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主流的云計算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云計算技術的定義
云計算技術當前互聯網技術之一,其定義在互聯網技術行業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定義,但是通過目前各個產業中存在的各類云技術使用范疇進行有序的統一,不難得到云技術的模糊定義,云計算技術是以資源虛擬化為基礎網絡載體,以提供基礎框架、平臺、應用等服務為形式,整合大規模的計算、存儲、數據、應用等分布式資源,按照服務等級協議向使用戶收費的資源平臺服務模式。云計算技術作為一項互聯網資源平臺化分享的技術,它更多的是將電子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為基礎,進行虛擬化的信息平臺建立,并且以用戶的需求實現不同資源信息的提供,當前形勢下,云計算技術發展迅速,形成了很多成熟的技術,例如網格計算、海量存儲、Web服務、瀏覽器和虛擬技術等等。
2 云計算對于國企未來發展的影響
云計算技術作為當前各行業主要流行的網絡技術之一,已經被現代的許多工業生產管理活動所應用,我國國有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競爭中的主體構成,更多時候代表著社會生產力先進水平,代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其他私營企業和民營經濟沒有的優勢,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外來企業、混合型企業的參入、民營企業的不斷壯大,我國國企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局勢。新的形勢下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管理工作生產工作的效率,成為我國國企提高本身綜合競爭力新的工作重點。根據現代化管理經營理念的戰略發展指導思想,不難得到要實現我國國企生產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首要的就是進行傳統舊有管理工具和管理方式的改良,在我國舊有的傳統管理生產工作中,生產管理工作的信息多是以語音紙質的形式進行傳遞,新形勢下伴隨著競爭機制的加劇,原有的傳統信息傳遞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瞬息萬變的競爭市場,尤其是信息搜集和匯集速度的不及時,極大程度上給我國國企相關生產管理政策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延遲,從競爭的源頭,我國大多數國企的經濟活動的開展已經落后于廣大的私營或者外來企業,因而改變信息傳遞模式成為當前國企生產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的一大重點。
云計算技術作為當前適用性強、信息傳遞速度快的新式網絡技術悶雷,其對于企業信息傳遞和企業經濟策劃制定有著極大的幫助。云計算技術通過服務器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平臺,對于企業本身的各種生產銷售業務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整理出對企業現階段或者將來階段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夠對企業往昔的生產活動信息進行有序科學的列表式對比,從而以遠超傳統數據信息整理人員的工作成績,向廣大的國企管理人員提供清晰完整科學的企業市場數據信息支持,為國企下一步的生產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礎。
與此之外,云計算技術作為當前主流的企業應用型互聯網技術,其更大的效能在于信息的綜合平臺化。企業通過自己私營的云服務器或者服務商提供的服務器,通過在虛擬的平臺上建立企業本身的生產管理制度表,從而以互聯網技術獨有的動態感官功能,實現對企業各個不同階段數據的記錄比較,進而保證對企業的二十四小時不間歇監察監督工作,極大程度的提高了企業本身各個部門的工作效率。云計算網絡信息技術的一大優勢便是其部署迅速,對于未來企業各項目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彈性擴展能力。云計算的規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服務器的節點可以伴隨著國企本身經濟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從而擴多,并且及時的將新的企業生產節點或者部門節點拉入到國企整體的規劃管理活動當中,極大程度的提高了國企在進行前瞻性戰略核心觀念方面的工作效率,更節省了不少的工作時間。而且云計算技術本身有著強大的計算能力、高可用性能夠更快的相應市場信息的發展變化,從而實現高度虛擬化資源統一組織、組成一個龐大的資源平臺,統一提供服務,在引導企業更低消耗的同時,提高國企的利潤從而實現企業的戰略經營,形成國企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
3 云計算在我國國企中的應用現狀
我國云計算技術相比較發達國家,其發展的速度和發展開始時間均較落后。Google作為我國第一個運行Goolge云計劃的廠商,在我國大范圍各大高校合作建立云服務器聯絡站,從而建造起了自己的云計算服務網絡。而IBM\HP等大型公司緊隨其后,2008年我國無錫市政府率先與IBM合作開展了一系列的云計算項目合作,這標志著我國國企第一個應用云計算系統的特例出現,隨后伴隨后我國南京政府開始建設國內首個“電子商務云計算中心”并且與廣大服務器廠商合作,實施布局全國范圍的云計算推廣方案。與此同時北京、山東、廣東等省市也開始加快了對云計算技術的相關服務的建設和云營,通過云計算搭建了政府辦公信息平臺,逐步完成了對電子政務、公共醫療、數字化城市等方面的應用部署,而此段時間我國多數國企業在政府的引領下開始大范圍的引用云計算數據信息技術,縱觀我國國企當前的云計算技術應用,不難發現我國多數國企云計算技術的應用范圍和應用深度相比較國外先進大型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
當前階段伴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國內經濟市場中參與元素的多元化,國企所占的市場地位已經從原來一家獨大的局勢變成了多強競爭的局面,新的形勢下廣大國企管理者要從自己的工作角度出發,從而著眼于當前市場的發展狀況,采用新的云計算網絡技術來提高國企的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生產消耗、提高生產效率、擴大銷售渠道、提高企業管理策略的制定實施,從而根本上提高國企的綜合競爭力,在新的條件下不斷的開發新技術,吸收新的人才理論,提高企業本身的品牌文化內涵,實現國企的可持續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志水.云計算的現在和未來[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0(01).
關鍵詞:桌面云;虛擬化;服務器;協議;中間件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0-0015-03
過去的幾年里,說起信息技術領域的熱門話題,云計算技術應該是首當其沖、不可不提的。“云計算”為人們使用網絡提供了幾乎無限多的可能,當然也包括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應用。正是基于云計算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必定是教育與云計算的相結合。現代高等教育無論是高校的教學還是科研工作,計算機機房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塊基地。云實驗室也就是”云”機房的概念應運而生,它是云計算技術和虛擬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
1 “云”機房技術基礎
1.1 云計算技術
“云”機房系統的構建首先有賴于云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分布式系統、虛擬化、Web2.0、面向服務的計算和效用計算這五種技術在云計算的實現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型機計算系統,集群計算和網格計算是云計算技術發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作為一種服務模式,根據交付內容的不同,目前云計算包括三個層次的服務: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
這三種服務類型相互關聯,從底部到頂部,構成了云計算技術的整體組織結構,同時也將利用云計算技術提供的各種服務進行了從底部到頂部的層次劃分。
1.2 虛擬化技術
虛擬化技術是指將計算機的物理資源(如硬件、運行環境、存儲以及網絡等)進行抽象化后呈現給用戶,從而實現底層硬件和上層軟件的分離的方法。它可以將單個資源劃分為多個虛擬資源,也可以將多個分散資源整合為一個虛擬資源,它可以用于在操作系統中隔離應用程序的運行環境,也可以創建多個虛擬環境,如本文研究的“云”機房中的服務器端模擬多個操作系統界面。
虛擬化技術擁有龐大的技術和概念體系,根據其仿真的服務和實體,可以將虛擬化技術分為執行環境虛擬化、存儲虛擬化和網絡虛擬化。也就是說,利用虛擬化技術不僅可以為應用程序提供運行的抽象環境,也可以用于存儲、網絡以及客戶端/服務器交互的虛擬化。
虛擬化技術在應用上,比較典型的有服務器虛擬化和桌面虛擬化。
1.3 “云”機房的理論研究
1)“云”機房的虛擬化架構組成
“云”機房的虛擬化架構可以說是桌面虛擬化架構(VDI)的局部應用。VDI架構的原則是“集中計算,分布顯示”。通常,VDI方案的基本架構可以分為三層。頂層是用戶訪問層,用戶通過支持VDI訪問協議的終端設備進入VDI。中間層是虛擬架構服務層,用戶訪問層通過特定的顯示協議和中間層實現通信,從而獲得安全、規范、高可用的桌面環境。最底層是存儲服務層,虛擬架構服務通過調用存儲協議來訪問在該層中存儲的用戶數據、屬性、鏡像等。
具體地說,一個“云”機房的虛擬化架構應該主要包含終端客戶端、管理服務器和虛擬桌面服務器。
2)“云”機房的虛擬化顯示協議
桌面虛擬化顯示協議連接著終端客戶端和服務器中的虛擬桌面,負責將終端客戶端輸入的信息經過打包、壓縮、加密后傳輸給虛擬桌面服務器中對應的虛擬機進行計算,然后將計算的結果再進行打包、壓縮、加密傳輸到終端客戶端并解析顯示給用戶。因而,桌面虛擬化顯示協議的效率是用戶體驗的關鍵,也是桌面虛擬化技術的關鍵技術之一。
當前主流的桌面虛擬化顯示協議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RDP協議,第二種是ICA協議,第三種是PCoIP協議,第四種是SPICE協議。
2 “云”機房平臺架構設計
2.1 桌面云平臺架構總體設計
桌面云平臺的總體架構設計如下圖1所示。整個桌面云平臺架構分為三部分,終端客戶端(云終端)、管理中間件(Broker)和虛擬桌面服務器端(Host)。每個部分具w包含的功能模塊設計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如上圖所示,在整個桌面云平臺中,終端和服務器端通過管理中間件實現連接。具體來看,是終端的Broker客戶端模塊Broker Agent對管理中間件中的終端接口進行訪問從而實現終端和管理中間件的通訊,然后獲取到終端的顯示桌面,接著通過Spice協議實現自身SPICE客戶端到虛擬桌面服務器中的SPICE服務端的通訊,同時由虛擬桌面服務器中的服務器客戶端Host Agent來實現服務器端虛擬機及各種資源的管理,其管理接口Host Agent接口由管理中間件提供。
2.2 云桌面平臺服務器
將桌面“云端”化的前提條件是將服務器資源虛擬化。虛擬環境管理套件、虛擬化管理接口、QEMU-KVM平臺、SPICE顯示協議,是虛擬化服務器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1)QEMU-KVM虛擬化平臺
作為一款純軟件的虛擬化模擬器,QEMU在Linux平臺上被廣泛使用,其開源性為研究提供可能。它可以通過模擬的方式虛擬化出各種常見的硬件架構,且模擬效率較高,再通過非開源的KQEMU軟件的加速,可使整個虛擬環境的運行速度與實體機相媲美。同時為了突破QEMU的I/O系統瓶頸又引入了Virtio,于是其整體架構如圖2所示:
2)桌面顯示協議SPICE
SPICE是一種體驗度較高的遠程桌面顯示協議,在整個桌面虛擬化架構中承擔的僅僅是內容的顯示功能,它本身不參與控制信息、執行邏輯等數據的傳輸。所有涉及執行、處理等功能時都將在服務器端執行。SPICE協議只顯示更新變化的顯示內容,因此它對帶寬的要求極低。這也是保證虛擬客戶端高效率執行的前提。
SPICE服務端可以利用SPICE協議與遠程的客戶端和建立虛擬設備接口的虛擬機進行通信。當前對象的覆蓋關系和依賴關系需要通過維護一個樹結構體和一個命令的序列來管理,同時把虛擬機的QXL指令轉化為SPICE協議傳遞給客戶端。
3) Libvirt虛擬化管理接口(Host Agent)
作為一套開源的函數庫,不少主流的虛擬化工具都采用了Libvirt來進行開發。大部分虛擬化管理平臺的虛擬機管理功能都被Libvirt所支持。
在構建Libvirt管理平臺時,可將Libvirt與被管理的虛擬機置于同一臺物理機上,也可以將它們分離開置于不同的物理主機上。在同一主機上的邏輯結構為:最底層的物理主機;第二層的Linux操作系統;第三層為虛擬化管理平臺和Libvirt;虛擬機管理應用位于Libvirt之上,虛擬機則位于虛擬化管理平臺之上。
2.3 虛擬化平臺中間管理組件
中間管理組件是整個虛擬化架構中的“橋梁”,能讓用戶通過云終端連接到遠程虛擬化桌面中,可以實現虛擬化平臺的監控、虛擬機的管理、用戶的管理、數據庫的管理、虛擬機的申請管理、終端連接的管理等,是位于云終端和虛擬桌面服務器端之間的非常關鍵的部件。該組件又被稱為Broker。
虛擬機的管理是虛擬化Web管理平臺的核心。管理中間件可以連接到虛擬桌面服務器上,服務器端的和虛擬機相關的信息和數據都可以被中間件所調用,從而實現對虛擬機的管理。
2.4 終端客戶端
終端設備客戶端主要實現三方面功能,第一是建立與管理中間件的聯系也就是Broker Agent;第二是實現SPICE顯示協議的API接口工作;第三是對當前終端設備的配置。
高校“云”機房的終端客戶端一般采用專用的云終端設備來建立虛擬桌面與用戶之間的聯系。從用戶端輸入來說,“云”終端將用戶輸入的數據或信息,經過編碼、壓縮、加入安全碼后通過遠程桌面顯示協議將其傳送到虛擬機,虛擬機在執行這些指令后將執行結果再進行編碼、壓縮、加入安全碼后傳輸給“云”終端,最后“云”終端將這些信息解碼后在終端顯示設備顯示出來,從而使用戶獲得PC般的體驗。
3 “云”機房的管理模塊設計
3.1 桌面模塊
“云”機房的桌面模塊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桌面教學管理模塊、教學桌面模塊和個人桌面模塊。
教學桌面管理:對場景(即不同的教學實施環境)的新增、查找、激活、場景桌面開機、場景桌面關機,開機加速、修改場景及刪除基本功能的操作。
教學桌面:對教學場景管理應用,及各場景下的教學桌面的開機、關機、重啟、暫停、恢復、查看桌面、查找基本功能的操作。
個人桌面:對桌面基本功能及修改桌面、動態遷移、存模板、快照功能實施。
3.2 模板模塊
模板模塊主要包括硬件模板、教學模板、個人模板和終端模板等。硬件模板主要是針對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虛擬機硬件配置模板,如選擇具體CPU、內存、硬盤數據等。教學模板下主要包含5個功能塊,制作模板、編輯模板、更新桌面、下載模板、刪除模板。個人模板功能設計主要包含4個,制作模板、編輯模板、下載模板、刪除模板。
3.3 終端模塊
終端模塊主要包含教室管理、終端管理和會話管理三個方面的功能。
在教室管理模塊,通過課程列表應該能夠查看和編輯每個教室不同時間的教學桌面課程詳情。設定時間到達可自動激活預設桌面,以方便教學。教室管理具體功能設計主要包括對教室的新增、編輯、刪除、搜索基本功能的操作。
終端管理是針對所有通過Windows/Linux客戶端登錄連接到服務器的終端信息,包含終端的IP、MAC地址及其連接桌面的相關信息。終端管理具體功能設計主要包括對終端喚醒、關機、修改IP/計算機名/教室、配置參數功能的管理。
會話管理主要功能是對客戶端以教學/個人桌面接入時形成的會話進行顯示和管理。
3.4 其他模塊
“云”機房管理系統還應該包含用戶模塊、排課模塊、監控模塊、安全模塊等方面的設計。用戶分為管理用戶和普通用戶,管理用戶實現對用戶的新增、編輯、搜索、刪除等。普通用戶分為兩種:普通用戶和教師用戶。實現新增用戶、編輯信息、批量導入、批量導出等功能。排課模塊主要功能是完成“云”機房的課程安排,要包含每節課開始以及結束的時間、每節課教室配置信息以及排課與清除等功能。監控模塊主要是對主機和桌面進行時時監控,方便查看數據找到性能瓶頸。安全模K主要包括對系統的備份、鏡像、升級和操作日志等方面的功能設計。
另外,根據高校教學管理的需求,在整個管理系統中還可以增加多媒體網絡教學軟件和在線考試的設計。實現網絡教學過程中的屏幕廣播、文件傳輸、鎖定控制、短線鎖定、教學內容登錄查看、可視對講、屏幕錄制、電子點名、上線同步廣播等功能,更好地滿足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在線考試模塊,實現題庫的導入、編輯,試卷生成,在線計時、評分等功能。
4 結束語
基于“云”的計算機機房有眾多的優點,但設計、構建的過程并不簡單。隨著“云”技術和硬件水平的飛速發展,“云”機房設計方案也將不斷成熟和發展,基于“云”的計算機機房必將成為高校機房的建設趨勢。
參考文獻:
[1] 徐哲. 績效導向的高職院校電子閱覽室建設模式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4,10(34).
[2] 朱朝輝. 簡述校園網機房“云”設計與實現[J]. 電子制作, 2013(8).
[3] 謝炫. 淺談高校公共機房虛擬化的建設[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4(27).
關鍵詞;高校聲像檔案;數字化;云時代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7-0279-02
高校的聲像檔案是高等學校歷史發展的結晶,通過畫面、聲音的生動內容,客觀形象地記錄和再現一個學校發展的歷史面貌和各方面的情況,不僅是教學、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長期積累,是高校寶貴的文化資源財富,更是高校未來發展戰略制定的翔實依據。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帶來了各個領域的深刻變革,高校聲像檔案管理的數字化早已成為高校檔案管理的主流趨勢,尤其是近年來計算機云技術的廣泛滲透,各類信息獲取及服務領域全面進入了以“數據網絡集中存儲”為顯著優勢的“云時代”,為高校聲像檔案管理的收集、存儲和使用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技術手段,也為高校聲像檔案管理提供了更加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的信息技術整合平臺,使高校聲像檔案有了更為便捷的管理和共享方式,有了更加安全、更易于訪問的存放位置,使高校聲像檔案管理全面走向智能化。
1 高校聲像檔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瓶頸
1.1 來源復雜 缺乏甄選機制
隨著數碼相機、攝像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微信、美拍、QQ空間、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的新興和發展,使每位師生都有可能成為聲像資料的來源,特別是在基層組織的活動中,檔案部門往往處于被動地位,無法預先掌握活動信息,對拍攝者水平、聲像資料的拍攝質量、保存條件都無法控制,更遑論控制聲像檔案的質量。在拍攝條件和拍攝水平良莠不齊的情況下所產生海量的聲像數據面前,如何進行甄選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第一手資料的篩選主體是資料產生的部門還是檔案管理部門都較為模糊,高校檔案管理也沒有明確的規范和篩選標準,缺乏完善甄選的機制,要么是簡單的資料收集匯總,要么墨守于以往的個人工作經驗。
另外,高校原有其他載體的聲像檔案如實體照片、錄音磁帶、錄像帶資料的數字化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也需要完善的甄選機制來進行甄選,對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聲像檔案進行無損數字化轉換、修復、妥善保存和有效開發利用都是高校檔案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2 歸檔模糊 檢索效率低下
聲像檔案的歸檔范圍較廣,內容也較為繁雜,大多數高校檔案管理部門沒有明確的規范來界定歸檔范圍和內容;檔案的管理分類依循也各不相同,但原有的分類方法的滯后是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無論是以時間為序或是以事件為題,還是以人物為主,單一線性的分類方法都無法滿足日后工作的檢索需要。
1.3 各自為政 存在共享盲區
學校的聲像檔案管理部門往往是重大活動和事件發生后的資料整理和匯總部門,事件策劃和發生的主體部門有著更豐富和詳盡的一手資料,有些生動活潑的畫面往往因為不夠嚴謹和嚴肅而被屏蔽在轉交檔案管理部門之前,而高校的管理和宣傳都應緊跟時代潮流,順應學生的實際需要,檔案部門不僅要保存具有歷史記錄價值的聲像資料,更要注意搜集這些反映時代潮流和思想風向的趣聞趣事,全方位的記錄和再現師生的精神面貌。另外,在工作實踐中發現,越是有價值的聲像檔案涉及重大的事件和重要人物,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個人榮譽性,往往越難歸檔,更容易散落于資料檔案發生當事人和當事部門。事件發生部門不知檔案管理部門篩選和留存了哪些資料,檔案管理部門也不了解當事部門實際的檔案交接情況,造成了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加之因為檢索效率的低下,其他相關部門在使用和查找資料往往不愿大費周章的查閱學校的檔案,也免于沉溺浩瀚的資料翻閱查找,更樂于直接向當事人和當事部門索取。
2 云計算技術在高校聲像檔案數字化管理中的應用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基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現階段廣為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云計算是一種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的模式, 通過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快速獲取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等資源。簡而言之,云計算技術與以往IT技術相比較,其優勢在于能夠通過網絡服務模式進行大規模的信息數據處理,對信息的獲取、存儲及服務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整合。
2.1 云計算技術在聲像檔案收集方面的作用
云技術在攝影攝像產業的廣泛應用,云相機、云攝像機的出現無限地延伸了聲像檔案的信息量,聲像資料的收集不再受相機、攝像機的存儲能力所限,可以隨意采集盡可能詳盡的聲像資料,通過這些終端設備所產生的聲像文件可以即時直接上傳至云服務器,也可以通過微信、百度云端等自媒體平臺隨時隨地的分享,免去了以往活動或事件發生之后檔案管理部門逐一向基層部門收集的繁瑣,既簡化了工作的流程,還將聲像資料在收集和交接過程中的流失風險減小到最低程度。
2.2 云計算技術在聲像檔案存儲方面的作用
目前,云存儲的市場已形成一定規模,為企業和機構提供的信息服務也日臻成熟。建立高校聲像檔案的云存儲平臺與以往將照片、視頻、音頻文件匯總后刻錄光盤的方法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其一,多用戶共享及共享的權限化。為基層部門開設低級用戶,僅授權給基層文件上傳、查看和編輯本部門文件的工作權限,檔案管理部門只需將他們上傳的聲像文件進行分類篩選、歸檔即可;待基層有查找需求時,臨時開通權限,既便于對聲像檔案的管理,又避免重要信息被刪、誤路徑轉移等誤操作。其二,安全性高。云存儲平臺的專業的數據加密技術和防火墻設計以及多機房互備,最大可能地保證了聲像檔案的數據安全,比以往在光盤、移動硬盤、本地硬盤的存儲方式更具專業和安全性。其三,協作機制簡化工作流程。云存儲平臺不僅可以實現數據的快速傳輸,還可以通過檔案留言的功能,來建立協同作業的機制,擁有留言權限的使用者可以留言讓上傳者或其他同事修改,也可組織組員討論該檔案是否有留存的必要和意義以及提出相應的修改和編輯方案;上傳者也可以將聲像檔案的文字描述盡可能細致;一旦修改完成,上傳者直接上傳修改后文件,檔案管理者即可收到消息提醒,實時了解工作進度,免去了以往通過電話、郵件進行通知、詢問、文件傳輸、文件下載、再歸檔等一系列繁瑣工作。
2.3 云計算技術在聲像檔案使用方面的作用
隨著云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云平臺不僅是聲像檔案便捷、安全的存儲平臺,還是聲像檔案文件的初級處理平臺。通過平臺提供的對象存儲 OSS 功能可以對圖片進行格式轉換、縮略圖、剪裁、水印、縮放,對音視頻轉碼等操作,檔案管理者和上傳者都無需掌握專業圖像、音頻、視頻處理軟件就可以將聲像檔案編輯為適當的格式和符合要求的樣式和大小,更便于聲像檔案的使用。
云技術使海量的聲像檔案數據庫中的檢索操作變得容易,通過檢索聲像檔案文件的關鍵字就能迅速地查找到相關的資料,再通過瀏覽縮略圖或在線預覽音視頻文件,進行下一步的文件下載等操作,比起以往的聲像檔案檢索方法在速度和準確性上有質的飛躍。
云平臺的操作日志化,對于多成員共享和編輯的環境,實現了記錄用戶操作路徑的功能,更易于糾正聲像檔案管理者和使用者的不規范操作,實現了聲像檔案從上傳到使用的全程規范管理。
3 云時代背景下高校聲像檔案數字化管理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云計算技術為高校的聲像檔案管理提供了便捷而安全的文件收集、存儲平臺,為提高聲像檔案管理效率和使用質量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也給聲像檔案管理帶來新的挑戰。網絡文件傳輸的便捷也使知識產權保護、國家信息安全等相關領域的法規空白點突顯,提高和增強檔案管理的知識產權和保密意識是檔案管理工作者首要任務。與其他職能部門協同,參與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法規也是業界同仁嚴肅思考的首要課題。
由于技術的發展,聲像檔案的數據安全性已有非常成熟的技術保證,但不時爆出服務商服務器被黑客攻陷造成客戶數據外流的新聞,高級別機密文件的云存儲安全問題仍然不容忽視。通過多服務器多重備份等技術手段數據的持久性盡管已如云技術平臺服務商所標榜的99.99%,但仍有丟失損毀的風險存在,這就要求檔案管理者認真篩選合作服務商,選擇技術成熟、硬件設備優質、開發維護技術團隊實力雄厚的服務商進行合作,多學習多考察,為聲像檔案管理做好客觀技術保證。
云時代的到來為高校聲像檔案管理水平提供了高質量提升的契機,為檔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證,所帶來的挑戰歸根結底就是對檔案管理人員素質提出的新要求,不僅要求檔案管理者需要具備檔案管理經驗和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還要求具備適應時展不斷地學習能力,來處理和解決檔案管理工作中信息的收集、歸檔、開發及挖掘各環節的管理瓶頸,應對不斷涌現的技術難題,以先進科學的管理意識、與時俱進的管理手段和踏實穩健的工作態度來開創高校聲像檔案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許雯倩.論云技術在高校聲像檔案管理中的積極嘗試[J].蘭臺世界,2016(11):44-45.
關鍵詞:云計算 圖書館 海量數據存儲 存儲技術 虛擬技術
中圖分類號:G25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38(2010)03-0099-003
Research on the Library Mass Data Storage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Du Haining (Library of Lishui College, Lishui, Zhejiang,323000)
Abstract:As a result of mixing and evolving of many technologies, the new kind of commercial computation model---cloud computing---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being safe and reliable, capable of mass data storage, as well as easy and convenient to use. Distributed data storage technology and related virtual technology of cloud computing are used by the libraries so as to have a reduction of the storage and maintenance costs besides acquiring the benefits of being reliable and safe in storing the date and convenient in sharingdata between different devices.
Key words:cloud computing; libraries; mass data storage; storage technology; virtual technology
CLC number:G250.7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99-003
網絡時代中,信息爆炸使得信息量呈指數型增加,近幾年世界范圍內磁盤存儲系統的容量仍將以每年近80 %的速度遞增。作為信息資源中心的圖書館面臨與日俱增的信息資源存儲問題,增大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存儲能力,更大程度的實現信息資源的長效保存和資源共享成為圖書館人思考的一個問題。作為一種新型的基于互聯網的商業計算模型,是多種技術混合演進的結果,成熟度較高,又有大公司推動,云計算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在云計算的模式之下,圖書館的海量數據可以存儲在通過互聯網連接的任何一臺電腦或終端設備,并通過網絡來高度共享使用,[1 ]能解決困擾圖書館的數據存儲和共享等問題。
1 圖書館數字資源存儲現狀概述
1.1 圖書館數字資源存儲方式及比較
目前,國內圖書館數字資源存儲方式主要包括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DAS,直接附加存儲)、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網絡附加存儲)、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儲局域網絡)三種。
(1)直接附加存儲(DAS)。直接附加存儲是指主機與存儲設備之間的直接連接,存儲設備通過SCSI或ATA作為數據接口的存儲方式。[2 ]是目前國內比較成熟的數字資源存儲方式,具有標準統一、兼容性好等優點,但面對指數型增長的信息量,DAS存儲方式存在可靠性和安全性較低的缺陷。當存儲服務器出現故障時,將會導致存儲設備中的數據不能被讀取。其次,DAS的擴展性差,因為DAS 沒有獨立的存儲操作系統,不能提供跨平臺的文件共享功能,各服務器不能共享原有的DAS設備。另外,由于受服務器性能的局限,以及DAS數據存儲模式是分散的,各系統下的文件必須分別存儲,容易形成信息的孤島,不利于資源的共享。
(2)網絡附加存儲(NAS)。網絡附加存儲是指直接接在網上的存儲設備,實際上NAS是一臺專用的存儲服務器,數據通過網絡協議進行傳輸。[3 ]網絡附加存儲支持異構服務器間的數據共享,在資源存儲的可靠性方面也有所改善,但NAS的數據備份時消耗較多的通信帶寬,導致數據傳輸速度過低,另外NAS不支持數據庫服務,因此不適合大型數據庫的應用。NAS依然存在擴展性較差的缺陷,由于受到設備容量的限制,新增加的NAS設備與原有的設備不能很好的集成,這就導致NAS對數據的備份恢復實現起來相當困難。除此之外,NAS技術所需投入的成本很高,因此不能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
(3)存儲區域網絡(SAN)。存儲區域網絡是獨立于服務器網絡之外的高速存儲專用網絡,其將存儲子系統網絡化,實現真正的高速共享存儲目標。[4 ]SAN是繼DAS、NAS之后出現的新興存儲技術,其具有傳輸速度快,擴展能力強,共享能力高以及可靠性、安全性好的特點,因此SAN成為現在社會主流的存儲解決方案。盡管如此,SAN依然存在難以改變的缺陷:由于SAN是在DAS和NAS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技術必然復雜難懂,技術實現要求也過于苛刻。龐大繁雜的技術要領必然帶來軟件升級困難和投資成本過高的問題。
1.2 圖書館數字資源存儲存在的問題
各種存儲技術沒有統一技術標準是目前國內數字資源存儲存在的首要問題,使存儲系統從立項到實施均無據可循,建設效果千差萬別,阻礙了計算機與存儲設備之間的高速互聯,甚至難于實現大容量數據共享的解決方案。其次是數據快速備份和恢復能力的缺乏。現階段各圖書館的海量數據存儲系統或大或小的存在系統不穩定的問題。由于各存儲技術不同程度的存在著該技術不能攻克的技術缺陷,任何技術都無法保證存儲系統百分百無故障。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就必須建立切實有效的數據備份和恢復方案。最后,為了達到圖書館數字化、信息化的要求,各圖書館對海量數據存儲系統建設的資金投入不理性。盲目追求現代化主流技術導致圖書館沒有清楚的了解自身需求,并且對建成后系統運行維護費用等缺乏理性分析,因此造成所建存儲系統后期投入更多或投入大量資金卻無法滿足自身需求的現象。
1.3 圖書館數字資源存儲的需求
隨著網絡信息服務的發展和數字信息資源的指數增長,人們在追求信息存儲系統容量擴增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信息存儲在有效性、安全性和存儲效率等方面的問題。針對目前社會較高的數字資源存儲要求,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中心為用戶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必然要在數字資源存儲上迎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1)高性能的存儲系統。將傳統圖書館資源數字化并通過現代化存儲技術進行存儲的目的在于提高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存儲系統、存儲服務器必須擁有較高的性能。目前圖書館用戶對信息的需求量增加迅速,導致存儲系統的訪問量較大,這就要求相應的數據流量也比較大。為了加快存儲系統的數據相應時間,必須采用高性能、實用性強的存儲系統。
(2)可靠完整的存儲方案。在實際工作中,各種不可抵抗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都有可能造成存儲系統的崩潰,為了提高數據存儲的安全性,圖書館必須保證數據存儲在任何條件下都保持可靠完整性,存儲系統或存儲設備出現故障時也不會出現數據損壞和丟失的現象。這就需要圖書館的信息存儲系統建立一個能應對這些危機的存儲方案,如:本機、本地備份,異機、異地備份,甚至是遠程容災系統等,以保證存儲數據的安全可靠。[5 ]
(3)高度的擴展性存儲接口。由于國內圖書館資金有限,對數字資源存儲系統的投資不可能一次性到位,所以存儲方案必須考慮高度的擴展性。一方面存儲系統必須適應多廠商、多平臺和多系統的持續發展,支持異構環境下的多系統多平臺服務;另一方面,考慮到圖書館業務的發展必然導致數字資源的增長,因此存儲系統的建設必須充分滿足數據增長對存儲系統擴容的要求。
(4)適度投資的存儲原則。圖書館在海量數據存儲問題上應該量力而行,根據圖書館的規模及財力選擇適合本館的海量數據存儲方案。若存儲方案沒有考慮圖書館已有數字資源存儲設施,而另行開發建立新的存儲方案,這樣不僅造成重復建設浪費資源,而且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資金浪費。因此,如何保護原有存儲系統建設,減少海量數據存儲的投資成本是構建海量數據存儲時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2 基于云計算的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
2.1 基于云計算的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技術需求
在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中的云計算技術是以計算服務器為核心,動態部署虛擬的硬件服務器。用戶可以實現“無處不在”的訪問,同時也和Web云上的用戶共享流量和計算能力。[6 ]滿足實現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和操作需求的云計算關鍵技術需要:
(1)采用分布式存儲進行數據存儲實現云計算對圖書館海量數據的存儲,并采用冗余存儲的方式來保證存儲數據的可靠性。通過云計算這兩個技術將每個圖書館所有數字資源存儲在“云”中,并由“云”來管理和調度這些海量數據,利用分布式的數據存儲技術和與之相關的虛擬技術使得整合后的圖書館海量數據更加統一有序,實現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完全整合。
(2)為了滿足多用戶對數據的操作,云計算的數據存儲技術必然具有高吞吐率和高傳輸率的特點;同時云計算要求硬件資源與軟件資源能夠更好的被共享,且具有良好的伸縮性。這就要求云計算在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系統開發時必須具備多用戶技術。此技術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基于云計算的海量數據存儲系統能夠服務于大多數用戶,且具有非常容易的伸縮性;其二是該技術提供的附加業務邏輯可以使用戶對SAAS平臺進行擴展來滿足圖書館多用戶同時進行數據操作。
(3)云計算環境下對海量數字資源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解決圖書館中的資源種類多、規模大,對資源實時監控和管理困難的問題。從云計算技術的資源調度的粒度來看,虛擬機內部應用的調度是云計算技術中最受人們關注的技術。
2.2 基于云計算的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系統特點
(1)確保了海量數據存儲系統的可靠性和數據安全性,用戶不必再為數據丟失、系統癱瘓等問題感到困擾。在確保存儲系統可靠性的問題上,云計算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服務器的出錯概率。云計算模式中海量數據不再是存儲于某個圖書館的服務器上,而是存儲在“云” 中的上百萬臺服務器,因此即使“云”中的某臺服務器出現故障,在云端會有其他服務器作為替補來代替崩潰的服務器進行工作。顯然云計算模式下不會造成數據的損壞和丟失和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系統的癱瘓。
(2)通過云計算,圖書館可以輕松的實現不同設備間的數據共享。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具有向用戶傳播信息、使用戶以最大的限度獲取知識和信息。傳統模式下,用戶在特定的圖書館中只能獲得該圖書館提供的資源,即使該圖書館與其他館之間有共享工程建設,用戶獲得共享資源的程序也相當繁瑣,且非常有限。通過云計算模式,相關圖書館之間可以共同構筑圖書館的共享空間,來自于任何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統統存放在“云”中,用戶只需將其電子設備連接至互聯網,就可以訪問和獲取所需的任何數據。
(3)基于云計算的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方式提高了信息資源的更新速度。只要是通過云計算技術來開發海量數據存儲的圖書館都會經常修改和添加新的信息資源,這種圖書館間互相補充的信息存儲使用戶可以獲取到世界上最新的資料和信息。
(4)云計算的出現使圖書館存儲系統的擴展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因為“云”提供無限的空間和計算能力,使得圖書館在社會變遷過程中不必再為海量數據存儲系統的擴展問題煩惱。同時也防止了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系統擴展時對原系統的摒棄和對存儲系統的重復建設。
(5)各圖書館無論規模大小都存在資金不足的現象,云計算模式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海量數據存儲系統建設和維護成本,而云計算技術可以通過少量的費用讓圖書館獲得“云”中上百萬臺服務器提供的服務。云計算對用戶端的設備要求很低,圖書館管理員無需擔心相關硬件升級的問題,另外在“云”端有專業的工作人員維護硬件,無需圖書館管理員勞神。
3 云計算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的思考
云計算將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帶入了新的時代,是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的變革性突破。然而時代在變遷,圖書館及其用戶對海量存儲系統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升,因此無論多么完善的技術都會遇到瓶頸問題,云計算技術當然也不例外。為了使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的云計算技術走的更遠,圖書館應該從各個方面找到云計算已經遇到或可能遇到的瓶頸問題,對其進行改進,使其更好的為圖書館和用戶服務。首先,在云計算模式下,各個加入云計算模式的圖書館之間可以通過有關的協議共享彼此的信息資源。[7 ]雖然這樣豐富了信息資源的內容,但同時也帶來了版權糾紛的問題。因此,為了解決版權問題盡快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乃當務之急。其次,云安全問題一直是人們心中的疑慮,云中上百萬臺服務器提供了數據快速備份和恢復機制,但云端的安全性是否也同樣值得我們信任呢?為了進一步保證設備和數據的安全,必須嚴格加強云端安全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云計算為圖書館用戶提供了一個更為簡單、廉價的資源共享模式。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為了使云計算技術更加完善的應用,它就必須迎合了大部分用戶的需求,不斷解決云計算在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云計算的圖書館海量數據存儲真正發揮其本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黎春蘭,鄧仲華.論云計算的價值[J].圖書與情報,2009,(4):42-46.
[2][3]周敬治,修蔽蔽.數字資源存儲系統的構建模式及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06,(11):106-108.
[4]劉姝.對高校圖書館建設數字資源存儲系統的思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6):75-78.
[5]嚴莊.圖書館數字資源存儲技術方案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6):108-110.
[6]周舒,張嵐嵐.云計算改善數字圖書館用戶體驗初探[J].圖書館學研究,2009,(4):28-30.
關鍵詞:PLC模擬;調試;OPC技術
一、現況簡介: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聯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煤礦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云計算則有效地促進了物聯網與互聯網的智能融合。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在煤礦安全生產中應用的程度,直接體現出整個礦井綜合自動化建設水平。
在集團公司塑造品牌煤礦、建設數字化礦井的號召下,北皂煤礦建成了國內煤炭行業的第一個井下工業以太環網,作為整個礦井信息化的系統平臺,并投入運行。北皂煤礦于2004年開始礦井自動化系統建設,經過多年努力,先后建設了皮帶、供電、選煤、排水、壓風等多個自動化控制系統,貫穿了整個礦井的各個生產環節。這些系統各自采用不同品牌的PLC控制,有德國西門子、美國AB和日本三菱等,分布在礦井各個生產地點。當自動化系統因生產需要調整時,需要在現場對控制設備的程序進行調試和試運行,而礦井生產任務緊張,往往調試時間不足,問題或缺陷不能及時被發現,投入運行后會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因此我們急需一套PLC模擬控制系統,用于礦井各自動化系統調整后程序的調試和試運行工作。
二、項目設計:
2.1項目介紹
北皂煤礦共建設了皮帶、供電、排水、壓風、選煤等多個自動化控制系統,這些系統各自采用不同品牌的PLC控制,有德國西門子、美國AB和日本三菱等。當自動化系統出現問題時:
第一:需要廠家到現場調試處理,而廠家往往不能及時趕到現場,對煤礦安全生產帶來了問題。
第二:出現問題需要及時處理,因這些系統的PLC的編程環境和上位機組態軟件和驅動程序等都不相同,現場設備很難滿足所有PLC系統軟硬件要求。程序的調試過程復雜、繁瑣,需要反復的修改、論證,而且需要人到控制現場進行試運行調試,在調試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因程序編寫錯誤從而影響設備和系統的運行,給正常生產造成了一定的麻煩。
2.2設計原理
可編程序控制器(PLC)是綜合了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通訊技術的一種新型的、實用的自動控制裝置,它被廣泛地應用于工業控制領域,具有可靠性好、穩定性高、實時處理能力強、使用靈活方便、編程容易等特點。目前投入市場的PLC雖然種類繁多,但主流PLC還是由國際品牌壟斷,并大量的應用于礦井的各個自動化控制系統。
PLC模擬系統將幾套國際流行PLC系統設計在一臺實驗臺中,每套PLC系統安裝CPU模塊、數字量輸入模塊、數字量輸出模塊、模擬量輸入模塊、模擬量輸出模塊和常用的通訊模塊。每套PLC系統常用的配套就地操作顯示屏,并配備工控機,安裝上位機軟件和OPC接口。在現場設備出現問題或者需要增加功能等情況時,可以現在PLC模擬系統中編程調試模擬運行。
2.3工作原理
PLC模擬系統為一臺PLC控制柜,柜內安裝PLC模塊,控制柜面板上設計指示燈、按鈕和10寸顯示屏,按鈕可以用來模擬現場干接點傳感器,指示燈模擬現場設備開停狀態。下載通過HMI軟件組態好的畫面到顯示屏,更加生動形象地模擬現場設備運行情況。
2.3.1 西門子PLC模擬系統
S7-300屬于模塊式PLC,主要由機架、CPU 模塊、信號模塊、功能模塊、接口模塊、通信處理器、電源模塊和編程設備組成。
PLC 采用循環執行用戶程序的方式。OB1 是用于循環處理的組織塊(主程序),它可以調用別的邏輯塊,或被中斷程序(組織塊)中斷。在起動完成后,不斷地循環調用OB1,在OB1 中可以調用其它邏輯塊(FB, SFB, FC 或SFC)。循環程序處理過程可以被某些事件中斷。在循環程序處理過程中,CPU 并不直接訪問I/O 模塊中的輸入地址區和輸出地址區,而是訪問CPU 內部的輸入/輸出過程映像區。批量輸入、批量輸出。
梯形圖中的線圈“通電”時,對應的輸出過程映像位為1 狀態。信號經輸出模塊隔離和功率放大后,繼電器型輸出模塊中對應的硬件繼電器的線圈通電,其常開觸點閉合,使外部負載通電工作。外部輸入電路接通時,對應的輸入過程映像位(例如I0.0)為1 狀態,梯形圖中對應的輸入位的常開觸點接通,常閉觸點斷開。某一編程元件對應的過程映像位為1 狀態時,稱該編程元件為ON,過程映像位為0 狀態時,稱該編程元件為OFF。
4、原理的應用
PLC模擬控制系統解把多個國際主流PLC整合在一個控制柜中,進行模擬調試、試運行,避免了操作不當或程序錯誤造成的系統無法正常運行的同時,更避免了繁瑣、復雜的調試過程,極大地縮短了程序調試的時間,為各自動化子系統的建設提供了便利。
該系統應用了PLC技術、OPC技術等先進技術,并把國際主流的多個PLC進行整合到一個控制系統中,通過PLC模擬應用系統的開發可以將礦井所有自動化控制系統或PLC控制系統進行模擬演示,可以為工程技術人員針對礦井控制系統進行程序調整和模擬運行,避免了現場聯機運行和調試造成的失誤甚至影響系統運行等問題。這套系統融合了國際上主流的PLC、組態軟件、OPC接口軟件及編程軟件,可以模擬出礦井所有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包括系統接入、集成和組態等任務,是一套現代化的科技創新系統。
5、應用效果
符合我礦自動化系統開發要求的模擬控制系統整合了西門子和羅克韋爾兩種主流PLC,設計合理,配套就地操作顯示屏,生動形象地模擬了設備的運行情況。系統配備了上位機,并安裝上位機軟件和OPC接口程序,完成了系統平臺的建設。系統配備了相關數字量輸入模塊、數字量輸出模塊、模擬量輸入模塊、模擬量輸出模塊、總線通信模塊及網絡通信模塊。通過對綜合自動化平臺模擬實驗系統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調查發現,通過操作人員的操作,系統運行正常、故障率低,及時的根據需求使用系統進行設備調試,避免了現場聯機運行和調試造成的失誤甚至影響系統運行等問題。
綜合自動化平臺模擬實驗系統的應用,解決了維修人員不足的問題,可以調試完好后直接下井維修,兩班甚至三班的工作單班就可完成,省時省力,共可減少維修人員3名,按1人1年3萬工資計算,每年可節省9萬元資金,在減人提效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效益。綜合自動化平臺模擬實驗系統的應用,大大減少了維修人員誤操作的可能性,進一步確保了設備運行的安全性,帶來因設備損壞造成的經濟效益是非常巨大的。綜合自動化平臺模擬實驗系統的應用,確保系統的安全、可靠、穩定,使企業走在最先進的科技前沿。
6 結論
電信企業面臨轉型
目前,我國大部分電信運營商都提供IDC服務器托管和租用等相關業務,盡管“出租機架+出租帶寬+提供簡單維護”這種服務模式利潤率低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但在傳統的IT建設和交付模式下,電信業的IDC業務轉型舉步維艱;同時,隨著用戶數量和新業務的迅速增長,數據和設備均已出現不斷膨脹的局面,并直接導致后端的數據中心越來越龐大,其空間、能耗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因此,電信運營商急需一種新的IT服務交付模式,以擺脫當前的不利局面,加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優勢。
日前,IBM公司召開了主題為“成就智慧電信,致勝步步為云”的IBM電信行業云計算開發者大會,推出了Power Cloud云平臺戰略。IBM大中華區系統與科技部電信行業總經理侯淼認為,面對業務轉型和降低成本的雙重挑戰,云計算技術和模式為電信運營商提供了一個非常適合的解決方案,他們可以依托自身規模化網絡實力和客戶資源,憑借高效的云平臺提供的高度虛擬化和整合的計算資源,將簡單的提供機架和帶寬轉變為出租計算能力,并提供數據保護和業務連續,以此向云服務商轉型。而電信運營商向云服務提供商轉型又恰恰具有天然的自身優勢,他們擁有完整的網絡資源、用戶資源、品牌認知度,以及良好的服務保障體系和客戶關系,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侯淼說:“IBM全新的Power Cloud戰略涵蓋系統資源池、管理平臺和ISV服務,將有效幫助電信運營商快速部署、順利轉型、輕松駕云。”
Power彰顯優勢
IBM系統與科技部中國區行業及重點客戶技術支持總經理梁建球認為,當前,云計算主要構建在x86和Unix兩個主流系統平臺上。x86架構入門簡單、成本較低,但其在運算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不如Unix平臺,難以達到電信行業“企業級關鍵業務應用”的需求。而基于IBM Power的云平臺,其核心特征是能夠提供企業級用戶所需要的關鍵計算能力、高度的計算資源垂直擴展性,以及可靠性。
據介紹,IBM Power服務器已經被我國電信行業廣泛應用,很多電信運營商都已開始或正在著手部署基于Power的基礎架構云平臺。在這方面,貴州移動和上海電信已經先走一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貴州分公司以IBM Power服務器和XIV存儲系統為基礎架構,成功建成云計算平臺,實現了按需分配的IT資源使用模式,有效解決了客戶的信息化需求,同時縮短了業務建設周期,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降低了IT運維工作量及成本。貴州移動云平臺建設始于2009年年底,去年2月上線,現已成功運營包括貴州省新農合信息系統、省衛生廳OA、居民健康檔案、天氣預報、高考查分、旅游電子門票、農機補貼系統等36個業務系統,實現了其經營模式和IT運營模式的成功轉型。
上海電信去年開始與IBM開展合作,采用基于AIX平臺的IBM Power Cloud,搭建了金融云專區,為那些業務量很小的銀行提供低成本、高品質的服務,使5年的運營成本可以節省60%以上的投入,并使用戶大大縮短了關鍵業務應用的部署周期。上海電信統一、動態、開放的數據中心云服務平臺,目前已經吸引了大量的企業用戶,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服務價值,還優化了區域投資環境。
三“1”模式
聚攏合作伙伴
在IBM Power Cloud中,IBM提出了“優化的服務器和存儲系統構成云計算資源池、采用IBM系統與科技研發中心的云管理平臺軟件構建完整的基礎架構云、結合具有Power云開發實力的ISV合作伙伴”,即前面提到的三“1”模式,形成了Power Cloud完整的戰略體系。
在三“1”模式中,最引起合作伙伴關注的是IBM中國系統與科技開發中心專門推出的IBM基礎架構云計算解決方案SKC(Starter Kit for Cloud,云計算快速部署工具包)。IBM大中華區系統與科技研發中心副總裁周諗畬說,為幫助合作伙伴和客戶快速部署和實施云計算,該解決方案利用IBM VMControl的擴展方案和多虛擬機平臺支持能力,基于REST開放架構,具有部署簡單快捷、易于上手和使用的特點。該解決方案可利用已有的硬件和虛擬機環境,通過自助式按需獲取計算資源,對操作系統和應用進行快速部署,其模塊化架構非常易于二次開發,并且易于與企業已有的流程和系統整合,該基礎架構云計算解決方案的推出,將使IT基礎架構管理更加輕松和高效。
關鍵詞:云平臺 云存儲 云安全 云資源池
中圖分類號:TP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5)09-0000-00
服務器是云計算平臺的核心,其承擔著云計算平臺的“計算”功能。對于云計算平臺上的服務器,通常都是將相同或者相似類型的服務器組合在一起,作為資源分配的母體,即所謂的服務器資源池。在這個服務器資源池上,再通過安裝虛擬化軟件,使得其計算資源能以一種虛擬服務器的方式被不同的應用使用。這里所提到的虛擬服務器,是一種邏輯概念。對不同處理器架構的服務器以及不同的虛擬化平臺軟件,其實現的具體方式不同。在x86系列的芯片上,其主要是以常規意義上的VMware虛擬機或者其他廠商虛擬機的形式存在。云主機所采用的X86服務均為目前業界主流,高性能的PC服務器,所使用的虛擬化軟件為業界商用最穩定、最可靠的VMware虛擬化軟件,有效保障了軟硬件設備的兼容性。
在提供云平臺服務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服務類型(例如計算資源租用、存儲容量租用服務、網絡帶寬租用服務等),均有準確的計量的方法來自服務動控制和優化資源配置。即資源的使用可被監測和控制,是一種即付即用的服務模式。政府部門可根據實際使用的資源服務情況,按需租用付費,同時可進行彈性擴展,減少了一次性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建設時間去擴容硬件設備,以及不需要承擔硬件設備維護、折損等后續運維服務的支出。對于云服務而言,各種底層資源(計算、儲存、網絡、資源邏輯等)的異構性(如果存在某種異構性)被屏蔽,邊界被打破,所有的資源可以被統一管理和調度,成為所謂的“資源池”,從而提供按需服務;對用戶而言,這些資源是透明的,無限大的,無須了解內部結構,只關心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即可。審批中心私有云平臺部署在溫州濱海的云計算中心,將通過光纖直接聯入甌江口新區核心網絡。甌江口新區是溫州中心城市主拓展區和溫州海洋經濟示范區。在審批中心需部署業務系統,從系統建設、資金投入、設備維護等方面考慮,云計算是非常合適的解決方案。
在充分研究本項目需求及考慮到技術的可行性,項目的可實施性及積累的云計算建設經驗基礎上,對整個云基礎實施進行邏輯功能的模塊化劃分。
1 以數據交換為核心,構建云網絡
包含核心的數據交換、數據的匯聚、存儲交換機等。圍繞云網絡通過設置,構建云安全區,DMZ數據交換區、主機資源、存儲資源、管理平臺等。
2 云安全區,在該邏輯區域首要是解決所構建系統的安全性
通過防火墻進行不同網絡之間的隔離;使用IPS/IDS對病毒掃描,及入侵進行檢測;同樣可以選擇對網絡DDOS攻擊進行防御和分流的設備,保障系統能夠正常訪問。對于用戶的認證及訪問可以通過用戶認證服務器和VPN設備實現安全的接入和訪問。
3 DMZ區
DMZ是英文“Demilitarized Zone”的縮寫,中文名稱為“隔離區”。它是為了解決安裝防火墻后外部網絡不能直接訪問內部網絡服務器,從而設立的一個非安全系統與安全系統之間的緩沖區,這個緩沖區位于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之間的小網絡區域內。在DMZ區域中通常包括堡壘主機、內部防火墻,以及所有需要同外部交換數據的公共服務應用。通過這樣一個DMZ區域,更加有效地保護了內部網絡。審批中心對外平臺應用服務器可部署相關應用至DMZ區,做到內外網數據有效隔離,保障內網數據庫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4 主機資源區
包含審批中心云平臺所需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及網絡資源。該區域所使用的物理服務器均采用業界主流的X86PC服務器,結合主流商用虛擬化軟件Vmware,實現高性能、高可靠的虛擬主機。虛擬主機所采用的均為高性能的塊存儲,有效保障了用戶數據的存取速度。虛擬機所共享的網絡均為千兆網絡,上聯核心設備均采用萬兆網絡,以扁平的大二層,保障了整個云網絡的高帶寬及可靠性。
5 云存儲區
使用中國電信VPN專線與云備份打通,可為審批中心云平臺提供包括虛擬機備份、數據庫備份、文件備份等多項備份服務。審批中心可根據實際應用安全需求,使用云備份產品,自助選擇備份策略,系統將定期自動為重要數據提供多節點的異地備份服務。
6 以數據交換為核心,構建云網絡
包含核心的數據交換、數據的匯聚、存儲交換機等。圍繞云網絡通過設置,構建云安全區,DMZ數據交換區、主機資源、存儲資源、管理平臺等。
7 云安全區
在該邏輯區域首要是解決所構建系統的安全性。通過防火墻進行不同網絡之間的隔離;使用IPS/IDS對病毒掃描,及入侵進行檢測;同樣可以選擇對網絡DDOS攻擊進行防御和分流的設備,保障系統能夠正常訪問。對于用戶的認證及訪問可以通過用戶認證服務器和VPN設備實現安全的接入和訪問。
8 DMZ區
DMZ是英文“Demilitarized Zone”的縮寫,中文名稱為“隔離區”。它是為了解決安裝防火墻后外部網絡不能直接訪問內部網絡服務器,從而設立的一個非安全系統與安全系統之間的緩沖區,這個緩沖區位于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之間的小網絡區域內。在DMZ區域中通常包括堡壘主機、內部防火墻,以及所有需要同外部交換數據的公共服務應用。通過這樣一個DMZ區域,更加有效地保護了內部網絡。審批中心對外平臺應用服務器可部署相關應用至DMZ區,做到內外網數據有效隔離,保障內網數據庫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隨著虛擬化與云計算技術已經進入成熟期,企業選擇構建云計算平臺時不但要考慮一次性投入成本,以及平臺的穩定性、安全性,還可能在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之間搖擺不定,一番思考之后,或是會停在虛擬云架構還是物理主機架構的岔路口上。
公有云成為IT成本持續運營的最佳模式
美國《NetworkWorld》網站在2011年年底對276名CIO就其云應用計劃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已經把部分應用交給服務提供商,讓服務提供商在公有云上托管它們。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正在計劃將部分應用交給服務提供商,已完成IT架構在創新時代的華麗轉身。
傳統觀念影響下成長起來的IT建設者們,往往以本位主義的思想去經營IT,可這對于高成長性企業來說卻是不利的。企業的決策者最終需要的,是能夠幫助和促進業務翻倍增長的IT,以協助企業成就商業創新,而不是把預算派發給底層傳統的IT基礎設施(即使底層結構不斷擴展、延伸也很有意義)。企業選擇自己構建復雜的IT系統以及云計算平臺,顯然需要進行一次性的大手筆投資、補充人手、采購軟、硬件設備,甚至包括數據中心基礎建設中的認證授權費用等等。
這種自力更生的形式不僅建設周期長,再加上日常運維的成本失控,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負擔或是說浪費。另外,為了滿足不同地域業務高速變化和擴展的要求,比如常見的分廠、外駐機構、吞并和收購,企業原有數據中心的邏輯界限必然要“向外”不斷擴展,這就意味著,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這部分投資將有可能拖累高成長性企業的增長速度。
或許在被調查的276位CIO當中,“三分之二的選擇”是一個正確的潮流。不需要前期的大量投入,就可以使用按需定制的云平臺服務,能夠使企業的IT投資在運營過程中體現為一個持續的運營成本,而非一次性買單。相信,隨著公有云應用不斷增多,服務提供商所能提供的更具靈活性和自由度的虛擬化概念必將在用戶心中生根發芽,并最終成為主流的企業基礎服務。
虛擬化架構更具“控制力”
在傳統數字圖書館服務不能有效的滿足用戶需求時,數字圖書館云服務將把數字圖書館的實踐和應用推向另外一個階段。著眼于數字圖書館云服務的建設,在介紹了數字圖書館應用和云計算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給出了云計算技術對傳統數字圖書館服務的改進,并介紹了目前幾種主流的數字圖書館云服務,為數字圖書館云服務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數字圖書館;云計算;云服務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24020903
1 緒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傳統的圖書館已經不再能夠滿足人們對信息的及時性、廣泛性、有效性、快捷存儲與應用等方面的要求,于是數字圖書館應運而生。數字圖書館是一個存儲了海量信息的分布式的信息系統,它將位于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載體的信息資源通過數字技術存儲和轉化之后進行存貯,便于個性化的、面向對象和跨區域的網絡傳播與查詢。相對于傳統圖書館,它以更有效和便捷的方式將圖書信息以數字資源的方式提供給信息獲取者。可以說數字圖書館是虛擬的圖書館,它以系統的形式存在于網絡應用中,是一個可擴展可共建共享的網絡信息系統;它也是超大規模的、超越時空限制的、高可用性的、能夠實現跨庫無縫鏈接與智能檢索的知識中心。
但是傳統的數字圖書館也面臨一些問題,第一是海量的數據信息的存儲、查詢和檢索,這需要存儲能力和處理效率很大的服務器來滿足,傳統的數字圖書館并不能有效的滿足這些要求;第二是如何實現本地數字圖書館與其他節點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和無縫連接;第三是數字圖書館用戶信息和資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問題,傳統的數字圖書館安全性和保密性相對較低,不能確保用戶信息的安全性。基于以上幾個問題,近幾年各專家學者的研究發現云計算技術能夠很有效的緩解上述問題。
云計算是并行計算、分布式計算和網格計算的發展。是虛擬化、效用計算、將基礎設施作為服務、將軟件作為服務和將平臺作為服務等內容與概念的綜合。在該計算模式中,通過網絡,以服務的方式將應用、數據和IT資源提供給用戶使用。用由大量計算資源組成的IT資源池動態地創建高度虛擬化資源提供給用戶使用。
2云計算對數字圖書館的改進
云計算技術不只是改變了數字圖書館的運行,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是在更深層次上改變 了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促使數字圖書館功能和角色的重大變革。
(1)云計算解決了數字圖書館資源和能力的動態分配和調度問題。互聯網時代是一個知識和信息泛濫的時代,海量的信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字圖書館要滿足用戶的需求首先必須具有存儲海量信息的能力。這就意味著需要租用大量的存儲設備和服務器,這種做法在經濟上不可行的;而且我們也無法預計在高峰時期的用戶請求量。云計算系統采用分布式存儲的方式存儲數據,用冗余存儲的方式保證了了數據的可靠性;云計算系統的數據管理則采用列存儲的數據管理模式,保證海量數據的存儲和分析;云計算系統的虛擬化技術將應用系統的硬件、軟件、數據、網絡和存儲隔離開來,從而打破各物理設備之間的劃分,實現架構動態化,集中管理和動態使用物理資源及虛擬資源,數字圖書館本身不需要去購買大量的存儲設備和服務器,只需要在必要的時候租賃存儲設備和服務器,動態的將資源存儲和分配到各個服務器上,以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這樣就可以節約成本,同時還能保證高效。
(2)云計算提高了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前面提到一個傳統數字圖書館不能有效解決的問題,即不能與異地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也不能和其他異構數字圖書館之間實現無縫連接。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以云計算服務器為中心,能夠將不同服務器或存儲設備上的資源動態的連接起來,還可以動態的部署虛擬的硬件服務器。用戶在使用數字圖書館時,通過Web服務接入數字圖書館,同時也和“云”上的其他用戶共享數據資源、數據流量和計算能力,這樣就避免了數字圖書館資源的重復建設,云計算強大的分布式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提高了資源的共享率和利用率。另一方面,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提供了一個虛擬的集成平臺,它將不同架構的數字圖書館信息系統集成在一個“云”中,消除各異構圖書館由于存儲方式和能力不同而造成的異構資源不能有效共享和連接的問題,為用戶提供一個安全的具有超強存儲與計算能力的泛在服務平臺。
(3)云計算提高了數字圖書館的信息安全性。面對信息資源的爆炸式增長,數字圖書館需要足夠的存儲容量來保證信息存儲、組織、管理和應用各方面的安全性,這就要求數字圖書館的存儲系統必須具備可靠地備災能力和容災能力。在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中,用戶數據集中存儲,數字圖書館館員對各種信息進行統一的組織、調度、協調、分配和應用,對用戶的訪問安全和訪問權限進行實時監控,最大限度的保證用戶的數據安全。
3數字圖書館云服務方式
3.1數字圖書館服務層次
根據數字圖書館的需求分析以及云計算特點的總結,我們將數字圖書館云服務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即底層的基礎實施即服務,作為核心支持層的應用平臺即服務,基于用戶交互的軟件即服務。
作為基礎的數字圖書館云服務,主要是通過云計算中的基礎設施即服務模式來提供。基礎設施即服務層(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是指以提供硬件基礎設施部署服務,為用戶按需提供實體或虛擬的計算、存儲和網絡等資源。IaaS向用戶提供一個虛擬的環境,使得可以基于虛擬的操作系統環境運行自身的應用程序。這一層為用戶提供的服務主要是通過提供虛擬的硬件資源,如虛擬主機、存儲空間、服務器和網絡資源構建數字圖書館的數據中心和服務器處理中心。實現各節點圖書館資源的全面互聯。并利用云計算的服務器集群技術,對個節點圖書館服務器進行統一調度管理,虛擬出一個統一的服務器系統,以實現較高的計算性能,滿足和保證不斷增長的計算需要。
數字圖書館云服務的中心環節,主要通過平臺即服務來提供支持。平臺即服務層(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是云計算應用程序運行環境,提供應用程序部署與管理服務。通過PaaS 層的軟件工具和開發語言,應用程序開發者只需上傳程序代碼和數據即可使用服務,而不必關注底層的網絡、存儲、操作系統的管理問題。這一層為用戶提供服務的方式是通過構建圖書館的數據庫服務以及開發應用環境服務平臺,形成強大的數字文獻資源中心。
作為頂層的基于用戶交互的數字圖書館云服務,可通過云計算的軟件即服務模式來構建。數字圖書館可以通過租用 SaaS 層服務解決圖書館系統問題,且不必考慮服務器的管理、維護問題。這一層為用戶提供服務主要是通過提供用戶交互接口和各種軟件服務來實現。最基礎最核心的是提供數字圖書館的門戶網站。
3.2主要的服務模式
(1)多層次一站式服務。
一站式服務是指將數字圖書館的各種服務整合到一個站點上,用戶通過直接的訪問數字圖書館門戶網站就可以獲取各種服務。簡言之,一站式服務就是為用戶提供一個集成服務訪問接口。用戶只需要登錄門戶網站,就可以檢索異構圖書館的各種數字資源。傳統數字圖書館是基于分布式存儲和分布式訪問的,用戶要檢索不同類型的數字資源,就需要登錄不同檢索系統來逐一檢索。與傳統數字圖書館相比,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可以提高用戶檢索效率,節省檢索時間,它為用戶提供一種集成檢索的云服務。用戶通過統一的平臺可以實現無縫式的跨庫信息檢索,在這個無縫式平臺上向讀者提供快捷的資源檢索服務,用戶不需關注這種檢索功能是怎樣實現。對于用戶來說,他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統一的各種應用服務集成的界面,用戶使用各種服務就像通過互聯網使用本地計算機一樣。
(2)個性化數字圖書館服務。
個性化的數字圖書館服務是一種由數字圖書館使用者所驅動的、可定制的信息服務模式。這種服務模式通過記錄用戶的信息行為,包括計算機使用行為和網絡檢索行為,利用智能挖掘技術對用戶的信息行為進行挖掘、分析、處理和存儲。通過分析來提取用戶的信息行為特征,并預測用戶的信息傾向。此外還可以自動跟蹤用戶的信息行為,根據用戶行為的變化來調整用戶信息,使之更符合用戶的信息需求。數字圖書館云服務就是依靠個性來增加價值。
云存儲極大的提高資源查全率,云計算則為更精確查準提供可能。云存儲和云計算為智能識別及預測用戶的信息行為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用戶通過數字圖書館的檢索界面提出查詢請求,服務器根據用戶提交的請求調配強大的計算能力,進行本體演算、機器智能推理等復雜計算,充分分析用戶需求。根據分析結果調配存儲在分布式云存儲服務器的資源, 將結果提供給用戶。同時我們也可以借助技術重新定位數字圖書館的功能,探尋數字圖書館的框架結構,在數字圖書館云中繼續挖掘服務的內涵,以高效、合理的方式開展服務。
(3)移動數字圖書館服務。
隨著智能手機廣泛的應用,數字圖書館移動服務更加深入人心,獲得越來越多的用戶。傳統的移動數字圖書館服務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基于手機短信的服務,用戶通過短信來接受各種定制諸如新書到達和書刊到期等信息服務,這種服務方式是一種單向的信息服務,會導致大量垃圾信息的發送。另一種服務模式是基于WAP協議的瀏覽和信息點播服務,用戶可以比較方便快捷的獲取數字圖書館的資源信息,但是基于WAP協議的訪問方式數據傳輸速率低,用戶信息資源利用率低,而且信息費用高。
基于云計算的移動數字圖書館服務,可以有效的解決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在云計算環境中,信息資源存儲于“云端”的服務器中,用戶可以直接通過移動手持設備接入云端來獲取所需的信息服務。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突破了傳統WAP協議的限制,通過整合各種計算機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由網絡服務提供商直接為用戶提供安全、快捷、高匹配度的信息服務。同時,基于云計算的移動數字圖書館服務降低了對移動手持設備的硬件要求,內置了HTTP協議的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使得移動數字圖書館服務逐漸被人們所青睞。目前移動通信領域3G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移動服務提供了保證。
(4)數字圖書館虛擬社區服務。
基于云計算環境提供的虛擬社區服務則很好地滿足了用戶的這些需求,用戶不僅僅是服務和信息的使用者,還可以是服務和信息的使用者。用戶通過數字圖書館的虛擬社區平臺可以獲得個性化的基本信息服務,這些服務資源都是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特征而定制的服務;用戶還可以通過虛擬的平臺來分享各種資源信息和服務信息。通過這種方式,用戶可以通過數字圖書館這個平臺構成的社區與其他用戶進行學習交流、資源分享、服務分享。在虛擬社區中所有資源和服務都在 “云”端進行整合,每個用戶都可以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和應用程序服務進行各種虛擬學習社區的自由創建,從而構建個性化的以用戶為中心的虛擬學習環境,提高數字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利用率,有效的降低使用成本。
4 結束語
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已經成為數字圖書館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數字圖書館云服務也將取代傳統的數字圖書館服務。云服務為數字圖書館用戶提供海量的信息資源,以分布式存儲的方式將文獻資源按需提供給用戶;各種異構文獻資源存儲在“云”中,這種存儲模式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數字圖書館的成本,同時云服務也以高效、便捷、高適用性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數字圖書館服務。我們相信,隨著云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傳統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都能被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 數字圖書館[EB/OL].[2012512]http:///view/8181.htm.
[2]劉鵬.云計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3):12.
[3]沈安石.2010IBM云計算高峰論[EB/OL].[2012512]http:///exp/ibmcloud201006/zhibo/.
[4]邸淑君.云計算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J].中國信息界,2011,(9):4748.
[5]張開選.云計算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創新的基本路徑[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4):7981.
[6]王靜一.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數字圖書館云服務平臺架構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2932.
[7]黃曉樂.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20):5253.
[8]李惠琴.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J].圖書館論壇,2010,(3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