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折術后康復療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方法:選擇2008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診治的80例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術后均給予關節恢復鍛煉,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熏洗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進行分析比較。
結果: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及格率明顯較對照組患者高,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均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
結論:中藥熏洗的方法治療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后關節功能康復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且不會引起復雜的并發癥和發生不良反應,臨床效果顯著提高,可作為今后臨床對該類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中藥熏洗 膝關節周圍骨折 關節功能 康復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93-02
由于骨牽引、石膏托、夾板外固定、關節損傷等造成的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及其周圍骨折內固定術后常見并發癥[1]。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骨折。保守治療較困難,目前,保守治療較困難,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因術后易發生關節黏連從而導致的膝關節功能障礙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中藥熏洗有熱療、藥療雙重作用。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我院給予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中藥熏洗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診治的80例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0±2.6歲。單側左膝10例,右膝12例,雙膝18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12年;股骨髁上骨折13例,股骨髁間骨折7例,脛骨平臺骨折10例,髕骨骨折5例,復合骨折5例。對照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1±2.5歲。單側左膝8例,右膝15例,雙膝17例,;病程最短2天,最長11年;股骨髁上骨折15例,股骨髁間骨折5例,脛骨平臺骨折8例,髕骨骨折6例,復合骨折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關節功能康復護理。術后2~3天,使用膝關節功能鍛煉器,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膝關節活動;術后5~7天,指導患者行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持續至出院。另外,使用膝關節功能鍛煉器時要注意,屈伸角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角度由10°開始,逐漸增加,以患者無不適為宜。
1.3 中藥熏洗方劑組成和用法。治療組在采用鍛煉器對相關關節進行恢復鍛煉的基礎上,術后7d予中藥熏洗。該方劑的藥物組成為:伸筋草、紅花、當歸、宣木瓜、三七、乳香、沒藥、茜草、木香、木通、雞矢藤、七葉蓮、三棱、細辛、草烏、蘇木、桃仁、防風、地鱉蟲、白芍、甘草,將上藥用小塊紗布按藥名分類包好投入盛5000mL清水的盆中浸泡30分鐘,再煮沸30分鐘。將患膝置盆上先薰后洗,亦可將熱藥袋敷于患膝上進行治療。每次30分鐘,早晚各1次,7天為一個療程,堅持治療4個療程。每劑中藥可用2~3天。注意薰洗時勿燙傷皮膚,避免弄濕衣被等。
1.4 療效評價標準。治愈:腫脹、疼痛消失,關節活動范圍>120°,伸直0°;顯效:腫脹、疼痛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范圍90~120°,伸直受限10°,或膝關節活動幅度較治療前增加30°以上;無效:膝關節腫脹、疼痛及功能無任何改善。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治療組患者臨床恢復效果及格率明顯較對照組患者高,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均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組別例數治愈顯效好轉無效及格率
治療組4015(37.5%)10(25%)9(22.5%)6(15%)34(85%)
對照組4011(27.5%)8(20%)7(17.5%)14(35%)26(65%)
P值<0.05<0.05<0.05<0.05<0.05
3 討論
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或鄰近部位的骨折損傷,局部血腫機化,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黏連攣縮,導致關節伸屈活動發生障礙,關節僵硬,使膝關節活動受限。中醫傳統醫學認為,骨折后膝關節僵硬為骨傷或術后關節長期不適當外固定,跌打損傷后因其疼痛,患肢關節不能活動導致骨節失動、氣血瘀滯、經脈閉阻、津液運行不暢,筋骨關節失去氣血津液的溫煦濡養,日久則肌肉失養而萎縮,經脈攣縮,屈伸不利[2]。治療當以舒筋活絡、除濕消腫通利關節、活血化瘀為主。中藥熏洗能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我院利用中藥熏洗的熱效應及可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局部新陳代謝,松解粘連等作用治療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收到很好的療效。方中當歸、紅花、伸筋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宣木瓜、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川烏、草烏、細辛、艾葉溫痛散寒止痛;乳香、沒藥、三棱具有破血逐淤的功效,茜草、木香、蘇木、白芍、防風、甘草具有行氣消腫、緩急止痛的功效;,細辛、木通、地鱉蟲脫水溫經通絡,全方具有活血化淤、溫經舒筋通絡、脫水消腫止痛等作用。減輕了對神經未梢的刺激,藥力從皮到肉,從筋到骨,層層滲透,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肌力和關節功能的恢復。治療組患者在中藥熏洗治療后,患肢普遍有輕松感,屈曲加壓時無痛感,患者易于接受此法。且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患肢好轉程度明顯,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縮短了康復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表一顯示,治療組的及格率率達85%,對照組僅為65%。
總而言之,在給予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術后進行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進行中藥熏洗的方法,可以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人工肩關節置換 康復 護理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能在三維空間進行功能活動。術后針對性、分階段性的康復護理對肩關節功能的恢復必不可少。2006年8月~2010年10月,本院骨科對16例人工肩關節置換患者實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總結相關護理經驗,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8月~2010年10月,本院骨科對16例人工肩關節置換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齡38~71歲,平均49歲;左肩4例,右肩12例,術后隨訪6~24個月,平均15個月。
1.2方法
均在全麻或高位臂叢加頸叢麻醉下行人工肩關節置換,術后對此組患者實施各方面康復護理指導后,通過隨訪的方式對患者日常生活中肩關節ROM的活動范圍進行調查統計。
2 結果
按Neer評定系統評分,疼痛35分,功能30分,肩關節活動范圍25分,解剖復位10分。總評分90分以上為優,80~90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以下為差,本組患者通過術后隨訪6~24個月,平均15個月。術后12周,肩關節被動ROM達正常范圍,大部分日常生活能夠正常完成,術后24周,患者日常生活能夠正常處理。其中優4例,良10例,可2例,優良率為87.5%。
3 康復護理
3.1心理護理
康復護理工作包含著重要的心理因素,可起到治病或致病的作用。我們應當把心理康復作為功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功能康復。一般肩關節置換術后的病人都飽受疾病的折磨,經過長久的考慮,有較強的恢復肢體功能的欲望,有的急于求成,鍛煉進度盲目超前,并隨意活動;有的過于謹慎,擔心活動后致手術失敗,所以我們應該詳細了解患者的心態反應,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生活要求、智能等鼓勵患者增強康復的信心,同時詳細解釋手術目的、效果,手術后如何防止脫位及加強指導下的功能鍛煉作為談話的內容。指導病人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最終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
3.2理療護理
運用物理的手段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物理療法,簡稱理療。主要方法有光療法、電療法、水療法等。
3.2.1光療法 應用日光或人工光源治病的方法統稱為光療法,例如微波治療,其作用主要是熱,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松弛肌肉痙攣和鎮痛。一般照射在局部,時間20~30分鐘,每日1~2次。
3.2.2電療法 電療法是通過電刺激對關節屈曲攣縮活動度(ROM)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減輕攣縮,增大ROM,例如復合脈沖治療,每次治療時間30分鐘,耐受力根據病人情況決定。
3.2.3水療法 化學冰袋置于肩關節前側60~90min,以達到止痛、消腫、減少水腫滲出的目的。
3.3功能鍛煉
根據Neer等的康復原則,肩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術后0~6周):肩關節被動輔助練習階段。被動及輔助活動肩關節,被動活動須在病人能夠耐受的范圍內,肩關節康復在術后24小之內即可開始,首先是鐘擺練習,仰臥位的輔助下前屈上舉及外旋練習,活動度應嚴格限制在術中記錄的活動范圍之內。患肩相鄰關節康復在術后24小時開始患側肘、腕、手諸關節主動、全范圍活動,前臂等長肌肉收縮練習。
第二階段(術后6~12周):此階段練習主要涉及早期的主動活動練習、抗阻肌力練習以及牽拉練習。首先進行仰臥位的主動前屈上舉,待肌力逐漸恢復后可改為直立位的前屈上舉練習。另外,利用彈性繃帶或拉力器可進行內旋和外旋的同時開展患肩的牽拉練習,主要針對前屈上舉、外旋以及內旋、內收等活動,其目的是恢復患側肩關節的活動度。
第三階段(術后12周以后):此階段的鍛煉內容主要是在保證患側肩關節恢復良好的前提下進一步的加強練習,目的是逐步完全恢復患肩的肌力與活動度。
3.4出院指導
出院后要求患者堅持進行肩關節運動,避免患肢提重物,禁止做投擲運動,以防止人工肱骨頭脫位。術后肩關節功能鍛煉約需1年,囑患者術后1、3、6、12個月分別復查1次,以后每年復查1次。
4 討論
人工肩關節置換不同于全身其他的人工關節置換,其術后遠期結果,不僅取決于手術操作是否成功,而且強調術后個性化、階段性的康復治療。整個康復鍛煉需要持續近1年半時間,因此,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計劃和指導也十分重要,患者需要定期復診,護士應及時進行正確引導。與患者充分溝通,并對其評估,選擇合適的患者進行該類手術,并制定和實施安全、有效、易懂、系統的護理及康復鍛煉計劃。
參 考 文 獻
[1]姜春巖,王滿宜,榮國威.人工肱骨頭置換治療復雜肱骨近端骨折[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9):649-653.
[2]沈陽.肩關節假體置換術后并發癥預防及康復指導[J].護理學雜志.2002,17(4):269-272.
[3]童培建,肖魯偉.人工關節置換術并發癥防治及術后康復.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0-193.
【關鍵詞】早期運動康復;肘關節骨折功能;影響
【中圖分類號】R49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052-02
肘關節骨折是臨床中的常見骨損傷,由于肘關節的特殊性,在發生創傷之后極易出現功能障礙的情況,近年來,我院對于收治的肘關節骨折患者采取了早期運動康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現總結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肘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年齡為12-78歲,平均年齡為(41.3±8.2)歲,在骨折類型方面,39例為肱骨遠端骨折,22例為鷹嘴骨折,11例為冠突骨折,8例為橈骨小頭骨折。將80例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骨折類型、骨折嚴重程度、手術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來說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式
對照組護理方式:
對于對照組40例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護理方式:
對于觀察組40例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患者實施早期運動康復指導,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康復指導
在患者手術結束后,為其講解術后實施早期運動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掌握好相應的訓練方式,同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科學的評估,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采取相關的心理疏導方式,疏導患者的不良心理,并鼓勵患者家屬予以患者必備的心理支持[1]。
1.2.2 針對性的功能鍛煉
在患者手術結束后,根據運動療法安全評定表評估患者的綜合評分,并予以不同的指導方式:
對于評分超過7分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開始進行肱三頭肌與肱二頭肌的鍛煉,指導患者運動患側肩關節、手指關節以及腕關節,在術后3d后,對肘關節進行持續性的訓練,根究患者的疼痛情況酌情增加運動強度。在訓練結束之后,進行冰敷處理,術后7d后,循序漸進的進行肘關節屈伸運動;在術后4周,對患者進行阻力訓練;術后9周,對患者進行關節活動、患者肌力以及日常活動的訓練[2]。
對于評分介于4-7分的患者,在術后進行肱三頭肌與肱二頭肌的收縮訓練,指導患者活動患側肩關節、手指關節以及腕關節,在解除制動之后開展被動關節的活動,活動完進行冰敷;在術后5周,在以上訓練基礎上開展抗阻力訓練;在術后9周,進行關節活動、患肢肌力與ADL訓練[3]。
對于評分不足4分的患者,在術后1d訓練方式同上,在解除制動之后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開展關節屈伸運動,在術后6周繼續以上訓練,術后9周,指導患者進行ROM、肌力與ADL訓練。
1.3 療效評估方式
在手術結束的3個月后,根據Mayo標準評估患者肘關節功能。
1.4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經t檢驗,期間比較以x2檢驗并以p
2 結果
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活動范圍、疼痛、活動能力與穩定性顯著優于對照組,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肘關節是協調人體前臂、肩關節與腕關節活動的主要關節,肘關節骨折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骨骼完整性或者連續性中斷,同時也會導致患者韌帶、肌肉、皮膚軟組織發生損傷,這均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手術后應該及時促進患者肘關節功能的恢復。就現階段來看,康復治療是改善患者骨關節運動功能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康復治療時,需要把握好干預時機與干預方式,著重進行早期運動康復訓練[4-5]。
考慮此類患者的康復問題,對于觀察組患者,在實施早期運動康復訓練時先使用運動療法安全評定表評估患者的肘關節損傷情況,并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采取了針對性的肌肉訓練與ROM運動,干預結果顯示,在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活動范圍、疼痛、活動能力與穩定性顯著優于對照組,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綜上所述,對肘關節骨折患者開展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種干預措施是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和使用的。
參考文獻
[1]劉晨紅,高強.早期運動康復對肘關節骨折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12(01):227-229.
[2]李劍鋒,閆金玉,李瑞峰.兒童肘關節骨折手術后的綜合康復治療方法的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9,11(03):182-183.
[3]Modabber MR,Jupiter JB.Reconstruction for post-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elbow joint.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 1995.
[關鍵詞] 四肢骨折; 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093-01
二十一世紀骨科領域技術革新,器械創新,對骨折手術治療方法有了很大的發展,大大地提高了骨折患者的治愈率,但是手術治療只是四肢骨折、關節創傷和早期功能鍛煉恢復全過程都十分重要。現將2004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32例四肢骨折患者術后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齡18-77歲,平均(36.5±7.5)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2例,墜跌傷5例,擠壓傷4例,其它傷1例。骨折部位有肱骨外科頸、肱骨干、肱骨內外踝骨折、脛、腓骨骨折等。其中合并關節骨折5例,開放性骨折10例,閉合性骨折23例,多發性骨折4例;合并腦、胸、腹傷8例。
1.2 手術治療 合并腦、胸、腹傷骨折患者,骨折作暫時處理,行腦、胸、腹部損傷處理,待病情穩定后再行骨科手術處理。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加外固定25例、單純固定4例、牽引3例。內固定分別用解剖鋼板、L型鋼板、加壓鋼板、交鎖髓內釘、梅花釘、克氏釘、加螺絲釘、鋼絲內固定。術后視骨折內固定穩定程度采用或不用外固定。
1.3 術后中西醫綜合康復
1.3.1 早期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 (術后3天至3周)術后疼痛緩解后,術后3到7天主動活動固定肢體肌肉屈伸指(趾)、股四頭肌、三頭肌、脛前肌、遠端未固定的關節,3-5次/天每次持續活動15-20分/次。對四肢長骨內固定牢固者可在術后7-14天行骨折兩端關節練習,活動范圍從小到大,2次/天;近關節的骨折,早期行連續被動活動(Continuous Pas 2sive MotionCPM)、局部理療(周林頻譜儀、紅外線治療儀)。術后3天服活血化瘀中藥(當歸、赤芍、蘇木、桃仁、川斷、木通、川芎、臺烏、沒藥、陳皮、乳香、甘草)。
1.3.2 中期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 (術后3周至8周)患肢肌力練習,從無抗阻到抗阻練習。配合中藥外洗(寬筋藤、鉤藤、銀花藤、王不流行)、肌肉按摩;受累關節進行主動、被動活動:手握單杠、肩關節外展、上舉;肘關節被動屈曲,將前臂置于桌(床)上、墻壁上將軀干壓肘關節即可達到屈曲;兩手背相對練習掌屈及兩手掌相對練習背伸;握拳與伸指,轉動保健球。平臥起坐直腿抬高練習屈髖;坐在床上主動屈伸小腿或雙手握床欄屈膝下蹲可練習屈伸膝關節;臥床或坐位練習踝關節、趾關節屈伸活動。
1.3.3 后期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 (術后8周以后或12周以后)肢體擺動練習、關節軸位運動:①肢體重力作用與肌力協同作用運動受累關節。②通過器材協助運動和關節功能牽引活動關節。③通過器材(如:橡膠、拉力器、彈簧)行抗阻練習增強肌肉力量、恢復肌肉功能。④理療(紅外線、超聲波、電磁場刺激)。⑤中藥外洗(桂枝、威靈仙、防風、川加皮、細辛、荊芥、乳香、沒藥)等治療。
2 結果 36例四肢骨折術后患者中,僅25例(69.44%)在住院期間早期、系統、恰當接受康復治療,出院時恢復正常功能的13例(52%)、關節活動幅度也有所增加。本組有5例骨折累及關節損傷,12周后繼續康復治療鍛煉,關節功能均有所改善。
3 討論 骨折的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現代醫學治療骨折、關節損傷的三大重要環節,隨著骨科技術革新、器械創新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加上恰當的關節鍛煉,大大地減少了并發癥。骨折經手術復位,內(外)固定愈合需4-24周,按物理力學外固定需關節固定,但患肢長時間受到制動,肌肉萎縮、肌張力降低、肌腱攣縮、應激力減退、關節僵硬、骨代謝障礙,嚴重的致殘[1]。早期、系統、恰當的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可加快骨折愈合,利于關節功能恢復[2]。骨折術后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可分為早期、中期、后期進行[2]。早期術后2-3天內服中藥,有活血散瘀之功效,待患肢疼痛緩解后行患肢肌肉、肌腱伸縮活動鍛煉,鄰近關節運動。術后2周視骨折固定穩定性而定,拆開外固定治療結束再行外固定[3]。早期活動能增加肢體血循環、消腫減輕對神經壓迫而止痛,肌肉攣縮停止;減輕關節、肌肉、神經的黏連。早期治療恰當,中后期的肌肉萎縮、韌帶攣縮、關節僵硬就減少。中、后期康復治療方法有:運動療法、作業療法、電磁場刺激理療,通過各種器材訓練、按摩、中藥外洗等。CPM可加速骨膜層未分化細胞分化為軟骨細胞修復損傷的關節,促進成骨細胞增生,加快骨折愈合[4]。電磁場刺激理療使神經細胞多巴胺水平減少,乙酰膽堿水平增加,而乙酰膽堿有增加運動功能恢復作用,改善運動機制[5]。在中、后期康復治療全過程醫護人員應對不同的骨折、關節損傷的患者有計劃、有程序地安排康復訓練。這期治療時間比較長,有條件者盡可能住院接受治療。相當一部分患者因經濟未能解決等原因未完全康復而出院。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有計劃地初步教會病人及家屬操作鍛煉,鼓勵病人樹立堅強的信心和毅力,出院后繼續康復訓練,爭取最大限度地恢復肌肉、韌帶、關節功能。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對特殊病例應設立門診病歷檔案卡,電話隨訪指導康復訓練。四肢骨折的康復治療應注意:①根據骨折、關節損傷固定穩定情況而定早期、系統、恰當康復治療。②早期、中期由醫護人員指導協助鍛煉,后期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主動與被動相結合鍛煉。③功能鍛煉幅度從小到大,次數逐日增加。④運動方向與原骨折外力方向相反。⑤活動骨折端不應受到旋轉、成角或剪力等應力的影響[6]。⑥適當訓練其它肢體關節,防止其它肢體關節攣縮。
參考文獻
[1] 張毅,黃東鋒,毛玉容等.膝關節韌帶損傷早期應用膝矯形器動態石膏固定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1):24.
[2] 莫新發,何仲佳,周志賢.四肢骨折的術后康復治療[J].廣東醫學,2004,25(4):411.
[3] 羅偉勝,譚常贊,李炬英等.精神疾病患者合并骨折康復治療[J].中國民康醫學,2003,15(3):155.
[4] 陸裕樸,胥少訂,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587.
1、骨折術后康復的目的是什么?
骨折術后康復的目的就是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促進骨折后機體功能的恢復,預防并發癥、繼發癥的發生。對于失去功能者,通過對其已有功能的訓練能夠對已經失去功能的部分進行代償,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能夠盡可能健全地重新回到社會,回到工作崗位。
骨折術后康復的開始時間盡可能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后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經干了或牽引已經安裝好或已施行了內固定術后,病情穩定即可開始。
2、骨折術后為什么要進行康復訓練?
骨折在治療中常常需要較長時間固定傷肢或傷部,這樣會使肢體因長期固定不動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內粘連或韌帶退變失去彈性,弄不好雖然骨折已愈合,但肢體仍不能恢復正常功能,甚至造成殘疾。
骨折術后進行功能鍛煉,通過肌肉運動刺激運動功能恢復,肌肉活動還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可使肌肉韌帶的狀態改善,恢復其彈性和延展性,增強肌肉力量,對抗肌肉萎縮,并可通過有目的的訓練使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必須在骨折復位固定后的早期就開始施行。凡未固定的肢體和關節都要每天定時、定量地進行主動充分活動,促進新陳代謝,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3、骨折術后的康復訓練應如何進行?
骨折術后的康復訓練一般可分為三期進行:
康復訓練的早期:
此期即傷后l~2周,此時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康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即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松,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繃勁和松勁,通過肌肉的等長收縮可以預防肌肉萎縮或粘連。此期的康復訓練,原則上除了骨折處上下關節不運動外,身體的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的活動。
康復訓練的中期:
即傷后2周至骨折的臨床愈合,此期除繼續做傷肢的肌肉收縮訓練外,可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逐漸恢復骨折近端、遠端未固定的關節的活動,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在病情允許時,應盡早起床進行全身活動。此外,可配合理療以達到消腫、化瘀并促進骨痂形成的目的。
傷后5~6周,骨折有足夠的骨痂形成,可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和力量,由一個關節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累及關節面的骨折,常遺留較顯著的關節功能障礙,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開始關節面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后再予以固定。這樣,通過關節軟骨面間的互相擠壓和磨擦,可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并使其有較好的塑形,同時,可以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
康復訓練的后期:
已達到臨床愈合或已經去除外固定,此時骨性骨痂已形成,X線檢查已顯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大多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康復訓練主要形式是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恢復期進行康復的同時可配合理療及步態訓練等。
典型病例:
付某,女性,55歲。患者不慎跌倒,左脛骨骨折,在積水潭醫院行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成功,由于床位緊張5天出院。出院后由于不知道如何鍛煉,一直不敢動。術后3個月時發現膝關節、踝關節僵硬,活動受限。患者感覺肢體疼痛、腫脹,無法行走,飲食和睡眠也很差,生活質量大大降低……于是在手術3個月后,被送至北京健宮醫院康復,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進行了麻醉下的關節松動術,一對一手法,激光、超聲藥導等治療,在隨后的20天里關節功能恢復,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
一、上肢骨折后的康復訓練
人類雙手極其靈巧,上肢的其他結構都是手部活動的輔助裝置,肩、肘、腕以及手部各關節的復雜連接,各肌群的力量、靈敏與高度協調,以及整個上肢的長度,都是為了使雙手得以充分發揮其功能。因此,上肢骨折后功能康復的主要目標是恢復上肢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強肌力,維持和恢復手部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從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與工作能力。
二、下肢骨折后的康復訓練
負重和行走是下肢的兩個主要功能,下肢骨折后康復方案的制定也必然圍繞這兩個重點來設計和實施。骨折穩定性的重建和骨折的愈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肌肉力量的恢復則是功能正常發揮的保證。不少病人在骨折良好愈合、關節活動度良好恢復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行走或步態的異常,原因就在于肌力未能有效恢復。因此,肌肉力量訓練是下肢骨折后康復的重頭戲。
下肢骨折后的康復可以分為早、中、晚期的康復訓練,早期主要為足趾、踝關節和髖關節的主動活動,以及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術后第3天開始,疼痛反應減輕即可開始關節活動度訓練。關節的連續被動活動及理療可以減少術后關節粘連,在第二階段康復中,主要內容仍是不負重前提下的活動度訓練和肌力練習。第三階段進行負重情況下的活動度訓練與肌力練習,并增加步行和平衡能力訓練。
在下肢康復訓練中要針對膝關節僵硬進行康復治療。典型的膝部損傷會使膝關節成負重屈曲,膝關節內側和后側的軟組織被異常后推,這種又可以引起膝關節中后部肌腱、肌肉和韌帶被異常扭轉,并出現膝后N旁筋膜變短及股內側肌力減弱,這種軟組織的移位和扭轉會使關節受力異常,導致關節的潛在退化和受力異常,膝關節有時表現為膝關節反張。康復訓練通過肌肉力量技術恢復肌纖維的正常螺旋和軟組織纖維的正常平行排列和大量肌纖維(筋膜)彼此滑動能力和肌肉間肌力平衡,重建膝關節的穩定性。
三、周圍神經損傷恢復期的康復治療
急性期炎癥水腫消退后即進入恢復期。此期康復重點為促進神經再生,保持肌肉力量,增強肌肉肌力和促進感覺功能的恢復。治療包括運動治療、針灸理療、作業治療。
【關鍵詞】膝關節;關節強直;關切鏡檢查;康復療法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04-0505-02
中圖分類號:R6
文獻標識碼:A
膝關節強直是一種常見的創傷后并發癥,以往多采用股四頭肌成型術、切開股四頭肌松解臏上囊植入硅橡膠膜或生物膜等手術治療[1]。近年來用關節鏡手術可減少不必要的組織暴露和損傷,減少出血及并發癥的發生。我科從2002年7月~2006年8月,對收治的20例膝關節外強直病人行關節鏡下松解術,術后對病人進行康復治療,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16~50歲,平均24.5歲。病程6個月~2年。股骨下端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合并髕骨骨折2例,髕骨骨折4例,脛腓骨骨折2例,脛骨平臺骨折2例。下肢軟組織嚴重挫傷2例。所有膝關節均合并創傷性關節炎,術前關節活動度0度~40度。根據Judet的療效評定標準,對出院時膝關節活動度進行評定;屈膝>100度為優,10例;80度~100度為良,7例;50~80度為可,1例;
2術前康復
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繩肌的練習方法。
3術后康復
3.1心理護理:多數病人因害怕疼痛和擔心術后出血而不愿意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因此,護士應告知病人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從而使病人配合治療。
3.2患肢抬高:病人回病房后,患肢墊抬高枕,角度為30度,以利下肢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
3.3使用足底靜脈泵:每天3次,每次30分鐘,減輕患肢腫脹及促進靜脈回流。
3.4觀察患肢血運:術后密切觀察患肢皮膚色澤,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3.5康復方法:(1)術后當天:病人回病房后即開始使用CPM機,時間為60分鐘,角度為術中松解的角度,應用CPM同時給與膝關節冷療。如病人疼痛明顯,可適當使用止痛劑。(2)術后第一天:①繼續使用CPM機,角度根據病人情況增加2~5度,時間為1小時,停止后冷療。②做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伸直膝關節,繃緊股四頭肌,保持5秒,放松2秒,30次/組,3組/天)。③繩肌等長練習(患腿下墊枕,足跟及小腿用力下壓,大腿后群肌肉緊繃后保持5秒,放松2秒為1次,30次/組,3組/日)。④繼續使用足底靜脈泵。(3)術后2~4天:①繼續使用CPM機,角度每日遞增5~10度。每日兩次。②由康復師為病人每日進行1次手法的ROM練習,之后冰敷。③直腿抬高練習: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 cm處,保持至力竭。10次/組,2~3組/日。練習時切口處的疼痛屬正常現象,應予以耐受。(4)術后5~7天:①繼續以上的主、被動功能練習,并逐漸增加膝關節屈曲角度,每日增加10度左右。②鼓勵病人離床活動,患肢不負重,每次10分鐘,每天3次。③術后1周要求膝關節ROM達到90度。應用CPM角度達到120度。(5)出院后的康復方案:①俯臥屈膝:俯臥位(臉向下趴于床上),雙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關節,使膝關節屈曲(可用長毛巾或寬帶子系腳腕處,以便于牽拉),或由他人幫助10分。②仰臥垂腿:仰臥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雙手抱腿以固定),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10分,則于踝關節處加負荷(負荷不應過大,否則肌肉不能放松,即無效果)。③坐位抱膝:坐在床上,雙手抱住腳踝,使腳跟緩慢接近臀部。在極限處保持5分左右。此練習應循序漸進,切忌盲目冒進或畏痛不前。④坐位“頂墻”:(適用于90度~105度范圍)坐椅上,患側足尖頂墻或固定,緩慢向前移動身體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后保持不動,數分鐘后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動,至極限并在極限處保持5分左右。⑤冰敷:在微痛屈曲角度冰敷10分,再伸直冰敷10~15分。以上練習按順序連續進行,每日1次,每周角度可見增加,術后8周坐位抱膝角度基本與健側相同。此后開始保護下全蹲以及跪坐練習。每日1次,10~15分,冰敷10~15分鐘。
4討論
【關鍵詞】骨科;康復;價值
1 骨科康復治療發展及現狀
1.1 骨科是研究人體運動系統疾病,以功能康復為目的的學科。骨科的治療和康復是統一的整體,當前骨科臨床治療方面存在重治療輕康復的現象。經常表現為醫護人員粗枝大葉地指導和家屬的簡單幫助模式,康復的效果有限[1-2]。首先,主要原因是對骨科康復知識的缺乏以及足夠認識;其次,害怕出現骨折再移位,簡單認為在骨折復位后只需保持現狀,直到骨折愈合。康復醫學的概念于20世紀中后期才正式確立,成為醫學領域的一門專門學科。雖然康復醫學起步較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疾病患者對健康恢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進而促使康復醫學迅速的發展。由于康復水平與骨科學發展的不平衡[3],經常出現康復水平與骨科治療不能有效的結合。表現在骨科的早期治療中,因手術方法、固定方法和材料以及醫療水平制約,骨科醫生對康復理念不甚了解,不允許骨科患者從事相關活動,骨科患者往往只是被動接受骨折的愈合,從而延緩骨關節的功能恢復。
1.2 在現代康復醫學出現以前,國外學者就已經重視骨關節和骨折患者的康復鍛煉。骨科促使現代康復醫學的誕生,關節體操、矯正體操、以及器械訓練都成為康復治療的基礎[4-5]。康復醫學的發展促使骨科康復醫學誕生,明確康復醫學與骨科醫學的緊密關系,在治療理念的一大突破和進步,同時也是康復醫學和骨科醫學相互融合、吸收的結果。當前,康復醫學的發展呈專業化趨勢[6],包括骨科康復醫學、心肺康復醫學、神經康復醫學、燒傷康復醫學、小兒康復醫學、老年康復醫學等。隨著康復醫學在骨科治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更多的骨科醫生認識到康復醫學與骨科治療相結合的重要性。
1.3 骨科康復醫學是一門醫學應用學科,通過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一系列方式,使骨科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提高骨科治療的效果。但過度的運動鍛煉易導致過度訓練綜合征,原因是[7]骨科患者對肢體和關節用力不當產生的炎癥,如肌肉、韌帶、肌腱等損傷,引起肌肉不平衡加劇、骨關節變形等。因此,需要正確領悟現代骨科康復理念,合理運用現代骨科技術,將臨床骨科與康復醫學理念有機結合。針對骨科疾病特點,將骨科治療技術與康復理念結合總結出科學、有效的方法。近年來,生物力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發展迅速,并與骨科學緊密結合,出現了大量新的康復手段,進一步提高了骨科疾病的療效。
1.4 骨科康復治療基本療法是運動療法。骨科康復運動療法是在明確患者疾病性質,制定相關的治療方案[7-8]。首先對運動功能進行檢查,包括:肌力檢查、步態檢查、關節活動度檢查、神經肌肉電生理檢查等,用以制定相應的運動方案。運動療法包括:①關節活動度練習- -主動、被動、關節功能牽引和助力運動;②肌力練習--保持肌肉功能的專門練習,肌力小于3和大于3分別采用肌肉電刺激和抗阻運動;在進行抗阻訓練時要掌握好力度與節奏;③持續被動運動--使用康復器械對關節進行連續緩慢被動運動。可加速關節血液循環,促進軟組織修復,減輕關節疼痛。
2 中醫藥在骨科的康復治療
2.1 骨折的預后以動靜結合為主。①早期藥物治療 西藥用于消炎鎮痛,中藥用于清熱涼血如五味消毒飲、犀角地黃湯等;行氣活血方面如柴胡疏肝散、順氣活血湯等;亦可用外用膏藥如消瘀止痛膏之類,適用骨折初期疼痛。還可以用物理療法,如溫熱法,能夠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局部去痛等作用。②骨折中期的康復治療 由于骨折中期已較穩定,在原有活動量基礎上適量增加,加強肌肉抗阻訓練。中藥易接骨續筋及和營止痛為主,如續骨活血湯、和營止痛湯、接骨丹;外敷膏用如接骨續筋膏;還可輔以中草藥熏洗等;在骨折15天后其活動量逐步增加,在醫護和家屬幫助下活動范圍逐步增大,上肢感覺肌肉有力,骨折處無疼痛感,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動作,關節的伸屈,避免骨折產生剪切方向運動。③骨折后期的康復治療 在后期骨折已基本愈合,應提高關節活動量,增加肌肉力量,同時 輔以抗阻訓練。中藥以養脾胃,補氣血為主,常用中藥有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四物湯等。用以增強患者關節活動,使肌力和關節活動范圍增大。可采用自身重量法、負重和不負重訓練法[9-10]。在此鍛煉期間,首先進行熱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緊張。并配合針灸、推拿,局部以阿是穴、手足以陽明經穴,使血液循環,經絡疏通,減輕肌肉痙攣。推拿還可以增加患者抗阻運動,增加關節運動范圍。
2.2 中醫食療法在骨折的康復中可促進骨折愈合。例如①黃豆5兩,豬骨頭2斤,加姜鹽用文火煮爛后食用;②赤小豆加紅糖適量煎熬,服用;③黃芪半兩至一兩,煎熬取汁,加粳米2兩,早晚服用。骨折患者飲食要注意幾點:①現代醫學實踐證明[11],骨折病人吃肉骨頭不能促進早期愈合,相反會推遲。原因是只有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以骨髓、骨膜的作用促使受損傷的骨頭再生。肉骨頭的成分是磷和鈣,若攝入太多,使骨質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有機質比例失調。因而對早期愈合產生阻礙作用。②忌偏食,骨折患者有局部充血、水腫、肌肉組織損傷情況,機體的修復由攝入的營養素來保證實現。③在骨折初期服三七片來控制積血、消腫,局部出血。在一周以后,若繼續服用會使局部血管血液循環不暢,對骨折恢復愈合不利。
3 展望
隨著現代康復醫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醫學也融入了現代康復醫學的治療和評估體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傳統的中醫康復包括:中藥療法、飲食療法、針灸療法、傳統物理療法、環境療法、推拿療法等,通過大量實踐與研究,其效果和理念與現代康復醫學相一致。因此,中西醫相結合在骨科康復治療中行之有效,具有廣闊前景。
參考文獻
[1] 楊勇,駱艷紅,曾本強等.骨科-康復科治療單元模式治療不穩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2692-2694.
[2] Babak Shadgan,W. Darlene Reid,R. Luke Harris et al.Hemodynamic and oxidative mechanisms of tourniquet-induced muscle injury: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he orthopedics setting[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2,17(8):1-8.
[3] 席明霞,鄭雯,陳銀娟等.13家醫院236名骨科護士康復護理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 ,2013,(15):26-28.
[4] 黃莉.骨科康復訓練護理活動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9):16-18.
[5] Adali,N.,Mars,M.,Petrie,A. et al.Presurgical orthopedics has no effect on archform in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The 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2012,49(1):5-13.
[6] 白躍宏.骨科康復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 21(9):849.
[7] Milan Zdravkovic,Miroslav Trajanovic,Milos Stojkovic et al.A case of using the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for custom orthopedic implants manufacturing[J].Annual review in control,2012,36(2):318-326.
[8] 萬大千,徐義明,白躍宏等.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在膝關節活動受限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4):597-600.
[9] 羅漢華,農文恒.關于骨科康復在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思考[J].甘肅中醫,2011,24(4):74-75.
[關鍵詞] 電針;活動障礙;肩關節;肱骨骨折;紅外線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activity disturbance of the shoulder joint after operation of fracture
LUO Kai-min, HOU Zhi, YANG L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angshan City Second Hospital,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radiation of infrared rays plus passive exercise on movement disorders of shoulder joint after operation of fracture of surgical neck of humerous. Methods Sixty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n=32) and an exercise therapy group (n=28). The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nd infrared ray radiation at rigid soft tissue on the affected side, with adjuvant points, Xuehai (SP 10), Sanyinjiao (SP 6) andYang-lingquan (GB 34) selected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after the needles were withdrawn passive exercise of the shoulder joints were made. The exercise therapy group were treated by active exercise after passive exercise of shoulder joint.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for one month, and shoulder pain scores VAS and scores of activity of shoulder joi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4.4% in the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was better than 64.3% in the exercise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s were 5.8±0.5 and 3.1±0.3 in the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and 5.7±0.5, 4.3±0.4 in the exercise therapy group,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both P
KEY 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Movement Disorders; Shoulder Joint; Humeral Fractures; Infrared Rays
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在肱骨外科頸骨折手術制動后發生率較高,主要臨床特征為肩部疼痛、軟組織
僵硬、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如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筆者采用電針、紅外線照射配合被動運動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6年6月―2007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第二醫院康復醫學科住院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針刺合運動組和運動療法組。針刺合運動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齡39~50歲,平均(49.6±6.8)歲;病程1~3個月;左肩14例,右肩18例。運動療法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42~62歲,平均(51.6±3.8)歲;病程1~3個月;左肩10例,右肩1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采用《實用骨科學》[1]肱骨外科頸骨折診斷標準;X線片示肱骨外科頸骨折內固定術后;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腫脹,軟組織僵硬,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39~62歲;③病程在術后1~3個月;④肩關節活動功能符合楊樹萱[2]制定的肩部功能活動評定指標6個功能等級中的嚴重受限級;⑤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
①術后傷口感染未愈合者;②合并中樞神經、外周神經損傷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疾病者;④孕婦、凝血功能障礙者。
2 治療方法
2.1 針刺合運動組
取穴:以患肩部僵硬軟組織每間隔20 mm為針刺穴。配穴:血海、三陰交、陽陵泉。操作:患者取仰臥位,75%酒精局部消毒后,采用0.35 mm×40 mm針灸針,單手持針直刺局部針刺穴,刺入深度以刺透僵硬軟組織為度,采用平補平瀉法;接上海產G9805-C型低頻脈沖治療儀,輸出模式為疏密波,頻率為4/20 Hz,疏密時間間隔(4±1) s ,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并加紅外線照射。三陰交、血海、陽陵泉常規針刺,行提插瀉法,留針30 min。取針后被動活動肩關節15 min,完成前屈、后伸、內收、外展、環轉生理運動。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治療1~3個療程。
2.2 運動療法組
患者取仰臥位,先被動活動肩關節20 min,完成前屈、后伸、內收、外展、環轉生理運動,然后推磨沙板、爬肩梯、推滾筒訓練25 min,共治療45 min。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治療1~3個療程。
2組患者平均治療40天后統計療效。
2.3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0.0統計軟包件,應用t檢驗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1)肩部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3](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患者疼痛變化,設定疼痛范圍為0~10分,每天進行3次測定(7、14、21時),再進行綜合積分計算。
(2)肩關節活動:采用楊樹萱[2]制定的肩部功能活動評定指標,用量角器和卷尺測量肩關節旋內、旋外角度,摸背、摸耳尺度,從以上4項指標來評定肩關節的運動功能,并根據4項指標的總分,分為6個功能等級。肩關節運動正常:總分為301~360分;肩關節運動輕度減退:總分為241~300分;肩關節運動中度減退:總分為181~240分;肩關節運動顯著減退:總分為121~180分;肩關節運動嚴重受限:總分為61~120分;肩關節運動極度受限:總分為0~60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肩關節活動功能的4項指標的總分及VAS評分評定療效。顯效:肩關節活動功能總分為181~240分,VAS評分為0~1分;有效:肩關節活動功能總分為121~180分,VAS評分為1+~4分;無效:肩關節活動功能總分為61~120分,VAS評分為4+~6分。
3.3 治療結果
(1)兩組患者肩部疼痛VAS評分治療前后比較見表1。
注:與運動療法組治療后比較,1)P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
VAS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均P
(2)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比較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肩關節功能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各項評分、總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
(3)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經Ridit分析,針刺合運動組臨床療效優于運動療法組(P
4 討論
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制動造成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發生率很高,肩關節腫脹、疼痛,軟組織僵硬、粘連是造成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屬中醫“痹癥”范疇。《素問?痿論》中說:“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即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 由于手術或外傷,關節長時間制動所致經絡氣血瘀滯受阻,經脈失養,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僵硬、疼痛,經筋失去氣血濡養導致筋攣、粘連,影響關節活動功能。
本研究通過對患肩部僵硬軟組織間隔20 mm群刺,疏通經絡、活血通痹,并連接低頻脈沖電針儀加強針感,配合紅外線照射溫通氣血、促進氣血運行[4],起到局部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使經筋得到充足的濡養,筋攣恢復正常,使關節得到充分的濡潤,改善關節活動功能。中醫辨證以脾、肝、腎三臟為主,脾主肌肉四肢,正如張志聰注釋《素問?五藏生成》所說:“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肝主藏血,在體合筋;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可濡養形體九竅,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腎主骨生髓,腎精充足則骨骼強健,故穴取三陰交、血海、陽陵泉。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其功能養血活血、理氣祛瘀;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功能養血柔筋,主治一切筋病;血海為脾經要穴,功能活血調經、通經活絡,三穴相配能養血益氣,舒筋通絡。通過上述治療使患肩部腫脹、疼痛得到緩解,僵硬軟組織得到軟化,再被動活動患肩關節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關節活動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電針、紅外線照射加被動運動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功能活動障礙,在緩解疼痛和促進肩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方面均優于單純運動療法,具有痛苦少、見效快、安全性高的特點,有一定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567-568.
[2] 楊樹萱.肩周炎康復體療功能評定方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3,8(1):8.
[3] 嚴相默.臨床疼痛學[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6:153-154.
關鍵詞:心理護理;康復鍛煉;骨科;臨床
骨科患者病情常常較重,其術后康復需要較長的時間,而康復鍛煉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且能夠降低致殘率[1]。由于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對康復鍛煉的認知不到位,不當的康復鍛煉能夠造成傷口裂傷等意外,從而降低手術及預后效果不佳。另外,患者常對骨折的認知及治療上存在較大的誤區,因此,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與康復鍛煉對患者至關重要。筆者特選取42例骨折而手術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與康復鍛煉干預,取得了較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1例骨折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所有患者意識清晰,均可獨立思考與正確表達主觀認知,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的方式把81例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41例,其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為24~84歲,平均年齡為(35.45±13.16)歲;術后住院為8~29d,平均術后住院為(14.54±9.75)d;患者的手術類型:椎間盤突出術1例,脛腓骨骨折21例,股骨骨折術19例。實驗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25~82歲,平均年齡為(35.26±14.87)歲;術后住院為9~29d,平均術后住院為(14.58±9.89)d;患者的手術類型:脛腓骨骨折20例,股骨骨折術2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術后住院時間及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與康復鍛煉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心理護理 術前護理人員應用向患者講解手術原理、流程及安全性等相關知識,爭取患者的積極配合。對骨折的認知上存在較大的誤區者,應向患者介紹骨折病癥的一些相關知識,以便糾正患者在病癥上的錯誤認知,對針對性不同骨折病癥患者的實施個性化護理,給予其鼓勵與支持,以便消除或降低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
1.2.2康復鍛煉 骨折后2w內患者的骨折處的上下關節暫不活動,功能鍛煉應與患肢肌主動舒縮為主,幫助患者做患肢肌部按摩,以便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骨折2w以上,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患者盡早進行骨折處的上下關節活動,以防肌萎縮與關節僵硬。當患者骨折已愈合并去除外固定后,應鼓勵患者逐漸進行離床活動,增強關節活動范圍,鍛煉肌力,對于肢體部分腫脹者或關節僵硬者更應增強鍛煉,使之消除。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4個月后的康復效果、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康復效果根據SF-36健康調查量表評定,主要分軀體健康評分(PHS)、精神健康評分(MH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2,3]。
1.5統計學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臨床資料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計量并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PHS、MHS比較 兩組干預后的PHS、MHS評分較干預前均有明顯增加,差異均有統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改良Barthel指數比較 兩組干預后的Barthel指數較干預前均有明顯增加,差異均有統學意義(P
3 討論
骨科患者的病情一般都比較復雜,而手術后需要一個較長的恢復時間,而且對患者的預后也影響極大[4]。
康復鍛煉護理由主治醫生與相應的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骨折及其恢復狀況,一般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相應的康復鍛煉指導及護理。骨折部位的上下關節的活動強度與范圍應隨著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緩慢增加,以防肌萎縮與關節僵硬,保障骨折處的血液循環。
本文研究顯示,兩組干預后的PHS、MHS評分較干預前均有明顯增加,但實驗組在PHS、MHS評分增加幅度均明顯大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李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預見性、舒適護理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3):123-124.
[2]董玉會.評估系統護理模式在骨科手術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河北中醫,2014,36(8):123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