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對傳統文化的做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傳統文化的做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0

小學生對于未知的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而他們的生理、心理發育也逐漸加快,在這個時期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記住,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也更容易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但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基本上不會主動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即便語文教材涉及到了相關內容,老師也僅僅是對教材內容的講解,沒有進行延伸、拓展。

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行,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已經逐漸重視傳統文化,這也就表明,在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將會占有一定比重,但因為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忽視了傳統文化,導致了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掌握量很少,他們的傳統文化基礎十分薄弱。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引進傳統文化已經勢在必行,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灌輸,有助于他們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無論是從傳統文化的傳承而言還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傳統文化教育都非常必要。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現狀及對策分析,希望對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一)學生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在“快餐文化”“洋文化”泛濫的時代,老師如果希望學生能夠主動去學習傳統文化,希望他們能夠對傳統文化感興趣,雖不能說是“癡心妄想”,卻也有一定的難度。在當前小學語文教育中,最難的一點就是如今的小學生過早的接觸高科技產品,于他們而言,對國外的某位明星的作品如數家珍,但對于我國傳統的知識諸如老子、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卻一概不知。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學無疑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學校把英語當成重點,學生自然也就將重心放在英語上面,但如果學生連本國語言都無法掌握,又怎么能學好外國語言。學生對傳統文化失去了興趣,興趣轉移到了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化上,這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視,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所占比重逐漸上升,這就是對學生學習語文、學習傳統文化進行政策支持。

(二)側重背誦,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定義僅僅局限在一些難懂的古詩、幾篇拗口的古文,這是極其錯誤的看法,需要老師進行糾正。但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忽視了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他們將教學的主要方法變成要求學生背誦。舉個例子,杜甫詩《絕句》,原詩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焙芏嗬蠋熢谥v這首詩時,僅僅帶著學生讀幾遍,之后布置下“背誦”的任務。小學階段的學生不知道背誦詩文的意義,更不能體會詩的意思,但不能違背老師的意思,只能強迫自己死記硬背,這就偏離了教學的初衷,教學不能僅僅是為了背誦,更重要的是理解,做到對詩詞的深入的了解,學生記憶起來也更簡單,也才能從詩詞中學到知識。

(三)忽視誦讀的重要性,學生缺乏語感

對于小學生而言,在語文教學中朗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語感較差,對于部分詞語理解不深或是根本不認識,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進行默讀,他們的語感很難得到增強。然而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恰恰忽略了誦讀的重要性,古人讀書無論是幼時上私塾,或是長大后準備科舉都離不開誦讀,長時間的朗誦,可以讓學生做到出口成章,很多詩句、名句本來不記得,但說話時突然就說了出來,對于一句詩本來忘了,但讀到上一句詩時,下一句詩自然從嘴邊蹦出來。這就是誦讀的益處。

二、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老師也不能強迫學生去學習,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最好的做法就是迎合學生的心理,將教學進行改變。以詩仙李白的《靜夜思》為例,原詩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边@首詩主要描寫的是李白思念家鄉的感受,讓小學生來理解詩中的思鄉之情恐怕有些牽強,所以就將教學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上。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景,即假設身處月夜,學生自己假象成李白,將透過窗戶的日光想象成月光,學生們抬頭“望月”,低頭“思鄉”,同時大聲誦讀,這相當于是一個小游戲,學生樂于參與其中,也就有了學習興趣。

(二)改變死記硬背的做法,鼓勵理解式記憶

如果小學階段就提倡學生死記硬背,那么在之后的學習中,學習內容更難,需要背誦的內容更多,全部依靠死記硬背,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會無限疊加,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教會學生進行理解式記憶,以《靜夜思》為例,學生要先對這首詩進行理解,對于這首難度并不算大的詩,老師要教會學生進行理解式記憶,這樣學生就會對詩詞的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舉行傳統詩詞、文章誦讀比賽,鼓勵學生大聲讀

誦讀具有一定重要性,但卻被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所忽略,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感,老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聲朗讀,還要在課后舉行誦讀比賽。參賽內容不能局限在課本上,學生可以去圖書室找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書目,在比賽中進行朗誦。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語感,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去閱讀課外的讀物,諸如《百家姓》、《弟子規》等,對于他們的積累也有一定的益處。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在老師予以肯定之后,在比賽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就會愈加發奮,而表現較差的學生也會受到激勵而努力學習。

第2篇: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一、仿制應用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藝術文化的仿制運用相當普遍,比較典型的是在文化產業開發旗幟下的旅游熱點建設和各類冠于文化地標的地產項目。這些建設項目大部分依托原有遺址或傳世建筑進行擴建、重建,其建筑和環境的營造是對傳統建筑及其視覺元素的復制或仿制,比如云南的大理古城、麗江古城,湘西的鳳凰古鎮,山西的平遙古城等,為了保護古城風貌,新增建筑與老建筑在形態、結構、材料上追求一致,以便能夠融于老城的環境氛圍。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復制運用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傳統文化的形式規律和構成。比如建筑,傳統的建筑形制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對其仿制應用必須對造型、結構、材料以及規劃布局等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弄清其工藝流程和建構方法。建筑環境的仿制同樣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研究,空間結構、家具樣式、陳設布局、色彩搭配都是構成室內環境的重要環節。仿制設計因為直接復制運用傳統的視覺符號和視覺語言,因此風格上較容易融入遺存的傳統建筑語境之中。但是,由于仿制運用重在復制,這種仿制運用只適合于特殊環境的營造,比如古建筑環境的維護與改造,以及主題性環境設計。在這一類環境藝術設計運用中,其設計的任務就是創造氣氛,營造的環境觀賞性多于實用性,沒有時代特色且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是脫離的,如同演出用的布景道具。如果現實環境中出現大量的仿制建筑或者仿制空間,會讓人有“贗品”的感覺,沒有真實感,因此難以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

二、裝飾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裝飾運用,主要是提煉典型的視覺符號作為環境空間的裝飾元素,多集中在具有傳統文化訴求的店面設計或餐館、茶室、酒店等室內環境設計,目的是使室內環境具有某種傳統文化特色。通常的做法是,運用一些典型的傳統紋樣或文化視覺符號對室內六個界面進行裝飾設計。這種以裝飾為目的的設計常常流于形式,用于裝飾的視覺元素大都為圖案、工藝品、古建筑構件或藝術品。對傳統元素的裝飾運用比較容易使空間環境富有特色,但往往只是流于表象。裝飾設計往往為了強調視覺沖擊力,會強調視覺元素的特點,會對裝飾元素進行改良,把一些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視覺元素進行混搭構成,加強視覺沖擊力以形成特色。對傳統文化的裝飾應用是當下環境藝術設計中較為普遍的手法,目的是使空間環境具有某種傳統文化特征,需要設計師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分析和挑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視覺符號系統或視覺語言,并利用這些視覺符號對室內空間界面展開針對性的裝飾研究,最終設計出具有傳統特色的裝飾方案。通常是利用手工藝品、雕刻(塑)、傳統紋樣、紡織工藝品、服裝、圖騰用品等傳統視覺元素,對界面進行裝飾設計,來達到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的目的。由于裝飾設計重在視覺效果,典型的傳統視覺元素通常會被突出或夸張運用,其色彩、造型和材質也是重要的視覺元素,運用得當會出現很好的效果。近年來各地出現的室內設計案例中有許多是重在裝飾的,但是有很多案例設計只是簡單地運用符號進行堆砌,只要感覺是中國的傳統元素都拿來用,不講規矩章法,沒有主次地胡亂拼湊、混搭、張冠李戴,用來裝飾的物件缺乏細節,工藝粗糙致使整個室內空間環境不夠嚴謹,缺乏統一性,有拼湊之感。

三、解構應用

第3篇: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一、傳統文化對美術設計創新的重要作用

美術設計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創作活動,它的靈感和創作源泉都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且與生活息息相關。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體現著更深層次的文化藝術,因此它是現代文化及設計的基礎素材,對美術設計創新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傳統文化為現代美術設計提供豐富的素材。藝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傳統文化對美術設計的重要啟示之一就是為其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創作素材。無論哪個民族,在進行美術設計時都要將之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更何況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國。各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也自然而然存在著一些細微的差異。不同地域下的傳統文化給美術設計提供了更多類別的創作素材,增添了更多藝術創作的靈感;讓美術設計者們在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找到新的藝術創作素材,進行新的美術設計,創造出更具民族特色、更加富有深刻內涵的美術作品。同時,傳統文化在給美術設計提供豐富創作素材的過程中,也進一步促進了文化與藝術的結合,使傳統文化與美術設計能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吸收更多優秀營養,共同進步。

(二)傳統文化擴展了現代美術設計的思維。傳統文化推動著現代美術設計的持續發展。將傳統文化因素加入到美術設計中,除了能給現代美術設計提供更加豐富的素材外,也能進一步為現代美術設計注入新思維、新活力。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人們幾千年的生活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一種得到大眾認可的文化。美術設計者在進行美術設計時,應積極吸收借鑒傳統文化,讓美術作品更具生活氣息,更具中國風采,使人們更樂于接受。在借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創作者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對傳統文化進行單一照搬和照抄。同時,也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美學體系,要使美術設計的作品更有價值。在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下,也可以進一步發散美術創作者的思維,提高設計者的美術創造力,給美術創作者帶來新思維,能沖破固有的創作模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創新。要有效避免美術設計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逐漸僵化,進一步推動美術設計不斷發展。

(三)傳統文化促進現代美術的變革。將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加入到美術設計中,能促使現代美術發生變革。傳統文化是積淀了前人精神精華的文化。美術設計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理念,才能更好發展。現代美術設計師的創作,大多都借鑒吸收了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將傳統文化理念或元素融入到美術設計中,美術設計師們的這種做法十分恰當。因為在將傳統文化與美術設計相融合的過程中,可以使美術設計具備個性化和時代潮流。同時,也可以使美術設計者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審美理念,奠定自己的美術設計風格,使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個性和特征更加鮮明,從而進一步推動和促進現代美術的變革。

(四)傳統文化使美術設計更具中國特色。人的審美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影響審美的因素包括審美主體和審美意識,兩者關系非常密切。同樣一件藝術品,由于審美主體的不同,它受到的評價也就不同。傳統文化是在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不斷融合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傳統文化具備非常強的民族特性,同時也更具備大眾的認可性。美術設計者在進行美術設計的過程中,大多都吸收了一些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元素。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元素和現代設計內容相融合,就可以讓美術設計在創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融合更多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使創作的美術作品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更易于得到人們的認可。同時,在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美術創作,也可以使美術作品在結合時代要求的基礎上,既具備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特征,又具備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蘊,使美術設計作品帶有民族文化的縮影,更具中國特色,展現民族風采。

二、推動傳統文化與美術設計相融合的措施

傳統文化對美術設計起到提供素材、增添靈感等重要作用,為美術設計的創新增加了更多更豐富多彩的內容。那么怎樣推動傳統文化與美術設計相融合,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在美術設計中的作用,幫助創作者創造出更好的美術設計作品呢?

(一)借鑒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尋求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美術設計師也開始不斷對美術設計進行戰略性創新。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創作內容。要推動傳統(下接第174頁)文化與美術設計相融合,創作出更好的美術作品,在進行設計創新時,首先就需要創作者學會積極吸收傳統文化的優點,自覺對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內容進行挖掘和探索,在立足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美術設計,促進美術創新。其次,在進行美術設計的過程中,創作者也要積極吸收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摒棄不良傳統,以此來為自己的美術設計注入更多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新內容,為美術設計增添活力,使其在??新中得到有效發展。

(二)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多元人才。教育是興國之要、強國之本。要推動傳統文化與美術設計相融合,創作出更具中國特色、更加優秀的美術作品,應積極從教育方面入手,這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來看,我國在美術設計的教育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因此,如果要在美術設計作品中體現中國的文化特色,就必須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對傳統文化進行積極傳承和弘揚,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例如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美術設計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給學生安排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知識教育類的課程,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讓他們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自覺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接受的大多是新型的現代思想,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一些思想觀念上的沖突,在這一過程中,也能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美術設計的融合,讓學生能在自我分辨的基礎上,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與此同時,也能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更多新內容。

另外,也要從人才培養方面著手,積極構建一個既有民族特性又蘊含時代特征的現代美術設計教育體系。在課余時間,老師們可以積極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學習歷史、民族等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打造出一支富有現代氣息的美術設計人才隊伍。

第4篇: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1.提問頭緒繁多,學生顧此失彼

課堂提問應限定答題的范圍和角度,以便于學生在課堂上集中精力思考并作答;如果設問角度過大,信息點分散,過于繁瑣,則不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問題,從而降低課堂效率。

如某教師在《開辟新航路》一課教學中設計了如下問題:假如你是當時或者今天的歐洲人、美洲人、中國人,請從他們的角度談談你對哥倫布航海的看法?該設計采用典型的情境教學法,意在通過虛擬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回到“歷史的現場”,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體驗歷史,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力和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作用明顯,但是該問題設計得并不完善。教師設計了六個主體身份,包含著六個思考角度,即當時的歐洲人、美洲人、中國人對哥倫布航海的看法,以及今天的歐洲人、美洲人、中國人對哥倫布航海的看法。正是因為角度過多,思維量過大,所以造成學生顧此失彼,思考不充分,作答不全面。在圍繞該問題的十多分鐘學習活動中,學生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從問題要求的所有角度思考問題并組織答案;而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多數學生也都是泛泛而談,僅限于分析新航路開辟對當時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歷史影響,幾乎沒有學生能夠從今天的角度去看待哥倫布航海的價值。

本題可以通過設計題組的方式,層層深入,逐個擊破,達成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們嘗試作如下修改:①假如你是當時的歐洲人,你對哥倫布遠航美洲有何看法?②假如你是當時的美洲人,你對哥倫布遠航給美洲有何看法?③假如你是當時的中國人,你可以感受到哥倫布遠航美洲帶來了哪些影響?④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地球人”,今天又該如何評價哥倫布遠航美洲?

2.提問語意不明,學生如墮煙霧

課堂上的提問,無論是書面提問還是口頭提問都應做到語法規范、題意明了。書面提問通常以靜態形式出現在課件或學案上,以供學生在特定的課堂階段認真研讀和思考。如果問題表述不規范,甚至產生歧義,容易造成學生課堂學習活動偏離正確的方向,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

如某教師在課堂上以題組形式呈現的兩個問題,因語意不明給學生審題帶來了困擾,影響了課堂效果。①百年前,新文化的倡導者為何主張“必須廢除舊文化,普及新文化”?是否合理?②現在我們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以上兩種態度和做法矛盾嗎?為什么?

該題組有三點值得商榷。一是“百年前”作為的時間界限,不夠嚴謹。二是“以上兩種態度和做法”指代不明,學生難以確定,主要圍繞新舊文化、中外文化之間的對立統一話題闡述。三是從教師課堂的解讀看,教師認為新文化倡導者“廢除舊文化”和我們今天“弘揚傳統文化”在態度和做法上不矛盾,這一點難以讓人信服。教師想要表達的是,國人在不同時期對待新舊文化的態度和做法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忽略了“兩種態度和做法”本身的矛盾性??梢哉f,教師設計的問題同要表達的題旨之間有一定出入。因此,上述題組可改為:①新文化的倡導者為何主張“必須廢除舊文化,普及新文化”?是否合理?②現在我們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和新文化倡導者的態度和做法在目的上是否具有一致性?為什么?

相對于靜態展示的書面設問來說,口頭提問具有瞬時性特點,更需要教師語言簡潔明了。如某教師在《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一課總結階段的口頭提問,就遭遇了“冷場”的尷尬。教師自創詩歌總結人文主義思想的價值:“人文主義思想的種子……路漫漫,近千載,請等待:夢醒時分有迎駕!”在師生配樂朗誦詩歌后,教師圍繞詩歌,引導學生進行了課堂拓展。

教師:這里的人文主義思想的“迎駕”是什么?(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教師提示:初中知識。(學生依舊茫然。)

教師繼續引導:誰后來又迎來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復興?(多數學生以為答案應該是一個人物,面面相覷,繼續保持沉默。)

教師最后不得不做出明確的提示:一個思想解放運動,叫什么復興?(學生:文藝復興?。?/p>

該案例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本身難度不大,之所以出現課堂“卡殼”現象,主要是由于教師對問題的表述不夠規范,語意不明造成的。教師在沒有對詩歌進行解讀的前提下,直接設問“迎駕”的內涵,使得學生理解題意出現障礙,自然就無法有效地思考并遷移知識作答。在詩歌不作修改的前提下,教師可在對詩歌的解讀過程中隨機設問:古希臘的人文主義思想在漫長的封建時代長期被人忽視,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才有了詩中所說的“迎駕”行為,使得人文主義思想千年后再度復興,重新煥發生機,大家可以舉出人文主義思想千年后復興的案例嗎?

3.提問粗枝大葉,教師自說自話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更加強調課堂的生成性,但并不否認教師的教學預設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積極作用。其中,課堂提問的精心預設可以起到提示重點、引導探究方向的作用。作為課堂“指揮棒”的課堂提問,預設顯得尤其重要。如我們聽到教師這樣的提問:①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什么?(學生答:花朵)②坦克是什么的結晶?(學生面面相覷,不知所云。教師的答案:科技)教師設問的語言,設問的目的都沒有充分預設,帶有明顯的隨意性。諸如此類的“即興設問”,也折射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維。在此類簡單的一問一答或自問自答的設問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思維也得不到訓練,屬于低效甚至無效的設問。

第5篇: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美術學科 教育

近年來,中學教育中普遍興起了傳統文化風潮。無論是各地舉辦的經典誦讀活動,還是身著傳統漢服的成年儀式等都體現了傳統文化思想的回歸,這是可喜可賀的。具體到中學的美術學科教育,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更是責無旁貸。應引導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參與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藝術修養和人文素養,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責任感,這也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必由之路。

一、中學美術學科教育現狀與環境

當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整個社會文化趨于浮躁。特別是中學生受到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對商業性和娛樂性的大眾文化趨之若鶩,普遍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其成長過程中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所謂“快餐式文化”,這對青少年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例如國外卡通動漫的泛濫,盡管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但是很多宣揚暴力、粗制濫造的影片也充斥著屏幕。為了抵消這種不良影響,在中小學中開展弘揚傳統文化教育,回歸傳統文化精神應當是刻不容緩。反觀當前的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普遍存在著偏重技法學習,忽視對傳統美術精髓的了解,忽視民族感情的培養和民族文化元素的繼承。長此以往,終將導致民族審美文化的破壞,學生對民族認同感的衰減。

二、何謂傳統文化及在美術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自遠古而一直傳承下來,到現在,乃至將來,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風俗、心志、文化、藝術、制度等。它包括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風,重視高尚的精神生活、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等。而在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傳遞與塑造怎樣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呢?

其實,傳統文化中的知識和民間工藝等只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現形式或載體,深層次的價值觀念、思想和行為方式才是傳統文化的內核。因此,我們要繼承發揚傳統、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審美情趣。依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及美術學習的特點,吸取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時展的新元素,通過美術這個載體,不斷創新、充實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發揮美術教學在弘揚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民間傳統文化的精華,將其作為一種美術教學資源,適時滲透,讓傳統文化為美術教學服務,開辟美術教改的新天地,使學生的素養及人格、個性等得到全面培養和發展。讓學生對藝術的學習不僅僅是技能技巧的學習,而成為一種文化關照下的學習,讓學生在一種文化情境中理解藝術,并通過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感受和學習,進而參與文化的傳承、表達和創造,塑造民族精神。

三、通過美術課堂教學應使學生傳承下去的傳統文化理念

(一)熱愛生活的思想。藝術源于生活。一個藝術家首先是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無不體現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所以我們首先應將學生培養成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試想齊白石筆下那栩栩如生的小魚小蝦平淡中透出幾分天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看了怎能不讓人悠然忘我,喜愛上這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呢?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應教會學生珍愛生命、熱愛自然。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懷。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強調天人合一,講究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這在現代社會更是難能可貴的。地球是所有人的家園,我們只有愛護環境,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才能實現心中的理想。在宋元時期的山水畫里我們可以找到中國人所向往的精神家園。這些畫作里無不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植物,山水,陰陽、動靜、明暗等平衡,這些理念與如今的和平發展、愛護自然、保護地球、構建和諧社會不謀而合。

(三)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中國是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與文明的大國。在華夏大地上幾千年來繁衍生息著不遜色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中華民族。我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通過美術教學,使學生了解祖先的輝煌創造,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必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強民族認同感,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四、我們應該怎么做?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我們可以汲取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精華、精神積淀、審美情趣,通過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美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完成育人的功能,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一)進一步強化藝術鑒賞課,在歷代的優秀作品中找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的歷代美術珍品浩如煙海,是每個時代傳統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每一幅作品都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了解作品,也包括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風俗、地理等知識,把每件作品都作為反映歷史的鏡子,從中探究中華文明的脈絡。

(二)加強民間美術的發掘和整理,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民間美術源遠流長,如木版年畫、剪紙、刺繡、泥塑等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民間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是中國人的審美理想的寄托。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當地實際,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展覽、拜訪民間老藝人,親自動手實踐等活動使學生體驗民間美術的無窮魅力。

第6篇: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一)傳統文化是軍人精神家園的載體和平臺

傳統文化能夠提高軍人的自身修養和追求境界。軍人的精神境界的高度、精神追求的深度,與軍人自身的文化修養直接相關。而傳統文化能為人的發展提供最豐富、最深厚的精神給養,這是其他文化不可比的。比如我國古代軍事文化中,要求將帥“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要有以身許國、馬革裹尸的精神,要有仁愛寬厚、嚴于律己的情操等等,這些關于將帥素質修養的內容,成為千百年來為將者的座右銘,激勵催生出一代代卓越的將帥。傳統文化能夠提供軍人精神家園建設的營養和資源。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它先于現代而存在,構成了民族文化精神之樹的主干,其他的新生的“枝與葉”,都是在吸收了傳統文化的養料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如果傳統文化的地位和精神弱化,不僅會導致民族精神貧弱,而且整個民族也可能會無聲地消失。軍人精神家園建設,必須保證傳統文化始終處于社會中的主流文化地位,因為只有傳統文化才能承載得起民族的精神。

(二)傳統文化是軍人精神家園的理念和靈魂

傳統文化蘊含著民族發展的核心理念。在社會正常、健康發展的情況下,傳統是指導人們思想行動的無聲準則和心中律令,支撐起“為天下立心”的偉大工程。尤其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獻,更是文明的結晶、傳統的核心。大凡一個民族能在歲月的風霜淘洗中屹立不倒,必自有一股堅韌不拔的文化撐拄其間,即傳統文化;此文化融于該民族的語言文字、道德學術、政教風俗,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最精最要的內核即是該民族的經典。傳統文化構成了精神家園的靈魂。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作為軍人的一種復雜而穩定的精神整體,作為軍人生命活動發展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尺度及能力的總和,其核心部分就是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其核心的功能就在于為軍人提供價值理念和精神支撐。它既延續著一個群體內的優良傳統,又內在地規定著軍人集體的思維、行為方式,并有社會遺傳的特征,它規定著軍人的精神意識、思維觀念、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和集體心理。傳統文化主導民族精神和軍人精神。傳統文化形成了民族的性格,幾乎軍人精神家園建設的所有方面,如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軍人核心價值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我軍宗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崇高道德品質等,其實都又歸屬于軍事文化的范疇,它們構成了軍人的精神動力和行為選擇的內在依據??梢哉f軍人的文化力、精神力的所有構成因素都將在這里融合,從而構成軍人的一生活動的支點和總和,而精神家園正是軍人的文化個性和文化風格的成果展現。

二、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中加強軍人精神家園建設

(一)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為軍人精神家園建設提供合理內核

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是經過世代傳承、選擇、內化、提升而形成的,它內在地充滿了愛國奉獻、忘我利他、不怕犧牲、自尊知恥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精神意識。它既然穿越了時空的考驗,就蘊含著軍人普遍接受的理念和意義,不僅體現著軍人的價值選擇和倫理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國魂、是軍魂、是民族之魂。同時,要以思想為鏡鑒反觀傳統文化,科學辨別,剝離其中腐朽消極的因素,如“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思想、“刑不上大夫”的特權思想、求穩怕變的守舊思想、貶斥個體利益的偏見思想等,在借鑒和揚棄中為軍人精神家園建設輸入厚重的思想資源,提高軍隊建設的軟實力。

(二)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換,使軍人精神家園建設體現時代價值

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必須以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軍人核心價值觀能夠為傳統文化的轉換提供方向引領,主要是在黨的領導下使傳統文化轉換體現時代性、把握先進性。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能夠為傳統文化的轉換提供方法引領。軍人核心價值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軍隊中的集中體現,所以能夠為傳統文化的轉換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樣就能更全面地認識、系統地把握、辯證地分析傳統文化。既實現傳統文化的順利轉換,使傳統文化突破固有體制和話語體系的屏障,又通過合適的手段如網絡平臺找到官兵樂于接受的文化形式,使傳統文化更有親和力,使軍人精神家園建設更貼近軍人生活。軍人核心價值觀還能夠為傳統文化的轉換提供內容的引領。有了的觀點和方法,我們就能更好地認識、鑒別、批判和吸收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更好地實現與當代社會價值成功對接,與時代精神需求同步前進,使軍人精神家園建設獲得了經過“過濾”的、健康向上的、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三)對傳統文化進行全球化交流,為軍人精神家園建設拓寬發展空間

第7篇: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32-01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不斷發展積攢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流傳了許多有價值的文化瑰寶,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其實也是從古流傳自今的,只不過時代在發展教學方式也在不同的變化,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是要繼承發展的,這樣的繼承發展就可以通過語文教學來實現。

1.傳統文化概述

傳統文化的定義在學術研究中并沒有一個規范的解釋,只有一個寬泛的說法,就是指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有民族就有文化,它不一定要通過文字記載,它的存在方式是多種多擁模從其文化了解一個民族的內涵和精神信仰。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它的歷史文化是不可小覷的,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的傳承與創新,先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無價的文化瑰寶。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古文、古詩詞都只是把最經典的抽出一小部分來進行教學,讓我們的學生通過學習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不是全部都是積極向上的,自然也會有一些不利于和諧發展的思想與物質,這些我們都是要祛除的,不學但也要正視,不能因為它是相對有害的就完全的忽略它,對其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它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活的生命,它不局限于某種物質,它是有廣闊的生命力的。

2.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價值

為何要把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時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傳統文化能夠得到發展與傳承的一條捷徑,那么我們就要了解二者相結合的必要性與意義。

2.1 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是只靠幾篇古詩詞就能了解透的,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教學比較單一、枯燥又比較偏見。對于古詩文的講解在語文課堂上都是老師講述,學生聽,沒有新意也沒有創造力,根本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在當代,我們許多的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都沒有什么了解,甚至還不如國外的學生了解的多,這種現狀讓人可悲,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存在了必要性。

傳統文化是前人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的形式是多樣性的,它的內容是豐富的,它的體現也是復雜的,遠遠不是幾篇文章就能概括的。在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對于人的思想精神指導都存在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它也是與時俱進的,思想的宗旨在時代的變化中衍生出不同的含義,只是為了更適應時代的所需,所以它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我們的教育也是要與時俱進的,教書育人是為了培養人才為社會發展所需,同時也代表著對文化的一種傳承。

我們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古文的講解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并不會多加引申,而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是敷衍居多,認為古文生澀難懂,對其興趣并不大,這是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的,我們的教學一定要把其價值發揮出來,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

2.2 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意義。語文教學就是對傳統文化傳播的一個有效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就要選取合適的方式來進行傳播,讓其文化內涵能被更多的人接受理解,并且弘揚光大。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只靠單一的對古文、古詩詞的講解是很難理解透整篇文章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是體會到了這只是我學習的一種,和其他的現代文學習是沒有區別的,這就沒有達到我們學習的目的了。

在對語文教學中要樹立正確的形神兼顧的教學目標,把高中語文教學有效的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這樣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在教學目標上要把握好準確的方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礎教學中,讓學生累積起來詞匯量,對于古文的把握能產生自主的主動性,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這樣興趣才能帶動學習的動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學習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響著整個教學的質量。

3.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源于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而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也只不過是我們從中學習的一點,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這需要我們的教師學者在教學中不斷的去摸索去研究,中心就是從學生出發,使學生能在教學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也就算完成了我們教書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第8篇: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關鍵詞】民族地區 中職學校 民族文化 文化傳承 調查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B-0009-03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延續本民族的歷史,并在歷史延續的過程中形成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有利于維護和發展文化多樣性、增強中華文化的生機和活力,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但在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下,許多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衰退、變異,甚至消亡的嚴峻考驗。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2009年,國務院召開全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會議,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為有效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各級政府也積極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在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傾注了很多精力;而在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途徑中,學校教育歷來都在起著主渠道作用,在這場守護精神家園的戰爭中,學校這個主陣地應該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創建于1978年,是桂西唯一一所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百色市西與云南相接,北與貴州毗鄰,是滇、黔、桂三省區中心城市,是中國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區出海通道的“黃金走廊”。近年來,依托百色市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辦學社會效益不斷提高,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的生源分布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即由原來的絕大多數生源來自本市,變成了現在的本市生源穩定,兩翼(云南、貴州)生源數量不斷增多、比例不斷加大的局面,目前云南、貴州兩省戶籍的學生已超過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眾所周知,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6個世居民族,被譽為少數民族之鄉,26個世居民族相對聚居又交錯雜居,創造了云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文化大省。貴州是民族文化積淀濃厚的地區,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7.8%,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鄉土風俗、節日慶典和文藝活動方式,這些獨具特色的寶貴資源,成就了貴州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而廣西則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世居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主要民族,另外有25個其他少數民族成分,廣西各族人民既有著相似的生活熱情和命運軌跡,也有著基于不同生存環境、不同繁衍過程、不同族群基因而各自形成的獨特文化,它們和諧共存卻又不丟失自己的斑斕個性,讓美麗的民族文化之花綻放在八桂大地上??梢哉f,滇、黔、桂三省區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融會貫通,共同鑄造了西南地區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大景觀。而生源主要來自這三個地區的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其實就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一個小縮影,以此作為對象進行民族文化傳承調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本文以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在相關理論基礎上開展具體的教育實踐研究。本次問卷調查以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一、二年級學生為對象,共發放問卷3580份,收回問卷3580份,回收率100%。下面將調查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對問題的解決提供幫助,并以此為經驗在同類學校中推廣。

一、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共有3580名全日制普通中專在校生接受問卷調查,其中男生462名,占12.9%;女生3118名,占87.1%。被調查者來自廣西、云南、貴州3個省區的不同民族,其中漢族學生783名,占21.9%;壯族學生2340名,占65.4%;瑤族學生114名,占3.2%;布依族學生198名,占5.5%;苗族學生104名,占2.9%;其他少數民族學生39名,占1.1%。

二、調查問卷具體情況

(一)被調查者對當地民族文化的了解情況。被調查的3580名學生中,有218名學生表示很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占總數的6.1%;有2068名學生表示比較了解,占總數的57.8%;有36.1%的學生表示不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總共是1294名學生。

被調查學生的家鄉節慶日主要有什么活動這方面,有749名學生回答以祭祀為主,占20.9%;有819名學生回答以戲劇表演為主,占22.9%;還有1774名學生回答以邀請親朋到家作客為主,占49.6%。

(二)被調查者對民族文化意義的認識。為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意義的認識態度,本次調查問卷設置了兩個涉及以上內容的問題。

對“民族傳統文化是本民族、本地區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積累多年的文化,你怎么看待民族傳統文化呢”這一問題,有3370名學生認為有其積極意義,大多都值得學習,占總數的94.1%;有61名學生認為大多都不值得學習,占總數的1.7%;還有149名學生表示不知道,占總數的4.2%。

對“你認為傳統民族文化對于當下中國社會有影響嗎”,有1212名學生認為很重要,占33.9%;有1713名學生認為有些規范作用,占47.8%;有273名學生認為有消極作用,占7.6%,有358名學生認為可有可無,占10%;還有0.7%的學生認為完全過時,這部分學生共24名。

(三)被調查者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喜好。為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不同認識,問卷里特別設置了“你更喜歡過民間節日還是現代節日”這一問題,試圖從這一方面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態度差異。

共有2047名學生選擇更喜歡過傳統節日,占總數的57.2%;1533名學生選擇更喜歡過現代節日,占總數的42.8%。

(四)被調查者對我國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的態度。傳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遠,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共同配合。而學校教育一直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學生則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主體,學生的認識和態度對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為此,本次問卷調查有兩個問題主要針對上以內容而設置。

在回答“你認為當前民族文化有必要被保護嗎”這一問題時,有1452名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占40.6%;有2053名學生認為有必要,占57.4%;有75名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占2.1%。

在對傳統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前景問題上,有908人認為很樂觀,占25.4%;有1589人認為比較樂觀,占44.4%;有302人認為不樂觀,占8.4%;有86人認為很悲觀,占2.4%,還有615人認為很難說,占17.2%。

(五)被調查者掌握民族傳統文化技能和本民族語言的情況。來自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她們是民族傳統文化技能和民族語言的直接接觸者,那么,在現代文化猛烈沖擊的今天,她們是否還掌握本民族的一些傳統文化技能、是否想學習這方面的技能、是否會聽會說本民族的語言呢,這也是這次問卷調查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回答“你有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的特長嗎”這一問題時,有2520名學生表示沒有,但很想學,占總數的70.4%;有665名學生表示沒有,暫時還不想學,占總數的18.6%;回答有民族文化特長的學生共395名,占總數的11%。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一般以本民族的地方方言為溝通用語,但在廣播電視事業迅速發展、各地大力推廣普通話以及農村地區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務工人員子女跟隨父母到外地入學等情況的影響下,學生對本民族語言的掌握情況是否會受到影響,本次調查問卷特地設置了“你會講會聽本民族的語言嗎”這一問題,有2673人表示會講會聽,占74.7%;有522人表示只會聽不會講,占14.6%;還有385人表示不會講也不會聽,占10.8%。

三、分析

(一)學生對傳承民族文化的認識主流是正確的。在我國改革開放引導的現代化進程中,各種現代傳媒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動,各種傳統文化受現代文化的沖擊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一些民歌、曲藝、傳說等開始失傳,一些精湛的民族建筑開始衰微,一些靈驗有效的民族醫藥失去市場,一些有利于培養人類美德的傳統習俗被廢棄,甚至人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態度也變得漠然。以上這些狀況,致使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瀕臨滅亡,如何對其實施保護,這是我國迫在眉睫的文化發展大事。

令人欣慰的是,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廣大學生在傳承民族文化一事的認識上主流是好的,大多數同學都認為民族傳統文化有積極意義,對當下社會有重要影響,這一點為我們做好民族文化傳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性比較強。因為西南地區各省份的經濟相對中東部省份落后,來自這些地區的廣大同學,她們所處的生產生活條件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后,這讓她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還有條件直接或是近距離接觸到最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正因為這樣,她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有著良好的根基和土壤,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性也比較強,比如在回答“你認為當前民族文化有必要被保護嗎”這一問題時,有98%的學生選擇“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選項。

(三)部分學生認同現代文化的同時削弱了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尤其是各種現代快餐文化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有一些青年學生更樂于選擇現代文化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比如在回答“你更喜歡過民間節日還是現代節日”這一問題時,有1533名學生選擇更喜歡過現代節日,占總數的42.8%,這個比例跟回答“更喜歡傳統節日”的比例很相近,可見在現代文化面前,相當一部分同學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被削弱了。

(四)學生對傳承民族文化存在困惑,不知道從何做起。近年來,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全社會共同關注民族文化事業的氛圍也正在形成,但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才能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盡個人之力,在這一方面有很多學生也顯示出困惑,比如有2520名同學不掌握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的技藝,很想學,占總數的70.4%。

四、建議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形成傳承民族文化的強大凝聚力。早在1951年,國家就明確指出,民族教育應當采取適合于發展和進步的民族形式;1981年又重申了民族教育應當采取多種形式辦學的方針政策,并于1984年將這一方針政策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近年來,乘著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事業和基層衛生事業的東風,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新成績,目前共有全日制普通中專在校生6000多人,是全市規模最大的中等職業學校。另外,由于辦學社會效益顯著,吸引了云南、貴州兩省份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前來就讀,多個民族的少數民族學生聚集在一起,組成一個名副其實的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大家庭。學校領導者應該抓住這一顯著特點,提高對民族文化傳承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把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到“提升學校品質”的高度來認識,在著重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使之與其他的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要解決切實解決學校在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活動中(下轉第21頁)(上接第10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著力培育全校自覺擔負起傳承民族文化任務的良好校園氛圍。

(二)達成共識,加強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民族文化素養。民族文化的傳承應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活動為輔,廣大教師則是傳承工作的引導者。為此,應該先在教師隊伍中達成思想共識,讓教育者們明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進行相對應的統一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民族文化素養,以幫助廣大教師在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主動、自如地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的滲透。

(三)真抓實干,精心組織,將傳承民族文化有機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民族文化傳承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和深化民族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的機制,將其滲透在各種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把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民族文化藝術思想深邃、源遠流長的特點以及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多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并突出活動的參與性、互動性和趣味性,使師生們在活動中感受快樂,并切實培養和形成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校要安排工作人員組建一支相對穩定的隊伍,定期研究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的開展策略、計劃,并負責活動的具體實施。只要這樣真抓實干,精心組織,這一工作一定會取得實效。

(四)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確保民族文化傳承工作深入人心。衛生職業學校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的教學壓力也因師資力量不足等客觀原因而變得很大,所以,民族文化傳承工作不可能經常大規模性地開展集體活動,只能以點帶面,以少帶多。可以先在每個班級選拔出一名民族文化宣傳員,進行集中的規范培訓,然后由這些民族文化宣傳員負責帶動和指導班里開展相關的學習和活動;還要確?!懊褡逦幕M課堂”這一載體真正得到落實,每周安排1~2節課組織各班同學學習民族文化知識,通過這些有力措施,促進整個學校民族文化傳承工作全面開展。

(五)善于總結,積極推廣,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工作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在開展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善于總結,發現好的做法要及時收集,及時匯總和完善,并在校內做好宣傳和推廣工作;也可以帶著這些好做法到同類學校開展交流活動,形成各學校之間互動和學習的良好氛圍。同時,要和當地負責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其他相關工作部門多溝通、常聯系,讓學校民族文化傳承工作與社會接軌,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

第9篇:對傳統文化的做法范文

關鍵詞:設計創新 傳統文化 本土化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藝術設計的靈魂。長期以來,中國設計受到國內大環境的影響,在設計創新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究其原因,中國設計的成長與中國市場和企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客觀上,從行業層面表現為在各個領域難以主導設計市場,比如在工業設計、建筑環境、動漫設計等產業中,往往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外國設計公司或設計師,國內設計公司只能做一些輔的工作。從具體實施層面來看,設計師也受業主要求、時間效率、經濟利潤等因素所束縛,局限了設計本體藝術性、創新性的發揮空間,進而影響了設計創新的發展。因此,中國設計師應尋找屬于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早在2004年,第二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賽就提出了“為中國而設計”的口號,號召中國的設計師們開創現代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設計創新之路。中國設計要走向國際,離不開中國文化特色,只有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吸收現代的設計理念,才能走向國際化,走向成功之路。

一、設計創新需要對民族傳統文化再認識

現在國內一些設計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上呈現“熟視無睹”和“妄自菲薄”的狀態。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在現代缺乏新鮮感,看的太多,在視覺形象上已是“老套”,無法體現創新;另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很重要,需要繼承,但對傳統文化多是淺顯地做表面文章,具體就是傳統文化被淺用,傳統符號被“濫用”,在設計中,生硬地加入祥云、水墨、漢字等傳統元素符號,就稱之為“理解了傳統文化”。更有甚者,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忙于眼前的設計任務,嫻熟地運用“拿來主義”,簡單追求視覺感觀上的滿足,一味生搬硬套國外的設計形式。因此,我們應靜下心來闡繹經典,真正地去理解傳統藝術的思想,并為我所用。

從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中,我們應該感到,在發掘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也要汲取現代的設計理念及現代審美情趣,將傳統精神融入現代設計理念,以現代的方法加以演繹,使之更具感染力,做到古今結合、藝工同治,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創造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本色的設計作品。

二、民族傳統文化在設計創新中的無可替代性和基石作用

設計創新離不開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脫離傳統文化的根脈去創新,或者簡單復制模仿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吸收、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把扎根于本民族悠久文化傳統和富有民族本色的設計風格凸顯出來,才是我們最具特色、最具創新精神的設計藝術風格,也才是不可替代的。抄襲別人的設計,最終只能被設計發展的大潮淹沒。模仿不是學習的目標,其目的是在模仿過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新技術,為走自己的道路,為形成自己的特色奠定基礎。在這個問題上,日本設計界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現在,日本是設計強國之一,但在最初的日本設計界,也曾一度被國際上認為是“抄襲工人”,他們為了追求地道的美國風格,完全采用美國的設計標準,結果生產的產品根本不適合本國國民使用。但他們在掌握了西方先進的經驗和基本技能之后開始覺醒,認識到只有將本民族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設計根基與靈魂,才能在設計界真正走出自己的道路。經過較長時間的摸索和努力,日本終于創立了一個有自身民族特色、被國際認可的設計體系。

文化是藝術設計的基礎,民族傳統文化是設計創新的基石。現代設計必須回溯傳統智慧,汲取有益營養。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和藝術思想。在同大自然做斗爭的過程中,古代先民創造出了像瑰麗的原始彩陶、雄奇的殷商青銅器、精美的漢代漆器、絢爛的唐三彩、優雅的宋代瓷器、典雅的明式家具、華貴的清代景泰藍等精美絕倫的藝術品,這些偉大的工藝美術成就,傳承著中華民族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民族精神,并以其直觀、生動的方式向世人展現了杰出的藝術思想,代表著中華文化的精粹。它們是現代設計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寶藏,它們為我們的藝術設計提供了更永久、更豐富的素材,激發著我們的創作靈感,保證著我們設計的民族性。

在世界范圍,優秀的設計也必然反映特定的民族風貌。不同地區經濟狀況、人文思想、民族習慣表現在設計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國家的氣質,如德國的嚴謹、日本的細致、法國的浪漫、北歐各國的自然等,無一不在設計作品中得以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各民族的設計風格也在不斷交融,但民族的烙印始終刻在設計者的思想里,蘊涵在其設計作品之中。

三、立足傳統的本土化設計是設計創新的必然選擇

本土化是對本民族審美理想、創新精神的肯定與弘揚。現階段的中國經濟正飛速發展,文化建設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中國建設肩負責任大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我國當代藝術設計必須立足本土化的發展道路,以兼容并包的胸懷和世界性、前瞻性的眼光向世界展示我們的民族特色。我們必須創新,努力發掘積極向上的民族文化內核,尋找溝通經典的能量源泉,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準確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貼近本民族的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創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的設計風格,這才是中國設計走向國際化的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張道森.中外美術對比發展史[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

[2]張綺曼.關于設計創新[J].美苑,2006(3).

作者莊磊系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教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三级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在 | 怡红院免费全部视频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特黄毛片免费看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老狼 |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欧美一级成人毛片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日韩在线三级 | 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 国产高清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 91精品国产爱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网站 | 久久www免费人成_看片高清 | 日本免费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国产一级强片 | 欧美特级另类xxx |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一级视频 | 欧美一级爆毛片 |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 日本人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 免费看一级做a爰片久久 |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6偷拍 | 欧美一级大片免费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美女隐私无遮挡免费视频 | 国产黄三级三·级三级 | 黄色欧美视频 | 性夜影院爽黄a爽免费看网站 | 国内久久精品 | 久久免费视频在线 |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