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市場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文化道德謀略關系
許多經濟學家都預言21世紀的市場競爭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認為商業企業缺乏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就將會失去發展所需的營養。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而深刻的市場營銷文化,特別是傳統思想中以倫理為本位,強調社會需求和集體利益,祟尚道德誠信,在當代市場營銷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汲取儒家倫理精華,倡導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營銷道德
現代營銷道德必然繼承和發展傳統道德,我國傳統道德的根基是儒家倫理。實踐證明,儒家倫理核心“仁義禮智信”是當代市場營銷之道。(1)樹立以“仁”為內核的市場營銷理念。子曰:“仁者,愛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辈灰匀市膶Υ櫩?,顧客何以仁回報?(2)建構以“義”為特征的市場營銷準則。儒家倫理強調先利后義、見利思義、以義求利,主張“取之有道”,不發不義之財,不做不義之事。 “義利合一”追求的是企業、顧客、社會的和諧發展,要求在當代市場營銷中,既要賺錢又要講友誼,既重經濟交流,又重社會效益。(3)建立以“禮”為基礎的市場營銷規范??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不懂得協調人際關系,就不能立身處世。當代商戰也應遵守禮,遵守社會法律和道德規范,實現互利雙贏。(4)確立以“智”為動力的市場營銷策略。儒家倫理認為“智者,才智” 、“待物為智”。強調對萬物的認識依賴于智。在當代,在制定營銷策略、預測市場需求、開拓國際市場、開展人才競爭等市場營銷活動中 ,無處不需“智”。(5)遵循以“信”為核心的市場營銷原則。誠實守信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 儒家倫理認為“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信則人任焉?!薄罢\者,天之道也。誠者,人之道也?!薄耙哉\為本”是塑造企業形象和信譽的基石,是企業獲得效益、贏得市場的法寶。市場只青睞貨真價實、真誠對顧客服務、對社會負責的企業和運營者。鄙視那些不誠信行為:產品假冒偽劣、價格欺詐,廣告虛假、售后服務質量差。
二、柔性營銷超越剛性營銷,在營銷中要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量
商業企業創品牌的途徑,一半是增加科技投入,另一半則是增加文化含量。在市場營銷史上,以物質為基礎的剛性營銷曾經起過決定作用,但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剛性營銷必須要與以文化為基礎的柔性營銷結合起來,而且柔性營銷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與接受方式,在品牌的設計上可以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如白酒包裝可以巧用古人名詩,體現地方特色,集書法、品名、詩詞、印章于一體,包裝得古老、樸實、渾厚,給人以返樸歸真之感,讓消費者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濃郁的意境和韻味。各地可以利用本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開展經貿活動。如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哈爾濱冰燈節、洛陽牡丹花會、張家界森林節等,通過舉辦文化經貿節,招商引資,實現經濟文化雙豐收?!凹t豆”是江蘇紅豆集團的服裝品牌和企業名稱,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特有的情感魅力而吸引著廣大消費者。提起它,人們就想起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千古絕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笨赘揖剖强资ト说募亦l酒,一句廣告詞“孔府家酒,讓人想家”勾起無數人對家的眷戀,對傳統文化的回溯追源。
三、弘揚傳統優秀文化,隨時調整和豐富當代市場營銷謀略
在當代市場營銷活動中,我們應汲取中庸哲學的精華,隨時調整和豐富營銷謀略,獲得最佳經營效益。第一,實現互利雙贏,和諧營銷。中國人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看重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F階段有些商業企業仍存在“重市場輕生態”的觀念,經銷一些不符合國家環境標準的產品,因此,犧牲暫時的經濟利益,引導綠色消費是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體現。儒家文化價值觀是“中庸之道”,反對“過猶不及”,不按規律行事。從市場競爭戰略的調整到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策略的實施,都要求適應、適時、協調與和諧,獲得最佳經營效益。在競爭策略方面,貫徹“和為貴”的思想,避開競爭的鋒芒,與競爭者互利雙贏?!昂椭C”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薄抖Y記》記載“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薄犊鬃颖ā芬仓鲝垺吧舷峦邉佟薄5诙?、尊重顧客需求,以“人”為本。《荀子》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在當代,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市場營銷觀念表現為:“顧客需要什么,就賣什么。”“能賣什么,就制造什么。”而不是陳舊的營銷方式所表現的那種“能制造什么,就賣什么。”顧客是上帝,以顧客為中心是市場營銷的主題。第三、做到“知己知彼”, 求“變”創新。在市場營銷活動中要先發制人,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把握時機要“疾如風”、“動如雷震?!蓖瑫r,要勇于求“變”創新,《孫子兵法》曰:“兵無常勢,水無常行,能因故變化致勝者,謂之神?!苯洜I者應根據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隨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其次,成功的企業家要做到“知己知彼”,正確把握企業內外部信息,才能“百戰不殆”。正如《孫子兵法》所說:“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不可取無鬼者,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故之情者也。”
四、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中國的關系營銷
從關系而不是其他途徑參與社會(包括市場營銷活動),是中國人的自然取向,具有必然性,因此中國的市場營銷一開始就是關系營銷。傳統的交易營銷,交易雙方必須同時從一項交易中得到利益,而關系營銷中,并不要求雙方在某一項交易中都要得到利益,它要求的是在長期交往中,二者都能得到利益,相互滿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緣有緣分與機緣兩類。緣分包括親緣(血姻親情之緣)、地緣(鄰里鄉黨之緣)、神緣(共同的之緣)、業緣(同行、同學之緣)和物緣(共有的喜好和興趣之緣)。機緣則涉及同舟、同店、同(考)場、同難等短暫性的社會聯系。在5種緣分之中,親緣是最核心的,外顯為家人關系。其他四緣圍繞著親緣,外顯為熟人關系。熟人關系之外,便是由機緣決定的生人關系。因此,中國的人際關系呈現出一種“以己為中心”由近及遠的“差序格局”,是“以人倫為經,以親疏為緯“的人際網絡。關系營銷講究責任和情義,信任與承諾是關鍵因素。中國人的承諾是一種文化上的默契,信任根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人治,輕法制”觀念。在供不應求的市場中,我們看到的是買方“走后門”現象;在供過于求的市場中,我們看到的是賣方“走后門”現象。我們也經常聽到,跑了一個推銷人員,失掉一批客戶的事情。一些企業在招募員工時,非常注意侯選者的背景,也是想利用員工已有的關系進行營銷。我們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中國的市場營銷活動,找出其中的規律性,對中國商業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才會有更大的幫助。
中國市場的根本所在是中國的老百姓,根源是生命力極強的傳統文化,把握這個“文化”就是把握了重點和契機,丟棄這個中國人賴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則是舍本逐末的舉動。加入WTO后,中國的商業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必須繼承傳統文化、吸納現代文化,促進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升華。我們要以自己特色的文化與精神風貌,走自己營銷的路子,才能有效地開拓市場,并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吳健安主編:《市場營銷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甘碧群著:《企業營銷道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陳炳富編著:《企業倫理學概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郭國慶著:《市場營銷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李堯坤認為,近年來,云浮市對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正在逐年加大,但是把接近80%的教育資源都放在有升學能力的學生上,剩下的學生就會很容易被應試教育的體制所“拋棄”。
“改變一個孩子,才能改變一個家庭,才能改變一個村落,才能輻射一個城市,才能讓千千萬萬的城市繁榮起來。”李堯坤如是說。最后他發現,中國傳統的“蒙學教育”與這種教育觀點非常契合。在中國古代,兒童“開蒙”、接受教育的年齡一般是在四歲至五歲?!懊蓪W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兒童認字和書寫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同時具備基本的道德倫理規范。
李堯坤開始了嘗試,市教育局設立了中小學傳統文化德育校本課程用書編寫組。2012年,一年級至八年級的《蒙以養正》讀本正式投放至云浮市中小學。該書以培養學生純正善良的人格為主旨,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以傳統美德和民俗為專題來展開講解。讀本一經發放,全市中小學掀起一股“蒙學”熱潮。
2013年11月,《立德樹人》正式出版,相比于《蒙以養正》,這套讀本更適合學生與家長一起來閱讀。古代、現代故事,趣味鏈接,文化常識,禮儀知識……豐富而有趣的內容讓學生們愛不釋手,很多學生表示都是拿到手的第一個月就把全書都看了一遍。
《蒙以養正》的主編彭國強在云浮市優秀傳統文化座談會上說:“我們不應只把眼光放在學生身上,教師,才是真正的‘榜樣’。校長做到,老師做到,引導學生做到才會更容易。”
作為最早一批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學校之一,羅定市喜耀粵西學校一直在推行“性情教育”。這所學校由香港法住文化書院院長、香港喜耀教育文化基金會主席、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教授霍韜晦創辦并擔任校監。
霍韜晦提出,所謂“性情”,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善良情感。一個人不但愿意自己好,也愿意他所愛的人好。他很自然地愛他的父母、孝順他的父母,又很自然地擴大他所愛的人的圈子,由親及疏,逐步開闊,由此而構成一個相互友善彼此溝通的世界?!盀榱私虝W生們這種‘性情’,我們首先就要教會老師們的‘性情’。”喜耀粵西學校的校董事長梁芷媚說,“對于每一個進入喜耀粵西學校的教師,我們都要進行為期100天的‘新人培訓’。我們認為,只有做好足夠的師德教育和技能培訓,教師才有資格去教導我們的學生如何去‘性情’?!?/p>
[關鍵詞]農村文化;發展;困境;對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61
1引言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文化發展滲透在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使新農村的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共同協調發展。農村文化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
2農村文化的作用
農村文化的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協調發展,具有重大作用。發展農村先進文化是當代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為農村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當前,在全國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建設必須順應形勢所需,不斷充實新內容,以變迎變,以新迎新,在載體上求特色,在實效上求突破,發展新文化、倡導新風尚,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農村文化以能動的反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政治的發展,為農村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讓新農村文化真正成為提升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文化是一個民族內在發展的核心動力。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言,文化具有凝聚、整合、規范社會群體等功能,這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
3農村文化發展的現狀及其困境
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壯大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關鍵。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則表現地較為滯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雖然新時期農村文化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農村文化發展的現狀及其困境還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就目前農村文化發展的現狀及其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文化自身具有的宗法性、保守性、封閉性、遲緩性、單調性等特點制約農村文化發展。二是政府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態度導致文化建設滯后。從目前新農村文化建設情況來看,政府對此并沒有足夠認識,沒有建立起文化建設的全局觀、整體觀,不僅缺乏將文化建設融入新農村建設的各個方面,也缺乏融入到農民的生產生活當中的意識。三是農民自身的主體意識缺乏,對文化的認同感不高,文化主體意識缺乏。四是目前農村由于歷史、地理、經濟、人文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我國農村文化市場尚不健全。五是農村文化消費能力不足。
4農村文化發展的對策
41尊重農民的主體性
農村文化建設農民是主體。農村文化發展要始終堅持“為農民服務、靠農民參與、讓農民滿意”。[1]農村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讓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發展農村文化就是讓農民感受到文化所帶來的魅力。農村的文化建設應從農民的需求出發,結合農民自身的特點與不足,來舉辦相應的文化活動或開展相應的文化教育,針對農民群眾存在的各種問題,培養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興趣與耐心,并使他們認識到自身在活動或教育中的主體作用。一方面,農民是農村文化的需求者,他們既是農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農村文化的參與者,尊重農民的意愿,激發農民文化的主體意識,讓農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既是農村文化的建設主體,又是其受益主體。另一方面,農民又是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創造者。要廣泛動員農民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充分發揮農民的創造精神,讓他們在文化建設中創造歷史,創造文化。使新時代的農民由“傳統型”向“時代型”轉變,由“盲從型”向“技術型”轉變,由“愚昧型”向“知識型”轉變。[2]轉變農民傳統的封建思想,使他們切實認識到科學文化知識在經濟發展以及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文化教育使民眾轉變傳統的封建思想,使他們樹立起健康的思想意識,自覺地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蝕,對傳統的文化知識可以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對待,通過講解或教育的方式來大力發揚優良的傳統文化,革除傳統文化中的陋習,使他們對新型的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科學的認識,從而保障農村文化發展的順利進行。
42提高文化消費力水平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人的消費結構中,物質消費是基礎,文化消費奠基于物質消費之上,是更高層次的消費。一般來說,只有基本的物質消費得到滿足之后,人們才會追求精神文化的滿足。首先,增加農民收入是提高農村文化消費水平的根本途徑。其次,創新農民文化消費觀,提高農民消費品位。向農民提供積極健康的文化產品,營造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拋棄消極保守的文化消費觀,最終引導農民優化文化消費結構,實現科學、合理的文化消費。
43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健全農村文化服務體系
在健全農村文化服務體系中,政府具有傳播功能、防御功能、服務功能、扶持功能、監督功能和發展功能等。當前,經費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瓶頸,政府需要進一步增加文化投入,加大農村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比重。建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加大農村文化建設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主,集體、個人、社會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多體制的投資格局,保證農村文化建設所需經費,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基本文化服務均等化,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新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主,集體、個人、社會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機制,建立“政府主導,多方支持”文化發展模式,解決農村文化建設經費不足問題,確保新農村文化建設和各類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
44豐富農村文化市場資源,建立完善農村文化市場機制
首先,加強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是繁榮農村公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我發展能力,提升文化競爭力的基礎和重要支撐。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穩定和發展農村文化隊伍,逐步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其次,整合文化資源,拓展文化新路。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就地取材,整合農村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善于挖掘民間民俗文化資源,拉長產業鏈條,把文化特色轉化為文化產業,用文化特色支撐文化產業,用文化產業彰顯文化特色。建立農村文化市場,活躍農村文化,豐富農村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最終實現文化富農。農村文化市場要利用附近城鎮文化的輻射作用,逐步縮小與周邊城鎮的文化差距。制定文化建設發展規劃,逐步建立起點、線、面相結合的村域主體網絡,形成社會化、開放式和整體效應優化的村域文化。最后,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是要建立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和監督機制,加快農村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建設,完善農村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規,依法進行農村文化市場調節與管理,遏制農村文化市場上不良文化的泛濫,政府在凈化農村文化市場的前提下,在制度和政策輔助下,規范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市場資源,建立完善農村文化市場機制,為農村文化健康向上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武術文化;經濟發展策略;傳統文化的繼承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YANG Ying-y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vis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22,Henan,China)
【Abstract】martial arts is importan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w the soul of a nation, of the nation, of the nation.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today,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herefore, in today'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tial arts culture to research on how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problem. By the martial arts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martial arts 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武術是中華民族古老傳統的體育項目,是一種文化形態,有著自身特點,思想內涵和文化內涵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1〕。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西方社會推崇的文化侵略已經危及文化安全,而武術和武術商品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成了需求量較大的一種產業,在發展上需要適應經濟客觀要求〔2〕。因此,武術文化的經濟發展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成為重要的課題。
1 武術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1.1 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禮”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禮”構成了價值觀、社會規則、制度、風俗、禮儀及各種思維模式,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手段。在武術的發展史上,“禮”體現在約定俗成的規范程式上,如師徒之間的“禮物、禮儀、禮意”;擂臺比賽時行抱拳禮,不同的姿勢有不同的意義,左掌右拳是文武兼備,環抱胸前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拇指屈曲是謙讓〔3〕。除此之外,在語言上,也使用具有特點的,如承讓、甘拜下風、請賜教等表達禮貌的用語。由此可見,在武術的傳統文化中,“禮”是重要組成部分。
1.2 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仁”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講“仁”,這是最高的道德規范,以“和”為前提,將至善、博愛融入其中。武術也同樣繼承了“仁”,在與他人交手比試時,多為點到為止,出手不傷人,在于制服而不是傷人?!爸垢隇槲洹薄半S曲就伸”等武術格言充分證明了武術對“仁”的繼承,這種思想也是指導武術發展的人文內核〔4〕。
1.3 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義”
“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個思想,“舍生取義”說明了中國人對“義”的重視?!傲x”是將“仁”與“和”結合,“仁”為基礎,“和”為目標,從而達到無私奉獻的境界〔5〕?!案毁F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人文古訓演繹出習武人的人格魅力和骨氣。“仁義”、“俠義”是中國武術人對尊長的孝義、敬意,懲惡揚善對百姓的幫扶,是一種精神奉獻。
1.4 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德”
“德”在武術中是指“武德”,但有公義和私義之分。在傳統中,“藝無德者不立”等格言對人的教誨屬于公義,拓展分析,在古代,士兵遵守軍紀、奮勇殺敵的精神屬于公義。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思想則屬于私義,雖然習武人都會尊師重道,但這種思想卻成了一種道德枷鎖,阻礙了武術文化的發展。因此,對于傳統文化中的“德”要辯證地去看,批判地繼承。
1.5 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和”
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也是備受尊崇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的兩個“和”就具有了差異,中國武術流派多,有不同的技術方法,這體現出“和而不同”的理念。而“禮之用,和為貴”則說明和諧的狀態,只有達到了這種狀態,才會專心地練習武術,因此,“和”是武術文化發展的宗旨。
1.6 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易”
“易”是指變化、轉化,是整體到局部的演繹過程。武術中的形意拳、八卦掌等技術動作,都是在“易”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完成了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此外,“守雌處弱”這種說法概括了“后發制人”的思想,是說在比試時,要有全局的思想,攻守兼備,不要操之過急,可以誘敵深入。
2 武術文化的經濟發展戰略
2.1 轉變發展觀念,加強法制法規建設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武術的認識發生了轉變,武術市場煥發了生機,但相對其他產業而言,武術文化的改革步伐緩慢,因此,需要在經濟發展浪潮中找到獲得效益的方法,找到發展的出路,走出一條具有社會化、產業化的路〔6〕。在尋找武術文化發展的道路上,要發現武術文化是否能夠實施產業化管理,若要實施產業化管理,運行規律是怎樣的,轉變傳統的思想套路,結合本區域內武術文化實際情況,通過實踐總結經驗,處理好發展武術文化產業與行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使武術市場得到繁榮。此外,在實施武術文化發展中,要建立與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如武術學校、武術館的審批規定,武術培訓的收費標準,整個武術文化產業要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和價格標準,對于武術競賽的配套廣告和贊助要有相關的法律規范,同時對武術產業化做出規定,提出市場化發展的要求,將已經存在的不合法或半合法的市場行為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實施武術館教練資格、學員武術水平等級、武術從業人員水平的相關認證制度〔7〕。
2.2 培養“職業化”的武術人才
市場經濟需要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武術文化的發展同樣需要專業的人才,但與其他行業需要的人才不同,武術人才不僅要對武術文化市場運營機制了解,精通營銷技巧,還要了解武術文化市場經濟的管理方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熟練駕馭武術產業領域中的各項業務。目前,我國武術文化產業人才多數是體育院?;虼髮W里的體育院系培養出來的,這就受到了學科知識的限制,學生接受的市場經濟的知識量較少,沒有得到市場經營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了武術文化的經濟發展中,缺乏管理人才、經營人才。為改變這種狀況,要加強武術人才的教育工程,通過武術競賽、教學科研人才中心等方式,采用經濟課程和體育課程、體育課程和工商管理課程相結合的方法,聯合商學院、體育學院、社區學院等多學院培養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體育經營人才。培養的人才適合市場經濟下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從而解決武術文化市場人才資源不足的情況,推動武術文化產業的發展。
2.3 開發武術文化市場的新領域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中,武術文化作為民族文化,要尋找新的發展出路。五千年的歷史讓我們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要尋找發展民族文化的突破點。武術文化不僅是繼承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能夠開發、利用、創造財富的資源。在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武術文化要想有用武之地,要尋找經濟與文化之間的結合點,從而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因此,武術文化的發展不是等成功轉型,是在轉型中尋找正確的方向,經過嘗試不同的開發運作,尋找武術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領域。
3 武術文化的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繼承的關系
武術文化的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繼承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要想弄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需要在準確把握武術文化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繼承的未來走向上,深刻理解繼承與發展,科學把握,避免造成主觀和客觀的脫離。如果發展武術文化產業背離傳統文化繼承,弘揚民族文化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文化建設相悖,那么就會出現止步不前,甚至出現文化意義上的沒落、倒退。因此,武術文化經濟的發展與傳統文化的繼承是統一的整體,都處在文化建設中,是密不可分、互相倚重、互相包含、互相滲透、互相轉化的,絕對不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傳統文化的繼承不排斥或者否定經濟發展,發展也不排斥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是文化建設的兩個環節,但發展代表一個事物的質的變化,是對舊的補充、豐富和完善,繼承表示的是對事物的量的吸收,保持事物原本的特點,二者是促使事物朝一個方向發展。如果光繼承不發展,那么繼承就沒有實質的意義,而光發展不繼承,也就缺乏了積極的意義。發展與繼承作為辯證關系,不能被割裂,不能孤立使用,否則就會使其所蘊含的積極的意義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武術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是繼承傳統文化,沒有繼承傳統文化,武術文化發展就是無根之木,是脫離實際的空想。而武術文化的發展是傳統文化繼承的途徑,是重要的階段,繼承的東西是經過發展而來的,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武術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本身就是發展,這種繼承是經過批判的吸收、否定、肯定、揚棄等環節,保留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當然這些保留的精華是經過實踐檢驗的。而武術文化的發展與傳統文化的繼承是相互轉化的,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出現新的繼承形式,新的理論,從而不斷推動武術文化的發展,武術文化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
4 總結
綜上所述,武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項,在發展中融入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仁”“和”“禮”、“德”“義”“易”,將動態與靜態結合,以不變應萬變,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而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在武術文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在繼承的同時,不能放棄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只有繼承傳播,才能帶動發展,只有發展才能傳播繼承。因此,作為中國人,在發展武術經濟的同時,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亦要創新。
參考文獻
〔1〕張坤榮.中國武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J〕.體育時空,2013,1(24):41-41,77.
〔2〕王龍飛,姚遠,金龍.市場經濟下我國武術經濟發展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4):1-6.
〔3〕李國輝.對我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J〕.運動精品(學術版),2014,33(5):83-86,90.
〔4〕張慈軍.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教育的互動研究
〔J〕.搏擊:武術科學,2015,12(8):23-25.
〔5〕沈曉明.從文化視角探析中國傳統武術〔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27(3):57-58.
關鍵詞:文化產業;動力;法制
中圖分類號:G124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4月10日
一、人民大眾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文化產業發展與其他產業一樣離不開資源這一源動力。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蘊藏于人民大眾之中。曾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化產業要想發展必然離不開人民大眾這塊“沃土”。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到人民大眾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將那些看似粗糙,卻生動而豐富的東西,進行雕琢、推演、承繼與開發,使其衍生為更加符合時代特征的新文化。文化資源要“取之于民”,繼而還要“用之于民”,這樣才能實現民間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在中華特質文化背景下的創新與發展。
二、改革體制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經濟轉型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最佳的發展機遇。但文化產業必須在新的發展方向上尋找到新的發展動力,這一動力就是大力推進體制改革。
1、在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應逐漸放寬文化市場準入條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要素的作用,通過激發民間資本、利用海外資金的支持,建立文化產業基金,獲得銀行貸款的政策性傾斜等途徑增加文化產業融集資金的可能性,調動更多資源投入到文化建設之中。
2、在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方面,要繼續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目前,文化產業發展中,市場經濟與統制經濟依然并存,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加大對統制經濟的改革力度。具體工作包括:扎實推進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推進黨報發行體制改革,深化廣電網絡整合發展,完善新聞媒體的管理和運行機制,以不斷增強國有文化單位的發展動力。
3、在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關系,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更好地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為文化發展推波助瀾。
4、在文化產業結構改革中,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是十分重要的環節。結構調整,其中包括產品結構調整、組織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以及區域結構調整等,每一種調整都會釋放出新的發展動力。只有通過結構調整才能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三、創新機制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機制創新:
1、關于文化市場機制。文化產業市場同樣存在競爭機制、價格機制和供求機制,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與文化市場的開放水平依賴于市場機制的引入程度。因此,能否建立開放的市場經濟框架至關重要。市場通過其內生機制可以吸入各方資金,引入良好的運營模式,建立合作渠道,為健康的文化產業化發展開辟新路。
2、關于文化創新力形成機制。在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還要挖掘、激發、增強文化創新力。文化創新力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而文化創新的前提在于思想的解放和創新,只有沖破一切舊思想意識的禁錮,才能涌現出大量優秀的文化成果,給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帶來可能。推進文化創新,必須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有益文化成果,進而創新出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身的精品力作。我們相信文化市場經濟體制下解放出的文化生產力以及得以充分釋放的民族創新精神將帶來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
3、關于創新文化交流機制。文化發展需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注重同港、澳、臺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鼓勵支持與國外友好城市、藝術機構、國外媒體的合作交流活動,相互學習,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共促發展。
4、關于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方面。通過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和科技及相關產業的融合,利用現有的平臺、品牌等資源,以資產為紐帶,形成優勢資產和高科技的強強聯合,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加快文化科技創新等方面改革創新的步伐,實現文化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
四、法制化是文化產業順利發展的保障
關鍵詞:信息時代;資源整合;推動鄉鎮文化;繁榮
Pick to: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rural township culture to promote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lays the positive role of more and more obvious, also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villages and towns cultural boom, a series of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promote the villages and towns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great prosperity, convenient cultural transmission channel from the build towns, building quality culture, cultural team of high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of the villages and towns cultural market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in five aspects elaborated how to actively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 Resources integration; Promote rural culture; prosperity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
信息時代使文化傳播變得更便捷、更迅速。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鄉鎮文化體系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推動農村地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當前鄉鎮文化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其作用難以發揮。因而在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中,積極整合各種資源,推動鄉鎮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具有積極的作用。
構建鄉鎮便捷的文化傳播渠道、整合文化基礎設施
文化傳播作為文化繁榮的重要渠道,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大力普及,在鄉鎮地區民眾的視野、精神食糧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和城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構建數字化平臺,打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其中,鄉鎮文化站是建設的重點。主管文化的相關部門負責組織,鄉鎮與村落共同建設,共同享有,推動文化信息資源的共享。
2.進一步完善互聯網的普及力度,加大投入,綜合運用現代化技術積極創新文化信息傳播載體及其方式,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的主體作用。為群眾帶去更多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提升其文化品位。
二、構建精品文化,使得精品文化與主流文化統籌兼顧
目前占據著主導地位的鄉鎮文化中的通俗文化日益庸俗化趨勢。而精品文化極少。因此,解放思想,加強對鄉鎮文化的整合、大力弘揚鄉鎮地區特色文化、堅持構建精品文化,促進文化繁榮,有以下幾個措施:
1.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針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切合群眾的實際,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積極引導,使大眾文化真正成為民眾的精神食糧,同時創立機制,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能力,積極推動鄉鎮文化的大繁榮。
2.積極發展精品文化,提升文化品位。這就要求鄉鎮文化管理部門一方面要積極開展鄉鎮文化建設,提升鄉鎮文化的整體水平,另一方面,要通過形式上不斷創新和在精神上不斷升華,進而培育出優秀的作品。
三、打造高素質文化隊伍
人才素質的高低成為制約文化大繁榮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積極提高鄉鎮文化工作人員的素質與能力,使他們真正肩負起 促進鄉鎮文化發展
的使命。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措施:
1.規范文化干部的選擇標準。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把那些思想素質過硬、組織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與創新意識、熟悉文化宣傳工作的人才充實到領導崗位上來.在選拔中,一方面要做到人盡其責;另一方面,對有一定特長的文化工作人員定期培訓,不斷提升業務能力,為鄉鎮文化的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2.完善激勵機制。提高廣大文化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使其積極參與文化工作,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是他們自愿、自覺地為鄉鎮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規范整合文化市場
對鄉鎮現有的文化市場進行整合,以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加強鄉鎮文化市場的監督與管理。建立鄉鎮文化站,定期對文化市場進行考察與監督。 在城鄉建設中要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遺址、建筑、街區和鄉土建筑的保護。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各級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定工作。
2.規范文化市場秩序,嚴厲打擊與社會主義文化相背離的不利文化。建立文化信息平臺,確保各項工作都有據可依。挖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節慶文化,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推動開展群眾性傳統節日文化活動。要積極探索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國民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3.整合文化傳播內容進行,分類管理。既能加強管理 ,同時還能方便鄉鎮群眾的文化精神生活。要以對歷史、對民族、對人民、對未來負責的精神,加強民族優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
五、改革創新,激發文化產業活力
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p>
具體有以下幾點:
1.積極創新工作,提升新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建立健全的崗位目標責任制,使其達到完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近年來,我國鄉鎮地區的文化傳播渠道得到了較好的拓展,特備是網絡文化傳播渠道的開辟在拓展鄉鎮地區民眾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精神食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數字化的資源建設為核心,打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其中,村落和鄉鎮服務網點是建設的重點。
2.打破傳統管理模式的局限,實行聘用制和勞動合同制。進行文化事業單 位人事制度改革,改善傳統的管理局限,走文化產業化的道路。
3.大力扶持民間文化健康發展,進行市場化運作,積極對優秀地方特色的文化進行改革,對條件適合的進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場機制,開發民間文化資源,活躍農村文化市場。
六、結束語
文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靈魂和重要支柱,只有文化發展了,農民文化素質提高了,才有可能取得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統籌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級黨政組織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將社會主義鄉鎮文化建設貫穿于新農村建設的始終,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農村、農民的精神、物質、政治文明協調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薛連珍,《抓好鄉鎮文化站建設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內江科.
關鍵詞:視覺文化; 傳統文化; 虛擬形態; 易復制性; 消費主義
亞里士多德說過:“無論我們將有所作為,或竟是無所作為,較之其它感覺,我們都特別愛觀看?!苯陙砦幕a業作為朝陽產業備受矚目,視覺文化的興起給文化產業注入了無限的生機。主流文化正以迅猛的速度從以語言體系為主的形態轉向主要通過視覺形象表達的形態,這種轉變在數字技術的縱深發展下顯得是那么的不可逆轉。如我國學者周憲所說:“我們正處于一個視像通貨膨脹的‘非常時期’,一個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圖像富于時代過剩的時期?!痹絹碓蕉嗟恼撜{聲稱,視覺文化成為主流意味著人類的思維方式正經歷徹底的變革。但與坦然接受視覺洗禮的包容力相比,人們指認視覺文化的負效應的能力是微弱的,所以我們的文化難以不被視覺影像沖擊、在視覺文化運用的過程中被使用失當。筆者從視覺文化的虛擬形態、復制性和市場主義傾向這三方面對傳統文化所受的負面影響進行分析。
1 全方位虛擬形態造成傳統文化深層內涵的衰減
美國學者尼古拉•米爾佐夫將視覺文化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古代形象時期”、“現代時期”、“當代時期”。“當代時期”(1975年以來)的主導形態是虛擬形象。通過數字技術,現實中的人類再現現實,觀看自己再現出來的更吸引人的現實,卻在分辨擬態現實與現實上遇到困難。人們湮沒在各種人造的環境里,忙于體驗逼真、暢快的場面,卻很少主動拷問自己:當我們成為了好的受眾時,有多少人能承擔起理解和傳承視覺文化簡單折射之下的深層文化內涵的責任。“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是說在反映自然時,我們要有自己的且是完整的主觀境界,在審美時,應該滌除俗念,陶冶出澄澈無暇的心胸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一貫提倡的審美態度。文字乃至圖像在古人的眼中最終是為思維服務的,傳統文化追求的是畫外之音。水墨的悠遠和白描的綿長通過屏息凝神的欣賞才可以留意到那一抹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滋味。不過伴隨著技術革新的浪潮,當傳統文化逐步通過視覺的形式來傳播時,他們走下了神壇。但不無遺憾的是,此時我們享用的,已經是快餐式的、美感被打了折扣的傳統文化?,F代人想要適應社會生存下去,必須尋找更多資訊,獲取資訊離不開電子媒介,而視覺形象傳達信息的簡明快捷省時又是電子媒介傳達內容中的首選,且現代生活的疲憊感更容易讓受眾沉醉于影像世界主動送達的感官刺激,傾向于拒絕親身去尋找真實感受。
2 數字時代的易復制性帶來文化創造力被削弱的隱患
阿恩海姆在他的《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創造了“視覺思維”這個概念,意指人們的思維活動是通過“意象”而并非是通過語言媒介來進行的。當人們想到某一事物,腦海中最先出現的是這個事物的意象,這個意象并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單投射,它是經過心靈主動感知和思維總結后的結果,是“白馬非馬”中的那匹“馬”。這種活動——知覺與思維天衣無縫的配合,是人類想象力最初的來源,也是一切文化產生的動因。科技的發展在促使文化形態更多樣、文化擴散更高效的同時,打破了知覺與思維的平衡之美。海量的廣告和影視作品讓人們在應接不暇中喪失了同大眾傳媒的對等性。數字時代的易復制性飛快的拷貝著傳統文化的表層意義。當人們浸在“類像”的世界中,知覺占了上風,心靈不再愿意主動捕捉,思維運轉的速度減緩。視覺文化的易復制性通過消解人們的創造力,壓縮了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存空間。
影像模式也打破了傳統文化的創作和審美方式。早期的人們進行創作的主要素材是取自于自然或實際的生活經驗。以這種方式出品的文化產品有著對自然和人倫的深刻洞見,在多年后依舊能給人們帶來震撼。但當視覺影像環繞左右而過多的占據了人們的精力時,人們對于創作的取材的注意力自然的落在了這些非直接經驗的客體上,在此種境地下,大眾接觸的更多的是二手的、“類像化”的傳統文化。我們看到了不斷推陳出新的表達形式,卻看不到傳統文化本身的發展。傳統文化不但在廣度上被擠壓,更在深度上被消解。
3 市場化的視覺文化有讓傳統文化邊緣化的傾向
凡勃倫在1899年出版的《有閑階級論——關于制度的研究》一書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費”的概念。他認為,社會上的有閑階級總是要通過購買奢侈品來彰顯自己的地位,但下層階級與上層階級并不是針鋒相對的:工人階級并不企圖取代他們的管理者,他們只是試著去模仿。阿多諾的“生產偶像”概念以及洛文塔爾的“消費偶像”概念與其是有內在一致性的。廣告圖像的大量傳播是我國市場經濟體質和消費導向型社會帶來的無法回避的產物,膨脹的視覺每天都在使人們忘記地域、身份、收入之間的差別,擁有虛假的幸福感。而由于西方世界的跨國傳媒集團實際上掌握著全球大部分的話語權,我們的受眾所接受的視覺沖擊實際上也滲透著發達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當受眾難以抗拒消費主義濃厚的氣息時,民族的文化認同感被打了折扣。文化的價值被直接用經濟的價值來衡量,許多民族文化被包裝為迎合西方消費者口味的流于形式的商品,這其實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削弱。
國內許多藝術家對借助新的媒介技術方法來留存和拓展傳統藝術懷抱憧憬,多樣的媒介傳播方式在傳統文化中的運用也無可厚非,然而走向大眾并不能算做傳統文化與形形力量抗爭的勝利,雖然國內對西方文化帝國主義已有了深入的洞察,在保護傳統文化上也有很深的覺悟,但在面對視覺全球化時許多人依舊不清楚應當將傳統文化擺在什么樣的位置,讓它們既能很好的融入世界,又不至被別的文化過多沖擊和利用導致空有經濟的外殼、實無民族的內核。
人們如同身處充斥視覺產品的超級市場,更容易被選擇的產品是更引人注目的那些。在這樣的環境中傳統文化顯得無所適從—是堅守自己的內涵被人們逐漸遺忘還是放棄自己的真諦而淪為浮于表面的被消費的談資。筆者談論傳統文化在視覺的通貨膨脹中被消解,并不是認為視覺的膨脹與傳統文化是不可調和的,而是憂心于以尊重后者為前提,且通過前者使后者得到好的保護和發展的實例在當下的消費導向型視覺市場中占的份額較小。傳統文化正在呼喚媒介技術以正確恰當的方法去挖掘、培養它們的生長潛能。
參考文獻
[1] 周憲. 視覺文化的消費社會學解析. 社會學研究,2004(5).
[2] 尼古拉•米爾佐夫. 王有亮,譯. 什么是視覺文化.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4).
[3] 凡勃倫. 蔡受百,譯. 有閑階級論. 商務印書館,1964(3).
關鍵詞:哈爾濱;文化市場;文明城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063-02
文化市場是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和消費領域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娛樂活動所形成的市場。它由文化產品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相互作用、文化需求的大眾化和文化工作者隊伍的分化以及大眾傳媒的全民共享而生成。文化市場的發展,為振興文化產業搭建流通平臺,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體現。同時,“精神文化產品生產成績顯著,文化市場管理有序,繁榮健康”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考核標準的重要內容之一,使文化市場的發展成為哈爾濱市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任務。文化市場作為哈爾濱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它的繁榮健康,對于哈爾濱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哈爾濱市的文化市場通過不斷培育和建設,逐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零散到系統,初步形成了包括娛樂、音像、電影、演出、書報刊、文藝培訓等綜合性市場體系以及國有、集體、民營等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多元化的經營格局。一是文化文物、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傳統文化行業在文化市場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鞏固和加強,繼續扮演著文化市場的主要角色。二是旅游、動漫、會展、網絡等新興文化市場主體迅速崛起。三是非公有制經濟文化市場主體發展較快,對文化市場的影響與日俱增。四是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積極成果,文化市場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五是文化消費逐年增長,農村文化建設發展迅速。六是文化市場管理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進程不斷加快。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為豐富群眾生活,提升城市品味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文化市場作為哈爾濱市的新興產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些文化場所丑惡現象屢禁不絕。
二、哈爾濱市文化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從文化市場構成的基本要素及運行機制等方面分析,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發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文化市場主體發展規模小、效益低,不能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文化消費水平偏低,文化消費對于拉動哈爾濱市文化產業發展所起的作用有限。三是文化市場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一方面是消費者喜愛的文化精品得不到滿足,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文化產品滯銷,這種“賣難”現象并不是簡單的“供大于求”,而是供與求出現了脫節。四是文化經營與管理人才嚴重缺乏。哈爾濱市文化領域既缺乏技術人才,又缺乏既懂藝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熟悉國際慣例和規則、擅長媒介市場運作、具有戰略思維的外向型經營人才。五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依然存在,文化市場管理涉及公安、文化、工商、稅務、物價、教育、衛生、消防等眾多部門,在協調機制尚待完善的情況下,導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扯皮現象的出現。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文化管理部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市場管理。長期以來在文化市場建設上,存在著“思想要提前解放,政策要提前靈活,環境要提前寬松”的觀念,但卻忽視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管理法制建設還不夠完善的現狀,致使管理上出現漏洞。第二,改革開放以來,融入現代科技元素的各種藝術形式或文化產品,紛紛打入文化市場,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個別市民在經濟條件改善之后,為了追求刺激,貪圖享受,購買或接受一些文化垃圾產品,降低了文化需求方面的文明層次。第三,文化市場法制建設滯后,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健全和完善。
三、發展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的對策建議
1.以壯大特色文化市場主體為核心,推進文化發展的市場化進程。按照2009年國務院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要求,哈爾濱市應著力打造一批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文化市場主體,培育一批骨干、龍頭文化企業。這是哈爾濱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成熟文化市場的重要標志。從哈爾濱市文化產業發展實際出發,應把以寒地冰雪、歷史文化、藝術精品、動漫制作四大文化產業主體加以打造和培育,以此推進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的快速發展。
2.以打造文化精品為突破口,提升文化產品的競爭力。一是按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考核標準要求,依托現有特色文化資源,策劃和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文化精品,用以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二是推進文化精品生產、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服務平臺搭建、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文化區域建設以及文化人才培養等六個方面的工作,以此塑造哈爾濱市的文化特色及風格,形成和擴大哈爾濱各藝術流派的影響力。三是加快完善一批重大標志性文化設施和符合國家標準的基礎文化設施;規劃和建設一系列各具特色、富有時代氣息和較高文化品位的區域文化帶;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優良、富有創新精神的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
【關鍵詞】河南文化產業;制約因素;解決措施
一、制約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現行的文化產業制度存在缺陷
政府沒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認識文化產業的性質,依然把“文化”作為文化產業體制的重點,而不是把“產業”作為文化產業體制的重點。經濟部門沒有參與到對文化產業行使政策導向和產業監督,于是,絕大多數產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沒有將文化產業納入經濟領域各項指標的操作程序中。其次,政府職能部門多頭管理,各部門將完整的文化產業鏈進行拆分管理,不同的文化主管部門習慣于按照主觀意志制訂各自范圍內的文化產業政策與文化產業進程,所出臺的政策往往缺少管理內容上的統一性與協調性,這樣的政策在文化市場實際運行的過程中被消減,政策的支配力量減弱后失去功能性。這不僅不但會弱化政府的政策影響力和執行力,而且增加了文化產業單位的政策成本。
(二)、文化產業發展觀念落后
河南省作為文化資源大省,如何用好豐富的文化資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而發展觀念落后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重要因素。一些地方發展文化產業是以金錢利益為最終目標,不科學的開發傳統文化資源,造成了對傳統文化資源的破壞,從而導致文化產業發展質量不高。有些地方在文化資源呈散落狀分布基礎上進行的單一文化產品開發,無法形成文化產業的規?;托б婊焕谖幕a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引下、從消費市場和產業角度提煉文化資源的市場價值并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是河南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題,河南文化產業的未來,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資源科學的產業整合基礎上。
(三)、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缺乏
文化產業的崛起,人才是其關鍵,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是由人的素質決定的。產業競爭力的源頭在于人才競爭力,文化產業要實現振興,必須加強對專業人才的整合、培養。目前河南省高素質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匱乏,人才規模較小且地區分布不均衡,從業人員的類型結構也不盡合理。在文化人才方面,河南缺乏高端人才,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名家少,缺少文化領軍人物。人才缺位已經成為制約河南省文化產業規?;?、高層次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投資渠道單一,缺乏健全的投融資體系
目前,河南文化生產單位仍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投入,投資主體單一,社會資金進入文化產業的領域大多集中在娛樂、廣告等少數行業,而且社會資金進入限制過多、過死?,F在國內上市融資的文化產業公司已有10家,而河南還沒有一家。在融資方式上,投資控股、金融信貸、資本融資等手段發展緩慢,多渠道融資格局尚未形成。河南大多數文化企業的財務狀況不盡如人意,自身資金數量十分有限,很難為企業擴大再生產或開發新的文化產品提供資金。資金短缺成為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五)、文化產業綜合開發能力不強,缺乏知名文化品牌
隨著河南省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不少地方借助本地文化資源,進行產業開發,舉辦特色文化活動,這對于弘揚中原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是十分有益的。不過,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綜合開發能力不強,缺乏全省一盤棋的縝密謀劃,這就需要制定打破條塊分割,按照集聚相關資源和拉長產業鏈條的立體開發、集成開發規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就是市場,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競爭力,打造精品、培育品牌是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河南文化資源豐富,但是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這對河南文化產業發展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六)、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滯后
2009年,河南文化產業僅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2%,遠遠低于廣東7%、上海6%、云南5.29%的比重,文化產業規模較小,總量偏少,產業集中度低。這與河南將文化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河南文化資源極為豐厚,但無論是影視表演、出版、還是旅游產業都是在各自領域發展,沒有形成綜合性平臺,這與其經濟大省和文化資源大省的身份極不相稱。另外,河南文化產業的結構性矛盾也非常突出,反映出以下特征:文化主體產業比重不高,文化核心產業比重低,難以發揮作用。河南文化產業的主體部分——“文化服務業”僅占29%,遠小于全國48%的水平。而包括新興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及其他文化服務的非主體部分所占比重更小,僅為7%。這些都是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河南文化產業人均效能低的原因所在。
文化產業是知識經濟形態,而創意則是文化產業的核心。目前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已經形成空前強大的文化產品生產、傳播、發行能力,文化產業中內容的生產日益顯示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文化產業競爭力和生存力就取決于其文化產品內容的創意性。文化產業重視文化產品的生產,忽視內容的創意和開發,這一點不僅表現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的劣勢,也是我國文化產業的劣勢。
(七)、居民消費水平偏低,需求拉動作用不顯著
河南省GDP總量很大,位居全國第五,但人均值不高。文化產業是消費拉動型產業,廣大人民群眾只有在滿足一定物質消費條件下,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2009年河南城鎮家庭每年文化消費支出525元,占全部消費支出的5.9%,遠低于全國6.6%的水平,人均消費支出水平只有全國水平的78%,位列十大文化大省最后。與文化消費關系密切的交通信息消費只有10.4%,低于全國水平2.2個百分點。相對較低的文化消費制約了河南文化市場的發展。
二、加快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文化體制改革力度,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文化產業的政策治理
轉變政府職能,以管理為主轉變為以服務為主,以行政干預為主轉變為以經濟杠桿調節和法律制度監管為主,以微觀管理為主轉變為以宏觀調控為主。保持政府的產業政策結構的連續性性和穩定性,確保產業競爭的穩定性與適度性,確保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植目標和過程能夠做到公平、公正。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依法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督與管理,立足本地實際研究制定各項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法規,保護文化產品生產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明確企業是文化市場主體,切實解決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問題,使文化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企業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文化市場公平競爭的格局。
(二)、發展規?;幕a業,完善文化產品的生產、交易和流通渠道
發展有規模優勢、區位優勢和市場優勢的文化產業,形成以大型產業集團為骨干,中小型企業配套的產業格局,在集團的組建過程中,盡可能一步到位地分離政企職能。使河南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整體性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產業體系內部良性循環,提高河南省文化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本省文化產業市場,引入市場機制,建立生產、營銷和服務相統一的文化機制。注重文化市場基礎建設,建立現代化、網絡化的文化商品流通體系。發揮鄭州作為文化中心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建立文化產品生產和交易中心,形成若干影視、會展、出版和文化產品批銷等產業中心。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各種文化資源的整合和產業分工,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
(三)、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訓工程
從本質上講,人才競爭的背后是體制、機制和環境的競爭。發展文化產業,應該盡快形成一套培養引進人才機制、評價使用人才機制、長效激勵人才機制和考核更新人才機制。積極推廣文化人才制、聘任制,加快社會化管理機制的建立,大力倡導“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形成“人才強省”的共識。推介和扶持本省領軍式的文化名人,以名人效應帶動產業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積極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充實和優化河南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中。在重點使用高層次的專門人才的同時,要不拘一格選人才,把各式人才引導到文化產業建設中來。
目前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都開設了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或者課程。作為地方省份應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訓工程,建議盡快在高校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設立文化產業研究機構,培育出河南文化產業急需的一批文化產業專業人才,解決文化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特別是高層次、復合型文化人才短缺的問題。
(四)、積極擴大資金來源渠道,培養多元投資主體
拓寬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是河南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舉措。逐步改變以政府為主體的文化投融資格局,改革文化領域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鼓勵和引導非國有經濟成分投資經營文化產業,投資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文藝演出的運作、文化活動的策劃、文化設施的建設。政府應該充分利用稅收、價格等經濟杠桿,在資金投向、產業結構等方面,體現政策導向,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積極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降低投資準入門檻,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和直接投融資的比例,塑造市場化的投融資主體,加快資產重組,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投向文化產業。把各種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另外,河南省的存貸比是比較高的,各類社會資本更多地被存入了銀行,用好這些多余資金,設立文化產業基金能夠很好的解決文化產業資金短缺的瓶頸。要專款專用,鼓勵和發展重點文化產業,扶持重大項目,培育知名品牌。
(五)、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河南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且具有明顯的品牌優勢,關鍵是要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創新。要促進河南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強省,必須依靠文化品牌的塑造、文化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和文化產業項目的實施。應該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建議河南實施文化產業品牌戰略計劃,每年撥出專項資金,重點抓5-10個文化品牌建設和品牌推介,向國內外推介這些品牌。強化其文化內涵,擴大影響力,讓資源變成品牌,讓才華變成財富,讓文化變成經濟。應充分發揮品牌優勢,通過文化品牌帶動帶活一批相關文化資源,發展和壯大一批文化產業。同時,開發和推廣創新型文化品牌,吸附資本,開拓市場,帶動產業整體發展,帶動文化產品的開發創新,提升文化產業的整體水平。
(六)、加大對文化資源的整合,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
優化文化服務業構成,大力提高文化服務業增加值在文化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繼續保持新聞出版等媒體傳播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提高文博會展業、文化信息服務業、文化旅游業在文化服務業構成中的比重。
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切實有效的途徑是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的結合,要增加高新技術文化企業在我省文化產業中的比重,加大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鼓勵、扶持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培育新興文化消費市場。
建設和發展創意產業園區和創意產業發展的平臺。這樣可以節約文化資源、信息、管理、產業鏈、等方面成本。河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己初具規模,但重復建設、園區分散現象嚴重。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品質,關鍵是走集約化發展道路,通過行政手段優化園區建設,發揮集聚效應,根據地區特色,打造特色創意園區和創意行業。
(七)、提高人均消費水平,改善消費結構
努力擴大就業,提高城鄉居民階層的收入,從而增加居民收入中用于文化消費的比重。政府應加大對民生事業的投入,提高廣大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推動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轉型,以內需推動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要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形式宣傳、倡導新的文化消費觀念,培養居民文明、健康的文化娛樂消費方式,引導居民自覺進行文化消費。逐步建立成熟的文化消費市場,研究本省居民的文化消費習慣和消費口味,生產富有地方特色、適應需求的文化產品,以滿足城鄉不同收入階層對文化消費的個性需求。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多層次、多形式建設農村文化娛樂設施;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和方式,豐富農村的文化娛樂生活,以此促進文化產業在農村的健康、良性發展。此外還要改善文化消費環境,建立和完善文化產品消費投訴、受理機制,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徐光春.文化的力量[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