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美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突破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豐富了藝術表現形態。傳統藝術審美中,靜觀審美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審美的需求。因此,文章通過現代美學發展現狀為研究背景,結合環境美學和傳統藝術審美的理論基礎。分析環境美學與傳統藝術審美特征的區別。從而進一步探討環境美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有力突破。全面提升現代社會群眾藝術審美能力。
【關鍵詞】環境美學;傳統藝術;突破
環境美學是指:通過研究不同生活環境的社會群體對的審美的要求,分析環境藝術美感給人們身體和心理上造成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探討環境藝術美感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困擾的一門藝術性學科。傳統藝術審美,是通過觀察藝術載體,分析外物與藝術載體之間的發展規律。傳統藝術審美的基本原理,就是挖掘藝術載體存在的真、善、美。傳統藝術審美中,審美載體一般為較成熟的物品、或者是建筑等,不包含自然美。自中共中央國務院2014年將發展目標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之后,提升了我國制造業發展,同時也改變了受眾的審美。傳統藝術審美中,單一的靜觀審美已經無法受眾審美的需求。因此,文章以“分析環境美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有力突破”為話題,深度展開研究[1]。
1環境美學的藝術特征
1.1純粹的審美形式
環境美學的審美過程中,其審美形式是純碎的,不包含審美載體功利、概念。僅僅只是通過藝術載體自然的形態,進行聯想。例如:當我們身處于樹林這樣一種自然環境下,人們在分析樹林這種類型的環境模式,就會給人們心理和身體造成怎樣影響的過程中,不會考慮這片樹林中的樹木有多少年的歷史,栽種樹木的人物是誰?樹木的品種是否名貴。人們只會根據樹木呈現的最自然的狀態,分析人們在這種環境中生活或者工作,給人們帶來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影響。而傳統藝術審美中,更多的是通過研究藝術載體所蘊涵的歷史故事、年代,分析研究載體的藝術價值。
1.2動態審美特質
環境美學所涉及的藝術載體具體動態特質。它會根據時間、天氣等自然因素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改變。例如:上文講到的樹林,每一個季節的樹林的顏色都不一樣,那么給人們的視覺沖擊程度也會不一樣。同時樹木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其自然形態。因此,環境美學具備動態的審美特質。而在傳統藝術審美過程中,藝術載體一般為博物館或者是展覽館陳列的藝術品,由于特定的保護機制,它們的形態不會因為時間的變換而發生改變,而這種單一藝術特質,容易給人們形成視覺疲勞的狀態[2]。
2環境美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有力突破
2.1藝術審美單一場域的突破
傳統藝術審美模式中,靜態審美模式是由18世紀以康德為代表的藝術學家們共同提出。后來黑格爾提出以通過社會哲學的角度進行藝術審美,由此審美模式轉變為藝術與哲學的相結合。人們開始通過分析藝術載體的功利性,來研究它的藝術價值。但是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接受事物逐漸呈現多樣化狀態,這種單一的審美模式開始遭到質疑,現代藝術家認為,審美過程不應該局限于博物館、展覽館等單一的場所,而是人們所看到的自然環境中,通過正確的環境范疇,正確認識自然物體的表現形態。以藍鯨這一生物為例,如果把它放在博物館,人們只會把它當成是一項藝術品,人們根據它的形態研究藍鯨的曲線美,但是它正真要呈現給受眾的不是它的曲線,而是它的力量美。因此,只有把它放在海洋這個大環境中,才能真正表達它的藝術形態[3]。
2.2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命題的突破
藝術美高于自然美,這一結論的由來是受歷史時期人們的經濟和生產力較低這兩項因素導致。人們身處于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不含任何科學加工技術的產品。因此,形成了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審美模式。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現代科學加工產品逐漸增多,人們對藝術美出現了審美疲勞。同時,也造成了人們對美的概念的解釋越來越模糊。而環境藝術審美中,純粹的審美形式打破了這一僵局,使人們對美又有了新的概念。其次,經濟水平的提高,消耗了我國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破壞了自然環境,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保存一個優美的環境是多么的重要。環境美學受社會發展趨勢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藝術審美模式[4]。
3環境美學在傳統藝術審美中的價值
環境中的審美趣味有助于達到道德目的。毫無疑問,日益增加的環境美學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我們有證據表明,豐富的積極的環境不僅可以增加人們的幸福感,而且可以減少身心疾病、社會疾病,如犯罪和破壞公物。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重要領域。此外,因為環境美學本身是好的,即使它并不總是一個獨特的和孤立的好東西,它也是值得支持的。它被用來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并成為一種道德目的。尤其是環境具有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審美趣味的重要焦點。理解環境的內在環境美學并不要求它與非審美用途和意圖相分離。事實上,在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情況下,環境的使用離不開環境的優美,如風景道路,或農田景觀的使用。保護農業景觀,購買許多項目,保護景區規劃,表達道德義務和政治意愿,將服務于審美目的。保護和提高環境美學是道德目標。藝術審美與環境美學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例如,我們可以問:環境美學是整個藝術審美結構的一部分嗎?這是我們尋找和防守的因素之一嗎?如果如此,審美關懷將在藝術審美中占據重要地位。學術界探討了傳統美學價值與內在價值的關系,為藝術環境美學的內在價值提供了依據。如果是這樣,那么藝術環境美學就可以看作是環境美學的源泉。因此,環境美學對藝術審美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藝術審美理論也將被應用到其他環境應用中。顯然,藝術審美與環境美學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藝術與環境的許多方面。例如,雕塑經常出現在室外,周圍的環境可以是草坪、花園、起伏的山巒和“借景”。環境雕塑使用各種自然物體、材料和背景。音樂是音樂廳的音樂家或演講者、聲音、背景和環境特點的戶外使用。希臘和羅馬有一個露天劇場在歷史上的戲劇,今天他們仍然可以看到這樣的表演在街上。舞蹈還借用了各種自然背景,包括海灘。然而,在藝術美學與環境美學的關系中,我們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復雜的問題。自然、荒野、鄉村、農業、沙漠、海洋、城市和建筑環境都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等傳統美學范疇,如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等環境類型有什么區別?如果存在差異,那么這些不同的環境領域在環境美學、審美鑒賞和審美判斷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環境美學的核心問題是藝術欣賞與環境欣賞的異同。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例如,自然景觀的欣賞和城市景觀的欣賞有什么不同嗎?如果存在差異,應該用什么樣的審美標準來批判性地判斷這種不同的環境?這些不同的環境欣賞方式與藝術欣賞有何關系?此外,我們仍然回答傳統意義上的欣賞問題,例如,仍然認為欣賞是非功利的和沉思的嗎?這些環境領域是美學理論的新主題,還是只是不同的價值觀?這都是有待探討的問題。
4結語
綜上所訴,環境美學這一審美模式的誕生打破了人們審美疲勞的狀態,其純粹的審美形式、動態審美特質使環境美學在藝術審美領域地位逐漸提高。它在拓寬傳統藝術審美單一場域、提高自然美在美學史中的地位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提升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讓人們清楚認識到,環境將給人們身體和心理造成直接性影響。從而改善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破壞性的發展行為。
參考文獻
[1]郝娉婷.構建中國式環境美學體系的可貴嘗試——阿諾德•伯林特與陳望衡環境美學思想比較研究[J].鄱陽湖學刊,2015,(06):46-54.
[2]劉克.出土漢畫所見漢代環境美學的思想構成及其使命[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03):83-89.
[3]劉長星.環境美學的倫理維度——以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為核心[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2(05):100-104.
[4]趙建橋,方旭紅.環境美學視野下城市濱水公園景觀優化設計研究——以泉州市西湖公園為例[J].廣東園林,2013,35(05):45-47.
作者:熊思思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