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森林探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我心中有很多難忘的日子,其中最難忘的就是上個星期天,我們一家三口去人民公園游玩。
這天,我和爸爸媽媽早早的來到了市人民公園。買了票我們就直接進去了。一進公園,映入眼簾的是各種爭奇斗艷的花卉在道路的兩側整齊的排列著,像是在向我微笑,歡迎我的到來。不經意間我一轉身,公園的一角有個“森林探險”的招牌進入到我的視線,我興奮地對爸爸說要去那兒玩,爸爸爽快地答應了。當時我的心怦怦直跳,心想“我從來都沒玩過森林探險,會不會很可怕呀?”我們坐上“小火車”,森林的“獸面門”一開,火車自動地開了進去,我睜大眼一看,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見。突然,閃光燈一亮,一群群怪獸緩緩地向我逼近,我嚇的全身發癢,連忙把眼睛閉上、耳朵堵上大叫“爸爸,好可怕啊!我們回頭吧!”好不容易到了出口,我上氣不接下氣的對爸爸說“嚇死我了,真的太驚險了,我不要再玩這個了。”媽媽意味深長地對我說“鎣鎣,面對任何困難,我們不能退縮,只有戰勝自我,才會戰勝困難。”
在回家的路上,我暗下決心,一定不能畏懼困難,這樣長大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江蘇鹽城永豐小學三年級:吳玉鎣愛鎧甲
[關鍵詞]綠色發展;森林康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7-0303-01
森林康養是指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配備與之相關的養生休閑、醫療、康體服務設施,開展以修身養性、調節生理機能、延緩衰老為目的的游憩、度假、療養、養老等活動的統稱。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的康養意識也日益增強。發展森林康養旅游是大勢所趨,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很好表現,有利于培育以綠色生態為核心競爭力的新的經濟業態,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地處重慶東部的石柱縣是“全國綠化百佳縣”,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要建設成為全國著名康養休閑生態旅游目的地,發展森林康養旅游是最佳選擇。
一、石柱森林康養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品牌打造和產品開發力度不夠。石柱縣的森林資源很豐富,截止2016年底,森林面積258.87萬畝,森林覆蓋率56.8%,一些高山鄉鎮的森林覆蓋面積更高,比如,冷水鎮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4.8。空氣中負氧離子高,大面積的馬尾松、水杉等所散l的植物精氣多。但是,現有的森林康養產品單一,優質、精品項目少,康養形象不突出,知名度和吸引力均較低,其著名的森林旅游景點就只有一個,即黃水國家森林公園,而且此公園主要是以避暑為主,樹木多為大片的綠色植物,沒有層次感,觀賞價值也不高,缺乏適合各層次各季節康養需求的森林養生產品。根據不同游客的需求,可開發的森林康養產品有很多,比如:野營、垂釣、攝影、探險、森林瑜伽、森林太極、森林食療、森林藥膳等等。
(二)相關配套不完善。一是路網、電網、水網、氣網、通訊等內部綜合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縣域內,尤其是通往現有景區的道路過于狹窄,難以滿足大量的游客出行。二是現有景區內廁所、停車場、垃圾污水收集處理、餐飲住宿等均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旅游旺季,游客停車難的問題幾乎成為常態,吃飯難、住宿難時有發生,使得一些人對此望而卻步。三是森林康養產業的相關配套產業缺乏,比如:養老服務產業、醫療服務產業、體育服務產業等。
(三)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發展森林康養旅游,其本意是把藏在深山的“綠色銀行”變現,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行。所以開發森林康養資源就具有特殊性,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但是,從石柱縣的情況來看,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有的甚至本末倒置,為了開發景區景點,搞房地產開發,不犧砍伐大片的樹木,給原始森林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對當地水資源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本來石柱縣是屬于生態脆弱區,生態一旦破壞,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這樣做,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二、石柱森林康養旅游發展的路徑
(一)注重多元化發展,著力打造精品。一是科學規劃,根據森林資源的特點、針對不同人群需求,開發適合各季節的多元的康養旅游產品。叢林之內,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深山之中,靜謐美麗。森林野營、森林探險、有氧徒步、森林氣浴、森林瑜伽、森林藥膳、攝影觀光、靜坐品茶、森林太極、土產食療、農事養生體驗等均對現代人尤其是久居城市的居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二是著力打造精品。把森林康養產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加強森林康養標準化體系建設,努力建成一批精品森林康養基地。積極開展招商推介,精心挑選一批森林康養優質項目,結合石柱縣特有的民族文化,下血本、花大力氣引進一些相關的大型企業和人才,打造高端精品,打響特色品牌。同時,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大力培育一批從事森林康養產業的專業大戶、家庭林場和專合組織。
關鍵詞:國有林場;森林;分類經營;遂昌縣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5-0072-02
收稿日期:2011-04-27
作者簡介:鮑英杰(1970―),男,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
1 引言
遂昌縣共有4個國有林場,經過數十年的經營,這些國有林場已具備了較好的基礎經營條件,正成為遂昌縣林業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林業取得突破性發展的希望所在。但由于經營體制不順,產業單一,林業分類經營問題未能很好解決,再加上嚴格計劃的約束,近幾年來,在實現造林綠化后,部分國有林場不能很快轉到高效林業的方向上來,因而造成林場效益下降,經營風險承受能力降低,經濟上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因此,如何搞好國有林場的林業分類經營,提高商品林經濟效益,對生態公益林實施有效的經營和保護成為國有林場當前生產經營活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2 遂昌縣國有林場現狀分析
遂昌縣國有林場現行管理體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點是把國有林場作為事業單位管理,在商品生產中,林場向國家納稅體現與國家的經濟關系,向主管部門繳納各種專項費用體現隸屬管理關系;對木材實行限額采伐。這種管理體制有其合理性,在林場經濟自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事業費投入,解決了林場建設初期的造林投入問題。同時,通過集中專項費用籌集了大量林業基本建設資金,為大規模綠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證。
(1)實現分類經營,現行管理體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從責、權、利關系分析,實施分類經營后,商品林的經營完全是商品生產行為,林場的商品林經營活動應等同于企業的商品生產活動。林場的生產經營應計算投入產出,占用生產資源應支付一定的代價。林場的經營成果主要通過所有權分配,而現行管理體制不能根本解決這些問題。
(2)從投入關系分析,林場投入的問題未能很好解決。林場現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國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場實行事業化管理,這部分商品林林場在生產受益中,未能把國家投入的利益體現出來。同時,林場的生態公益林是林場的非商品生產對象,但林場必須投放生產資源經營管理,這對國有林場又是不合理的。
(3)現行稅費管理體制和企業經營行為有沖突。
林場在木材生產過程中,通過繳交“兩金”體現部門管理關系,這種方式缺乏根據。而林場占有的林地資源,國家投資等又未在林場的經營成果分配中體現。這顯然不是規范企業的管理方法。
3 國有林場分類經營措施探討
3.1 國有林場劃類經營
國有林場實施分類經營應解決國有林場的劃類經營問題。根據林場資源構成情況把國有林場劃為2大類型,即經營商品林為主的國有林場和經營生態公益林為主的國有林場。對于商品生產型國有林場按規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資源應繳納林地占用費,國家投資形成的資產應折成股份,在林場分配過程中,國家股份所得應上繳代表國家行使資產管理職能的管理部門,林場的經營活動照章納稅,林場的經營活動投入應通過國家計劃解決,這部分資金又可通過向受益部門收取森林效益補償費解決。在不影響森林生態防護效益的條件下,允許林場積極從事商品生產,增強林場的經濟活力。遂昌縣的大部分水源林保護區及自然保護區可按生態公益型林場經營,防護林占絕對優勢的國有林場也應作為生態公益型林場經營管理。
3.2 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劃類經營
對國有林場劃類經營后,還應對國有林場的資源劃類經營。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其經營投入主要通過經營管理投入預算由國家投資解決。商品經營型國有林場由于存在兩類資源,還必須對森林資源劃類經營。對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場自主經營,國家或主管部門少干預;對于生態公益林應實行森林效益補償制,解決其經營投入。實施時,可由主管部門向受益部門征收,林場則通過稅費減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擁有生態公益林數量多少,根據經營管理投入大小確定林場應得補償額。
4 國有林場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的必要性分析
4.1 實行分類經營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場
長期以來,林業受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產出投入比低,不能實現正常的投資回報等因素影響,很難吸引到足夠的投資而成為粗放經濟的傳統產業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經營部門經營自有限,生產經營活動往往是服從計劃而不是根據市場經濟規律實施經營,林業不能徹底走向市場。
實施分類經營,可用市場經濟規律指導商品林的經營,使林業部門能夠選擇經濟效益好的經營對象來經營,從而使商品林經營者的利益得到保證。同時,在有較高投資回報后,亦可吸引社會生產資源流向林業部門,部分解決林業生產投入不足的問題。國有林場實現森林分類經營后,其商品林經營完全屬企業生產行為,一切經營活動都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有利提高國有林場的經營積極性,亦可避免林場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盲目投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4.2 實施分類經營可使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經營和保護
生態公益林的主體功能是森林的生態防護效益,這種效益的受益主體往往不是森林經營者,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經營不投入,而經營者主體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類經營不能有效實施的情況下,國有林場的防護林等生態公益林成為林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經營對象。由于沒有產出,林場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施有效經營。因此,在未實施分類經營的情況下,由于不能理順投入產出關系,權益與責任關系,防護林等生態公益林不可能實施有效的經營,大大降低了防護效益。實施分類經營后,通過理順投入產出關系,明確責權關系,利用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有效解決生態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為經營單位的經營負擔,有利加強對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護,使其生態防護效益得到時最大限度發揮。
4.3 森林分類經營是國有林場林地資源有效利用的保證
林地是國有林場最重要的生產資源,由于受經營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場為了維護林地所有權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場對有限的林地資源利用效力低。實施分類經營后,通過對現有林地科學規劃,按森林主體功能劃分經營類型,同時在商品林經營中大力發展高效林業,可以有效解決國有林場林地利用效力低下問題。
參考文獻:
[1] 奚旦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關鍵詞:森林火災;多發原因;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7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4016602
1引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社會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盡快改善生態環境,應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林業發展,認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有效預防和控制森林火災的發生,保護好森林資源免受火災的危害就顯得極為重要。
2一平浪鎮森林火災的現狀
2.1一平浪鎮森林植被概況
一平浪鎮為中山切割地貌,山高箐深,植被的垂直分布自下而上依次為滇橄欖,櫟類、云南松、滇油杉、南燭等,全鎮總面積562839畝,其中林業用地467393.3畝,占總面積的78.8%,疏林地面積16038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4%,灌木林地209400畝,占林地面積的44.8%,未成林2483.7畝,占林業用地的0.6%,森林覆蓋率達68%。全鎮活立木蓄積802955m3。
2.2一平浪鎮近年森林火災損失簡述
火災是森林資源的大敵,是威脅森林安全的主要因素。據統計,一平浪鎮平均每年發生森林火災、火警約8起,過火森林面積達23hm2,約占全鎮森林總面積的0.7‰。進入20世紀70年代,因氣候變暖等原因,森林火災次數和損失都呈上升趨勢。1987年納甸森林火災,燃燒了7個晝夜,過火面積3300余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萬余元。1990年橫溝森林火災過火面積達2600余畝,出動車輛15輛,撲火人員400余人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萬余元。2009年接連在舍資、干海資和中興井村委會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森林火災。不僅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將嚴重干擾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直接影響社會穩定。
3一平浪鎮目前森林防火工作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下,通過完善自身制度建設和層層落實責任制,極大地推動和改善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局面,森林火災態勢穩中有降。但是,當前森林防火面臨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1)林內可燃物增多,發生森林大火的危險性越來越高。目前一平浪鎮森林防火的嚴峻形勢體現在:林內可燃物增多,發生森林大火的危險越來越高;林區社情林情復雜,火源管理難度越來越大;氣候異常,發生森林火災機率越來越高;防撲火設施裝備落后,缺乏控制特大森林火災的手段;就全鎮森林防火工作狀況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2)林區社情林情復雜,火源管理難度越來越大。一是一平浪鎮屬于山區、半山區鄉鎮,林區林農、林牧、林村混雜交錯,農事、民俗用火頻繁。二是隨著工作生活觀念的轉變入山旅游度假、搞副業的人員增多,這些人員活動分散,防火意識低,難于管理。三是隨著各項改革制度的深入和林業政策調整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影響,某些具有報復性質的人為縱火案件呈上升勢頭。四是偏遠山區封建迷信活動有所抬頭,上墳燒紙、燒香、燃放鞭炮的行為屢禁不止,給森林防火工作帶來安全隱患。
(3)最近幾年,干旱、高溫、大風或極端低溫凍害等異常天氣明顯增多,連續出現氣溫偏高、降水偏小、大風天增多的高火險時段,對森林防火極為不利。
4一平浪鎮防火存在的問題
4.1群眾積極性不高,防火態度消極
一是群眾認為森林防火工作是大家在給林業站看家護院,對個人只有責任沒有利益,所以不管領導怎么說,工作開展效果不佳。二是年年防火,年年著火,久而久之,使防火人員產生了“著火是必然的,不著火是偶然”的思想,落實積極性不高,消極應付。
4.2防火經費短缺
每年防火期一到,隨著各級防火會議召開,逐級制定下發防火預案,在基層單位落實時,由于防火經費偏低,導致宣傳不到位、“三清”不到位、巡查不到位、撲火隊人員不到位、撲火后勤保障不到位,防火和撲火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3重打不重防的思想依然存在
多年來的防火經驗說明“只有防得好、才能打得了。”防火工作必須采取“預防為主、防打結合”的方針,可事實上卻本末倒置,防火經費投入不多,打火時卻不惜一切代價。平常不注意撲火隊員的防火、撲火培訓和裝備的配備,導致著火時撲火隊員到火場卻不知怎樣安全撲火,不能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4.4滅火人員缺乏專業知識,無法協調作戰
參與現場撲救的指揮員和撲火人員多數出身于機關或群眾,有的甚至沒見過山火,到火場后難以協同作戰,小火打成大火的事也時有發生。
4.5撲火設施裝備落后,缺乏控制特大森林火災的手段
一是撲火機具老化或日常維護保養不足,使用效率不高。二是林區道路及防火設施建設和維護不夠,通訊、交通不暢,快速反應力較差。三是村委會一級的撲火隊伍裝備落后,大多只帶一把砍刀,加之培訓演練少,對火災動態判斷不準,處置應付大火、夜火的能力差,整體的防撲火能力不強。
5一平浪鎮森林防火工作的對策
5.1抓森林防火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防火意識
森林防火是一項社會性和群眾性很強的工作,必須進行全民動員,實行群防群治。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廣播、宣傳車、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宣傳森林防火意義,提高全縣廣大干群的護林防火意識,動員和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在防火重點區域、重點地段、各入山口、林場周邊設置防火宣傳標牌和標語,警示和教育行人注意防火和安全用火。在冬春防火的關鍵季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引導全社會參與森林防火工作。
5.2抓強化預警監測和災前防范,做到火情早發現、早
排除當地森林防火指揮部加強森林火險預警監測,其核心是管嚴管住火源。嚴格監管野外火源,在防火期內加強入山人員的管理,嚴禁各類火種入山入林。在高溫、干旱、大風等高火險時期,各防火成員單位組織人員進行搜山檢查,清理閑散人員。進一步加大對違章用火和火災肇事者的查處力度,切實做到見火就查,違章就罰,成災就抓,堅決打擊各種違章違規的火災犯罪。一旦發現火情,立即啟動預案,小火當作大火打,做到迅速就近組織人員撲救,迅速傳遞火情,迅速增援撲火力量,確保在最短時間內組織領導到位、撲火人員到位,確保高效妥善處置火情。
5.3采取有力措施,強化野外火源管理
要嚴格規范野外用火行為。首先要管住野外火源。在林區要杜絕一切野外用火行為,對于一些特別的用火活動,必須經林業主管部門嚴格把關批準,選擇低火險天氣進行,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其次要管住重點人員。對特殊人群進行全面徹底地摸排登記,逐一落實監護人責任,加強對林區智障人員和兒童的監管,對進入林區旅游、生產、施工人員要逐一開展防火宣傳和培訓,增強防火意識。最后要管住重點地區。各地要對所轄林區劃分火險等級,實行分級管理。對重點林區、重要設施周邊必須投入重兵,死看死守,堅決杜絕火種進山入林,確保萬無一失。
5.4抓好防火隊伍建設,作好抓好救災的準備
加大森林消防隊伍的建設投入,做好培訓、裝備、演練和后勤保障工作。認真抓好指揮人員的防火培訓,重點對鄉鎮長、村主任、林業站長、撲火隊長進行防火業務培訓,從而提高整支隊伍的協同作戰能力。要抓好義務撲火隊伍的建設,配備必要的撲火機具、通訊設備和運輸工具,做好培訓和撲火演練提高撲救能力。
5.5安全第一
山火發生時領導要親臨現場指揮,注意避免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撲救林火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緊張的撲火行動,要隨時注意林火的變化,避免被火燒傷,防止被火傷身的最好地方是已經燃燒過的跡地,撲救森林火災時,不得動員殘疾人員、孕婦、老人和兒童參加。
5.6其它安全防范措施
在撲救森林火災的過程中,要注意防范其他安全隱患:一是在撲火過程中,要高度注意,防止高溫輻射、煙塵、窒息或死亡;二是在打夜間林火時,要注意天黑山陡,防止摔傷撲火隊員;三是要防止林木被火燒斷倒下或滾動傷人。
5.7加強林權制度的改革推廣
用林權制度的改革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造林發展林業經濟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防火意識和責任感。
6結語
很多森林火災在發生時是可以預防或制止的,只要大家提高森林防火意識,高度重視森林消防安全,并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配齊配全相應防火的森林火災預防、撲救方案,一旦發生林火,就可以安全有效地將森林火災徹底消滅,為經濟、社會、生態挽回損失,保護現有的森林資源。總之,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單就防火而抓防火,只能事倍功半。常言道:“不謀萬事者,不可謀一事,不謀全局者,不可謀一域。”所以,森林防火工作,必須從發展縣域經濟的高度出發,既要治標又要治本,全面加強林業環保的綜合治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參考文獻:
關鍵字 森林;涉林案件;森林保護
廣義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類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來祖先們搬出森林,但仍仰賴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與人類從很久遠的年代開始,已成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們對森林木材資源的大量消耗與破壞,地球上的森林面積在逐年變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環境問題,例如干旱少雨、氣候變暖、水土流失、沙塵暴和空氣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對環境和生態的價值遠遠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價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廠
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氣,排出0.9kg二氧化碳。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
1.2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
隨著工礦企業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也開始威脅人類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較廣、危害較大的有害氣體。據測定,森林中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生理活動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能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每1m3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 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此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1hm2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1.4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
噪聲對人類的危害隨著公共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日趨嚴重,城鎮尤為突出。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噪聲5~40db,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db;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m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噪聲可以消減10~20db,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db。
1.5森林具有防止風沙、減輕洪災、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樹干、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的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干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
2森林遭受破壞現狀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類卻在悄然不覺中蠶蝕著這一片又一片的綠色屏障。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地球上幾乎1min就有超過20hm2的森林被毀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時間,全球的森林面積減少了1/2。
多年來,為了保護珍貴的森林資源,我國建立了嚴密的森林資源管理監督機構,組織開展了各類不同程度的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和侵占林地專項行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諸多因素影響,我國林政案件的發生仍舊呈上升趨勢,違法征占用林地行為屢禁不止,林地流失狀況依然嚴重,林
地保護管理形勢嚴峻。據統計,2007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林政案件20.95萬起,其中違法運輸木材案件占60%;共查處林政案件20.75萬起,查處率為99.02%。與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總數增加3.4%,非法收購經營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違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違法運輸木材案件增加5.5%,盜伐濫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損失21.7萬立方米,其中,48.7%因盜伐濫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災對森林造成的破壞尤其嚴重。
近年來,全國發生的多起森林破壞大案,都是無以用簡單的數據來比擬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護森林資源,成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3森林保護對策
3.1通過有關職能部門,普及《森林法》等有關法規及有關環保知識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森林法律、法規,增強公民的綠化意識,利用多種形式,深入鄉鎮、村組和山區農戶等基層,進行當地農民及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教育。充實基層林業管理隊伍,保證經費等物質支持及時到位,并賦予其一定的行政執法權,以便及時、有效地制止亂砍濫伐林木等違法犯罪行為。
3.2結合檢察機關,開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瀆職犯罪預防工作
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發、易發瀆職犯罪的地方或部門,加強國家森林法規和刑法關于瀆職犯罪有關規定的宣傳教育,增強有關主管領導和工作人員按照職責要求嚴格依法行政的觀念,以達到從源頭上預防此類瀆職犯罪的目的。
3.3加大林政執法隊伍建設,理順林業管理體制
結合大力查辦涉林案件中發生的瀆職犯罪案件,或結合案例以案釋法,提高有關人員執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隊伍建設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達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資源、打擊涉林違法犯罪的目的。
3.4總結以往查辦林業主管領導和林業工作人員瀆職犯罪的有效經驗和手段,加強執法監督
根據林業犯罪的特點和規律,對林業執法過程中暴露出的職務犯罪行為,堅決予以打擊。通過再查辦一批有震動、有影響的瀆職犯罪案件,促進林業工作人員嚴格執法,以便有效、及時地打擊破壞林業資源行為。
3.5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度
把森林資源保護納入目標管理,鄉鎮主管領導為主要責任人。指派專門執法人員對采伐地點、木材市場、木材經營加工點等處加強監管,整頓流通秩序。加強野外火源管理,嚴格用火審批制度。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強化植物檢疫。加強對珍貴野生動物、珍稀野生植物、名木古樹的保護工作。對在監管中涉嫌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執法人員,由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6建議土地管理部門嚴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辦理林地征占用手續
保證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照章辦事,不越權,不違規,在嚴格執行征、占用林地審批制度后再依法辦理土地審批手續,切實加強管理,堅決制止隨意侵占、破壞林地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李智勇.中國森林生態史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S718.5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168(2016)01-0017-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eighth forest resource continuous inventory, the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Yunnan province was estimated using biomass conversion factor continuous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bon reserve in Yunnan Province was 7.76 x 108 t, with broad-leaved forests showing absolute dominance in terms of area, volume, biomass and carbon density and also playing a greater role carbon fixation. Furthermore, natural forest was stronger than artificial forest in all aspects. Finally, results of forest resource dynamic analysis points out that the area of artificial forest in China has greatly increased and the forest area and forest volume have been increasing..
Key words:forest carbon storag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Yunnan Province
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過度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嚴重困擾,此時森林的固碳作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加上國際上將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等產生的碳匯作為抵減附件I國家強制減排的額度,森林碳儲量的測量及潛力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云南省是中國的林業大省,本文在此背景下以第八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為基礎,測算云南省的碳儲量現狀及動態變化。
1概況
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最大的生態系統,也是最大的碳庫,占陸地生態系統地上部分碳庫的60%,土壤碳庫的45%。陸地生態系統與空氣交換CO2的90%發生在森林,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把大氣中的CO2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1-2]。近些年來大氣中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引起了氣候的變化,于是國際會議相繼召開來減少空氣中CO2的濃度,尤其是《波恩政治協議》和《馬拉喀什協定》通過的一攬子協議,將造林再造林碳匯活動作為第一承諾期合格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允許發達國家締約方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林業碳匯項目以抵銷其部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3]。這樣林業生態效益實現了經濟貨幣化,于是學者開始研究森林的碳儲量與動態變化:就國家尺度而言,方精云(2004)認為我國的森林面積依標準不同有較大的差異,20世紀90年代平均森林面積為(106~128)×106 hm2,森林總碳庫為(4.61~5.79)PgC(1 Pg=109 t),碳密度為(43.7~45.3) tC/hm2,過去20年森林植被的總碳儲量為0.37PgC[4];續珊珊(2015)利用我國第二次至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采用生物量換算因子連續函數法估算了我國喬木林碳儲量現狀,實現了對喬木林碳儲量總量、結構和地理分布的動態分析[5];就區域尺度而言,伍格致等(2015)運用生物量清單法測算湖南省2014年森林優勢樹種的總碳儲量為
7.015 849×108 t,2011―2014年的4年間平均總碳儲量為
6.343 941×108 t,總碳儲量呈現連續上升的趨勢[6];孫根緊(2015)運用森林蓄積量擴展法研究發現,1994―2013年我國西部地區森林生物量碳匯量和森林碳匯總量均呈不斷增長趨勢,2013年分別達42.441 3億 t和103.556 7億 t[7];Fatih Sivrikaya等(2013)用1991―2002年的森林資源清查數據分析了土耳其東南部Hartlap規劃園碳儲量的變化,結果顯示,森林碳儲量從
390 367.6 t上升到427 826.9 t,增長了9.6%,其中針闊混交林碳儲量的比例從1991年的70.6%下降到2002年的67.8%,但絕對量增加了14 274.6 t[8];石雷等(2010)用森林恒等式法估算東北地區的森林碳儲量,2004―2006年間森林碳儲量約為1.2 PgC,東北地區森林在過去25年里表現為碳源,每年釋放3.64 TgC(1Tg=106t)[9]; Brooks M.Depro等(2008)研究發現,2010―2050年間,美國減少對集體林的采伐會引起固碳量年均增長
(1.7×107~2.9)×107 t,這一數值將抵消美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1.5%[10]。
2數據來源與估算方法
數據來源于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中云南省部分,森林碳儲量的估算采用方精云等人提出的生物量換算因子連續函數法[11],受基礎數據的限制,云南省森林資源碳儲量的動態分析采用的數據是第二次至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
2.1林分碳儲量估算方法
換算因子連續函數法符合森林生長的這樣一個規律:即林分生物量與林分材積的比值(也就是換算因子BEF)是變化的,并且隨著林齡、林分狀況、立地等變化。所以換算因子連續函數法能夠更準確地估算國家或地區的森林生物量。
生物量換算因子連續函數法的計算過程是先計算出某一樹種的生物量,然后根據生物量和碳轉換系數進行估算,用生物量乘以碳轉換系數就得到此樹種的碳儲量。生物量的計算公式為:
B=aV+bA
式中:B代表某一樹種的生物量,V 代表某一樹種的蓄積量,A為某一樹種的總面積,a、b為各樹種的計算參數;碳轉換系數Cc會隨著樹種的變化而變化。
本文所用數值參照續珊珊的論文[5],碳儲量C=B×Cc,即可以得到各樹種的碳儲量。
2.2經濟林、灌木林和竹林的碳儲量估算方法
這3種林地類型碳儲量的估算方法也可以采用生物量乘以碳轉換系數的方法,然而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的云南省數據只有各地區經濟林、灌木林、竹林的面積,而沒有統計到蓄積。因此這3種林地類型生物量的計算方法均采用單位面積平均生物量乘以面積,由于云南森林資源清查資料各時期竹林面積都集中在雜竹上,沒有統計毛竹的面積,所以這次竹林的單位面積平均生物量統一以雜竹來計算。計算公式如表1所示。
本文森林碳儲量只研究了地上植物的碳儲量,忽略了地下地表沉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碳儲量,另外,因為森林資源清查數據中沒有統計草本的面積和蓄積,因此本文未涉及。
3結果分析
3.1現狀分析
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森林面積為1.91×107 hm2,其中有林地為1.75×107 hm2,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為16 410 hm2。有林地中,喬木林面積為1.53×107 hm2,經濟林面積為2.12×106 hm2,竹林面積為1.10×105 hm2。云南省的森林覆蓋率為50.03%,蓄積為1.69×109 m3,本節對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按林齡、優勢樹種、不同起源分析。
3.1.1不同森林類型碳儲量
1)林分碳儲量。依據云南省2013年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資料,運用生物量換算因子連續函數法估算出云南省森林各類林型的生物量與碳儲量。表2列出了生物量換算因子連續函數方程中云南森林各優勢樹種的計算參數(其中針闊混不在計算之內)。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云南省的森林林分面積為1.37×107 hm2 ,蓄積為1.53×109 m3,生物量為1.56×109 t,單位面積生物量為113.72 t/hm2;闊葉林的面積和蓄積分別占林分的57.63%和59.70%,碳儲量占74.84%;闊葉林的面積是針葉林的1.36倍,碳儲量卻是針葉林的2.97倍,從表3中還可以看出,闊葉林的單位蓄積量、單位生物量和單位密度都大于針葉林。所以說,闊葉林不管是碳儲量還是固碳能力都強于針葉林,所以闊葉林比針葉林在云南省森林固碳中起到的作用更大(這里的單位密度是對應的林分碳儲量與面積之比)。
2)竹林、經濟林和灌木林的碳儲量。竹林、經濟林和灌木林的碳儲量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中可知,林型的面積從大到小是經濟林、灌木林和竹林,但是就平均生物量來說由大到小的順序是竹林、經濟林和灌木林,綜合起來碳儲量由大到小的順序是竹林、經濟林和灌木林。這3類林型的總面積較大,占全省的20.23%,但是固碳能力有限,只占全省森林的8.16%。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3類林型在整個云南省森林碳儲量中起到輔助的作用。
3)不同林型的碳儲量與碳密度。前面部分已經計算出林分、竹林、經濟林與灌木林的生物量與碳儲量,這里可以計算出云南省森林的碳儲量總量,并分析各類林型的碳密度。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中可以計算得出,2013年云南省的森林碳儲量中,針葉林占25.15%,闊葉林占74.80%,竹林、經濟林和灌木林綜合占0.05%。而對于碳密度這個統計指標,最大的是闊葉林,為73.41 tC/hm2,最小的是灌木林,為0.10 tC/hm2。只有闊葉林的碳密度在平均碳密度之上,而其他4類林型的碳密度都在平均碳密度之下,闊葉林的碳密度是針葉林的2.19倍。
3.1.2不同優勢樹種的森林碳儲量
根據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將林分按29個優勢樹種來統計面積和蓄積,計算所得29個優勢樹種的碳儲量差異較大,不方便比較,因此本文按照各優勢樹種占總碳儲量的比例大于3%(包括3%)和小于3%進行比較,計算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中可以看出,碳儲量所占比例大于3%的樹種有冷杉、云南松、針葉混、針闊混、櫟類和闊葉混6類,這6類占總碳儲量的86.33%。在所有的優勢樹種中碳儲量最大的是針闊混,為4.11×106 tC,所占比例為48.09%,最小的是刺槐,為4.02 tC,所占比例為2.25×e-5。針葉林碳儲量所占比例為22.80%,闊葉林所占比例為67.83%,針闊混交林碳儲量所占比例為9.37%。
在所有優勢樹種中,碳密度最大的是鐵杉,高達139.05 tC/hm2,碳儲量為4.67×106 tC,碳儲量所占比例為0.55%,屬于針葉樹種;碳密度最小的是刺槐,碳密度是4.02 tC/hm2,是闊葉樹種;針葉林中碳密度最小的是柳杉26.33 tC/hm2,碳儲量所占比例為0.04%,;闊葉混交林和櫟類的碳密度分別是81.25 tC/hm2和77.30 tC/hm2,這2類樹種的碳儲量合起來占全省林分的62.19%,在全省的碳儲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1.3不同齡組的森林碳儲量
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資料把林分按齡組分成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5個齡組。森林各齡組的碳儲量計算結果如表7 所示。
從表7可以看出,各齡組的碳儲量大小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幼齡林的碳儲量最大,達到2.17×108 tC,過熟林的碳儲量最小,為1.27×108 tC,但是過熟林的碳密度為109.57 tC/hm2,遠遠大于幼齡林的碳密度40.73 tC/hm2,因為隨著林齡的增長,面積呈下降趨勢,蓄積量呈現增長的趨勢,這樣也相應地導致了碳密度的增加。
1)同一優勢樹種不同齡組的碳儲量。從表7可以看出,同一優勢樹種在各齡組中碳儲量差異也較大,從優勢樹種來看,柳杉、柏木、樺木、樟木、楓香、V樹、刺槐、闊葉混這8種樹種碳儲量最大的齡組是幼齡林;華山松、云南松、杉木、桉樹、針闊混這5種樹種碳儲量最大的齡組是中齡林;只有油杉這一種樹種碳儲量最大的是近熟林;思茅松、高山松、其他松類、櫟類、榆樹、其它硬闊類這6種樹種碳儲量最大的是成熟林;冷杉、云杉、鐵杉、落葉松、針葉混、楠木、木荷、楊樹、其他軟闊類這9種樹種碳儲量最大的是過熟林。
2)針葉林和闊葉林不同齡組的碳儲量。針葉林碳儲量最大的齡組是中齡林,數值為3.54×105 tC,闊葉林碳儲量最大的齡組也是中齡林,數值為7.56×105 tC。隨著林齡的增長,針葉林碳儲量波動不大,而闊葉林碳儲量則呈現出下降趨勢,這說明,針葉林碳儲量較穩定,波動不大,而闊葉林碳儲量受林齡的影響要大一些(表8)。
3.1.4不同起源的森林碳儲量
根據云南省森林資源第八次清查數據,基于起源將喬木林分為天然喬木林和人工喬木林,而在統計的數據中喬木經濟林只統計了面積沒有統計蓄積,所以只計算林分這一部分,不計算喬木經濟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碳儲量計算結果如表9所示。
從表9可以看出,天然林面積為1.33×107 hm2,蓄積為1.58×109 m3;人工林(不包括喬木經濟林的面積)面積為1.96×106 hm2,蓄積為1.10×108 m3,由此可以看出,天然林在面積和蓄積方面都遠遠大于人工林,在云南省的森林資源中占據主要地位。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面積分別占林分總面積的87.16%和12.84%,碳儲量占了林分碳儲量的94.08%和5.92%,天然林的密度是人工林面積的1.08倍。
為了方便比較,表10列出的樹種同時存在天然林和人工林。
從表10可以看出,就碳儲量而言,天然林碳儲量最大的是闊葉混,數值為4.08×108 tC,占天然林碳儲量的61.39%,人工林碳儲量最大的是云南松,數值為8.19×106 tC,占人工林碳儲量的26.99%。在天然林中,碳儲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闊葉混、針闊混和云南松,它們的碳儲量分別是4.08×108 tC,7.64×107 C,6.29×107 tC,三者總和占天然林的82.35%;在人工林中,碳儲量排在前三的是華山松、針葉混、針闊混,它們的碳儲量分別為8.19×106 tC、4.03×106 tC、3.69×104 tC,三者總和占人工林的52.47%。
就碳密度而言,天然林碳密度最大的是樺木,數值為142.66 tC/hm2,人工林碳密度最大的是闊葉混,數值為55.68 tC/hm2。從整體上看,天然林的碳密度幾乎都大于人工林的碳密度,這與森林的結構功能有很大關系,天然林較人工林植物種類豐富。天然林中伴生下木、幼樹和其他活地被物,層次結構復雜,單位面積生物量高,碳儲量大,因而碳密度較大,也因而天然林在維護生態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大。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大多數為同齡林,樹種組成較少,層次結構相對單一,生產周期短,同時,由于云南省人工林撫育管理不善,造成人工林單位生物量偏低。碳儲量也較低,因而碳密度較小。
3.2森林資源動態分析
基于數據的限制,云南省森林資源的動態分析所采用的數據是第二次到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
從表11可以看出,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的森林面積、蓄積量和碳密度有很大的下降,原因為當時人們只注重發展經濟,忽略甚至是忽視了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只注意到了經濟價值,造成了森林資源的急劇下降;第三次到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的森林面積、蓄積和碳密度總體呈上升的趨勢,表明隨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我國人工林面積得到了很大增長,因此森林面積和蓄積也呈現增長態勢。
4結論與討論
采用生物量換算因子連續函數法估算云南省森林碳儲量,結果為7.76×108 t,就林分來看,闊葉林無論在面積、蓄積、生物量和碳密度等方面都占有絕對優勢,在固碳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不過闊葉林中幼齡林的碳儲量所占的比例較大,而針葉林近成熟林的碳儲量所占的比例較大;就同時存在天然林與人工林的樹種來看,天然林各方面的統計均要大于人工林;因歷史原因造成云南省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期間森林資源發揮碳源的作用下降,后因現代林業思想的指導和公眾對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認可,云南省森林一直在發揮著碳匯功能。
參考文獻:
[1]黃彥.低碳經濟時代下的森林碳匯問題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3):260-268.
[2]黃方.森林碳匯的經濟價值[J].廣西林業,2006(5):42-44.
[3]李怒云.中國林業碳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4]方精云.中國陸地植被碳匯的估算:整合觀測數據及遙感信息.中國碳循環與碳管理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
[5]續珊珊.我國喬木林碳儲量及碳匯動態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1(8):968-972,1010.
[6]伍格致,周妮笛.湖南省森林碳儲量及其經濟價值測算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5,(8):127-132.
[7]孫根緊.我國西部地區森林碳匯估算及潛力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5(13):182-186.
[8]FATIH SIVRIKAYA,EMIN Z B,NURI Bozali.Spatial dynamics of carbon storage:a case study from Turkey[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3,185.
[9]石雷,方精云.利用遙感手段評估東北地區25年來的森林動態變化.第十七屆中國遙感大會摘要錄[C].2010.
[10]BROOKS M. D,BRIAN C M,RALPH J A.et al,Public land ,timber harvests,and climate mitigation:Quantify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n U.S.public timber lands [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
關鍵詞:森林;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S757.2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我國的營造林面積有所增加,并在后期的養護管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營造林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這重點歸結于人們對森林資源日益的重視,對林業生態平衡系統的認知度增強,所以林業部門無論從林業工程建設還是森林資源管理上都有所加強,森林資源管理上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管理上逐漸規范。
1森林資源管理的時代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逐漸被大家所關注。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來進行環境工程的建設,在如此的時代背景下,林業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何更好的對環境進行建設和對生態系統進行改善成為了當前林業面臨的重要課題,森林資源管理作為改善林業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被人們所重視,森林資源具有平衡生態環境、改善局部氣候條件的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及社會效益。人們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森林資源,對森林資源的依賴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必須,因此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理,樹立全面的可持續發展觀,推動林業產生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及社會的經濟發展。森林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所以加強森林資源的管理是發展的必然。
2現階段基層森林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進一步加強林地管理工作。
隨著宣傳及人們思想意識的不斷增強,林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部分人來講,多年來根深地固的思想還是很難根除,對生態的理解還很狹隘,覺得有樹木的地方者稱得上林地,這種意識嚴重阻礙了林地管理工作的進行,所以對這部分人的思想意識還有待通過必要的宣傳和講解而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樣才能使林地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2.2森林資源權屬管理工作有待強化。
我國的林地近幾年來有多種的存在形態,國有林、承包林及個人經營的林地等同時存在,但由于長期以來歷史及其他多種原因的影響致使部分林地權屬不清,即使權屬清楚的林地在確權上也存著不及時的情況,使林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這種情況的存在極大的損害了林農的積極性,阻礙了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森林資源管理問題上,對林地權屬問題的工作要進行及時的解決,強化其工作力度,保護林地權屬人的合法權益。
2.3森林林木采伐限額管理過于嚴謹。
我國對森林資源的采伐進行了嚴格的限額制度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森林資源的年消耗量,使森林資源得到了有序的增長,也使亂砍亂伐等違法行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 對林木采伐限額的管理上缺乏靈活性,對個別人工栽植的商品林及林農栽植的四旁林的管理上沒有進一步明確的規定,這使林農在短時間內看不到經濟效益,對林農造林的積極性產生了影響,使林農的投資變得謹慎,缺乏一定的投資額嚴重限制了森林資源的增加。
2.4森林資源監測管理工作有待加強。
我國的森林資源監測管理工作還處于相當落后的局面。沒有經費支持,設備無法進行更新,技術人員也缺乏,致使監測管理工作一直處于嚴重的滯后狀態,無法為林業的發展提供數據上的依據。 2.5森林資源管理機構、隊伍建設工作還很薄弱。
近幾年來國家對林業開始重視,無論政策還是經費上都有了較大的扶持,使森林資源管理機構有了一定的規模。但在林業管理隊伍中的人員素質普遍較低,隊伍建設還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森林資源管理機構的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現階段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對策
3.1依法加強林地保護管理。
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應結合實際,做好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按照分類保護、分區管理的原則,確定林地保護、利用等級,制定分區域的林地主導用途和利用方向,實施林地用途管制。嚴格依法審核審批各項建設工程征占用林地,加強工程建設征用占用林地全過程的監管與服務,對征用占用林地選址情況、用地規模實行預先論證,確保工程建設不占或少占林地;加強征用、占用林地實際使用情況的檢查。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未批就占、未批就建、少批多占、超范圍或異地使用林地;堅決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行為,杜絕林地的非法流失,加大對違法使用林地的查處力度,對于構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機關。
3.2加強林權管理。
為切實保護好林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給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對權屬明確無爭議的及時核發林權證,保護廣大林權所有者的利益。對權屬不清或有爭議的要及時進行調查、調解,盡快確定其權屬予以發證,保護廣大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
3.3進一步調整林業政策。
對公益林要認真落實公益林管護補償政策,完善公益林管護管理法規,嚴格管護,科學經營,使其充分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對商品林要依法放活,集約經營,特別是人工商品林要依法放活,在管理采伐方面要給予充分的處置權和收益權,為林農提供優惠政策,使其最大限度地發展經濟效益。要積極推進承包、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招標、拍賣等多種形式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
3.4做好森林資源綜合監測工作。
要整合現有監測資源,擴展監測內容,進一步摸清森林資源家底,實現對森林資與生態狀況的綜合監測,為本地區林業如何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可靠數據依據。
3.5把林木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加強管理,強調生態建設。在采伐管理上我們要堅待森林采伐限額制度不動搖,把住源頭消耗關,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依據上級下達的年度采伐限額,結合本地實際,對生態脆弱、區位重要和森林資源過量消耗的地區、鄉鎮,要加強采伐限制,確保森林資源休養生息。在運輸中要堅持憑證運輸制度,嚴禁來源不合法木材進入市場流通。同時嚴把木材經營加工許可證發放關,依法加強對各經營加工企業的管理,把森林資源管理逐步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3.6穩定森林資源管理機構,壯大管理隊伍。
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森林資源管理隊伍肩負著貫徹黨林業方針政策,依法對森林資源培育、利用、保護、管理、監督的重大責任。
結語
隨著我國更加注重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以及林業產業的發展,而森林資源作為林業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已逐漸加強了對森林資源的管理。森林資源管理可以改變傳統的資源管理方式,推動森林資源資產化改革,優化配置森林資源,為天然林保護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證,保護了森林物種的多樣性,實施、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建造、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系統體系,森林資源管理在林業產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護林防火;管理措施;森林資源
1 我國森林自然保護區護林防火的現狀
1.1 森林防火組織初步形成
要成立森林自然保護區的護林防火組織,首先要成立森林自然保護區的護林防火指揮部,指揮部內部要采取由上至下分層管理的方式。護林員主要是負責林區的巡邏,對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資源進行巡查,排除火災隱患;保安員的主要任務是維持森林自然保護區的秩序與安全,對可能引發森林火災的行為進行及時的制止,配合護林員的工作。除此之外,還有以保護區為單位設置的管理站,為保安員與護林員提供必要的補給與培訓;管理站之上還有管理局,主要負責重大決定的決策工作,并制定森林自然保護區護林防火的相關計劃預案。
1.2 森林防火相關設備
森林自然保護區的防護工作,需要借助森林防火相關設備才能順利完成。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須對管理站內的防火設備進行維修與養護,確保在火災發生時,可以正常使用。除此之外,擴音設備、巡查設備,通信設備等相關設備也不能缺少,必須要在火災發生前準備好。
1.3 制定森林防火預案
我國森林自然資源保護區防火組織使用分層管理的制度,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都負有相應的職責。因此,應該制定責任制度,對保護區內的各個基層管理站,要簽署目標責任書,使其明確自身的工作目標。對保安員以及防護員也要簽訂防火責任書,使其明確自身的職責。最終,將森林自然資源保護區的相關工作責任具體到個人。
2 我國森林自然保護區護林防火中存在的問題
2.1 處罰力度不足
在我國,森林資源屬于國家財產,并不歸屬于任何個人或組織。因此,部分群眾和人民認為,國家的財產跟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對于森林自然保護區的安全也不夠重視,面對前來取證的工作人員及公安人員顯示出冷漠、不配合的而態度。除此之外,由于我國對于森林火災的防治研究起步較晚。所以,我國對于森林自然保護區護林防火方面的立法不足,對于造成火災的違紀人員或者是涉及案件的肇事人員,都無法給予足夠的懲罰,這種低成本的懲罰,不僅無法起到真正的警示作用,還會助長肇事人員的囂張氣焰,使其很可能再次犯下同樣的錯誤,引發更為嚴重的森林大火,對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資源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2 森林防火組織力量薄弱
從我國對于森林保護區的建設上來看,主要的工作人員只有基層工作人員與護林安保人員,缺乏有效的指揮與引導者,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很容易發生慌亂或者判斷上的失誤,影響防火救災的速度與質量,使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資源受到不必要的損失。除此之外,管護站的基層工作人員以及安保人員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專業素質不高,許多工作人員根本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森林防火訓練與專業知識教育,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實踐經驗方面,都無法應對高強度的森林防火工作。
2.3 森林防火設備有待加強
在我國,只有少數大型林業區裝備了先進的消防設施以及高科技的通訊技術。大多數林區以及自然保護區并沒有配備完整的森林防火設置,設備少、技術落后,缺少現代化的監測手段,導致了我國近年來,森林火災頻發,森林資源受到了嚴重威脅。不僅如此,保護區內的通訊設施比較單一,缺少可以啟用的備用設施,一旦在防火救災中發生問題,將會導致指揮部與工作人員失去聯系,后過不堪設想。
2.4 缺乏森林防火相關的研究
我國森林自然保護區的防火組織剛剛建立,缺少足夠的理論體系作支持,實踐經驗也相對匱乏,對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資源很難形成系統的保護。由于體系的缺乏與設備方面的落后,管理站很難及時了解到自然保護區內的可燃物類型及其具體的分布情況,多數都使用過往調查的資料和數據進行分析,然后對重點區域展開排查,對實際情況缺乏正確的認識,管理工作也缺乏整體概念。
3 強化森林自然保護區護林防火的有效措施
3.1 加強森林防火安全宣傳教育
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不同于林區森林資源保護工作,自然保護區內不僅要做好護林防火工作,還要確保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平衡。因此,要確保二者同時進行,不能顧此失彼。在實際的工作中,可以采用宣傳教育的方法,對森林防火安全的重要性進行廣泛的宣傳,在人民群眾中,普及自然保護區護林防火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火意識,使保護區的森林防火工作更具有實效性。
3.2 建立防火隔離帶
自然保護區內的林木構造并不同于林區,我國許多林區,尤其是原始森林中,林木茂密,周圍多以山石為主。而自然保護區周圍則以各類農作物為主,草木叢生,一旦發生火災,便會向農作物蔓延,不僅使森林資源受到了損失,同時也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在保護區與生活區的分界線處設置有效的防火隔離帶,以免森林大火蔓延到生活區內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3 加強對火災隱患的排查與管理
根據過往自然保護區森林火災發生的記錄來看,引發火災的因素中,自然原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為因素。人為因素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故意縱火,一種是無意縱火。我國關于自然保護區的相關規定中明確指出,自然保護區內嚴禁使用明火。因此,保護區內的森林管護人員要加強巡邏,嚴格禁止任何人員在保護區內使用火,認真檢測野外火源。
3.4 強化通訊系統
護林防火工作中,首先,要強化通訊系統。防火預報和檢測通訊系統能夠有效的預測火災的發生或者是蔓延的方向,通過在保護區內建立森林防火氣象站,對保護區內森林區域內各種數據指標進行實時觀測,然后對保護區在不同時段發生火災造成的影響進行有效的評估。其次,要擴大監測范圍。由于保護區內的管護人員在審視森林防火工作時缺乏整體性,使護林防火工作中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與忙點,為了擴大監測的范圍,可以在合適的區域內建立 望臺。最后,要建立防火通訊網。防火通訊網的建立可以以自然保護區內的地理環境以及周邊的環境為基礎,一旦保護區內發生火災,指揮部的相關領導就可以根據火災現場傳回的實時數據與畫面,制定相應的救火方案,救火人員在指揮部領導的相關指示下,才能有效完成火災的撲滅工作。
3.5 鼓勵社區群眾積極參與
自然保護區的護林防火工作,單純的依靠管護人員的管理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將自然保護區的護林防火工作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融為一體,實現管護與發展并存,建立統一的森林防火展現,通過管護人員與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實現護林防火工作的有效性。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森林資源作為我國自然資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森林火災,對森林資源的威脅最大。因此,加強森林自然保護區護林防火工作,是發展建設林業事業的重點項目之一。從長遠的角度看,森林自然保護區的護林防火工作的重心除了構建基礎設備以及護林防火體系以外,還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森林防火意識。多數火災都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因此,人們的森林防火意識提高了,便解決了引發森林火災的根源,使我國的林業事業最終走向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森林防火;策略
1 引言
都安縣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盆地過渡的斜坡上,位于都陽山脈東段。境內近90%的地形峰巒疊障,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素有“石山王國”之稱。2009年全縣有森林面積為278 654.1hm2。其中有林地面積為35 595.7hm2,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9.69% 。生態公益林面積224 273.4hm2,其中國家級生態公益林面積168 953.4hm2,自治區級生態公益林面積55 320hm2,具有面積大、布局廣、涉及群眾多、地理環境復雜等特點,加之農民由于傳統的耕作習慣,野外生產性用火現象還時有發生,這些因素給防火帶來不少的難題,自20世紀80年代初到2005年,都安縣境內山林火警火災頻繁發生。
2 都安縣生態公益林火災成因及特點分析
統計2004~2008年都安縣生態公益林火災情況,共出現火災47起,其中生產性用火29起,約占62%,非生產性用火15起,約占32%,故意放火2起,約占4%,外縣燒入1起,約點2%。其火源的分布見圖1。
2.1 生產性火源
(1)燒灰積肥引起山林火災。都安縣絕大部分石山區的群眾有燒灰積肥的習慣,在農歷11、12月燒灰積肥時,所燒肥堆太靠近山林邊緣,而他們的森林防火意識又不強,燒后不看不管,最后釀成山林火災。
(2)燃燒荒坡牧草地引發山林火災。部分群眾認為燒掉當年已干枯的牧草后,到第2年長出嫩草,有利于牛、羊的放牧。
(3)為種小米、黑芝麻而燒荒山荒坡(一種比較原始耕種習慣)引起山林火災。
2.2 非生產性火源
焚燒甘蔗地的甘蔗葉引起。因放火者森林防火意識不強,或對野火掉以輕心,認為是在甘蔗地里燒不會危及到山林。但由于大風的作用而人無法控制的情況下,火勢蔓延至山上引起山林火災。燒馬蜂窩、蜜蜂窩和以火攻(煙薰)的辦法獵捕野生動物等行為引起失火。丟煙頭引發山林火災。吸煙者在山里做工或是路過山林周邊時,亂丟未滅的煙頭,由于風干物燥引起火災。小孩嬉戲玩耍野外點火引起山林火災。個別性情陶氣的小孩(中小學生)在放學路上,或是在放牛放羊的時候,嬉戲玩耍,點火取樂,因其年紀小而沒有防火意識和管火打火能力,最終導致山林火災。掃墓時燒香、燒紙錢、燒爆足煙花引起山林火災。這種情況一般在春節和清明節期間發生。進山野炊、燒木炭引起山林火災。神經不正常、智障人員胡亂點火引發山林火災。晚間走夜路的人點火把照明引發山林火災。
2.3 外縣燒入
與都安縣林區相鄰的縣市區發生了森林火災,蔓延到都安縣山林所致。
2.4 火災的根源分析
2.4.1 火源管理難度大
都安生態公益林區面積大、范圍廣、涉及群眾多,林農交錯,生產性用火和非生產性用火極為普遍,火源管理難度相當大。
2.4.2 地理環境復雜,林火撲救困難
都安地型地貌坑洼不平,地勢險峻,環境惡劣,交通不變,一旦發生山林火災,救援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撲救,即便是到了現場,火已燒上了山勢險要地段,難以撲救。
2.4.3 撲救力量不足
都安縣屬國家貧困縣,財力不足,林業經濟尤為落后,多年來,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和森林消防隊伍建設都比較薄弱。基層村屯的半專業隊參差不齊,農村大多數的青壯年外出打工,縣森林消防隊又無法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造成撲救力量嚴重不足。
3 都安縣生態公益林區森林防火策略
3.1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民參與防火的良好氛圍
縣森林防火指揮部在森林防火宣傳周組織人員下鄉入隊,深入學校社區,大力宣傳森林防火相關的法律法規,分發森林防火知識宣傳單,給群眾講解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每年重點森林防火期,利用縣廣播電視、電信短信播放和發送有關森林防火警惕標語。在三月三和清明節期間,縣防火辦和文明辦聯合舉辦“文明祭拜、文明祭掃、確保林區安全”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縣范圍內營造全民參與森林防火的良好氛圍,做到森林防火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3.2 點面結合,構建護林防火體系
從2008年至今,都安縣在全縣范圍內招聘生態公益林護林防火員252人,涉及公益林項目區的所有鄉村屯,按就地聘用的原則進行錄用。按“一點一線加全面”的格局分布護林防火人員。
(1)“一點”就是以縣城所在地附近的翠屏山為公益林管護的重點。都安縣城背靠翠屏山,該山面積91.1hm2,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封山育林,都安縣歷屆黨委政府都非常重視該山的森林保護工作。目前山上的森林植被非常完好,從某從意義上說,翠屏山上的森林就是都安縣城的風景林、風水林,保護好這座山林意義尤為重大。該山也于2002年被界定為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為管好翠屏山,我們專門聘請了5位護林防火員來管護,天天上山巡邏,加強對周邊群眾的護林防火宣傳力度,對上山人員進行登記和警惕,嚴禁人員攜帶火種上山,杜絕一切火災隱患。
(2)“一線”就是以水南公路兩側可視一面坡為主線。水南公路貫穿都安縣境南北,是西南出海大通道蘭海高速公路的主干線。該公路兩測的山林90%以上是生態公益林區,日常過境車輛絡繹不絕,都安的風土人情就憑該路兩側的風情來反映,可以說這里是都安的門面。為搞好水南公路兩測公益林區建設,能給外地賓朋一個“魅力瑤山,生態都安”的美好印象,在該路所途經的路段聘請20位護林防火員,每一位護林防火員的家必須是近路邊的,專門從事水南公路所途經兩側可視一面坡的護林防火任務,分段負責管護,該路段總長82km,平均每位護林防火員約管轄4km范圍。平時對公路兩側的居民進行護林防火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重點防火期內,騎摩托車上路巡查,發現火情隱患及時排查和匯報,確保萬無一失。
(3)“全面”就是把全縣范圍公益林區作為一個整面。在全縣范圍內每一個有公益林建設項目的行政村都聘用1~2位護林防火員,專門從事本行政村轄區生態公益林的護林防火工作。都安縣涉及生態公益林建設項目的行政村有220個,目前聘用的護林防火員有227人,其工作的職責是平時對群眾進行護林防火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重點森林防火期加強巡查,有火情及時匯報等。
3.3 約束生態林區的群眾管護山林
都安現在的生態公益林面積224 273.4hm2,每年直接得到國家補助資金33 641 005元。山區各家各戶每年得到的補助少則幾百元,多的達幾千元。可見,公益林項目建設既是國家的生態工程,也是國家的惠農工程,符合廣大民眾的意愿。如果保護不好,被火災毀壞了,就得取消或重新調整工程建設區,受害區的群眾將無法再享受到補償資金。為此,應與公益林區的林農簽訂了生態公益林村民管理公約,規定林農首先要管好自家山林,要是誰燒毀了自家的山林,除取消公益林的效益補償費外,而且還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懲罰。
3.4 健全護林防火員的管理制度和聯防管護機制
都安縣所聘請的252名護林防火員,以鄉為單位進行管理,按各護林防火員所在的鄉為一個組,任命一位作組長。在重點森林防火期間,組長組織召開本組護林防火員開交流會4次,主要學習相關的護林防火知識,交流護林防火經驗。交流會的報到和發言紀錄存檔備查。護林防火人員實行一年簽訂一次聘用合同,在簽約前由縣森林防火辦對護林防火員進行考核,把護林防火員的錄用情況以明文方式公示到所在村屯,接受群眾監督,并走訪咨詢群眾,調查該護林防火員平時是否履行職責,如有反映不良行為、對宣傳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導致本管轄區依然發生重大火災的,就取消其護林防火資格。都安縣護林防火員每人每年的工資報酬是4 800元。同時相鄰的行政村的護林防火員(不分鄉鎮界線)應聯手防護,加強聯系,相互通報情況,把防控網絡向縱深方向發展,形成環環緊扣的聯防機制。
3.5 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
在生態公益林區應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森林消防設備的投入。在生態公益林區每個行政村的交通要道、人員常聚集的地方、學校周邊等地點建造森林防火標志牌,書寫生態公益林村民管理公約內容以及其它相關的森林防火警惕標語。在生態公益林區選擇兩座高山,在山頂建造兩座對講機中轉臺,中轉臺互聯網,保證在全縣范圍內使用對講機能清晰通話,在不通固定電話或移動電話的護林防火員所在地,每人發一臺對講機,以加強信息聯系。另外,分發給每一位護林防火員一整套森林消防使用的安全服裝、頭盔、手套、鞋等,每人發一件森林撲火二號工具,以便在火情剛被發現,火勢尚還小,還沒有燒上山,對人身安全夠不成威脅的情況下,將火及時撲滅。
4 結語
由于這幾年來對生態公益林的護林防火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把“人”作為管護和管理的重點,加強了火情的源頭管理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績顯著,近3年來生態公益林區的火災只發生了3起,過火面積僅7.4hm2,公益林受害率僅為0.03‰,遠低于國家0.6‰、市0.3‰和縣0.2‰的森林防火管理目標。近3年也連續榮獲全市森林防火目標管理一等獎。都安生態公益林區的森林防火是一個錯綜繁雜的系統工程,要圓滿完成護林防火工作任務還必需不斷地創新工作思路,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森林消防設備的投入,建立健全護林管理制度和聯防管護機制,長抓不懈。
參考文獻:
[1] 姚樹人,韓煥金.安全撲救森林火災常識[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2] 姚樹人,文定元.森林消防管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3] 傅俊卿,傅饒.新形勢下森林防火預防問題的探討[J].森林防火,2010(1):21~25.
[4] 張運生,張思玉.廣西百色森林防火對策研究[J].防災科技報,2010(6):17~18.
[5] 吳雪瓊,覃先林,李 程,等.我國林火監測體系現狀分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0(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