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鎮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骨密度;骨質疏松;患病率
[中圖分類號] R816.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20-11-02
Investiga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Osteoporosis Prevalence in 8345 Civil Services from Shenzhen
WANG Heming
Shenzhen City Health Center Qilin Mountain Cadre Sanatorium,Shenzhen 51805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one mineral density variation of Civil Services in Shenzhen city and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Shenzhe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Methods 8345 cases of the Shenzhen municipal civil servants and retired employees in 2010 in Shenzhen City Health Center(Qilin Mountain Cadre Sanatorium) were examined by the calcaneus bone density measurements. Results BMD measurements in 30 to 39 age group,the men and wome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In 50 to 59 age group,the fastest decline in bone density,especially for women after the age of 60 rapidly reduced bone mineral density. Note that 20 to 29 age group getting younger and younger trend. Conclusion The population in Shenzhen city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osteoporosis investigation report in line with China,but the difference is obvious male bone mineral density loss before the age of 50 than women,more serio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e found that male civil servants working in the greater pressure and social occasions(tea,tobacco and alcohol overdose),lack of exercise is the main reason,60 years old more emphasis on exercise,improvement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status.
[Key words] Bone mineral density;Osteoporosis;Prevalence rate
深圳市保健中心(麒麟山干部療養院)作為全市干部公務員的唯一保健療養基地,貫徹市委、市政府的精神,擔負著全市干部公務員的療養及健康體檢任務,每年為深圳市屬公務員及部分企事業單位員工進行健康體檢,從2006年開始增加了骨密度檢測項目。當今社會,這一群體工作、生活壓力大,節奏快,整天忙忙碌碌,經常加班加點,辦公時間過長,缺乏運動鍛煉,導致骨質疏松發病率日益提高,更呈現年輕化傾向,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眾健康問題。其現狀及流行趨勢不容樂觀。骨質疏松的早期發現和預防十分重要,骨密度測量是早期診斷骨質疏松最靈敏準確的方法。我中心在2010年度對8345例體檢人群進行檢測,現將檢測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8345例體檢人員進行跟骨骨密度測定,其中男5069例,女3276例,年齡20~75歲,按10歲為1個年齡段,共分6組,見表1。
1.2骨密度檢測
采用日本古野電氣株式會社(FURUNO.ELECTRIC.CO.,LTD)生產的型號為FURUNOCM-200-181220超聲波骨密度測定儀測量體檢人員的左足跟,掃描測得骨密度(BMD,m/s)值,儀器測量精度(相對值)<1%。
2結果
8345例各年齡組骨密度檢測結果見表1, 其中測得骨質疏松(包括骨質缺乏癥和骨質疏松癥)3080例,比例為37%。
3討論
骨質疏松是以骨量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退變為特征,導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謝疾病,被稱為無聲的“殺手”、靜悄悄的流行病,這是因為你無法感覺到你的骨骼正變得越來越脆弱,骨質在慢慢地流失,僅有腰酸背痛或毫無癥狀,直到骨骼變形斷裂[1,2]。通過上述檢測結果可見從青年到老年退休后,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病例也逐步上升,50歲之前男性骨質疏松發病率比女性高是公務員群體的一大特點,并且20~29歲年齡組病例高于其他人群。通過對受檢者進行深入細致的詢問病史及記載的詳細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總結證實,他們工作壓力大,應酬多(煙酒茶過量)、忙于公務缺乏運動是主要原因,這些現象在深圳市公務員隊伍中普遍存在。尤其是男性,50歲之前透支健康,為事業奮斗,50之后,花錢買健康。由于此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其本身沒有特殊的臨床表現,易被大多數人所忽視,待發生骨關節變形、神經痛、彎腰駝背甚至骨折等并發癥時,治療起來就相當困難了[3]。科學檢測和早期預防是關鍵,判斷自己是否患骨質疏松,最好的檢測辦法是測量骨密度,這是一種無損傷、無痛苦的檢測方法,可根據所測數值骨量減少的程度診斷是骨質缺乏癥還是骨質疏松癥,結合其病史及危險因素準確提醒是否有骨折風險。由于目前尚無絕對有效的方法使骨質疏松后的骨骼完全恢復正常,因此早期發現、早期防治是非常重要的。提醒長期坐辦公室的職業人群應該定期做骨密度測定。
3.1飲食
鈣是骨骼的建筑材料;維生素D是日光下的維生素,在鈣的吸收及融合進骨骼的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蛋白質攝入量過低會造成人體傷口愈合和組織修復的能力降低,而攝入量過高會造成鈣從腎臟流失增加鈣的需要量;纖維含有草酸等會與鈣在體內結合沉淀,如麥糠制品、菠菜和大黃,但大多數含有纖維的谷類或蔬菜不會影響鈣吸收。鹽(鈉)的研究表明高鹽飲食可能會降低人體利用鈣的能力。多食含鈣高且易吸收的食物如魚、蝦,增加乳制品、豆制品的攝入,同時注意飲食搭配,促進鈣的吸收,必要時可服用含鈣及維生素D的藥物。
3.2吸煙
吸煙不僅對心血管和肺臟而且對骨骼有害,吸煙婦女比不吸煙婦女的雌激素水平低。
3.3飲酒
飲酒可能會對骨骼造成損害,過度酗酒更加會造成骨質流失和骨折。
3.4運動
各種活動都能使骨密度增加,戶外活動能通過陽光照射自動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生成。長期不活動或臥床可能造成骨質疏松,終生積極運動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4]。如何運動對增強骨密度的效果最好?骨骼是一種活的組織,鍛煉可以使骨骼變得更加強壯、密度更大。什么鍛煉方式效果最好呢?承重鍛煉和阻力鍛煉。這兩種鍛煉對骨骼發出了健康信號,可以強健肌肉,提高骨密度。承重鍛煉時骨骼和肌肉與重力抗衡,這是可以是使足部和腿部承受自身重量的各種鍛煉。慢跑、行走、爬樓、跳舞和足球等都是不同強度的承重鍛煉的例子。阻力鍛煉就是運用肌肉的力量提高肌力和增強骨骼,主要是在體育館和健身房使用負重健身器材的鍛煉。大多數的體育運動和日常活動都同時包括了上述兩種方式的鍛煉。如何運動鍛煉呢?掌握四個原則,也就是我們鍛煉時常常碰到的四個問題:多長時間鍛煉一次(頻度)?鍛煉強度有多大(強度)?應該鍛煉多長時間(長度)?選擇哪種鍛煉方式最好(方式)?(1)頻度―承重活動應該每周四次,阻力鍛煉應該每周二至三次。這方面應因地制宜利用日常活動進行,如步行上班、購物、爬樓梯等,甚至可以把身體鍛煉作為社交的一種方式。必要時可以制定一個進度表或時間表督促自己。(2)強度―應該做到身體極限的80%,比如說最多能舉起100斤重物,那你就舉80斤;能跑1000米,那你就跑800米就行了。(3)長度―負重鍛煉時間每天為30min,可以一次或幾次完成;阻力鍛煉對每個部位或動作進行三次,每次8~10下。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把鍛煉當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選擇鍛煉方式―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兒童和青年人適合承重和對骨骼作用較強的運動,如跑步、足球、籃球、舉重等對增加骨密度效果非常好。成年人廣泛適當的運動包括爬樓、行走、跳舞和遠足等。老年人選擇什么樣的活動最好呢?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這取決于當你進入老年后,身體的狀況和骨質流失的程度。一般做步行或爬樓梯,長期堅持下來是非常有益的,也可在監護和指導下進行一些負重鍛煉。如果你已經患有骨質疏松癥或骨密度低下,可以進行游泳、慢跑、原地騎自行車等運動,應該清楚某些活動風險比較大。決定采取何種鍛煉方式之前,最好同醫生咨詢一下,尤其是你已經患有骨質疏松或其他健康問題,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人應該盡可能地多活動,避免臥床不動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助于骨骼健康,而且對心臟和肺臟也有好處。
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尤其是長期坐辦公室的職業人群,防治骨質疏松刻不容緩。從腳下開始、從現在開始鍛煉強健的骨骼,塑造健康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區品中,鄧力平,沈懷亮,等. 廣州地區骨量峰值的調查研究[J].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2,8(1):78-81.
[2] 顏曉東,王風,朱敏嘉,等. 廣西南寧市健康人群骨密度及骨質疏松患病率研究[J]. 廣西醫學,2002,24(12):1923-1925.
[3] 劉忠厚,楊定焯,朱漢民,等. 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J].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1,1(6):1-3.
[4] 代洪賓,張偉濱. 雄激素、雌激素與男性骨質疏松癥[J]. 國際骨科學雜志,2009,30(2):121-123.
[5] 成羿,鄧尚平,韓根勇. 運動對骨質疏松的影響和機理// 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第四屆第三次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 2008年.
一、結合目前普遍認同的環保教育模式,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1.初中的地理教材提供了大量和環境有關的知識
如人口問題、氣候問題、土地問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及森林資源的環保和利用現狀、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著,更應承擔起向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的任務。在實際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2.地理教育應幫助中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
利用這一學科的優勢融入環境道德教育,使地理這一學科成為“環保”教育的主渠道。地理學科第二課堂豐富多樣,通過各種課外活 動和相關的社會調查,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通過各種探索活動,感受各種環境問題,端正環保態度。
3.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的觀念,讓學生做環境的有心人,關注周邊的環境問題,以身作則,并作好宣傳工作
二、認真鉆研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除了以課本為主要依據還應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周邊的環境進行引導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和行為習慣。而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 ,為環保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1.道德教育內容
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2.法律法規教育
讓學生明確認識到破壞環境不僅僅只是道德問題了,環境保護已寫進了法律、法規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土地法》、《水資源保護法》、《森林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使環保工作步入了法制軌道。在提及此事時,我會這樣反問學生:如果你家正在裝修新房,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你家的自留地里正好有幾棵成年樹,于是你父母就直接將其取之己用,請問是否觸犯了法律、法規?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展開討論。通過這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明確認識到父母的行為已觸犯了法律。我又會問:你家里是不是也參與了“退耕還茶”?學生都說:是!,我又會引導他們說:你父母積極響應上里政府“退耕還茶”的政策,實際上不僅是增加了你家經濟收入來源,同時,為上里古鎮的茶文化出了一份力,也是積極參與環保工作的一種表現。
通過地理教學中列舉學生們親身經歷的事情,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也會在法制觀念較淡薄的農村起到有力的帶動作用。
3.行為教育內容
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如在講到水資源的問題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我們這上里水源是否缺乏,又是否存在水污染問題?學生列舉了許多許多。并且就“上里古鎮旅游中的環境問題”要求學生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有的學生發現到上里的旅游也面臨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如,部分茶館的茶水直接倒入河里;部分餐館的廢水未按要求進行廢水處理而直接排入河里;隨著游客的增多,帶來的垃圾增多,那大量的生活垃圾又該如何正確處理……等等問題。這樣更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身保護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也會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中去,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
三、不斷地研究、探索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1.采用互動式教學,針對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科學技術是 面雙刃劍,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 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 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就以上提到政府在大力打造上里的旅游經濟的同時也會面臨環境問題,那“經濟收入與環境問題”該如何正確處理?我將班上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有的代表“上里古鎮管委會”的領導;有的代表旅客;有的代表農家樂的老板;有的代表居民;有的代表環保局的局長等等,大家就:“‘經濟’與‘環境’誰更輕誰更重”展開討論?通過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激烈的爭論,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和“環境”要協調發展,并且要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2.理論聯系實際,將課堂上的環境知識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的環境意識
在學生學懂地理環境知識的基礎上,必須轉化為實踐活動,這是地理環境教育的出發點。
2.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講到我國水資源缺乏時,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那你家里的家庭用水又是如何的處理的呢,是否也做到循環使用呢?”所以,要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倡節約用水,要從自己做起,并且要在環保觀念缺乏的農村扮演好知法、懂法的小角色,帶動農村環保意識能大幅度的提高。
2.2結合上里古鎮環保熱點問題激發中學生“學環保、講環保”的動機。
1.新大綱及時展的需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規定: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正是改變長期以來一直恪守的被動接受教師知識性傳授的學習方式。在幫助學生開展有效接受性學習的同時,將學生置于一種主動探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狀態,改變學生單純從書本、從課堂學習知識的傳統;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來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豐富他們的閱歷;改變學校教育始終圍繞考試“轉”的被動局面,真正把教育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上。
2.世界潮流的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都在推行重在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措施,呈現出的共同趨勢是倡導課程向兒童經驗、生活回歸,追求課程的綜合化。“教育要面向世界”不能停留在口號上,我們應該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
3.學生實際的需要
我校學生的來源主要是本縣,大多數學生來自貧困鄉村,由于區域落后閉塞,加之許多學生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學生視野狹窄,心胸不開闊,交流不大膽,相處困難,知識面不廣,活動能力差,即使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升入高校后,也明顯感覺到與城市學生動腦、動手能力相比差距很大,要縮小這一差距,必須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社會競爭的需要。綜合實踐活動是較為切實有效的途徑,它為廣大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機會,是學生全面發展、張揚個性、完善自我的有利平臺。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及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教師指導主要要把握好活動前期準備、活動過程中各環節以及活動總結三個階段的指導工作,以確保整個活動有序進行。
1.活動準備階段的指導
(1)提出問題。教師初擬活動計劃,告訴學生準備組織什么樣的實踐活動(主要欄目:課題背景、活動目的、活動準備、活動內容及方式、問題與困難預測、總結與反思等)。
此階段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激趣。綜合實踐活動在我們“老、少、邊、窮”地區畢竟是個新事物,學生未必都能接受。如對活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擔心占用時間而影響學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感興趣以及缺乏經驗不知如何下手等,都可能影響學生開展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活動前可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綜合實踐活動的成功案例。活動安排應由易到難,因地制宜地選擇學生熟悉而又不十分了解的問題(如龍潭古鎮,學生不陌生,但不了解其豐富價值)。二是問題與預測。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絕非要求教師事前把什么都想到,什么都替學生包辦,而是要求教師走在學生前面對活動各環節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所考慮,以便指導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
(2)主體形成。要求:明確、具體。綜合實踐活動對象范圍十分廣泛,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可謂無所不容,學生往往因此無從下手,不利于活動的開展。因此,問題提出后,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組織討論,形成明確的主題,以“古鎮調查”為例,在學生討論后明確為龍潭古鎮的“名人、名景、古貌、古風”四個主題,由學生分組選擇一個主題去展開調查研究,容易操作。
(3)實施方案。①小組:3~6人為宜。②時間安排:避開重要考試,明確階段任務完成時間。③師生共同設計制作相關表格,討論活動基本辦法。(計劃表欄目:主題活動名稱,活動所屬領域,指導老師,小組成員及分工,活動開展時間,活動準備,活動過程設計,成果預測;活動過程記錄表欄目:活動主題,活動時間,第___次,活動地點,記錄人,參加成員,活動內容,活動體會等。總結表欄目:主題活動名稱,小組成員,主要收獲,問題反思,小組自評,教師評價等。)④修改計劃,呈報學校。
2.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指導
(1)有的放矢。教師要主動參與活動,感知活動,了解學生的活動內容及過程,建立交流平臺。指導要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如學生觀察中出現的問題:觀察不集中;不能有效記錄;不能發掘觀察對象的內涵;不能把單個觀察對象和其他景物聯系起來觀察認識。教師指導:選定觀察對象;找準觀察點;按一定順序觀察記錄(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外到內)。學生采訪中出現選擇對象不當,一哄而上;提問不中肯,提出讓人無法問答的問題。指導學生事前了解情況,將問題細化、具體化,做到有的放矢,并選擇恰當的時間和地點,擬好采訪提綱,將相關問題細化、具體化、條理化。
(2)協調關系。綜合實踐中的各種關系,有可能需要教師協調,教師應及時發揮作用(如組內成員之間的關系,活動場所使用,資料,工具使用等)。
(3)“扶貧濟困”。及時了解活動中有特殊困難的小組,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3.活動終結與交流階段的指導
(1)根據預期成果做好相關指導。對于資料整理不能取舍的問題,組織指導學生以主題及表現重點為中心,討論修改,大膽剪裁。如指導學生根據實踐活動主題及表現重點取舍材料,介紹調查報告寫作知識以及手抄報制作設計等。
(2)活動過程及體驗總結指導。此環節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實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學生體驗過程,并從中感受事物。因此,在總結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活動過程中的各環節感受并加以整理,特別是其中發生的故事會使學生感觸很深,指導學生加以提煉,有助于學生思想境界的提高與升華。
(3)評價與指導。在學生自我評價基礎上,教師寄語綜合評價(從小組成員參與情況、合作協調情況以及成果等方面考慮)。
(4)交流與分享。
(5)教師書面總結。
三、體會與反思
1.綜合實踐活動的收獲
(1)綜合實踐活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拓展了教學空間,為學生創造了探索研究的機會,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的親歷體驗。(如,張露:“打工者”調查讓我真正了解了工人生活,也讓我更進一步了解了我的父母。工人的處境充滿了艱辛與無奈,可有一種愛的力量讓他們堅持下去,而我們又給了他們怎樣一個答案呢!“春?村居”小制作體會:作品制作考驗了我們的耐心、細心,更鍛煉了我們的動手能力。雖然在制作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但更激勵我們去克服,從而取得成功。此時成功與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這次活動得到了更多的鍛煉。)
(2)綜合實踐活動彌補了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通過多感官獲得信息,對學生觀察、綜合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同時有利于發展他們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
王璇:那些為個人利益而損害古鎮的人醒悟吧!讓我們一起守護古鎮吧!
黃凱:當我知道古鎮的悠久歷史,我心中無比激動。無數的名人、偉人,讓我無比感動與敬佩!
(3)小組活動與個人能力相結合,既發揮了個人專長,又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及學生的責任意識,同時也有利于發展學生交流與分享的能力。通過活動,學生學會了大膽進取,積極競爭。
(4)綜合實踐活動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對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也有一定幫助(作文、統計、圖表、設計與分析、美術等)。
(5)綜合實踐活動使教學相長得到更好體現。整個活動過程促使教師自身業務水平及認知水平都得到提高。
2.反思
(1)教師的角色定位偏差。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是師生互動,突出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從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中選擇專題,教師只能通過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點撥幫助,不能包攬學生工作,真正發揮組織者、參與者的作用,并在指導活動中努力實現教師自身行為的轉變。但在實踐中常常犯包攬的錯誤,有時又太放任,影響了學生的自主發揮。
(2)活動形式單一,由于沒能實現跨學科合作,幾次活動都是社會調查為主,體現學生生活的內容不夠,對學生保持長久研究興趣有一定影響。
“曬曬”收獲與心得——學會分享
所謂“曬曬”,譯自英文share,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細節統統放在網絡上,與人分享,由人評說。這種分享,不為炫耀,不比金錢,只為展示生活,分享快樂;這種分享,更重要的是網友之間的交流。“曬”其實是一個展示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在當今信息社會里,這種認識自我、展示自我的生活方式,是很值得推崇的。
小組交流、探究中學會“曬曬”成長的自己
學生在課堂上“曬曬”自己,與教師、同學分享學習心得,向他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既鍛煉膽量,提高自己口語表達能力;又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互動,達到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小組交流、探究模塊的應用是教師留給學生成長的空間,在這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里,學生的“曬曬”無疑會為學生的獨特闡釋和創新理解插上快樂的翅膀。
[案例1]在《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教學中應用Moodle平臺設計了一系列自主學習、合作接龍等活動,給學生創造一個“曬曬”自己的平臺。尤其在合作接龍環節中,將枯燥乏味的內容寓于新意,教師寫出報告的開頭拋磚引玉,學生們則在后面加上自己對各種圖表圖形的認識,完善報告。每個小組提交報告后,可以瀏覽其他小組的報告,并從中借鑒和學習,再次編輯自己的報告。雖然時間有限,每組同學只是完成調查報告中的一部分,學生們卻在“曬曬”的過程中理解和學會了表格信息加工與表達的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完成了教學目標。
評價與作業中學會勇于“曬曬”獨特的自己
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交流和對話平臺,重視學生的“另類”思維,引導學生大聲表達出自己的“獨到見解”;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激烈的“討論”、“交鋒”,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真誠、平等的“對話”和交流,這樣的課堂才是創新的課堂,才是靈動的課堂,才是受學生歡迎的課堂。
[案例2]在《信息技術基礎》一課的綜合活動中,教材和教師的本意都是綜合運用本章所學知識,制作一個Word文檔式的旅行計劃。在上交的作品中居然有PPT作品,讓教師和同學耳目一新。此時,教師不是指責該同學沒有按要求做作業,而是表揚該同學有創新意識,作品與眾不同。在以后的上課中,同學們都會有意識“曬曬”自己的與眾不同,敢于“曬”出獨特的自己。
“曬曬”失敗與教訓——學會分擔
非常喜歡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臺詞:分享陽光,分擔風雨。其實,當每位同學站出來“曬曬”時,是一種分享,也是一種分擔。“曬”是需要勇氣的,只有向前看的人,才會有這種勇氣與決心;“曬”是需要底氣的,只有內心的那份自信在,才會有足夠的底氣與動力。
課堂上,不但要“曬”自己的長處、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成果,讓同學們分享,而且要敢于“曬”自己的短處、自己的教訓、自己的失敗與過錯,讓大家在分擔你的傷痛的同時,撿到一面鏡子。我們還可以把自己學習、生活的困惑、痛苦統統“曬”出來,然后一起分擔,一起克服,一起進步,一起快樂。
[案例3]在《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一課教學中,我并沒有完全按教材照本宣科講解多媒體制作過程:需求分析——規劃與設計——素材采集與加工——作品集成;而是將素材采集與加工提至最前學習,在大家對素材的加工方法有一定了解后,進行綜合活動——美麗中山,用活動貫穿多媒體制作的過程。在規劃與設計、素材收集環節中,我特別加入了“曬曬你的困惑”這一交流活動,大家針對各自的具體情況,紛紛說出了自己的困惑:用哪些方面表現“美麗中山”?素材太多太雜,如何取舍?素材與主題的對應關系……學生們在“曬曬”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完成了“需求分析——規劃設計——素材采集”三個步驟,余下就是加工與集成,學生們在一氣呵成的刺激下,紛紛“磨刀霍霍”。
“曬曬”的課堂本質——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究的過程
培養學生發現、探究、合作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終級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 “主動接受”、“自主發現”、“意義創造”是學習的三種層次。其中,自主發現和意義創造層次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不斷地實現自我超越。
從“被動接受”走向“自主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案例4] 我在高中信息技術選修《多媒體》一課會聲會影軟件的教學中,一反常態,讓學生收集好運動會的視頻、相片……課堂上,我先播放一個會聲會影優秀作品,讓大家明白影片剪輯的構成要素。之后宣布本節課課題——“曬曬”我們的運動會,要求大家利用手中的素材,學習用會聲會影軟件,制作一個關于學校運動會的影片剪輯。從素材的拖入、排放,到時間的安排以及文字的插、切換效果的變化,全是學生們自己在摸索中或討論或找書本或上網得出答案。整節課學生們興趣盎然,氣氛活躍,充分利用各種學習手段自主學習,“曬”得開心而快樂。
允許“曬曬”,倡導“曬曬”——架設師生、生生之間民主平等交流的平臺
在課堂教學中,教材實際上只是“劇本”,或者說“案例”,對于這些“劇本”和“案例”,由于個人經歷、體驗和解讀方式不同,從而得出的結論和觀點也不同。因此,教材絕非“圣經”和“金科玉律”,如果教師只是停留在教材本身所傳遞的文字信息上,而不是關注“案例之后”更為本質的東西,積極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允許學生對“文本”進行不同的“曬曬”(即解讀),大力倡導“曬曬”(即創讀),那么“教學相長”永遠只能停留在口頭或永遠是天邊一道可望不可及的彩虹。
16世紀是發現新大陸,開通東方航線,葡萄牙人占踞澳門并以此作為遠東貿易中心(46),出現世界貿易新格局的時期。作為海上貿易的中心廣州,也因應發生了性的變化。廣州貿易沖破出口貿易從屬于進口貿易的傳統格局,從而使出口貿易取得獨立的。廣州一改如前所述的「特殊性的發展模式,與其所在地珠江三角洲的發生了日益密切的聯系。廣州市場的轉型與珠江三角洲的深化開發產生了互動的關系(47)。自明中葉始,珠江三角洲開發的日益深化,除前述的將三角洲內部的灘涂開墾為沙田外,還表現為商業化的不斷加深。
首先,以出口貿易為取向,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出現了各種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種植區。
隨著東南亞地區市場的不斷開拓,以及通過東南亞市場而轉運歐洲和南美地區,出口商品不僅需要量大,品種也增多,已經擴及民生日用商品,尤以絲、糖、鐵器、陶瓷等為大宗。又因廣州市場的轉型,貿易的對象已從特權階層擴大到民間的普通老百姓。農戶也從「隨其鄉宜以為貨(48),到「以市場取向為貨。商品性農作物的種植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確定的。其中已經有部分商品通過海洋貿易輸往海外。據嘉靖《廣東通志》記載:
「東洋貿易,多用絲……回易鶴頂等物;西洋貿易,多用廣貨,回易胡椒等物。(49)
這里所謂的東洋,主要是指菲律賓。當時的馬尼拉生絲市埸,是太平洋絲路的中轉站,對絲貨的需求量很大。十六世紀末,墨西哥絲織業有一萬四千多人,其需要的原料生絲,就靠廣州的海商運往馬尼拉絲市,然後由西班牙商人轉運去供應。根據全漢升先生的,江南蠶絲業的迅速發展同馬尼拉絲市的是有密切關系的(50)。廣州的所在地珠江三角洲,也在這一市場取向的刺激下,創造出「桑基魚塘這一以蠶桑與水產養殖相結合的生態農業經營型式(詳下)。所生產的廣紗、粵緞等絲綢,以及糖、果箱、鐵器、蒲葵等所謂「廣貨,成為輸往東南亞洲各國的主要產品。正如關心鄉梓事務的嶺南學者屈大均所指出的:
「廣之線紗與牛郎綢、五絲、八絲、云緞、光緞,皆為嶺外京華、東西二洋所貴。(51)
「廣州望縣,人多務賈與時逐。以香、糖、果箱、鐵器、藤、蠟、番椒、蘇木、蒲葵諸貨,北走豫章、吳、浙,西走長沙、漢口,其黠者南走澳門,至于紅毛(指在東南亞的荷蘭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羅斛、呂宋。帆踔二洋,倏忽數千里,以中國珍麗之物相貿易,獲大贏利。農者以拙業力苦利微,輒棄耒耜而從之。(52)
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番禺、東莞、增城等縣成為種植甘蔗的專業化種植區。明末其蔗糖收入已占農戶總收入的十分之四(53)。蒲葵的種植以新會為中心,香山的古鎮次之。香,以東莞為產地(54)。茶,多集中在南海西樵山、廣州的河南島(55)、肇慶的鼎湖和寶安的懷度山等地(56),大良附近的基塘也有零星的種植(57)。水草,以東莞、寶安為產地(58)。魚花,以南海九江所出為最負盛名(59)。果木業迅速發展,逐步形成專業化區域。其范圍以廣州為中心,南至番禺的大石、沙灣、古壩,東至黃埔、茭塘,西南至順德的陳村、南海的平洲、番禺的韋涌等地一片老沙圍田區(60)。其中以陳村的果木最負盛名(61)。珠江三角洲有「食香衣果之諺(62)。這一果木區,在明清交替之際,雖遭到沉重的打擊,但到康熙晚期(18世紀前后)得到恢復,而且東莞北部和增城西南部低丘陵地帶的原有果木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最具特色的是「桑基魚塘專業區,這是一種以蠶桑業與水產養殖相結合的生態型農業經營。所謂「桑基魚塘,即將低洼易生水患的土地深挖,「取泥覆四周為基,中凹下為塘,基種桑,塘畜魚,桑葉飼蠶,蠶矢飼魚,兩利俱全(63)。這種經營型式使蠶桑業和養殖業互相依托,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既改造利用了低洼土地,又增加了經濟效益。通過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轉變實現農業資源更新發展。「桑基魚塘型的生態農業把我國傳統農業推至極致階段。它首先在南海、順德和高鶴三縣交界處出現。萬歷年間(1573-1620),順德龍山鄉基塘面積已約占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64),南海九江基塘面積于明末更高達耕地面積的十分之八(65)。而且九江、龍山、龍江和坡山等4鄉,相連成片,形成一個以九江為中心的以蠶桑養魚為業的商業化專業區。蠶桑區雖受清初「遷海之禍的慘重摧殘,但到18世紀前后,得到了恢復,且有所增進。南海西樵山附近的鄉村相繼發展成基塘區,形成以九江為中心,包括原有的龍山、龍江和坡山,以及不斷發展起來的鄰近西樵山的海洲、鎮涌、金甌、綠潭、沙頭、大同等(66)在內的連成一片的商業性基塘專業區。
乾隆22年(1757年),廣州被確定為中西貿易獨口通商口岸。廣州對東西貿易的壟斷,有力地剌激了珠江三角洲的蠶桑業。因此,出現了「棄田筑塘,廢稻樹桑的,形成一個「周回百余里,居民數十萬戶,田地一千數百余頃的專業蠶桑基地(67)。咸、同年間,因歐洲產絲國蠶病引起的產絲不足,江浙蠶絲的出口又由于動亂而受阻,絲價上漲,珠江三角洲又掀起「廢稻樹桑的熱潮,蠶桑區不斷擴大。到20世紀2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蠶桑區除原有的基地南海、順德和香山外,已經擴及新會、三水、番禺、鶴山、東莞,等十余縣,桑田面積達萬頃左右,操蠶桑業者達二百余萬口,蠶繭年產量為三、四十萬擔,價值六千余萬元(68)。蠶桑業成為商品性農業的主要支柱。
以經營某一經濟作物為業的農戶,、如香戶、花戶、果木戶、蠶桑戶、鴨戶、魚花戶,等等專業戶,也因應廣州市場的轉型,迎合出口貿易的需要而興起。
其次,為適應出口貿易的需求,農產品加勃然興起。農產品加工業主要有制糖、制茶、果品加工、織草、葵扇,等行業。尤其是繅絲和絲織業和蠶絲業。
蔗糖,是明清時期的傳統輸出商品。19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年向海外出口在一、二十萬擔,也偶有達30多萬擔的(69)。因受到菲律賓新興糖業的影響,90 年代后出口減縮。但是這種減縮并非如海關統計所示的那樣嚴重。珠江三角洲的蔗糖如同其他出口商品一樣,有相當數量的是用民船運往香港的,因而沒有列入海關統計內(70)。進口的所謂洋糖,往往是由出口的土糖倒流國內的偽稱。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是因資本主義列強的洋貨享有減免子口稅、厘金等國內關卡稅收的特權,出口的土糖返流國內變成洋糖,比納稅較重的土糖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后,日本侵占我國盛產蔗糖的,控制臺灣蔗糖業,從而構成對我國出口蔗糖的威脅。此后出口蔗糖日漸減少,20世紀初,陷入衰微。
制茶業,因18世紀20年代,茶葉出口已升為中國出口貿易的首位。18世紀末19世紀初,茶葉貿易已成為世界價值最大的單項商品(71)。19世紀50年代,因對外通商口岸的陸續開放,安徽、浙江和福建的茶葉已改由上海、福州出口;60年代漢口開埠后,兩湖、江西的茶葉也就近由漢口輸出。廣州出口的茶葉,主要由本省出產,或由西江沿岸輸入原料,再經廣州的河南制茶廠加工。鶴山、香山、番禺、新會、南海、清遠等縣的產茶區,自乾隆年間起不斷擴大種茶面積。但適合種茶的土地有限而制約了茶園的擴大。因此,著力于發展茶葉加工業。廣州的珠江南岸(今的河南)是經營茶葉加工和茶葉交易的地區。那里茶莊、茶行,比屋相連。設有茶葉加工廠。也有茶商曾按照市場的需求,深入外省茶區,設立茶莊,示范制茶,教會茶農生產適合市場需求的茶葉。前夕,茶商就曾到湖南茶區示范,先使安化茶農改制紅茶。因紅茶價高利厚,各縣競相仿制。此為湖南制作紅茶之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西方人的口味,研制出一種用花薰染而帶有花香味的所謂「花茶的新品種。在海外享有盛譽的珠蘭香茶,即于此生產。薰茶用的珠蘭、茉莉花在今的廣州珠江南岸的莊頭種植。「花茶中的橙香白毫也深受青睞。其原料則采購自西江上游和賀縣等地。現將80年代茶葉出口及珠蘭和橙香茶在出口總量(72)中的比例統計如表1。從表中可以看到80年代中葉后,茶葉出口漸趨衰落。這是因為印度、錫蘭和日本茶先后在國際市場上崛起而受到排斥的緣故。唯珠蘭香茶憑其特殊的品味,尚能支撐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表1 1882-1891年廣州口岸茶葉出口情況統計(單位:擔)
───────────────────────────────────
年份 紅茶量 綠茶量茶 出口總計 珠蘭香茶 占% 香橙白毫 占%
1882 121933 1491 123424 80401 65 19055 15
1883 110349 1144 111493 78377 70 14466 13
1884 104244 666 104910 82443 79 8306 8
1885 130571 533 131104 99876 76 13027 10
1886 102210 682 102892 75948 74 8709 8
1887 119160 235 119395 88536 74 7690 6
1888 94409 42 94451 73606 78 5875 6
1889 77754 150 77904 65111 84 2411 3
1890 63573 8 63581 52160 82 4090 6
1891 25664 3 25667 15057 59 1920 7
───────────────────────────────────
資料來源: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2--1891),見廣州市方志辦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頁487--901。
織草業,以東莞、寶安縣為基地。至少于明中葉,已有一部份居民以采集水草,紡織席、繩為業,以此為衣食之源(73)。清代之后,自軍鋪(今東莞厚街附近)至虎門一帶的千頃鹵田,皆產水草,可供織席。織席業中已出現雇庸關系(74)。道光年間(19世紀30年代),利用萬頃沙栽種水草,以加速沙坦淤積。當時草田已有一萬多畝(75)。后,因水草、草席的外銷量日增,東莞的草織業得到迅速發展。同治、光緒年間(19世紀70年代),東莞厚街鄉已有一萬多人從事草織業。當時道窖有「黃祥記、「國順等店號,從事水草加工出口。據廣州海關統計,19世紀70年代起,出口量不斷增加。單草席一項每年低的有七、八萬卷,80年末至90年代代已高達20多萬卷,1989年便達228929卷(詳表2)。但是,自19世紀80年代起,日本草席迅速發展。90年代后,已構成對珠江三角洲草席出口的威脅。20世紀初,草席每年出口尚能維持在十萬卷左右。1901--1906年間,運到香港的「街市草(作市埸綁肉菜用的草)每年達18,000擔,扭草25,000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東莞的草田面積達26,000多畝,年產量約35萬擔(76)。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水草外銷受阻,很多草田改種水稻。水草生產趨向衰落。戰后雖得到復蘇,期間,又橫遭摧殘,直至解放前夕,仍未能挽回衰敗的局面。
葵扇是一古老的產品,至少可追索到晉代(77)。明清作為「廣貨流布四方。新會的西沙頭、西涌、黎樂(今禮樂)等地以此為生計之源。后,「葵扇主要運往美國,也有少量運往歐洲作為裝飾之用(78)。從海關的十年報告看,19世紀80年代,出口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詳表2)。
此外,諸如為出口而生產的爆竹、鐵器、以醋姜為主的蜜餞果品,也都是值得注意的行業。
表2 19世紀80年代草席(單位:卷)、爆竹(擔)、葵扇(千把)出口情況
──────────────────────────────────
年代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草席122247 141132 85504 72839 137852 140018 155605 228929 177645 208825
爆竹 38536 54455 49217 27831 65361 55892 53313 51773 40521 36483
葵扇 2654 4975 8128 7276 14569 9103 10258 9524 13733 12222
────────────────────────────────────
資料來源: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1--1892),見廣州市方志辦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頁847--901。
蠶絲業在出口貿易中尤其令人注目。蠶絲業在珠江三角洲,本有悠久的歷史。但一直得不到發展,絲貨(包括生絲和粵緞、廣紗等絲織品)作為一種農產品的加工產品而大量投入市場,完全是在出口貿易的需求下出現的。如前所述,16世紀,由于太平洋絲路的開通,需求日益增大的馬尼拉絲貨市場強烈刺激,引起珠江三角洲蠶絲業的興起。明中葉,因它屬初露頭角,不為國內有關商業記載的作者所注意。實際上,其絲織品的質量在某些方面已超過江南地區的產品。據沈廷芳(乾隆)《廣州府志》引嘉靖《廣州府志》云:
「粵緞之質密而勻,其色鮮華光輝滑澤。然必吳蠶之絲所織,若本土之絲,則黯然無光,色亦不顯,止可行于粵境,遠賈不取。粵紗,金陵、蘇、杭皆不及。然亦用吳絲,方得光華,不褪色,不沾塵,皺折易直,故廣紗甲天下,緞次之(79)。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
「廣之線紗與牛郎綢、五絲、八絲、云緞、光緞,皆為嶺外京華、東西二洋所貴(80)。
珠江三角洲輸出「廣貨,購回江南的吳絲,巧織成廣紗、粵緞,以供出口。在這里,以出口貿易為生產的導向是明顯的,也說明其貿易已具有促使資源配置優化的意義了。
日顯重要的珠江三角洲蠶絲業,因廣州被確定為獨口通商口岸而得地利,加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嚴禁絲貨出口,后改為只允許土絲(指粵絲)和二蠶湖絲出口,又使之受益,生絲的出口與日俱增。傳統的手工繅絲是手車繅絲。它和蠶桑業是連在一起的。作為一種家庭副業,它流行于南海、順德和香山一帶蠶桑區。當地詩人陶靖節有詩云:「相見無雜語,但道桑麻長。(81)又有一首竹枝詞寫道:「呼郎早趁大岡墟(按大岡墟在蠶絲核心區順德龍山鄉),妾現蠶繅已滿車;記問洋船曾到幾,近來絲價竟如何(82)。蠶絲區農戶的經濟生活,在乾、嘉年間已開始與海外絲市連在一起。絲市的動向成為農戶關心的話題。
早在明后期以粵緞、廣紗馳譽海外的絲織業,入清以后也以佛山為重要產地。清初佛山的絲織業已增至十八行,計有八絲緞行、什色緞行、元青緞行、花局緞行、寧綢行、蟒服行、牛郎紗行、帽綾行、綢綾行、花綾行、金彩行、扁金行、對邊行、欄桿行、機紗行、斗紗行和洋綾綢行等。清中期益加繁盛。早在雍正年間(1723--1735),廣州已有機行的設立,聘請江浙師傅前來傳授絲織技術,分有蟒袍行(朝袍行)、十八行、十一行、金彩行和廣紗行等五個行。產品多種多樣。工人有三四萬之眾(83)。
18世紀20年代,絲貨在中國出口商品中已退居茶葉之后,但就珠江三角洲而言,絲貨卻升為首位。它作為生絲產地,在明代尚默默寡聞,乾、嘉年間已大露頭角,成為生絲出口的重要產地。珠江三角洲的生絲在國際市場上真正具有競爭力,則要到19世紀70年代以后。這同海洋貿易格局的變化,土絲為機絲所取代有密切關系。
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的正式通航,縮短了到歐洲的航程,以及1871年6 月上海經傖敦到舊金山,新加坡到香港海底電纜的接通,信息傳遞的便捷,使海洋貿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海外市場對生絲的需求日益擴大,因而前述的咸、同之際珠江三角洲掀起的「廢稻樹桑,就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1872年, 英國駐廣州領事館的商務報告指出:「粵絲出口的增長是很顯著的,并且已達到幾年來沒有預期到的數量和重要地位......(粵絲售價的提高)大大地剌激了這一貿易,向來種稻的大片土地現已經或正在辟為桑林。因此,每年的出口都可望增加(84)。海關副稅務司班思德在論述1859年至1871年間中國絲類貿易時指出:「中國運銷外洋之絲類,生絲實占極大部份,大抵由滬、粵兩埠輸出。......廣州輸出之數,初時僅占全國總額8%,嗣后該省蠶絲事業愈加發展,故輸出數量,亦見增進。迨至同治九、十年(1870--1871),輸出之絲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85)。廣州生絲出口量,五六十年代還只占全國出口量的百分之八,到七十年代初(1870-1871年),已躍升至四分之一了,并保持增長的趨勢(86),展現出生絲出口的大好前景。正如「1878年廣州口岸貿易報告中所說:「在出口貨物中,絲及絲織品是迄今最重要的品種(87)。但是,與此同時也面臨危機。這就是手車繅絲的質量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要求。進口中國生絲的英法絲業界對中國生絲的質量提出嚴重警告,要求改進繅制和包裝質量(88)。
南海縣華僑陳啟源就是在這一機遇與危機并存的情況下,于1873年創辦「繼昌隆絲廠,引進機器繅絲工藝,使生絲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皆得到提高。
機繅絲一投入市場,出口量便急劇上升。機繅絲出口量始見于1883年的海關統計。該年為1254擔,占該年生絲出口量9556擔的13%。僅過兩年后,機繅絲增至3437擔,首次超過了手繅絲(土絲)。爾后迅速發展,終于取代了手繅絲。(詳表3)。19世紀80年代「廣州機繅幾乎獨占了歐洲大陸市場,成為那里的意大利生絲的廉價替代物(89)。1911--1929年間,珠江三角洲生絲的出口量三至五萬余擔,價值達「四至五千萬之巨,約占廣州外貿出口總值的50--60%左右。如果把水結、絲織品等出口值一并計入,可占廣州出口總值的70--80%(90)。蠶絲業已經成為珠江三角洲,乃至廣東全省的經濟支柱。
表3 珠江三角洲機繅絲與手繅絲消長況 單位:擔
───────────────────────────────────
年份 手繅絲 占% 機繅絲 占% 總計
1881-1882 11526 11526
1882-1883 8302 87 1254 13 9556
1883-1884 8978 76 2857 24 11835
1884-1885 3116 48 3437 52 6553
1885-1886 2567 37 4457 63 7024
1886-1887 8462 54 7158 46 15620
1887-1888 4207 33 8720 67 12927
1888-1889 1760 26 5123 74 6883
1889-1890 4928 33 10219 67 15147
1890-1891 3278 24 10317 76 13595
1891-1892 4659 28 12146 72 16805
1892-1893 4171 18 18687 82 22858
1893-1894 1951 11 16438 89 18389
1894-1895 2159 11 18179 89 20338
1895-1896 2474 11 20629 89 23103
1896-1897 2411 10 22210 90 24621
1897-1898 1933 8 22727 92 24660
1898-1899 2655 7 34055 93 36710
1899-1900 2375 6 34612 94 36987
1900-1901 1037 3 31038 97 32075
───────────────────────────────────
資料來源: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2--1891),粵海關十年報告(二)(1892--1901),見廣州方志辦編:《近代廣東口岸經濟社會概況》,頁847--954。
復次,商品性手工業如鐵冶業、陶瓷業、棉紡織業等勃然興起,并納入出口貿易的軌道。
佛山于廣州西南部距20公里處。地處西、北兩江干流通往廣州的要沖上。佛山鐵冶業和石灣陶瓷業本是適應農業商業化的需要而于明中葉興起的。這是因為甘蔗種植的擴大,引起制糖業的興起;制糖業的發展,又需要鐵鍋以熬煮糖漿,需要陶缸以蓄糖的緣故。由于鐵器和陶瓷產品的精良,在明代中后期,已有部分納入出口貿易的軌道。佛山的鐵鍋等鐵器,已「南走澳門,至于紅毛(荷蘭)、日本、琉球、暹羅斛、呂宋等(91)。石灣的陶瓷,則正如屈大均所指出:「石灣之陶遍二廣,旁及海外之國。諺曰『石灣缸瓦,勝于天下(92)。
棉紡織業的興起,也是由于出口貿易所推動。珠江三角洲氣候潮濕,不宜于棉花的生長,故種植甚少。明清間,珠江三角洲與棉花產地中心松江建立糖棉貿易關系,正是為了交流各自盛產的農產品。買棉織布,是為了自給。18世紀下半葉,英國千方百計地輸入其羊毛織品和棉紡織品,以力圖打開中國廣闊的市場。但英國輸入的曼澈斯特布,不僅不受歡迎,中國出產的南京布(因南京一帶用一種紫花織成而得名,是以松江為中心的江南地區出產的優質棉布。)反而流往英國等歐美地區,制成歐美紳士的時髦褲子而競相崇尚,并為此而在美國人衣料史上掀開了新的一頁。于是英國人改用「三角貿易的對策,將其產品輸入印度,換得印度的棉花和鴉片,再用來輸入中國,以換取中國的茶和絲貨。珠江三角洲利用英國運來的棉花,發展棉紡織業。佛山是其重要基地,設有22間棉花行戶,經營棉花業務。當地生產的「南京布,在質量與顏色上皆勝于曼澈斯特布而輸入英國。在這里,進口原料,輸出成品,在進出口貿易中收到了增值效益。土布,經在佛山加工染成所謂「長青布,輸往新加坡(93)。
煙花爆竹的出口,自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都在二、三萬擔至五、六萬擔之間徘徊(詳表2)。這一產品幾乎都運往美國市場。自80年代中期起,美國提高此項商品的進口稅。于是,煙花爆竹的出口受到了損害(94)。
珠江三角洲的商業化是隨著海洋貿易的發展,出口產品的增進而逐步加深的。始自明中葉的商業化,到乾、嘉年間,據時人龍廷槐對廣州府(所轄范圍大體相當于今的珠三角)各縣所作的從業結構的統計,當時已大約有30%的人口直間接服務于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95)。就是說,珠江三角洲當時約500萬人中,已有百萬以上的人是借商業為生計的。如果再把從事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商業化農業和手工業的煙戶包括在內,則絕大部分的居民都已卷入外向型的商品經濟活動中去了。
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蠶絲區已是靠出口為生計,海洋經濟化了。商業化是以取得足夠的糧食供應為前提的。清代中葉以前,主要靠廣西米從便捷的西江輸入;近代以后則轉為依靠洋米。據筆者實地調查,順德人就因爆發后切斷出口和洋米的輸入而鋨死不少人(96)。
珠江三角洲作為海洋貿易的基地,還表現在作為中國海洋貿易中心的廣州,自明中葉起發生了歷史性的轉型,不斷地加強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的聯系,將其作為貿易腹地的核心區。清代乾隆22年廣州被確定為獨口通商口岸而壟斷中西貿易,更給珠江三角洲提供傳統市場與地利之便。處于珠江三角洲南端的澳門,于嘉靖晚期也不斷發展起來,成為遠東的貿易中心。清代又充當廣州的外港,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緩沖之地。后香港的崛起,與廣州、澳門,在珠江三角洲的地域內形成三足鼎立,更加強了珠江三角洲海洋貿易基地的地位。
注釋
(46)葡萄牙人于嘉靖32年(1553年)占據香山縣澳門后,以此為基地,先后建立起以與印度果阿、日本長崎和菲律賓馬尼拉為主的貿易,并通過果阿與歐洲發生貿易關系。因廣州是海貿的中心,葡人利用澳門與廣州密邇且便捷的區位優勢,通過廣州取得其所需要的貨物,實際上把中國變為其腹地。自萬歷6年至崇禎4年(1576—1631年)期間,每年在廣州舉辦的夏冬兩季的定期集市上,葡人是其主顧。他們大量采購珠江三角洲和國內各地運來的商貨,這對珠江三角洲的商業化是起推動作用的。關于明中葉后澳門在海外貿易中所起的作用,請參閱全漢升〈明代中葉后澳門的海外貿易〉,見《中國近代史論叢》(臺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11月)頁135—158。
(47) 參見拙作《明代后期廣州市場的轉型與珠江三角洲變遷》,臺北:《明史專刊》第12期(1998年)頁265-289。
(48)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茶園。
(49) 嘉靖《廣東通志》卷66,「外志3,「夷情上。
(50) 全漢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年出版),第459頁。
(51)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
(52)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4,。
(53)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7,「草語,「蔗條云:「粵人開糖房者多以致富,蓋番禺、東莞、增城糖居十之四,陽春居十之六,而蔗田幾與禾田等矣。范端昂《粵中見聞》也有相同的記載。此書晚出于屈大均書,湯志岳先生在他校注的《粵中見聞》所寫的〈前言〉中,已經指出,「資料襲用于《廣東新語》。
(54)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卷26,。
(55) 參見嘉靖《廣東通志》卷13,一。
(56)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4,。
(57) 萬歷《順德縣志》卷之十,「雜志第九,「俗產記載:「斬附郭之田為圃,名曰基,以樹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
(58) 盧祥(明中葉人),〈莞草〉詩云:「苑彼莞草,其色,厥土之宜,南海之東,......宜之為席,資民衣食,邑之攸名,實為伊昔。見崇禎《東莞縣志》卷27,「藝文志。
(59)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2,「鱗語,「養魚種。
(60) 參見《珠江三角洲農業志》(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1976年出版)第6冊。
(61) 金堡(康熙時人),《嶺海焚余》記載:「順德有水鄉曰陳村,周回四十余里,......居人以種龍眼為業,一望無際,約有數十萬樹,荔枝、柑橙諸果居其三四。比屋皆焙取荔枝、龍眼為貨以致富。
(62)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地語,「茶園。
(63) 光緒《高明縣志》卷10,「水利。
(64) 據民國《重修龍山鄉志》記載,萬歷九年(1581)清丈土地的結果,龍江鄉田地山塘44974畝,其中塘8124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8%.當時基面略比塘面小,加上塘面約占百分之三十多。
(65) 《順治九江鄉志》卷2,「生業。
(66) 康熙《南海志》卷6,「風俗。
(67) 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一)頁82。
(68) 參見劉伯淵,《廣東省蠶業調查報告書》,(廣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維著、黃澤普譯:《南中國絲業調查報告書》(廣州,1925年出版)。
(69)見海關的貿易報告。例如1874年紅、白糖的出口量為187942擔,1875年為266215擔。詳見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頁133。
(70) 〈1874年廣州口岸貿易報告〉中說,「在廣州,它只能提供外國船務情況,而沒有可靠的根據來估算實際進出口的貨物情況。這里有相當大的進出口旬由民船來往廣州以東或以西的沿海各小鎮與屬于外國的兩個自由港即香港和澳門之間所進行的。見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頁106。
(71) 參見葉顯恩,〈地利、傳統市場與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貿易〉,見《珠江三角、地理、經濟情況及華僑南洋史》(香港: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籌備委員會,1993年出版),第47-80頁。
(72) 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2--1891),見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頁847-901。
(73) 盧祥,〈莞草〉,見崇禎《東莞縣志》卷之七,「藝文志。
(74)雍正《東莞縣志》卷12之10,「烈女傳:「陳氏,名阿申,……嫁劉姓,家貧,為人織席。
(75)宣統《東莞縣志》卷99,「沙田志1,「公牘。
(76)劉炳奎,〈東莞草織業簡史〉,見《廣東文史資料》第15輯。
(77) 《晉書.謝安傳》。
(78) 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2--1891),見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頁847--901。
(79)乾隆《廣州府志》卷48「物產。
(80)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貨語,「紗緞。
(81) 馮式宗,《九江儒林鄉志》卷3,「風俗。
(82) 張臣,〈祝枝詞〉,見嘉慶《九江鄉志》卷12。
(83) 廣東文史館,《廣州編織業概況》。
(84)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三),頁1488。
(85)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國貿易史》(民國20 年海關總稅務司統計科譯印),頁124。
(86) 參見劉伯淵,《廣東省蠶業調查報告書》(廣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維著、黃澤普譯,《南中國絲業調查報告書》(廣州,1925年出版)。
(87) 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頁215。
(88) 汪敬虞,〈關于繼昌隆繅絲廠的若干史料及值得研究的幾個〉,廣州:《學術研究》第6期(1962年6月)。
(89) 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頁862。
(90)廣州《七十二行商報》報導,轉引自順德方志辦《順德修志》(1990年10月出版)第59期;饒信梅,〈廣東蠶絲業的過去與現在〉,《國際貿易導報》1卷7號(1930年)。又李本立在〈順德蠶絲業的歷史概況〉(《廣東文史資料》第15輯)中說,1920--1929年為廣東蠶絲的全盛期。蠶絲產量似為可靠的估計,年產量約為十萬擔。如包括蠶絲全部產品,則年產在14--15萬擔之間, 因除蠶絲外每年出口的水結、繭殼等有四萬擔左右。1918--1920年每年輸出的水結蠶繭及絲織品為53458擔;1923--1931年每年輸出的水結蠶繭及絲織品為48782擔。
(91)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4,「食語,「谷條。
(92)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6,「器語,「錫鐵器條。
(93) 參見葉顯恩,〈地利、傳統市場與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貿易〉,見《珠江三角洲歷史、地理、經濟情況及南洋華僑發展史》(香港: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籌備委員會,1993年出版)第47-80頁。
(94) 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頁865。
思南因為瀕臨貴州高原的母親河———烏江,自古便是黔、川、湘、鄂物資交流與文化的通道,她所擁有的文化,便成了一種具有突出特質的地域文化。由于區位與地理狀況的緣故,思南的地域文化呈現出一種貴州省境內其他地區沒有的獨特性。一是處于烏江中游要沖的思南,在古代陸路交通尚不發達的狀態下,早已成為貴州高原通往川、鄂、湘等地的要沖。南來北往、西進東出的物資大半需要透過水路運輸與交流。清道光年間,境內商業已經十分興旺,縣城內的大小商號已達數十家。多以食鹽、棉布、百貨、煙酒為主。其中的唐橋鎮其時已享有“小南京”之稱。由于思南地理區位瀕臨烏江,建制在貴州境內又較早,因而,歷史文化的積淀相對較其他縣區深厚。一部描述思南文化的著作,曾經將思南稱為“花燈之鄉”。[2]其實,花燈只是思南文化外在表現形式之一。思南文化內涵的主體并不著落在花燈上。作為黔東南地區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區,思南雖未列入自治縣,其土家文化的厚重卻非常具有典型性。對于思南來說,不僅有“黔東首郡”“、烏江明珠”的美譽,更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古樸淳厚的土家民族風情。思南歷史文化是一種集貴州多民族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文化,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堪稱貴州歷史文化的縮影。在思南,人們不僅可以找到貴州文化神奇峻美的自然風光,找到貴州母親河烏江的神韻;發現有如貴州高原在封建中央王朝時期獨特的軍事戰略地位;領略到土司文化對貴州社會進程的影響;還可以感受到一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與對革命事業的追求。促進文化的大繁榮與大發展是時代提出的要求,在實施思南縣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重新對思南的歷史文化進行梳理,深化對其內涵的認識,以此為基礎做出相應的價值評估,是一項重要的前期工作。
如果對思南文化的結構進行解析,那么,思南文化的結構應該包括烏江文化、黔東地域歷史文化、土家族民族文化三個板塊。其中烏江文化與土家族民族文化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地域歷史文化方面,由于縣境地處古代巴蜀、楚湘與貴州高原的結合部,開發相對較早,經歷長期的歷史沉積,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故也不可忽視。作為貴州高原第一大河的烏江,北源六沖河出赫章縣北,南源三岔河出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兩源匯合后流到息烽縣烏江渡,抵達思南縣,再經沿河縣出省境,至重慶市酉陽折向東北,于涪陵匯入長江,全長1018千米。歷史顯示,世界上的古代文明大都源于江河中下游地區,哺育貴州高原各族人民的烏江文化,同樣集中體現在她的中游重鎮思南。
1990年在思南縣建立烏江博物館并非偶然之舉。它是貴州省文化部門,對烏江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后做出的決定,亦是對思南在烏江流域范圍內最具文化代表性的認同。目前,烏江博物館仍然屬于我國境內唯一以江河命名的博物館。這至少說明如下兩個事實:一是,思南縣境內的文化集中了烏江文化的精粹;二是對迄今為止,沉浸在現代化與工業增長中的人類對江河文化認識的不到位。就這一點而言,至少對當今的社會是一種啟示:總有那么一天,當人類意識到未來社會不能過度依賴于科技與工業,必須更多地考慮我們這個資源有限星球如何可持續發展的時候,烏江博物館的設立,會帶給后人更多的思索。現有的烏江博物館設于思南縣文廟大成殿內,以圖片和實物等形式濃縮千里烏江的自然人文風貌。圖片以空間為序,從貴州威寧石缸洞的烏江源頭到重慶涪陵匯流長江處的江尾,不僅涵蓋了烏江自上而下的自然風光與資源,還包括烏江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等歷史文化,沿江的古渡、古纖道、古今碼頭、各大灘險、摩崖石刻等文物名勝盡收其中。該博物館還忠實記錄了村寨城鎮與各個民族的生存變遷,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神秘而美麗的烏江。博物館建立以來,參觀者已達13萬余人。[3]烏江博物館所展示的無疑是烏江文化的精華。但什么是烏江文化,迄今我們尚未看到關于它的學術界定。幾乎所有涉及烏江文化的文章所陳列的都是一些烏江流域范圍內的文化表象。然而,這是遠遠不夠的。
對于烏江文化,立足于貴州文化資源的視角,不僅需要從歷史演進的角度去觀察,更應從它在山地高原這一特殊地形地貌條件下,在貴州一體多元民族社會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上去加以符合實際的評價。貴州是一個通道文化特征尤為顯著的省區,是祖國大西南的交通樞紐,其區位上的重要性,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大西南片區的政局穩定與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在元明以前省際驛道未曾開通的歷史時期,民間小道與水路是地區交往的主要通道。我們只要由此出發去思考問題,那么烏江文化的文化內涵與價值,無疑尚有許多值得認真研究與探討的內容,作為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可展現出更廣闊的前景。民族文化是思南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文化結構的主體之一。土家族是我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一些學者在論述土家族文化時認為:土家族傳統文化不僅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風格獨特。它不僅在單純的文化藝術領域表現出豐富多彩的巨大成就,還在政治、軍事、教育、生產技術、醫藥衛生、哲學思想、古代法律、歷史典籍、古代建筑、書畫雕塑、名勝古跡和出土文物等多種領域,也呈現出豐厚的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有深富的文化內涵,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土家族的歷史發展進程。[4]
然而,眾多的論著并沒有將土家族文化空間是一種什么文化這個問題說清楚,學者們述及的土家族文化,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與特征,除了表現形式外大都類同,這顯然不利于對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深入。筆者認為,由于土家族在民族分布上相對集中,地理上與漢民族居住區較其他民族接近,彼此間的文化滲透較多,固有的民族文化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吸納了較多的漢文化的因子。因而,古今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變遷程度較大。總人口68萬,地處武陵山腹地、烏江流域的中心地帶的思南縣,雖然未列入土家族自治縣,但土家族文化的這一特征,表現得甚為顯著。從整體上考察,思南土家族文化集中表現在三個層面上。一是以思南花燈為代表的土家族藝術文化;二是以儺堂戲為代表的土家族宗教文化;三是以生活習俗為代表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既往的研究者對上述幾方面雖曾刊發過不少相關文章,卻未從土家民族文化的分類上進行深入探討,以至思南土家民族文化的研究長期未能形成系統。花燈是我國民間歷史上源遠流長的一種歌舞形式,注入戲曲情節以后發展為以花燈為表現形式的戲種。貴州是花燈流行最盛的省區之一,除省境東南較少見外,黔南、黔北、黔中、黔東北都較普遍。尤其黔東北思南、印江兩縣的花燈特色獨具,有“高臺戲”、“花燈戲”之稱。#p#分頁標題#e#
在思南,全縣近六百個村(居)委會及較大的自然村都有花燈隊。足見這一民族藝術形式在當地扎根之深。思南花燈早在宋元之際即已廣泛存在于民間,較之其他地區清末民初才流行開來要早六百余年。從思南花豐富的內容,優美的曲調、活躍詼諧的風格等方面,不難發現這種藝術表演形式與土家族民族性格之間的內在文化聯系。正由于此,思南才能夠在全省范圍內贏得“花燈之鄉”的美譽。儺堂戲是思南土家族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有關部門開展的“六山六水”民族調查,思南儺堂戲的情況得到了科學的展示與評估。調查報告認為:“在思南地區,巴蜀文化與荊楚文化相互融匯,開成了以‘信巫鬼,重祀’為特色的地域文化環境與氛圍。[5]儺壇活動的保留及生存,一方面緣于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歧視與迫害,廣大群眾無法生存,被迫逃往深山密林,聚族而居,長期與世隔絕使許多原始宗教文化得以延續;另一方面,在以家庭為單元的小農經濟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心理十分脆弱,災害瘟疫、疾病死亡處于無力把控與預測狀態,也是儺堂戲能夠長期傳承下來的一個重要因素。就銅仁市轄區而言,思南儺堂戲歷史最悠久,屬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享有“戲劇活化石”之美譽。儺堂戲一般結合儺儀,在農歷的冬臘月或正月里舉行,其中的《甘生趕考》、《秦童買豬》、《媳婦告公公》等戲目,由于風格幽默,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深受思南群眾喜愛,亦受到學術界人士高度關注。
思南是一個由漢、土家、苗、仡佬、蒙古等18個民族聚居的縣區,民風民俗異彩紛呈,但最引人注目的民族民俗仍是土家族習俗。其中除土家族的年俗、婚俗、生育習俗外,奇特的土家族節日習俗,尤其表現出諸多獨特性。以盛行于板橋鄉的“甩神節”為例,在有著千余年歷史的古鎮上,不僅分布著四寺八廟12組古建筑,當地每年農歷正月十四的“甩神節”,更是熱鬧非凡。內容與舉辦形式均令人十分神往。自古以來,菩薩一直是民眾心中的神靈,神圣不可褻瀆,“唯有板橋民間,偏要在每年正月十四這天將菩薩抬來甩著玩。[6]據傳這一民族節日的產生,與當地長期流傳的“神樹”故事有關,而且,節日由當地四大廟會輪流出資舉辦,節日期間四鄉轟動,氣氛熱烈,歡歌笑語響徹全鎮。由于思南濱臨烏江,建置較早,漢末為永寧縣治,魏晉時為萬寧縣治,隋唐為涪川縣治,因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宋以后雖為土官統治,其后屬思州土司管轄,但這不僅沒有削弱當地文化的內涵,反而為思南文化增添了土司文化異彩。因而,地域歷史文化同樣是思南歷史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屬于思南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京杭大運河;主題;餐飲
河流孕育出人類文明,就好比長江黃河滋養了華夏民族。一千四百多年前,從隋朝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貫通起,運河成就了一種文明,運河文化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始終綿綿不絕,在華夏大地上閃耀著她特有的魅力之光。“民以食為天”,作為運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映照了整個運河文化的昌盛。自京都到余杭,一千七百年多公里,運河兩岸包括了京菜、魯菜、徽菜、淮揚菜等傳統經典。
濟寧,隨著漕運的發展,成為四方商旅雜處,貨財會聚的河港城。清時濟寧飯店、菜館逾百戶,經營面食及各式小吃者500多戶。飯館中兼有南北風味。這里臨河湖,鮮魚活蝦水產豐盛。經過長時期的不斷競進,本地一些飯菜名吃也吸取各地的不同特點,在全國菜系之一“山東菜系”的基礎上,發展創造出來一批“濟寧菜”。所以在清末民初期間,濟寧城關飯館林立,運河岸邊的烹調方法多以“汪、燉、燜、燒、靠、蒸”居多,精益求精、獨創一格。
當今,餐飲業發展呈現新的趨勢,“菜點品種、菜點質量、就餐環境、文化氛圍、服務水平”等方面呈現新的需求,“安全、健康、營養”的產品更加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餐飲業實施品牌塑造戰略也迫在眉睫。加之運河餐飲底蘊深厚,品種豐富,可挖掘性、可塑性較強,有文章可做。綜合上述情況,香港大廈立足自身、立足運河,提出了全面建設“運河主題餐飲品牌”的初步思路,并于2005年開始實施,從“背景分析、產品整合、氛圍營造、服務配套”四個方面入手,立體培育運河主題餐飲品牌,帶給賓客全新的運河主題餐飲體驗。
一、全面建設“運河主題餐飲品牌”的措施
(一)成立運河美食研發中心,專職專人從事菜品開發,為打造運河主體餐飲品牌提供基礎和保障
圍繞運河主題餐飲品牌整體定位,濟寧香港大廈專門成立了運河美食研發中心,聘請專家定期予以指導,由研發中心負責對運河主體餐飲菜品進行挖掘、研發、試制、整理、統計、論證、核價、推出,并做好服務員的培訓工作。研發中心每周召開會議,定期考察餐飲市場,撰寫調查報告,對運河菜品點擊率進行統計,對菜品反饋意見進行總結,對菜品出現的問題制訂整改措施,提出新菜的試做方案,制作運河餐飲系列菜品標準菜單,并由專人負責對推廣菜品進行有關銷售、服務的策劃、設計,確保整個運河宴會菜品標準統一而又內涵豐富。為更好的發揮研發中心的作用,調動研發中心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香港大廈還制訂出詳細的考核辦法、獎勵細則,從人力資源和機制上為打造運河主體餐飲品牌提供基礎和保障。
(二)充分整合菜品,推出三大系列、策劃主體宴會
利用運河菜品研發中心,將孔府宴、孟府宴、水滸宴、運河宴、微山湖魚宴進行系統的開發和整合,相繼推出運河官府菜、運河市井菜、運河地方菜三大系列,策劃主體宴會,為賓客提供具有文化內涵的宴會產品,比較典型的有:
孔府宴――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宴會產品。香港大廈將孔府宴的整合當作推出運河官府菜系列的重頭戲,從孔府菜的原料、口味、器皿、文化淵源、用餐氛圍的營造5個方面著手,系統整合。如:服務人員穿著明清時期的“格格服”,在獨具特色的主題餐廳(孔膳堂、御香堂),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有針對性的向客人介紹菜品、講述典故等,使人們品嘗菜肴時,除味覺,嗅覺,視覺等得到美的享受外,還能思維活躍,回味無窮,真正形成具有特色,文化內涵豐富的孔府宴,塑造出全新的文化餐飲品牌形象。不久前,香港大廈還分別組織策劃、承辦了首屆孔府菜發展論壇、孔府菜美食節,為振興孔府餐飲品牌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荷花美食節――綠色生態美食典型代表。香港大廈自開業伊始,已相繼推出10屆“荷花美食節”。“荷花美食節”以風味獨特的荷花宴為主,原材料均系微山湖特產,湖魚、菱角、一葉一花一荷根,在荷花宴的菜品制作上分析其營養成份,注意營養搭配;在制作工藝上,注重美觀考究的造型,如水仙戲荷花、蓮花石榴魚等菜品,即有美觀的造型,又有地道純正的口味;為展示微山湖風情飲食文化,在荷花宴推出期間,酒店還聘請專家對整個餐室環境布置、所提供的服務,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訂做了漁家服裝,專門培訓荷花宴菜單,提供配套的服務,使整個用餐過程中洋溢著濃濃的微山風情。
“荷花美食節”以其獨特的配料、鮮美的口味、絕妙的構思,使人品嘗到的不僅僅是一席“荷花全宴”,更有感之不盡的微湖風情、清香荷韻,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魚文化――運河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濟寧地區的微山湖作為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淡水魚品種眾多,加之淡水魚本身肉質好,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蛋白質氨基酸的組成齊全,易于消化、吸收,成為人們衷愛的重要食品原料之一。有著豐富的原料作基礎,加上運河自身南北交融的飲食文化,還有相傳乾隆多次下江南途經濟寧品魚的典故,經過多方整合,目前濟寧的魚館林立,僅濟寧市區就有100余家,尤其微山湖魚館的發展最為迅速,全國多個城市均開設分店,魚文化已成為整個運河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足以證明淡水魚的飲食文化有著被進一步開發的潛力,加之人們健康飲食理念的提升,淡水魚飲食文化也將面臨著新的發展局面。
(三)以“節”造勢,南北交融,進一步豐富運河餐飲內容
濟寧飲食文化的發展與運河有直接密切的關系。當今,如何借運河之勢,南北交融,做好餐飲文章,成為香港大廈餐飲品牌塑造的核心。對此,香港大廈積極策劃各種交流活動:2002-2006年,香港大廈承辦了四屆京杭大運河美食節。美食節定位以“相聚孔孟之鄉,傳承運河飲食文化”為主題,以“互動雙贏,共同發展”為目的,邀請運河沿岸星級酒店、特色酒店名師參加,通過美食節評出“運河精品宴”、“運河名菜”、“運河風味名吃”、“最佳展臺設計”等獎項,參展作品構思奇妙,制作精巧,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展示出京杭運河沿線城市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體現出運河飲食文化的魅力,促進了運河南北烹飪技藝的廣泛交流,受到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烹飪協會及運河沿線城市烹飪協會的高度贊揚和好評,也引起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
(四)廣泛宣傳,營造聲勢,樹立運河主體餐飲良好品牌形象
香港大廈多次舉辦運河主體餐飲品牌暨運河文化書畫攝影展新聞會,受到當地媒體的廣泛關注。隨之,香港大廈又聘請當地著名書畫家、攝影家圍繞運河文化,借題發揮,說運河、寫運河、畫運河、唱運河、品運河等一系列節目陸續上演,使來廈賓客仿若置身于“萬商往來、四海綿歷”的古運河年問。隨之,香港大廈又精心策劃拍攝《孔孟之鄉美食情》專題片,借助電視臺廣泛宣傳,加之運河主體宴會菜品的不斷推陳出新,使賓客“常吃常新”,賦予整個餐飲經營極強的生命力,受到賓客的廣泛贊譽,樹立起運河主體餐飲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服務的創新上,香港大廈舉辦以“運河餐飲”為主題中餐宴會臺面大賽。如:在“運河風情宴”看盤之上,一條仿運河貫穿南北,孔府大成殿、太白樓、鐵塔寺等運河之都標志性勝景惟妙惟肖,小橋流水人家、清香荷韻,使游客在品味運河美味佳肴的同時,盡情體驗濃郁的運河風情,令您心馳神往。
歷經5年多的實踐與探索,我們的欣喜的看到,香港大廈的“運河主題餐飲品牌”塑造,無論在提升整體餐飲品牌價值、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營業收入、顧客滿意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效果,引領著當地餐飲發展的新潮流,又保證了在激烈的餐飲競爭中獨占鰲頭。同時,也為新時期運河兩岸餐飲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展望未來,明天的運河將為運河兩岸餐飲的振興與繁榮創造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進發餐飲競進的新動力、開拓新視野
悠悠運河水,濃濃餐飲情,在餐飲競爭如火如荼的今天,運河餐飲品牌的塑造與推廣無疑給我們帶來新的發展思路,并以此為切入,采取多種措施,帶動運河兩岸餐飲經營的整體行業水平,促進運河餐飲的振興與繁榮。
(一)要成立一個適合的組織,成為運河餐飲挖掘、整合、推廣、發展的紐帶
促進運河餐飲的振興與繁榮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專門的組織從事這項工作。從運河餐飲的使用原料、南北風味特點、南北餐飲文化的交融、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研究,為運河餐飲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將以運河為線,將兩岸獨具特色的餐飲點貫徹為一體,推進其發展壯大。
可成立“大運河烹飪餐飲業協會”,以協會為紐帶,吸引運河兩岸的餐飲企業積極參與協會活動。同時協會與兩岸的旅游院校,強強聯合,既有專業的工作機構,同時借助專家的力量,形成運河餐飲研究的智囊團,為運河兩岸餐飲的振興與繁榮獻計獻策。并逐步形成一個體現并研究運河餐飲發展的前瞻機構、決策引導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成為運河兩岸沿線餐飲企業溝通、交流的紐帶及橋梁。
(二)對運河餐飲實行品牌塑造戰略,整合、包裝,并發揚光大
隨著餐飲發展的長相競進,餐飲業也呈現品牌競爭的新局面。對于現代企業來講,品牌已經成為企業擁有持久競爭優勢的標志。那么一個產品是否是品牌產品同樣關系其核心的價值所在。在這種新的發展形勢下,對運河餐飲的發展實行品牌塑造戰略,針對“強化品牌意識、進行市場定位、豐富品牌文化、進行商標注冊”等方面開展系列工作,勢在必行。但品牌并不是空中樓閣、無中生有,需要一系列扎實的基礎性工作。對運河兩岸的“菜品”、“宴會產品”、“特色服務程序”同樣要進行多方評價,如“實用性、經濟性、可推廣性、代表性”等各方面。在基礎性能評價的基礎上,聘請專家形成專業的評定組織,制訂出專業性強、細化、量化、可操作性強的評定標準,進行專業評定,對受到認可的“菜品”、“宴會產品”、“特色服務程序”進行包裝、整合、推廣,真正樹立起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生命力強的運河餐飲品牌,全面推進運河餐飲發揚光大,走出運河,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三)系統整合運河菜系,推出不同系列,豐富運河餐飲
運河的貫通,促進了南北的交融,也使運河餐飲文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獨具特色。
“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關于歷代帝王南巡產生的美麗傳說數不勝數,令人回味無窮。以乾隆帝為例,乾隆南巡則演澤出氣勢磅礴的乾隆南巡大宴,相傳韓隆女兒嫁于孔子第72代孫孔憲培,孔家接待乾隆的宴會場面同樣異常盛大,形成獨具特色的孔府宴等等,這些都成為運河官府宴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運河穿越古鎮,設立河埠,大些的河埠則成了碼頭,河埠邊,帆檣塞河,店鋪林立,成為手工業者、商人聚集的中心,運河碼頭菜又由此形成,而碼頭菜反應出運河兩岸的市井成活,成為運河市井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由南自北,各地的地方特色菜,如北京的烤鴨,無錫的肉骨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南京的蘆蒿炒香干、鹽水鴨、桐蒿,蘇州的蔥烤鯽魚,揚州的清燉蟹粉獅子頭,南通的天下第一鮮等,名目繁多、數不勝數,交映成輝,一道道特色突出、口味鮮美的地方特色菜如同顆顆明珠映照出運河餐飲的燦爛輝煌。
總之,運河菜系的系統整合迫在眉睫,對于兩岸餐飲的繁榮,餐飲企業經營策略的制訂、定位意義深遠,值得研究。
(四)立足運河,進一步拓寬運河餐飲原料開發、利用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