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愛國英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巾幗英雄;愛國主義;傳播與接受
楊家將的故事從宋代開始就已經家喻戶曉了。早在北宋歐陽修的《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就提到:“(楊業、延昭)父子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在楊家將故事不斷地流傳、被傳播的過程中,最能吸引人們眼球的便是自明代小說《楊家府演義》問世以后,以佘太君、穆桂英為代表的楊門女將的故事。這些巾幗英雄身上體現出的男兒般馳騁沙場、誓死捍衛大宋江山的愛國精神,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吟唱。每到國家民族遇到危機時,楊門女將的救國事跡、愛國行為便給愛國志士以極大的鼓勵。今天,這種精神仍在不斷地被傳播。2011年11月18日在全國上映的由陳勛奇導演的《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便再次體現了將楊門女將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現代的延續,影片中楊門女將的巾幗英雄形象也被賦予了更新的內涵。
顧全大局、英勇犧牲、一心為國為民的愛國精神是楊門女將故事得以千古傳誦的精髓所在。電影在接受小說中楊家將愛國主義主題的同時,為了更好地彰顯與傳播楊門女將的愛國主義,重新設置了楊門女將出征的時間、背景、人物及矛盾沖突。
一、出征時間、背景的重新設置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選取了最能體現楊門女將陽剛之美及愛國之情的“十二寡婦征西”這一情節。但是小說中“十二寡婦征西”的時間是宋神宗年間,出征的背景是楊文廣在白石關戰役中被敵軍圍困,而此時朝廷奸臣還陷害楊家,宋神宗聽信讒言,將楊家男女老少綁縛到朝廷,楊家女眷認為這是對楊家莫大的羞辱,在“朝廷聽信讒言,不肯矜恤楊家,動輒全家抄斬,亦不須領朝廷兵”的情況下,楊宣娘打算聚集家兵與滿堂春等人去救兄弟楊文廣,保衛大宋江山。此時的穆桂英早已去世,楊文廣也已不再年輕,是一名老將軍了。電影卻將出征的時間重新設置為宋仁宗年間,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等人都還在世,由于朝中救兵不至,傳來大宋軍全軍覆沒、楊宗保慘死的消息,在明知朝中奸臣想要趁此剪除楊家力量的情勢下,穆桂英強忍喪夫之痛,披掛上陣,帶領楊家遺孀,奔赴戰場,同其他楊門女將英勇殺敵,保家衛國,血灑疆場。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在穆桂英保護下的稚氣少年,朝廷將帥印交給了楊文廣。
二、不同的出征女性
由于出征的時間、背景不同,便使電影和小說中出征女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小說中出征的女將是楊宣娘、滿堂春、鄒夫人、孟四嫂、董夫人、周氏女、楊秋菊、耿氏女、馬夫人、白夫人、劉八姐、殷九娘,書中描述說:“此十二女俱寡婦也。”這些女性多是楊文廣的父輩或同輩,她們是自發自愿地領楊家軍前征戰場。而電影中出征女將是楊家四代女性,由楊文廣掛帥,帶領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楊大娘直到楊八姐、楊九妹十二位主要女將,燒火丫頭楊排風等女性也加入跨馬出征的隊伍中。她們被奸臣所迫,帶著強烈的悲痛去征討西夏,盡管這樣,她們依然舍生忘死,為國而戰。
電影將出征時間、背景及出征女將重新設置,用意極深。將楊家最有實力、最機智、勇敢、善戰的四代女將集于一堂,更有利于表現楊家女性的力量及楊家風貌。在幾代楊門女將中佘太君是巾幗英雄的領帥。早在楊繼業效忠漢主時,在漢主被宋軍圍困,無人能救,嚇得瑟瑟發抖時,是令婆及時趕到救駕。令婆作為女性,堅毅勇敢地保護了作為男性的漢主;柴郡主身懷絕技,助破青龍陣中;穆桂英更是勇智超群,在大破天門陣中立下汗馬功勞;楊八娘、楊九妹與楊六郎一起在與欲乘新君初嗣之機進犯中原的遼軍對陣中大敗遼軍。
對四代女性強強聯合的設置,使影片更能吸引觀眾,使電影更顯張力,更能深化這些有陽剛之氣的巾幗英雄的愛國主題。她們為國浴血奮戰,為國拼搏,恰能說明楊家“一堂忠義”“滿門忠烈”的思想不僅體現在男性身上,更在這些女性身上體現出來。在楊家年長的男性前赴后繼地為國捐軀后,救國的任務就落在這幾代寡婦身上,面對失去丈夫、失去親人的痛苦,她們并未顯出半點柔弱、并未意志消沉,而是在痛苦中勇于承擔起這份保家衛國的責任,這是在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家族都未曾有過的現象。
三、細節的追加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是燒火丫頭楊排風為了能在戰場上全力以赴,奮力砍殺敵兵,剃去自己的頭發。在這看似幼稚,甚至有點可笑的情節中,更能彰顯出愛國之心滲透在楊家的每個角落,即使一個地位不高的丫環在國難當頭時也甘愿奉獻自己的力量。在她的感召下,其他丫環也紛紛削發,為了國家她們可以削去心愛的、象征女性美的頭發,這正是楊門女將個個是英雄,個個忠心愛國的有力證明。
四、矛盾沖突的多樣化
不想再說更多的劇情,因為它真的很出色。看的過程中,頻頻出現人們會意的笑聲,整個氛圍相當的輕松和愜意。這個片子做得非常地道,一點兒也沒有是由西方人演繹的感覺,不論是故事還是其中傳達的意境,不論是畫面還是其中的細節,都是東方式的;唯一特別的可能就是出現的現代的口語,比如ok之類的。
而這正是讓我情緒低落的原因所在。只是覺得悲哀,不論是“功夫”還是“熊貓”,都是很中國的東西;水墨畫,故事,也都很中國,可是為什么我們做不出這樣的好東西呢?我們守著巨大的寶藏無所作為,只是眼睜睜地看著客人們熟練方便地自取自用,反過來賺我們的錢;西方人們正在用外語講述中國的故事,用外語教育中國的孩子,傳達他們所領會的中國道理。這是不是一種可悲?
不知道是不是經濟發展了以后,中國人講故事的能力就下降了?沒有了會編故事的人,沒有了會創造的人,我們的大小銀幕充斥的是一個個類似的劇情,或者是一個個仿造美國、韓國、日本的故事。這是不是一種可悲?記得小時候看過的《天書奇談》、《葫蘆兄弟》,都是想象力豐富的好動畫,雖說當時的技術不發達,但是就算放到今天也仍然讓人豎起大拇指;可是這么多年過去后,我們仍然只能用更新的技術去重演《葫蘆兄弟》,這是不是一種可悲?
關鍵詞:初中歷史 愛國精神
一、在初中歷史中培養愛國精神的意義
素質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在初中教育中實施愛國精神教育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無論身體還是大腦在快速的發育和開發中,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叛逆,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環境的態度開始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在不是可以任由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年紀。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學生正是熱血沸騰的年紀,在這時對他們開展愛國教育是最好不過的了。作為我國未來的接班人,他們的素質就是我國未來的國民素質,他們愛國還何愁我國未來的前途。一個具備愛國精神的未來接班人,他們會自覺自愿一主人翁的態度自處,這種態度會促使他們好好學習,將來為自己的祖國做出最大的貢獻。我國向來是文明之邦,現在的初中生應該逐漸具備愛國精神,將我國文明發揚光大。在初中歷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更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
二、在初中歷史中培養學生愛國精神的有效途徑
在初中歷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是最為合適,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初中生都面臨著中考的壓力,對歷史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可能沒有語數外那些科目深,而且學校安排的課時也比較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又要做好初中的愛國精神教育,提高課程有效性是唯一的出路。下面,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提在初中歷史課上培養學生愛國精神的有效途徑。
(一)提高初中歷史教材的實踐性。
所謂歷史教材的實踐性,當然不是指再去經歷一次相同的歷史事件,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歷史是無法重現的。但是歷史卻留下了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追尋歷史足跡的現實路標。在歷史課上,我們學生會接受到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其中有很多都與愛國精神有關。通過這樣一些歷史紀念日,帶領學生緬懷逝去的英雄,通過一些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如看展覽或是與之相關的影片,一方面加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同時也能更加直觀的被愛國英雄們的事跡所感動。學生可以從這些愛國的歷史事件中受到鼓舞和啟發,他們會向這些英雄們致敬并向他們學習,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激發。愛國精神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責任感和負重感,只有在歷史課中,學生了解到為了歷史的進步個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少先輩付出了令人無法想象的代價,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同時為我們偉大的民主有那樣一群偉大的愛國英雄而自豪,從而自覺自愿的向他們學習,向他們靠攏,以英雄為榜樣,擔負起今日祖國的未來,這樣的青少年才是無愧于我們偉大的祖國,無愧于這個時代的。
(二)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所謂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是指將前人的風骨的行為準則繼承下來,一代又一代的沿襲下去。歷史可以成為過去,也可以成為當下。歷史中有太多感人的愛國英雄的事跡,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英雄情懷是與他們自身行事準則分不開的,所以中學生在歷史中還應該學到愛國英雄們行為準則。在今天有一個現成的準則可以完全總結愛國英雄們的行為指南,那就是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因為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時刻放心中,并實實在在的踐行,就是愛國的表現。在榮辱觀中,有一條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背叛祖國為恥”。做到了“八榮八恥”,熱愛祖國就會滲到骨子里,學生會牢愛國,直至變成一種習慣。
(三)增強學生自信心。
在歷史課中,學生了解的都是一些歷史名人,這些人是經過歷史的洗禮留存下來的。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了多少人,經過歷史的沉淀,只有這些人永不褪色,一方面說明愛國英雄們的精神永垂不巧,同時也說明他們是世人中的佼佼者。我們大多數惹都是普通人,初中生可能會覺得英雄太遙遠,沒有自信自己也能成為英雄。教師這時應該將學生的這種觀念糾正過來,愛國精神并不是成為英雄,而是從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這樣的行為和英雄們在本質是并無差別。學生應該增強自信心,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學習文化知識,為未來的祖國建設做貢獻。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中,我國能迅速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靠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中學生應該有責任也有信心將祖國的未來建設的更加美好。
三、總結
愛國主義教育在現代教育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擔負著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的重任。在當代社會中愛國精神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道德的導向作用,有助于學生陶冶良好健康的情操,規范學生的行為規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當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現代化教育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和諧校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加強初中生的愛國精神顯得刻不容緩,教育者紛紛加入其中,為提高初中歷史中的愛國精神教育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少年英雄王二小》觀后感
今天,我在電腦上觀看了《少年英雄王二小》這部電影,我的內心深有感觸,心中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影片的主要內容是:在中,日本鬼子炸死了王二小的父母和許多鄉親,還占領了村莊。對于鬼子的殘酷暴行,王二小非常痛恨日本鬼子,心里從此埋下了報仇的種子。后來他有機會接觸八路軍,當了兒童團員,學到了很多革命知識。有一次,王二小在放牛時,被鬼子抓住了。鬼子讓他帶路去找糧食,王二小機智地把帶到八路軍的埋伏圈。只聽“轟、轟”的炮響,鬼子被打得落花流水,惱羞成怒,把我們的少年英雄王二小殘忍的殺害了。
看完了這部影片,我已潸然淚下,王二小為了使八路軍能夠殲滅鬼子,為了國家的興亡,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強烈的愛國精神怎能不使我們感動。在中國,像王二小這樣的愛國英雄成千上萬。你看:勇敢機智的小英雄雨來;用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的;舍身炸碉堡的;敢于和敵人斗爭到底的小兵張嘎……為了保家衛國,無數革命先輩在戰爭中拋頭顱、灑熱血。這些勇士們在槍林彈雨中奮勇前進,面對敵人的槍口毫不畏懼、視死如歸,這種愛國之心是多么可貴呀!他們讓我們感到自豪、驕傲;相反,我們中國也有不少讓我們感到可恥可悲的賣國賊,其中,就是一個對國家出賣最可惡的,還有許多比罪行輕一點的賣國賊,他們總是逆來受順,中國人沒有一個不對他們感到憤怒之極,他們讓我感到痛恨,感到深痛欲絕,感到可恥!!!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雖然我們現在還小,但是我們必須珍惜今天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后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
科羅廖夫曾說 :“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可見,書對我們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啊,如果沒有了書,人類將不會有今天的卓越發展;如果沒有了書,我們永遠都是一個無知的人;如果沒有了書,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乏味無聊。熱愛讀書,就是熱愛生命;熱愛讀書,就是珍惜生命;熱愛讀書,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通過讀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懂得了我們做事應該堅持不懈,為著自己的理想努力。讀完媽媽給我買的《愛國英雄故事》,我懂得了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用自己的才干來建設祖國 。而《好學生應養成的50個好習慣》則告訴我應該學會學習,學會預習,學會復習。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還是《愛國英雄故事》,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許多愛國人物,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雖然我們不能像他們那樣,為祖國捐軀,但我要好好學習,為祖國的發展作出貢獻,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了。
懷著激動與崇敬,我讀完了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當我讀完時,心久久不能平靜。那光輝的形象怎么也揮散不去,我仿佛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為了保衛祖國,為了保衛家鄉,不顧生命安全,來到朝鮮前線。
在僅4平方公里的陣地上,“聯合國軍”先后投入6萬人的兵力,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航彈,最多的一天達30萬發。志愿軍也陸續投入兵力4萬余人,發射炮彈40萬發。陣地上草木蕩然無存,巖石構成的山頭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在這樣的常人難以想象的火海彈雨中,志愿軍能夠打退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火力的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主要原因在于有無數這樣的英雄。
當我讀到“他轉過身來堅定地對指導員說:“指導員,請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這句話時,我臉上不禁一陣慚愧,是多么的主動,可我連媽媽交給的的家務都懶得做,比如說:媽媽讓我洗碗,我總是推辭,不是說自己作業沒寫完,就是說自己正在看書,雖然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學生,家務活我卻干的不怎么樣,我真應該向叔叔學習。
“他張開雙臂,向噴射著火舌的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這句話,把我深深地震撼了。,這個偉大的戰士,面臨著生命的危險,卻一點也不害怕,因為他心中裝著自己的祖國,為了保衛祖國的安全,他可以不顧一切。,雖然是一個普通志愿軍戰士,但是他卻有一種不怕犧牲的精神,為了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而犧牲了自己,僅僅22歲,如果他沒有死,他的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如果他沒有死,他還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他沒有死,他還可以干很多自己還沒來得及干的事。
,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他的精神,他的堅強,他愛祖國的心,跟他相比,我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學習上,我總是馬馬虎虎,明明是86÷2我卻抄成了80÷2,好多自己能做對的題卻因為自己的馬虎而做錯,我們是祖國的新一代,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就靠我們了,我們如果再不好好學習,長大又怎能論愛國呢?
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學會學習,學會看書,學會勞動,,我們不僅要會看書,還要學會看好書,怎么看書,朱熹曾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所謂的“心到,眼到,口到”就是心記,眼看,口說。讓我們用正確的方法,看好書,好看書。
思緒停留在金戈鐵馬的東漢末年——
戰車斗轉,刀光劍影,士兵們在奮勇廝殺。騎兵們左沖右突,視死如歸。在這場爭鋒之外,我看到了一個人。他羽扇綸巾,在山頂的一輛四輪車內安詳地坐著,隨著他只手一揮,伏兵齊出,敵兵潰敗如山倒。這是一場經典戰役,蜀漢從此占據漢中,三分天下大勢已定。指揮這場戰役的,正是無數人景仰的英雄,連魏武都懼之的一代豪杰——諸葛亮。
時光飛逝,十多年后,先帝駕崩,正是決定存亡的時刻,諸葛亮為了蜀漢的生存,六次出師北上,攻取祁山,直擊曹魏。然而對手最終看出了他的弱點,閉門堅守以拒。面對無限江山,綿綿細雨中,他感慨萬端:漢室興隆,何日可待?一道電光閃過,一代“智絕”逝世在五丈原。
將目光前移至戰國時期——
一位詩人,正在用楚國的方言和詩歌形式創作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的詩歌想象豐富,感情真摯,無一不表達他對楚國人民的熱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這位愛國詩人,面對楚國國都被秦軍攻破,屈辱悲憤。在汨羅江邊,他望著東去的江水,迎著呼嘯的北風佇立。他心系百姓,卻抱恨終天,一片赤誠之心隨著江水,流過整個荊楚大地,一直流淌到今天。他的柔骨,使大地光芒萬丈!
注意力被吸引到兩宋交替之際——
靖康之恥,籠罩在每一個愛國者的心頭。面對北方叫囂不迭的金兵,愛國將領岳飛,率領一群忠肝義膽的將士,英勇抗擊,精忠報國。他治軍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他戰無不勝,“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的英勇令他們敵人膽寒。文武雙全的岳飛,一曲《滿江紅》的鏗鏘音韻仿佛就在我們耳邊。
可惜上天容不得他,生下秦檜這樣的卑鄙小人和趙構這樣的昏庸之君。一代英雄,冤死在“莫須有”的罪名之下。但是,他誓死?I衛國家的氣魄永遠融入了民族的血液之中,那句“還我河山”的吶喊,響徹千古!
走進大門,水泥道的兩旁立著兩排石雕像,有石人;石馬;石羊等。這些石像栩栩如生,和真的沒什么兩樣。我不禁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手藝。
步入正殿,大殿中央威風凜凜的岳飛塑像把我吸引住了,只見岳飛將軍身穿鎧甲,外披紫蟒袍,手握利劍,仿佛隨時迎接來犯之敵,岳飛像的上方,有一塊岳飛手書的“還我河山”的金字匾額。這雄壯剛勁的大字,充分體現了岳飛將軍“精忠報國”的堅定決心和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殿的兩側有許多壁畫,它們描述了岳飛將軍和將士們抗擊金兵的事跡,殿頂的天花板上,繪著許多神采飛揚的白鶴。一只只都像展翅欲飛。
走出正殿,我又看見了岳墳。這里有三座大小不一的墳墓。據說,正中是岳飛的墓,兩側是岳飛兒子岳云和大將軍張憲的墓。四周有蒼松翠柏及石欄保護著。石欄上面刻著一副對聯。
“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于今判偽真。”我不懂對聯的意思,大概是講岳飛將軍的愛國精神吧!
“地道戰,嘿,地道戰……”每當這首歌縈繞在我耳旁,便就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使我不由分說地抬起頭,望著屏幕,久久不能釋懷。心中涌出一份沖動、一絲緬懷、一抹痛恨、一縷埋藏于心底的愛國之情。日本給中國帶來的傷痛我們是永遠難以忘卻的,也是不能忘卻的。1945年8月15日,這是一個改變中國悲痛命運的日子,日本無條件投降,結束了戰爭結束了戰爭的局面。
地道戰更是的一個突破。移動、躲藏、攻擊,傳遞信息都很便捷,使敵人摸不著頭腦,疑心重重,就如玩心理游戲般,把敵人玩得團團轉。這實在不得不欽佩那時的中國人,創造出這么令人為之感嘆的地道,真可謂是中國英雄兒女智慧的結晶啊!他們面對毫無人性的日本鬼子的攻擊,卻一次一次,又一次堅強地堅持下來。而支持他們的則是他們胸口的一把熊熊大火,一份愛國的情感,把國家的榮譽放在了個人的利益之上,不畏懼死亡,堅持到最后一刻,有的則死在了戰場,但他們明白: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初二:妍妍
自動請纓羈越首,功成罹難不能還。
注釋:
終軍:約前133~前112) 字子云。西漢濟南人。西漢少年外交家、愛國英雄,華夏志士。
出關:18歲被舉薦為博士弟子,赴京師。過函谷關時,守關吏卒交給他一件帛制的“繻”。終軍初不識此為何物,當得知這是一個返回過關的憑證時,慨然擲之于地,自信地說:“大丈夫西游,終不復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