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有制經濟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羥基乙腈 工藝優化
一、前言
羥基乙腈裝置于1998年投料生產,后為了適應上游裝置的增量改造,于2003年進行了相應的改造,設計產能提高到1萬噸/年,為間歇操作,設雙系列反應釜。改造后,裝置于2003年4月6日開車成功,生產出第一釜合格成品。但開車后,日均產量在4~5釜/天,與設計指標5~6釜/天,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期羥基乙腈質量也沒有明顯提高,在改造后同年4~6月份共有6釜物料不合格,產品合格率為85%。產量和質量均與設計值存在明顯的差異。同時由于上游丙烯腈裝置增量改造后,副產物氫氰酸有富余,多余的氫氰酸只能送燒卻爐燒卻,而羥基乙腈產品一直熱銷,產品供不應求。
二、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1.改進后工藝流程以及存在問題
羥基乙腈采用甲醛和氫氰酸在堿性條件下加成的方法生產羥基乙腈產品。工藝生產流程為先在反應釜內投入一定量甲醛并添加少量亞硫酸鈉調整pH至堿性,再向反應釜里加入氫氰酸合成羥基乙腈。反應熱通過循環泵將反應釜內反應物料進行外循環冷卻移熱,反應結束后送至中和釜添加穩定劑硫酸,此時另一個反應釜開始投入甲醛進行生產。中和釜內物料加硫酸循環分析合格后送至成品中間槽A,A槽內的物料經過濾后送至成品中間槽B,B槽內物料分析合格后再送往化工灌裝區。工藝流程見圖1。在裝置生產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1.1反應釜和中和釜在出料時不能將釜內物料抽盡
反應釜和中和釜所使用的機泵為磁力泵,導致不能將釜內物料完全抽盡。釜內殘留堿性物料,在下一批催化劑亞硫酸鈉加入后,容易引起聚合,從而導致物料聚合,變顏色。因此在實際生產時,先要把釜內的殘留物料排盡后再接受下一釜物料。這樣操作,既降低生產效率,又浪費羥基乙腈成品、增加單耗。
1.2生產流程存在缺陷,制抑了生產效率
從改進前的流程看,兩個成品中間槽A/B串接使用,降低了儲槽的利用率,不利于產品的周轉,若B槽發生產品質量問題,需要處理時,將會導致裝置停車。
1.3反應速度過快,游離CN-含量高
羥基乙腈由甲醛和氫氰酸加成反應生成,其生成速度與pH值呈指數倍數的關系。按照設計羥基乙腈反應前pH控制在9~10,在此條件下,生成速度很快。由于改造后的攪拌機存在缺陷,而且攪拌效果不好,容易存在局部反應效果不好,直接導致了反應后游離CN-含量高,從而引起產品不合格。
2.改進措施
針對存在的問題,裝置主要從生產流程上進行改進,改造后流程見圖2。
2.1利用兩臺閑置的離心泵作為反應釜送料泵,解決了反應釜物料不能抽盡的問題。另外,改進穩定劑硫酸的添加方式,將硫酸改為在反應釜添加;同時將中和釜改作過濾中間槽(相當于原來的成品中間A槽)。通過這樣改進后,在反應釜內合格的物料均可以連續的送至成品中間槽,反應釜可以一釜緊接一釜的生產,生產效率大為提高;而且由于反應釜送出的物料均已添加硫酸,物料呈酸性,穩定性高,有效的降低了羥基乙腈物料的聚合,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又穩定了產品質量。
2.2將過濾中間槽改為成品中間槽。改進后的流程相當于增加了一個成品中間槽,過濾效率大幅提高,從而提高裝置運轉效率。
2.3根據生產數據,發現現有裝置的生產能力尚有兩個方面的潛力可挖。一、從反應釜的液位來看,每釜完成時,還有約30%的空液位。二、冷凍鹽水閥開度只有20%。根據空余液位,我們逐步加大每釜的投入量,使單釜產量從6噸提高至6.6噸左右,增加產能約10%;根據空余冷量,將氫氰酸投料量由原來的400kg/h逐步提高至550kg/h,將生產時間由5小時減至4小時。合計提高產能=110%×5/4=137.5%。
2.4為了降低羥基乙腈成品中的殘留甲醛和游離CN-。對催化劑亞硫酸鈉的添加方式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一次添加調整為分批添加,將反應前pH值從9~10降至8~9,并在pH值低于7.0時及時補加亞硫酸鈉,保證甲醛與氫氰酸的加成反應質量。
3.改進效果
3.1系統產能提高
改進前,2004年9月~2005年8月生產羥基乙腈10733.71噸;改進后,2005年10月~2006年9月生產羥基乙腈14445.4噸,產能的增加是非常明顯的。
3.2產品單耗降低
由于羥基乙腈裝置產能及產品質量的提高,產品單耗大幅下降,詳見表1。
三、結論
1.離心泵代替磁力泵出料,可以將反應釜物料出空,減少物料的聚合,保證產品質量。
2.通過改變流程,縮短釜間銜接時間,增加裝置的有效生產時間,提高裝置的運轉率。
3.通過挖掘裝置潛能,提高裝置的生產能力。
4.經改造,羥基乙腈產品產量、質量、單耗等數據都有大幅度改善,在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降低了的氫氰酸的燒卻量,減少了對焚燒爐的損傷。
參考文獻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社會整體知識水平的不斷提升,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也已經來臨,給企業的生產管理與經營模式也帶來了極大的變革。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能源公司的財務管理方式也發生巨大的變化,以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技術方法實現了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實現了傳統資源依賴型經濟向知識依賴型經濟的轉變,進而促進企業節能環保、降本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能源公司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管理過程中忽略對無形資產的利用
在能源公司傳統的財務管理過程中,其主要目標是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產權制度也更注重有形資產的配置,而忽略了對知識產權、人力資源、信息數據資產、市場資本等無形資產的有效利用與合理配置。在當期的知識經濟背景下,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由以往的能源、資源競爭轉變為科技、知識的競爭,而大部分能源公司還不能及時的轉變觀念,將無形資產的利用與配置納入到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中,導致企業難以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較強的競爭力。
(二)財務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在當前的知識型社會、信息型社會,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財務信息化管理方式代替了以往的手工操作模式,企業財務管理的效率與質量有了大大的提高。但調查部分能源公司財務信息化管理的現狀發現,企業對于財務信息化管理的認識有一定的不足與偏差,僅僅將使用財務管理軟件、管理系統看作是信息化建設,而沒有將企業生產、業務交易、經營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實時顯示在財務管理系統中,也沒有實現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之間的高度統一,使的數據的來源、真實性等難以通過信息化系統進行快速核對。
(三)能源公司缺乏復合型的財務管理人才
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單一型人才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市場提出的要求,企業迫切的需要復合型人才來應對企業財務管理需求與市場變動帶來的諸多財務風險。然而,在目前,大多能源公司的財務人員知識儲備與專業能力較為有限,缺乏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觀念,在財務管理的過程中缺乏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及時的預防與應對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的風險與問題。還有部分財務人員雖然有較為豐富的財務管理知識與經驗,但缺乏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不能熟練的使用信息技術開展財務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滿足當前的財務管理需要。
三、知識經濟背景下能源公司財務管理的優化建議
(一)重組企業資本要素,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利用
知識經濟是當前及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能源公司要積極抓住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重組企業資本要素,將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結合起來,尤其要重視人力資源與各種數據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充分發掘無形資產的價值,幫助企業不斷提升資產利用率與資源最大化利用。
(二)不斷提升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
由于能源公司的?a品、服務較之其他企業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實際的工作中涉及到的數據信息也較為繁雜,在實際的工作中很容易產生各部門數據信息標準不統一、信息傳遞滯后等問題。對此,企業要將財務管理模式由以往的分散管理向集中式管理轉變,建立統一集中的財務管理平臺,實現企業財務信息與經營信息的實時化、動態化管理,將生產、銷售、管理等各個環節產生的財務信息相關數據實時收集至財務管理系統中,便于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信息變動情況隨時監控,也便于及時發現財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與問題。同時,財務信息化管理的開展還需要財務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能夠隨時就某一財務問題進行核對與解決,不斷提高財務管理的效率與質量。
(三)重視復合型財務人員引進與培養
知識經濟背景下,能源公司需要樹立知識化與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在發展知識科技的觀念引導下,不斷提高財務人員的知識結構與業務能力。一方面,企業要進一步加強對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引進的財務管理人員不僅要具備財務管理知識與能力、能源產品與服務業務知識,還要熟練的掌握財務軟件、信息化管理系統、數據庫以及網絡技術等新知識、新技術。另一方面,能源公司也要注重對老員工知識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定期為工作人員開辦學習交流班,努力吸收引進國外的先進理財理念,不斷地積累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經驗,制定適合于能源公司發展的知識理財計劃,并通過制定相應的獎勵懲戒制度來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責任心,為能源公司帶來最大的經濟收益。
同志們:
為加快推進工業強縣步伐,促進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今天縣委、縣政府在這里召開全縣工業暨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會議,研究部署20__年工業暨非公有制經濟工作。剛才,__同志代表縣委、縣政府進行了總體部署;會議傳達了縣政府關于20__年度優強企業技改貼息的決定和20__年度工業暨非公有制經濟工作考評獎勵辦法;__公司和__紡織公司作了表態發言。__同志的講話,充分肯定了20__年度取得的成績,分析了當前工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形勢,明確了20__年的目標任務,我完全同意,希望各鄉鎮、各有關部門、企業結合實際,積極謀劃,統籌安排,抓好落實。下面,就如何組織好今年的工業及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我講三點意見。
一、正確把握形勢,找準發展定位,進一步堅定工業強縣的發展信心
20__年是全縣工業暨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年。全縣限額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79,銷售收入增長371,工業增加值增長282,實現利稅增長494,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全面提升,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長,“工業強縣”戰略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四個“基本形成”。
一是以棉紡織工業為主導,以食品加工、化工、輕工為輔翼,以優強骨干企業為支撐的縣域工業體系基本形成。
二是棉紡織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以新紡公司成功上市為標志,全縣棉紡織產業集群躍上一個新的戰略發展平臺。在做大做強新紡公司的同時,培育壯大了華星、鵬升、嘉元等一批成長性強的民營企業,新上了一批整漿、織造項目,拉長了產業鏈條。
三是以縣紡織工業區為主體,以鄉鎮工業園為支撐的大園區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以縣紡織工業區被確定為全省特色工業園區為標志,我縣的棉紡織產業集群化發展納入了省、市“十一五”優強產業發展的“大盤子”,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四是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氛圍基本形成。經過近幾年來的成功發展實踐表明,工業強,財力強,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才能強,“工業強縣”戰略已成為全縣上下的共識。
對工作進行總結,最重要的立足點是基于對情況的分析和對形勢的判斷,我們在充分肯定成績,增強加快發展信心的同時,也要找準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推進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我縣工業經濟主要存在有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是〖HTF〗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給工業經濟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土地政策、產業政策、信貸政策的調整,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用地、流動資金等需求;環保政策也給工業企業治理污染提出了嚴峻的課題。
二是〖HTF〗企業管理水平還不夠高,很多企業管理粗放。
〗三是〖HTF〗人才還比較缺乏。部分企業管理層隊伍管理理念落后、一線工人素質不高,特別是科技人才缺乏,使企業在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等方面比較薄弱。
四是〖HTF〗環境政策還不夠寬松。一些部門執行政策較差、辦事效率不高、主動服務不到位、軟環境治理力度不大等問題很大程度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了難度。盡管我縣工業經濟當前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但大家更要看到機遇和希望,看到我縣工業的優勢。只要全縣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鞏固和發展好當前工業經濟的大好形勢,毫不動搖地堅持工業的主導地位,我縣工業就一定能大有作為。
二、強化工業主導,力促產業升級,全面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
20__年是我縣工業經濟運行從高速擴張期向平穩增長期轉變,發展理念從傳統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轉變,增長方式從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轉變的關鍵之年。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我縣工業經濟的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點,立足優勢產業,把握發展重點,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結構,擴大規模,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工業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水平,努力開創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1、大力發展產業集群,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HTF〗培育產業集群,發展集群經濟,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是我縣工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是要加快建設工業園區,打造產業聚集發展的平臺。〖HTF〗產業聚集是集群經濟的基本特點和優勢,而工業園區是產業聚集的有效平臺。近幾年,我們始終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實踐證明,這一思路是正確的,也是卓有成效的。為我縣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請記住我站域名和平臺。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按照“紡織立園、規劃先行,市場運作,適度超前、資源共享、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切實加強園區規劃,依靠科學規劃使園區發展充分體現特色性、綜合性和前瞻性。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標準化廠房建設,規劃配套服務設施、生態設施建設和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園區綜合功能,進一步增強園區對優勢企業以及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力和對產業集群的承載力。根據園區的發展定位,進一步明確優先發展項目、限制發展項目和禁止發展項目,提高園區入駐標準、建設標準和環保質量管理標準等,實現園區發展由規模增長型向內涵增長型轉變,不斷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突出經營理念,引入市場機制,把園區建設過程變成資本運營過程,實現“投入—產出—回報”的良性循環,使園區真正成為市場化運作的主體
。要加大對園區的包裝、推介和宣傳力度,全力打造園區品牌。要研究出臺優惠政策,加快整合縣紡織工業區和鄉鎮各類民營工業園,構建以縣紡織工業區為核心、民營特色工業園為補充的大園區發展新格局,盡快形成園區經濟隆起帶。要借助省級特色工業園區品牌,積極向上爭取扶持發展的相應優惠政策,著力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用地、融資、用電等問題,促進企業做大做強,使園區成為縣域經濟跨越發展最強有力的支撐。二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HTF〗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引進、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引進新設備,提升企業裝備水平,靠新技術、新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要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增加財政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引導、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培育知名品牌。對列入今年全縣重點的10個技改項目,各有關單位、各企業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設進度,力爭早日投產達效。要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增強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和自主應對能力,提高經營效率。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重點圍繞培育棉紡織產業集群,加強服務引導,運用市場機制,整合原料、紡紗、織造、印染、服裝加工、市場營銷等因素,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發展高端產業和高附加值產品。要引導企業整合重組,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規模效應。要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探索龍頭企業與廣大農戶之間的密切聯結機制,切實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HTK〗三是大力培育優強企業,積極打造產業品牌。〖HTF〗龍頭企業是產業集群的核心,龍頭企業有多強,產業集群的集聚作用就有多強。要圍繞棉紡織、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盡快做大做強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產業帶動能力強、勞動力吸納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今年縣財政繼續安排200萬元引導資金,支持優強企業發展,在做大做強新紡公司的同時,要著力培育一批優勢民營企業,在項目、用地、資金、服務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促其盡快發展壯大,通過做強企業,帶強企業,進一步提升工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實力。要積極推進“品牌戰略”,著力打造一批知名的產業品牌、企業品牌和產業品牌,再造市場競爭新優勢。
2、招商引資,大上項目,進一步擴充工業經濟總量。〖HTF〗規模是實力的基礎,量變是質變的條件,體現工業主導,必須堅持不懈地上項目、擴規模、抓發展、增總量。要進一步強化開放帶動的理念和項目支撐的理想,圍繞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和培育產業集群,迅速掀起新一輪招商引資的熱潮。要敢于拿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對外開放,尋求合作,主動做好與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對接,大力尋求與知名大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積極融入其產業鏈,打造跨越發展的新平臺。要突出企業招商主體,落實激勵招商的各項優惠措施,最大限度地調動企業對外招商的積極性。要創新招商載體,重點抓好以商招商、園區招商和企業招商,打造產業招商的品牌,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良性機制,以大開放帶動大發展。要抓住國家大力扶持“三農”的政策機遇,加大向上爭取項目力度。對列入國家、省計劃的重點項目,金融部門要給予大力支持。各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要立足實際,認真搞好項目篩選、論證工作,建立高質量的項目庫,加大上跑外聯和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爭取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盡快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續建項目,要進一步加強督導,力促其早日建成投產;對竣工項目,要認真做好后續工作,確保項目能順利投產、達產,早見效益。
3、深化改革,創新機制,不斷增強發展活力
一要加快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要堅持以開放的理念抓改革,大膽引進戰略投資合作者,采取整體出讓、折價入股等形式,爭取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合作。要積極推行公司制改革,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
二要創新企業管理機制。企業經營者要注重學習現代企業管理辦法,優化配置企業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資源,提高企業經營水平。要以成本管理為重點,以人本管理為核心,建立科學合理的民主決策機制,體現企業家精神和團隊精神。要認真遵守《勞動法》,關心職工生活,尊重職工勞動,調動職工的創造熱情,在企業中形成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凝聚力和創造力,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加強對隱患部位的排查整改,堅決防止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三要大力提高經營者素質.要注重引進和培養企業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激勵機制,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戰略思維、創新精神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的企業家。要加快專業技術人才、營銷人才、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等多種模式,大力開展企業員工職業培訓,加快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形成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三、加強組織領導,搞好協調服務,著力創造工業大發展的良好環境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要進一步強化發展意識、服務意識和憂患意識。堅持把發展工業經濟放在壯大縣域經濟的首要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搞好協調服務,優化發展環境,謀求工業強縣戰略取得新的更快發展。
1、切實加強對工業經濟的組織領導。〖HTF〗工業經濟能否大跨度、跳躍式發展,是新野經濟實力能否迅速提升的關鍵。我們一定要注重學習工業、研究工業、支持工業、抓好工業,切實加強領導,組織強有力的力量,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各鄉鎮要把發展工業、增加財力放在首要位置,各鄉鎮黨委
書記、鄉鎮長作為工業第一責任人要深入研究工業,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從我縣工業運行實際看,各鄉鎮工業發展不平衡性越來越大,有客觀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程度和工作組織方法上的問題,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進方法、強力突破。縣企業發展服務局、統計局、發改委要深入企業搞好調研,加強對工業經濟運行的監控和分析,切實加強對企業的指導。縣工業經濟領導小組成員及聯系企業的縣四家領導,也要深入企業,加強研究,切實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不斷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一是要在改善投資環境上取得新突破。當前我縣投資環境總體上是好的,但基層、企業對投資環境仍不滿意,與周邊地區比,無論是政策環境,還是辦事效率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改善投資環境,不能口號式,全縣上下從領導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員,都要進行換位思考,站在投資商、企業主的角度考慮問題,要全面落實公開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等制度,全面推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全力打造服務型政府、陽光政府、遵守規則的政府、講究效率和誠信的政府。二是要在政策創新上取得新突破。〖HTF〗要破除“政策僵化”論,牢固樹立“發展是最大政策”的觀念。現在個別部門始終沒有跳出部門利益的小圈子,在與投資商、企業主打交道時,要么推諉拖拉,要么以國家這個政策那個法規卡人。大家要明白這么一個道理,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快、更好地推進發展,而不是阻礙發展,因此,決不能把政策當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條。要善于用足用活現有政策,把涉及企業發展、企業經營的有關政策盡最大可能地予以放寬,使之成為企業做大做強的催化劑。三是要在拓寬融資渠道上取得新突破。〖HTF〗當前,在我縣企業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兩種現象并存。作為金融部門,在國家允許外資進入金融領域的新形勢下,一定要轉變觀念,以增加工業信貸投入,支持地方工業發展為己任,積極爭取上級銀行的支持,靈活執行貸款政策,把握好資金投向,不斷推出信貸投放新產品,不但對經濟實力強的大企業放貸,對經濟效益好、信譽高、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也要敢于放貸,特別是對好的投資項目,要善于放貸,逐步提高中小企業的信貸比例,促使中小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同時,全縣所有企業都應視誠信為生命,講信用、守合同,以良好的信譽贏得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形成企業與銀行互信互利的關系,從而為自身發展,也為我縣經濟發展爭取更多的信貸支持和發展機遇。
【摘要】 [目的]研究羥丙基β環糊精(HPβCD)對莪術油的最佳包合工藝。[方法]以莪術油包合率為評價指標,采用正交試驗法進行工藝優選。[結果]運用水溶液攪拌法包合,得到的最佳工藝條件為:在60℃時,莪術油與HPβCD按1:30的投料比,調節轉速為600r/min旋轉5h,可得包合率和收率的綜合得分為90.97%。[結論]此制備工藝提高了莪術油的穩定性,且較優化,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 莪術油;HPβCD;包合物;制備工藝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est skill of HPβCD containing Ezhu oil.[Method] Take Ezhu oil containting rate as appraisal index, use orthogonal testing method for technical selection.[Result] Apply water solution mix for inclusion, the gotten best technical conditions: under 60 ℃, Ezhu oil:HPβCD=1:30, the regulating rotating speed 600 r/min/5 h;the total score of inclusion rate and recepting rate was 90.97%.[Conclusion] The preparation technical impoves stability of Ezhu oil, with better optimization, and offering realiable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Key words: Ezhu oil; HPβCD; containing article;preparative technical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表明莪術油具有顯著的藥理活性,其抗菌、抗癌、抗炎等作用顯著,具有可觀的發展前景 [1]。但其常溫為液體,并有異味,易隨制劑存儲時間的延長而揮發損失,使其應用受到限制。我們用HPβCD對莪術油進行包合可以使固態化,有效防止莪術油的揮發,增加穩定性,便于加入不同的基質或及敷料中制成各種劑型,同時能掩蓋其異味,提高患者順應性[2]。HPβCD包合物的制備方法常用攪拌法,研磨法和超聲法。因攪拌法簡單易行,實驗條件易于控制,所以本實驗采用該法對莪術油進行包合。影響HPβCD包合率的主要因素有HPβCD與莪術油的質量比,攪拌時間,攪拌速度,溫度,我們采用正交設計對這些因素進行考察,并確定了較為優化的包合工藝。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劑與藥品 莪術油(浙江天瑞藥業有限公司);莪術醇(浙江天瑞藥業有限公司);HPβCD(泰興一鳴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其余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溫州市九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提供)。
1.2 儀器 DF101S集熱式磁力加熱攪拌機(江蘇省金壇市醫療儀器廠);FD1C冷凍干燥儀(北京德天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譜儀(配備DAD檢測器,C18柱)等。
1.3 HPβCD包合工藝的確定
1.3.1 正交實驗中莪術油的HPβCD包合物的制備 方法:稱取一定量HPβCD加蒸餾水適量置燒杯中,用磁力攪拌機恒溫攪拌一定時間使其溶解,另取過量的莪術油用無水乙醇溶解后緩慢滴加入恒溫的上述溶液中,繼續攪拌一定時間后停止加熱,使之攪拌至室溫后,使用0.45μm微孔濾膜濾過,濾液在冰箱中預凍24h,至冷凍干燥儀中4h后,冷凍干燥48h, 得莪術油的HPβCD包合物。因莪術油過量,包合物需再用乙醚洗滌,除去表面殘留的莪術油,然后揮去乙醚即可。
1.3.1.1 包合物的鑒定: TLC檢查:分別取莪術油的乙醇溶液a, 莪術油包合物的乙醚溶液b,莪術油包合物的乙醇溶液c,用毛細管取適量,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層析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1)為展開劑, 展開前將板置于展開槽中飽和10 min,上行展開,揮干溶劑,用1%香草醛-濃硫酸溶液顯色,噴霧后烘干顯色,見圖1。結果表明無水乙醇提取液色譜中,在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的數目的紫紅色斑點,而在乙醚提取液色譜中則沒有以上斑點,可見包合物確已形成,并且包合前后主成分沒有發生變化。
紫外掃描檢查包合物的質量 :按文獻[3]所述方法制備溶液,掃描波長200nm~350nm。結果如圖2, 圖2表明:莪術油(c)在212nm處有紫外吸收,而包合物(a)基本無紫外吸收,超聲破壞溶出后(c),又有紫外吸收,說明莪術油包合后形成了新的包合物。
圖1 包合物的TLC鑒定(略)
圖2 紫外掃描波譜(略)
1.3.1.2 HPLC測定莪術油包合率 色譜條件:色譜柱:C18柱;流動相:甲醇水(30:70);檢測波長:256 nm; 進樣量:10 ul; 柱溫25℃;流速:1.0 ml/min。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莪術醇對照品加甲醇定容至50 ml,取l ml加甲醇定容至25 mL, 靜置,備用。 莪術油供試品溶液1的制備: 取莪術油加甲醇定容至50 ml,取l ml加甲醇定容至25ml, 靜置,備用。包合物9份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分別取9份包合物適量,加甲醇定容至50ml,搖勻,取上清液l ml加甲醇定容至25 ml,靜置,備用。測定法:分別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適量,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自動進樣10 ul),按照上述的測定條件進行測定。
1.3.1.3 正交試驗考察包合工藝 為得到最佳包合工藝,采用正交設計試驗,對影響包合工藝的主要因素:HPβCD與莪術油的投料質量比A、攪拌時間(h) B、攪拌速度(r/min) C和溫度(℃)D分別選擇三個水平A1(10:1)A2(15:1)A3(25:1),B1(3)B2(5)B3(7),C1(600)C2(700)C3(800),D1(40)D2(50)D3(60)進行考察, 以莪術油的包合率和收率的綜合得分為指標, 確定最佳制備工藝。
2 實驗結果
將上述對照品和九份供試品采用前述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莪術醇含量,得到11個圖,這里我們給出具代表性的圖3、圖4、圖5。按峰面積公式計算莪術揮發油的包合率,同時進行揮發油空白回收率測定,即用2ml移液管移取2ml揮發油置250ml圓底燒瓶中,加180ml水,提取至揮發油量不再增加,計算揮發油提取回收率,共3次,結果平均回收率為87.9%。在此基礎上利用公式計算揮發油利用率(即包合率)及包合物的收率,同時考慮到生產成本和包合效果,將收率和包合率的權重分別定為0.4和0.6, 用綜合得分評價方法優劣并進行方差分析,公式分別如下:莪術揮發油的利用率=[包合物中實際含油量(ml)/投油量(ml)]*100%;空白回收率=[收集揮發油量(ml)/加入揮發油量(ml)]*100%;包合物收率=包合物得量(g)/[揮發油重(g)+HPβCD重(g)]×100%;綜合評分=揮發油包合率得分*0.6+包合物收率得分*0.4由正交試驗結果所得的綜合得分可看出各列水平情況:第一列A因素:K 3> K2> K1,第二列B因素:K2>K3>K1, 第三列C因素:K 1>K3>K2,第四列D因素:K3>K2>K1,故包合條件A因素取水平3體積比(25:1),B因素取水平2攪拌時間(5h),C因素取水平1攪拌速率(600r/min),D因素取水平3溫度(60℃)為優,再由方差分析方法表明:HPβCD與莪術油的體積比對莪術油包合率有顯著影響(P
圖3 莪術醇對照品(略)
圖4 莪術油(略)
3 討論
3.1 HPβCD是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優良藥用載體,它不僅水溶性高,對熱穩定,且對腎無毒[4],對很多難溶性藥物都有很好的增溶作用,如其可使ibuprofen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1553倍[5]。本文采用HPβCD對莪術油進行包合,這與β-環糊精相比,雖然兩者都可使揮發性或液體藥物粉末化,但前者的穩定性,生物利用度都強于后者,而且HPβCD對肌肉和粘膜幾乎無刺激性,這就有效擴大了應用范圍。
圖5 包合物(略)
3.2 莪術油為液體并有異味,不能直接加入某些劑型(如膠囊劑等)中,一般用輔料吸附,隨著制劑存儲時間的延長,易揮發損失。經HPβCD包合后,能提高藥物的穩定性,改善不良氣味及拓寬藥物劑型。同時提高藥物的溶解度,實驗得出包合物的溶解度比莪術油提高超過100倍,這就大大提高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3.3 實驗中我們發現HPβCD與莪術油的投料比和包合時的溫度對提高包合率非常關鍵,所以我們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投料比和包合時間分別作了進一步的單因素考察實驗,結果表明:HPβCD的用量超過莪術油量的25倍以及包合溫度超過60 ℃時,包合率不再增加,反而會下降。原因是溫度過高時,分子熱運動加快,使莪術油向外擴散速度加快,而且各相液體的粘度降低,減小了擴散阻力,因此包合率下降。而HPβCD過多時他們內部的作用可能會阻礙他們對莪術油的包合作用。
【參考文獻】
[1] Li Guodong,Xu Fu,Shen Aijun.Progress in research on Curzerene[J].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02,37(11):806809.
[2] Gserhati T.Investigation of theβcyclodextrin-hydrocortisone inclusion compound.Int [J]. pharm,1995,124:205.
[3] Shao wei,Yuan Min, Wang Daqin. Study on the Inclusion Compound of Baicalin with 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J].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2001,23(5):318321.
[4] Li Dan,Xu Jiang.Study on Preparation ofβcyclodextrin Inclusion Volatile Oil from Rhizima Curcumae[J].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2004,27(11):866869.
[關鍵詞] 環境侵權;公益訴訟;程序規則
[中圖分類號]D916.3;D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3)04-0051-05
環境公益訴訟是一種以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的訴訟制度,彌補了私訴的法律漏洞,將更為廣泛的社會糾紛置于司法的控制之下。.[1]環境公益訴訟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武器,因為從私訴角度看,人應當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而公益訴訟則不要求有直接利害關系,不要求人是法律關系當事人。在公益訴訟制度發展較為迅速的國家,不僅公益訴訟制度本身具有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而且,這些國家通常具有相對發達的公眾參與制度以及比較強大的環境保護領域的非政府組織。這些都是推動環境公益訴訟發展的有效力量。而在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發展明顯滯后于中國當前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需要,如原告資格、受案范圍、訴訟費用、舉證責任等問題都不甚明確,致使公益訴訟在實踐中處于尷尬境地,很多案件得不到及時、合理解決。上述問題中原告資格問題是困擾環境公益訴訟發展的瓶頸,究竟哪類主體可以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一直是環境公益訴訟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界及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試對此加以探討。
一、適格主體之爭
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是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的關鍵問題所在,只有明確了原告資格、賦予當事人啟動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才能夠進一步處理環境公益訴訟,維護環境公益。同時,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與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的其他內容關系重大,如原告資格與環境公益保護的范圍、訴訟費用、舉證責任的配置以及訴的利益等等都有著重大關系,不同原告對于環境公益訴訟進程的影響也不同。因此說,明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是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關鍵。在中國,私益訴訟的原告資格訴訟法已經規定得比較明確,即只有與案件爭議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才有資格成為適格當事人,但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仍是需要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的問題。
(一)學界主要觀點
從傳統的訴權理論來看,只有因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意欲對侵害行為提訟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訴訟的適格原告。當事人的直接利益與案件爭議事實直接相關,這是普通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制度中對原告資格的起碼要求。眾所周知,公共利益是一種特殊的利益,它是一定社會條件下或特定范圍內不特定多數主體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公共利益的特點決定了,如果要允許通過訴訟的途徑救濟受到損害的公共利益,就不得不擴大原告資格。環境權益也是一項公共利益,因而,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也應當突破私益訴訟的直接性的限制。環境公益訴訟所要維護的利益具有公共性這一特點決定了,該制度中原告資格的范圍應當相對寬泛,即不應以受到侵害為限。所以有學者主張,有關機關、社會組織、普通公民等都應當被賦予啟動環境公益訴訟以救濟環境公共利益的權利。.[2]
(二)現有法律規定
中國《憲法》第129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4條規定,檢察機關通過行使檢察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利和其他權利;《環境保護法》第7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新《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訟。從這些法律規定可以看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適格主體可以是檢察機關、環保行政機關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機關和有關組織,而普通公民則明確被排除在外(但普通公民在環境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提起私益訴訟,見下文所述)。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環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且沒有適格原告時,作為原告啟動訴訟,以保護公共利益,是符合法律精神的。環保行政機關針對環境侵權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包括在必要時對其提訟,應該說這都屬于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擁有的權力。環保部門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是其窮盡必要的行政監管權力之后,對于環境權益進行有效救濟的唯一途徑,是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且它也有能力應對環境侵權案件的復雜性和專業性。但是,環保部門作為環境保護的行政機關,其行為的正當性容易受到質疑(見下文所述)。至于新《民事訴訟法》中提到的“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很多學者評價,這是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發展中的里程碑,因為它明確擴大了包括環境公益訴訟在內的公益訴訟的原告范圍。但是,此項規定顯得比較模糊,而且從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組織在原告資格問題上仍具有很大的爭議。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8月
第29卷第4期冷凌,等:檢察機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優勢及程序制度的完善
由此可見,在法律層面上,包括憲法在內,對于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問題可以說規定得仍不十分明確。這也是導致學界對于此問題存在很大爭議的原因這一。
(三)實踐中的主要做法
因為日益嚴重的環境資源問題,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已經呈現出實踐先于立法的趨勢。由于法律中一直缺乏對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明確規定,因而,各地在處理此類案件的具體做法上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有的地方對于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采取寬松的態度,以地方規范性文件的方式,明確允許檢察機關、環保機關和有關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3];有的地方法院則拒絕受理某些組織提起的訴訟;個人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其境遇也是千差萬別。
結合以上所述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由檢察機關擔任環境公益訴訟原告是最合適的選擇。
二、檢察機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優勢
在兩大法系主要國家,檢察機關一直是提起、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主要力量,各國普遍立法賦予檢察機關提起、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使檢察機關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檢察機關在參與環境公益訴訟中也做了不少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中國應借鑒國外成功的立法例,并結合實踐經驗,由檢察機關擔當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以此推動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發展,并最終實現保護環境公共權益的目標。
(一)檢察機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優勢
第一,檢察機關作為原告具有最堅實的法律基礎。如上所述,中國的檢察機關是《憲法》明確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新《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法律規定的機關”雖不夠明確但也可以理解為含有“檢察機關”,因而,檢察機關在主體地位上更便于獲得合法的身份。同時,檢察機關具有調查取證的權力和對相關執法部門監督的權力。這些都是其擔當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法律基礎。
第二,檢察機關作為原告具有舉證能力。作為原告,按照現行的訴訟法,應當承擔舉證責任或部分舉證責任。環境侵權案件具有特殊性和專業性,而在中國目前信息公開制度并不樂觀的情況下,環境侵權案件的舉證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士。這就決定了普通公民和一般組織很難實現舉證責任。而檢察機關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都具有較為豐富的資源,使調查取證成為可能。
第三,檢察機關擔當原告可以有效避免濫用訴權,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質量。很多人認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范圍不宜設置得過寬,特別是普通公民不應當成為適格原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原告門檻設置過低,會導致濫用訴權,從而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這種擔心在中國現階段確實不是杞人憂天。而由檢察機關擔任原告,既可以保證訴訟質量,又可以保證訴訟效果,更有助于實現設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初衷和目的。同時,由檢察機關擔當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也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證標準與判決標準的統一,避免因當事人分別可能造成的當事人訴求各異、法院裁判千面的現象。
(二)環保行政機關不適合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
盡管在立法中可以找到環境主管部門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法律依據,但在司法實踐中,環境主管部門作為原告受到了各方廣泛的質疑。在經濟學領域,20世紀中后期逐漸興起的“俘虜理論”是對環保行政機關擔當原告合理性的最大挑戰。其意思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監管機構將逐漸被部分被監管者所俘虜,那么監管機構很可能會因為出于保護小集團利益、地方利益的需要,產生逐漸犧牲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4]這種理論恰恰在中國的社會實踐中得到了印證。目前,中國地方環保部門對環境損害行為監管不力的情況并不罕見,多數是因為主動或被動地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壓力或利益分配的影響。所以,環保部門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可行性是有待商榷的。
對于行政機關是否應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筆者認為,雖然實踐中存在許多行政機關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案例,現行立法中也有關于環保部門參與訴訟的規定,但由于行政機關在中國體制中所處的地位,行政機關仍不宜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行政機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容易突破民事訴訟中的平衡原理。行政機關屬于法律執行機關,握有強有力的執行權,如果行政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容易將行政權與訴權相互混雜一起運用,這樣對對方當事人來講會形成一種強力的預期,很可能破壞訴訟平衡原理。第二,行政權與作為原告資格的行為矛盾。行政機關作為法律執行機關,執行法律賦予的行政權力,但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并不具有行政行為的特點,而是更多的帶有司法屬性,這與檢察機關的職能相符,而與行政機關的法律定位相矛盾。第三,行政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會成為掩蓋行政行為失誤的擋箭牌,不利于行政機關嚴格執法,不利于公眾追究其行政不作為行為。因此,行政機關不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
(三)普通公民和一般環保組織不適合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
針對新《民事訴訟法》對于公益訴訟原告的主體資格排除了普通公民個人這一規定,在學界和實務界都有較大的反響。反對者認為,這不利于推動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發展;贊同者則說,這種規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普通公民濫用訴權,導致司法資源浪費。.[5]筆者認為,普通公民確實不適合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普通公民的環境權利如果受到直接侵害,完全可以以個人身份對該侵害行為提訟,以救濟自己的合法權利,但這不應當是典型的環境公益訴訟,其性質仍然應當是普通的私益訴訟,只是他們所要救濟的權利是個人的環境權。.[6]對此,很多國家是通過立法明確區分這種私益訴訟和公益訴訟的。.[7]在典型的環境公益訴訟中,權益未被直接侵害的公民或社會組織,也可以為維護公共利益而提訟。是否存在本人利益直接受損,不是環境公益訴訟的構成要件。即環境公益訴訟的啟動,往往只是原告為了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不必然承擔裁決結果是環境公益訴訟原告區別于普通訴訟原告的最顯著的特點,因而其法律地位在訴訟中很特殊。但是,如果以保護公共利益為目的,則依照中國現實情況,公民以的方式救濟環境公共權益,實際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誠然,考察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較為完善和發達的國家,確實有很多國家賦予普通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例如美國 1970 年通過的《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1990年修改)第304條(a)規定“任何公民都可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8]。但我們不得不看到,普通公民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實際可能性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信息公開、知情權的保護、環境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等等。而在中國現有情況下,并不足以使普通公民具有承擔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訴訟能力。因而,僅僅以法律的形式賦予普通公民原告資格,不僅無益于推動中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反而會給實務界造成一定的混亂,浪費司法資源。
民間的環保團體對保護生態環境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國外也確實有允許環保組織成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立法,但在中國,由于環保組織發展還不夠成熟以及受限于其舉證能力,環保組織在環境公益訴訟中也很難承擔起原告的責任。
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與發展中,我們需要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和立法例,但這種借鑒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制度是否符合中國的國情。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當前中國的國情下,由檢察機關擔任環境公益訴訟原告最為合適。
三、檢察機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程序制度的完善
檢察機關承擔環境公益訴訟原告意味著檢察職能的擴展,同時,檢察機關作為原告又有別于普通公民和一般組織,因此,在程序設計上必須進行一些相應的完善。
(一)明確賦予檢察機關原告資格
從過去的實踐看,檢察機關通過直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督促、支持等多種形式,參與環境公益訴訟,
維護公共環境利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為環境公益訴訟立法積累了經驗。立法者應適時總結經驗教訓,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檢察機關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
從一般意義上講,所有的違法行為都破壞了國家法律的實施,破壞了法制統一,因而都需要檢察監督。誠然,檢察機關由于權力分工的要求和檢察力量所限,不可能對所有違法行為實行全面監督。但對特殊問題實行重點監督,也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題中應有之義。.[9]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不僅存在于刑事領域,同樣存在于嚴重違反民事、行政、經濟法規的其他領域。.[10]對于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侵犯國家和社會環境公共利益的行為,檢察機關作為原告,啟動、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既符合法律監督職能的需要,也符合中國的體制。
對于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地位,筆者認為,檢察機關參與環境公益訴訟與參與刑事訴訟一樣,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所以在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時,應如刑事訴訟一樣,定位為國家公訴人。
(二)賦予檢察機關環境公益訴訟調查權
環境公益訴訟證據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檢察機關是否應享有環境公益訴訟調查權;另一方面是在環境公益訴訟中,所取得的證據如何運用,證明責任如何來確定。
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應當享有環境公益訴訟調查權。如在美國,許多州立法規定,為了維護經濟公益,授予檢察總長廣泛調查權以提起經濟環境公益訴訟。其他國家也有相關規定。.[11]中國檢察機關在啟動環境公益訴訟之前,應當查明案件事實,收集與案件相關的主要證據材料,以證明訴訟主張。在刑事訴訟中,案件證據的收集一般由偵查機關完成;而在環境公益訴訟過程中,證據的收集則一般只能由檢察機關自己完成。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對侵犯公共環境權益的行為進行追訴,有時需要面對的也是較為強勢的組織或機關,如果不賦予檢察機關調查權就難以收集充分的證據,難以完成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使命。當然,檢察機關在行使調查權的過程中,一定要采取慎重務實的態度,防止出現公權力對民事領域的不當干預,應嚴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調查權。
另外,從環境監管以及公眾參與制度考慮,應著力加強環境監測告知義務。監測機構要如實、完整、及時地為公眾提供環境監測數據,這不僅保障了公眾環境的知情權,還有助于提高原告的舉證能力。.[12]
(三)嚴格規定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處分權
當事人的處分權包括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兩部分。按照近現代訴訟當事人理論,訴訟當事人只是一個程序概念,特別是在蓬勃興起的公益訴訟制度中,更適合用“形式當事人”來界定訴訟當事人。因為擴張的原告資格決定了,適格當事人往往只是具有被認可的訴訟權利,而并非具有直接的實體權利。在原告資格擴張和當事人資格擴大的背景下,如何真正實現公益訴訟所承載的保護公共利益這一核心價值,決定了公益訴訟制度是否真正具有存在的意義。因而,要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在于,合理限制原告的處分權。檢察機關作為公益訴訟原告時,是與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主體,而僅僅是程序適格的當事人。國外相關訴訟制度在立法中幾乎都對非直接利害關系原告進行了處分權的限制。中國公益訴訟制度立法也應當借鑒這些規定,適當限制原告的處分權,以保證公益訴訟目標最大限度地實現。
制度設計的原則應當是:凡是可能影響到環境實體利益的訴訟權利的處分都應當進行限制,處分權適用的審查權應當由法官實施。具體的制度設計可以包括以下幾點:(1)原告如果撤訴,要受到法律嚴格的限制。法院負責審查,除已提起的公益訴訟證據不足外,凡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均不得撤訴。(2)訴訟和解應受到限制。只有在和解更經濟時,或者更有助于保護公眾的權益,或者更有助于彌補先前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時,才允許和解,否則不應當允許和解。
(四)明確損害賠償金的歸屬
公益訴訟具有很強的正義性和外部性,訴訟的成果是普惠大眾的,而不是原告專有的,因此訴訟所得理應返還于社會公眾。通常狀況下,賠償可以用于以下三個與受害人或社會公眾有關的方面:第一,作為基金的來源資金,列入已經建立的環境公共基金,或由法院建立新的環境公共基金,該基金主要用于恢復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和環境資源的保護;第二,通過法院的司法審查,按比例支付給訴訟案件中法院登記了的受害人,作為損害賠償;第三,可以作為獎勵支付給為公益訴訟或其他環保做出貢獻的公民或社會組織。
綜上所述,中國的檢察機關既是國家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又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理應重視并積極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立法部門應盡快通過立法確定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和相關訴訟程序,以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13]
[參考文獻]
[1] 徐祥民,凌欣,陳陽,等.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探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20.
[2] 孫巍.環境公益訴訟模式比較及立法構想[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2):31.
[3] 廖柏明.檢察機關介入環境公益訴訟的思考與建議[J].法學雜志,2011(6):99.
[4] 王俊豪,魯桐,王永利,等. 西方國家的政府管制俘虜理論及其評價[J].世界經濟,1998(4):25.
[5] 張鏑. 公民個人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資格辨析[J]. 學術交流,2013(2):60.
[6] 張梓太.中國環境行政訴訟之困境與對策分析[J].法學評論,2003(5):139.
[7] Jona Razzaque. Public Interest Environmental Litigation in India, Pakistan and Bangl adesh[M].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4:231.
[8] 謝雯. 可交易的空氣污染權——以美國《清潔空氣法》為中心[J].河北法學,2010(7):180.
[9] 孫加瑞.檢察監督的基本內容是查控違法[N].檢察日報,20110323(3).
[10] 常艷,馬劍萍.檢察機關與環境公益訴訟[M]//石少俠.檢察前沿報告——理論與實務:第2輯.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213.
[11] 吳衛星.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比較研究與借鑒——以美國、印度和歐盟為例[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3):132.
關鍵詞:畜牧獸醫;服務質量;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1.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8-0051-02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這都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由于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畜牧業在農業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畜牧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隨之而出,畜禽疫病嚴重制約著養殖業的發展。為了保證畜牧業平穩快速發展,完善和健全畜牧獸醫隊伍的建設十分重要。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來保障畜牧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1 基層畜牧獸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基礎設施不完善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相關基礎設施的投入跟不上養殖發展的速度,基礎設施的落后嚴重制約了基層畜牧技術的推廣和發展[1]。加之我國鄉村地區人員少,區域廣,疫病防治畜牧科技推廣的任務十分繁重。有些落后鄉鎮的部分村沒有防疫員,導致在春秋防疫工作開展時,只能找人臨時代替,缺乏系統的管理。有些防疫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業務不熟,導致在免疫注射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注射部位、注射計量不準的情況,這樣也反過來會造成養殖戶有抵觸情緒,使得防疫進程受到嚴重阻礙。另外,由于疫苗從廠家到畜體的環節多,盡管冷鏈設備比較完善,但是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會有疏漏之處。加之,農村的保管貯藏條件的較差,使得疫苗的質量難以保證。
1.2 技術人員知識老化
對于邊遠的農村,一些獸醫工作者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而且由于資金的原因,技術人員缺乏進修、學習的機會,導致知識老化。就目前而言,鄉村的防疫技術人員缺乏,承擔不了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對于堵、防、檢、控等相關措施也難以實施,缺乏人員和技術的支撐。
1.3 獸醫工作人員待遇低,隊伍不穩定
由于基層防疫工作人員的待遇低,條件差,大部分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不斷轉向城市,農村的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在一些防疫的重要季節,需要臨時聘用人員開展工作,隊伍極不穩定。其次,基層地區的基礎設施較差,大多數都是一支針管雞鴨全打,而且檢測儀器設備缺乏。再有,就是在改革的過程中,只看到基層站存在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基層獸醫管理機構在公益服務方面的特殊性。對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采取一刀切做法,簡單對基層站進行撒并了事。這樣,就造成獸醫基礎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動物防疫和畜產品安全隱患十分嚴重。基層防疫組織隊伍不穩定,經費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機制問題沒有解決,使動物防疫的基礎受到動搖。
2 提高畜牧獸醫工作服務質量的措施
2.1 加強基層動物防疫機構建設
對于畜牧獸醫工作,重點在于動物疾病的治療、動物防疫和檢疫等,這些工作的開展必須有相應的基礎設備作支撐[2]。根據經營的原則,推進鄉鎮畜牧獸醫站的改革,再由縣級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建立畜牧獸醫站,有效地促進基層獸醫站防疫機構的建設。加快基層動物防疫機構建設的關鍵在于政府加強畜牧獸醫工作的支持力度,并且會組織加大對畜牧獸醫工作的投入,完善各種設施配置來提高畜牧獸醫工作的質量。
2.2 提高畜牧獸醫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畜牧獸醫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對于畜牧業的持續發展的意義十分重大,尤其是在新形勢下的關鍵時期,更需要高素質的工作人員。根據技術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進行相應的培訓,促進業務人員的水平朝著專業化發展。除此之外,還要從整體上加強防疫隊伍的建設,促進畜牧獸醫工作的健康科學發展,全面提高畜牧獸醫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同時,號召社會人員對畜牧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保證其合法高效的完成任務,促進畜牧業工作的規范化發展。
2.3 提升基層畜牧獸醫隊伍的現代化水平
首先,進一步明晰新形勢下基層畜牧獸醫服務隊伍的職責,有效解決其職責混亂、 職能分工不清的現狀,進而實現服務性職能與公益性職能的分離。強化監督體系與防疫體系的建設力度,實現防疫、監督工作的標準化與專業化。
其次,加大基層畜牧技術推廣力度。畜牧技術人員積極承擔起畜禽新品種選育、引進工作,積極深入生產一線, 全面推動新技術的發展以及落實,整體提高畜牧業效益。
再次,在整體上抓好防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 強化基層防疫隊伍的建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將任務責任到人、分片包干。政府部門將防疫經費結合防疫工作的具體任務以及工作量進行下撥,將防疫經費真正用到疫苗購入、防疫器械、工作人員補貼等行動中去, 促進畜禽防疫隊伍的常態化建設, 提高基層畜牧獸醫的服務質量。
第四,積極轉變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服務理念。生態化、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方式是現階段畜牧業發展的目標,因此,必須通過教育、培訓,盡快轉變基層畜牧獸醫團隊的服務理念,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畜牧業生產。積極轉變工作方式, 從傳統的被動進行診療、引種、檢疫等工作,積極轉向畜禽防疫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為主的工作上來,積極拓寬服務范圍,加強畜牧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綜合,進一步提高基層隊伍的服務質量。
3 小結
綜上所述, 針對現階段我國基層畜牧獸醫隊伍的發展現狀, 要從全面提高基層畜牧獸醫隊伍綜合素質,提升基層畜牧獸醫隊伍的現代化建設水平, 轉變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服務理念等幾方面入手來提高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作者:曾志敏,清華大學公共
>> 國有企業經濟行為的法律規制:以中國鐵路總公司為例 以平衡記分卡為基礎構建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初探 中國鐵路總公司將繼承鐵道部的貸款和債券 中國鐵路總公司運營收入證券化的現實路徑與選擇 以A公司為例淺析如何改進國有企業員工激勵機制 以DM公司為例淺析國有企業執行力建設 國有企業經濟效率研究 論企業經濟行為的刑法規制 政府主導下國有企業合并行為的反壟斷申報法律規制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因子分析與評價 論國有企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及對策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成果運用的幾點思考 探討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與效益審計的結合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與績效審計結合的研究 關于國有企業經濟增加值(EVA)的考核策略分析 國有企業經濟管理中的績效評價機制構建 論加快國有企業經濟發展的內動力 淺議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對策 關于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問題的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Sun Chunxiang. NDRC: Railways Fares Will not Go Up, or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Pricing. http://.cn/txt/2013-03/23/content_28334970.htm.
Legal Regul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conomic Behaviors:
A Case Study of 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
Zeng Zhimin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Chinese Railway Company as an example, exploring the properti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ir leg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behaviors, and believes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aturally have the dual characters of nation and market, and their economic behaviors inevitably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 therefore should be regulated by laws of different charact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ust be clearly divided upon its national and market characters and its corresponding business areas: for the business areas of national character, the country must create a sophisticated and thoughtful public law, especially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systems to ensure socially fair and just resource allocation; while the business areas of market character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regulation system of economic public law and accept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system specifications to ensure fair market competition. Fundamentally, this legal arrangement is intended to prevent the loss of state assets, and worst situations such as political interest groups kidnapping national interests to arise.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advantag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lying on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other fields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chemica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rough the necessity of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to teaching, enhancement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so on, this specialty will be built in to the engineering specialty with distinctive and outstanding features.
關鍵詞: 環境工程;專業建設;化工;污染防治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chemical industry;pollution prevention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4-0231-02
0 引言
環境工程專業本身就與化學工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國本科環境工程專業的發展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當時個別學校在給排水工程、化學工程、冶金工程等本科專業中開設了與環保相關的廢水、廢氣治理等專業方向。在化工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來源不同,一般可以分為廢水、廢氣、廢渣等。在“三廢”的治理過程中,許多環境工程單元是化工過程,如多效蒸餾、分餾、吸附、離子交換、高級氧化等大多涉及“三傳一反”化工原理[1]。在工業各部門中,化工排放廢水占第一位、廢氣第三位、廢渣第四位。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化工行業快速發展與污染加重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山東省是我國的工業強省和化工大省,僅淄博市就有5000余家化工企業,化工行業環境污染形勢非常嚴峻。企業對既具有環境工程專業技術,又具有化工污染防治知識的人才需求極為迫切。
目前,許多環境工程專業開設了化工原理等課程,但是由于師資力量,培養過程等不系統,導致學生在環境工程方面擁有大量技術,但缺乏在化工過程中的基礎知識。青島科技大學在我國化工領域有著近60年的歷史積淀,學科優勢明顯,特別在山東省及周邊地區影響很大。如何結合本校化工特長,提高環境工程專業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具備專業素養和循環經濟意識的環境工程技術人員是環境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應給予關注和考慮的問題[2,3]。本文從化工特色必要性、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方面,研究建設化工污染防治為特色的環境工程專業的可行性。
1 化工污染防治為特色的必要性
多年來,社會培養的環境人才大多是通用型人才,具有化工環境特色的人才很少。隨著我國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治理污染的任務在加重,化工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很嚴峻。這既為環境工程專業的發展提供契機,也為環境工程專業的相關人員提出挑戰。化工行業的環境問題具有許多不同于其他工業部門的特點,生產裝置危險性包括燃燒性、爆炸性、腐蝕性、高溫高壓、毒性等,一旦發生環境、安全事故,后果危害往往更嚴重。為此,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教育部2012年聯合召開高等學校化工安全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座談會。會議提出要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體系、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體系,加快化工安全復合型人才培養。因此,為化工行業培養大量的與當代乃至未來發展相適應的環境工程工程專業人才,顯得十分迫切。當前培養化工環境復合型人才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其中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中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之一。
青島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成立于2002年,起步相對較晚,但其在化工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依托化學工程等專業的優勢,可以將環境工程專業建設成一個以化工污染防治為重心的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工科專業。將環境工程專業建成國內化工特色鮮明的環境工程學科,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實用型、創新型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2 建設化工污染防治環境工程特色專業研究思路
結合環境與化工專業領域綜合性、交叉性及邊緣性的特點,依托青島科技大學化學化工等學科優勢,著力發展多學科橫向交叉,突顯區域經濟服務功能,逐步形成化工環境控制為特色。從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成果融于教學、增強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建設,將環境工程專業建設成為在化工領域具有優勢、交叉學科特色鮮明的專業。
2.1 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擬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環境工程專業依托山東省海洋環境腐蝕與安全防腐工程研究中心、青島市海洋環境腐蝕與安全防腐工程研究中心、安全與環境功能材料二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開展建設,學科平臺較高,為高水平專業人才培養奠定了較高的專業平臺基礎。同時,通過內引外聯機制,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近年來,環境工程專業聘期多名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的教師作為兼職教師,擔任化工原理及相關實驗的任課教師,同時建設化工實習基地。返聘化工學院退休教師,指導學生環境工程相關設計。
與此同時,從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引進具有化工實踐背景的教師,增強本專業在化工污染防治方面的能力,為進一步加快環境工程學科平臺和師資隊伍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2.2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建立新的模塊化環境工程培養體系,將化工相關教學環節設置一個模塊,加強課程建設、改革教學方式,使教學水平逐年提升。同時增加化工相關實踐環節,環境工程專業積極響應并安排每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作為本科生的良師益友,取得明顯成效。本專業組織“環保宣傳進學校”、“環保演講比賽”、“科大環保周”、“李村河生態調研”、“關于青島市公交系統安全現狀的調研”等活動,鼓勵學生參加下企業、進工廠等活動,充分理解化工生產工程,為更好地服務社會奠定基礎。實踐證明,近幾年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經過科學系統培養,大多數成為具有良好道德修養、專業水平高、化工污染防治特色鮮明的高素質人才。
2.3 科研成果融于教學,凸顯化工環境污染控制的專業優勢
組織10位年輕教師到齊魯石化等工廠學習調研,強化其化工環境概念;“科研進課堂”,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以科研促進課堂教學。實驗教學方面,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所占比例;“科研進實驗”,注重將科研所取得的成果納入實驗課的教學中;將科研成果中設計制造出的實驗儀器等應用于實驗教學中。清潔生產審核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一大特色,在進行清潔生產審核的同時,積累了豐富與化工環境污染控制相關的知識,可通過開設《清潔生產》課程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生動案例分析,同時作為導師,經常帶學生進企業,使學生掌握課本上不能獲取的專業知識。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學習積極性也得到提高,為其更好地了解本專業和社會需求有重要意義。
2.4 增強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
環境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化工企業實際的結合。由于環境工程專業屬于綜合性專業,沒有特別針對性強的行業支撐,此外新專業歷史很短,與企業聯系較少,這些問題對工科專業的發展非常不利。首先環境工程專業的青年教師可以赴齊魯石化公司、瑯琊臺集團、核工業煙臺同興實業有限公司、中國鋁業山東分公司等大中型企業學習實踐和調研。或通過邀請上述公司的管理技術人員開設研討班,豐富專業教師的實踐經驗,也促進教學與實際的結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4,5]。
3 效果分析
在以上研究思路的指引下,通過內引外聯的方式擴大環境工程師資隊伍,尤其是在化工污染方面大力引進相關高級人才,近兩年,環境工程從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引進高級人才3名,增強了師資力量;擇優選用最新化工污染治理相關教材,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所有教材均采用國內最新最權威教材,在教材的選用上重視化工背景的篇章;通過建立實習基地、實驗室建設等手段,實現環境工程專業高級人才的動手實踐能力。最近與污水處理廠、海水淡化場、電廠、垃圾填埋場、市政設計院等十多家企業、設計單位簽訂學生實習協作協議;鼓勵環境工程專業從事化工污染治理相關領域的創新創業活動,近幾年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在“國創”、“挑戰杯”、“創青春”等創新創業活動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全校專業排名中名列前茅。
值得一提的是,環境工程專業在2015年底獲得“工程教育認證”申請資格,目前專業全體師生為了通過認證,開展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已經同意于2016年6月進校考察,這對環境工程專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契機。
4 結論
本文首先總結了環境工程專業與化學工程的淵源、相互關系,指出在當前形式下,環境工程專業應具有化工污染防治特色的必要性。結合學校優勢學科,從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成果融于教學、增強實踐能力論述本研究的可行性。從近期取得的成果來看,青島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用短短的十年時間,從一個邊緣化專業成長為一個獲得“工程教育認證”申請資格的專業,與該專業的準確定位與建設思路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劉堯.大學內涵發展的背景與前景[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3):86-89,108.
[2]肖谷清,王姣亮,謝丹.面向“化工污染控制”方向的環境工程專業辦學特色的研究與實踐[J].廣東化工,2012,39(5):244.
[3]陳士明,徐頌,江學頂.面向環保產業的環境工程專業建設[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6):58-61.
一、唯有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能走正路、走新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使我們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軌道。經過改革調整,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重新綻放出活力,國有經濟牢牢掌握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國有資產總量不斷增加,控制力進一步增強,一大批極富活力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脫穎而出。非公有制經濟幾乎從零起步,經過蓬勃發展,其產值比重、勞動力比重已占到半壁江山,一批現代化的私營企業競相涌現,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之中。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獨特優勢。與眾多欠發達國家和危機頻發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擁有一支公有制經濟“主力軍”,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為實現自主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基本制度條件;同時,中國打造出一支非公經濟的“生力軍”,加快了市場體系的培育和生產力發展,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從功能上來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是我們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本原理,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所作出的現實選擇。一方面,我國走社會主義道路要以公有制為經濟基礎,這對于增進人民福祉、保障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將全盤私有化作為改革發展的選項。另一方面,我們所建設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多層次的生產力水平從客觀上要求有多種所有制與之相適應。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任何設計都不能主觀地超越這一階段。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與“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可割裂,更不能對立起來。忽視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會落入私有化的陷阱;忽視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會導致經濟體制僵化,經濟活力不足。只有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才是確保改革正確方向的正路,才是振興和發展我國經濟的新路。
二、更好地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不斷變化,對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探索持續進行。這種情況下,指出:“如何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進一步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而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為市場微觀主體的國有企業是否能做大做強做優、是否具有活力和競爭力、是否可以發揮好各項功能。
國有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經過多年改革發展,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許多國有企業在提高經濟效益、資產保值增值、規范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其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在國內位居一流,在國際上也屬于較好水平。如今,中國優秀的國有企業已經與各國一流企業比肩而立。2013年,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中,由國資委監管的中央國有企業占了44家,其中不乏處于完全競爭性領域的企業,如中國建筑、中國鐵建、中國五礦、中國電子等。除了經濟績效的長足進步,國有企業在重大工程建設、科技自主創新等落實國家戰略方面也走在了前頭,在保障民生、抗震救災等承擔社會責任之際更是作出了表率。
有人認為,當前國有企業的優異績效來自其壟斷地位。事實上,如今我國絕大部分行業包括國有資本比較集中的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建筑、機械制造等,都已形成充分競爭格局。壟斷性國有企業只占少數,而且要執行政府定價,不能通過壟斷價格獲取超額利潤。也有人提出,國有企業必然滋生腐敗。應該說,企業腐敗作為一種職務犯罪,在任何所有制企業中都有可能出現。國有企業出現的腐敗問題要通過完善治理結構、加強制度監管、嚴肅黨紀國法加以解決,但不能因此就斷言國企必然腐敗,更不能以私有化的方法反腐敗。還有一種認識,將國企發展與改革倒退畫等號,認為唯有削弱國企,實現“國退民進”才是推進改革。這與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國企改革絕不等于“去國有化”或“去公有制”,更不能以所謂“國際經驗”為依據,要求國有企業退出競爭性領域,將國有經濟的比重降低到10%。正如反復強調:“深化國企改革是大文章,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加強。”“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
為更好地堅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適應新的形勢、針對現存問題,提出了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舉措。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適應混合經濟的發展、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體現國有資產“全民所有”的性質,《決定》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對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和長效激勵約束機制,探索推進重大信息公開;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嚴格規范管理人員薪酬水平和職務消費等。這些舉措將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合理承擔社會責任、更好發揮作用。
三、從多個層面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既與市場經濟具有天然聯系,又與多個層次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接,它們的存在和發展,不僅在機制上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促進公有制經濟提高效率,而且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滿足市場需求多樣性、增強社會經濟活力等方面顯示出巨大優勢。
這些年來,國家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使其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規模持續擴大。以私營企業為例,目前數量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80%以上,注冊資本占全國總額的四成。在2013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有16家私營企業上榜,在紡織、鋼鐵、有色、家電、汽車、電信設備制造和金融業等市場化的主要領域贏得了一片廣闊天地。十年前世界500強企業中還看不到我國私營企業的身影,如今已經有8家企業進入這一梯隊。華為等一批領軍企業已經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優質品牌,參與國家發展戰略、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不斷提高,社會責任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面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有些人擔心,非公有制經濟增長一分,公有制經濟就會萎縮一分,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會動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事實上,我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以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為前提的,30多年來盡管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下降了,但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總量越來越大,控制力在增強,國有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大大提高。
當前在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市場準入制度不統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同時,部分非公有制企業自身在治理結構、經營行為和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這些都需要在改革中逐步改善。應該說,要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既需要鼓勵、支持,也需要加強引導。為此,三中全會《決定》從多個層面提出了改革舉措:在產權保護上,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在政策支持上,強調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在鼓勵混合上,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在加強引導上,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出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當然,非公有制經濟的進一步健康發展不僅要求改善宏觀外部環境,更有賴于各個微觀主體練好內功,在具備條件時推進企業制度改革,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
四、發展混合所有制要緊緊圍繞“兩個毫不動搖”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鞏固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體現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實現形式。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打通了各種所有制資本相互融合的渠道,可以放大公有資本特別是國有資本的功能,增強國有資本的控制力,也可以促進私營企業做大做強,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些觀點將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看成是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之間此消彼長、你進我退的“零和博弈”,這是不符合三中全會《決定》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定位的。有人將發展混合所有制解讀為是要稀釋國有經濟成分,減少國有經濟比重,也有人擔心推進混合所有制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沖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必須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是確保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目的則是實現“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