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服裝設計的歷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舞臺服裝設計概述
舞臺服裝作為表演者于演出時的著裝,不僅塑造著人物的外在形象,還展現出了戲劇的整體演出風格。舞臺服裝來自于生活服裝,但又和生活服裝有所區別。最早出現在表演活動中的造型要素便是舞臺服裝與化妝。舞臺服裝設計即指針對某一特定對象,在計劃過程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以適應人們的審美需要。舞臺服裝不但展現出較強的視覺效果,自身也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特別是受到商業價值的驅動,舞臺服裝的發展出現了百花爭奇斗艷的格局。設計師需深入理解劇本內容,對角色的個性特征有較好的把握,依照演員的自身特點及戲劇的創作風格,發揮自身想象力,以設計出合適的舞臺服裝。在現今的舞臺服裝設計里,出現了大量創新因素,不過并非所有的舞臺服裝皆可隨意創新,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演出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要求。服裝自身不僅需與受眾的審美需求與審美習慣相適應,還需與戲劇表演的功夫相匹配,例如水袖功、帽翅功及翎子功等,同時還需展現出哲學、民俗學、歷史學、符號學、社會學及美學等價值。
舞臺服裝的設計目的
出色的舞臺服裝設計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展現舞臺藝術、引起受眾情感共鳴。舞臺服裝作為舞臺藝術中的重要元素,不僅直接塑造出了角色的外在形象,還可借助暗示與象征功能對舞臺場景設計產生影響。設計舞臺服裝的前提條件是正確認識舞臺服裝的特點。比如借助服裝的色彩來表現人物的情緒轉變,借助白色來展現人物的純潔與高貴,粉色來展現人物的柔情,藍色來展現人物的憂傷等,與舞臺人物角色相匹配的舞臺服裝設計可以變成傳情的一種重要手段,在給受眾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令受眾感受到舞臺藝術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因此,注重人物情感、形象和舞臺服裝設計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舞臺藝術的表達。舞臺服裝設計的變化應遵循適度的原則,而統一應遵循和諧的原則,和諧的統一才能夠給受眾帶來更出色的視覺效果,適度的變化才可以與統一互相協調、互相補充,又不會有混亂之感產生。舞臺服裝的設計受制于人物、劇情、空間與時間等多種因素。在服裝上舞臺服裝藝術有其獨特運用,它借助于自身特有的藝術語言將思想情感傳遞給人們。舞臺服裝作為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化妝、燈光、舞美設計風格、環境條件、制作工藝、造型樣式、色彩與材料等因素影響,隨著這些因素的改變而改變。這一特征使得舞臺服裝在很大程度上區別于普通服裝。各個地區、各個時代塑造舞臺形象的方法與手段有所差別。它需要:一、符合大眾審美習慣于審美需求;二、有助于表演者塑造人物角色形象;三、舞臺服裝的設計需與整體演出風格相匹配;四、有助于表演者的表演與行動。在舞臺上,舞臺服裝成為了適應某個情節與事件需要,吸引大眾眼球的特殊手段。
舞臺服裝的設計特性
1.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今舞臺服裝的設計有了新的裝飾工藝技術、新的制作工藝、新的裁制工藝、新的設備、新的面料與新的造型。有大量的新型面料被運用于舞臺服裝設計中,比如七彩繪紗、金銀線長毛面料、鐳射面料、繡花面料、挑花面料、珠片面料與珠光面料等;此外還出現了各類新型面料的再造工藝技術,使得面料質感更具層次性與多樣性,例如抽紗、褶皺、貼布、堆疊、刺繡、暈色與染色等。舞臺服裝的各類特殊裝飾、造型、立體褶飾、分割線等皆可通過現代化立體裁剪的手法來實現。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里,一套套款式各異的舞臺服裝令受眾印象深刻,憑借這一套套舞臺服裝,我國的設計師們也將其精湛的工藝與出色的設計展現給了世人。
2.與角色的融合
舞臺服裝的設計可以對舞臺人物形象進行塑造,展現出舞臺人物的思想情感,也正由于這樣,舞臺服裝的設計受到舞臺角色形象的約束,一定要展現出特定角色的個性特征,例如借助服裝色彩的轉變來展現舞臺人物情緒的轉變,借助白色來展現人物的純潔與高貴,粉色來展現人物的柔情,藍色來展現人物的憂傷等,與舞臺人物角色相匹配的舞臺服裝設計可以變成傳情的一種重要手段,不僅對視覺效果產生重要影響,還能令受眾感受到表演者所傳達的思想精神,因此注重舞臺人物角色思想情感與舞臺服裝設計二者的融合,將極大地增強舞臺藝術的表達效果。
3.合適面料的運用
根據舞蹈類型的不同,舞蹈服裝也分為很多種,但其共同特點都在于為了表演而服務,為最大限度適應舞者的需要而存在,通過不同的造型、色彩搭配等烘托出不同的形象,進而升華肢體動作中所蘊含的感情。因此舞蹈服裝的設計工作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更要從結構、用色和律動等方面入手,從而追求與舞蹈中夸張、濃縮或者抒情、優美、動感等特色的完美契合。由韓春啟所著,中國紡織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的《舞蹈服裝設計》一書緊密結合當今舞蹈服裝設計專業的建設和行業發展問題,從舞蹈服裝設計的內涵、特點、過程以及影響因素出發,附以大量翔實的案例,深入闡述了舞蹈設計的發展之路,旨在為高校相關舞蹈服裝設計專業和行業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綜合而言,該書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研究方法多樣、內容翔實豐富是該書的首要特點。該書綜合運用了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從舞蹈服裝設計的概念、設計特征、影響因素、設計要點、知識補充等方面構建起了完善的設計內容研究體系。該書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論述語言,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對舞蹈服裝設計進行了清晰、具體的論述。在該書看來,舞蹈服裝設計要從舞者自身特點和舞蹈本身內涵出發,在制定設計方案的基礎上仔細研究服裝面料、工藝特征,以及它們對舞蹈表現力的影響、特點等,方能讓服裝完美契合舞蹈動作,達到傳神的藝術效果。舞蹈服裝設計師作為服裝設計的靈魂人物,更要從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兩方面充實、完善自己,并在藝術追求上要求嚴苛,才能設計出既具備高超審美藝術價值,又能豐富舞蹈動作內涵的服裝作品。此外該書對于舞蹈服裝的設計過程進行了清晰、全面的論述,從剪裁、色彩搭配到服裝成品,每個環節都需要設計師和舞者的密切合作、溝通。豐富的研究方法和翔實的內容不僅讓該書變得有理有據、極具可讀性,更為服裝設計專業的讀者提供了大量值得推敲和借鑒的設計理念、方法和素材等,體現了該書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實踐經驗。
該書的另一亮點在于實用性強、極具社會應用意義?,F如今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質生活日益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享受逐漸成為人們的追求。進出劇院、影院等的觀眾絡繹不絕。在此種形勢下,觀眾對于舞臺藝術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要求日漸提高,這對于舞蹈服裝設計工作者而言既是發展機遇又是挑戰。因此為了讓舞臺變得更加有吸引力,讓舞蹈藝術變得更有魅力,設計出光彩奪目又與舞臺藝術相得益彰的服裝便是擺在眼前的頭號任務。該書中綜合分析了審美特征、舞臺燈光、服裝效果圖等影響舞蹈服裝設計的多方面因素,告誡讀者在進行設計過程中不能僅憑單一因素做設計,而是應該綜合考慮進舞臺場景、燈光色彩等其他客觀因素對舞臺效果的影響,才能有效增強服裝的藝術表現力。該書還對舞蹈、舞劇、綜藝表演等不同舞蹈表演形式的服裝設計要點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對舞蹈服裝的發展史、大型舞蹈演出和服裝設計現狀等方面進行了知識補充,得出掌握好O計關鍵點、分門別類總結設計經驗的重要性。此外該書的最后還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舞蹈服裝設計作品選,如韓春啟、陳曉君、呂云、張瑩等名家的代表作,從不同的舞蹈風格和不同的設計風格出發給讀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圖文并茂的表現方法極具視覺沖擊力和內容說服力。從時代的角度而言,該書對當今社會的舞蹈服裝設計工作有極強的推動作用,由此也彰顯了該書廣泛的適用性和社會應用價值。
舞蹈服裝設計的初衷是配合得體的舞蹈表演傳達給觀眾美的視覺享受,從而烘托舞臺氣氛、凸顯舞蹈本身主題意義。當今時代的舞蹈服裝設計師更應始終銘記設計初衷,傳承設計理念,并不斷結合時展特色開拓創新,以滿足觀眾日漸增長的審美追求?!段璧阜b設計》一書無論從理論綜述還是案例分析,都審時度勢進行了總結與概括,為未來舞蹈服裝設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是一本兼具學術指導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的優秀著作。
在進行服裝設計的時候要應用服裝造型的立體構成范疇,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應用美學方面的形式法則,將點、線、面和體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才能更好的形成完美的造型。點、線、面和體是分別獨立的因素,同時也是相互有關聯的整體。
1.1點
點在空間中起著標明位置的作用,具有注目、突出誘導視線的性格。點在空間中的不同位置及形態以及聚散變化都會引起人的不同視覺感受。點在空間中心位置時,可產生擴張、集中感;點在空間一側時,可產生不穩定的游移感;點在豎直排列能產生直向拉伸的苗條感;較多數目、大小不等的點作漸變的排列可產生立體感和視錯感;大小不同的點有序的排列可產生節奏韻律感。在服裝中小至紐扣、面料的圓點圖案,口袋、肩袢,大至裝飾品都可被視為一個可被感知的點,我們了解點的一些特性后,在服裝設計中恰當地運用點的功能,富有創意地改變點的位置、數量、排列形式、色彩以及材質的一些特征,就會產生出其不意的藝術效果。
1.2線
點的軌跡稱為線,它在空間中起連貫作用。線又分為直線和曲線兩大類,它具有長度、粗細、位置以及方向上的變化,不同特征的線給人們的感受不同,例如水平線平靜安定,曲線柔和圓滑,斜向直線具有方向感,同時改變線的長度可產生深度感,而改變線的粗細可以產生明暗效果等等。在服裝中線條可表現為外輪廓造型線、省道線、褶裥位線、裝飾線以及面料線條圖案等等。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可根據款式要求進行設計如正裝中多用直線條,休閑與運動裝多用斜線和曲線。另外,可根據設計對象的體態特點適時適度的運用線條取長補短。如身高較矮或腰粗的人在服裝上縱向分割,對于男士或肩窄的人可運用覆肩進行橫向拉伸產生視錯以達到理想的設計效果??傊?,服裝形態美的構成時刻顯露著線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1.3面
線的移動形成了面。具有二維空間性質,有平面和曲面之分。面又可根據線構成的形態分為方形、圓形、三角行、多邊形等等。不同形態的面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三角形具有不穩定感,偶然形具有隨意感活潑感等等。面與面的分割組合,以及面與面的重疊和旋轉會形成新的面,面的分割有以下幾種分割形式:直面分割、斜面分割、橫面分割、角面分割。在進行面的處理時要考慮到面與面的比例關系以及面的表現特征。
1.4體
體是由面與面的組合兒構成的,具有三維空間的概念。不同形態的體具有不同的個性,同時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體也將表現出不同的形態。體是自始至終貫穿于服裝設計中的基礎元素,設計者要樹立起完整的立體行的概念。一方面服裝設計要符合人體的形態以及運動時人體變化的需要,另一方通過對體的創意性設計也能使服裝別具風格。
2服裝設計的原則
2.1經濟實用原則
自從有服裝文化以來,人們在生活中要滿足的生存需求也是非常普通的,其中衣是非常重要的,服裝也慢慢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在物質不是非常豐富的年代,人們在生活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溫飽,其中溫指的就是人們在生活中指的是穿衣的必須性。服裝的主要作用就是要保證人體不會受到日曬雨淋,同時也可以起到御寒保暖的功能。服裝的出現也體現了社會文明的發展,對社會進步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服裝是人們在生活中穿著的必需品,它在使用的時候要滿足人們在各方面對其的需求,同時也要與服裝的目的性相吻合,服裝一定要在功能方面滿足人們對生活的基本要求,同時在功能方面也要做到可用性和可信賴性,服裝要在人們的物質承受能力范圍內,就是要滿足服裝物美價廉的要求,這樣能夠更好的體現服裝的經濟實用性原則。
2.2商品性原則
現在,服裝市場發展是非常好的,同時在流行性方面也是發展很好的,現在很多的服裝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可以更好的獲得企業的發展,很多的商家利用了各種營銷手段進行宣傳,這樣可以更好的退出企業的新產品,同時也能更好的刺激消費,讓消費者接受設計人員的設計產品,同時認同設計作品,這樣能夠更好的實現設計產品的商業效應。在進行服裝設計的時候,不僅僅要體現美學原則,同時也要對商品性原則不能忽視,這樣能夠更好的實現商品的社會認可,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能更好的滿足更多人的消費愿望,同時這也是現代服裝設計的理想目標和追求。
2.3藝術性原則
服裝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被被傳統文化所設定,是一種覆蓋在人體表層的特殊材質,同時也要滿足人們對美觀性的要求,這樣能夠更好的體現實用和藝術的要求。服裝設計的藝術原則是指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運用藝術元素,在服裝成品上更能體現視覺效果,同時要保證成品的藝術性,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在創造過程中更好的體現美學觀念和審美精神。消費者在穿著和使用服裝的時候要在視覺效果上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時也要更加的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因此在進行服裝設計的時候要更好的將消費者的藝術品味更好的體現,同時要使設計人員的創意得到更好的體現。在進行服裝設計的時候,要更加的將服裝的文化深度和內涵進行體現,這樣能夠更好的體現服裝的藝術性。
2.4合理性原則
現代服裝設計的合理性體現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面。自然科學是體現人的衛生、人體、生理方面的因素,設計時必須選擇適當的材料合乎人體結構和適合人體活動機能為前提,完善服裝對人體的保護和保健功能。社會科學表達的是社會規范如個性、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強調入與自然的統一性,掌握社會大眾審美要求和時代脈搏,合理地表達現代審美或傳統審美交融的范疇。服裝的高級需求是體現美觀、個性的藝術性和好用、舒適的效用性的合理協調。
3結語
關鍵詞:鼠標;腳用;簡便;經濟;
眾所周知,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可以找到許多方便上肢殘疾人群使用的產品用具,這其中就包括腳用鼠標。但是目前在市場上并沒有一款得到了推廣的腳用鼠標,究其原因,在于這畢竟是小眾產品,不適合批量生產,導致制作成本偏高,即使制作出了成品也難以得到推廣。本課題研究的裝置主要面向上肢殘疾人群,著眼于制造一種方便而經濟的輔助裝置來實現普通鼠標的腳用,相信這會給上肢殘疾人群使用電腦帶來方便。
二.裝置的結構設計與實施方式
2.1 裝置的結構
該腳用鼠標裝置主體部分由兩部分組成,下部是一個可以將普通鼠標固定于其中的盒體,盒體中主要還有一個可與鼠標滾輪直接接觸的滾輪,該滾輪的滾動可帶動鼠標滾輪的滾動。盒體上部有一帶有四個點擊觸桿的踏板由一個球鉸和若干復位彈簧固定在盒體上,踏板可以以球鉸為支點向任意方向自由轉動一定角度。當使用者用腳控制踏板左右轉動一定角度的時候,左右觸桿可直接點擊鼠標左右鍵,當踏板前后轉動的時候,前后觸桿可點觸式帶動盒體內的滾輪滾動從而實現鼠標滾輪滾動。盒體與踏板的材料采用硬質塑料或者鋼材,滾輪采用與鼠標內部滾輪類似的橡膠材料制成。該裝置的三維設計模型如圖1及圖2:
2.2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
將鼠標置于盒中剛好滾輪相接觸的地方,用固定螺釘頂住鼠標兩側加以固定,下方是是一個開孔,使鼠標底部直接與地下的鼠標墊接觸,當整個裝置由腳帶動時可以使鼠標得到控制。踏板由球鉸和支撐彈簧固定在盒體上,踏板的左右轉動可以帶動左右觸桿向下點擊鼠標左右鍵,其前后轉動可以帶動滾輪觸桿向下點觸滾輪,從而帶動鼠標滾輪轉動。當人腳踏上踏板并用綁帶固定時,就可以用腳來操作鼠標了。
2.3裝置的結構分析
2.3.1鼠標的滾軸方式
滾軸也稱為滾輪,是鼠標必配的功能鍵,其作用是實現各種擴展功能以及附加功能。在該腳用鼠標中它實現的功能如下:(1)實現翻頁功能在瀏覽網頁時,使用者利用踏板的前后轉動可以帶動滾輪觸桿向下點觸滾輪,從而帶動鼠標滾輪轉動,網頁即可上下翻動,免去了移動鼠標和點擊滾動條之苦,非常直觀易用,因而滾輪鼠標又有Internet鼠標之美譽。而且,在包括Microsoft Office在內等眾多編輯窗口和瀏覽窗口中進行編輯和瀏覽時,滾輪鍵也可以方便地取代滾動條實現上下翻動功能,特別是對大文檔的瀏覽編輯。
(2)快速取得最佳視圖除上述翻動功能外,滾輪鼠標的另一個顯著功能就是使用者在用腳按下Ctrl鍵時,利用踏板的前后轉動可以帶動滾輪觸桿向下點觸滾輪,從而帶動鼠標滾輪轉動,滾動滾輪可以方便地對許多窗口的顯示內容進行自由的縮放,從而得到最佳的視圖。配合鼠標驅動程序,鼠標滾軸還能實現更多的功能。
2.3.2 鼠標的定位技術
定位技術是指鼠標定位的方式,和鼠標的工作方式密切相關,使用者利用踏板的左右轉動可以帶動左右觸桿向下點擊鼠標左右鍵,從而實現定位。
2.3.3 鼠標的移動
使用者將腳套在圖中所示的吊帶上面,以地面為基準,可以實現鼠標整體的移動,從而來改變鼠標指針在屏幕上的位置。
裝置各部分材料的初選
3.1 外殼體材料的選擇
經過搜集網上資料和權衡以后,秉承著經濟耐用的原則,我們對裝置各部分組件進行了材料的初步選擇
對于裝置的外殼體,我們選擇了ABS工程塑料,即PC+ABS(工程塑料合金),在化學工業的中文名字叫塑料合金。之所以我們選擇了這種材料,主要是因為優良的綜合性能,有極好的沖擊強度、尺寸穩定性好。這對于需要有穩定尺寸的外殼是十分良好的材料。除此之外,這種材料既具有PC樹脂的優良耐熱耐候性、尺寸穩定性和耐沖擊性能,又具有ABS樹脂優良的加工流動性。它的成本較低,所以價格便宜。
3.2 踏板和接觸桿以及滾珠材料的選擇
對于踏板和接觸桿部分,我們選擇了聚丙烯,它無毒、無味,密度小,強度、剛度、硬度耐熱性均優于低壓聚乙烯,適于制作一般機械零件,耐腐蝕零件和絕緣零件。而踏板和接觸桿正是需要有強剛度強度的低密度材料,聚丙烯符合這個條件。
對于腳墊鼠標中的滾珠部分,我們選用了pc塑料外包橡膠,一方面可以減輕重量,另一方面又有彈性。
四.結論
經過本文的探究,我們已經論證的該腳用鼠標裝置的優越性與可行性,并初步確定了裝置的實施方案、尺寸以及各部件的材料。我們相信該裝置完整設計制造出來一定會有不錯的前景,這也是我們下一階段的工作目標。
參考文獻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太原030006)
摘要:以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為試驗處理,膜下溝灌(FP)為對照,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了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設施土壤理化性狀及蔬菜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定植后26~55 天,FG+H處理明顯提高了20 cm處地溫;定植后118~154 天,5、10、15、20、25 cm處地溫均低于FP。FG+H處理的表層土壤飽和導水率明顯提高,是FP 的2.2 倍。FG+H處理可明顯降低0~60 cm土壤硬度,而對土壤密度無明顯影響。FG+H處理0~2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含量比FP分別提高18.4%、47.6%、34.9%和20.9%,且明顯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態氮含量。FG+H處理相對FP 有緩解土壤酸化和鹽化的趨勢。FG+H處理番茄采收期相對FP 推遲約10 天左右,但FG+H處理番茄總產量相對FP 提高了19.9%。本研究結果表明,FG+H處理不僅明顯改善了設施土壤理化性狀,而且番茄產量也明顯提高。
關鍵詞 :日光溫室;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土壤理化性狀;蔬菜產量
中圖分類號:S153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500
0 引言
設施土壤是設施農業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1],隨著中國設施栽培面積的迅速擴大及栽培年限的增加,設施土壤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2]。連作障礙以及灌溉施肥是影響設施土壤環境的2 個因素,輪作倒茬是緩解連作障礙既經濟又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在實際生產中,受蔬菜市場影響以及經濟利益驅動,輪作倒茬難以實施,而傳統的灌溉施肥方式不僅造成水肥資源浪費,同時也導致了土壤養分失衡[3]、C/N 比失調[4]、次生鹽漬化[5]、酸化[6]等一系列問題,并且肥料種類對設施土壤pH和EC 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7]。因此,改變灌溉施肥方式可以達到改善設施土壤環境的目的。
水肥一體化是實現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精準的節水農業技術措施,灌溉時間、灌溉量及灌溉定額等技術參數對土壤pH、EC和全鹽含量有一定的影響[8],水肥一體化不僅可降低土壤硝態氮淋洗,提高氮肥利用率[9-10],而且也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11-12]。若水肥一體化與傳統開溝種植模式相結合,不僅會引起根系周邊土壤隨水流向溝底造成根系外露,而且也會降低養分利用率,高壟栽培與水肥一體化技術結合將會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已有研究證明,采用高壟模式種植大豆,不僅可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溫度,而且也提高了大豆的產量[13,14];露地種植馬鈴薯采用高壟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可以增加馬鈴薯產量,而且也可提高氮素利用率[15];尤秀娜等[16]在鹽堿地種植黃瓜時采用高壟栽培結合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改善了黃瓜品質,同時也起到淋洗鹽分的效果,使鹽堿土EC值降低了52%。
綜上所述,高壟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于露地生產,不僅能夠增加作物產量、提高氮素利用率,而且也能降低鹽堿土EC 含量,而設施土壤因長期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形成了特殊的生態環境,勢必導致土壤環境異與露地土壤以及鹽堿土。因此,該技術對設施土壤環境及蔬菜產量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為此,通過研究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設施土壤理化性狀及蔬菜產量的影響,以期完善該技術的研究內容,為設施蔬菜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概況
試驗地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南趙村,地處東經112°48′44″,北緯37°38′15″,屬溫暖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4℃,無霜期123 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45 mm。溫室土壤類型為石灰性褐土,其基本理化性狀見表1。
1.2 試驗材料與設計
溫室種植年限為3 年,供試蔬菜為番茄,品種為勞斯特,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是在種植行處建梯形高壟,下壟寬65~70 cm,上壟寬45~50 cm,壟高20 cm,壟上整平(如圖1 所示),番茄定植在壟上距邊緣5~10 cm 處,每行番茄鋪設1 條滴灌管,定植后25~30 天覆蓋地膜;以膜下溝灌(FP)為對照,種植行開溝,番茄定植與溝坡中上部,定植后25~30 天將地膜跨壟溝覆蓋,膜下溝內灌溉;高壟覆膜滴灌(FG+H)和膜下溝灌(FP)面積均為400 m2。
選擇株高20 cm 左右,6~7 片真葉的健壯番茄苗,于2010 年11 月6 日定植,2011 年5 月24 日拉秧。定植前每處理施腐熟優質雞糞48 t/hm2,有機肥養分含量為全氮(TN)24.69 g/kg,全磷(TP)4.03 g/kg,全鉀(TK)9.76g/kg。番茄生育期的養分輸入量及灌溉量見表2。
1.3 樣品采集及測定方法
番茄定植后,在FG+H和FP 區種植行的2 株中間安裝5、10、15、20、25 cm曲管直角地溫計1 組(每處理3 次重復),從定植后26 天開始,每天上午8:30—9:00記錄地溫。
番茄拉秧后,分別在FG+H和FP 處理區用鐵鍬挖60 cm土壤剖面(3 次重復),每10 cm為單位用硬度計(日本Daiki Rika Kogyo Co. Ltd.生產的Daiki A-1505)測定土壤硬度,避開土壤硬度測量點用環刀取樣測定土壤密度;另在各處理區選擇3個點位,用Hood IL-2700入滲儀(德國U GT GmbH)測定表層土壤飽和導水率。
每處理區另選3 條種植行,在每行的2 株中間用土鉆采集0~200 cm土壤剖面樣品,以20 cm為單位將土樣分開裝袋并標記,帶回室內風干后研磨過0.15 和2 mm篩,分析測定0~200 cm土壤NO3--N含量,0~20 cm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鉀(AK)、有機質(OM)、pH和EC。
NO3--N采用2 mol/L KCl浸提、三通道流動比色儀測定;全氮(TN)采用濃H2SO4消煮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測定;有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AK)采用1 mol/L NH4Ac 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有機質(OM)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土壤pH和EC 值按水土比為5:1 浸提,采用酸度計和電導儀測定。
進入采收期時,分別稱量每次各處理區番茄產量并做好記錄,按下列式(1)計算累計產量。
式中:Y:累計產量;i:第i 次采收產量;n:采收次數;ai:每次采收產量。
1.4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和Minitab 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地溫的影響
由圖2 可以看出,定植后26~59 天,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明顯提高了20 cm 處地溫,而5、10、15、25 cm 處地溫與膜下溝灌(FP)相近。隨著定植時間的延長,在定植后59~85 和110~115 天,出現了2次明顯的降溫過程,這主要是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所致,在此期間,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與膜下溝灌(FP)地溫相近且變化變化趨勢一致。定植后115~118 天,不同層次地溫迅速回升,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與膜下溝灌(FP)地溫回升幅度相近。定植后118~154 天,不同層次地溫均表現出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低于膜下溝灌(FP),這是受外界氣候回升的影響,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灌溉頻率相對增加所致。
2.2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土壤硬度和密度的影響
土壤硬度是指破碎土壤所受的阻力,硬度越大破土的阻力越大,作物根系生長的阻力越大。0~60 cm土壤硬度測定結果顯示(圖3),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相對膜下溝灌(FP)土壤硬度變化幅度較大,除了30 cm處23.2 kg/cm2與膜下溝灌(FP)24.8 kg/cm2無明顯差異外(P>0.05),其余層次的土壤硬度明顯低于FP(P<0.05)。
土壤密度是土壤物理性質的重要參數,與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及有機質含量有關,由圖3 可以看出,FG+H處理0~60 cm土壤密度的變化范圍1.4~1.6 g/cm3均高于FP 的1.3~1.5 g/cm3,但統計分析差異并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
2.3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土壤飽和導水率的影響
土壤飽和導水率是指土壤中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滿時,單位水勢梯度下,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水量,是反映土壤飽和滲透性能的物理性質之一。其數值越大,表明土壤的滲透性能越好。由圖4 可知,FG+H 處理的表層土壤飽和導水率40 mm/h 顯著高于FP處理18 mm/h(P<0.05),說明FG+H 處理明顯增加了土壤的滲透性能,這與閆映宇等[1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2.4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土壤剖面硝態氮分布的影響
由圖5可以看出,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0~200 cm土壤剖面NO3--N含量高峰值出現在100 cm處33.9 mg/kg,膜下溝灌(FP)出現在180 cm處192.7 mg/kg,與定植前(基礎土)相比,FG+H和FP 不同層次NO3--N含量均高于定植前,但統計分析顯示,FG+H處理與定植前無明顯差異(P>0.05),FP與定植前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硝態氮淋洗與灌溉方式、灌溉量、氮素施用量以及土壤質地等因素有關。由灌溉量和氮素輸入量可知(表2),番茄整個生育期,FP 累計灌溉量3360 t/hm2是FG+H 處理2160 t/hm2 的1.6 倍,FP 氮素累計輸入量638 t/hm2是FG+H處理308 t/hm2的2.1 倍,這可能是FP處理0~200 cm 土壤剖面硝態氮含量明顯高于FG+H的重要原因。
2.5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土壤養分及pH、EC的影響
由表3 可知,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0~20 cm 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鉀(AK)、有機質(OM)含量,相對膜下溝灌(FP)分別提高18.4%、47.6%、34.9%、20.9%,統計分析顯示,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土壤pH高于膜下溝灌(FP)0.04 個單位(P>0.05);EC 值相對FP降低了19.1%(P>0.05)。
2.6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番茄產量的影響
由圖6 可以看出,在定植后136 天時,膜下溝灌(FP)處理番茄進入采收期,相對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處理(FG+H)番茄采收期的146 天提前約10 天左右。在定植后136~161 天,FP 處理番茄產量高于FG+H處理,定植后161 天至拉秧,FG+H 處理番茄產量高于FP。就總產量而言,FG + H 處理番茄總產量190119.1 kg/hm2顯著高于膜下溝灌(FP)158577.7 kg/hm2(P<0.05),總產量相對提高了19.9%。
3 結論與討論
土壤溫度受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如耕作方式、灌溉方式、作物種類、天氣以及土壤類型等[18],當作物種類、氣候條件和土壤質地條件一致時,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則成為影響土壤溫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定植后26~59 天,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處理(FG+H)相對膜下溝灌(FP)明顯提高了20 cm 處的土壤溫度,而這段時期正處于設施蔬菜根系生長階段,從而有助于培養壯苗,為抵御低溫脅迫和提高產量奠定基礎;由于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處理(FG+H)每次灌溉量均低于膜下溝灌(FP),隨著外界氣溫的逐步回升,土壤蒸發量加大,因此,必須增加FG+H處理的灌溉頻率才能滿足作物的生長,所以,在番茄生長后期(定植后118~154 天),不同層次土壤溫度均表現出FG+H處理低于FP。
土壤硬度和密度均會影響作物根系生長,土壤硬度達到1.5 MPa 即15 kg/cm2時(1 MPa 相當于每平方厘米面積上的承受壓力為10 kg),能促進甜菜側根系生長[19],當土壤強度達2.5 MPa即25 kg/cm2時,根的生長完全被抑制[20],并且在同一生育期,緊實土壤(密度為1.55 g/cm3)相對疏松土壤(1.25 g/cm3)有利于激發黃瓜根系加粗生長[21]。本研究中FG+H處理0~60 cm 土壤硬度變化范圍在18.3~23.2 kg/cm2,FP 在23.5~24.8 kg/cm2,且FG+H處理0~60 cm 土壤密度在1.39~1.6 g/cm3的變化范圍略高于FP 的1.31~1.56 g/cm3,因此,FG+H 處理相對FP 是否有利于激發作物根系生長,還需作進一步的相關研究。
影響土壤飽和導水率的因素包括土壤水分特性、質地、土壤結構、土壤中陽離子組成與含量、土溫、有機質含量、土地利用方式等[17],本研究結果顯示,FG+H處理的表層土壤飽和導水率顯著高于FP對照,其原因需作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硝態氮是植物能夠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性氮素,不易被土壤膠體所吸附,易隨水移動[9]。FG+H處理相對FP 在低灌溉量和低氮素輸入量的基礎上,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態氮含量,該研究結果與前人[9,12,15]研究結果相同。雖然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的肥料施用量低于膜下溝灌(FP),但收獲后的土壤養分含量較高與膜下溝灌(FP),因此,在采用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時,還需合理施用肥料用量。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對0~20 cm 土壤pH和EC 值雖然無明顯影響,但相對膜下溝灌(FP)有降低土壤酸化和鹽化的風險。
對番茄產量的研究結果顯示,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FG+H)處理的番茄采收期相對FP 推遲約10 天左右,但在定植后161 天至拉秧,FG+H處理的番茄產量始終高于FP,最終,FG+H處理番茄總產量相對FP 提高了19.9%。因此在實際生產中,采用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可適當選擇定植時間,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相對膜下溝灌(FP)明顯改善了設施土壤的溫度、硬度和入滲性能,降低了硝態氮的淋洗,同時番茄產量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乃明,常曉冰,秦太峰.設施農業土壤特性與改良[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6-10.
[2] 史靜,張乃明,包立.中國設施農業土壤質量退化特征與調控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7):787-794.
[3] 王立革,王勁松,焦曉燕,等.山西南部日光節能溫室土壤化學特征及其相關性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2011,26(5):218-221.
[4] 吳忠紅,周建斌.山西設施栽培條件下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規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5):136-140.
[5] 陳碧華,楊和連,李亞靈,等.不同種植年限大棚菜田土壤水溶性鹽分的變化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12,26(1):241-245.
[6] 周德平,褚長彬,劉芳芳,等.種植年限對設施蘆筍土壤理化性狀、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2,18(2):459-466.
[7] 李海云,王秀峰.不同陰離子化肥對設施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2(4):126-128.
[8] 張玉龍.保護地土壤水分管理及其土壤退化防治技術研究進展與展望[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4,35(5-6):378- 382.
[9] 韋彥,孫麗萍,王樹忠,等.灌溉方式對溫室黃瓜灌溉水分配及硝態氮運移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8):67-72.
[10] 呂謀超,蔡煥杰,黃修橋.同步滴灌施肥條件下根際土壤水氮分布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8,27(3):24-27.
[11] Ayars J E, Phene C J, Hutmacher R B, et al.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of row crops: a review of 15 years of research at the Water Management Research Laboratory[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1999,42(1):1-27.
[12] 聶斌,李文剛,江麗華,等.不同灌溉方式對設施番茄土壤剖面硝態氮分布及灌溉水分效率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102-107.
[13] 劉麗君,馬秀峰,喬棟,等.大豆高壟平臺土壤生態環境動態變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0,31(3):215-220.
[14] 孟英,劉麗君,祖偉,等.三江平原低濕地大豆“高壟平臺”土壤溫度的動態變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2(3):11-13.
[15] 井濤,樊明壽,周登博,等.滴灌施氮對高壟覆膜馬鈴薯產量、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態氮累積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2,18(3):654-661.
[16] 尤秀娜,卜崇興,賈永霞,等.高壟覆膜滴灌全價營養液對次生鹽堿地種植黃瓜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09,25(3):51-53.
[17] 閆映宇,林新慧.灌溉方式對土壤水分運動參數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60-165.
[18] 陳新明,劉立庫.不同灌溉方式下番茄根系層土壤溫度分布特征[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3,24(5):101-105.
[19] 張春峰,劉峰,祖元剛,等.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物理性質及甜菜生長的影響[J].農學學報,2013,3(04):13-18
必須強調理論課程之間的滲透與銜接、融合,實現教學內容多位一體化
核心課程、拓展課程及銜接課程相互關聯、承接、遞進,將其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體現能更好得保證教學效果。可以通過大綱制定、教師研討、課組交流、學期排課、聯合授課等多種形式得以實現。主要課程的融合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服裝設計的知識素質方面?;局R課程中教學內容的設置無不服務于服裝設計專業兩大主干課程《服裝造型設計》、《服裝畫技法》,也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服裝設計的基本素質:造型表現及造型設計,同時造型表現的根本目的又是造型設計。
按具體課程來講,《服裝素描與速寫》旨在服裝人體繪畫技巧的掌握,《色彩構成及服裝色彩》重在學習服裝色彩的搭配知識,《圖案基礎》強調圖案的設計能力,《服裝材料應用》可以促進對服裝面料質感及性能的把握,《色彩寫生》可以加強學生的審美意識。而以上這些課程都是為了培養服裝設計的基礎素質,是為主干課程《服裝畫技法》的學習打好基礎,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服裝畫繪畫的基本技法及技巧,也就是具有了充分的服裝造型表現的能力,才能為主干課程《服裝造型設計》的教學做好鋪墊,最終培養學生服裝設計的專業技能。
2.服裝設計的過程方面。服裝設計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即服裝造型設計、服裝結構設計及服裝工藝制作階段。體現這三個階段的三大課程《服裝造型設計》、《服裝結構設計》和《服裝工藝制作》(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具有服裝設計師素質的主干課程,其他各門課程均圍繞此設置,層層遞進,互為手段,相互關聯,相互促進。
服裝設計的第一階段,涉及的課程主要是《服裝造型設計》,服裝造型設計的實現是依托于《服裝畫技法》和《服裝款式工程制圖》,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出服裝的款式造型;服裝設計的第二階段,涉及的課程主要是《服裝結構設計》,有《服裝CAD》與之相輔,將第一階段設計的款式進行結構分析并打版;服裝設計的最后階段,主要是服裝實物的最后實現,相關的課程主要是《服裝工藝制作》及《服裝設計崗位實操》。
強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交互融合
1.以課內實踐的形式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融合。在改革過程中,將這一特色突出體現在新的教學計劃和大綱制定中,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授課、示范講解、學生實踐、個別輔導、集中講評等方式來進行,將各種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中,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有些課程將課堂直接搬進實訓室,淡化教室和實習實訓室的界線,堅持教、學、做合一。比如《服裝造型設計》課上,學生在進行創作實踐時可以隨時翻查各種影像、平面資料,隨時取得教師的指導,多次修正,保證完成最理想的設計效果;《服裝結構設計》課上在教師講授示范后,學生馬上動手操作,制作1∶1樣版,并配合工藝制作,體會服裝結構設計的原理、內涵。《色彩》課在講解時對照擺放靜物,使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色彩的空間關系,有助于繪畫能力的提高;在《立體裁剪》課程教學中,教師直接在講臺上邊操作邊講解,同時學生在下面隨之練習,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服裝CAD》在上課時采用講解示范一部分內容,馬上讓學生隨機操作的形式,改變了過去集中講課,另外集中上機的方式。
2.強調實踐教學三個階段不同課程實踐之間的連續性。集中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課內實踐教學交互相融合,互為依托:在藝術基礎實訓室中完成了《服裝素描與速寫》、《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及服裝色彩》課程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質,強化了空間感受能力、服裝面料質感的塑造能力及造型表現能力,為服裝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服裝畫技法》、《服裝造型》課程教學以后會將學生的實踐設計在《photoshop》 、《corelrdraw》課程教學時的上機實踐中再度以電腦繪畫效果圖的形式表現出來,然后通過《服裝結構》課程實踐及《服裝CAD》上機實踐實現手工、電腦打版制圖,同時,也可以以立體裁剪的方式進行,最后在《服裝工藝制作》集中實踐時,完成作品制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工藝操作能力的實踐貫穿于每個學期,使學生以實踐為主體,各任課教師全程參于指導,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為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而努力。
服裝專業工作室是將理論與實踐教學成果推向市場的有效載體
服裝專業工作室應配備圖形工作站、手提電腦、數字化儀、專業裁床(切割機)、繪圖儀、彩色激光打印機、數碼相機、專業設計軟件等,是模擬服裝企業設計室、樣品室的仿真實訓環境,是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融合及理論與實踐教學成果得以實施的有效載體。
1.將師生的優秀成果推向市場。在每一門理論及實踐課程教學后,擔任課程教學的教師在專業工作室中組織學生將所有的優秀作品,通過數碼拍攝、掃描等手段以電子圖片(文案)的形式記錄,保存,并從中擇優選取一部分輸出或深入實施。比如從《服裝造型》課學生作品中,選出款式構思新穎、順應流行趨勢,有較強可行性的設計,以自愿報名的方式由本作品作者充當負責人組成課題小組,對設計重新審定,利用專業工作室的設備,在教師的指導下,電腦打版,裁切樣版,由立裁室及工藝室配合,制作成標準號型的樣衣,由此體現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產生的作品成為學校向企業推銷學生的有效憑證,并且有許多好的作品符合某些服裝企業的市場定位而被訂單或者參加國內國際服裝賽事獲得獎項。
服裝設計就是時尚設計。設計師所做的工作不僅僅是做一件能夠遮體的“布衣”,而是一件讓穿著者從內心感到振奮的“華服”。從務虛的層面上闡述:我們要設計的不是服裝產品,而是引領風尚潮流的服裝新精神。服裝設計這一概念,其歷史并不久遠,僅僅產生在18世紀中葉歐洲的產業革命之后。在此之前,所有的手工藝是沒有單獨設計意識的,而真正意義上的服裝設計,誕生于19世紀中葉。在漫長的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服裝變化總是有著明顯的自身文化特征和造型、色彩、工藝特征,服裝設計發展史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正確對待“繼承與發揚”、“批判與吸收”,“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要弘揚古老中華民族優秀的服裝文化,又要學習全人類服裝文化的寶貴經驗。所以在服裝設計的教育教學模式方面,一定要有創新,通過對各個時期、不同地域服裝的發展特點的了解,認識服裝發展變化的規律,開拓視野,提高修養,增強對服裝發展趨勢的分析和預測能力的培養。
二、服裝設計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構建
1、服裝設計課程的創新模式
服裝設計課程在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服裝設計發展史以及服裝造型設計基礎的學習,服裝設計課程一定要有獨特的創新模式。為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以致用,特別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做到“產學結合”,許多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已經走向了工作崗位,與時代接軌,設計并研發了一系列的新服裝,這種好的案例可以運用到教學中去,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帶動學習積極性,更好地進行服裝設計方面的創作,因為服裝設計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一個好的服裝設計直接直接體現了創作者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
2、學生個體發展興趣培養模式
每個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既要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又要發揮個體作用,突出服裝設計的獨特性,服裝設計的創新理念與學生自身的設計理念也是分不開的,從學生的心里上進行單獨的輔導和關心,從而發展學生的個體性,采取興趣培養模式,使學生具備獨特的思考精神和能力,典型的創造性設計思維是從事服裝設計要重點研究的內容之一,發揮學生特長,使服裝設計教育教學有創新的培養模式。
3、發展“工學交替”“產學結合”的一條龍學習模式
學校近幾年大力支持各專業的“工學交替”模式,使學生邊實踐邊學習理論,效果非常突出,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根據這一特點,服裝設計也應“產學結合”,從設計效果圖,到面料設計與選擇,到設計成衣一體化,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多參與社會實踐,投入部分時間到企業中去,提高社會實踐教學能力,在發展服裝設計教育教學方面,能有較好的社會基礎,因為服裝設計是與時俱進的,服裝的設計直接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和地區內的人們對服裝的款式、色彩、面料及著裝方式的崇尚和追求,并使這種局部的著裝方式通過竟相模仿和傳播而形成一種逐步擴大性的社會風潮,隨著現代服裝文化的發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均在不斷地吸取彼此的精華,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文化體系。
三、服裝設計的教育教學創新模式迫在眉睫
如果說對創造性設計思維的研究如要解決服裝設計的思維方式的問題,更注重對服裝設計師在創意思維方法上的引導;那么,對創新設計靈感捕捉問題的研究則主要體現在對服裝設計靈感闡發的渠道、規律和方法的探索上,更關注有效獲取服裝創新設計靈感的方法、過程與結果。服裝設計的教育教學創新模式迫在眉睫,不能一成不變,特別是靈感是中客觀存在的東西,但它漂浮不定,其顯現與捕捉的過程帶有許多偶然和不可思議的成分,所以,它總是以披著神秘面紗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不過,積累、養性、思考、探索是服裝設計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用方法引導的,這樣才能使服裝設計教育教學有更好的設計靈感和發展。
四、結束語
一、古裝影視劇中服裝設計的原則與特點
作為一門敘事性很強的表演藝術,使影視表演中對服裝的設計產生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元素的特征,如創意性、虛擬性、戲劇性等,這些特征體現在影視劇中的各個環節。對于古裝影視作品中的服裝來說,這些特征體現得更為明顯,特別是虛擬性和創意性相對現實影視劇更加忽略了實用性。虛擬性體現在可以將古裝影視作品中的歷史背景和身份地位更好詮釋出來,與現實社會區別和比較,讓觀眾更具心靈感受,同時,再現歷史不等同于對歷史的復制,在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設計上不應該拘泥于歷史發生的真實性,而更應該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對其創作和升華,時時引入創新的元素,正確運用創新的思維貫穿于對古裝設計的操作中。與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的古裝劇在服裝的設計上增添了新的創作特色,一方面,在色彩、面料和造型上都帶有濃重的象征性意味,注重色彩的綺麗和視覺完美,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震撼感受。另一方面,服裝采取夸張式的造型和意境的渲染,一般在歷史服飾造型和色彩的基礎上,更加夸大對古裝設計以突出服飾的亮點,在設計中刻意加入舞蹈等元素作為襯托,表現舞臺效果和特殊意境。所以,21 世紀的中國古裝電影是對藝術造型的把握和藝術美感追求的完美結合,把握古裝影視劇中服裝的運用特點是古裝影視作品中服裝設計和創作思路的基本原則。
二、古裝影視劇服裝設計中的虛實體現
古裝影視劇服裝設計所追求的是一種 “出之貴實,用之貴虛”的理念, “實”是為了把歷史和自然真實表現出來,“虛”是為了增強古裝影視劇中的藝術感染力,虛實結合營造出最佳影視效果。即對藝術形象的創作和塑造不僅僅受制于原型,而應靈活自由展現藝術形象的豐滿充盈,從而完成影視劇中各個因素的塑造,并在把歷史和時尚融為一體的基礎上用一種新的視覺表達方式體現古典美,從各方面的創作素材比如古籍、文物等,發掘傳統文化的本質,尋找更大的發揮空間,這也是體現出 “實”的部分。
在影視劇 《赤壁》《無極》《夜宴》等劇作中都有體現,比如電視劇 《水滸傳》劇中的人物服裝設計,創作靈感主要來自于宋朝的繪畫、浮雕以及瓷器等,以歷史遺留下的痕跡設計出梁山好漢的各種服飾,特別是水軍的幾種服飾是從 《清明上河圖》中挑擔人身上得到的靈感,由此設計出阮氏兄弟身著的衣物特點。
在以 “實”的基礎上,合理運用 “虛”的設計理念,使古裝劇不僅符合歷史真實情況,而且適合當代人的審美認知,服裝設計師在創作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揮和演繹,古典和前衛兩者兼具。比如在 《大明宮詞》一劇中,唐代鮮明的服裝特點被演繹得淋漓盡致,整個劇中服裝設計在整體上表現歷史上唐代的鼎盛狀態,衣物在細節的設計上尤為突出,如半胸式拖地長裙、領口寬闊并有弧度、顏色艷麗多變等,給人以富貴飄逸的感覺。 “虛”在此被很好地體現出來,即在原汁原味的模擬之中透露出浪漫主義的情調,這無形中給歷史增添了新的現代元素。
再比如影視作品 《亂》中服裝色彩的大膽和鮮艷象征了一種地位和權力,而 《英雄》里服裝色彩的設計隨著人物的情緒和命運而變化,設計者巧妙運用這種服飾顏色的反差區分人物之間的關系和步調。在當今古裝電影的服裝設計中,虛實的結合運用不僅帶給人們美好的視覺感受,而且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三、古裝影視劇服裝設計中的意境美表達
一直以來,中國的古裝影視劇中對服裝設計的精神內涵總體表現為一種內在的潛在的意境之美,這也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關鍵的部分,服裝作為每個時期每個階段的文化存在形式,隨時在向人們傳達著有關歷史、社會、政治以及宗教、藝術等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無一不傳達著真實的感情流露,有無形和有形之分,而無形的藝術認知感覺便被稱為意境,它是情景統一的產物。從審美的情趣和藝術技巧都可以給人以美的感受和共鳴,拿 《紅樓夢》一劇來說,劇中人物的服飾同形象都具備傳統意義上的審美意境,主人公賈寶玉的衣著服飾非常鮮明體現了情與景的融合,從不同場合的服飾到服裝材質的變化以及配飾都很好刻畫出人物的政治背景和歷史環境。賈寶玉過于華麗的裝飾也體現出這個人物的女性化特點,給人以柔美形象的感覺,從另一個層面上講,對賈寶玉服裝的設計也向人們表達出一種風格意境,他的服飾具有濃厚的生活根據,是被提煉出的藝術化的形象代表,因此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美的視覺感受。
從審美的角度和服飾文化來說,中國古裝影視作品中的服裝設計除了在設計形式和色彩程度上給人以美的視覺感受,還可以使人們產生很多關于美的聯想和感知,給人們以視覺上和心理上的愉悅?!读鹤!?《倩女幽魂》都體現出影視服裝的華麗和暗示,使主體與客體結合即達到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如 《紅樓夢》劇中寶釵戲蝶一幕,服飾在這里起到了調節的作用,因為此刻的寶釵與之前形象格格不入,質樸、自然的服裝使得人物的形象并沒有違背之前的定型,而是與當時的環境和人物心理更為貼切,短暫的歡樂卻又是為了反襯黛玉葬花的悲涼之感,這種哀樂共鳴的手法更突出了悲的主題。不同的審美形象在不同的環境里被服裝設計的襯托表現得渾然天成,這便是古裝劇中服裝設計帶給我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美感,即便是西方,在藝術原理和意境的表達方向也是同步的,只是不同文化氛圍罷了,在我國古裝影視劇中,服裝設計所表現出來的傳統文化使我們更客觀地看到中國國際化的發展和趨勢。
四、古裝影視劇服裝設計與表現人物性格特征之間的關系
由于當代審美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利用原有的傳統服裝思維和服裝材料對古裝影視劇進行設計,已經束縛了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和古裝影視的發展?!队⑿邸?《大明宮詞》眾多影片在原有的基礎上對這些方面進行再次設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體現出來,服裝材料的再次改造可以使古裝影視劇的服裝與現代服裝差別更明顯,古裝劇對于服裝的要求更習慣于展現夸張和創意的特點。在古裝影視服裝上加入銀絲、亮片等有光澤的飾物,使其更加精美華麗,更具現代色澤,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裝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 《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劇中,在服裝上參考唐代的面料式樣,將金色大量奢華地應用到服裝的設計上,襯托出唐代皇宮貴族的奢華和高貴。此外,服裝上圖案的設計和位置也對表現人物性格特點起到一定的影響。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圖案一般以許多不同形式的配飾放在領口、裙擺等部位,這些邊緣部位甚至整個衣身運用了大量的圖案,圖案運用的不同部位可以突出視覺的重點和加強服裝線條輪廓。不僅表現出人物的氣質和地位,而且可以起到聚焦的裝飾性用途,圖案內容的選擇在古裝影視作品中也具有一定的標識作用。例如古代表現文人墨客一般將書法或者儒雅的動植物應用到服裝的設計中,可以充分表現其文質典雅的氣質情懷,而一般以花朵的裝飾圖案表現人物活潑、灑脫的性格特征。
五、我國古裝影視服裝設計的發展和前景
總而言之,古裝影視服裝設計的進步和發展在今后的路途上還有待努力,需要不斷從創作和實踐的過程中尋找和探索,從而增強其藝術修養和審美內涵,為在影視行業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繼續奮斗。主要趨勢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服裝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被大眾平民化的趨勢所替代,體現了社會文明成果的共享,如今的古裝影視以其自身的特點與現代社會互相融合滲透,并引導和誘發了現代服裝的流行和演變,也成為人們效仿的參考。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現身著傳統服裝風格的人們,傳統服飾設計在現代文化中被日益改變,并將隨著古裝影視作品的發展而越發國際化。另一方面,要了解古裝影視中服裝設計的真正內涵,不應僅僅局限于對某一作品的評價和欣賞,也不能只看到片面的創作和設計,將來的古裝影視服裝的設計會更加高效創新,應形成一種適合自己的獨特風格,迎合國際時裝模式之下的產業發展。逐漸促進設計形成自身的品牌優勢,并在一定程度上發展為現代流行服裝及相關產品的設計文化,使古裝影視中的服裝設計成為媒體行業重要的組成因素。此外,在一定環境下可以對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進行收藏和拍賣,增加影視產業的附加值,使那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延續它帶給社會的深遠影響,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影視產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
論文摘要:中國服飾藝術能夠在世界時尚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樹立本民族品牌,離不開中國歷史大背景?!懊褡宓木褪菄H的”,沒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服裝是沒有根的服裝。中國傳統藝術成為了服裝設計中需要不斷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鮮的靈感血液。如何認識這一點,并準確的將博大的傳統藝術精髓植入到現代服飾中。并有效結合成為整體,是我們將要研究的課題和任務。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被忽略的傳統民族藝術也逐漸成為藝術工作者表現形式的主流。對于服裝設計教育來說,從上世紀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國際的’舊號,也從未像今天這般為我們所感同身受。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如何將傳統民族藝術更好地融人服裝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去,也成為高等院校進行服裝藝術設計教學所面臨的課題之一。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將傳統民族藝術與實際應用完美結合,積極吸收新的藝術元素并加以創新是服裝設計從業者應認真對待的任務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的源流追溯起來是一部渙渙長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衣冠中華”譜寫了絢爛的服飾寶典。在經歷了“西服東漸”的沖擊之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其服飾的文化歸屬感在國人心目中也表現的愈來愈強烈。
在今天的服裝藝術教學與創作中,民族化與時代化之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傳承與創新之間,它們枝蔓纏繞的關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WWw.133229.CoM時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無論在哪種文化之中,時代感的強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標志,服飾文化也不能例外。作為一名服裝教育工作者,將傳統民族藝術植人服裝設計教學實踐中,以民族傳統為基礎,面向時代,以現代服飾設計為目的,成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一、注重傳統藝術的發掘與借鑒,力求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它們共同構建成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輝煌的藝術成就,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我們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成就,也有著不足之處。我們應該用批判的態度進行選擇,有機把握傳統藝術文化中的“利”與“弊”,以便于汲取并傳承傳統藝術中的精華。今天,許多傳統藝術面臨湮滅的尷尬,許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甚至失傳。我們今天的學習與繼承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民族藝術的挽救,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像我國古代的繹絲工藝,由于其工藝精繁、對工人素質要求高,時間花費多,見效慢,其有些技藝在建國后慢慢消失,不過,這種技藝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傳承了下來,現在的日本仍保留著從隋唐時期傳人的“本繹絲”及“引金箔腰帶”技藝。今天,這項在中國失傳的技藝在兩國的文化交流中輾轉回到中國。這不由得我們不警醒—不要讓老祖宗的好東西敗在我們手中。
二、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們要做到將傳統藝術很好地植人服裝設計教育中,首先我們要將傳統民族藝術與現代服飾有機結合,它們應成為互為包容、相互協調的統一體。他們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對立。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引導學生深人了解傳統藝術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傳統藝術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嫁接與借鑒。摒棄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膚淺模仿,注重挖掘傳統藝術精髓中認識傳統藝術的文化土壤及歷史屬性,學會在服裝設計的學習中把握和體現傳統藝術的文化脈絡。在當今的服裝設計界,中堅設計力量對此有了很深的體會,并將傳統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融人作為開啟世界時尚大門的金匙。
其次要重視地域文化,促進服裝創新??v觀服裝的歷史發展,也是一部時代變遷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文明發展的腳步,同時反映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水平、文化水準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由于自然條件(種族、地理、氣候)、精神狀態(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環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性服裝文化。其服裝以外的藝術形勢也強烈的表現出這一特征。
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們簡單總結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國傳統民族藝術講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滿的內容居多,往往通過圖案及圖案的形式來完成。這是我們祖先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創作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完美的將吉祥與圖案結合在了一起,代表著傳統的民俗民情。
吉祥圖案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內涵與意義,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報平安”,“五福(蝠)臨門”等等?!褒垺北灰暈橹腥A民族的圖騰,代表奮進、勇敢、尊貴與威武。這些吉祥圖案以其寓意被用于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不論是雕刻還是瓷器裝飾,不論是剪紙還是染織,千百年來這些帶有美好寓意的圖案被賦予了生命與靈性,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成為了設計師們表現的法寶之一,新銳設計師祁剛為影星高圓圓精心設計的“喜上眉梢”驚艷戛納,以民族傳統吉祥圖案傳遞著特有的中國文化。
2.圖案植人方式
中國傳統圖案的歷史由來已久,中國文化從開始就認識并強調紋飾的作用。我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變幻無窮、風格各異的傳統圖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各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許多傳統圖案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經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裝設計中,將具有傳統藝術形式的圖案與現代服裝相結合,成為設計師們常用的設計手段,傳統圖案在服飾中的巧妙植人,成為時尚與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傳統圖案在植人服裝設計中時,要注重圖案與服裝結合的形式美感,形態與功能的關系、形態與材料以及工藝的關系,這樣才能將傳統圖案與服裝完美結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對服裝文化內涵的診釋。
在具體的圖案植人時,首先要考慮到地域性、時代性,才能在選題、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的把握上做到嚴謹、準確,有特色;其次要考慮到傳統圖案的創新,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試驗性創作,得到新的啟發,獲得創新靈感,給古老的藝術注人新的生命與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確立了自己的色彩結構。形成了屬于中國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傳統藝術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藝術形式比比皆是。傳統鍍金工藝中的“婆金”、“描金”,婦女妝容中的“花黃”,紡織工藝中的“撒花”等在引發后人無限遐想的同時,也為我們揭示古人對色彩的種種喜好,甚至今天國際上以“中國紅”這一對紅色的命名來顯示中國人對這以色彩的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