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愛國的資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子宮頸癌;治療;病理資料
【中圖分類號】R7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226-01
子宮頸癌是人體最常見的癌瘤之一,不但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種惡性腫瘤中最多見的癌瘤,但其發病率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宮頸癌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各國、各地報道也有差異,我國發病年齡以40~50歲為最多, 60~70歲又有一高峰出現,20歲以前少見。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1 月至2010年12 月診斷為159例子宮頸癌的臨床病例資料,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0年1 月至2010年12 月行手術治療的子宮頸癌患者159 例, 年齡21~72 歲, 平均年齡45 ±3.2歲;已婚155例( 97.5%) , 未婚4例( 2.5%) , 全部有性生活史。首次分娩年齡≤20歲者47 例( 29.56%) 。孕次僅1 次者16例( 10.06%) ; 產次僅1 次者42例( 26.42%) 。合并妊娠者1 例( 0.63%) 。初次年齡≤20 歲者53 例( 33.3%) 。
1.2 病理資料:
1.2.1臨床分期按FIGO(2000年) 分期標準分期: 0 期( 原位癌) 30例, 占18.87% ; IA 期30例, 占18.88% ; IB 期47例, 占29.56%; IIA 期18例, 占11.3%, IIB 期20 例, 占12.58% ; III 期14例, 占808%。
1.2.2病理類型鱗癌143例, 占89.94%; 腺癌10例, 占6.3%( 其中粘液腺癌4例, 子宮內膜樣腺癌4例, 透明細胞癌2 例) ; 腺鱗癌4例, 占2.5%; 未分化癌2例, 占1.3%。
1.2.3病理分化程度 I 級21例, 占13.21%; II 級44例, 占27.67%; III 級94例, 占59.12%。
1.3 方法:以35 歲為界, 將159例宮頸癌患者分為兩組, A 組年齡≤35歲, 共43例, 占27.04%; B 組年齡> 35 歲, 共116 例, 占72.96%。將兩組進行對比分析, 按國際婦產科聯盟( FIG0, 1995 年) 宮頸癌的分期標準, 全部宮頸癌患者術前均在我院行詳細婦科三合診檢查、淺表淋巴結觸診、宮頸活檢、病理診斷以及CT 評估盆腔淋巴結狀態, 靜脈腎盂造影、鋇灌腸了解子宮鄰近器官情況, 力求分期準確。
2結果
2.1不同年齡組的病理類型、分化程度之間的比較情況:≤35 歲組與> 35 歲組子宮頸癌患者各種病理類型構成不同; 前組腺癌占32.12% , 后組腺癌占9.21%( P< 0.01) 。≤35歲組分化程度Ⅲ級者占59.l2% , > 35 歲組Ⅲ 級者占44.72%( P< 0.01) 。
2.2不同年齡組的臨床分期的比較:≤35 歲組與> 35 歲組手術治療的377 例I、Ⅱ期子宮頸癌盆腔浸潤、淋巴結轉移、術后復發及遠處轉移, ≤35 歲組均顯著高于> 35 歲組( P< 0.01) 。
3討論
3.1宮頸癌的診斷方法
3.1.1子宮頸抹片檢查是一種很簡單可靠又不痛的檢查方式, 由醫師以刮棒和子宮頸刷把子宮頸和陰道上部的細胞刮下后, 采取混有子宮頸細胞的分泌物, 經染色處理后, 再送去檢驗室做檢查, 目的為檢測子宮頸及其附近有無異常的細胞。遇抹片檢查陰性, 乳突和巨細胞病毒呈陽性反應以及抗原CEA,CA- 754 呈強度反應時, 應該考慮進一步檢查。最適合做抹片檢查的時間是在每次月經周期結束后至下次排卵期之前。
3.1.2骨盆腔檢查撐開陰道, 以觀察子宮頸和陰道的上半部,從腹部或指內診方法可檢查骨盆腔內的器官如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膀胱及直腸是否有異常。
3.1.3陰道鏡檢查陰道鏡檢查是利用40 倍的顯微鏡, 在特殊的光源下詳細檢查子宮頸。從上皮細胞的變化, 分辨出良、惡性的病變。利用陰道鏡從可疑病灶做直視切片, 供做組織學的確定。
3.1.4圓錐形切除術當子宮頸抹片或骨盆腔檢查發現異常時, 要做更進一步的測試以找出問題之所在。在子宮頸及子宮頸周圍切出圓錐形的組織, 再送去病理化驗室做檢查以確定有無病變。
3.1.5擴張刮除術先把子宮頸擴張后, 伸入刮杓刮取子宮內膜和子宮頸的組織以供檢查。
3.1.6計算機斷層掃瞄( CT) 及磁共振( MRI) 、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 PET) 當確定是子宮頸癌后, 需做計算機斷層掃瞄、磁共振或PET 以了解子宮頸癌是否有擴散。
3.1.7其他相關檢查包括血液、尿液測試及胸部X 線等。
3.2子宮頸癌的治療:決定最佳的治療方式前必須考慮很多因素, 包括腫瘤大小、患者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等。子宮頸癌治療的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三種方法。
第0 期( 原位癌) : 子宮頸癌的處置方案爭議性很大, 一般大部分認為若錐形切片的邊緣有殘留病灶者必須再實施子宮頸錐形切除手術; 但病人如不再考慮生小孩, 大部分醫生會建議采取全子宮切除手術。第Ⅰ期: 單純性子宮切除或子宮頸錐形切片方式。第Ⅱ期: IIA 期一般采取子宮切除手術加上骨盆腔淋巴腺的摘除術, IIB 期則一般大部分采取放射線治療。第Ⅲ、Ⅳ期以后( 包括復發) : 晚期子宮頸癌的標準治療法, 同IIB 治療方法, 直接給予體外放射線照射與間接方式的高劑量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可以暫時控制病情的發展, 延長病人的存活期和減少病人的痛苦。
現今有相當多的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方式正在進行臨床研究, 包括: 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同步實施, 放射線治療之前實施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后追加化學治療; 然而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證據顯示, 哪一種治療方案有最好的療效, 所有研究的初步結果仍待進一步的臨床證實。
參考文獻
[1] 周建功, 宋榮坡. 動脈栓塞化療和放療結合治療中晚期宮頸癌[J]. 中國現代醫生, 2007, 45( 14) : 4- 5
【關鍵詞】母嬰傳播;艾滋病;抗病毒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1-0065-01
母嬰傳播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重要途徑之一,90%以上的嬰兒因母嬰傳播而感染HIV病毒,尤其是母乳喂養。采用有效的方法,對艾滋病病毒早期母嬰阻斷是預防病毒傳染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嬰兒感HIV病病毒。我院依據文獻,通過觀察艾滋病母嬰阻斷抗病毒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縣自2006年至2013年各級醫院內發現的18例HIV陽性孕婦的臨床資料,全部患者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5.4±5.9)歲;其中初產婦17例,經產婦1例;患者在孕前檢查時發現HIV陽性,其中孕14周前確診11例,孕14周后確診患者7例;本組患者經性傳播12例,其他途徑6例;孕前已知感染病毒10例,其余為懷孕后獲知。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發現HIV陽性后立即給予管理治療,采用抗病毒治療,輔助其他治療,包括給患者提供免費HIV咨詢及檢測等,具體方法如下:
在患者知情的情況下,5例患者選擇終止妊娠,其余患者選擇堅持妊娠及生產。
未選擇終止妊娠的患者給予藥物阻斷方法,并提供阻斷服務管理醫生;本組患者孕14周前確診HIV陽性的,在孕14周起開始給予用藥;孕14周后確診患者,發現后立即給予用藥,全部患者用藥直到產后42d。用藥為齊多夫定(azt)、克力芝(1pv/rtv)聯合拉米夫定(3tc),其中齊多夫定每日300mg,克力芝400mg/100mg,每日兩次,拉米夫定150mg.,每日2次。在定期對全部患者進行血常規、肝功能等監測。
自然分娩患者盡量避免側切、人工破膜、使用胎頭吸引器等方法,新生兒出生后1h內給予口服齊多夫定口服液,連續使用42d。產后全部行人工喂養。
新生出生后3、6、9、12、18月齡進行HIV檢測。
2 結果
本組患者5例孕早期終止妊娠,13例患者選擇妊娠、生產,但1例患者未分娩,分娩患者中剖宮產5例,順產7例;其中在省級醫院分娩1例,州級醫院分娩2例,其余9例在縣級醫院分娩。用藥期間7例出現輕微胃腸道反應,給予積極的對癥處理后,未發生嚴重后果。新生兒全部順利用出生,未發生早產現象,未發現畸形,全部為單胎,在新生兒出生3、6、9、12、18月齡時進行HIV體檢,未發現感染HIV病毒,全部歸為正常兒童,阻斷成功率100%。
3 討論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是一種由艾滋病毒癮(HIV)攻擊人體免疫系統,導致免疫缺陷的一種綜合癥;HIV屬逆轉錄病毒科的慢病毒亞科,感染人體免疫系統中起調節作用的細胞,并從已感染的中釋放出新的病毒粒子,感染其他細胞,導致病毒擴散至全身。近幾年,我國HIV感染人數呈上升趨勢,且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其中母嬰傳播是艾滋病傳播的一種方式,也是15歲以下兒童HIV感染的最主要途徑,隨著艾滋病感染向普通人群擴散的不斷增多,女性感染HIV的人群也隨之增多,孕產婦感染率也開始增多,母嬰傳染也呈增加的趨勢,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將會對人類造成極大的危害。
母嬰傳染傳播途徑分為宮內感染、分娩感染及母乳感染等幾種,孕期發現母親為HIV攜帶者,應盡可能進行母嬰阻斷,可有效降低新生兒感染HIV機率,其中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是預防HIV母嬰傳播的有效的基本措施。文獻指出,在無干預措施的情況下,母嬰傳播率為30%~50%,采取干預措施后,其傳播率可以降至百分之幾,甚至為0。
本組患者在孕期發現HIV陽性后,立即給予干預管理治療,本組干預治療以抗病毒治療為主,輔助以HIV免費咨詢、檢測及妊娠方式選擇等。抗病毒治療采取藥物治療方式,在用藥方面,對于孕周不足14周的患者自14周起開始使用,滿14周后一經發現為HIV攜帶者,應立即給予口服用藥,孕期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是防止宮內母嬰傳播的阻斷措施,研究指出,宮內傳播占HIV母嬰傳播的25%,因此孕婦在孕期應服用抗病毒藥物,至產后42d堅持使用;新生兒出生后,也應立即給予喂服抗病毒藥物,一般在兩次喂奶間喂藥,同時全部新生兒給予人工喂養,防止母乳喂養及混合喂養,阻斷母嬰傳播。
齊多夫定是一種鏈終止物抑制病毒逆轉錄酶,它是胸苷核苷的變型,實驗證明,齊多夫定可抑制逆轉錄酶,阻斷HIV復制,它也是第一個獲得美國FDA批準生產的抗艾滋病病毒藥物,是目前抗艾滋病藥物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對于預防母嬰傳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克力芝是近幾年被應用于抗艾滋病毒治療的藥物,其適用于與其他抗逆轉錄病毒藥劑聯合使用,但克力芝不適用于2歲以下嬰兒,過量使用可能造成嬰兒死亡,因此本組主要應用于孕產婦孕期、產期聯合用藥;拉夫米定是一種具有順式結構的脫氧嘧啶核苷酸逆轉錄酶抵制劑,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抗病毒藥物,臨床應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償期肝硬化及HIV感染等。新生兒出生后立即給予應用齊多夫定,用于新生兒抗病毒治療。本組聯合應用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療,但應注意幾種藥物均可能引起患者不適,研究指出,齊多夫定可能造成骨骼抑制,引起患者貧血、粒細胞減少等情況,因此在用藥期間,對患者進行觀察,是否出現軟困乏力等癥狀;拉夫米定可能引起患者頭痛、腹瀉等癥狀。本組患者中,使用三者聯合用藥,僅發生輕微不良反應,給予積極的處理后,未發現嚴重并發癥發生,未對患者生活產生影響。
總之,孕婦確診HIV陽性后,立即給予管理治療,給予聯合應用齊多夫定、拉米夫定、克力芝,新生兒出生后給予應用齊多夫定。積極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可阻斷母嬰傳播,降低新生兒感染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子宮內膜癌;手術;術后放療;5年生存率;復發率
子宮內膜癌起源于子宮內膜上皮,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為婦科三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統計資料表明75%發生在絕經后[1],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還呈上升趨勢。在被診斷的子宮內膜癌中,I期病例約占72%[2],作為早期患者,治療的原則上以手術為主,目前趨向于以手術+術后放療相結合的治療。本文對我院2004~2009年的部分I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施行手術聯合術后放療,并隨訪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04~2009年進行手術治療的I期子宮內膜癌患者104例,入選病例均為按FIGO(1988年)分期標準[3]子宮內膜癌I期患者,中位年齡54歲。病理類型:子宮內膜樣腺癌86例,腺癌13例,腺鱗癌5例;淋巴結轉移22例。隨機將10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例,兩組間一般資料經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先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為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和盆腔淋巴結清掃/活檢術,或子宮次廣泛切除術+選擇性盆腔淋巴結活檢術。主要步驟:患者全麻后取仰臥位,選取下腹正中或左旁正中位置切口,逐層縱向切開腹壁,檢查盆腹腔臟器后雙極電凝兩側輸卵管峽部,按照手術計劃切除子宮、雙側附件、盆腔淋巴結,常規放置引流條,逐層縫合并且關閉陰道斷端。觀察組患者均于術后加放療,根據情況選擇:單純盆腔外照射(盆腔正中平面 DT:46~50 Gy);盆腔外照射(正中平面 DT:46 Gy)+陰道腔內照射(陰道斷端粘膜下0.5 cm,DT:16~24 Gy);單純陰道腔內照射(陰道斷端粘膜下0.5 cm,DT:30~50 Gy)。
1.3隨訪與觀察項目 采用電話方式進行跟蹤隨訪。主要內容包括:盆腔檢查、盆腔B超、血清腫瘤標記物、陰道細胞學涂片CT、磁共振等。主要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5年生存率以及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情況。另外也觀察放療引起副反應的情況。本文所述復況包括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前者為盆腔、陰道殘端或腹股溝區再次出現腫瘤,后者為盆腔以外的肝臟、肺、縱隔、鎖骨淋巴結、腦部等轉移。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觀察組5年生存率為86.5%(45/52),對照組5年生存率為67.3%(35/52),兩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觀察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χ2=5.4167,P
3討論
子宮內膜癌(EC)是起源于子宮內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多見于圍絕經期及絕經后的女性[4],EC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最為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北美、歐洲等地僅次于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等,位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首位[5],在我國目前的發病率僅次于宮頸癌而位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第二位,且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還在呈逐年升高趨勢[6]。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其發病可能與現代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密切相關。
子宮內膜癌的75%~80%為內膜樣腺癌,其余為非內膜樣癌,如狀漿液性癌、腺鱗癌、腺癌、未分化癌、移行細胞癌等等[7]。非內膜樣癌發生肌層浸潤和淋巴轉移的幾率較高、發生較早,預后比子宮內膜樣腺癌更差。按照FIGO(1988)手術- 病理分期系統,子宮內膜癌中診斷時為Ⅰ期者約72%、II期者約12%、III期者約13%、IV期者約3%,子宮內膜癌的發現時間越早生存率就越高,5年生存率在I期病例可在90%左右,Ⅱ期者下降到75%左右,Ⅲ期下降到60%左右,至Ⅳ期則僅有15%~26%[8]。治療方式的選擇對于早期子宮內膜癌預后有較大的影響,原則上主要是手術治療之外再根據病理分期、是否存在復發高危因素等加以術后輔助治療,特別是放療(陰道放療、盆腔放療)的應用,但目前對于術后放療的價值仍存在爭議,有學者報道術后放療的I期患者局部復發率有所降低,但總體生存率無明顯提高[9]。本文研究數據表明:采取手術+術后放療的觀察組患者5年生存率為86.5%(45/52),僅采用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5年生存率為67.3%(35/52),兩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觀察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手術+術后放療能顯著提高I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復發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Purdie DM, Green AC. Epidemiology of endometrial cancer: best practice and research[J]. Clin Obstet Gynaecol, 2001, 15: 341-354.
[2]Creasman WT, Odicino F, Maisonneuve P, et al. Carcinoma of the corpus uteri[J].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3, 83(Suppl 1):79-118.
[3]趙麗杰,隋燦爛,牛玉梅.不同方法治療中老年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醫學雜志,2010,30(24):3795-3796.
[4]趙文斌.Ⅰb和Ⅰc期子宮內膜癌不同手術范圍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C):269-271.
[5]陳梅英,蔡麗萍,廖綺玲.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療效研究[J].吉林醫學,2011,32(18):3660-3661.
[6]羅翠珍,張潔清,姚麗軍,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3):216-219.
[7]孫維剛.子宮內膜癌的病理及病理組織學分類[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5):259-262.
【關鍵詞】 紫杉醇;順鉑;晚期食管癌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12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 食管癌的發病率正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在近幾年的時間里, 食管癌已經成為了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有許多患者在食管癌發病的初期沒有引起重視, 到醫院就診時已經進入食管癌晚期, 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期。目前對于食管癌的治療主要采用放療和化療等方法, 但這些方法只能夠起到延長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1]。本文為了尋找晚期食管癌的的最佳治療方案, 以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①經過食道鋇餐造影進行胸部檢查, 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晚期食管癌患者。②被研究的患者在進行研究之前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同意在治療期間的各項要求。③所有患者在1個月內均未使用過化療藥物, 且心肺等各項器官均正常工作。④排除同時患有精神性、心血管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對照組患者中, 男31例, 女19例;年齡最大83歲, 最小31歲, 平均年齡(47.4±12.5)歲。觀察組患者中, 男30例, 女20例;年齡最大82歲, 最小34歲, 平均年齡(47.3±12.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采用食道支架術進行姑息性治療外, 通過食道吞鋇對食道的范圍、程度以及狹窄部位加以確定。將支架置入食道之后保持下端超過10~20 mm, 而上端高于20 mm。在操作的過程中通過X光對整個環節進行監視, 從患者的口部插入導管, 通過食道到達患者的胃部。隨后使用硬導絲到達患者的胃部, 沿著導絲插入置入器, 明確置入位置后釋放支架。術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觀察, 術后6 d方可進食。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的第1天給予135 mg/m2紫杉醇, 將其和500 ml的生理鹽水充分混合對患者進行3 h的靜脈滴注。第2~3天對患者進行80 mg/m2的順鉑靜脈滴注2 h。在對患者進行紫杉醇之前的12 h內對患者先服用10 mg的地塞米松, 并且在服用藥物前的30 min對患者口服50 mg苯海拉明以及靜脈推注200 mg西咪替丁[2]。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觀察記錄, 一旦發現不良發應及時的采取措施。整個治療療程是21 d, 對患者進行2個療程的連續治療。
1. 3 療效評定標準[3] 在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時主要參照WHO頒布的實體腫瘤療效評定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進展、穩定、部分緩解、完全緩解。其中有效率=(部分緩解+完全緩解)/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42%,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60%。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食管癌的治療一直都是醫學工作者重點關注的話題, 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食管癌的治療取得了新的進展。對于晚期食管癌患者而言腫瘤已經轉移, 因此手術治療已經不能作為首選的治療方法。而聯合化療在食管癌臨床治療過程中顯示出巨大的優勢, 成為治療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4]。相關研究發現紫杉醇聯合順鉑聯合化療治療方案對于晚期食管癌有著很好的效果[5], 本文就該種聯合方案進行探討。通過將食道支架治療方法與紫杉醇聯合順鉑聯合化療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以設立對照組的形式探究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食管癌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發現采用食道支架治療方法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42%, 采用紫杉醇聯合順鉑聯合化療方案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60%。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在對晚期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方案, 能夠有效地提高治療的效果, 降低治療風險,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貞, 陸洪梅, 周孟強. 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食管癌的療效觀察. 腫瘤防治雜志, 2005, 12(12):957.
[2] 齊曉云. 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食道癌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醫藥科學, 2013, 3(7):104-105.
[3] 楊明磊, 董彩軍, 杜學奎, 等. 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食道癌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醫藥導報, 2013, 10(27):74-75, 78.
[4] 陳飛. 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食道癌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3):125-126.
吉林省白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白山 134300
[摘要] 目前臨床上治療艾滋病唯一的方法就是高效抗逆轉錄病毒,雖然該治療方式具有較為良好的療效,但該抗病毒療效會受到各種不同類型因素的影響,往往導致治療預后不樂觀。同時,由于影響療效的因素呈現為綜合化、復雜化,因此在控制因素上存在一定的難度。本文通過對上述影響抗艾滋病病毒治療療效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現簡要綜述如下。
[
關鍵詞 ] 艾滋病;抗病毒治療;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6(a)-0197-02
自1981年人類發現AIDS(艾滋病)到現在,AIDS的治療共持續了三個階段:“不可治療階段”——“難治療階段”——“可治療階段”。如今,HAART(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為AIDS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同時也大大縮減了AIDS/HIV患者的死亡率。目前來說,對于AIDS/HIV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療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其對控制或抑制病毒復制有著很好的療效。相關文獻研究表明,能對AIDS/HIV患者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AIDS/HIV到開始抗病毒時間、CD4+T淋巴細胞計數、HIV病毒載量、是否合并機會性感染以及治療依從性等。本文對上述因素的研究進展作出了簡要的分析,現綜述如下。
1 AIDS/HIV的確診到采取抗病毒治療時間
韋秋玲等研究文獻發現[1],AIDS/HIV患者確診較晚的一類人群,在接受治療前HIV已然在患者體內進行了大量復制,此刻患者體內病毒載量極高,若是情況嚴重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可能已經遭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壞,此刻患者出現機會性感染的幾率極大。同時,對于該類型患者人群,再重現改善或建立免疫機制或系統存在極大不可預知性和難度,甚至不能忍受抗病毒治療帶來藥物副作用反應。然而,對于早期遭受HIV感染并確診的患者,其接受HAART早,在接受治療時,其免疫系統往往未受到HIV的破壞,較為完善,因此在HIV受到抑制后,可以憑借自身免疫能力及HAART對病毒進行長期的抑制,大大延長了免疫功能的持續時間,降低病情演變為AIDS的幾率,同時也降低了出現臨床癥狀的幾率。
通過對賴文紅等人對我國四川省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后對其生存時間等因素的影響文獻進行分析[2],發現遭受HIV感染,且在2年后確診并開始接受HAART的患者人群,較遭遇HIV感染1年內確診并就接受HAART的患者人群而言,前者因AIDS引發的相關疾病而病死的幾率更大(HR=1.775)。分析其中緣由,這可能與前者接受抗病毒治療時間晚,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免疫系統在接受治療前就已然被破壞,因此對于HIV感染患者最好在感染初期,在自身免疫系統還完善時,就開始接受相關抗病毒藥物治療。不過有其他文獻研究發現,AIDS存在一定的特異性,因此在HIV感染初期最好不采取HAART,這主要與此時患者體內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較高有很大的聯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抗病毒治療的效果,其因治療所引發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極有可能超過療效帶來的效益。
2 CD4+T淋巴細胞計數和HIV病毒載量
在對HIV感染者的免疫能力、病情發展情況進行判斷時,需要對患者體內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和HIV病毒載量進行檢測,而根據兩種指標的檢測結果,臨床醫師會對患者病情所處階段和采取治療手段及時機進行評估,同時也會借助上述兩項指標的變化情況來判斷抗病毒治療療效。有研究文獻表明[2-4],在HIV發展成為AIDS并出現相關臨床癥狀時,通過分析患者血清中HIV病毒載量有助于病情的預測,同時CD4+T淋巴細胞計數會出現明顯下降變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患者病況的發展和變化;而在給予抗病毒治療后,可以明顯發現患者血清中HIV病毒載量水平會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而CD4+T淋巴細胞計數會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進而延長HIV/AIDS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其免疫功能,降低機體遭遇各種機會性感染的幾率。李韓平等人研究文獻結果發現[6],在HIV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后,其中機體內HIV載體量出現明顯下降,下降至檢測水平的患者占所有接受治療患者的67.9%,這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對HIV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療,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而同時患者體內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的變化也是判斷治療預后的標準指標之一。
3 HIV/AIDS患者治療依從性
對HIV/AIDS患者采取HAART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遭遇機會性感染的幾率,延長患者的生產時間,降低病死率,緩解或消除臨床癥狀,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在對HIV/AIDS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過程中,由于藥物治療會帶來較大的副作用或者不良反應,因而會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而抗病毒療效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治療依從性,一旦治療依從性被打破或擾亂,就會導致整個治療前功盡棄。因而,要保證治療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療效,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需要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能保持在95%或95%以上。于葉晟等人[4]對于接受抗病毒治療的30例患者中,對28例患者血清進行檢測,有57.1%患者檢測結果顯示無HIV病毒載體量的結果。這很大程度上與醫師在對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敦促其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有關。
一般來說,對HIV/AIDS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療過程中,其治療療效的好壞直接與患者治療依從性有關,優良的治療依從性很大程度上能持續對HIV病毒的復制進行抑制,幫助患者重建或改善免疫功能,提升體內血漿中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延長抑制效果;同時還能夠減輕病毒出現耐藥性現象,使得治療藥物的抗病毒效果持續更長的時間,進而提升治療效果。有文獻表明[1-2],通過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HIV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行調查,發現超過90%的停藥治療患者治療依從性在80%以下,而上述調查患者在停藥治療后,病毒復制抑制情況削弱,病毒載體量再次增長,導致上述患者機體的免疫能力或系統再次被削弱或損壞,在此過程導致機會性感染幾率上升而病死。因此,對于HIV患者一定要注意治療依從性重要性的健康宣教,叮囑其不要因藥物副作用或不良反應而停止用藥,避免免疫系統再次遭受破壞。
4 機會性感染
HIV入侵的主要部位為人體的免疫系統,進而影響或削弱人體的免疫能力,引發免疫缺陷,增加機體遭遇機會性感染的幾率。目前,機會性感染作為導致AIDS患者病死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很大程度上也與患者出現機會性感染的類型及輕重程度有關。對于AIDS患者,若是在遭遇HIV感染初期就開始接受抗病毒治療,這很大程度上能避免自身免疫系統遭受破壞,這大大降低了患者遭遇機會性感染的幾率,同時也延緩了AIDS病情的變化及發展,對降低病死率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有文獻表明[5],在對HIV患者進行治療時,其機體內血液中CD4的計數水平過低會大大消弱機體的免疫能力,增加機體遭遇嚴重機會性感染的幾率,也是導致AIDS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這與其他文獻中報道基本一致[1]。而抗病毒治療可以有效的重建或改善患者機體的免疫系統,進而強化免疫能力,有效預防遭遇各種機會性感染,緩解臨床癥狀。因此,在對AIDS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除了早期診斷、及時給予抗病毒治療外,還需要盡量避免患者遭遇機會性感染,保證免疫系統重建效果,提升免疫能力,延長存活時間。
除上述因素外,患者的年齡、體質情況、感染途徑以及治療方案等因素也會對抗病毒治療療效產生影響,因此在對于該類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盡量結合實驗室中檢查指標,選取最具備針對性的方案進行治療。
[
參考文獻]
[1] 韋秋玲,韋克召.艾滋病抗病毒治療48例死亡患者相關因素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11(3):314.
[2] 賴文紅,喻航.四川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病人生存時間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1(3):298.
[3] 沈銀忠,張永信.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的新認識[J].上海醫藥,2011(11):527.
[4] 葉晟,馮宇良.艾滋病現癥病人抗病毒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06(7):1143.
[5] 姚彬,胡祥標.抗病毒治療艾滋病138例療效評價[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7):701.
[關鍵詞]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晚期宮頸癌;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97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4(c)-01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clitaxe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August 2015, 23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ynecologic cancer treated in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albumin-bound Paclitaxel chemotherapy, drug dosage was 175 mg/m2, infusion time was 30 min. Infusion at the first day of Chemotherapy, with 21 day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 2 or more cycles of chemotherapy were carried out in all patients.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1 cases of complete remission, 15 cases of partial remission, 5 cases of stable disease, 2 cases of progress,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9.6%. Safety evaluation of albumin-bound Paclitaxel found that, the blood toxicity was relatively heavy, toxicity of gastrointestinal, liver and kidney, and neurotoxicity were milder. Conclusion Albumin-bound Paclitaxel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Key words] Albumin-bound Paclitaxel;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Efficacy; Safety
宮頸癌是較常見的婦科癌癥之一[1],病因不詳,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發病女性越來越年輕化的特點[2-3]。以往,放射療法是晚期宮頸癌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法[4],但是由于晚期宮頸癌患者的腫瘤細胞浸潤范圍較大,情況危重,放射療法已無法控制病情,在化療引入后,才使晚期癌癥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5]。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是目前最常用的化療藥物之一,它是一種新型紫杉醇[6],與普通紫杉醇比較,更加安全有效[7],且越來越多的學者將該類紫杉醇應用到婦科腫瘤的治療中[8]。筆者采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對來總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腫瘤科就診的晚期宮頸癌患者進行治療,分析其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8月來我院治療的晚期婦科癌癥患者23例(診斷標準參照文獻[9]),年齡37~78歲,中位年齡49歲,年齡≤60歲20例,>60歲3例;所有患者均發現癌細胞轉移,其中卵巢轉移10例;腺癌18例,鱗狀細胞癌5例;Ⅱa期1例,Ⅲ~Ⅳ期3例,Ⅲc期8例,Ⅳ期11例;首次治療6例,非首次治療17例,其中包括手術復發9例,保守治療后進展8例;患者病程發展情況不一,難治型4例,復發型5例,病程進展中6例。
1.2 方法
23例患者均使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美國Abraxis BioScience,注冊證號:H20091059)進行治療,其中單純使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化療者2例;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靶向治療者9例;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鉑類化療藥物進行化療者11例,其中聯合奈達鉑(江蘇奧賽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4295)進行治療的患者1例,聯合順鉑(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813)治療4例,聯合卡鉑(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4616)治療6例;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靶向治療者9例中,晚期宮頸癌患者中靶向治療4例,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替吉奧方案1例,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鉑類治療3例,單方治療1例。藥物用量為結合型紫杉醇用量175 mg/m2,滴注30 min,第1天滴注,以21 d為1個療程,順鉑用量為75 mg/m2,使用250 mL生理鹽水稀釋后靜滴,滴注120 min,化療第1天滴注;卡鉑按350 mg/m2的劑量進行滴注,滴注60 min,化療第1天滴注;奈達鉑按照80 mg/m2的劑量進行滴注,滴注90 min。化療第1天滴注。均為2個以上療程。
1.3 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化療結束后,采用WHO對實體瘤的評估標準[7]進行療效評價,患者恢復情況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情穩定(SD)、進展(PD),觀察2個療程后的總有效率(ORR)=(CR+PR)/總例數×100%。觀察患者的總生存(OS)和無進展生存(PFS)。評判方法為CT或PET/CT。觀察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宮頸癌的療效、安全性及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分級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分為0、Ⅰ、Ⅱ、Ⅲ、Ⅳ度5個級別:0度為無反應,Ⅰ度為輕度反應,Ⅱ度為中度,Ⅲ度為重度反應,Ⅳ度為極重度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患者總生存圖、無進展生存圖則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軟件進行繪制。
2 結果
2.1 療效分析
治療后患者的ORR為69.6%,其中CR 1例,PR 15例,SD 5例,PD 2例。
2.2 生存分析
癌患者的1年OS為95.7%(22/23),見圖1。23例患者1年PFS占30.4%(7/23)。中位PFS為9個月(95%CI:8~17個月)。
2.3 不良反應分析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的安全性評估研究表明,治療晚期宮頸癌的23例患者中,血液毒性較重,Ⅰ~Ⅳ度白細胞減少率達到了100%,Ⅰ~Ⅳ度粒細胞降低也超過了50%,血小板減少發生率較低,占21.7%;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多為輕度的嘔吐反應,Ⅰ~Ⅳ度占73.9%(17例)。肝腎損傷程度較小,谷草轉氨酶及谷丙轉氨酶只有輕度升高。無嚴重不良事件發生。上述毒副作用經對癥處理后,均恢復到化療前指標,沒有出現因不可逆毒副作用而導致暫停使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化療的患者。見表1。
3 討論
宮頸癌是較常見的婦科癌癥之一,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并且患者年齡愈發年輕化。目前其致病機制至今不詳[10],可能與病毒感染、分娩或者有關[11],也可能與地理差異或環境因素有關[12]。研究發現[13],宮頸癌死亡率在婦科腫瘤死亡率中占第二位,在全部腫瘤的死亡率中高達11.67%。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宮頸癌的發展已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由于體質差異,也有部分患者發展為晚期癌癥。以往常常將放療作為治療晚期宮頸癌的手段[14]。但是往往晚期宮頸癌患者的病情較重,癌細胞浸潤范圍不斷擴大,同時伴有部分癌細胞對放射治療不敏感,因此單純使用放療手段無法達到控制病情且延長患者生命周期的目的,在不斷的研究中發現,對宮頸癌患者進行化學治療,可以很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15-17]。隨著各種化療藥物的問世,宮頸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存周期都在不斷提高。
紫杉醇類藥物是目前最常用的化療藥物之一,對于腫瘤的治療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是一種新型紫杉醇[18],與普通紫杉醇比較,更加安全有效,且不良反應更低。相關報道指出[19],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單獨用于肺癌等晚期癌癥治療的研究較多[20-21],且該類型紫杉醇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對于該類型紫杉醇與鉑類聯合治療婦科癌癥的相關報道較少。筆者采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單方或者結合鉑類等治療方案對來我院腫瘤科就診的晚期宮頸癌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CR 1例,PR 15例,而SD 5例。而2個治療周期的治療后ORR達到了69.6%。本次研究中的生存分析結果也顯示,患者的1年OS為95.7%。另外,對治療后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總結后發現,血液毒性較重,同時伴有輕微的消化道毒性、肝腎毒性、神經毒性。與以往的紫杉醇類藥物比較,該類型紫杉醇的療效升高,副作用則明顯降低[22-23]。
綜上所述,使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對晚期宮頸癌患者進行治療,其安全性較高,副作用較低。本研究為臨床使用白蛋白結核型紫杉醇作為抗癌藥物的前景提供了具體的實踐基礎,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亞琪,劉愛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病理診斷及研究進展[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11):803-805.
[2] Lynge E,Rygaard C,Baillet M,et al.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at crossroads [J]. APMIS,2014,122(8):667-673.
[3] Li S,Hu T,Lv W,et al. Changes in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study of 10 012 cases from a nationwide working group [J]. Oncologist,2013,18(10):1101-1107.
[4] Whitfield G,Jainpgreen M,Green M,et al. Quantifying motion for pancreatic radiother radiotherapy margin calculation [J]. Radiother Oncol,2012,103(3):360-366.
[5] Osman M. The rol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cervix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J]. Oncol Rev,2014,8(2):250.
[6] Ibrahim NK,Desai N,Legha S,et al. Phase I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ABI-007,a Cremophor-free,protein-stabilized,nanoparticle formulation of Paclitaxel [J]. Clin Cancer Res,2002,8(5):1038-1044.
[7] Desai N,Trieu V,Yao Z,et al. Increased antitumor activity,intratumor Paclitaxel concentrations,and endothelial cell transport of cremophor-free,albumin-bound Paclitaxel,ABI-007,compared with cremophor-based Paclitaxel [J]. Clin Cancer Res,2006,12(4):1317-1324.
[8] 曾靖,張蓉.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在婦科腫瘤中的研究進展[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4,41(3):232-235.
[9] 董家斌,吳尚為.宮頸癌的早期診斷與防治[J].中華現代婦產科學雜志,2008,5(6):496-499.
[10] Martín AG. Molecular biology of cervical cancer [J].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Oncology,2007,9(6):347-354.
[11] 蔣豐,東.晚期宮頸癌的治療新進展[J].醫學信息,2014,(7):516.
[12] 鄭懷美.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1-268.
[13] 鐵木帥龍.婦科普查中宮頸疾病患病情況分析[J].健康大視野,2012,20(11):451.
[14] 吳瓊,徐曉婷,姬磊,等.不同化療方案同期聯合放療治療中晚期宮頸癌的臨床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4, 19(2):15.
[15] 盧翠萍,鄭秋香,陳珍,等.順鉑單藥化療聯合放療治療宮頸癌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6):3-5.
[16] 丁金泉,李美麗,張群貴,等.宮頸癌術后應用調強放療同期化療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7):44-46.
[17] 孟慶榮,馬春季.順鉑聯合多西他賽同步化療治療中晚期宮頸癌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1):126-129.
[18] Ibrahim NK,Desai N,Legha S,et al. Phase Ⅰ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ABI-007,a Cremophor-free,protein-stabilized,nanoparticle formulation of Paclitaxel [J]. Clin Cancer Res,2002,8(5):1038-1044.
[19] 曾靖,張蓉,黃曼妮,等.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鉑類治療晚期或復發性婦科腫瘤的臨床分析[J].癌癥進展,2014,12(4):387-393.
[20] Green MR,Manikhas GM,Orlov S,et al. Abraxane,a novel Cremophor-free,albumin- bound particle form of Paclitaxel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 Ann Oncol,2006,17(8):1263-1268.
[21] von Hoff DD,Ramanathan RK,Borad MJ,et al. Gemcitabine plus nab-Paclitaxel is an active regime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a phase Ⅰ/Ⅱ trial [J]. J Clin Oncol,2011,29(34):4548-4554.
[22] Gelderblom H,Verweij J,Nooter K,et al. Cremophor EL:the drawbacks and advantages of vehicle selection for drug formulation [J]. Eur J Cancer,2001,37(13):1590-1598.
[23] ten Tije AJ,Verweij J,Loos WJ,et 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formulation vehicles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chemotherapy [J]. Clin Pharmacokinet,2003,42(7):665-685.
【關鍵詞】 紫杉醇;順鉑;輔助治療;晚期宮頸癌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11-02
宮頸癌是臨床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報道指出該惡性腫瘤在婦科腫瘤疾病中高居第二位置,對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早期宮頸癌未表現出特異性癥狀,早期臨床表現包括陰道出血,容易造成誤診。多數患者發現時多已處于晚期,此時會伴有貧血、惡病質等全身衰竭癥狀[2]。早期宮頸癌可直接應用根治手術予以治療,晚期宮頸癌單純依靠手術治療的效果不佳,難以控制腫瘤的轉移,死亡率較高。化療是晚期宮頸癌治療的常用手段,紫杉醇和順鉑是兩種常見的化療藥物,聯合應用的效果較好,能夠為根治術的治療提供條件[3]。本研究分析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晚期宮頸癌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4月――2012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6例晚期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過臨床詳細檢查確診為晚期,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上述病例可分成兩組,對照組36例,年齡26-48歲,平均年齡(41.4±7.2)歲,鱗癌30例,腺癌6例,觀察組40例,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40.8±6.8)歲,腺癌32例,鱗癌8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年齡、病情、營養狀況等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過檢查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未使用過化療藥物,無手術治療史,無嚴重慢性系統疾病和心肝腎損傷,均自愿接受所指定的臨床治療方案。
1.2 臨床治療 對照組接受全面檢查后直接選擇宮頸癌根治手術治療,先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取腹部正中部做一切口,了解病變范圍后,切斷韌帶,切開子宮膀胱腹膜反折,將子宮體、子宮頸游離出來,切除子宮,切除后進行相關縫合操作。手術過程中予以抗感染護理。觀察組在進行手術前采取以下方案進行化療,將紫杉醇135-175mg/m2加入至50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約3h,然后靜脈滴注溶于250ml葡萄糖的順鉑(50-75mg/m2),4周/療程,間隔3周后繼續第二個療程,共進行2個療程。化療結束后20天行宮頸癌根治手術,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 主要的觀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陰道切緣陽性和不良反應情況。兩組方案的療效評價標準:采取世界衛生組織統一評定標準。完全緩解,術后腫瘤徹底切除,4周內無復發,無新病灶;部分緩解,術后腫瘤切除較多,體積縮小超過50%,且4周內無復發,無新病灶;穩定,術后腫瘤體積有所縮小,但不超過50%,或者腫瘤體積增大不超過25%;病變進展,術后腫瘤體積增大超過25%,并有新的病灶出現。總緩解率=(完全緩解數+部分緩解數)/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以標準差(χ±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t和X2檢驗分析數據資料,P
2 結 果
2.1 兩組方案的手術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陰道切緣陽性率同對照組比較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
2.2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接受治療后的總緩解率為62.5%,對照組的總緩解率為38.8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在接受化療過程中主要出現了部分不良反應,消化道反應30例,表現為惡心、嘔吐等,骨髓抑制8例,出現發熱癥狀的2例,上述癥狀均予以對癥治療后緩解。
3 討 論
本研究分析了紫杉醇聯合順鉑輔助治療晚期宮頸癌的臨床效果,兩組手術均順利進行,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陰道切緣陽性率等臨床指標均要好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后的臨床緩解率為62.5%,明顯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均表明紫杉醇聯合順鉑提高了宮頸癌根治術的成功率,減少了術中出血量,輔助治療效果顯著。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了部分不良反應,如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發熱等,但經過合理的治療均得到緩解,對手術的治療不造成影響。輔助化療的目的就是改善宮旁浸潤,縮小腫瘤范圍,擴大手術指證,從而為后期手術治療提供便利。紫杉醇是一種細胞特異性藥物,對腫瘤細胞有直接的殺傷效果,對宮頸癌端粒酶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從而殺死腫瘤細胞。順鉑是基礎化療藥物,文獻中指出該藥物能夠較好的減少腫瘤的體積和范圍,聯合紫杉醇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殺傷腫瘤的效果。化療藥物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引發不良反應,本次研究紫杉醇的用量輕微,旨在將不良反應控制在合理范圍,以減少不良反應。一些報道中指出紫杉醇聯合順鉑輔助手術治療宮頸癌對患者的卵巢功能和陰道功能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紫杉醇聯合順鉑輔助治療晚期宮頸癌的臨床效果顯著,減少了術中出血量,提高了手術成功率,不良反應均可耐受,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濤,李希聰,王焱,等.紫杉醇聯合順鉑對局部晚期宮頸癌的療效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25(2):109-111.
[關鍵詞]多西紫杉醇;順鉑;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2-163-03
肺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癌癥,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肺癌的發病率逐漸升高,成為威脅生命健康的主要殺手。其中約80%的肺癌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然而又有80%左右的NSCLC患者在確診時就已經無手術機會,只能采取以化療為主的保守治療。多西紫杉醇是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對抗癌癥的新藥,我院于2008年4月~2012年4月采用多西紫杉醇和順鉑對所收治的78例晚期NscLc患者進行化療治療,探究其對化療的效果及生存率和毒副作用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78例,將其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其中研究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齡(57.0±7.9)歲;對照組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齡(58.0±6.3)歲。以上患者均經病理學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病理分型:腺癌41例,鱗癌25例,腺鱗癌12例;TNM分期:Ⅲa期9例,Ⅲb期25例,Ⅳ期44例。全部患者的Karnofsky評分均高于70分,預期生存時間超過3個月,將心肝腎功能異常及明顯的化療禁忌證患者排除。兩組患者的性別與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給予觀察組紫杉醇聯合順鉑進行治療。在患者進行化療的前3天采用25mg/m2順鉑(貴州漢方制藥有限公司,H20020272)+500mL生理鹽水,靜滴。并分別在第1、8及15天采用35mg/m2多西紫杉醇(海南紫杉園制藥有限公司,H20066558),靜滴,1h/次。每次化療前采用3mg格拉司瓊(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H20041206),靜脈緩慢推注,以防止嘔吐。若患者白細胞數量
1.3療效與毒副反應判定標準
治療效果按照實體瘤療效評判標準進行判定。(1)完全緩解(CR):患者的可見病灶全部徹底消失且持續時間>4周;(2)部分緩解(PR):患者腫瘤病灶最大垂直徑與最大徑的乘積縮小>50%且持續時間>4周;(3)穩定(SD):患者的腫瘤病灶兩徑乘積縮小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51.28%(20/39)、23.08%(9/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為(12.6±1.8)個月、(8-2±1.6)個月,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1年的生存率分別為48.72%(19/39)、28.21%(11/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毒副反應情況比較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毒副反應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關鍵詞:替諾福韋酯;拉米夫定;依非韋倫;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現代社會中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致死率,,對患者的各類器官損害極大[1-2]。臨床上控制以及治療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為藥物療法,其中拉米夫定、依非韋倫以及替諾福韋酯均為常見藥物。為了進一步了解藥物治療的效果與安全性,本研究通過拉米夫定、依非韋倫療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替諾福韋酯聯合療法對比取得了較為滿意結果,現將其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x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并隨機分成45例觀察組以及45例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29歲~45歲,平均年齡為(35.13±3.06)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30歲~46歲,平均年齡為(36.09±3.1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且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者使用拉米夫定、依非韋倫聯合療法。①對患者進行免疫調節以及干擾素等基本抗病毒治療;②藥物主要使用拉米夫定(葛蘭素史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581)以及依非韋倫(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33265);拉米夫定使用劑量為100 mg/d,平均1次/d;依非韋倫使用劑量為600 mg/d,平均服用1次/d。觀察組:本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加用替諾福韋酯進行治療。其中,使用的藥物為替諾福韋酯(美國生物制藥公司,國藥準字:H20120487),使用劑量為300 mg/d,平均1次/d。
1.3觀察指標 本研究主要對患者的HBV DNA低于檢測下限率、血清HBV DNA、HIV RNA轉陰率三個指標進行觀察。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的統計分析操作均使用統計軟件SPSS19.0。其中,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字2檢驗,P
2結果
2.1治療半年相關指標對比 6個月后,觀察組HBV DNA低于檢測下限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血清HBV DNA含量值明顯低于對照組,且P
2.2治療一年相關指標對比 1年后,觀察組HBV DNA低于監測下限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血清HBV DNA含量值明顯低于對照組,且P
2.3 HIV RNA轉陰率對比 1年后,觀察組中出現HIV RNA轉陰的有42例,轉陰率為93.33%;對照組中出現HIV RNA轉陰的有35例,轉陰率為77.7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字2=4.41,P
3討論
艾滋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乙型肝炎病毒具有較大范圍的感染性,二者同時發生極易導致兩種疾病都加重且發展成為更為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目前,臨床上治療該合并疾病主要采用藥物療法,據調查,近年來有研究發現拉米夫定、依非韋倫、替諾福韋酯藥物均對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產生積極的治療效果[3-5]。為了進一步證明其療效,促進疾病的治療進程,本研究通過聯合藥物療法的的對比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從本研究結果可知,在拉米夫定、依非韋倫聯合療法下,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半年后以及一年后的HBV DNA低于檢測下限率均有所提升,血清HBV DNA含量值也有所下降;說明拉米夫定以及依非韋倫對控制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從觀察組的拉米夫定、依非韋倫與替諾福韋酯聯合療法效果看來,觀察組在治療半年后以及一年后包括HBV DNA低于檢測下限率、血清HBV DNA含量值在內的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P
綜上所述,對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拉米夫定、依非韋倫聯合替諾福韋酯療法對進一步控制患者的病情具有顯著效果,安全性高,可推廣。
參考文獻:
[1]何宗運.替諾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治療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5,9(02):256-258.
[2]楊蓉蓉,桂希恩,熊勇,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對艾滋病患者聯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09):533-537.
[3]高化國.替諾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治療艾滋病合并乙型 肝炎病毒感染分析[J].系統醫學,2016,1(0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