對第一段的七句話自編簡答題領會文章內容。
要求:(1)要使所問答案與我們劃定的課文語句一致;(2)問題要有啟示性;(3)題目的文字要簡練。
(五)關于能者為師的討論
作者在本段中總結出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觀點的?學生自由討論,結合實例各抒己見。
拓展:1、能者為師(師舉例,稱學生為“老師”)
2、在現實生活中要養成虛心求教的好習慣(德育教育)
(六)集體背誦第一段。
五、默寫段落,加深理解
六、布置作業
反復誦讀文章,疏通內容層次
七、板書設計
主板書:
師 說
韓 愈
老師的作用 傳道受業解惑
從師的必要 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副板書:
知識清單
1、韓愈與古文運動
2、“說”: “解說……的道理”
3、文言知識:
所以 師 從而 孰
意動用法:“以……為……”,“認為……”
判斷句 : “乃”、“即”、“非”、“是”、“為”
我從小就是一個不服輸的人,做什么事都堅信“我能行,我能辦到,我一定能”就是這些話一直激勵著我向人生的道路邁進。
小時候朗讀不好,從不敢參加朗讀比賽。
又要召開朗讀比賽了,這次的獎品可不一般呀。“我,我,我……”教室里傳出一陣陣喧鬧聲,大家都在報名參加比賽,不知怎么的一股力量把我的手舉了起來,老師看到后說:“李文婷,你沒有參加過,這次讓你去吧”。我的臉頓時紅了起來。兩個心臟在我腹中打仗,自信說:“你能行,能行,參加吧”,自卑心說:“別參加了,如果出丑大家會笑話你的”我開始憂郁起來,老師說:“怎么樣,你參不參加呀”我心里想,“怕什么,我能行,我不是一個不服輸的人嗎?”脆的答應了:“行”這時,就聽到低下有人小聲的說:“就她,能讀出了啥?這下咱班可要丟臉了”我在心里暗暗想:“我一定要為我們爭光,讓同學們刮目相待。”
以后,每天一清早,我就起來練習。媽媽還給我借了朗讀的帶,讓我進一步的了解朗讀的語調。漸漸的,我入了門,我越來越有進步了。
“比賽開始,”主持人說,一個又一個的走向朗讀臺,我開始顫抖起來。“他們都讀的那么好,我這次要失敗了”我自言自語的說。輪到我了,不知怎么的,今天竟然讀底這么出色。
星期一到校時,老師說讓我們把星期天寫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天哪,還有作文,我竟然不知道,嗚嗚~怎么辦哪!”我暗想道,“對了,就說我沒帶吧,不行不行,做人要誠實。唉還是臨時發揮吧。”
第二節時,我絞盡腦汗、抓耳撓腮的一邊想一邊寫。“唉,老天怎么跟我這個弱女子開了個這么大的玩笑啊!”我小聲的嘀咕道。xx人(xx人比較謙虛,所以暫時保密。)(喂,不是別讓你寫我了么,讓別人看見多不好意思呀!)說:“活該。”我狠狠瞪了xx人一眼。
幾天之后,老師說有一位同學寫的很好。“會是誰呢?xx人你說會是誰?”只見他兩手抱拳說:“天曉得。”“瞧他這個人就是答非所問。”我說。老師說:“郭軒穎同學,你來把你的作文念下吧。”我既緊張又高興。由于是第一次在同學們面前朗讀自己的作文,我的臉出現了“紅蘋果”,在緊張之余讀完了作文。接著老師又讀了一遍。
關鍵詞:課堂 不要隨意 鼓掌
在一次縣級初中語文優質課比賽中,我有幸聽了八位老師執教的梁衡先生的《夏感》。八位參賽老師精巧的教學設計,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高超的調控能力,活躍的課堂氣氛令筆者折服。授課老師尊重學生,贊賞學生,啟發學生鼓掌,以致課堂上學生的掌聲此起彼伏,其中有一節課掌聲多達六次。難道學生的發言真的有那么精彩?真的需要不斷用掌聲鼓勵?靜下來細細思量,覺得未必盡然,而是覺得老師對學生的贊美有點言過其實,掌聲似乎有蛇足之嫌。本文摘錄幾個掌聲響起來的教學片斷,并據此談一些個人感受,以期引起老師們的注意。
片段一:朗讀有錯處的掌聲。有一位老師請學生朗讀全文,朗讀的學生將“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中的“挑”讀成第一聲,在此應讀第三聲,將字音讀錯了,將最后一句“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讀成“金黃的夏季”,把語序讀錯了。然而學生讀完后,老師緊接著就說“這位同學讀得非常好,給點掌聲。”于是教室里面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老師接著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在此老師對學生朗讀出錯處沒有適時糾正,對生成的很好的教學資源沒有運用,反而要求全體學生用掌聲鼓勵朗讀的同學,這種虛假的熱鬧,不僅掩蓋了學生朗讀中的錯誤,而且會使朗讀出錯的學生沾沾自喜,對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有害無益。
片段二:仿寫雷同處的掌聲。有一位老師在仿寫訓練中,要求學生仿照“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的格式寫“夏之色”“冬之色”。學生一見到這個訓練內容發言踴躍,舉手者眾多,其中一個學生朗聲答道:“冬之色,如冰雪、如云天,孕育著新的生機。”執教老師一聽喜形于色,大聲說:“寫得太美了,掌聲鼓勵!”于是教室里面又是掌聲一片。這位老師接著問:“有沒有其他同學愿意將自己仿寫的句子,讀給同學們聽聽?”這時教室里再也沒有一個同學舉手發言。我心中疑惑,剛才那么多同學舉手,現在為何卻一片寂然。第二節第三節課,不同執教老師的課堂上竟然出現同樣的場景,令人費解。課間我問一同聽課的老師才知道,原來學生回答的是《教材全解》中的例句,而《教材全解》中只有這一個例句,大部分學生手中都有這一本書,不知授課老師對此種情況是否了解,如果知道學生的這種做法,卻只是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仍用掌聲鼓勵,對受表揚的學生來說,盡管會得到一時的“歡喜”,但長此以往對于沒有付出多少努力就換來的掌聲,他就會習以為常,對沒受到表揚的學生來說,會讓他們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助長學生弄虛作假之風。
片段三:回答一致處的的掌聲。有一位老師設計了一個課堂練習,大屏幕顯示“給加點字注音,看拼音寫詞語”。老師給學生兩分鐘,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學生在做練習時,老師只是站在講臺上,并沒有到學生中巡視檢查,兩分鐘后老師直接在屏幕上展示正確答案,然后老師說:“請寫全對的同學舉手。”班上所有同學都齊刷刷舉起了手。這時老師說:“很不錯!請用掌聲給自己鼓勵一下!”于是教室里面掌聲又響起來。到底學生寫得怎么樣?是否每個學生的練習都全部正確?有沒有濫竽充數的學生?真實情況不得而知,我坐在學生邊上,就看到有一個學生將“貯”注音成“chǔ”。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這個教學環節這位老師沒有調查就籠統鼓勵,這種簡單的流于形式的掌聲在筆者看來是無效的,也許還會滋生一些新的南郭先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過:“贊美具有摧毀性!贊美具有建設性!”告訴我們言過其實的贊賞,具有摧毀性,適度的贊美具有建設性。贊賞是一門藝術,它講究運用的方式、方法、場合,更需要贊賞者在付出贊賞的同時能有真情實感,而非言過其實或空洞無物。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適度贊賞和鼓勵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帶動課堂學習氣氛的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對待缺乏自信、基礎較差的學生,評價應重在激勵其參與幫助其提高
當他們的回答(盡管是低層次的)令人滿意時,教師可以在言語上給予肯定的同時,或輔之以贊許的目光、欣喜的微笑;或當眾給予表揚,讓學生因此而獲得一種愉快的體驗。這樣,他們就會信心倍增,并預期再次獲得成功的快樂。如在指導朗讀時,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以此標準去評價。一次在教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挑自己最喜愛的句子讀一讀。平時很少舉手的一個男孩動情地朗讀了這句話“夜空里,沒有一絲云彩,如銀如水的月光傾灑在海面上,沒有一點陰影。”語音剛落,一位學生馬上指出“老師,他讀得不好,把如銀如水的如rú讀成lú了”。我聽了,首先肯定這個男孩讀得入情入味,聽得同學既認真又能做出正確評價,隨后我讓這位同學范讀,又讓全班齊讀,注意“如”的讀音,讓讀錯的學生再讀一遍,這次他不僅讀得正確而且更有感情。通過這樣的反饋、矯正、訓練、示范這幾個環節,最終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快樂,也對正確評價他人朗讀有了一個明確的標準。
二、對待有一定潛質,基礎較好的學生,評價應重在激勵他們的創新思維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長期處于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心和探索欲,教師在評價中對這些學生的褒獎就要與他實際付出的一致,使他感到無愧于接受這些表揚,并激勵其創新。
三、對待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沖動的學生,評價應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在課堂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類型的學生,教師的問題剛提出,他還沒理出頭緒,手已經舉起來了,結果可想而知。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評價時不能只是簡單地說:“某某同學雖然沒有答對,但積極舉手的態度我們要給予表揚。”而應和顏悅色地要求他認真聽,仔細想后再大膽地說,或請答對的同學談談自己答對的原因,從而幫助他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師有針對性、有目的地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激勵,評價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的有效手段。它能產生較好的推動力,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意愿,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
課堂教學有時間性,在四十分鐘里,學生回答問題與朗讀課文等活動隨時都在發生。如果學生回答的問題都需要教師進行語言評價,在現實的課堂里是不切實際的。況且,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的評價應是多元的,課堂教學的評價的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評價。因此,教師評價語言如何在不同學段的學生學習、參與評價的過程中起“點睛”的作用,我們就有必要把握好評價語言的“適度”。
1.評價要“適時”
從信息論的角度看,信息的傳遞到信息的反饋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的評價要看準時機,結論太遲會浪費不必要的時間,過早會不利于學生的深入思考。一般情況下,要求反饋迅速,評價及時。
請看某位特級老師當堂評點學生習作的片斷:
生:爸爸到北京出差已經幾個月了,我很想念他,每天扳著指關數,
師:“指頭”?應該是“手指頭”。
生:一天、兩天、三天……有一天,媽媽突然對我說:“明天你爸爸要回來啦!“我聽說爸爸要回來了,高興的勁兒也不提了,
師:“也不提了”?應該用“別提了”或“甭提了”。
生:整天腳上像安了彈簧似的,
師:比喻恰當。
生:跳個不停。第二天,我和媽媽一起來到火車站,
師:不用“和”,應用“跟”或“隨”。
生:我看見火車沒有來
師:這里有些跳躍了,到了火車站,又怎樣呢?這里要修改一下。
生:我學著電影里公安人員的樣,把耳朵巾在軌道上,聽見……
師:允許嗎?如果你真有這樣的事,以后要注意,如果沒有這樣的事,那你是畫蛇添足啦!
這位教師根據學生口述,發現問題后,提出修改意見是多么及時和準確,無疑這對培養學生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形成認真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良好習慣和風氣是極有好處的。
2.評價要“適齡”
由于年齡的差異、知識水平的差異,學生對教師評價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具有差異的。因此,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語言評價還須在語言表達篇幅上引起注意。一般情況下,低年級以簡短為主,隨著年級的增強,語言可以增加幅度。因此,小學低年級常用“你讀得真有感情!”“你學得真認真!”等等,這些簡單的表揚,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的。同時,教師的評價語言更有幫助學生維持學習興趣的功能,但學習興趣持久性帶有明顯的年齡印記,相對而言,低年級學生需要教師激勵性評價語言的總人數要明顯多于高年級學生。
3.評價要“適度”
我曾經受到過很多次表場,但是我經歷中最清楚的是小學今年上期受到的那次表揚。
記得那是在期未復習階段,期未快放學了,語文老師正在為我們留作業:雙休日中一張題單,作文也寫,周一上午每個同學上講臺朗讀自己寫的作文。聽了這話,我差一點沒暈過去。天啊?本小姐天生就怕寫作文,周一還要當著幾十位同學的面朗讀自己寫的作文,這不是要出我的丑嗎?回到家,我放下書包,走到寫字臺前,開始抓著頭皮冥思苦想,看了幾篇習作例文,可是怎么也構思不出來,心想:老師啊老師,您這不是為難我嗎?唉,沒辦法,也不能不完成作業啊!突然,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無所不能的電腦,我便開始在網上搜索著,瀏覽了好多頁面,再加上我的創意,終于完成了這篇讓我頭疼的作文。懸著的一一顆心終于落了地。第三天,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了教室。上午上第三課時,老師讓我們到講臺前朗讀昨天自己寫的作文。完了,我心中暗暗地想,聽著同學們朗讀他們自己寫得那么生動,用詞那么精彩的佳作,我的心中越來越沒越沒底了。輪到我了,我站在講臺前,越發緊張起來,結結巴巴地讀著,終于續完了。我感覺汗水已經濕透了我的衣服,我領悟到了什么是自慚形穢。我本以為老師會批評我,可沒想到老師竟當場表揚了我。語文老師說:“你朗讀的這篇作文寫得很好,語言樸實,特別是選材很真實,用詞恰當。我們寫作文不需要用太多的修飾,只要語句通順,寫得樸實,內容具體,具有真摯的情感就行了。繼續努力吧!”聽了老師的這些鼓勵,頓時,我感到特別開心。對于作文一向寫得不太好的我,同學們也為我鼓起掌來,掌聲是那么的熱烈。
回家的路上,我心情好極了,只覺得天好藍,小草也在向我點頭微笑,好像鳥兒婉轉的歌聲也是在為我祝賀!
重慶奉節縣遼寧小學四年級:袁祚萱李倫雙
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長期的教學探索,我總結了如下的幾點:
教師的范讀是最好的朗讀指導,也是培養學生朗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由于教師本身的職業特點, 決定了他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師在朗讀時感情飽滿,聲音洪亮,節奏明顯,讀得抑揚頓挫,這無疑就會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教給了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如詩詞、文言文教學,教師通過范讀,本身就是對學生的直接朗讀指導。教師在范讀時對多音字的讀音、長句的停頓、句子的重音要重點指導。如《再別康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兩個“輕輕的”要讀的輕快,這樣才能表達出作者對康橋的留戀惜別之情。教師在范讀時還要讓學生再聯系詩句的內容,把詩人所描繪的情景在頭腦中構成一幅幅畫面,把優美的文字變成立體的畫面。只有這樣,才能把老師的范讀和學生的思考聯系起來,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鍛煉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教師的范讀也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文體特點,可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自己喜歡的文章片段,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可高聲朗讀,可悄聲默讀,可激情昂揚,可委婉低沉,只要便于感情表達,便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種方法既便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又便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通過自由誦讀達到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和賞析。如在散文《鼎湖山聽泉》的教學中,我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自由的吟誦。學生很快便理清了作者的行蹤,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學階段正是學生好勝心強的時期。針對這種心理,課堂上可采用比賽的朗讀方式,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讓其他學生做評委,對每一位同學的朗讀作出點評,并評出“朗讀能手”。也可在全班推行這種朗讀方式,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各自互評,評出“優秀小組”。在準備朗讀、評比的過程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也調動了他們朗讀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小說教學。小說情節曲折,人物對話富有特色,彰顯個性。課堂上,可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在準備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菲利普夫婦、于勒和我,學生在朗讀時激情昂揚,語氣語調模仿的活靈活現,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陣陣。
【關鍵詞】分類摘抄;朗讀背誦;聽;說;積累
本人長期在壯族農村地區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深知壯族學生學習語文比漢族學生難,因為壯語則與漢語相差甚遠,不管是從語法上,還是語音上都少有相通之處。而這些壯族學生大多都是住在偏遠的山區,從小操的是壯話,很少用普通話交流,到了上小學的時候,也就是五六歲時,才開始真正接觸漢語,而這個時候,已過了學語言的最佳時機。沒有很好的交流環境,所以往往學了數年都無法用普通話交流,即使交流了,也往往帶有濃重的方言色彩,即俗話所說的“夾壯”。壯族學生不光是說不好普通話,據我校做的調查報告,他們在詞語積累方面也比較薄弱。為此,為了提高壯族學生詞語的積累,我嘗試了以下一些教學方法,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1.分類摘抄中積累
壯族學生受母語的影響,漢語詞語量貯存較少,再加上漢語的音、形、義比較復雜。而漢語詞匯量多,壯族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將詞語分類,以便同學們進行分類積累。分類積累是學生知識的概括過程,既可提高腦庫的容量,又便于學生記憶運用。這就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小冊子,分門類別,收集資料,進行摘抄,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來學習。
1.1 漢語讀音和壯語讀音的區別積累。壯族學生說不好普通話,只要是壯話沒有送氣音、平舌音和翹舌音等,我們可以制作表格,列出漢語拼音與壯語讀音的區別表格,讓學生從語文教材中分類出壯語沒有的讀音,如送氣和不送氣的區別;平舌音和翹舌音等。讓學生分類積累,分類區別,摘抄成冊。
1.2 同格式的詞語積累。漢語詞語同格式比較多,我們可以按不同的格式給分類,如:
【AABB】類型的詞語:例如:忙忙碌碌、朝朝暮暮
【AABC】例如:喋喋不休、鼎鼎大名 滔滔不絕
【ABAC】例如:挨門挨戶、礙手礙腳 慌里慌張
1.3 細節描寫的詞語積累。例如:描寫人物外貌的詞、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表示喜愛、高興、悲愁、驚恐的詞)、描寫人物動作的詞、描寫人物神態的詞。
1.4 環境方面的詞語積累。例如:描寫春夏秋冬的詞、描寫風霜雨雪的詞。
1.5 成語積累。積累有關學習的成語、有關人容貌體態的成語、寓言故事類的成語。
壯族學生在對詞語的分類摘抄積累過程中,在大腦里就無形的積累了詞語。我們可以分時間段進行,把它作為課后作業布置給學生完成,老師跟隨檢查。只要抓住語文的特點與規律,方法得當,堅持積累,持之以恒,一段時間下來,相信無論是對于教還是學,都會有一定效果的。
2.在朗讀和背誦進行詞語積累
壯族學生由于說不好普通話,經常被別人嘲笑,所以有些學生就懶得朗讀或者干脆不朗讀,他們越是不朗讀就越說不好普通話,所以教師必修要求學生放聲的朗讀,培養他們的膽量。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讀,發音清楚響亮,做到讀準字音,不添字,不丟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要讀得連貫,節奏自然,不拖長音。在熟讀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就是讀出不同的語調,讀出詞語之間、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并注意輕重緩急。
針對壯族學生說不好普通話的特點,我們教師要特別重視范讀,初中階段,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教師范讀時語氣語態,學生都很容易模仿,而且還可以糾正他們平時錯誤的讀音。朗讀分為多種形式,有領讀、默讀、齊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個人讀等等。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提高了壯族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
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背誦的指導,對規定要背誦的課文和片段,都應不折不扣地進行訓練。背誦是促使學生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有效的方法。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要任務是識記大量語言材料,這才能和詞語的運用緊密結合起來。對于教材范文中的精美文章,光有反復朗讀是不夠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加強背誦,典范文章、精美段落,如《春》、《濟南的冬天》、《岳陽樓記》等精美的文章大量爛熟于心,做到“腹中貯書一萬卷”,就會自然知道話怎樣說,詞怎樣用,文章怎樣寫。
3.在聽說中進行詞語積累
學生的語言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聽中積累起來的,聽的水平高低對語言積累有很大影響,怎樣通過聽來積累語言呢?
3.1 廣泛地聽,在多渠道的聽中積累語言。要求學生不但要在課堂上聽,學校里聽,還要在社會上聽;不但要面對面聽人講話,還要聽廣播、電影、電視的語言;不但要利用條件聽,還要創造條件聽。變有聲的語言的世界為學生積累語言的廣闊天地。
3.2 正確地聽,在高質量的聽中積累語言。①要認真聽,這樣才能聽得清、記得牢;②要邊聽邊記,不能聽到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③要邊聽邊想,將聽到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如:播放一段朗讀錄音,要求學生在聽完了之后,能說出其中的幾個詞語。或者是播放電視解說畫面,要求學生一邊看,一邊留意解說中使用了哪些詞語和成語,在聽完了之后,能說出其使用到的詞語,并說說詞語的使用是否得當。
4.在說中積累詞語
一個人說話時,必須借助詞句等語言材料和語法規則,將自己的思維成果快速轉變成外部有聲語言,從而達到傳遞信息,積累語言的目的。
壯族學生由于說不好普通話,在公共場合一般都不喜歡發言,上課也是沉默寡言的多,課堂氣氛比較沉悶,與人交流也多是詞不達意,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多創造機會給學生多說話,鍛煉他們的膽量。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靈活新穎的方法,開展多彩的活動。如課前3分鐘說話訓練,我們可以降低學生說話的難度 ,采用他們比較感興趣能完成得了在練習。如成語接龍、搶答詞語、填詞造句、 睹物說詞等這些詞語游戲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在說話中積累詞語的目的。
比如:成語接龍文字游戲,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積累,也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也更樂于接受。如老師說出“常勝將軍”,學生就往下接:軍令如山--山窮水盡--盡善盡美--美中不足--足智多謀…… ,老師說出“一馬當先”,學生就接出“一”字開頭的成語:一干二凈、一籌莫展、一箭雙雕”。每堂課前3分鐘的成語接龍,促使學生主動課下就聚在一起鍛煉,這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多看成語詞典,做到有備而來,戰無不勝。看著同學們手中常備成語詞典四處游走,心中感到莫大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