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的標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墾區;養殖污染;治理;探討
黑龍江省墾區是以農畜業為主的大型國有企業,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種養加一體的特色區域經濟。隨著墾區畜牧業的生產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畜禽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戶)的規模不斷擴大,畜牧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畜牧業占農牧業半壁江山的宏偉目標基本實現。由于畜禽業快速發展,規模化飼養產生的大量畜禽糞尿等未能得到及時處理和合理利用,污染了環境。成為墾區又一重要污染來源。因此,科學防治養殖污染,對于改善墾區環境衛生,促進畜禽養殖可持續發展,實現畜牧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黑龍江墾區畜禽養殖及污染的現狀
1.畜禽養殖現狀。2010年墾區畜牧水產源調查中,共有近500家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規模化養殖奶牛存欄11萬頭,肉牛出欄1萬頭,生豬出欄90萬頭。全墾區畜禽養殖:生豬出欄400萬頭,奶牛存欄34.73萬頭,肉牛出欄38.52萬頭,蛋雞存欄500萬只,肉雞出欄量1 700萬只。
2.畜牧業污染物排放現狀。墾區規模化畜禽養殖主要種類有:豬、奶牛、肉牛、蛋雞和肉雞,它們的產排污量依次降低。主要污染物總類有:COD、氨氮。五類畜禽共產生污染物量為16.69萬噸,排放量3.84萬噸;排放量占總產生量的23%。其中:COD產生量14.79萬噸,排放量2.46萬噸,消減率為83.4%;氨氮產生量0.19萬噸,排放量0.14萬噸,消減率26.3%。
以上數據顯示墾區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總排放量相對較大,消減量并不能完全減輕環境的污染程度。
二、墾區養殖污染的主要原因
1.養殖快速發展。近些年,國家、省和墾區出臺了多項扶持畜牧業發展等相關政策,加快了墾區規模化養殖的進程,近10年來,墾區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增長了10余倍。標準化建設增加了養殖量,同時一定的政策扶持與市場供求推動導致散戶養殖數量激增,墾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養殖戶迅速發展,畜牧業已成為黑龍江省農墾經濟發展主要支柱產業,畜牧業的發展勢必帶來了污染物增加,環境負擔加重的影響。
2.廢棄物利用有限。墾區在畜禽糞便處理方式上,規模化養殖場(小區)主要采用墊草墊料、干清糞和水沖糞為主,其中以直接農田利用是主要處理方式,生產有機肥和沼氣為輔。規模化養殖場(小區)雖能對廢棄物進行有效收集處理,但由于廢棄物量過大,除一部分制造有機肥和施田外,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只能堆貯存放,不能很好地有效利用。一般的養殖戶以圈養和散養為主,大量的畜禽糞便散落環境,嚴重污染環境,使畜禽糞便等廢棄物利用率相對較低。
3.畜禽治污設施投入不足。據統計,黑龍江墾區規模化養殖與一般養殖戶在養殖量上差異較大。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雖然投入較大,但治理設施投入相對較小,很多大中型養殖場也不按標準配套建設治污設施,導致污染物排放量與治污設施處理能力不配套,治污效果差,達不到治污標準。更不能達到現代化養殖場的要求。而畜禽數量比重最大的一般養殖戶由于規模小,經濟實力有限,大多沒有修建化糞池和沼氣池,畜禽糞便只經過畜糞池便直接排出或直接排放到環境。
三、科學防治養殖污染的建議
1.加快摸底調查,核準畜禽及污染物排放量。只有全面掌握墾區畜牧業規模、總量、種類、分布、模式、治理現狀及發展趨勢,才能更好地評估和核實墾區畜禽總量與排污狀況,才能更好地提出治理方案,為加快墾區治理畜牧業環境污染提供基礎數據支持。最近幾年墾區通過國家污染源普查和動態更新調查第一次系統、全面地撐握了畜牧源基礎數據,為治理畜禽污染找到了治理方向和措施。
2.加大污染治理資金投入,確保規模化養殖場(小區)污染物達標排放。治理畜牧業污染源關鍵是對污染物進行集中收集,只有糞尿等污染物集中起來才能進行有效的處理。規模化養殖場的建立恰恰是對畜禽代謝物集中最有效方式,這對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提供了可能。現在墾區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建設規模和數量很大,但污染治理設施配套建設較少,同時運營的污染治理設施更少。因此加大規模化養殖場及配套設施的建設資金投入,將很大程度上提高降污治污效果。
3.加快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的建設力度,減少或降低養殖戶規模。墾區規模化養殖場相對其他地市數量比重高,但和自身大量的小養殖戶比較,在集中程度上明顯不足。只有通過加大規模化養殖場的建設,才能減少畜牧污染源的面源污染。因此,通過政策扶持、補貼資金,技術指導,全區的規模化養殖小區不斷增多,規模較小的企業通過重新整合,擴大養殖規模,逐步向產業化養殖轉變。
關鍵詞: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策略
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養殖場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也越來越大,為了真正實現規模化養殖的社會化管理水平,應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動物衛生監督科學化管理,確保畜牧產品質量滿足畜牧行業發展標準,促進畜牧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1 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現狀
部分養殖場主要存在問題,一是因地制宜而建的,辦公區、生活區和生產區混為一體,生產區未設動物疫病隔離觀察治療區,內部設施設備因陋就簡,很容易導致動物疫病的傳播、擴散;二是動物防疫制度不夠健全,防疫措施落實較差,動物防疫效果也不夠理想;三是養殖場出入口和各圈舍未設立消毒設施,達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四是多數戶主沒有考慮隔離圈舍和糞便無害化處理等輔助設施的建設。
就動物免疫注射情況來看,一是免疫程序較為混亂,有的使用單苗,有的使用聯苗。二是動物免疫用疫(菌)苗來源復雜。多少規模養殖場防疫所用疫(菌)苗自己通過不同渠道購買,僅有少部分養殖業主向動物防疫主管部門申購。
2 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強化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水平
2.1.1 建立科學的畜禽保健用藥管理制度
在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過程中,為增強動物機體免疫能力,應當選取有益于畜禽健康的日常保健藥物,調節畜禽的身體機能,并配備先進的獸醫診療設備及相配套的畜禽治療及保健藥品,結合養殖場規模化發展的疫病管理標準,積極制定合理用藥規程,開展科學合理的畜禽治療及保健操作,切實保證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用藥管理的有效性。
2.1.2 建立規范的消毒程序
在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過程中,為全面提高衛生管理水平,養殖場應當積極建立健全規模養殖場的消毒設施和設備,包括消毒間、消毒池等,規范養殖場消毒管理標準,并配備與養殖場畜禽生長需求相符合的消毒藥物,嚴格按照相關管理標準實施消毒操作,控制好養殖場的動物衛生,促進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目標的實現。
2.1.3 選取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和管理措施
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的順利高效開展,應當依據國家對重大疫病的管理標準出發,結合養殖場自身發展實際以及動物疫病的疫源狀況等,開展系統化分析,進而規范免疫程序,并選取科學合理的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措施,嚴格按照國家對動物重大疫病的墻紙管理標準,積極開展規模化養殖場的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效果,降低規模化養殖場疫病的發生幾率,為規模化養殖場的穩定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建立健全規模化養殖場的生產監督管理制度
2.2.1 建立動物衛生防疫監督機制
為進一步提高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效率,養殖場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建立動物衛生防疫監督機制,并制定與其相配套的管理措施,通過機制與措施的相輔相成,密切配合,切實提高規模化養殖場的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效果。與此同時,應當逐步建立健全動物衛生監督管理責任制和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并以目標考核的方式促進制度落實,提高動物衛生監督管理過程中各項職責的落實到位,最大程度上防范動物疫情的發生和擴散,一旦出現由于職責履行不到位或者監督措施不合適而導致動物疫情發生、蔓延或非法使用添加劑而影響動物健康的情況,應當嚴格依照規模化養殖場的動物衛生防疫監督管理機制追求其責任,以促進規模化養殖場生產監督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2.2.2 維護規模化養殖場管理秩序
為切實提高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效率,應當在嚴格遵照動物衛生防疫監督機制的基礎上,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消毒滅源、常年免疫和無害化處理等綜合性的防控措施,為動物建立免疫檔案,充分做好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應當積極完善養殖場動物防疫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落實養殖場動物調進調出行為,加強規模化養殖場的生產經營活動的規范性,促進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飼料、獸藥及添加劑的管理,依法查處違禁使用獸藥、飼料和添加劑等違法行為。
2.2.3 明確具體監管內容,完善養殖環節巡查記錄和管理
在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過程中,應當積極規范養殖場的各項養殖行為,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并完善免疫、用藥、消毒、無害化處理、生產管理等環節的臺賬,完善養殖檔案,促進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此基礎上應當嚴格控制好規范化養殖場的引種工作,規范引種審批制度,為獲得審批的堅決不允許引進動物,最大程度上控制疫源。規范化養殖場應當建立并完善強制免疫制度,加強動物免疫的科學化管理,對重大動物疫情實施可追溯管理,以提高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效率。應當充分做好養殖場動物養殖各環節的巡查工作,明確具體監管內容,對養殖過程中的各項情況進行及時準確的巡查記錄,在準確把握規模化養殖場養殖過程基本情況后,對動物衛生各項情況進行歸檔,以提高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及決策的可靠性和高效性,促進規模養殖場向標準化、專業化發展。
2.3 加強規模養殖場的普法教育,落實責任
2.3.1 做好法律和法規宣傳,提升責任意識
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動物重大疫情應急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在規模養殖中的責任意識,特別是引種審批、強制免疫、消毒滅源、無害化處理、環境檢測、疫情監測、疫情報告等方面的責任意識。
2.3.2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告知制度
向全縣畜禽規模養殖場發送《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相關內容的“畜禽異地引種審批”、“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及規定”、“禁止使用瘦肉精等危害添加物”等告知書。利用媒體做好普法教育,使養殖業主熟悉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及政策,明確自身權利、責任和義務。
2.3.3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產承諾制度
按照“放心肉”工程建設有關要求,與各規模養殖場簽訂“依法經營和管理”、“動物重大疫病防控處置”、嚴禁使用瘦肉精等危害添加物等承諾書,并對規模養殖場防疫條件進行備案登記,定期進行記錄更新。
結束語
規模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應當在明確養殖場管理標準的基礎上,規范養殖行為,建立健全免疫和監督管理措施,加強規模化養殖場監管,充分做好動物衛生監督重點工作,控制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降低養殖風險,促進規模化養殖場的標準化發展,全面提高規模化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畜禽養殖業 總量減排 對策 大埔縣
畜禽養殖業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出大量的糞便和廢水,廢水中的氮、磷含量很高,大量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廢水排放入水體,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甚至威脅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1-3]。因此,加強畜禽養殖業的污染防治與環境管理,搞好畜禽養殖業減排工作已成為現階段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1.大埔縣現階段畜禽養殖業污染現狀
根據2010年大埔縣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大埔縣畜禽養殖業排放COD2211噸,占全縣排放總量的30.6%,排放氨氮299噸,占全縣排放總量的34.9%。多年來,大埔縣積極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模式,大力支持畜禽養殖企業從非規模化向規模化轉變,目前大埔縣畜禽養殖業中規模化養殖場所占比例較高。根據2010 年大埔縣污染源普查數據,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放COD1424t,氨氮297t,分別占畜禽養殖業排放總量的64%和88%,各種禽畜中以生豬排放量最大,生豬排放COD1747噸、氨氮288噸,分別占畜禽養殖業排放總量的79%和85%。
2.大埔縣畜禽養殖業減排存在的問題
2.1 污染防治政策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 現有環境政策中缺乏對農業污染控制整體而系統的政策框架,強制性、引導性的農業環保技術標準和規范相對缺失。同時,畜禽養殖業減排涉及農業、畜牧、環保等多部門,亟待在管理體制和責任落實上進一步明確,從而建立起有效的協調溝通制度,形成合力。畜禽養殖業減排考核、監督、責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也有待進一步制訂和完善[4-5]。
2.2 減排意識薄弱,專業技術指導力度不夠 目前,養殖戶年齡偏大、文化和技術水平都較低、大部分養殖場主重經濟利益,嚴重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及畜禽養殖業減排的觀念,使總量減排工作難度加大。此外,由于現有技術、人員及資金等方面的問題,農業、環保等部門對基層養殖戶的相關培訓和技術指導力度不夠。
2.3 畜禽養殖環境污染治理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各級相關部門對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的宣傳工作力度不夠,缺乏多層次、全面和深入宣傳養殖業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沒有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
2.4 資金投入不足 畜禽養殖業污染遺留問題多、基礎薄弱,現有治理資金多用于治理設施建設,用于推動科學養殖、扶持綜合利用體系建設資金不足。畜禽養殖業減排缺乏信貸、補貼、稅收等激勵性措施,企業和養殖戶治理積極性不足,自發投入乏力。
3.畜禽養殖業減排主要措施
3.1 優化空間、產業布局 制訂出臺畜禽養殖規劃,以環境容量來控制養殖場的總量規模,調整養殖場布局,制訂畜禽養殖場農業配套土地面積最低配置比例標準。加快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的調整,禁養區范圍內禁止建設規模化養殖場,同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與居民區要設定衛生防護距離[6-7]。
3.2 加強畜禽養殖污染環境宣傳教育 政府應廣泛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的宣傳工作,多層次、全面和深入宣傳養殖業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營造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的輿論氛圍,使“種養結合、生態養殖、循環養殖”的觀念深入人心。政府還應結合農業生產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畜禽養殖業企業的污染物減排意識。
3.3 加大過程控制 改變養殖模式,鼓勵干清糞養殖模,強化固液、糞尿、雨污三分離,降低污水產生量和污染物濃度,畜禽糞便通過干燥、堆肥、能源化實現污染的過程控制。在畜禽養殖場(小區)大力推廣5 種鼓勵減排模式,按照葉廣東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污染減排技術指南中“生態型”和“環保型”的要求進行建設。
3.4 推廣循環利用、強化末端治理 畜禽養殖污染應結合各地區特點選擇適合的污染治理技術,以工程手段為輔、生態治理為主的方式進行治理,建設配套的污水處理減量和貯存設施。以農牧結合、漁牧結合等多種形式建立“豬沼果(魚、稻)”和“豬沼草豬”等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糞污物的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與循環利用。
4.結語
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總量減排是“十二五”期間完成大埔縣總量減排任務的關鍵,地方政府應從政策引導、環境監管與宣傳、清潔生產和環境監管等方面制訂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總量減排的相關對策保證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的完成。
【參考文獻】
[1] 許振成,吳根義.“十二五”農業源減排對策與措施[N].中國環境報2011-05-17(002).
[2] 龐志華,柯濱,羅沛聰,等.東北地區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總量減排對策分析[J].環境保護科學 2012,38(3):59-63.
[3] 石棒涵.農業污染現狀與影響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l(11):262-263.
[4] 陳以禮.關于畜禽養殖污染減排的思考[J].污染防治技術,2012,25 (1):62-64.
[5] 肖清.淺談畜禽養殖污染現狀及其防冶對策[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2(7):211-212,238.
一、基本情況
據調查,我市共有畜禽養殖場240個,其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40個,包括:養豬場38個、養牛場1個,養雞場1個。經查,一是2003年以來所有養殖場未在禁養區內從事養殖活動,均執行了“環評”和“三同時”制度;二是近年來通過對畜禽養殖企業實行限期治理,均修建了污染治理設施,主要采取“沼氣+濕地”的治理方法,效果比較明顯,養殖廢水通過處理后能夠達標排放;三是養殖企業均按環保法律規定,實行排污申報制度,并按時繳納了排污費。在檢查中發現:區興旺養殖場的廢棄物未按環保要求進行存貯和轉運,其貯存設施和場所存在滲漏和雨污混排現象。
二、工作措施
(一)領導重視,部署到位。為將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專項執法檢查工作落到實處,一是迅速轉發了川環辦發[2010]72號文件精神,要求各地進行認真對照檢查,同時向市局報送書面自查報告。二是由局分管領導為組長、監察支隊支隊長為副組長、污控科、生態科等科(室)負責人以及環境監察執法人員組成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專項執法檢查工作組,對全市的畜禽養殖企業進行了認真檢查。三是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了畜禽禁養區,對不符合養殖條件的堅決取締。據統計,此次共出動檢查人員100余人(次),檢查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40家。
(二)督促整改,監管到位。依據《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和《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有關規定,我市切實加強了畜禽養殖企業的環境監管,督促企業落實整改措施,嚴肅查處違法排污行為,促使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在環境監管工作中,將畜禽養殖企業納入一般污染源進行現場巡查,達到了每月4次。重點檢查畜禽糞便、廢水綜合利用或無害化處理設施運行和污染物排放達標情況。今年初,將區傅氏養殖場、區金星養殖場、區興旺養殖場、縣興鑫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縣俊明種豬擴繁有限公司、縣畜禽養殖場、縣鑫源牧業有限公司西壩養殖場7家畜禽養殖企業納入全市環保專項行動掛牌督辦限期治理企業,現除了區興旺養殖場未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務外,其余6家已完成限期治理任務,污染治理設施已投入試運行。同時,責令未按時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區興旺養殖場對其無防滲漏、溢流、雨水等措施的廢棄物貯存設施和場所加大整改力度,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務必完成整治任務。
關鍵詞 畜禽養殖業;染物總量減排;措施;廣東惠州;惠城區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214-01
隨著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其污染防治措施遠遠滯后于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未經深處理的大量畜禽糞便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威脅城鄉居民的飲用水安全。畜禽養殖業污染已成為我國農業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影響我國水環境尤其是飲用水水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控制農業污染、削減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已成為“十二五”環保工作的重點之一[1-3]。因此,加強畜禽養殖業的污染防治與環境管理,搞好畜禽養殖業減排工作已成為現階段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1 惠州市惠城區畜禽養殖業污染現狀
根據惠城區2012年環境統計數據顯示,惠城區畜禽養殖業污染是農業源污染的主要來源,畜禽養殖業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別占農業源排放總量的90.1%和86.4%(表1)。多年來,惠城區積極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模式,大力支持畜禽養殖企業從非規模化向規模化轉變,目前惠城區畜禽養殖業中規模化養殖場所占比例較高。根據2012年惠城區環境統計數據,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放COD 2 089 t,氨氮367 t,分別占畜禽養殖業排放總量的53%和71%,各種禽畜中以生豬排放量最大,COD為3 353 t,氨氮為495 t,分別占畜禽養殖業排放總量的85%、96%(表2)。
綜上可知,惠城區主要畜禽存出欄量和污染物產生量都相當巨大。根據《惠城區“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責任書》對農業源的減排的要求,到2015年,全區農業源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3 396.30、410.83 t以內,比2010年的3 976.51、487.94 t分別減少14.6%、15.8%,高于國家“十二五”期間8%和10%的平均削減比率。因此,要順利完成減排目標,必須高度重視,提高減排意識,并盡快出臺切合實際的總量減排政策和措施。
2 畜禽養殖業減排存在的問題
2.1 污染防治政策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
現行環境政策中缺乏對農業污染控制整體而系統的政策框架,強制性、引導性的農業環保技術標準和規范相對缺失。同時,畜禽養殖業減排涉及農業、畜牧、環保等多部門,亟待在管理體制和責任落實上進一步明確,從而建立起有效的協調溝通制度,形成合力。畜禽養殖業減排考核、監督、責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也有待進一步制訂和完善[4-5]。
2.2 監測監控體系不完善,臺賬管理制度不健全
惠城區大部分畜禽養殖場在線監控設施不完善,導致基礎性監測調查數據缺失。適應減排核查核算的監測監控體系也尚未建立,“三量”臺賬(指新增排污總量“增量”、污染整治削減排污總量“減量”、超標排放或偷排漏排的排污總量“變量”)建設也未完全推行,減排基礎檔案工作仍待有效開展。畜禽養殖業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三大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減排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有待進一步加強。
2.3 減排技術水平有待提高,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惠城區規模化養殖場COD處理率已達到84%,氨氮處理率也達到了60%,進一步提高治污設施的處理率需要深度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已經建成的規模化畜禽養殖治理設施運行效率和日常監督也需進一步加強。畜禽養殖業治污設施管理從業人員平均文化水平較低,也缺乏污染防治技術培訓,治理設施設備運行效率較低。
2.4 資金投入不足,有效治理和監管不到位
畜禽養殖業污染遺留問題多、基礎薄弱[6],現有治理資金多用于治理設施建設,用于推動科學養殖、扶持綜合利用體系建設資金不足,資金使用結構有待優化。畜禽養殖業減排缺乏信貸、補貼、稅收等激勵性措施,企業和養殖戶治理積極性不足,自發投入乏力。大部分非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所沒有基本的污染防治。此外,農村環保監管能力薄弱,畜禽養殖業環境監管能力不足。
2.5 減排意識薄弱,專業技術指導機構未建立
目前,養殖戶年齡偏大、文化和技術水平偏低,重經濟利益輕環境保護的思想普遍存在,嚴重缺乏畜禽養殖業減排的觀念,一些基層部門對畜禽養殖業污染嚴重性也缺乏清醒的認識。農業、環保等部門對基層養殖戶的相關培訓和技術指導力度不夠,缺乏開展相關技術指導的專業機構。
3 畜禽養殖業減排主要措施
3.1 注重源頭控制
3.1.1 優化空間和產業布局。盡快制訂出臺惠城區的畜禽養殖規劃,以環境容量來控制養殖場的總量規模,調整養殖場布局,制訂畜禽養殖場農田最低配置比例標準。加快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的調整,要求養殖場點盡量遠離城區和居民集中生活區,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禁止建設規模化養殖場,同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與居民區要設定衛生防護距離[7-8]。
3.1.2 改善養殖方式。通過養殖優良品種,合理的飼料供應量和營養配比,添加優勢微生物、實行多階段喂養來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營養過剩而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選用低硫、合理蛋白質含量的飼料,從源頭上減少硫化物和含氮污染物的產生。
3.1.3 轉變養殖規模。非規模化養殖場污染物排放量大,治污能力較低,應盡快采取有力手段,通過政策激勵、資金支持、技術指導等措施推動畜禽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化方向轉變。
3.2 加大過程控制
改變養殖模式,鼓勵干清糞養殖模式,強化固體和液體、糞與尿、雨水和污水三分離,降低污水產生量和降低污水氨氮濃度。畜禽糞便通過干燥、堆肥、能源化實現污染的過程控制。在畜禽養殖場(小區)大力推廣5種鼓勵減排模式,按照《廣東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污染減排技術指南》中“生態型”和“環保型”的要求進行建設。
3.3 推廣循環利用
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探索農牧結合模式,提升農業資源化利用水平。農業廢棄物要做到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畜禽養殖業污水以能源化、無害化為主要手段進行綜合利用與治理,建設配套的污水處理減量和貯存設施,解決循環利用中的時空不平衡問題[9]。畜禽糞便主要以肥料化進行綜合利用,適度推廣廢水厭氧發酵和沼氣發電技術,以能源生產為目標,實現沼氣、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
3.4 強化末端治理
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污染治理技術,以生態治理為主、工程手段為輔的方式進行治理,采用低成本、高效的污染治理技術,提高污染治理水平。重點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治理,加快治理設施建設,提高治污設施的處理率,從而保證畜禽養殖業減排約束性指標任務順利完成。
4 結語
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總量減排是“十二五”惠州市惠城區農業源減排的核心和關鍵,而惠城區主要畜禽存出欄量和污染物產生量都相當巨大,要完成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十分艱巨。地方政府必須在統籌規劃和強化責任落實的同時,從政策引導、清潔生產和環境監管等方面制訂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總量減排的相關政策;同時,要采用合理可行和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畜禽養殖廢物綜合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
5 參考文獻
[1] 許振成,吳根義.“十二五”農業源減排對策與措施[N].中國環境報,2011-05-17(002).
[2] 龐志華,柯濱,羅沛聰,等.東北地區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總量減排對策分析[J].環境保護科學,2012,38(3):59-63.
[3] 石棒涵.農業污染現狀與影響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l(11):262-263.
[4] 陳以禮.關于畜禽養殖污染減排的思考[J].污染防治技術,2012,25(1):62-64.
[5] 肖清.淺談畜禽養殖污染現狀及其防冶對策[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2(7):211-212,238.
[6] 李春玉.關于防止畜禽養殖污染的幾點思考[J].中國畜禽種業,2012,8(9):30-31.
[7] 趙虹,韓永升.沈陽市畜禽養殖環境污染分析及防治對策[J].環境保護科學,2007,33(4)118-120.
1.畜牧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
1.1產業布局初步形成 洮北區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提質增效,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實施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戰略,全力推進傳統畜牧業改造升級,初步形成了奶牛、肉牛、肉羊三大主導產業和生豬、家禽作為必要補充的畜牧業產業化生產經營格局。
1.2畜禽飼養總量快速增長 全區轄11個鄉(鎮),禽養殖業在各鄉(鎮)均占有一定比重。2012年末數據顯示,全區畜禽飼養總量達到620萬頭(只),其中主要畜禽飼養量:生豬39.96萬頭、奶牛1.18萬頭、肉牛2.05萬頭、綿羊(肉絨羊)38.88萬只、禽類530萬只。全區現有備案在冊各類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147家,其中奶牛場31家、肉牛場6家、蛋雞場21家、肉雞場5家、生豬場41家、養羊場38家、養鹿場3家、養鴿場1家、養貉場1家,畜禽規模化養殖生產總量接近300萬頭(只),規模化養殖生產比重占48.2%。
1.3畜禽良種實現全覆蓋 洮北區在畜牧業發展中重視良種效應,全面推行畜禽良種化工程,加強畜禽良種管理和推廣,堅持“引、育、繁”相結合的原則,側重加強配種站點建設,完善繁育改良體系和服務功能,各鄉(鎮)畜牧獸醫站全部具備了繁改力量,保證及時提供繁改服務。奶牛、肉牛繁殖全部施行人工授精技術,使用性控加快奶牛擴繁步伐。奶牛改良主推品種為荷斯坦,肉牛改良主推品種為西門塔爾、夏洛萊,肉用羊改良主推杜泊、薩福克、無角道賽特、烏珠穆沁、小尾寒羊等品種,豬改良推廣使用約克、長白、杜洛克、皮特蘭等優良品種,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畜禽良種利用率基本達到100%,三元雜交肉牛比重達到62%,三元雜交豬比重達到30%以上,畜牧業在洮北區呈現出優質、高產、高效發展態勢。
1.4養殖方式趨于規模化 洮北區畜禽養殖生產方式逐步由分散型向標準化規模養殖轉變,實現了舍飼養殖。畜禽商品化生產方式:生豬、蛋雞、肉雞形成養殖場、專業戶經營模式,奶牛為養殖場、小區、專業村屯經營模式,肉牛、肉羊為農戶飼養母畜繁殖出售仔畜,育肥場集中育肥出售商品畜經營模式。
1.5畜產加工企業建設見端倪 全區有肉牛、奶業、肉羊3家省級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有生豬、肉牛、禽類屠宰場3家。洮北區是伊利、蒙牛、飛鶴、龍丹乳品企業的奶源基地,現機械榨奶站20個,并圍繞奶站建立了奶牛養殖場(小區)及奶牛養殖專業村屯。
1.6產業組織化程度得到提高 全區有各類農村養殖協會、畜牧專業合作組織69個,養殖專業協會等畜牧合作組織在帶領廣大農戶從事養殖業生產,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畜牧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畜禽養殖整體水平不高 洮北區畜禽養殖盡管生產總量增長較快,但庭院養殖、粗放經營仍是畜牧業發展的主流,養殖科技含量不高,基礎設施薄弱,還沒有形成大批量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養殖大戶和基地,養殖戶抗市場波動、疫病風險能力不足。
2.1畜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 全區具有一定規模和帶動效應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少,企業基地建設和帶動能力較差,產業鏈條延伸不足,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鏈條上缺乏有效對接,存在著畜禽養殖無序性,受市場因素影響大,時常出現產品的“短缺”和“過剩”現象。
2.3農村畜牧專業合作組織作用發揮弱 部分專業合作組織運行機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溝通信息、協調生產、規避養殖風險等方面作用發揮能力弱,現階段因種種原因有27個農村各類畜牧合作組織沒有正常運行,占養殖合作組織總數的39%。
2.4畜禽營銷信息平臺薄弱 全區沒有確定的畜禽交易市場,養殖戶出售牲畜主要依賴客商上門收購,市場經紀人在牲畜流通運作中起主渠道作用,農村大集時常有仔豬、家禽的零散上市,營銷平臺不完備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產銷信息不靈通,市場行情預測困難等問題。
3.促進畜牧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3.1加強政府對畜牧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引導 標準化養殖、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部門要把畜牧產業化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增強服務意識,營造良好環境,引導、鼓勵廣大農戶退戶入園、發展養殖牧場,開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及時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遵循市場經濟規則促進產業化發展。
3.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構建現代畜牧產業體系的主體,是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的關鍵。要積極培育具有高附加值、產品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鏈條長的畜產品加工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規模養殖,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配套建設畜禽養殖基地,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走產業化經營之路,通過訂單聯結、服務聯結、資產聯結等形式,建立緊密型利益共同體,實現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一體化發展。
3.3規范農村各類畜牧專業合作組織建設 發展畜牧產業化經營要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要完善農村養殖合作社、養殖協會運行機制,健全制度,充分發揮其在技術推廣、行業自律、維權保障、市場開拓等方面的作用,組織基地農戶合理安排養殖生產,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指導服務,實現畜禽養殖基地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3.4加大對產業化發展扶持力度 政府部門在充分利用國家和省興牧惠農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爭取金融部門的信貸資金投入,解決龍頭企業、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小區)流動資金不足問題,拓寬融資渠道,吸引更多資金投入到畜牧業發展,鼓勵龍頭企業采取承貸承還、信貸擔保等方式,緩解生產基地農戶資金困難問題。
3.5強化畜牧產業科技支撐 牧業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突出科技興牧,大力推廣高產、優質、高效畜禽飼養綜合配套技術,加強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和群眾需求,創新技術推廣工作機制,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科技培訓及送科技入戶活動,及時提供技術咨詢服務,提高廣大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引導養殖戶加大科技投入,應用先進技術,科學飼養管理,提高養殖水平和經濟效益,抓好畜禽免疫、防疫監測、消毒滅源工作,嚴防動物疫病,防控養殖污染。
1國外現代畜牧業規模養殖發展的特點
1.1因地制宜,模式各異
畜牧業發達國家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13I: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代表的現代草地生態模式,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大規模工廠化模式,以歐洲國家荷蘭、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適度規模化模式,以及亞洲的日韓和我國臺灣為代表的集約化經營模式。在這些國家,盡管畜牧業的發展模式不盡相同,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尊重本國或地區資源現狀,利用已有的土地、草原、資本或技術優勢等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畜牧業。
1.2標準化體系完善
發達國家畜牧業標準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已相對成熟,標準化體系的制定注重生產環境標準化,如日本對養殖區域植被、路面等進行的明確規定l川;注重生產過程與丁藝的標準化,如歐盟各國要求從種畜禽的培育到使用的飼料、藥品、產品加工過程中車間的衛生條件、加工設備的條件、包裝材料、儲運時間、溫度以及儲存天數等都要遵守有關食品安全和質量管理系統標準要求問;嚴格產品質量的標準化,發達國家無論是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上或是采取的措施上都非常嚴格,要求產品產地無任何污染,貯藏、運輸過程未受污染,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業質量標準f41。同時,這些國家都擁有健全規范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在農產品的質量檢測控制方面采取了嚴格的具體執法措施【41。
1.3設施發展水平高
發達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左右就相繼實現了畜牧機械化,在飼草加工、飼料加工、飼養過程等方面發展到了較高的設施水平。牧草收貯工藝采用具有現代化工藝的新型旋轉割草機、調制割草機、快速烘干設備、揀拾壓捆和青飼收獲機;飼料加工廣泛應用微粉碎和超粉碎設備、高精度微量配料系統、全自動控制的擠壓膨化機及高溫高壓短時強制調制器與制粒機;蛋雞飼養設施趨向于高密度大型化,采用6—8層疊層籠養,喂料、飲水、清糞、揀蛋自動化,全封閉雞舍,雞舍環境自動檢測調節,并配備蛋品全自動化收集、處理、計數和裝箱設備;肉雞飼養設施以環境調控、高速定量精確飼喂設備和消除應激反應為主;規模化養豬中,豬舍環境控制自動化,自動料線、脂肪測定儀、妊娠測定儀和種豬個體飼喂技術和自動清糞設施得到了廣泛應用;奶牛飼養采用青貯收獲及加工系統、自動取飼系統、全混合日糧系統、自動飲水系統、牛場清糞設備、牛舍環境控制設備和全自動擠奶成套設備、奶品快速冷藏成套設備和奶牛場綜合管理系統等醐。
2我國畜牧業規模養殖概況
2.1規模養殖比例不斷提高
我國畜牧業規模養殖始于20世紀80年代,這個時期以農戶家庭庭院養殖為主,專業戶不斷涌現,涉足于畜牧業生產領域的一些企業開始出現;到20世紀90年代,畜牧業進入規模化、企業化、產業化發展階段,大型企業不斷涌現,產業化經營迅猛發展,“公司+農戶”為主要經營形式的畜牧業產業化組織發展迅速;進人2l世紀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逐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養殖持續增加,養殖小區和適度規模養殖場蓬勃發展,標準化生產力度加大。2010年,全國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存欄500只以上蛋雞和存欄100頭以上奶牛的規模化養殖比例分別為34%、82%和28%,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18、16和17個百分點171。與此同時,規模化養殖優勢逐漸顯現,肉、蛋、奶畜產品生產產業帶已形成,優勢區域的生豬生產、家禽生產、牛羊肉生產、奶類生產和羊毛生產分別占全國總量的92%、50%、92%、88%和89%以上嘲。
2.2規模養殖設施化水平提升
隨著規模養殖的迅速發展,我國畜牧業設施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形成了飼料飼草加工、牧草種植及收獲、畜禽標準化飼養、生產檢測方面門類齊全的成套設備,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不斷在畜牧業上得到應用。飼料加工已由簡單的粉碎發展到配合飼料、熟化飼料的加工,畜禽飼養的飲水系統、施藥技術、降溫和通風系統、消毒設施、喂料系統、清糞設備等基本上能滿足現階段的生產需求【9~。同時,國內已開展了畜牧業信息化、智能化系統的研究和應用工作。如: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制了蛋雞規模化養殖場生產管理系統,可對雞舍實現自動控制,實現了蛋雞喂養自動化、清糞自動化、危險環境報警自動化【151;滕光輝等1161研制成功了家禽健康養殖智能控制系統,對蛋雞現代化養殖技術進行了集成研究,在德青源生態養殖場進行了成功驗證,為養殖場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臺,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強了疾病預防能力;中國農科院開發了“種豬場生產管理系統”、“種禽場飼養與繁育的數字化智能系統”、“基于個體信息的豬的優化飼料配方系統”、“豬疾病防疫與優化飼養管理數字化智能系統”等,形成了畜禽數字化養殖技術平臺【塒。宋延民等開發了基于RFID技術的奶牛身份識別器、計步器、自動分群系統、自動稱重系統、牛奶流且/電導儀、管理與分析系統,形成了以擠奶廳為中心的信息采集奶牛管理系統和奶牛養殖健康系統【l研。東南大學研制了畜禽規模設施養殖環境傳感網監控系統平臺,可以采集用戶需要的環境參數,并能根據要求控制養殖場內的排風、噴淋和光照系統1191。
2.3畜牧業標準化不斷推進
規模養殖推進了我國畜牧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全國農區標準化規模養殖快速發展,養殖小區突破8萬個;牧區半牧區舍飼半舍飼穩步推進,已有3000萬頭以上牲畜從天然放牧轉變為舍飼半舍飼圈養嘲;全國畜牧業標準新立項108項,比上年增加了95項,初步構建了畜牧業標準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畜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現已通過畜禽“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的品牌近2000個捌。
3江蘇省畜牧業規模養殖現狀
3.1規模養殖比例高
2008年以來,江蘇省全面啟動以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為重點的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已有1368家規模養殖場成為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閻。生豬、蛋禽、肉禽、奶牛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64%、86%、92%和94%,全省建成萬頭以上豬場123個、50萬只以上肉禽場137個、lO萬只以上蛋禽場42個,千頭以上奶牛場33個【2t1;全省共有國家級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家、省級67家,各類畜牧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7000余家1221。
3.2產業區域特色明顯
江蘇省以優質瘦肉型豬、優質地方家禽、奶業和波爾山羊四大優勢產業建設為主線,依托區域自然資源,優勢畜產品區域化生產格局初步形成,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以江寧、錫山為代表的江南奶業經濟帶和以銅山為中心的徐連奶業經濟帶奶牛存欄已占全省的85%;如東、阜寧的生豬,東臺、海安的家禽,沛縣的肉鴨,睢寧的山羊,高郵的蛋鴨等一批特色縣域經濟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寧鎮揚等丘陵山區肉鵝產業帶肉鵝飼養量占全省的80%、肉鵝深加工占全省的85%f7l。
3.3設施化水平較高
在規模養殖過程中,江蘇省積極推廣家禽標準化生產技術、肉羊集約化快速育肥技術等,建成農業部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65家120l。從規模養殖的設施水平看,大多數規模養殖場都采用了密封式圈舍,實現自動化或半自動化飼養。除傳統的濕簾通風、冷風機降溫、紅外線保溫箱、電熱地毯保暖、電動除糞、自動喂料、自動光控、自動揀蛋等傳統設施外,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現代科技逐步在畜禽養殖中得到應用;全省發酵床養殖面積達114萬m2,部分地區建成了規模養殖場的遠程監控系統和利用物聯網技術建成的智能化生豬規模養殖基地,大大提高了規模養殖質量和效率120l。
4提升江蘇省規模養殖水平的對策
4.1強化政府宏觀決策
4.1.1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要強化政府在產業規劃與布局、養殖標準制定、養殖新技術研發與推廣、養殖污染治理等領域的宏觀指導職能,積極開展標準化體系、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和完善工作,保證規模養殖的發展水平。以畜牧業主管部門為主導,廣泛開展產業信息分析和預測、評估工作,跟蹤國內外產業發展前沿技術和模式、國際國內市場動態、疫情動態等,建立起畜禽產品數量和質量動態預警體系,提升產業的指導能力。
4.1.2出臺各類鼓勵政策應積極出臺相關優惠和補貼政策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的畜禽養殖,鼓勵和扶持組建各類農民合作組織或產業協會,促進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養殖比例,促進產業化經營。對于在建設高水平規模養殖過程中具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土地、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優惠。
4.1.3加大政府對產業的資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畜禽品種繁育、規模養殖設備和畜禽生產污染治理等領域資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比例不足l%,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必須要提高政府對畜牧業科技研發的資金投入,增加科研立項的數量,并引導科研資金向畜禽品種、養殖設備和技術、廢棄物處理技術等領域適當傾斜。
4.2大力拓展市場需求
4.2.1拓展畜禽產品營銷市場市場需求是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全球范圍內人們對動物性產品的消費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這為發展規模養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隨著規模養殖的擴大,江蘇畜產品數量進一步增長,除供應本省市場需求外,還積極向毗鄰的上海市場擴展,特色名優產品在上海大都市很受歡迎,江蘇已成為上海優質畜禽產品穩定的供應基地。同時,江蘇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畜牧業產業和科技發展基礎良好,有利于各類產品的出口。在穩定省內和國內市場的前提下,要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增加畜禽產品的出口,以拉動規模養殖水平的提升。
4.2.2多元化市場需求推動規模養殖的多樣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費水平的提高,畜產品的消費需求表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不同的消費者對肉類嫩度、肉色、蛋殼顏色、蛋黃色度,奶類的乳脂率和蛋白質含量等性狀乃至畜禽的品種和養殖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一部分高端消費群體更加注重對天然、無公害綠色產品的追求,高質量畜禽產品的消費需求增長。消費需求的多元化是規模養殖品種、養殖技術和模式、規模養殖產品加工水平等多樣化發展的驅動力,要及時把握市場契機,積極適應和滿足畜禽產品消費市場的要求和變化,促進全省規模養殖多層次發展,提高產業的競爭力。
4.3加強科技創新與推廣
科技進步始終是畜牧業發展的基本支撐,育種技術不斷改進畜禽的生產潛能、飼料營養技術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檢測技術和監測體系保障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加工技術促進產業增值等。總而言之,畜牧業生產效率、農民素質、產品附加值和綜合生產能力不斷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畜牧技術的創新、推廣與普及。
4.3.1畜禽品種資源創新的需求良好的品種是畜禽生產的核心,品種技術的創新在畜牧科技發展中居主導作用。近年來,江蘇省培育了蘇太豬、揚州鵝、邵伯雞、京海黃雞、雪山雞、蘇禽黃雞、蘇郵1號蛋鴨等新品種,在畜禽品種資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多元化發展,現有的品種結構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應及時更新和淘汰市場占有率低、生產性能相對落后品種,利用我省的種質資源優勢開發適合不同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或新品系。在傳統育種手段的基礎上,提高分子生物學技術輔助育種應用研究的效率,加快品種創新步伐。
發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是建設現代畜牧業的重要內容。畜禽標準化生產,就是在場址布局、欄舍建設、生產設施配備、良種選擇、投入品使用、衛生防疫、糞污處理等方面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的規定,并按程序組織生產的過程,即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和監管常態化。深入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利于增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從源頭對畜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增強動物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風險;有利于畜禽糞污的集中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維護生態安全,實現畜牧業生產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創新發展模式,強化現代養殖意識,以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
1.樹立產業化理念,謀劃標準化規模養殖
規模化養殖是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基礎,推行產業化經營是實現畜牧業標準化生產、提高畜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根本途徑。洮北區是國家確定的半農半牧區,飼草飼料資源豐富,畜牧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在動力,農民增收的最大產業空間,應充分利用全區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把建設現代畜牧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學發展觀謀劃洮北區畜牧業發展,以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為核心,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要求,全力推進傳統畜牧業改造升級,形成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新型發展格局。要把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作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突破口,加大養殖小區建設力度,促進分散養殖、家庭小規模經營向規模化生產的轉變,逐步淘汰分散飼養、粗放經營的傳統模式。以養殖小區、規模化養殖場建設為載體,推行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創建示范典型,引領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實現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跨越。
2.規范養殖行為,促進標準化規模養殖
在養殖場(小區)建設中,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及標準化養殖“六化”要求,合理劃定畜禽禁養區、限養區,規范養殖場區布局。制定養殖場規范化管理制度,全面實施種畜禽調運審批制度,動物防疫條件審核制度,養殖檔案登記制度,獸藥、飼料使用制度,畜禽防疫、檢疫制度,糞污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制度。強化生產過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畜禽養殖檔案,嚴格免疫程序,規范飼料、飼料添加劑及獸藥的使用,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監管,嚴防違禁添加物質進入養殖環節。
3.培植龍頭企業,帶動標準化規模養殖
在現代畜牧產業體系中,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贏得市場的能力,是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的骨干力量。要積極培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增強龍頭企業的實力,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進規模養殖,做強優勢產業。要圍繞龍頭加工企業發展規模養殖,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采取訂單生產、產銷聯建等形式,鞏固龍頭加工企業與養殖基地的生產關系,形成共同發展的產業整體。鼓勵龍頭企業建設養殖基地,龍頭企業在壯大主業的同時,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規模養殖,擴大一體化生產規模,提升企業整體發展水平。要密切龍頭企業和規模養殖場的利益關系,龍頭企業負責向規模養殖場提供種苗、飼料、防疫、技術、融資、產品保護價收購等服務,規模養殖場負責按企業要求組織標準化生產,形成龍頭企業與規模養殖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合作關系,促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穩定發展。扶持和發展畜牧專業合作組織與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在市場開發、信息服務、行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度,壯大集體力量,抵御抗風險能力,積極培育市場營銷主體,支持龍頭企業、畜牧合作組織、農村經紀人和各類營銷組織采取產銷直掛、連鎖經營及網上交易等形式參與畜產品流通,以信息化推動畜牧業現代化發展。
4.治理養殖污染,完善標準化規模養殖
畜禽規模化養殖產生的糞便、污水以及孽生的病原微生物是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危害人、畜健康,畜禽養殖污染是社會的一大公害。要高度重視畜禽養殖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按照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原則,對畜禽養殖污染進行綜合治理。目前,主要推行下列四種治理模式:一是農牧結合模式。養殖場(小區)建設要考慮周邊土地的糞污承載能力,充分利用農田、林地、果園、菜地對經過沉淀發酵的畜禽糞污進行消納利用,實現種養區域平衡一體化。二是沼氣配套模式。利用畜禽糞便厭氧發酵生產沼氣是解決畜禽養殖糞便污染的有效方法,不僅能提供清潔能源,而且沼渣可以直接肥田,沼液還可以用來養魚,形成養殖與種植、漁業緊密結合的物質循環生態模式。三是有機肥加工模式。在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有機肥加工廠,利用生物工藝和微生物技術,將畜禽糞便經發酵腐熟后制成復合有機肥,進行產業化開發。四是微生態養殖模式。利用鋸末、秸稈等原料作為墊料,添加微生態制劑制作發酵床,在發酵床上養豬,微生態有益菌將豬床上的糞便降解,使豬舍免清糞,免水沖洗,豬場沒有糞尿排出,也沒有沖圈產生的污水,養殖環境無臭味,實現糞污“零排放”,達到清潔、環保、生態養殖的目的。
5.實施科技興牧,支撐標準化規模養殖
牧業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突出科技興牧,加大畜牧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強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和群眾需求,創新技術推廣工作機制,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科技培訓活動,及時提供技術咨詢服務,提高廣大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使畜禽養殖標準化生產、規范化操作。引導養殖戶加大科技投入,應用先進技術,科學飼養管理,提高養殖水平和經濟效益,大力實施良種工程建設,堅持“引、育、繁”相結合的方針,推廣冷配技術,滿足畜牧業發展對良種的需求,提高畜禽良種覆蓋率。加強動物疫病預防控制能力和水平,搞好疫情監測預警,扎實開展計劃免疫和消毒滅源工作,嚴控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流行。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and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livestock farming throughout our country, large-scale livestock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livestock project EIA, summarized the livestock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EIA projects, and discusses the key issues of EIA on livestock breeding project.
關鍵詞: 畜禽養殖;環境影響評價;探討
Key words: livestock;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discuss
中圖分類號:X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6-0295-02
0 引言
國務院總理于2013年11月11日簽署第643號國務院令,公布《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條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定,新建、改建、擴建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符合畜牧業發展規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滿足動物防疫條件,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大型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本文就畜禽規模養殖項目環評的必要性、行業依據、應關注的重點問題進行探討。
1 畜禽養殖項目環評的必要性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我國各地規模化畜禽養殖的出現和發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愈來愈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包括:一是畜禽養殖業的產業發展和環境管理嚴重脫節,政策執行過程脫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缺乏相應的環境政策、法律法規;環境管理體制脫節,政策制定體制脫節,政策執行過程脫節;受職能制約,各級環保部門過去忽視了畜禽養殖業帶來的環境問題,而且政策因素及經濟的強勢發展造成了地方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不作為。畜禽養殖業的微利,養殖業自身環保資金匱乏,缺乏有效的國家扶持政策和辦法。二是規模化畜禽養殖的環境管理嚴重滯后,缺乏有效的的規劃管理。農村環保治理機制尚未建立,基層監督機制缺位。三是全社會對農村環保及畜禽養殖業污染危害的認識不足[1]。《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頒布,旨在防治畜禽養殖污染,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公眾身體健康,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其頒布實施,進一步為畜禽養殖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法律法規依據,有利于從源頭上控制畜禽養殖業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養殖業,同時保護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
2 畜禽養殖項目環評的行業依據
在編制畜禽養殖項目環評報告時,除考慮應用常規的法規、規范、標準、導則外,還要結合該行業的法規、政策、規范、標準規定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的依據,如《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農醫發〔2013〕34號)、《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環發[2010]151號)、《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497-2009)、《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畜禽養殖業源產排污系數手冊》、《畜禽病害肉尸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GB16548-2006)、《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設計規范》(NY/T1222-2006)、《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試行)、《畜禽場環境質量評價準則》(GB/T19525.2-2004)、《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村鎮規劃衛生標準》(GB18055-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飼料衛生標準》(GB13078-91)《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GB7959-87)、《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8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無公害畜禽肉產地環境要求》(GB/T18407)等等。用足行業標準規范,項目環評才有說服力,才能對業主開展環保“三同時”建設有指導意義。
3 畜禽養殖項目環評應關注的重點問題
畜禽養殖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應當包括:畜禽養殖產生的廢棄物種類和數量,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方案和措施,廢棄物的消納和處理情況以及向環境直接排放的情況,最終可能對水體、土壤等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以及控制和減少影響的方案和措施等。對項目選址、衛生防護距離、生產工藝、環保措施、風險評價等問題應予以特別關注。
3.1 選址合理性分析 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規定來判定選址的合理性,禁止在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及緩沖區、城市及城鎮居民區(包括文教科研區、醫療區、商業區、工業區、游覽區等人口集中地區)、縣級人民政府依法規定的禁養區域、國家或地方法律、法規規定需特殊保護的其它區域建設畜禽養殖基地。同時還要考慮項目用地性質是否符合當地的土地利用規劃。
3.2 衛生防護距離的確定 現行國家標準中有行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的,首先應執行衛生防護距離標準。在環評中可以根據大氣導則推薦模式計算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的一個結果,但只作為參考(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的計算結果是以面源為中心的距離,然后以此為半徑畫圓,只有超出廠界以外區域才定義為項目的大氣環境防護區域。這是一個區域的概念,應該結合包絡線來表達)。畜禽養殖業有行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如《村鎮規劃衛生標準》(GB18055-2000)中規定:養豬場500~1000頭為200~800m;10000~25000頭為800~1000m;《關于加強畜禽養殖業環境監管、嚴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擴散的緊急通知》(環發[2004]18號)和《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要求:新建畜禽舍應在居民區下風向,并遠離居民區至少500m。環評工作中還要結合項目周圍環境現狀和公眾參與工作中收集到的意見,綜合分析合理的衛生防護距離。
3.3 清糞工藝的選擇分析 《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4.3款要求“新建、改建、擴建的畜禽養殖場應采取干法清糞工藝”,《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497-2009)6.1.1.1款要求“新建、改建、擴建的畜禽養殖場宜采用干清糞工藝。已建采用水沖糞、水泡糞清糞工藝的養殖場,應逐步改為干清糞工藝”。目前,常用清糞工藝有水沖糞工藝、全漏縫地板免水沖工藝、干清糞工藝、生態墊料養殖工藝。水沖糞工藝優點是用水沖的方式清糞,能夠保持豬舍內的環境清潔,勞動強度小,勞動效率高;缺點是比其他三種工藝的排水量大,廢水污染物濃度較高,治理難度較大,不符合現代環保理念。全漏縫地板免水沖廢水排放量適中,介于水沖糞和干清糞工藝之間,優點在于保持豬舍內的環境清潔,清糞勞動強度較小,污水中污染物濃度較高,有利于沼氣的產生,但缺點是水處理成本較高,周邊需要有足夠的土地資源用于消納。干清糞工藝的優點在于糞水分離,廢水污染物濃度較低,廢水處理技術成熟、可靠,便于污染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缺點在于國內干清糞工藝不成熟,用人工或機械方式清糞,不適用于現代化大型養殖場內限位欄、保溫房等的清理,人力投入大,機械化操作清糞率偏低,噪音大,嚴重影響生豬生長。生態墊料養殖工藝的優點是不需要沖洗,無糞尿污水排出,墊料2~3年清理1次、勞動強度較小。在發酵床的制作過程中,通過墊料的分解發酵,使豬糞、尿中的有機物質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轉化;缺點是夏季豬舍的溫度較高,糞污資源利用率低。環評工作中可以針對項目的實際情況推薦采用合適的環保清糞工藝。
3.4 環保措施可行性分析 畜禽養殖空氣污染防治、廢水處理、糞便治理、病死豬尸體處置技術方法,可以按照《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環發[2010]151號)、《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497-2009)、《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農醫發〔2013〕34號)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處置。產生的醫療廢物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交由具有處理資質的單位集中處置。根據典型厭氧反應器(完全混合厭氧工藝反應器、厭氧接觸工藝反應器、厭氧過濾器、升流式厭氧固體反應器等)的特點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設計規范》(NY/T1222-2006)等規定論證沼氣生產工藝的合理性。
3.5 環境風險評價 從沼氣生產到使用的整個過程會產生泄漏、爆炸、火災。風險評價只能從事故預防出發,定性地制訂從生產到使用整個過程各種防范措施。一旦發生沼氣泄漏、爆炸、火災等突發性事件,依照應急處理程序,采用相應的應急措施[2]。同時,采取養殖場生豬疫情(生豬疫情包括口蹄疫疫情、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細菌性疾病繼發感染、豬流感等)防范措施。生豬疫情預防總的原則是“堅持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綜合防治”。為杜絕部分不法分子販賣經營病死豬肉,擬建項目應采取措施,確保病死豬的安全處理。環境影響評價應盡量制訂可操作性強的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理方案。
參考文獻:
[1]李玉明.畜禽養殖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探討[C].第三屆全國農業環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