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協調發展原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協調發展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協調發展原則

第1篇: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關鍵詞:水資源;協調發展度模型;評價指標;區域經濟;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4-0149-03

水資源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正在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而逐步減少。水資源短缺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并受到政府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隨著工農業用水的加劇,使得水資源之爭變得日益嚴峻,農業用水空間受到極大的加壓。而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也造成我國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破壞。因此,如何協調好區域發展中水資源利用和環境經濟之間的關系,顯得緊迫并且重要。對此,本文重點結合協調度發展模型,就水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協調度進行探討,并借助陜西禮泉縣發展數據作為實證,從而為水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提供理論參考和指導,同時,對農業水資源的利用與環境經濟協調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協調度概述

關于水資源、環境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三者之間的高度和諧發展過程。對我們來講,發展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增長,增長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總量在不斷地上升。而所謂發展,是指隨著總量的增加,其整個社會更加系統深化。而對于發展,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犧牲環境和破壞生態作為代價,而應該將三者進行統籌利用,以此實現發展的可持續和可循環。因此,為實現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引入協調度概念對其進行評價。

所謂協調度,就是指在系統內部及其要素之間從原始的無序向有序發展的一個過程,體現了這個系統發展的和諧程度和趨勢,是對協調狀況好壞的一個重要的定量評價指標。對協調度來講,就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某個時間點或者是某個時間段之內,其不能作為單獨考慮的數據,而應該放在具體的時間序列之中進行綜合考慮,即從某一個時間到另外一個時間的協調情況。同樣,對于協調度的評價中,我們也可以利用空間區域對其協調度進行衡量,即空間序列協調度。由于篇幅限制,在本文中只考慮時間序列的協調度。

二、協調發展評價模型構建

根據上述的理論分析,我們必須要建立水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度模型,其具體的步驟如下。

(一)協調發展指標體系構建應堅持的原則

對協調發展指標進行構建是第一步,也是衡量環境、水資源和經濟發展三者之前關系的重要步驟。張永凱和樊艷麗認為,對其指標的評價中需要嚴格按以下幾點原則:第一,科學性原則。對構建的指標中,必須要客觀地反映水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和機制。第二,全面性原則。對指標體系的構建中,涉及面要廣,并且指標必須具備代表性,從而可以全面地反映三者之間的關系。第三,動態性原則。水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在對指標體系進行設計中,選取的指標必須充分考慮系統的動態性,從而可反映發展的趨勢和現狀。第四,可操作性原則。即所選取的指標可很好地進行數據采集,并可通過量化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本文中,一方面,采用時間序列協調度對指標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在指標的選取中,采用盡量涉及可較好反映經濟、水資源利用率和環境的指標,并且主要從農業用水的角度來進行選取。因此,本文一級指標選擇環境、水資源和經濟發展,具體(見下頁圖1所示)。

(三)權重計算方法

目前針對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很多,如主成分分析法、Delphi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和熵值法。上述不同的權重方法計算中,Delphi分析法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很大,不利于結果的客觀性;而如主成分分析法和人工神經網絡法對數據的要求很高。對此,本文選擇熵值法對指標的權重進行計算。其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ω表示權重;e表示指標信息的熵值;d表示信息效用值;m表示樣本數;K為常數,與樣本數有關;yij表示樣本的標準化值。

(四)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計算

通過上述權重的計算,可以得到不同指標的評價值。

因此,對于不同的子系統,其協調度可以表示為: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研究農業用水和環境、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其協調度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其中,C的取值在[0,1]之間。該值越大,表示協調度越大,反之,表示系統之間的協調度越小。

而協調發展度的計算問題,楊世琦(2007)則提出好幾種方法,如幾何平均法等。本文結合幾何平均法,對協調發展度進行計算,具體公式為:

(五)協調度評價等級

通過上述的計算,需要對協調發展度的等級我進行劃分,從而了解不同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本文則借助劉榮增的研究,將協調發展等級描述為下表所示。

三、實證分析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們以2003―2014年陜西禮泉縣在水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方面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通過計算可以得到的協調發展度結果(如圖2所示)。

通過圖2可以看出,陜西禮泉縣在農業水資源、環境經濟三者之間的協調度整體不高,在0.4~0.7的區間變動。由此可以說明,陜西禮泉縣在水資源的大量消耗并沒有換來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結論

本文通過利用協調發展度模型,并以甘肅天祝縣作為研究樣本,得到陜西禮泉縣在水資源利用和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針對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對高效農業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從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永凱,王蕾.干旱區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以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

(2):142-145.

[2] 王莉芳,賈曉猛,周妹和.陜西省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6,(3):39-45.

[3] 劉榮增,王淑華.城市新區的產城融合[J].城市問題,2013,(6):18-22.

[4] 王霞,王巖紅,蘇林,等.國家高新區產城融合度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評價――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第2篇: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一 電力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含義

電力行業的運行發展與國民經濟的大環境密切相關,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及其他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電力工業,對電力工業的生產、銷售都產生很大的影響。沒有經濟的發展,也就談不上電力部門的發展;同時電力部門的發展,又是保證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電力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對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有重要影響。電力與經濟的增長具有一定的比例關系,比例協調是加快發展速度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因此二者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又要受到這一比例關系的制約。只有按比例的增長速度才是合理的,不按比例的快速度,只能造成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正從粗放型轉為集約型,經濟結構由“二元”向“三元”轉變,產業結構正處于調整時期,作為國民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力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內部結構調整,努力實現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必須保持與其它行業、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同步。因此,電力工業必須解決好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要實現電力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電力系統應滿足經濟發展對電力電量的要求,既要滿足當前需要,又要為未來經濟發展創造積極的條件,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充足、可靠的能源。

第二,在滿足需要的條件下,要不斷提高單位電力的產出,降低單位產值電耗,努力開展節能工作,采用節能高新技術,建立高效節能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發展與電力資源節約相統一。

第三,電力發展速度要與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相協調。

二 評價電力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

1.電力與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第一,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能充分反映電力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內在機制,指標的物理意義明確,測算方法標準,統計計算方法規范,具體指標能夠反映電力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及電力與經濟一協調發展的涵義和目標的實現程度,這樣才能保證評估方法的科學性、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第二,動態性原則。經濟、電力的可持續發展是個動態的過程,要求指標建立時,充分考慮動態變化的特點。

第三,簡明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內容簡單、準確、明了、具有代表性,經過加上處理后,能將問題清楚地反映出來。

第四,可比性原則。為了與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制定的指標體系具有可比性,應盡可能采用國際上通用的名稱、概念與計算方法;同時,也可使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資料具有延續性和可比性。

2.電力與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的結構和含義

遞階層次結構指標體系是研究電力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最優結構,能最為貼切地模擬電力與經濟之間的聯系,因而利用這種結構指標體系所得的結果也十分真實。

根據電力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及指標設計的原則構造出指標體系其一是目標層,所謂目標層就是整個體系的最高目標,即電力工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其二是指標層,在指標層層下共設立了三個指標。

第一,單位產值電耗。單位產值電耗,是指實現單位產值的平均電力消費量,用公式表示即:

單位產值電耗=電力消費量/國內生產總值

它可用來表示國民經濟各部門產值及其用電量之間的關系。

第二,單位電力GDP產出。是指消耗單位電能所生產的產值,用公式表示即:

單位電力GDP產出=國內生產總值/總用電量

它反映了我國電力電能的利用效果,是衡量電力為國民經濟發展所做貢獻的指標,一個國家的單位電力GDP產出越高,表明該國電能利用的效率越高。通過與其他國家相比可以得到我國電力的利用效率水平的高低。

第三,電力彈性系數。電力彈性系數是電力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之比。用公式表示即:

電力彈性系數=電力工業增長速度(%)/國民經濟增長速度(%)

它反映了電力工業與國民經濟之間關系的宏觀性指標,它的意義是取得單位國民經濟的增長所需要的電力生產及消費的相對增長幅度。

3.經濟發展對電量的需求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對電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越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對電力的需求也越大,電力工業作為基礎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出來,所以在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電力工業的作用。

4.電力系統的裝機容量

一個國家的電力總裝機容量反映了該國電力的發展水平,是保證經濟持續發展所需電力供應能力的。

三 如何做到電力與經濟協調發展

根據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及國內外的宏觀環境、電力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本文所做對未來電力需求的預測,可以看出電力工業正在進入一個優化和調整電力結構、實現電力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和有利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結構的調整,導致全社會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未來一段時期電力需求增幅是平穩的。因此,21世紀初期,電力工業發展在保持適度增長的同時,必須由以前重視數量擴展轉到提高數量和效率上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動也決定了電力增長方式的轉變。為了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實現2015年遠景目標,未來電力工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第一,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電力工業與經濟協調發展,認清只有實現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的電力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并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樹立電力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電力部門自身發展,忽略與其他部門聯系的狀況。

第二,市場機制可以對電力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但電力實現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場自然形成,而要靠法律規范和政策導向,依靠政府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遠景規劃、能源節約與開發的規劃,制定促進電力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包括技術政策、經濟政策等)。

第三,針對電力供應量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較低的問題,適應經濟發展對電能需求的不斷增大,徹底改變電力過去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的局面,要不斷大力發展電力工業。

第四,加強電網規劃建設,推進全國聯網,提高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第五,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不可能走發達國家高能源消費之路,為了實現電力與經濟協調發展,就要高效利用電力能源,降低單位產值電耗,國民經濟要向節能型發展,尤其要降低電力工業自身的單位產值電耗。

第3篇: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我省正在推進的五大經濟區協調發展戰略,把四川經濟放在了世界和全國經濟的大背景中,各地不由得不重新審視乃至改變固有的發展方式。新的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地區之間的統籌與協調,強調在競爭中合作。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五大經濟區將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主動適應和推動五大經濟區建設,我們特邀請了五大經濟區協調小組成員、省經濟信息中心主任、高級經濟師漆先望為我們解析五大經濟區協調發展的主要思路。

如何引導區域協調發展?明確主體功能

[十七大報告表述]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

[專家解析]明確主體功能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面對產業結構的重型化,更需要通過明確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劃分各個區域中的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確定不同的產業結構、人口管理和城市發展政策――優化開發區要提升產業結構,適度吸納人口,城市組團發展;重點開發區要努力集聚產業,積極吸納人口,城市規模擴展;限制開發區要發展綠色產業,適度外遷人口,城鎮點狀發展;禁止開發區要加強生態保護,積極外遷人口,城鎮控制發展。

如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改革

[十七大報告表述]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專家解析]城鄉協調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我省要抓住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有利機遇,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要變農民為市民。在堅持自愿原則的前提下,通過“以土地換社保,變農民為市民”。

要鞏固農業基礎。農民放棄的承包地原則上繼續作為耕地,放棄的宅基地也要盡可能復墾為耕地。

要增加非農用地。對部分復墾的宅基地實行異地置換,相應增加城市郊區的非農用地,滿足城市經濟發展和住宅建設的迫切需要。

如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市場功能

[十七大報告表述]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

[專家解析]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此,首先要健全市場體系,在繼續完善大型批發市場和農村商品市場的同時,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重點培育各類資本市場。其次要變現長遠利益。以收歸國有的非農用地為抵押,爭取銀行專項貸款,使土地的長期收益能夠順利變現,彌補社保資金的缺口。第三,要擴展產權交易。積極發展排污權交易,增強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第四,要加快稅制改革。要通過有限型消費稅逐步向中間型消費稅乃至衍生型消費稅轉型,顯著提高消費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在抑制奢侈消費的同時,根治地方保護和促進區域經濟合作。

如何拓寬協調發展途徑?堅持全面開放

[十七大報告表述]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

[專家解析]我國經濟保持近30年高速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我省與兄弟省區市之間,省內各經濟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對外開放的差異造成。所以,要通過資源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充分獲取擴大分工的比較利益和規模效益,拓寬區域協調發展的途徑。

推動產業轉移。所有工業同區都要突出產業特色,吸引同類和相關產業聚集,形成集群效應。

促進要素流動。在堅持互惠原則的前提下,推動耕地異地占補平衡和資源異地轉化。

發展飛地經濟。在重點開發區建設飛地工業園,為限制和禁止開發區異地辦廠創造必要條件。

擴大對外合作。在繼續擴大與周邊地區經濟合作的同時,重點擴大與重慶的產業分工與協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積極參與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打開四川各區域對外開放的捷徑。

如何強化協調發展紐帶?改善基礎設施

[十七大報告表述]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專家解析]基礎設施是經濟發震的重要條件。應利用基礎設施引導生產力布局,形成以城市為依托的產業集群和沿江、沿路產業帶,強化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紐帶。

第4篇: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關鍵詞:交通運輸系統;協調發展;經濟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06

1引言

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作為物質的生產部門,不但負責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跟消費,也是社會正常的經濟活動與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在區域社會基礎產業當中,交通運輸系統是其相當重要的一分子。不僅是各行各業發展進步的基本要求,也是區域投資環境中的重要部分。交通運輸的發展可以加強其所支持區域的經濟發展,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長同樣可以促使交通的發展。因此,經濟系統與交通系統協調發展,并且彼此影響。

交通運輸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它的發展若與經濟發展步伐一致或者說適度超前,都會促使經濟更為迅速且良性的發展。如果其發展速度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將嚴重影響到經濟的進步。反過來說,假如交通運輸發展的速度過分優先于經濟,那么龐大的,原本用于其他行業煩人建設資金將被侵占。同時其他行業的投入必然會變少,這勢必嚴重影響到經濟的發展。總而言之,交通和經濟只有協調的發展才能使區域更健康的發展,所以對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目前,現有的評價模型并沒有具體數值來反映經濟對交通運輸事業的促進和推動的作用。而僅計算出了運輸系統對于經濟系統的協調度,因此這種評價模型還不夠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建立這種評價模型時,還應具體確定出其相互之間的影響程度。在本文中,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綜合發展指數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進行計算,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相互影響的適應度使用回歸分析方法進行計算,結合以上結果可以得出兩個系統之間的動靜態協調發展度。此計算方法能更好的減少主觀因素在評價過程當中對結果造成的影響。也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出經濟系統和交通運輸系統兩者的契合程度。

2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的內涵

2.1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意義

[JP+1]在社會經濟這個大系統中,交通系統和經濟系統是其十分重要的兩個子系統。交通運輸能幫助經濟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著交通運輸的大規模發展。二者協調發展指的是交通運輸和經濟之間彼此依賴、彼此適應、彼此促進,并且協調發展的過程及狀態。[JP]

2.2交通運輸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協調度

這個協調度是指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的協調程度。由于交通運輸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各組成要素在發展演化過程中不斷變化,因此其協調關系也始終在不停改變當中。

[HJ0.9mm]

2.3交通運輸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調控

當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協調度值超過某一范圍時,就會嚴重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這種情況下,政府應當介入,采取一定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促使協調度值進入規定范圍。這種政府宏觀調控,促使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協調度值,并是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過程就叫作協調發展管理。

3綜合交通運輸和經濟協調性評價辦法

3.1指標體系的功能

指標是說明總體現象的具體數字和特定概念,它具有比較、反應、檢測、評價、計劃及預測六個功能。將若干相關評價指標結合起來,可以反映某種一般現象的特征和規律,稱為評價指標體系。本文主要運用指標的評價功能,來完成協調性評價,其首要條件就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3.2指標的選取原則

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要遵守下面四個原則:

(1)科學性同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選取的指標要能夠全方位的反映選取的對象的特點,可以量化其特征。還要同時與已經被實踐驗證的科學結論相吻合。

(2)具有可比性。所選取的指標名稱、單位應符合國際的通用標準。

(3)系統性原則。我們最終選擇的指標應當是一個可以全面、客觀地反映事物并且邏輯性、層次性都很強,內在聯系也十分緊密的整體。

(4)所建的指標體系不僅應鮮明反映出評價目標的全面發展水平,也應該能反映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的整體,這樣才能使評價與實際需求更加貼切。

3.3指標體系的確定

交通運輸與經濟系統均是層次豐富,因素眾多的系統。因此,指標的構建一方面要滿足對其規模與功能的體現,另一方面又要體現出它們的結構與效益。以經驗和專家評估為基礎,在滿足指標選取條件的情況下,對經濟系統設定了三個一級指標。分別是:規模指標、結構指標和效益指標,這三個一級指標下面還有17個二級指標,通過這些指標可以衡量跟評估出經濟系統的發展情況。

而對交通運輸系統來說,也可以設定了三個一級指標。分別是:規模指標、結構指標和功能指標,16個二級指標,這樣就可以衡量和評價出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狀況,如表1所示。

4評價步驟與相關數據的計算

4.1經濟系統與交通運輸系統綜合發展指數計算

(1)首先將基本數據進行數據處理。

(2)經濟、交通運輸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值F

F=∑ni=1Fipi

其中,Fi為矩陣R的分量,R為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向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Xij進行計算。

4.2經濟系統與交通運輸系統協調發展指數計算

4.2.1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作用的綜合發展指數計算Y′、X′

Y′=f(Y),Y=u(X);

X′=f(X),X=u(Y);

其中,X為交通運輸系統因素,Y為經濟系統的因素,f、f’、u、u,為回歸擬合分析,Y′為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系統彼此作用的綜合發展指數,X′為經濟系統與交通運輸系統彼此作用的綜合發展指數。

4.2.2協調性計算

U(i,j)=minu(i/j),u(j/i)maxu(i/j),u(j/i)

其中,發展協調性指數;u(i/j)為i系統對j系統協調發展的適應度;i為交通運輸系統因素,j為經濟系統因素。

u(i/j)=exp-(X-X′)2S2

其中,S2為交通運輸系統綜合發展指數的均方差。

可得:

u(j/i)=exp-(Y-Y′)2S2

若G(t+n)≥G(t),則說明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處于協調發展狀態。

其中,G(t)為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系統的靜態協調度,n大于等于0。

5結論與建議

本文將主成分分析和回歸分析結合,運用于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綜合評價中,避免了綜合評價中普遍存在的主觀性影響,可以更加客觀地反映兩個系統相互作用、協調發展情況。但本文對于協調性評價問題,并未做深入研究,只是在整體上解決了協調態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可以結合其它方法對交通運輸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協調性評價問題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孫文久.區域經濟規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武旭.鐵路運輸與社會經濟協調性發展評價問題的研究[J].鐵道學報,2005,27(3):2025.

第5篇: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早在1991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就開始了“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課題研究。劉再興(1993)指出,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區域差距過分拉大、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協調區域關系、改善生產力布局,將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建設的主旋律。但是關于協調發展的具體內涵和實施重點,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魏后凱(1995)提出了適度傾斜和協調發展相結合的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即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國家可對重點地區和重點產業實行適度的傾斜政策,但是必須以保持地區間和產業間的協調發展為前提。而曾坤生(2000)則結合現代協同理論,提出了區域經濟動態協調發展的觀點,強調適度重點傾斜與全面協調發展相結合。李曉西(2000)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意味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之前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轉變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而協調發展的協調不是等同,也不是平均,協調承認差別,但要求縮小差距,要求配合,區域經濟在協調發展若干年后將可能進入均衡發展的階段。

2. 關于區域協調發展內涵的研究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地區所課題組(2003)認為,區域經濟協調是一個綜合性、組合式的概念,其基本內涵由五個部分構成:一是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科學、有效的發揮,形成體現因地制宜、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特色區域經濟;二是各地區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能夠實現暢通和便利化,形成建立在公正公開公平競爭秩序基礎上的全國統一市場;三是各地區城鄉居民可支配購買力及享受基本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人均差距能夠限定在合理范圍之內,形成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的空間發展格局;四是各地區之間在市場經濟導向下的經濟技術合作能夠實現全方位、寬領域和新水平的目標,形成各區域、各民族之間全面團結和互助合作的新型區域經濟關系;五是各地區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能夠實現統籌規劃和互動協調,各區域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實現協調、和諧的發展模式。楊保軍(2004)辨析了協調的概念,解讀了協調的三個含義,即協作、調解與和諧,其中本質的含義是協作,并據此推論出區域協調發展在理論上的可能性。他把區域協調發展理解為四個方面:一是遵循區域與城市成長發展的規律;二是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和要求;三是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從自然整合走向制度安排;四是通過良性競爭實踐科學發展觀。

3. 關于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標準的研究

第6篇: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關鍵詞:湘西自治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度;協調發展類型

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1017305

1引言

環境與經濟本應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然而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人為地破壞了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為了追求高速度的經濟增長,人類開始瘋狂地掠奪自然資源,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最終反過來嚴重制約著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單一、片面的經濟發展觀已漸漸落伍。如今,協調發展已被全世界公認為處理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關系的最佳選擇,它是保證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1]。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數民族地區。近年來,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該州國民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然而,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湘西州走的是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森林資源的亂砍濫伐導致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礦產資源的濫施開采導致資源日益枯竭。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湘西州資源供給矛盾與生態壓力日益增大,已成為制約該地區經濟、資源與環境持續發展的最為凸顯的瓶頸。本文在量化分析湘西州10年來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狀況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湘西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確定該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這對于制定湘西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區環境與經濟發展現狀

2.1湘西州社會經濟狀況

在過去10年間,湘西州經濟發展規模增長迅猛,每年保持8%以上的經濟增長,年均GDP增長率為1024%,到2012年湘西州實現GDP3977億元,人均GDP由從2003年的3740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65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全州的產業結構也得到逐步調整和改善,整個產業結構更趨合理。10年來,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由2003年的224億元、298億元、3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592億元、1586億元、1799億元。產業結構由2003年的272∶363∶365調整演變為2012年的149∶399∶452,第一產業在全州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二、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全州固定資產、社會事業投資大幅增加。2012年,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投資92億元,增長804%,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35億元,增長822%,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達23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為2596%。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38元增加到150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1401元增加到2012年的4229元。

在湘西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產業結構改善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農民收入雖逐年上升,但上升水平不明顯,農民收入水平仍然較低,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呈不斷擴大趨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沒有得到改善;其次,與全省的發展水平相比較,湘西州經濟的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如2012年全省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21319元,而湘西州城鎮可支配收入僅為15038元。

22湘西州環境質量狀況

全州整體的生態環境逐年改善,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逐年上升,人均公共綠化地面積由2003年的38m2上升到2012年的67m2,城市空氣質量不斷提高,2003年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僅為723%,經過幾年的努力,2012年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100%。

近年來,湘西州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將節能降耗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GDP能耗值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2012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州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8961萬t標準煤,同比上年下降32%,凈減295萬t標準煤。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0881t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673%。

在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雖然湘西州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首先,盡管湘西州森林覆蓋率很高,但從森林資源現狀分析,森林質量卻逐年下降。主要表現在天然闊葉林面積減少,人工針葉林及中、幼林面積增加,森林活立木蓄積量的增長低于木材消耗量的增長等現象,導致森林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不斷下降。其次,湘西州規模工業因受到錳鋅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工業企業電價過高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全州停產企業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導致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緩慢,能耗整體水平回落,如2012年錳鋅行業的能源消費占全部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633%,同比下降38%,總量減少了535萬t標準煤。然而,這些停產企業,一旦全面開工,全州的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將會大幅增加,這是影響湘西州節能降耗工作的一大隱患。最后,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狀況總體來看還處于較低水平,堆存、排放的比例比較高,部分危險廢物沒有得到有效安全處置,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環境空氣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污染。

3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環境與經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對其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價,必須在科學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層次性等原則的指導下,結合湘西州的具體情況,構建一套完整的、從不同側面反映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2]。

該指標體系由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指標層組成。其中目標層是體現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它由準則層綜合環境效益和綜合經濟效益組成。在要素層中,主要從環境質量、污染控制、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等4個方面分別選取指標來反映湘西州環境狀況,從經濟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產業結構、發展水平等四個方面分別選取指標來反映湘西州經濟發展狀況。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

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綜合經濟效益經濟發展規模人均GDP、人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

經濟發展速度GDP增長率、社會固定投資增長率

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市化水平、城鎮失業率、

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城市人均道路面積

綜合經濟效益環境質量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污染控制萬元工業產值廢氣排放量、萬元工業產值廢水排放量、萬元工業產值固體廢

棄物排放量、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

資源利用單位GDP能耗

環境治理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指標層

評價標準是衡量城市環境與經濟發展狀況的相對尺度。本文以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環境與經濟效益發展良好的城市以及湘西州“十二五”規劃目標作為評價標準[3]。

4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

41原始數據庫的建立

依據2003~2012年《湘西州統計年鑒》、《湘西州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湘西州環境狀況公報》等資料,建立了2003~2012年10年時間序列的指標數據庫。

42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方法

421指標層單項指數的計算

422要素層指標指數的計算

要素層指標指數Cij為所屬指標層各單項指數的算術平方值。其計算公式為:

Cij=∑m1i=1Xi/m(1)

Cij=∑n1i=1Yi/n(2)

依據要素層指標指數的計算方法,要素層指標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423準則層指標指數的計算

協調發展度是度量系統要素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其方法可以通過構建綜合環境效益函數與綜合經濟效益函數來進行定量分析[1]。若X1,X2,……,Xm為描述經濟效益特征的m個要素指標;Y1,Y2,……,Yn為描述環境效益特征的n個要素指標,則綜合經濟效益函數與綜合環境效益函數為:

f(x)=∑m1i=1ai×Xi(1)

g(y)=∑n1i=1bi×Yi(2)

其中ai、bi為各要素指標權重。根據專家意見,準則層綜合經濟效益與綜合環境效益的各要素權重如表1~4所示。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表1指標層指數表

4.2.4目標層指數的計算

根據相關數學原理和離差分析原理[4],確定協調發展度D來衡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

D=C×T,其中:T=αf(x)+βg(y),C=f(x)×g(y)1f(x)+g(y)122k。

在上述3式中,T為環境與經濟綜合效益評價指數,它反映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或水平,α、β為待定權數,鑒于城市環境的保護、改善與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同等重要,因此取權重系數α=0.5,β=0.5[5]。C為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K≥2,在此,K取值為2。依據目標層指數的計算方法,目標層指標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6所示。

表6目標層指標指數表

指標12003120041200512006120071200812009120101201112012環境與經濟的協調

發展度10.6110.6410.6510.6910.7210.7110.7410.7110.7610.76

4.2.5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類型及其評判標準

依據楊士弘關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三大類三層次的劃分方法,進行簡化調整,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和評價標準如表7所示[6]。

表7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分類及其評價標準

第一層次1第二層次1第三層次1類型1第一層次1第二層次1第三層次1類型0.90-1.001優質協調發展類1f(x)>g(y)1環境滯后型10.40~0.491瀕臨失調衰退類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

根據計算結果,并參考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分類及其評價標準,湘西州過去十年間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可以概括為表8所示。

表8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類型變化表

年份1類型1年份1類型2003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08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4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09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5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10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6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11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7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12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

5結語

在湘西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現狀分析的基礎上,依據相關原則,構建了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該地區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評價。對2003年到2012年10年間的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動態分析可知,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指數有小幅波動,但總體水平是穩步上升的,2003~2006年間,該指數處于0.61~0.69之間,屬于初級協調發展類型,2007~2012年間,該指數處于071~076之間,屬于中級協調發展類型。從2003~2012年間,綜合環境效益指數一直低于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即g(y)

此外,在2003年至2012年間,綜合經濟效益指數f(x)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這表明湘西州經濟效益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這與該地區經濟穩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工業實力日漸增強、旅游業蓬勃發展的現狀是吻合的。在此期間,綜合環境效益指數g(y)也隨著時間推移逐年增加,表明該地區環境狀況呈現逐年改善的形勢,這與州委、州政府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于生態州建設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為了實現將湘西州建成“綠色大本營”和“綠色寶庫”的目標,近年來,湘西州不斷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的設備和工藝,著力推進清潔、低耗生產,減少資源與原材料浪費、降低工業“三廢”排放和農業的水土污染程度。

參考文獻:

[1] 方一平,陳國階.成都市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0(5):21~23.

[2] 寧小莉.包頭市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與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1):31~35.

[3] 盛學良,彭補拙,王華,等.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極其指標體系的評價標準[J].環境導報,2001(1):5~8.

[4]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1~26.

第7篇: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關鍵詞:人類發展;地區差距;區域協調發展指數;人類發展三個維度;經濟增長;公共服務事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懲罰不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3;F222;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131(2013)06005309

一、引言

2011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標志著中國經濟總量邁上一個新臺階,顯示了我國在經濟增長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9—201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數據也顯示,中國不僅是進步最神速的“創造經濟增長神話”的國家之一,而且人類發展速度居世界首位。

人類發展報告首席撰稿人Krugman(2010)曾指出,“經濟增長本身并不一定能自動帶來醫療和教育的改善……”中國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受益者與落后者之間的鴻溝正逐漸拉大,尤其是體現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而中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恰恰體現在人類發展的差距上,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不同省份之間,城鄉之間更加顯著。有學者指出中國地區人類發展的三個維度(經濟、教育、健康)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在地區內部,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之間的不協調更為極端。其中發達地區,經濟差距最為明顯;而在不發達地區,發展差距主要體現在教育維度(楊永恒 等,2005)上。由此可見,中國的進步主要體現在收入方面,而非醫療衛生或者教育方面,經濟增長本身并沒有自動帶來醫療和教育的改善。

中國“十二五”規劃中,將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列為重要內容。統籌區域發展,促進地區協調,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地區協調發展的重點和核心就是實現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而中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內涵恰恰與人類發展的主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那么,中國地區間的人類發展差距到底有多大?中國地域之間和地區內部的協調度如何?

國外用HDI來分析地區差距的代表性文獻有Hiranmoy等(2009)、Tridico(2009)、Morse(2003,2004)和Noorbakhsh(2003),這些文獻選取了不同的國家,測算國家內部各個地區在人類發展方面的差距,并進行了相應的政策分析,突出了HDI指標在地區差距分析中的作用。關于中國地區差距的測度,國內的多數學者是從經濟維度(GDP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的,對中國區域的劃分大都是沿襲著傳統的依據地理位置劃分的東、中、西模式(或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如果只注重從經濟方面探討地區協調程度,不但不符合國際上通用的人類發展標準,而且導致得出的研究結論有失全面性和缺乏國際比較性。此外,中國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內涵與人類發展的觀點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恰恰體現在人類發展的差距上。因此,近年來,國內有學者開始從人類發展角度分析中國的地區差距問題,但多是利用HDI指數對地區差異進行解讀性分析(許召元,2006;宋洪遠,2004)。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實際情況和需要(“十二五”規劃強調的地區協調發展,經濟發展的成果要轉化為教育和健康的同步發展),對HDI進行修正,嘗試構建地區協調發展指數。重點強調其反映地區不均衡程度和協調發展的能力,并與現有的HDI指數進行對比分析,從人類發展角度更加準確和全面地詮釋中國的地區差距程度和地區協調發展走勢。

二、人類發展思想與地區差距測度方法評述

UNDP自1990年以來,每年都一份“人類發展報告”(HDR),并采用人類發展指數(HDI)對各國人類發展的現狀進行評估和比較。迄今為止,HDI是測度和評估世界各國人類發展水平的核心和通用指標。HDI主要衡量一個國家在人類發展的三個基本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健康長壽的生活,知識的獲取和體面的生活水平(UNDP,2004)。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學者和研究機構將HDI分析范式延伸到國家或地區內部,用來評估國家內部人類發展的地域差距,進而監控和分析不同時期國家政策的實施力度或國家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

自從1990年UNDP首次提出HDI指標以來,HDI的計算方法經過三次大的修改和完善。按照修改年限,我們分別稱其為HDI1990、HDI1994和HDI2010。其中應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HDI1994。HDI1994編制方法簡單、透明:對每一個維度而言,針對每項指標設定最小值及最大值,然后通過簡單算術平均計算出三個維度的分項指數,HDI就是三個分項指數的算術平均值。

HDI1994出臺后便飽受質疑。其中爭議的焦點問題之一就是其各成分的等權重分配,這種等權重假設沒有充分考慮三個分項指標之間可能存在的高度相關性據筆者計算,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的數據中,三個分項指標的相關系數高達0.80以上。,而且主觀認為三個分項指標對人類發展水平的貢獻或影響總是恒定不變的,這種做法會掩蓋人類發展中存在的不協調現象。其次,HDI的合成采用三個指數的簡單算術平均值,意味著健康、生活質量和受教育這三個基本維度之間是可以互相替代的。UNDP為方便進行加權處理,而視三個指數對人類發展的貢獻相同,這是缺乏理論根據的。

鑒于各界的爭議和批評,在HDI誕生20周年之際,2010年UNDP對HDI從指標選取到方法合成上進行了較大的修訂和完善。HDI2010較之于以往,影響最大或稱之為革命性變動的是合成方法的改進。新方法采用幾何平均代替了簡單算術平均①。

然而有學者采用HDI2010的計算方法,在計算中國各地區的混合人類發展指數(HDIh)②時發現,HDIh與原HDI1994(下文中的HDI0)的指數值沒有顯著差異,而且排名完全一致(汪毅霖,2011)。作者通過實證數據驗證表明,利用HDIh作為分析地區差距和協調程度的指數,很難反映地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協調問題。例如假設A省的經濟、健康和教育三個維度分別為0.8、0.8、0.4。算術平均方法計算的HDI0(HDI1994的方法)值為0.66。幾何平均方法計算的HDIh為0.65。兩者數據幾乎相等,并不能反映出該省份某一方面(教育僅為0.4)沒有協調發展的結果。

中國“十二五”規劃中強調地區協調發展,經濟發展的成果要轉化為教育和健康的同步發展,那么中國地區人類發展指數的測評就應重點強調其反映地區不均衡程度和協調發展的能力。也就是說,如果某個地區各個維度的發展極不均衡,例如某方面的指標嚴重偏離其他指標,那么其人類發展的綜合成果應該是很低,即其人類發展指數是很低的。

三、中國地區人類發展指數的構建:基于乘積法的地區協調發展模型

本文借鑒Sagar和Najam(1998)關于懲罰不均衡發展的思想③,本著協調均衡發展的原則,在人類發展指數HDI三個維度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提出用乘積法來測度中國省域尺度下地區的協調發展水平,構建地區協調發展指數(HDIr)。HDIr旨在更準確地體現地區之間的差距,符合協調發展的思想。地區協調發展指數HDIr與原人類發展指數(HDI0)、混合人類發展指數(HDIh)的構成及其關系如圖1所示。

這種乘積原則使得HDIr對成就較低的指標比較敏感,受其影響最大。因此這就要求各地區將提高低績效指標的成就作為發展重點,因為HDIr對其變化更為敏感。而且在乘積原則下,如果某一指標嚴重偏離其他指標,作為不均衡協調發展懲罰的代價,HDIr的值會非常低。這與中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地區協調發展的主題是一致的。例如,用HDI計算方法中,任何一個指數成分提高0.1,都會使HDI指數提高0.033,不管這種改進結果是從0.8提高到0.9,還是從0.2提高到0.3;而在乘積法計算的原則下,一個分項指數從0.8提高到0.9,將會使最終的指數增加12.5%(0.1∶0.8),而從0.2提高到0.3,將會使最終指數增加50%(0.1∶0.2)。

四、中國的地區差距和地區協調度:HDIr和HDIh的實證分析與比較

本文利用2009和2010兩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中的數據,采用上述方法計算了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協調發展指數HDIr,并與用混合法計算的混合人類發展指數HDIh值進行了對比分析(表1)。圖2是根據中國各地區2009年和2010年HDI0、HDIh和HDIr數值所做折線圖。從圖2中不難看出,兩年的三個指標幾乎一致,沒有太大的變化。HDI0與HDIh的值都非常相近,近乎一致,因此后續的分析我們只采用2010年的HDIh與HDIr進行對比分析。

①無論是各維度指數的合成還是HDI綜合指數的合成都采用了幾何平均的方法。

②混合人類發展指數(HDIh)是過渡階段的必然產物。HDIh是采用以往年限的相關指標和數據,運用新方法合成的指數,目的是為了使得新指數與以往HDI具有可比性。

③Sagar和Najam(1998)指出,只有人類發展各維度都有較高的發展水平,才意味著人類發展指數也較高,不均衡發展的地區應該受到懲罰,體現為更低的HDI水平。

1.“三分法”的地區分類結果

UNDP按照HDI值將樣本國家分為三類(我們將這種方法稱為“三分法”):HDI值在0.8~1之間為高人類發展國家,HDI值在0.5~0.8之間為中等人類發展國家,HDI值在0.5以下為低人類發展國家。本文也采用相同的方法和分類標準,根據HDIh將中國各省分為三類(表2):高人類發展地區(HDR),中等人類發展地區(MDR)和低人類發展地區(LDR)。其中,高人類發展地區有14個省份,中等人類發展地區有17個省份,低人類發展地區的個數為零。

按照同樣的思路,我們對按照乘積法計算的HDIr進行分類。但鑒于乘積法計算公式的特殊性,分類標準不能完全照搬。由于HDIr的最大值0.748,小于0.8,在此我們把標準重新進行設定:HDIr值在0.6~1之間為高人類發展地區;HDIr值在0.4~0.6之間為中等人類發展地區,HDIr值在0.4以下為低人類發展地區。HDIr的分類結果與HDIh有很大的不同,只有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被列為高人類發展地區,廣東、浙江、江蘇等23個省區屬于中等人類發展地區,而青海、云南、甘肅、貴州、5個省區則被歸為低人類發展地區。從分類的結果直觀地看,按HDIh指標分類的各個地區呈現“水桶型”,即“兩頭幾乎一樣大”;而按HDIr指標分類的各個地區呈現“紡錘型”,即“兩頭小,中間大”,這種結果更符合中國的地區差異現狀。

2.聚類法的地區分類結果

UNDP采用的三分法飽受學者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其分類方法比較主觀,盡管各個等級之間的分界線大體一致。本文采用多元統計中的聚類分析法①對中國31個省區的HDIh和HDIr進行了重新分類。

根據SPSS17.0軟件輸出結果中的R2統計量和

①聚類分析是研究樣本或指標分類問題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基本思想是依據樣本的一個或多個觀測指標,找出一些能夠度量樣本之間相似程度的統計量,將樣本分成若干類別。聚類分析方法的優點非常明顯,其分類結果和標準不像三分法那樣主觀,而是根據數據特征確定的,來源于數據本身,因此能夠客觀反映樣本之間的本質差別和內在的結構關系,同時也避免了標準選擇的爭議和困難。半偏 R2統計量顯示,當分類組別個數為3時,組內同質性和組間異質性都得到了較好滿足確定,此時的聚類結果能較好地反映出中國各個省區的差距。為了方便后續與三分法的結果進行對比,這里將聚類分析得到的三組稱為 “三個梯隊”(表3)。

表3結果顯示,基于HDIh和HDIr兩個指標的聚類結果是完全一致的。中國各個地區的聚類分析結果也呈現了“紡錘型”,與采用三分法的HDIr分類結果完全一致,HDR、MDR與LDR區域完全對應著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而HDIh的聚類結果和三分法結果則大相徑庭。這也正說明HDIr與HDIh相比,計算方法更科學、結果更準確。“紡錘型”的人類發展地區分布更符合現實差距情況,因此實證結果也顯示出HDIr在評價中國地區差距上的準確性。

需要說明的是,穩健性也是衡量統計指標優劣的重要條件之一在多元統計中,常常用探索性數據分析來進行數據穩健性和抗耐性檢驗,統計量(M-estimators)是探索性數據分析所特有的穩健性統計量,具體包括Huber M統計量、Tukey M統計量、Hampel M統計量和Andrews 正弦波M統計量四個統計量。。本文利用SPSS17.0軟件中的Explore模塊對HDIh和HDIr的穩健性進行了對比分析,表4中列出了兩個指數按照地區聚類后各組的M統計量值。從表3中可以看出:按HDIh分類的各組中,三個梯隊的均值與四個M統計量大致相當,說明HDIh具有較強的統計穩健性;而按HDIr分類的三個梯隊的均值和四個M統計量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說明HDIr不但具有方法上的優越性和實用性,而且在統計上的穩健性也要優于HDIh。

3.基于中國區域差距現實的分析結果

HDIr與HDIh在排名結果上雖然沒有明顯差異,但二者表現的離散程度卻顯著不同。我們分別計算了HDIr與HDIh的全國平均水平、人類發展居前20%水平、人類發展居后20%水平以及按照聚類法得出的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具體見表4和圖3所示。

從HDIr與HDIh的對比結果來看,顯然HDIh顯示的中國地區差距形勢是比較樂觀的,而從HDIr顯示的結果來看,情形卻大不相同。按照UNDP的計算公式,全國HDIh的平均值0.782,標準差僅為0.06,遠遠小于HDIr的標準差,看起來形勢大好:全國平均人類發展水平較高,地區之間的差距也極其微小。從圖3可以看出,HDIr所計算的各種平均值均小于HDIh,這是由于乘積法公式的特性導致的。但仔細分析不難看出,對比HDIh和HDIr二者的差距,排名前20%的省區和第一梯隊的兩個指數的差距都比較小,而排名后20%的省區和第三梯隊的兩個指數的差距都比較大。詳細情況可以通過表4中的下降幅度來解讀:應用乘積法計算,排名前20%的省區和第一梯隊下降的幅度比較小,說明處于第一梯隊的樣本,不但在經濟、教育和健康三個方面發展程度都比較高,而且各個維度發展比較協調;而排名后20%的省區和第三梯隊下降的幅度非常大,甚至高達50%以上,說明這些省份不但在經濟、教育和健康三個方面發展相對落后,而且三個維度發展的不協調程度突出,最終結果受到了懲罰。通過HDIh和HDIr的三個維度數據比較可以看出,發達省區和落后省區人類發展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經濟維度,健康維度和教育維度的差距相對較小。

與平均值數據相比,標準差數據似乎更能說明問題。HDIh各分組樣本的標準差顯示,中國整體以及各組內部的差距均比較小,看起來似乎很平等,而實際上,中國地區差距的不斷擴大是一個非常嚴峻的、不容忽視的事實。在以上所取各種樣本中,HDIr的標準差均高于HDIh的標準差,甚至幾乎相當于HDIh標準差的兩倍,說明HDIr所反映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人類發展狀況比HDIh數據顯示的要更分散,表明除了全國整體的貧富差距以外,各個組間(地區內部)的差距也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并非像HDIh顯示的那樣幾乎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這恰恰是HDIr的意義所在:它能反映HDIh所掩蓋的一些事實。

五、結論啟示

本文借鑒Sagar和Najam(1998)的思想,采用乘積法對HDI進行了方法上的修正,提出了地區協調發展指數HDIr,這是對HDI指標進行的一個嘗試性改進;同時,將這種新方法應用到中國人類發展的地區差異分析上,利用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中的數據,計算了中國各省區的HDIr值,并與按照UNDP方法計算的HDIh進行了全面的對比分析。對中國各省區人類發展的聚類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基于HDIr和HDIh兩個指標的聚類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都呈現“紡錘型”分布,并與HDIr采用“三分法”的分類結果完全相同,這也恰恰說明在分析中國的地區差距時,HDIr更具有方法上的科學性和結果上的準確性,得出的結果也更符合現實。因此,HDIr不但統計上的穩健性優于HDIh,而且可以準確透視人類發展的地區不平衡和不協調問題,對中國人類發展差距狀況給出了一個更真實的描繪。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傳統的以地理位置劃分的東、中、西、東北的分類方法縮小了區域間的差距,使得區域發展差距在“數據”上表現出縮小,不利于發現不同區域存在的問題,掩蓋了區域矛盾,不容易找到不同區域發展差異存在的原因,使得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時往往以GDP作為衡量標準,忽視其他方面發展的差距。本文構建的區域協調發展指數HDIr能夠洞悉中國區域間人類發展差距的現實情況,并且與中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的主題是一致的,符合協調發展的思想。HDIr分析的結果表明,全國地區差距的整體局勢并不像HDIh顯示的那么樂觀,中國的地區差距不斷擴大是個不能忽視的問題。HDIr反映出中國地區間(地區內)的人類發展差距更加分散,更符合實際,而用HDIh所反映出的微小差距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這些問題是相關政策研究和制定者所不能忽略的問題。

HDIr對中國人類發展差距狀況給出的真實描繪需引起相關部門注意:在發達地區,不但在經濟、教育和健康三個方面發展程度都比較高,而且各個維度發展比較協調,是真正的高人類發展。政府應把重點放在如何讓這些地區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而人類發展水平落后地區,不但在經濟、教育和健康三個方面發展相對落后,而且三個維度發展的不協調程度也較高。這些地區在提高經濟增長的同時,一定要積極推動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事業的全面發展。

通過HDIh與HDIr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發達省區和落后省區人類發展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經濟維度,健康維度和教育維度的差距相對較小。說明中國人類發展越來越多地體現為經濟發展,各地區之間的人類發展差距也越來越多地體現為經濟發展差距,也進一步反映了中國政府過多地強調經濟增長而容易導致片面、不協調的人類發展。

參考文獻: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9—2010[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宋洪遠,馬永良.2004.使用人類發展指數對中國城鄉差距的一種估計[J].經濟研究(11):415.

汪毅霖.2011.人類發展指數測度方法的改進路徑與方向[J].西部論壇(4):3545.

許召元,李善同.2006.近年來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化趨勢[J].經濟研究(7):106116.

楊永恒,胡鞍鋼,等.2005.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類發展指數替代技術[J].經濟研究(7):417.

HIRANMOY R,KAUSHIK B. 2009. Conve rgence of Human Development Across Indian States[R]. IGIDR Proceedings/Project Reports Series(PP06222).

MORSE S. 2003.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till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Do Us Part?[J]. Ecological Economics,45.

NOORBAKHSH F. 2003. Huma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India[R]. Poverty and Human Wellbeing.

第8篇: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教育;價值

作為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從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作為當代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理論總結,科學發展觀成為我們指導社會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動包括教育價值觀在內的整個社會價值觀變革的根本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包含三個基本要點,即以人為本的理念,可持續發展觀,協調發展觀。這三種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論意義,將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教育價值觀念的提升。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理念,提升生命價值和激發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在教育領域內,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提升生命價值和激發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尊重生命,提升生命價值

人的生命存在和發展是其他一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教育最根本的起點也在于生命本身,教育因人的生命而發生。教育是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生命是短暫的,但可以創造生命價值的不朽;生命是脆弱的,但血肉之軀塑造了強大的歷史。生命以其社會性、精神性超越自然性和個體性,獲得生存的永恒意義。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提升和擴展人的生命價值與生命意義。然而,被現實功利和扭曲的質量觀迷惑了視線的教育,只是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獲得,把人異化成了工具和手段,學生成為了裝載知識的容器,而教師則成為了制作這種機器的機器,漠視了生命及其價值的實現,致使本該充滿生命活力的學校和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活力與激情,甚至釀造出扭曲生命、殘害生靈的種種悲劇。因此教育更應負起自己的使命,關注學生的生命,實施人性化的教育。

(二) 尊重生活,激發學生主體性

教育是在生活中進行的,生活是教育的現實基礎和知識來源,教育是生活的表現方式之一,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形式。但由于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形而上走捷徑重灌輸的教學模式,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單調的條文背誦,抹去了其中有豐實內容的思維過程。教育要“回歸生活世界”,但回歸生活本身不是目的,回歸生活還要穿越生活,培育具有主體性和價值感的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應在生活的層面上展開,要重構學校教育理念。學校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學校即社會,要在教學活動中營造生活氛圍。教師不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提供”給學生,教師應充分注意學生的情緒、情感、創造能力以及知識對于學生生活的意義,允許他們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現和自我選擇,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三) 尊重生存,培養完整意義的學生

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觀在教育內容方面必然要求發展學生智育是重中之重,而這種傳統的重學生智育發展而輕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整體發展的教育結果只能培養片面發展的人,其產生的不良教育結果是:學生的道德水準滑坡;學生身體健康的危機;學生心理健康危機。認為作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必須是社會性與個體性統一的人。人既是作為個體而存在又是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人既有個體性又具有社會性,個性化要以社會為基礎,同時個性發展又是社會化的前提條件。“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正是要求人的個性和社會性協調發展。

二、堅持生態主義的教育價值取向,加強人與其他生命體關系的關注

以往的傳統道德教育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其觀點主要表現為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則的唯一相關因素,據此我們可以看出,人是道德教育價值的唯一主體,教育只考慮人的需要和利益,人以外的其他生命都是人類的附庸,它們沒有權利可言,沒有自在價值。這種教育價值觀是與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相適應的:人類是自然界的主人,是最高級的存在物,只有人才具有內在價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他們能滿足人的興趣或利益的意義上才具有工具價值,自然存在物的價值不是客觀的。 轉貼于

然而,在面臨大自然的強烈報復行動的當代,隨著全球性的物種、能源、環境等生態問題的產生和不斷惡化,人類已逐步認識到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危害性,開始反思和重新界定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樣,生態主義的自然觀應運而生。這種自然觀不再從人類自身的狹隘利益來看待自然界,而要求人類自身價值與自然界價值相統一,人類生存發展權利與自然界生存發展權利相統一,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自然觀的轉變相適應,教育必須確立生態人文主義價值觀。生態人文主義教育價值觀把是否講求生態倫理,有無環境道德,能否理智而友善地對待生態環境作為現代人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既克服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片面性,又恰當地肯定了人類偉大的能動作用。生態人文主義教育價值觀在當代存在操作上的可能模式,就是生態素質教育。

三、堅持全面協調發展的教育價值觀,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統籌教育協調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全面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1)堅持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全面發展和進步;(2)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確保各方面的發展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價值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選擇。

(一)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

黨和政府在處理教育與非教育的相互關系時,主動采取優先考慮教育、超前發展教育的這一原則。確立這一原則的意義在于:1、教育優先發展基于關于社會化生產和消費的理論。認為,人作為生產的主體,而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每一次變革,都必須依靠科學文化和人類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在社會化生產不斷拓展的過程中,要發現、創造和滿足由社會本身產生的新的需要。無論是實現社會化生產,還是實現對社會產品的消費,都離不開具有高度文明的高素質的人。這種人在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必須接受社會的培養,而教育則是完成這種培養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徑和形式;2、教育優先發展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一個人的成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等生產發展了再發展教育,而是使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優先于生產的發展,這就決定了教育必然是長期性的、超前性的;3、教育優先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客觀必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生產力的發展則有賴于教育的發展。在我國,發展生產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能像許多發展中國家那樣,單純依靠引進資金、設備搞建設,而是要自力更生,依靠人民的力量,依靠發展教育、開發巨大的人力資源,使之變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

(二) 統籌教育內部協調發展

教育協調發展的重點首先在于統籌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加強城區薄弱學校改造,加快農村教育發展,盡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其次在于統籌區域教育協調發展,逐步擴大教育協調發展特別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地域范圍。對于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如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的規模、結構和效益,統籌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國民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協調發展,也是需要我們整體推進的工作。

第9篇:協調發展原則范文

[關鍵詞]3E系統;協調度;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F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075 — 03

鑒于能源與經濟發展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世界各國政府、研究機構以及專家學者都深刻的認識到將能源、經濟、環境三者聯系起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建立能源(Energy)、經濟(Economy)、環境(Environment)3E 系統研究框架體系來分析三者內部以及三者之間的發展規律與內在關系。

1 3E系統灰色協調度評價模型構建

1.1 建立多層次指標體系

對一個大型復雜系統來說,系統具有多層次和多屬性的特點,因此需要建立一個遞階的層次結構圖。〔1〕所謂遞階層次結構就是把復雜事物分解為稱之元素的各個組成部分,并按不同屬性分成若干組成以不同層次。本文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參考國內外 3E 系統及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相關成果,設計的 3E 系統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如下表所示。根據針對性原則、簡明性原則、區域性原則和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原則確定3E系統協調度評價指標,其中有星號的表示成本型指標。

表1 3E系統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

1.2 指標值的規范化

由于指標按其自身的內涵可以分為:效益型、成本型和適中型。〔2〕為了解決指標之間不可公度和數值上相差懸殊的問題,針對不同類型的指標采用不同的規范化方法,將其規范化為隸屬于〔0,1〕區間的極大型指標。指標值的規范化所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對每個指標來說,對象全體在規范化前后次序不變,即滿足保序性條件。

下面列出指標值規范化的公式,設n為評價年數,m為指標數,yij為第i個對象的第j個指標值,并記zij為yij的規范化指標值,Jk(k=1,2,3)分別為效益型、成本型和適中型指標的下標集。

進行規范化處理后得到如下矩陣:

1.3 確定指標權重

權重的確定方法有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為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采取客觀賦權的離差權法。由于離差權法的原理較為簡單,在此不再贅述。

1.4 確定各個子系統發展水平E

將經規范化處理后的最優指標集z0=( z01,z02,…,z0m)作為參考數列,經規范化處理后備方案指標值zij=(zi1,zi2,…,zim)作為被比較數列,則可用下述關聯度系數公式分別求得第i個方案第j年與第j年最優指標的關聯度系數。

式中?籽為分辨系數。取值的大小可以控制對數據轉化的影響。在經濟評價中, 在 (0,1) 內取值,意在弱化最大差值的失真影響,一般情況下取0.5。

關聯度系數越大,說明該指標越靠近最優指標,發展水平越高。由此可以計算出各個子系統在各年的發展水平。各子系統綜合發展水平和綜合發展水平計算如

E1表示能源子系統發展水平,用E2、E3表示經濟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發展水平,計算方法一致。E*表示系統綜合發展水平。

1.5確定綜合系統協調度

在均勻時間序列1~N上,按照“2.4”中的方法分別計算出在不同時間點上3E系統各自的發展水平及整體發展水平。根據上述數據計算各子系統和系統整體的發展速度,以能源系統為例,計算公式如下:

表示能源系統在時間點t的發展速度;(Ee)t和(Ee)t-1分別表示能源系統在時間點t和t-1的發展水平。用公式(7)計算各子系統發展速度及系統整體發展速度。應用如下公式計算各子系統協調度和系統整體協調度。

式中,Hi為單系統協調度;HS為3E系統協調度。

2 山東省2000年-2010年能源—經濟—環境(3E)協調度實證分析

2.1 各子系統發展水平分析

根據上述3E系統灰色協調度評價模型的構建,計算了山東省2000年至2010年的能源—經濟—環境協調度。本文數據全部從《2011年山東省統計年鑒》中獲得。其中GDP萬元能耗標,在統計年鑒中未給出2000年—2004年的數據,所以不進行計算。然后將效益型和成本型指標按公式(1)、(2)、(3)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矩陣。利用離差權法確定指標權重,計算灰色關聯度,最后得出各子系統各年發展水平。由于篇幅有限,數據處理過程省略,直接給出各子系統各年發展水平。

由上表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2000年—2010年,山東省三個子系統除能源系統在2005年出現波動之外,其他子系統發展水平都處于上升趨勢。其中,能源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發展水平增長快于環境子系統的增長。證明山東省在抓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發展有所滯后,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協調。

由上表和上圖可以看出,能源、經濟和環境子系統協調度高,2000年至2005年山東省3E綜合協調度發展呈明顯下降趨勢,2006年略有上升,2008年至2010年綜合協調度明顯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山東省能源系統和經濟系統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 并且明顯快于 3E 系統整體的發展速度。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山東省要一方面適度放慢能源系統和經濟系統的發展速度, 另一方面通過節能減排, 減少能源系統和經濟系統的污染物排放, 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以促進環境系統的修復和向前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能源、經濟、環境系統達到和諧統一, 協調發展。

3 結論

從上文的測算與分析可以看出,總體來說目前能源、經濟、環境三者處于弱協調狀態,綜合協調度在處于0.2-0.3。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以及能源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問題,已明顯影響到整體協調發展的質量。因此,要對不協調方面加以調節和控制,在不斷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發展過程中尋求最佳組合狀態,從而實現整體社會的和諧發展。為此建議從多方面進行積極調控,建立有效的綜合決策機制。

〔參 考 文 獻〕

〔1〕鄧玉勇,杜銘華,雷仲敏.基于能源—經濟—環境(3E)系統的模型方法研究綜述〔J〕.甘肅社會科學,2006,(03):209—212.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2022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香蕉香蕉国产片一级一级毛片 | 中文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 美女又爽又黄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第二区国 | 啪啪一级片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看 | 精品视频 久久久 | 99国产在线观看 | 成人黄色毛片 | 成人69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系列国产系列 | 91免费版网站 | 免费一区二区 | 精品厕拍 | 波多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特黄特级a级黄毛片免费观看多人 |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首页 | 美女叉开腿让男人捅 |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日本在线亚洲 | 视频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99| 亚洲美女高清aⅴ视频免费 亚洲美女黄色片 | 九九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一级特黄性色生活片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 宅女福利视频在线看免费网站 | 久久久香蕉视频 | 成人做爰全视频 | 欧美成a| 欧美日韩综合网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