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責任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家好!
五月的微風情深意暖,五月的陽光金色流溢,我是來自***(工作單位的),***(姓名)。能參加這次演講讓我感到十分的榮幸。我演講的題目是:你在為誰工作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釀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唐羅隱《蜂》。前段時間,我無意中看到一本書《你在為誰工作》,它的作者是陳凱元,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通過一些故事告訴我們到底是在為誰而工作,細細思來,頗有感悟。
這本書闡述了一些優秀的員工在工作中應具有的工作態度,以及自身的心態,那就是一個人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自己的心態回歸到零,把自己放空,抱著學習的態度將每一次任務視為一次機會,要從心理上認識到為別人工作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工作,這樣你就會體會到工作所帶給你的樂趣,并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正確看待工作,是端正工作態度的前提。一個人如果有“我不過是在為老板打工”或者“我不得已才干這份工作”的想法,那他在工作時的外在表現絕不會激情四射。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軌跡,有的人成為公司里的核心員工,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有的人一直碌碌無為,平平庸庸;有些人牢騷滿腹,總認為與眾不同,而到頭來仍一無所獲……眾所周知,除了少數天才,大多數人的稟賦相差無幾。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們、改變我們呢?是“態度”!
那么,工作是什么?這本書中寫到:“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能力的舞臺。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都將在這樣的一個舞臺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表達自我的機會、個人使命感以及一種活著的理由。工作是我們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這與工作僅僅是“為五斗米折腰”“為別人干活”的想法完全不同,揭示了工作的真正內涵,為點燃工作激情打下基礎。
作為一名聯通工作人員,更應該清楚自己到底是在為誰而工作,應該怎樣做。人生何其短暫,短短人生路,咱們應該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將有限的時間轉化為無限的生命價值。所以我說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第一步: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一個做事總是搖擺不定,變來變去的人,只會將自己長時間積累的職業經驗和資源都舍棄了,無法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就無法超越別人,最終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遠。
說到干一行,愛一行,干好一行工作,咱們不得不說說工作態度和工作激情。記得阿里巴巴總裁馬云曾說過一句話:“短暫的激情是不值錢的,持久的激情才是賺錢的”。這句話值得大家深思。你,是否一直保持著一種工作的激情?
我們在工作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它們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熱情,或者說會改變我們的工作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作是為了自己。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工作,因為工作可以解決我們的生計,可以賺到養家糊口的薪水,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但工作的意義不僅僅如此,工作中的困難能鍛煉我們的意志,工作中的任務能拓展我們的才能,與同事的合作能培養我們的人格,與客戶的交流能訓練我們的品性。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在工作中體會到樂趣,我們要珍惜工作機會。從而達到體驗人生的意義。
理論聯系實際,明白了工作的意義和端正了工作態度,就要運用到工作中去。首先要珍惜工作機會,要對工作心懷感激,每一份工作都是一座寶藏,要努力去挖掘,盡職盡責的做好當前的工作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寶藏.這其中也包括自己職位的提升以及財富的增加。其次要愛崗敬業對工作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忠誠感,要以主人翁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另外工作中辦事要有效率決不拖沓,積極努力的完成自己本職工作,不要尋找任何借口;在工作中,和同事之間的相互協作尋求良好的凝聚力;發揮好團結合作精神。
作為基層礦井的一名礦長,我認為在當前形勢下要落實好謝董事長的“責任要求”具體應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要體現“忠誠”上。這里的“忠誠”有三層的含義,一是要忠誠于企業,二是要忠誠于企業領導班子的各項決策,三是要忠誠于企業當前的困境,做到困難面前不離不棄、困難時刻能夠同甘共苦、共克難關。
二是要體現在“勇氣”上。這里的勇氣指的是作為。作為一個礦長,在困難面前如果表現得畏首畏尾,執行公司決策軟弱無力,甚至是自己首先否定、放棄自己,那他又怎么能夠帶領導全礦職工克服困難,又怎么能夠和公司同心同德,形成全司上下一般棋呢?但有勇氣不是鼓勵盲干,而是要在公司領導班子統一的經營框架內主動作為。
三是要體現在“盡職”上。要落實責任首先要明白自身的責任是什么。要在對照責任執行的同時,做到“五個主動”,即主動謀劃、主動獻計獻策、主動查擺問題、主動改革完善、主動為企業(職工)分擾。
四是要體現在“勤奮”上。“業精于勤荒于嬉”古語有之,要落實好責任,使責任與待遇真正“匹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體現在對工作的“勤”上。從我礦長的角度上,我覺得必須做好“三個勤”,即一是勤跑,積極深入現場,全面掌握安全、生產信息,及時處理解決安全生產環節中的問題,保證安全生產任務的有效完成;二是勤算,把成本意識牢牢根植在心中;三是勤思,思考潛力、思考存在問題、思考對策和解決方案、思考方式方法。
五是要體現在“管理”上。責任的落實除了在思想上強化教育以外,更多的是在制度上也要有相應的保障,否則就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要問你在為誰工作?多數人的回答是:為了老板,為了薪水,為了生存,為了養家糊口,為了……
再問是我們需要工作,還是工作需要我們呢?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企業給了我們“飯碗”,給了我們施展的平臺,我們才有了衣食來源;有了衣食的基礎,我們應該感謝企業,以感恩之心珍惜工作、用心工作、善待工作。要知道每一份工作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必須以盡職盡責的精神去對待它、完成它、做好它。
企業榮則職工榮,企業損則職工損。目前,煤炭市場延續低迷態勢,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職工不安定因素增多。面對困難和危機,信心比貨幣和黃金更為重要,作為企業“思想先行者”的黨群政工人員,必須承擔“引導者”的責任,傳遞“正能量”。
一是談形勢、交家底,轉換情緒。職工是企業的主人,當“家”遇到困難,人心浮動時怎么辦?我們必須認真回答職工質疑,全面分析企業困難原因,把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內部情況如實地告訴職工,因勢利導,這樣有助于消除職工盲目埋怨情緒。但同時,我們更要注重企業前景和優勢的“正能量”宣傳,消除職工盲目悲觀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增強職工主人翁的責任感,與企業同舟共濟。
二是嚴管理、強教育,迎難而上。企業越是困難,越要嚴肅認真地執行各種規章制度,這是克難的關鍵。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特別是在安全生產管理上,我們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動作”執行,強化制度約束,對于違章、隱患必須嚴格“零容忍”。當然,嚴格不能一味就是罰款。罰必須適度,關鍵在教育、溝通,力求做到嚴中有情,一方面是加強日常培訓工作,教育職工按章作業、教育職工客觀地看待困難;另一方面黨群人員要積極參與安全共管,做到職工工作不到位受到處分必訪,通過親情幫教引導職工盡職盡責,以實際行動攻堅克難。
關鍵詞:增強;歸屬感;責任感;認識
一、員工歸屬感和責任感的含義與意義
員工的歸屬感是指企業員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在思想上,心里上,感情上對企業產生了認同感、公平感、安全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這些感覺最終內化為員工的歸屬感。歸屬感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一旦形成后,將會使員工產生內心自我約束力和強烈的責任感,調動員工自身的內驅動力而形成自我激勵,最終產生投桃報李的效應。
能否使員工產生歸屬感、增強責任感,是贏得員工忠誠,增強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從表層看歸屬感體現為一種滿意度,滿意度高的員工會對工作保持積極的態度,工作中高度投入,主動性和責任感強,工作效率高;相反工作滿意度低的員工則會對工作持消極的態度,逃避或推卸責任,不愿承擔更多的工作。因此,企業需要員工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術,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高度責任感、較強的忠誠和團隊精神,這樣的員工就往往是具有較強的歸屬感的員工,這樣的員工有利于企業穩定、健康、快速發展。
近年來,長慶油田采油四廠高度重視人文關懷,投入了大量資金改善員工生活和工作環境,增加員工福利待遇,薪酬向基層和艱苦崗位傾斜,逐步提升勞務工的薪酬待遇,目的是關心員工、留住員工、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推動企業健康和諧發展。
二、影響員工歸屬感的因素
影響員工歸屬感的因素可以概括為如下一些:
1、有效溝通影響歸屬感。有效溝通性的文化氛圍不僅能夠控制和激勵員工的行為,實現信息的共享,而且能夠使員工體會到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對企業產生深深的依戀感和認同感,加深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2、公平影響歸屬感。企業要建立公平性的文化,必須將公平觀念融入企業的價值觀,把對公平的追求體現在對價值的追求上面,為員工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工作氛圍。公平性越強,滿意度越高,歸屬感也就越容易形成。
3、推行人本關愛影響歸屬感。企業通過慰問、集體活動等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受到價值觀的潛移默化,而且可以滿足他們相互交往和融入的心理要求,強化其群體安全感、價值感和自我存在感,使得員工對組織的依賴感、認同感大大增強,從而提升員工的歸屬感。因此,培育良好的行為習慣,精心設計、組織各種文化儀式活動,對于培養員工的歸屬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4、良好的企業形象影響歸屬感。企業應該把員工的理想、信念、利益、價值、需求與企業的整體目標進行整合,產生共同的行為取向和價值觀念,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形成一種和諧、共享、信任的文化氛圍,實現員工自身價值,增強對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進一步深化員工的歸屬感。
三、增強員工的歸屬感,促進企業健康和諧發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該企業高度重視提升員工歸屬感和責任感對推進企業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不斷加強對提升員工歸屬感的調研,積極探索其實現的有效途徑,卓有成效的開展了一些工作,進一步激發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 有力推進了企業健康發展、和諧發展。
1、建立公平科學的薪酬體系。一個讓員工有強烈歸屬感的企業,必定有著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在收入上讓每個員工都滿意是一項比較艱難的事情,這里的關鍵是這個體系必須是相對公平公正的。該企業堅持“業績薪酬向關鍵崗位、一線艱苦崗位傾斜”的原則,根據單位工作性質、艱苦程度、工作環境、貢獻大小等因素,經過反復討論研究,修訂了《薪酬與業績指標掛鉤考核實施細則》,對相關指標權重、考核內容進行調整。同時積極引導、鼓勵基層單位結合不同作業環境和性質,做好業績薪酬的再分配工作,大力鼓勵、獎勵在崗時間長、貢獻大的員工。通過積極探索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體系,充分調動了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2、依靠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增強員工歸屬感。高度重視員工收入和福利,通過公平科學的薪酬體系,在最大努力的提高員工收入的同時,大力開展扶貧幫困,為員工排憂解難。通過實施“五項救助”、“三項承諾”,每年開展在崗困難員工、遺屬、住院員工慰問活動,發放慰問金,為困難員工家庭申請困難救助金,組織“員工同心互助金”捐款等活動,把有限的力量發揮最大的效果,將人本關愛落實到每一個需要的員工,提高了員工的幸福指數。
這樣的報道實在令人心寒,看到聽到那些孩子的慘狀,所有人的心都會疼得抽搐起來!嬰幼兒啊,想想這是怎樣的一個群體,稚嫩、脆弱,是小樹剛剛抽出的嫩芽,是清晨花心里的露水,被那些喪失天良的人硬生生一把火燒過去,就算不立刻毀滅,所造成的傷害也足以令他們受到無法抹去的痛楚。
請看警方調查的那兩個及更多畜生的情況——
犯罪嫌疑人耿某,男,48歲,漢族,河北省正定縣南樓鄉人。2004年5月,耿某投資建立了一家擠奶廳,并與他人合伙建了一個奶牛養殖小區,從養殖小區收購牛奶,向三鹿集團供貨,并簽署了相關協議。耿某經營的這個擠奶廳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妻子、女兒均參與其中,另外在本村雇傭了兩名臨時工。他的弟弟主要負責駕駛自家的三噸重槽罐車向三鹿集團送貨。該養殖小區共養殖奶牛307頭。
據警方偵查,2007年底,耿某向三鹿集團銷售的牛奶屢次因檢驗不合格被拒收,整車的牛奶不得不倒掉,造成經濟損失。耿某后得知向牛奶中摻加某種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可增加蛋白質檢測指標,以蒙混過關。經過多方打聽,耿某前往行唐縣,在一家經營化工原料的門店里購買了一編織袋共20公斤三聚氰胺,按比例勾兌后從槽罐車的頂部摻入銷往三鹿集團的牛奶中。此后,這家化工原料門店的店主還曾經兩次上門,向耿某推銷過三聚氰胺。耿某兄弟每天生產、銷售這種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約3噸。
耿某接受警方訊問時供認,他本人清楚“三鹿集團要的是純的鮮牛奶,不能摻任何東西,而且這些牛奶就是要加工給人吃的,化工原料不是人吃的東西”。當被警方問及是否知道這種行為的后果時,耿某說:“沒問過,也沒想過,只知道對人體無益”,其動機就是能通過三鹿的檢驗,順利地把牛奶賣出去。耿某同時承認,他本人和家人從不食用這種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
據介紹,已經收押在案的19名犯罪嫌疑人除了被批捕的耿某兄弟,其他人均初步向警方供認了犯罪事實。目前,警方正在進一步調查取證。
我在百度知道搜索了“三聚氰胺”這個詞,很多專業術語看不明白,但清楚地看到,這是一種化學原料,用于生產地板、涂料之類的建材,含有毒性,單單這兩條,就足以讓我們對把它們加入食用奶粉的人更加地深惡痛絕!
耿氏兄弟——對于自己家的奶牛,你們恐怕都舍不得讓它們沾上一點點這樣有毒的物質,怎么忍心對全國那么多嬰幼兒將食用的奶粉兌入罪惡的毒源?!
說到底,無非一個“利”字,蒙蔽了他們最起碼的良知。這個世界越來越殘酷,一些商人為了競爭和牟利,不惜使出各種解數,這其中,也包括違法犯罪、造假投毒,幾年前的大頭嬰事件也是因為奶粉中毒,可能有人要問——怎么每次都是孩子遭殃?其實,這只是因為孩子的免疫力、抗毒力太差,那么我們生活當中,又有多少隱形的,正在侵蝕著我們的身體?!想想真是不寒而栗了。孩子們是用自己的生命來警示我們,提醒我們!
有時,真的很向往父輩們所講述的、他們童年的生活——那時,至少在樹上摘個果子,衣襟上擦擦就可以放心啃下去,多么愜意。而現在,這也是一種妄想——農藥藥得死蟲子,它們在我們體內漫漫淤積,到了一定程度,也足以毒死人!
關鍵詞:企業責任;消費者;購買意向;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7-0015-02
企業的社會責任感(CSR)是現代經濟理論的重要概念,它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歷來受到重視和爭論,企業應當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承擔責任與企業收益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應當采取怎樣的策略減少企業承擔責任帶來的成本和提升公眾對企業的社會認可度,從而帶來積極的收益都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研究的重點。
一、社會企業責任感知的主要理論框架
企業社會責任感概念從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被學者提出,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主導地位的確立,要求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由此真正意義上誕生了企業責任理論。
1.企業責任的基本概念。企業責任的概念目前普遍采用的是,1953年由美國學者鮑文在其著作《商人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明確的:商人應當按照社會對企業的期望目標和價值要求,決定企業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社會行為,進行什么樣商業活動,完成哪些對社會有價值的事件。企業責任不僅是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不觸犯相關的法律,而且要及時回報社會,自愿履行社會義務,主動解決企業力所能及范圍內的社會問題。在經過系統的發展后,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被概括為經濟責任、道德責任、法制責任和慈善責任,以及在此基礎上延伸出的對環境的責任、對顧客的責任、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等。
2.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的責任不僅與企業的出資人有關,而且直接關系到以消費者為代表的社會方方面面,企業的行為最直接的影響首先是消費者,其次是與企業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的供應商、客戶等,以及企業的雇員等,不僅這些自然人或是法人(集體)受到企業行為的影響,而且這些自然人或法人的選擇同樣在影響企業能否更好地存在。例如在出現某些企業不負責任的社會行為事件后,企業的社會責任及上下關聯方都會受到影響。企業責任能否有效履行都會引起相關利益方的廣泛關注,作為企業責任的最直接關系方消費者,將企業是否認真履行了社會責任當成了選擇企業產品主要標準,甚至是特定情況下的唯一標準。
3.公眾對企業責任的感知。認知和情感因素是消費者對企業責任的最好注解,企業責任是否履行到位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度,信任度不高的企業通常處在被消費者拋棄或被其他企業取代的行列。如果企業能夠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使消費者對企業產生認同感,將無形中促使消費者選擇該企業的產品,使企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擁有良好道德形象的企業、熱心公益事業的企業,為社會貢獻力量的企業,甚至使消費者對企業的感興趣程度超越了對企業產品的關注度。可以說,在企業產品沒有本質上差異的情況下,企業的形象越好,企業責任履行得越到位,該企業的產品往往越能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相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不到位,甚至出現沒有履行必要責任的負面情況時,往往是該企業的產品也被消費者否認,甚至最終決定了消費者的產品選擇。
二、企業責任影響消費者購買意向的主要因素
1.對消費者道德因素的影響。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過渡,使消費者在用金錢投票時,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也使企業認識到了要維護消費者道德情感,從道德上讓消費者對企業產生認同的重要性。例如,當消費者認為某一個企業就是好企業,某一個企業在社會事務中扮演了重要的道德角色,那么某個企業的產品就一定是好的。當前,某些醫療機構在我國派駐國外援建的醫療隊中擔當主要角色,在希望工程或援助貧困地區的活動中不斷加大資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這樣企業的形象就會不斷得到正向的積累,當消費者需要對同類產品進行衡量時,就會認為社會責任履行到位的企業一定是服務最好、產品質量最高的企業。相反,那些在環境污染事件、動物保護方面頻頻遭到曝光的企業,往往被認為是道德上有問題的企業。因此,消費者在選擇企業產品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避開這類有社會問題和麻煩不斷的企業。
2.對消費者認知因素的影響。消費者對企業責任的反映是一種內心的評價,是消費者從自身心理上對企業行為的一種認知,企業的任何社會行為,都會引起消費者的認知與評價。這種評價取決于消費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社會的主流觀點,從更高層上說,還涉及地域文化、意識形態、生活習慣等方方面面。
3.對消費者信任因素的影響。企業信譽不僅是企業的生命保障,更對消費者有著強大的引導作用。當企業憑借著自己的信譽向社會做出一個莊嚴的承諾,并且較好地履行了承諾時,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知往往在消費者心中得到極大的提升,消費者也會傾向于與這樣的企業產生關聯。相反,那些做出了社會承諾卻沒有很好履行相關義務的企業,往往成為消費者拋棄該企業的主要原因,因為消費者會覺得這是一家不值得信任、沒有信譽保障的企業。
4.對消費者忠誠度的影響。培育一個長久忠誠的消費者,不但需要企業有過硬的產品,切實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還需要企業長期保持良好正面的社會形象,愿意積極從事社會事業,能夠從社會事務的處理中,不斷改善企業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系,達到帶動消費者共同參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活動的目的。例如,當前在汽車銷售行業較為流行的車友會活動,就是號召同款車型的消費者共同參與一些企業組織的公益活動,使消費者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并對該企業產生足夠的忠誠度,愿意免費為該企業進行宣傳,形成強大的社會正相關效應,實現企業服務的增值,使企業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也帶動了企業的自身發展。
三、基于企業責任建立符合消費者購買意向的營銷策略
1.建立有效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產品營銷策略。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鏈條中應當時刻貫穿著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推動利益相關方在企業的活動中得到良性的互動,以此換取消費者對企業的支持信任。例如,企業在營銷活動中加入了促進社會慈善事業開展的行為,每銷售一件產品就為貧困兒童捐助一分錢等案例已經屢見不鮮,還有像百事公司開展的母親水窖工程,持續為西部地區飲水工程注入資金活動千余萬元。中國遠洋集團募捐資金成為中遠慈善基金會、騰訊公司基于網絡平臺開展環境保護活動,這些都成為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典型案例。當這種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成為企業的營銷文化,融入企業的日常活動中時,企業的社會關注度、美譽度都會得到良性循環,促進企業得到消費者的廣泛支持,進而全面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選擇。
2.企業的廣告策略積極體現出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廣告宣傳是最直觀、最便捷的影響消費者的手段,在企業的廣告策略中充分考慮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斷地加入公益性內容,可以有效吸引消費者的關注,使消費者對企業產生認可,正面影響消費者的選擇。例如,眼科醫院開展的關注殘疾兒童行動,每年免費治愈??例殘疾兒童眼病的案例;手機銷售商組織的關愛自然、記錄山川美景的攝影展活動;汽車銷售企業組織的萬里探訪山區貧困兒童活動等。這些企業在開展社會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充分展現了產品的優良性能,使消費者在關注企業的公益行為時,對企業的產品有了充分的了解,建立了積極的正相關因素,增加了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度和認可度。
3.根據消費者期望來調整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消費者對企業的社會形象是有需求的,消費者基于自己的主觀判斷認為企業應當在社會事務中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而且希望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水平能夠達到消費者的期望值。我國乳制品企業有著龐大的市場群體,消費者要求乳制品企業首先承擔的責任就是公開乳制品基本信息,包括乳制品來源、產品質量標準,產品生產流程等基礎數據,以此做到讓所有消費者放心。因此,乳制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焦點應當集中在怎樣制定適應消費需求的信息公開制度,如何隨時接受社會的監督檢驗,以及有計劃地開展消費者生產體驗活動,從而滿足消費者對企業的社會責任需求。從增加消費者購買意愿角度講,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應當是有重點,能滿足消費者期望,符合消費者心理的,有計劃、有目的的社會活動。
四、結論
企業通過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可以積極地宣傳產品,建立企業在消費者中的積極形象,最終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選擇。從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角度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應當充分考慮對消費者的影響,包括對消費者的道德影響、認知影響、信任影響和忠誠度的影響等幾個方面。根據以上幾個因素,選擇適合企業的營銷策略,在完成好企業社會義務的同時,能夠在企業宣傳上、企業經營活動上和企業行為決策上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最終實現提升企業形象、贏得消費者認可、獲得消費者支持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周祖成.企業社會責任相對水平與消費者購買意向的關系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9).
[2] 章喜為.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購買意向的影響研究[J].商業文化,2016,(3).
中圖分類號:C936;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7-0076-04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mployees Perceiv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Voice Behavior
YAN Aimin1, SHAN Liang1, XU Ting2
(1. 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2. School of Business,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Abstract:The occurring mechanism of voice behavior i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employees perception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240employe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employees perception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voice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trust acts as the mediator in this process. Organizational ethical climate plays an act as a moder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voice behavior. The ethical climate with more caring and rules can enhanc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on voice behavior. The ethical climate of high tool type can weake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on voice behavior.
Key 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al trust; voice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ethical climate
1引言
建言行為是近年來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員工對組織發展的建議可以促使組織及時發現問題,同時也是組織創造力的源泉,因而建言行為被視為組織保持外部競爭力和實現持續發展的促進因素[1]。研究發現,員工對組織特征的感知是激發員工建言行為的重要前因變量,然而現有研究僅驗證了組織特征對建言行為的影響,而針對組織對待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好壞是否對員工的建言動機或行為產生影響的研究很少。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被提出以來,其對員工態度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Arevalo和Aravind將其定義為通過分配企業資源來促進社會福利,并以此作為加強關鍵利益相關者關系的一種方式,既包含了對員工的責任,也表現為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2]。CSR能夠增強員工對組織的認同,對員工態度行為的影響不容忽視。
本文主要聚焦兩個問題:第一,員工感知的CSR如何影?員工的建言行為?大量研究已經從不同的角度對CSR與組織公民行為的關系進行了驗證,然而建言行為作為組織公民行為的子維度,尚未有研究從CSR角度來探討對建言行為的影響和作用機制。其次,組織信任作為組織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它對員工態度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從組織信任角度能夠更好地解釋CSR與建言行為的作用機制。第二,依據個體―環境互動理論,組織氣氛能夠影響員工的行為方向[3]。組織道德氣氛(Organization Ethical Climate,OEC)作為員工對擁有道德內容的組織實踐和程序的一般感知[4],本文將深入分析OEC是否能調節CSR―組織信任―建言行為的作用過程。目前學術界關于OE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具型、關愛型、規則型三種類型,并得到實證研究的驗證,本文將聚焦這三種類型的道德氣氛。
2研究假設
21企業社會責任和員工建言行為
社會交換理論是研究CSR問題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該理論認為當個體得到組織提供的支持、幫助時,基于互惠的義務會對組織做出回報[5]。而作為企業核心利益相關者,當員工感受到組織帶來的支持與幫助時,員工相應地會通過做出角色外的貢獻來尋求與組織之間的平衡互惠關系。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一方面當企業更好滿足員工需要時,員工會認為有義務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另一方面當員工感受到組織對社會是高度負責的,更可能產生回報組織的強烈動機。有關CSR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眾多,如顏愛民等認為企業履行外部社會責任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有正向影響[6]。劉遠等認為員工感知的CSR通過情感承諾對組織公民行為產生正向作用[7]。而建言行為是組織公民行為的重要表現形式,當員工感知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帶來的好處,與組織之間形成心理契約和互惠原則,作為回報,員工就會對組織建言獻策[8]。基于以上論述,提出假設:
H1:員工感知的CSR對建言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
22組織信任的中介作用
信任是一個有效的組織管理工具,可以加強組織成員之間的交流,促進組織的有效運轉。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當員工感受到組織對其信任、關心、支持,會認為有義務為組織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表現出更多的角色外行為,如建言行為。Hansen等認為組織信任正向調節員工感知的CSR與組織公民行為的關系[9],組織信任傾向性在員工感知的CSR對OEC的影響中起調節作用[10]。當員工感知到他們的組織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會增加對組織的信任程度。員工信任組織就愿為組織的發展冒險,即使會給自己帶來人際關系上的風險,甚至招致報復。建言行為作為一種“挑戰性”的組織行為,員工一般不愿提出自己看法和意見,但若員工與組織之間彼此信任,兩者處在一個良性的互動環境下,解除員工為組織建言獻策的后顧之憂,其產生建言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實證結果發現員工對組織內信任能促進建言行為的發生[11]。基于以上論述,提出以下假設:
H2:組織信任在員工感知的CSR與建言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
23組織道德氣氛的調節作用
工具型道德氣氛以自利為基礎,公司犧牲員工利益而獲得自我利益會成為常態。工具型道德氣氛處于高水平時,員工會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會去關心他人或組織的利益。在這種氛圍下會使員工對組織喪失信心,員工不會主動為組織發展建言獻策。因此,當工具型道德氣氛處在高水平時,會減弱組織信任對建言行為的積極影響。
在關愛型道德氣氛下,員工會首先關注他人與組織利益,并且會感知到組織的道德人文關懷。受中國傳統中庸思想影響,人們會根據環境的具體情景發表比較合適的看法[12]。當關愛型道德氣氛處在高水平時,組織成員之間相互體諒和關懷,彼此之間愿意溝通與交流,這使得他們增進了情感,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13]。組織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員工更愿意為組織建言獻策。因此,當關愛型道德氣氛處在高水平時,會強化組織信任與建言行為之間的關系。
當規則型道德氣氛處在高水平時,員工會在規章制度下工作,組織在進行決策時會按照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員工,這會使員工降低對組織的不確定性感知,有助于增強員工對組織的信任,進而提高員工建言獻策的內在動機。因此,當規則型道德氣氛處在高水平時,會強化組織信任與建言行為之間的關系。基于以上論述,提出以下假設:
H3:工具型道德氣氛在組織信任和建言行為之間起調節作用,即工具型道德氣氛越強,組織信任對建言行為的影響越弱;
H4:關愛型道德氣氛在組織信任和建言行為之間起調節作用,即關愛型道德氣氛越強,組織信任對建言行為的影響越強;
H5:規則型道德氣氛在組織信任和建言行為之間起調節作用,即規則型道德氣氛越強,組織信任對建言行為的影響越強。
3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問卷240份,回收率為68%。剔除答案雷同和答項缺省過多的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28份。其中,男性占513%,女性占487%;30歲以下占136%,31~40歲占478%,41~50歲占298%,51歲以上占88%;初中以下占44%,高中和中專占11%,大專占281%,本科占509%,研究生及以上占57%。
32變量測量
本文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整理,選擇被廣泛使用的成熟量表對變量進行測量。英文量表由精通英語的人力資源博士采用翻譯―回譯的方法獲得。所有量表均采用Likert五點法進行評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員工感知的CSR采用何顯富開發的量表[14]。量表共包含20個條目。組織信任采用Robinson開發的組織信任量表[15],共包含7個條目。建言行為采用Maynes和Podaskoff開發的量表[16],共包含10個條目。組織道德氣氛采用張四龍等開發的量表[17],共包括10個條目,工具型3個題項,關愛型5個題項,規則型2個題項。
4研究結果
41信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分析各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得出CSR、組織信任、建言行為、OEC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901、0812、0836、0801,均大于07,其中工具型道德氣氛為0701、關愛型道德氣氛為0712、規則型道德氣氛為0620,雖然規則型道德氣氛小于07但是大于06可接受。表明本研究所用量表均具有可靠的信度。
本研究中的所有變量都通過一份問卷來收集數據,每份問卷是由同一個體填寫,可能會產生同源方差。為了檢驗研究數據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本文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變量都載荷不到同一個因子,有11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個主成分的方差解釋率為29693%。因此,本文不存在或者存在較低的共同方法偏差。
42驗證性因子分析
為了判斷各變量的結構效度與區分效度,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表1)。由表1可知四因子模型(x2/df=2406;CFI=0918;RMSEA=0064)顯著優于其他因子模型,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
43描述性統計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CSR與組織信任、建言行為、OEC均顯著相關,組織信任、建言行為、OEC兩兩顯著相關。
44組織信任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表3所示,模型4顯示CSR對建言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β=0710,p
45組織道德氣氛的調節效應檢驗
根據表4的模型1所示,工具型道德氣氛對組織信任和建言行為的關系有顯著的負向調節作用(β=-0220,p
模型2顯示,關愛型道德氣氛對兩者的關系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β=0128,p
模型3顯示,規則型道德氣氛對兩者的關系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β=0238,p
5結論
51結論及理論價值
本文探究了員工感知的CSR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影響,并驗證了組織信任的中介作用以及OEC的調節效應。結果表明,員工感知的CSR對員工建言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組織信任在兩者之間起中介作用,OEC對組織信任與建言行為的影響起調節作用。本文以中國企業為樣本驗證了員工感知的CSR對建言行為影響的研究假設,彌補了目前關于兩者之間作用機制研究的缺失,是對建言行為研究視角的擴展,也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情境下CSR與員工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其次,組織信任集中體現了員工與組織之間的交換結果,當組織對員工
表現出更多的責任,員工對組織的信任感就會上升,此時會做出利于組織發展的行為回報組織,并且認為回報行為會得到組織良好的績效評價,就會打消疑慮,為組織建言獻策。
此外,在考慮不同類型的OEC下,組織信任對建言行為的影響程度會發生變化。當員工感知到組織有一個相對安全、講規則的環境時,對組織信任的員工會表現出更多的建言行為。反之,當組織成員之間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彼此缺乏信任基礎,此時發表意見是非常“危險”的,員工會選擇沉默。這證明CSR對員工態度與行為的影響在不同的道德環境下確實有所不同,進一步豐富了相關研究。
52實踐意義
基于上述研究與理論剖析,得到如下管理啟示:第一,CSR對組織績效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組織應予以高度重視。第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促進員工產生建言行為的重要方式,企業應著力營造負責任的氛圍。一方面須充分利用人力資源職能部門的橋梁作用,加強企業對員工社會責任的履行,提升員工對組織的情感依賴,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建言獻策的環境。另一方面應讓員工相信自己的組織對社會是高度負責的,員工才能為組織建言獻策。第三,企業要營造良好的道德氣氛,不僅讓員工感受到組織講規則、重視員工利益發展,同時讓員工感受到組織的道德人文關懷,構建安全的建言氛圍。
[關鍵詞]中層干部;企事業單位;管理水平
中圖分類號: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6-0138-01
一個企業里看責任能否落實,措施是否到位、突出問題能否得到解決,關鍵還是要看干部。而中層干部作為高層決策的執行者,和基層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其位置在消防管理方面非常重要。
1 中層干部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1.1 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中層干部上有領導,下有員工,在一個單位處于上與下,宏觀與微觀的結合點上,既要在上級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又要指導本部門員工開展工作,可以說既是戰斗員又指揮員。一項工作的推進,既靠領導班子的正確決策,也需要中層干部狠抓落實。
1.2 處于執行層的位置。一個單位領導班子作出的決策,關鍵是要通過中層干部去推動、去落實、去實踐。尤其是一項正確決策的實施,最終能否產生預期的效果,與我們廣大中層干部的如何執行、臬實施有著很大的關系。
1.3 處于中堅力量的位置。中層干部整體上能力水平都比較強,綜合素質都比較高,是一個單位的業務骨干、中堅力量,代表著一個單位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對外形象。
1.4 處于參謀助手的位置。中層干部不僅僅要做到上情下達,更要研究分析基層工作和職工隊伍的各種情況,為領導出謀劃策。為高層的決策提供充分的第一手材料。
2 中層干部履行消防管理責任的現狀
現在,企業中大部分中層干部都沒有完全認識到自己在消防管理方面的責任,主要體現在:
2.1 自恃身份,不參加消防培訓。就拿本人單位來講,每次組織消防培訓中層干部參加人數寥寥無幾, 2014年11月6日組織的消防培訓統計數據來看,參加職工人數150人次,中層干部僅有10人參加,正職僅有四人。
2.2 在履行管理責任時,易犯經驗主義錯誤。本人在日常履行監督監管職責時,部分中層干部對于查出的火災危險源不以為意,經常的一句話就是“這么多年都沒事,肯定不會有事”,或者是“出了事我負責”。
2.3 消防意識淡薄不能認真履行主體責任。本人在日常履行監督監管職責時,部分中層干部對于發現自己單位的火災危險源認為是“找事”,并且對于火災危險源整改不徹底,應付了事,更有甚者,要求其在重點部位開展演練,竟然拿封建迷信思想說在重點部位演練晦氣。
3 應履行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一章總則第二條規定“消防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原則,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建立健全社會化的消防工作網絡。”我個人認為中層干部在企業的消防管理方面應當擔負起以下三個方面的責任:
3.1 公民責任:首先在國家層面上來講,中層干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的一員,每個公民都是社會消防安全責任制的主體,必須認真遵守消防法規,履行法律賦予的消防安全職責,因此中層干部首先應當履行以下消防安全責任:
3.1.1 學習和掌握預防火災科學知識,嚴格遵守消防法規,積極主動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3.1.2 自愿保護消防設施,不損壞、不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設施器材,不埋壓、圈占消火栓。不占用防火間距。不堵塞消防通道。
3.1.3 不攜帶火種進人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危險晶場所,不攜帶易燃易爆危險物品進入公共場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1.4 火災發生后應立即報告火警;私有通信工具應無償為火災報警提供便利;不謊報火警。
3.1.5 成年公民都有參加有組織的滅火工作的義務。
3.2 管理責任:企業內部中層干部是高層決策的執行者,和基層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看消防責任能否落實,消防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到位、消防方面突出問題能否得到解決,關鍵還是要看中層干部,因此在公司消防安全管理機構中承擔著消防安全管理人的角色,應當履行以下職責:
3.2.1 擬訂年度消防工作計劃,組織實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3.2.2 組織制訂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規程并檢查督促其落實;
3.2.3 擬訂消防安全工作的資金投入和組織保障方案;
3.2.4 組織實施防火檢查和火災隱患整改工作;
3.2.5 組織實施對本單位消防設施、滅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標志維護保養,確保其完好有效,確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暢通;
3.2.6 組織管理專職消防隊和義務消防隊;
3.2.7 在員工中組織開展消防知識、技能的宣傳教育和培訓,組織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的實施和演練;
3.2.8 單位消防安全責任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3.2.9 消防安全管理人應當定期向消防安全責任人報告消防安全情況,及時報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問題。未確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的單位,前款規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由單位消防安全責任人負責實施。。
3.3 主體責任:中層干部主持各個不同范圍的工作,肩負不同的領導責任,因此在企業內部中層干部就是各自管轄范圍內的負責人,《消防法》第十六條規定“單位的負責人是本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因此中層干部在各自管轄范圍內有消防主體責任,應當履行以下職責:
3.3.1 貫徹執行消防法規,保障單位消防安全符合規定,掌握本單位的消防安全情況;
3.3.2 將消防工作與本單位的生產、科研、經營、管理等活動統籌安排,批準實施年度消防工作計劃;
3.3.3 為本單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經費和組織保障;
3.3.4 確定逐級消防安全責任,批準實施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規程;
3.3.5 組織防火檢查,督促落實火災隱患整改,及時處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問題;
3.3.6 根據消防法規的規定建立專職消防隊、義務消防隊;
3.3.7 組織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并實施演練。
4 相應對策
中層干部因其地位的重要性,因此中層干部對消防安全管理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企業消防安全管理的規范性,因此,企業應督促中層干部履行自己的責任。
4.1 加強規章制度建設,要堅決貫徹“誰主管、誰負責”、“誰在崗、誰負責”的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和《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結合本單位自身特點,制訂更加細致、有針對性的管理規章,以制度約束中層干部。
4.2 通過層層簽訂切實可行的《消防安全責任書》,明確中層干部消防安全責任,把消防安全責任落實到個人的肩上,通過考核以督促中層干部履行自己在消防管方面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張梅:《關于加強企業中層干部作用發揮之我見》《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年6月下旬刊.
【關鍵詞】低碳教學 數控技能 責任感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016-03
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提高數控技能低碳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試圖就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的責任感及其培養,談些粗淺的見解。
一 責任感的作用
責任感從本質上講既要利己,又要利人、利事業、利國家、利社會,而且自己的利益與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重。人只有有了責任感,才能具有驅動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才能感到許多有意義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真正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高中階段是學生從青少年走向成人的階段,其個性發展呈多樣性、復雜性和不穩定性,高中階段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和樹立,不僅能促進他們以樂觀、積極和主動的態度去面對學習、生活和發展,也對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使他們能夠成為遵守社會公德、嚴守法紀的合格公民。具體到職業學校學生,其中大部分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精神不飽滿;敏感而自卑;自以為是卻不自信;表面自主內心卻缺乏獨立能力,僅有雄心和抱負,卻顯得懶惰。造成這些原因的其中一條就是因為責任感的缺失,因此對他們在這方面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應充分注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將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起著指向、激勵、強化多方面的作用,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下面以在教學中首次試點的2010級數控班(總人數50人)為例,通過表1、表2加以說明:
二 責任感的培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所有這一切只有建立在責任感這一基礎之上才能真正有效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懂得數控技能低碳學習既是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的要求,把學生的自我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責任感的驅動下“成人、成才”。
1.通過企業崗位需求,激發正確的自我責任感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也就是說,一切教育教學手段都必須通過學生的內部因素才能起作用,而學生的自我責任心是內部因素啟動的關鍵和核心力量。一個人如果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欲望,才會挖掘出內在的自我潛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所以我們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基本需求出發,讓學生明白:企業生產是靠人實施的,人的低碳職業能力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生產過程能否順利進行、生產的產品獲取的經濟利益是否最大化,因而企業需要一支高素質的低碳員工隊伍,每個人只有擁有良好的低碳職業能力,才能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才有可能獲得滿意的經濟收入。通過企業崗位需求,讓學生懂得生存之道,進而激發學生正確的自我責任感。
企業崗位要求一般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關鍵能力等方面的內容,我們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需要以真實的企業生產情境把他們體現出來,才能真正激發學生正確的自我責任感,才能喚醒學生對數控技能低碳學習的渴望與熱愛。因此,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需要讓實訓教學與企業生產零距離對接,即引進企業典型產品作為工作任務,引進企業人員參與生產教學管理,在學校實訓工場進行教學,若條件允許可直接到企業進行實訓教學。
第一,通過企業產品質量要求,激發提高職業技能的責任感。企業對員工職業技能的要求是通過對員工生產的產品質量要求反映出來的,對職業技能的肯定程度最終表現在勞動報酬上。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通過產品質量要求與企業要求的零距離對接,讓學生知道自己現階段必須具備哪些技能,同時讓學生明白具備企業需要的職業技能是其就業的前提、產品質量的保證是其在企業的立足之本、追求產品質量的完美是其自身的義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職業技能對自身將來生活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提高職業技能的責任感,學生低
第二,通過企業制度要求,養成良好職業道德的責任感。企業對員工職業道德的要求是通過企業制度反映出來的,企業制度作為強制性的章程,它規定員工在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擔的責任,并通過對應的獎懲措施體現出來。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管理制度中應充分反映企業制度要求,通過真實的工作情境,讓學生知道企業需要的高素質員工隊伍,不僅勞動技術一流,而且需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遵章守紀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良好的職業道德是一個人能否就業的前提,遵守企業制度是一名合格員工的基本條件,從而激發學生養成良好職業道德的責任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對學生勞動責任包括安全規范;刀具、工具、量具的放置合理;正確使用量具;設備保養;關機后機床停放位置合理;衛生狀況;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嚴重違反操作規程者等方面進行考核,對學生勞動秩序包括遵守上班時間,因故遲到和早退時,必須事先請假;工作中不離崗、不串崗,外出時應請示老師;不隨地吐痰,不亂丟紙屑、雜物;上班時,不得說和做一些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不在實訓車間內大聲喧嘩,不影響他人工作;上班應著裝整潔,不能穿拖鞋、裙子、高跟鞋,奇裝異服,同時不準在車間內吃任何食品;工作不能消極、不認真、工作態度惡劣,不能影響他人工作情緒或不能按時完成工作等方面進行考核。
第三,通過企業“優勝劣汰”,激發提升關鍵能力的責任感。企業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益最大化,它需要員工的知識技能、應變力、決斷力、適應力以及協調能力等關鍵能力在工作中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從而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企業對員工關鍵能力的要求是通過優勝劣汰反映出來的。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應充分體現企業關鍵能力要求,讓學生知道企業需要員工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否則將會被淘汰,從而激發學生養成提升關鍵能力的責任感,使學生在生產學習過程中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關鍵能力,確保自己將來在職業生涯中“保值”、“升值”,不被淘汰。如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對學生關鍵能力的考核,見表4。
2.通過真實的社會要求,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具體說就是社會并不是無數個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盡管社會不可能脫離個人而存在,但是純粹獨立的個人卻是一種不存在的抽象。簡言之,就是沒有人可以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生活。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對社會負責、對其他人負責的責任感,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這樣才能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就數控技能低碳教學而言,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數控技能低碳學習的意義,喚醒學生對數控技能低碳學習的渴望與熱愛,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一,創建實訓工場低碳文化,建立低碳的社會責任感。實訓工場是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場所,是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必需的物質條件,屬于“物”的因素,但實訓工場里除了“物”的因素外,還存在著實訓工場文化,所謂實訓工場文化是指所有實訓工場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學習生活中所形成的并為大家所共同遵守和享有的各種文化形態。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潛移默化地發揮著其特有的作用。實訓工場文化對學生的潛在影響,主要表現在學習態度、生活態度、價值觀念、行為習慣、道德情操等方面。健康的實訓工場文化,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正面的熏陶。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為了達到實訓工場低碳的教育性,實訓工場的環境布置除了體現企業文化、學校文化外,還應體現低碳文化,如:(1)低碳作品展示:將一些學生優秀的低碳作品陳列于實訓工場。(2)公布欄:將每天各小組工作情況(機床損壞、刀具損耗、耗材、耗電量)進行公布。(3)榮譽榜: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評出質量標兵、低碳環保標兵和文明生產標兵,明白地公告于此榜。(4)生產生活點滴:將生產生活中的一些低碳技巧張貼于實訓工場。通過實訓工場低碳環境文化氛圍的感染,培養學生的低碳理念,建立低碳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實施低碳教學,形成低碳生產的社會責任感。數控技能低碳教學過程是整個實訓課的靈魂和核心,也是完成工作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環境知識、意識、態度、技能注入數控技能教學中,要讓學生考慮應如何改革工藝、提高原料轉化率、節能降耗、減少排污、綜合利用等,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低碳生產的社會責任感。如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采取:(1)開展小組競賽,發展學生的低碳創新思維。在實訓工廠我們給每臺數控機床裝上電表,這樣每組學生在完成每個項目后耗電量就一目了然,學生為了實現產品加工過程開機時間短,用電量少的目的,他們從接受工作任務起就開始認真研究工件的加工工藝和加工程序,制定出既能保證加工質量又能實現“低碳”目標的最合理的加工工藝和加工程序,另外學生在機床操作過程中也不敢拖拉,而是以自身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進行機床操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加工任務。所以,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向學生灌輸節能意識,且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能力,培養了學生節能的社會責任感。(2)不斷挖潛,提升學生的低碳意識。我們對學生從初期開始進行數控技能訓練時就把整個實習過程所需要的材料都發給學生,等到整個實習結束后對各組耗材進行比較,從而使各個小組在完成每個項目時對耗材都要精打細算,培養了學生“低耗”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采取低碳職業能力評價,提升低碳生產的社會責任感。在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低碳的職業能力評價是激勵師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機制,是提升學生低碳生產的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保證。正確實施低碳職業能力評價能使學生明白機械制造業為社會制造產品的同時,也在消耗資源并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料、廢氣等污染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低碳生產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生產過程中能自覺采取符合環保要求的節能、降耗、少污染的低碳機械制造模式,并以此為支點引導學生的“低碳責任感”。一般來說,數控技能低碳評價分大體為三大塊:第一塊為質量分,占總分的70%左右;第二塊為低碳環保分,占總分的20%左右;第三塊為文明生產分,占總分的10%左右。另外,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根據學生初期練習、中期練習、后期練習的學習情況定期評出質量標兵、低碳環保標兵和文明生產標兵,從而進一步促進各小組在這些方面的學習競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低碳生產的社會責任感。
實踐證明:數控技能低碳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也就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發興趣、調節情感、磨煉意志、養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與學習習慣。使同學們完成工作任務更認真,實訓課堂思維更活躍,討論發言更踴躍。所以,培養責任感與學生的數控技能低碳學習之間互為因果,強烈的責任感能促進數控技能低碳學習,而有效的數控技能低碳學習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全球多元化;社會責任感;教育路徑
廣西新世紀2011年教改課題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5月18日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現狀
社會責任感是指人,作為存在于社會當中的人,對于自己、他人、集體、國家和整個社會的一種責任意識。當前,我國大學生道德問題日益嚴峻,大學生毆打自己父母親、大學生自殺、大學生重傷女友等等醒目的新聞標題經常出現在報刊雜志網絡頭版頭條,近年來大學生刑事案件不斷上升,大學生群體的整體行為和素質也常被人詬病。2010年復旦大學登山隊游黃山違規登山導致一名年輕消防員不幸墜亡的事件,造成不良印象,大學生被認為是一群不珍惜自身和他人性命的社會寵兒,部分大學生沒有感恩之心,不但不孝敬父母老人,還貪圖享樂,成了啃老族,不圖回報社會,自私自利,怨天尤人,宗宗表現顯示出當代大學生的整體形象不容樂觀。從我國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現狀來看,高校本身作為一個責任感教育的主體沒有發揮有效作用,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社會責任感教育理念落后,缺少切實有效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方式和方法,部分高職院校甚至忽略了學生的責任感教育。因此,本文借鑒國外大學作為教育機構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角色扮演,探討我國高校貫徹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可行性路徑。
二、全球多元化的背景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改革開放社會快速發展的結果,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跟不上步伐。二是快速與國外對接使得我國價值觀被全球多元的價值觀所沖擊,大學生有機會接觸外國五彩紛呈的文化娛樂消費的同時,他們的精神追求和責任意識也隨著發生改變,而處于價值觀塑造階段的大學生,責任感意識很容易受到影響。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隨之而來的是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全球化給各國思想道德教育帶來艱巨的挑戰,道德教育面臨傳統價值觀缺失、多元價值觀選擇可能性的新型學生。國際上高等教育很早就注意到全球化對教育的影響,因此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98年在巴黎舉行高等教育世界大會并起草了21世紀全球高等教育宣言,2009年聯合國巴黎高等教育會議重申了該宣言,強調社會責任感應該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Vasilescu,R. et.al.2010)。高等教育學者Vasilescu認為今天大學的功能不僅僅是培養各種專業人士以使他們獲得與社會相關的學位,而更應該幫助學生尋找方向和培養關注整個社會利益的意識(Vasilescu,R.et.al. 2010),足見各國高等教育非常重視植入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
三、西方國家大學社會責任感教育創新
1、大學以身作則承擔社會責任使學生認同大學價值觀。面對多元價值選擇,如何做到尊重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隨著歐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一種更加廣泛的歐盟身份被建構起來,而建構的文化基礎就是普世的價值觀,如自由、平等、民主、尊重等。因此,在歐盟,企業社會責任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達到和諧共生,眾多企業就必須共同來遵從和保衛普世價值。大學作為一個企業來經營,在西方是普遍的狀態,因此大學也尊崇企業的一些經營原則和承擔企業責任。學者Vasilescu注意到,大學自身承擔社會責任的姿態,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Felt指出當前盡管各國存在歷史、社會和政治的不同,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存在著一些共同特點,如政府逐漸退出對大學的資助,大學越來越傾向于企業化運營,大學人員配置越來越靈活自由,大學的財政來源多樣化,大學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掛鉤等趨勢,所有這些變化使得大學需要新的質量評價體系。因此,大學的自制程度、學術自由程度和大學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成為爭論的焦點 (Vasilescu,R.et.al.2010)。歐盟學者認為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像企業組織一樣,應致力于承擔社會責任感,如減免殘障人士學費、參加公益活動、支持本地城市社會發展、支持傳承傳統文化等行為有利于塑造大學的企業形象的同時,也會爭取到本校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另外,大學作為一種科研機構,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研究文明道德和如何踐行社會責任感的課題或課程,舉行關于社會責任感的討論、演講和論壇,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大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
大學作為一種文化前沿陣地,能更好地引領社會思潮。歐盟各國大學強調構建大學的企業責任感和普世價值觀,以盡可能地融入到歐盟大家庭,甚至吸引世界各國的學生。他們強調開放、民主、平等、自由。在責任感教育理念中,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任學生在多元價值環境下的自我選擇,使學生形成自己的選擇。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要教育學生公道這樣的理念,學校自身應該使學生得到公正的待遇,使學生有權利和機會促進學校的體系更加公正,一個民主的學校,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發展授以政治化的理念,確保教育環境的秩序與和諧,也應當可以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自主性道德的個體。可以說,西方的社會責任感教育與其開放、民主、平等、自由的普世價值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