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調味在烹飪中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發表的《加強國家級食品安全性計劃指南》中把食品安全解釋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和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身體受到傷害的一種擔保”。而合理烹飪的目標不僅是要保證食物加工后的色、香、味俱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確保食物的營養價值和安全性。在烹飪過程中,某些環節產生有害物質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油溫過高、使用香辛佐料及劣質調料、味素放法不當、熏或烤制食品。合理的烹飪加工過程可以有效控制或消除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而不科學的烹飪操作不僅不能降低食品的危害因素,甚至還會成為食品污染的途徑,使食品中的有害物質增多,影響食品的安全質量。所以,倡導合理、健康的烹飪非常必要,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的理念,對食品安全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現實烹飪中的隱患
中國的烹飪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涉及面較廣的系統工程,在食品原料的選擇、主副食品的搭配、烹調技法的運用上都很有研究。在現實的烹飪過程中,經過某些烹飪方法加工而成的菜肴,風味會比較獨特,例如腌臘、煙熏、油炸等等,但是,過多食用這些食物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據有關資料顯示,一塊木炭燒烤的牛排含有的多環芳烴化合物相當于吸600支香煙。苯并芘主要存在于熏制食品和燒烤食品中,如熏魚、煙熏肉、烤羊肉串等。熏制時產生的煙是進入食品的致癌性烴類的主要來源。另外,根據科學調查研究發現,高溫烹調或油炸肉食中含有誘變劑。在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中,油炸食品的比例較高,食用油脂在煎炸食品的過程中,經高溫加熱可發生熱氧化反應、熱分解反應及熱聚合反應,產生包括油脂過氧化物在內的多種有害物質,這樣不僅會降低食品的營養價值,而且還會影響消費者的健康。由于傳統觀念和定性思維的影響,我國烹飪還存在許多誤區,舉例來說主要有:誤區一,將肉用淀粉上漿后再用熱油炒。其實,先上漿再熱炒是不正確的。因為在高溫下,肉中的氨基酸和淀粉會發生糖胺反應,生成焦糖色素,所以炒煳的飯菜往往呈褐色。隨著焦糖色素的生成,還會產生一種有害成分4―甲基咪唑。此外,還會產生一種致癌物―雜環胺,如果上漿的同時再加味精,則更容易生成雜環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過高油溫條件下用淀粉上漿炒肉,同時火不可過大,以免炒煳。誤區二,炒青菜時,用油越多越好。炒青菜時,用油過多會使其他調味品難以滲入青菜而影響味道,更重要的是食物外部包裹的油脂太多,進入腸胃后會妨礙消化液與食物接觸,不利于消化。另外,常吃過于油膩的菜,會促使膽汁和胰液大量分泌,易誘發膽囊炎和胰腺炎。誤區三:炒完一道菜后不洗鍋接著炒另一道菜。炒完一道菜后,鍋內會產生一些含有苯并芘物質的黑色鍋垢。苯并芘是當今公認的強致癌物,人體如果經常攝入這類物質,日積月累可誘發胃癌、血液腫瘤和肺癌。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烹飪誤區不勝枚舉,這都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若不加以重視并且糾正,長此以往必定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三、加強合理烹飪普及與發展的途徑
第一,衛生部門等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組織應加強合理烹飪的宣傳力度,提高烹飪工作者合理烹飪的意識,增加合理烹飪的相關知識。通過各種媒介,如電視、網絡、報刊雜志等推廣合理烹飪相關知識;利用社區公告欄、商城等人群聚集密度較高的場所合理烹飪的最新的信息,逐步糾正錯誤的烹飪觀念,提倡科學、合理的烹飪方法。如烹飪用油時加熱溫度不要太高;適當使用味素;避免使用熏、烤的烹飪技法烹調食物,多選擇生食、涼拌、蒸、燉、煨等方法烹飪未經污染的食物;使用添加劑時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另外,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物化學技術的深入發展,逐漸發現某些事物是不能搭配食用的。例如黑糯米雞(糯米+雞),糯米的主要功能是溫補脾胃,所以一些脾胃虧虛的人食用后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與雞肉同食會引起身體不適。
第二,初級農產品等原材料的安全是合理烹飪的物質保證,因此,食堂必須向具有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食品衛生許可證、食品檢驗合格報告等合法合規資質的正規供應商購買農產品等原材料并及時進行檢驗,保證烹飪前食品的安全。有條件的食堂可以盡可能地選用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這三者都是倡導農產品的天然、安全、健康、無污染,因此,使用這些產品可以更加安全和放心。另外,對存放過久的原材料必須嚴格檢查,對已過期、已變質或不符合衛生條件的食品一律不烹調。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是我們的祖先把飲食提升到治國安幫的高度認識的名言。飲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中國烹飪作為中國飲食活動的核心和基礎,已成為中國的三大國粹之一,以“選料廣泛、技法眾多、口味多變、品評多元”等特點,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中國飲食文化歷史發展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民族特色鮮明,它是透視中國文化的一個極好的窗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在這個窗口里都可顯示的特別清晰。中國文明史,其實很大部分都體現在具體的飲食活動之中。近年來人們對飲食生活從質量到內涵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過去的吃飽,吃好,發展到今天人們要吃品味,吃文化。人們飲食觀念的變化正是中國經濟大發展,人們文化素質和審美情趣大提高,社會大進步的具體反映。
在烹飪藝術和飲食文化日新月異深刻大變化的時期,面點制作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面點是“面食”和“點心”的總稱,因所用原料主要是白色面粉和米粉,故同行中稱為“白案”或“面案”。我國面點制作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面點是以各種糧食、果品、鮮蝦、禽蛋以及蔬菜為原料,配以多種調味品,經不同的加工方式而制成的各種主食、小吃、點心。它的制作包含了色彩的搭配、造形的設計、精細的刀工、不同的制法等。所以說它是烹飪藝術中的一顆明珠。
俗話“一招鮮,走遍天”,擁有別具一格的特色面點,是每一個有志面點師積極追求的目標。作為一名現代面點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傳統,從中吸收有益的知識,積極吸取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精華,方可形成深厚的底蘊,烹飪技藝之樹才能枝繁葉茂。作為一名龍的傳人,中國面點師有責任學習、挖掘、發展中國傳統面點,為弘揚中國面點盡一份力。創新是面點發展的永恒主題。新潮流行面點是面點發展的時代體現。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面點師是否有發展后勁。及時了解流行面點,關注面點創新動向有助于每個面點師緊跟時代步伐,永葆技藝青春。21世紀是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只要我們不斷努力,開拓創新,必將使我們祖國的烹飪藝術和飲食文化更加燦爛輝煌。
本次烹飪大賽的舉行呈現的是一道道蘊含創新精神、文化內蘊的優秀菜品,許多精彩創意的背后都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和廚師們歷經艱辛的努力。
在同行之問的切磋較量后,這批優秀的廚師將秉承著弘揚中華美食的理念,在未來刷新整個餐飲菜品的面貌,讓高端誘人的菜品更多地走進百姓的生活。
《師說》與比賽
海 山
在唐朝貞元十八年的這一年,時任四門學博士的韓愈寫下了千古名篇――《師說》,以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闡述了有關從師的三個問題和一個原則。其中的三個問題,即從師的必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從師的功能性――“傳道授業解惑”,從師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一個原則就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1200多年后的今天,每每誦讀此名篇依然會給我們帶來不少的啟迪,而且這種啟迪具有非常大的普遍性,適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作為個廚師如何看待參加比賽的問題。
比賽,是你的師后之師
相信每一位廚業人員都有自己的師傅,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個修行的過程其實就是個再學習的過程,廚師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認識,才有可能在如今充滿創新的環境中生存下去。正如韓愈所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在這個再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僅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還會有各種不同的體現形式,比賽,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形式。
師傅教給你的,無論是菜式還是創作思想或操作技法,都是以前的,而每個人在出師之后,都會在這個基礎上,憑借自己所接觸到的一些東西有所發展,但每個人的能力是有局限的,所接觸到的東西也只能是某一個或幾個方面,而比賽中選手云集,無疑形成了一個不同發展方向和創作風格的大薈萃。利用好這個機會,自然可以在自己的修行階段獲得諸多的他山之石,彌補自己因為地域或時間或個人接觸面所帶來的閉塞。
比賽中的傳道授業與解惑
既然比賽是師,那么自然具有“傳道授業解惑這個功能。比賽的選手來自各個地區,工作于不同的層次,師承于不同的師門,因此在比賽上呈現出的作品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一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可以帶來最潮流的風格和思想,而一些來自比較偏僻的小城鎮的,也可能帶來你或許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物力進行采風才有可能得到的素材。各種關于菜式創作的思想和別出心裁的操作設計,以作品的形式最為直觀最為到位地在比賽中展現著,這就起到了“傳道”的作用。而參與比賽的選手,在其中也可以以最低廉的學習成本學習到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大有裨益的東西,使參加比賽成為自己“授業”的一個機會。
平時雖說廚師群體經常相互之間去餐廳嘗菜從中獲得一些靈感,為屬于自己的創新菜提供一些啟示,但這些來源都比較松散和不穩定,所以關注烹飪比賽應該是最好的途徑,比賽中如此集中的大量的素材,可以讓參賽者獲得靈感上的“大豐收”并留作日后使用。
參與比賽,不羞不恥
我曾經很奇怪那些不愿意參加比賽的廚師是出于什么考慮,后來發現了兩種類型的思想負擔一種是羞于參賽,一種是恥于參賽。前者的顧慮無非是,萬一參加了最后卻沒有獲獎,甚至都沒能入圍,這會讓自己很沒面子,對老子“不戰則不敗”觀點的錯誤認識,讓他們寧愿放棄擺在眼前的機會;而后者大多是出于門派的狹隘,自己的虛榮、或是避諱他人的議論,并且還對那些去參與比賽的同行頻頻表現出不屑的態度,與韓愈在《師說》中描繪的“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的士大夫頗有相似之處。
韓愈提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對于廚業人員來說,這個“道”就是對菜品制作技法的靈活運用和在菜式創作上對新思想和新食材的把握與體現,這個“師”就是值得自己去學習的理由。
因此在參與比賽這個事上,不妨多想想千余年前韓愈的勸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3月22日,“味道2009青年名廚烹飪大賽年度總決賽”在北京舉行,大賽最終分別評選出了冠軍、亞軍、季軍;中國名廚金鼎獎;中國名廚金勺獎;中國名廚技能金獎;中國名廚新星獎;“味道2009”名廚獎。至此,歷時一年的“味道2009青年名廚烹飪大賽”系列比賽正式落下了帷幕。
進入本次決賽的143名高廚是歷經初賽,復賽,一路過關斬將。從近千名選手中脫穎入圍的。參賽的菜品包括粵菜,浙菜、客家菜、西餐、湘菜、川菜和云南菜等不同菜系,而評選名菜,名點主要從“色香味形意”五方面考核。
下面我們就將冠、亞、季軍的菜品,和比較有特色的菜品一一進行展示。
大賽冠軍
曹俊
上海銀星皇冠大酒店
這道菜其實是周元昌大師給我的思路,魚絲類的菜肴在工作中經常烹飪。如今是中西餐結合的時代,周大師建議我使用荷蘭生菜――菊苣,來作為菜的“盛器”。而刁草非常適合搭配海鮮類食物,它與眾不同的清香味,和嫩綠的顏色為這道菜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道菜肴可以說充分地體現出了精細的刀工,時尚的裝盤。
得獎感言
有機會參加本次比賽并獲獎,我非常高興和激動,非常感謝本次大賽組委會把這樣的榮譽授予我,也非常感謝酒店領導和身邊的同事及上海賽區的賽友們給予我的信任與支持,同時由衷感謝直為勞、細心培養我的恩師,借此機會并對周元昌大師、葛賢萼大師的悉心教導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謝意!
機遇對所有人開放,這個獎項的獲得對我來說的意義主要是激勵與鞭策。在比賽之前的個多月我就開始準備參賽作品,參賽的兩道菜歷經多次失敗,每一次的失敗對我都是一次考驗,同時也是讓我對菜品品質進行一個“再提高”的過程。
比賽當天我的心情比較平靜,發揮也比較正常。其實比賽就是一次相互學習的過程,也是歷練自己的一個很好的平臺,“以積極的心備戰,以平靜的心應戰”才是種良好的比賽心態,這樣也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
當拿到冠軍那一刻,我非常激動,覺得自己努力得到了回報,當時百感交集,激動得流下了淚水,但是我知道,比賽過后切都只是新的開始。這次來自全國30多位烹飪大師的嚴謹、誠懇的工作態度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是我今后學習的目標。在今后的從業道路上我將繼續勤奮敬業、激情逐夢,努力做到更好!
剛設計“菌湯菜包蟹粉獅子頭”時其實是一魚兩吃的設計,原本以桂魚作獅子頭,突出此亮點,但后來發現魚肉和蟹粉搭配并不是很完美,最后還是決定按照傳統做法,以豬肉為原料,選擇豬后腿肉加肥肉五五開后,再加入30%的山藥和蟹粉烹制而成。而山藥的加入,不僅能解膩,更有中藥養生功效,這與菌湯的養生健康理念正相吻合。在味覺上菌香滑糯,肥而不膩,菜肴的色香味
都有了。造型對整道菜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為了使娃娃菜立起不軟塌,也想了很多辦法,最后發現選用娃娃菜的中間一層,將娃娃菜底部削去一部分是造型的關鍵竅門;當娃娃菜成功“立起”的那一刻,給我增加了更多贏得比賽的信心。
黑松露菊苣滑魚絲
主料:桂魚300克
輔料:黑松露50克、菊苣100克、蛋清1只、生粉2克
調料:刁草10克,高湯5克,鹽5克、味精3克
制作過程:
1、將桂魚去皮切絲沖水,沖白后吸水,加入鹽,味精,生粉,蛋清入味腌制,
2、把黑松露去皮入味腌制后用刨刀刨成絲待用;
3、把菊苣洗凈撈干水分待用;
4、起熱鍋滑油,將魚絲滑熟倒出,
5、在鍋內放入湯入味勾芡倒入,魚絲翻勻轉盤即可。
操作關鍵:
魚絲要沖水沖白,在滑油時用筷子將魚絲輕輕撈起攪拌。
菌湯菜色蟹粉獅子頭
主料:豬腿肉25克,豬肥膘25克,山藥20克、河蟹粉15克
輔料:娃娃菜1顆,蟹黃10克、韭菜花3克,松茸10克,黑虎掌菌10克,羊肚菌10克,白靈菇10克、老雞湯150克
調料:鹽5克,味精2克,雞粉1克
制作過程:
1、將菌類放入雞湯內煲至入味待用;
2、把豬腿肉,豬肥膘、山藥切成小粒入味,打至上勁后放入帶有菌香的雞湯內煲酥;
3、將娃娃菜放入開水內燙熟撈起,放入冰水中冷卻去心,把成熟的獅子頭包在娃娃菜內;
4、用韭菜花封口去葉,上籠蒸熱即可裝盤,加入菌湯即可;
操作關鍵:制作時獅子頭要蓋上娃娃菜,防止獅子頭結皮。
大賽亞軍
黎國燈
武漢市寶豐賓館
得獎感言
本次能獲得大賽亞軍深感榮幸,首先感謝名廚委給我們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我有機會和廚友們互相切磋交流。中國烹飪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通過今天的成績將化為我今后努力的動力,鼓勵我在傳統的基礎上注意挖掘與創新,增加菜肴品種的實用效果,為中國的烹飪事業奉獻我的綿薄之力!
三江魚
主料:長江魚1500克
輔料:上海青250克、胡蘿卜150克
調料:蒜茸醬50克,豉汁醬50克、剁椒醬100克、鹽5克、雞湯50克
制作過程:
1、將長江魚宰殺洗凈,取兩扇凈肉用蔥姜水浸泡去腥10分鐘,頭尾留整備用;
2、將漂好的凈魚肉取2/3,用刀拉出花刀,另1/3魚肉打成長形片;
3、將處理好的兩扇魚肉和魚皮用鹽,雞湯上漿腌制10分鐘;
4、將頭、尾擺在魚盤兩頭,兩扇魚肉擺在兩側,魚片交叉擺在中央;
5、一扇魚肉上抹上蒜蓉,一扇魚隨上抹上豉汁醬,魚片上抹上剁椒醬上籠蒸8分鐘;
6、把飛過水的上海青菜心擺在頭尾兩側,再擺上用胡蘿卜雕刻的玲瓏球即可。
操作關鍵:魚肉一定要用雞湯腌制,花肉要劑2/3深,要30度斜角。
芙蓉筆架魚肚
主料:筆架魚肚150克
輔料:魚膠200克,金瓜蓉lOO克、蛋清lOO克、鵪鶉蛋黃10只、棕葉窩頭10枚
調料:鹽5克、味精5克、雞汁10克,鮮湯1 50克
制作過程:
1、魚肚用溫水,料酒、姜,蔥腌制8小時,用清水沖凈,改刀成6cm×3cm長形片30片,
2、擠干水待用,
3、用老雞,火腿,排骨,精肉吊成清湯,調味,放入改刀擠水后的魚肚浸泡入味;
4、取入味的12片魚肚擠干水分,抹上生粉,釀入魚膠、火腿、香菇、鵪鶉蛋黃;
5、蒸熟成釀魚肚;
6、金瓜雕刻成碗狀,蒸熟放在盤中央,邊上圍上蒸熟的棕葉窩頭,勾玻璃芡;鍋內放鮮湯調味勾二流芡后,加入熟金瓜茸,調色金黃,最后下蛋清少許;推勻,放入調好味的18片魚肚,淋蔥油起鍋,裝入金瓜碗內即成。
操作關鍵:魚肚泡制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口感,水分須擠干后用味湯入味。菜品創新點倡導綠色營養主題,魚肚用鮮湯入味,再加上雪花黃金芡的色澤,讓人賞心悅目,營養健康。
此菜取湖北的漢江、湖南的湘江、江西的贛江、三江交匯之野生魚。坡曾寫詩贊它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詩中道出了魚的特別之處,鲴魚兼有河豚、鯽魚之鮮美,而無河豚之毒素和鯽魚之刺多。此菜還選用了湖北蒜蓉醬、湖南的剁椒醬、江西的豉汁醬調味蒸制而成,正可謂是“三地三味三色”。
芙蓉筆架魚肚是采用長江石首段水域中出產的魚鰾,魚鰾的外形和鑲嵌在鰾內的紅色紋理,酷似屹立在長江岸邊的石首筆架山,故得名“筆架魚肚”。筆架魚肚外形精美,色澤白中帶綠,晶瑩可愛,曬制好的魚肚猶如玉雕。
大賽季軍
胡斌祥
上海萬豪虹橋大酒店
這道菜使用了西餐中常用的牛油果,我把它借鑒到中餐上來,中西結合,用水果入菜,這也是為了迎合中餐發展的必然趨勢吧!
得獎感言
獲得本次比賽的季軍非常意外,因為這次大賽的選手水平都非常高,所以只有認真沉著地做好自己的菜肴,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才能得到各位評委的認可和贊同。此次比賽能夠取得好成績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恩師周元昌大師在菜品命名,設計構思、實際操作備賽演練中給予我辛勤的指導和關懷!其次,感謝中國烹協名廚委和《名廚》雜志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展示技能的平臺,加深與同行們的交流,擴大了自己的交際圈,也希望更多的廚師參與到比賽中來,讓我們一起努力讓中國烹飪走向世界!
鱷梨魚米香
主料:黑魚肉400克
輔料:牛油果3粒、山核桃仁10克、蟹黃50克,雞蛋1只、生粉10克
調料:鹽5克、雞粉5克、刁草5克
制作過程:
1、取黑魚肉切成粒,洗凈后吸干,加入鹽、雞粉、生粉,
2、蛋清上漿備用;
3、牛油果剖開取肉,果肉切成粒,果殼做盛器用;
4、鍋中放油400克,入魚米至熟出鍋,鍋中放入雞湯,鹽;
5、雞粉,生粉勾芡,放入魚米,牛油果粒,山核桃仁翻炒;
6、將炒好的玉米裝入牛油果殼中,上面放蟹黃,裝盤后用刁草裝飾。
操作關鍵:魚米大小須均勻,魚肉須洗凈。
香瓜松茸蟹蝦
主料:蟹肉300克,蟹黃100克,河蝦仁100克、松茸100克
輔料:香瓜6只、姜末、蔥白、生粉
調料:鹽、雞粉、胡椒粉
制作過程:
1、香瓜用圓槽槽出花紋,上籠蒸15分鐘;
2、上漿河蝦仁滑油至熟出鍋,鍋中入少許雞湯勾芡放入蝦仁翻炒出鍋;
3、鍋中留有少許,放入姜末,蔥白,蟹黃煸炒出油后,加入少許雞湯,蟹肉,松茸勾芡后出鍋:
4、將炒好的蟹粉裝入香瓜中,上面放河蝦仁即可。
操作關鍵:炒至蟹粉,要加入適量蔥,姜,酒,防止其腥味。
蟹粉炒蝦仁是一道非常經典的傳統上海菜,為了創新所在,還加入了名貴的松茸為這道菜添彩。在器皿上,試過許多都不理想,最后選用了――小香瓜,小香瓜味道清香,不會破壞這道菜的本味,這次用的小香瓜是在幾百個當中挑選的,著時費了一番工夫。
中國名廚金鼎獎
林嵐
四川江海川鄉樓
玉米魚
主料:大草魚1725克
輔料:青菜梗350克、南瓜汁300克、西紅柿1個
調料:姜蔥水250克、清水3000克,鹽10克,白醋20克
制作過程:
1、將魚宰殺去骨去刺刻十字花刀;
2、將魚肉用蔥姜水浸泡去腥入味;
3、于生粉造型,下油鍋炸制;
4、青菜焯水制作玉米葉,西紅柿切粒,青菜原料切粒備用;
5、鍋內下高湯南瓜汁,拉芡掛在炸制魚上即可。
中國名廚金鼎獎
孫強
北京多佐餐飲有限公司
巖燒菲力牛排配黑松露汁
主料:雪龍菲力牛排100克
輔料:黑松露15克、樸葉
調料:玫瑰鹽5克,黑胡椒5克、黑松露醬汁25克、橄欖油10克
制作過程:
1、將菲力牛排去筋,切成厚度約為3-4cm左右,撒上鹽和胡椒備用;
2、將巖石加熱放至容器中,巖石上放上鮮樸葉;
3、菲力牛排放入煎鍋煎至六成熟即可;
4、煎好的牛排,放在加熱好的巖石和樸葉上,配上調至好的黑松露汁及配飾即可;
操作關鍵:煎制牛排時需注意火候必免把牛排煎老,而影響牛排的口感。
中國名廚金鼎獎
王晨崗
上海廊亦舫酒樓
蟹粉桃油澳帶
主料:澳洲鮮帶子200克
輔料:河蟹粉75克、水發桃油150克、茴香草5克,生粉20克
調料:鹽5克、味精5克、料酒3克、蔥姜汁3克,清雞湯400克、蔥油10克
制作過程:
1、澳洲帶子上漿腌制,桃油焯水待用;
2、上漿帶子蒸熟后擺于盤中;
3、取鍋入油煸炒蟹粉烹料酒,蔥姜汁倒入清雞湯,桃油燒開調味后勾芡,淋上蔥油,燒于澳帶表面,另取茴香草點綴即可;
操作關鍵:澳帶蒸制要掌握好時間,桃油要預先發至軟糯。菜品創新點:在上海蟹粉菜的基礎上選用新型食材桃油與之搭配,使菜品另有一番滋味。
中國名廚金勺獎
潘利民
上海紅城閣大酒店
棗香麒麟澳帶
主料:澳洲帶子300克
輔料:火腿片10克、冬筍片25克、紅棗片15克、蘆筍45克,冬瓜250克、生粉35克
調料:鹽15克,味精20克,金湯400克
制作過程:
1、冬瓜切成塊加金湯調味后,煨制酥軟入味裝盤;
2、澳帶上漿夾入半圓齒輪火腿和冬筍片面上擺放紅棗片后放于冬瓜脯上入籠蒸約6分鐘取出;
3、金湯加調味勾芡澆于澳帶上并拌上蘆筍即可。
操作關鍵:蒸制澳帶不宜過頭,火腿和冬筍切制齒輪要清晰,均勻。
中國名廚技能金獎
胡莉
湖北宜昌三峽工程大酒店枇把酥
主料:面粉500克、豬油220克、吉士粉100克
輔料:蕓豆0.5克
調料:糖100克,綠茶粉10克、可可粉3克
制作過程:
1、和面先將黃色的水油面和好,再和油心面;
2、制餡:蕓豆去皮蒸至融化,再翻炒,冷卻,拌入綠茶粉;
3、包油心:將油心包入水油面中;
4、搟制:搟咸中舌狀后卷起改刀待用;
5、成形:做成枇杷的形狀:
6、炸制、裝盤。
操作關鍵:將做“葉子”的面加入少許菠菜汁,并直接貼在干凈的葉子上,取其形狀及紋路,葉子的頂端可以捏薄一些,在烤制時薄的地方會微黃,使“葉子”更加逼真。
中國名廚金勺獎
奚百達
上海廊亦舫酒樓
金湯瓜脯魚面
主料:鱖魚1千克、冬瓜脯250克
輔料:鷹嘴豆30克,羊肚茵30克、茴香草10克,生粉150克
調料:金湯300克、鹽15克,味精15克、雞蛋清200克
制作過程:
1、將鱖魚去骨取肉,用水漂凈;
2、冬瓜脯改刀成形加湯調味蒸酥放入盆中,羊肚菌加湯煨入味待用;
3、將鱖魚肉制成茸加調料放入裱花袋中計入冷水鍋中成魚面加熱成熟撈起擺齊于瓜脯上方入籠稍蒸后擺盆;
4、金湯入鍋下入輔料燒開調味勾芡淋于瓜脯魚面四周,并將羊肚菌,茴香草略加擺放即可。
操作關鍵:擠制魚面要冷水下鍋,冬瓜脯藥用湯煨制酥軟并入味。
中國名廚技能金獎
李洪明
上海新天港大酒店
養生瓜脯藏鱈魚
主料:銀鱈魚300克
輔料:冬瓜150克、瑤柱30克,薄荷葉5克
調料:雞汁5克、鹽0.5克、南瓜泥300克
制作過程:
1、銀鱈魚去鱗,去皮,去骨洗凈,切5里面正方片上漿待用;
2、冬瓜去皮,去子,切7厘米方塊待用;
3、吊好頂湯放入蒸好南瓜茸,攪拌成金湯待用;
4、冬瓜入味和鱈魚一起蒸制6分鐘去汁,加入頂湯拌成金湯;
5、加入炸好的瑤柱松,用薄荷葉裝飾。
中國名廚新星獎
屠海東
江蘇省常州錦江國際大酒店
紅樓對弈
主料:白蘿卜,五花肉、雞蛋干,蝦膠
輔料:巧克力醬
制作過程:
1、將白蘿卜改刀成4cm高的象棋狀,挖空1/4高度后,用高湯煨至七成熟;
2、將五花肉改刀成2cm見方后,紅煨成熟放入加工好的白蘿卜內,并加入肉汁;
3、蝦膠打上勁后封口放上5個用肉皮雕刻的紅字和5個用雞蛋干雕刻的黑字,上籠蒸至成熟;
4、將蒸熟的棋子分別放在小蝶內澆上金湯:
5、用巧克力醬制成象棋棋盤,將紅黑棋子分別碼放在棋盤上即可。
最佳食群雕創意獎
黃國梁
浙江省諸暨耀江開元名都大酒店
此幅作品“傲霜”以其精美,宏大的氣質吸引了全場的目光。作品的造型非常具有立體感,把中國水墨畫用雕刻的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黃師傅出生在浙江的書畫之鄉浦江縣,作品取自古詩“一夜清霜百花殘,耐寒唯有東籬菊”,在作品中還蘊涵了在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下,各國經濟都面臨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只有中國的經濟發展依然勢頭穩健的寓意。
傲霜
主料:南瓜,瓊脂、青蘿卜,香芋、胡蘿卜,心里美、冬瓜皮
制作過程:
1、把瓊脂化開,凍好備用;用南瓜雕出的花瓣;
2、用青蘿卜的皮雕成花葉,冬瓜皮雕刻成字;
3、最后組成一幅畫。
大賽奪冠必修課
李曉楠 唐瑩瑩
參賽除了帶著嫻熟的技術來,還需要一些巧心思的秘訣,我們在比賽期間專門采訪了本次比賽的評委,并總結了參加烹飪比賽的幾條“必殺技”,為參賽者在今后的奪冠道路上指引方向。
總裁判長 史正良
想抓住評委的注意力,首先菜品一定要有新意,有屬于自己比較獨到的地方。其次,菜品的口味一定要好,由于現在肉類食品的成熟期比以前短了很多從口感、香味、營養成分等方面都會大打折扣,于是出現了很多復合調味品,在提倡健康,原味飲食的現在,很多評委會比較抵觸含有提鮮劑的食品,倡導將食物的原味發揮到極致。所以在使用各類復合調味品的時候,一
定要把握用量,突出原味,切忌破壞食物的本味。
監審 楊定初
其實比賽原則是很簡單的,和我們平時的標準沒有太大區別。廚師的所有成績,都要廣大消費者來認定,因此菜品的實用性很重要。菜品面世后得到消費者認可,這道菜就算成功。
監審 屈浩
菜品有銷量才有生命力,廚師切忌出菜品是為了比賽而比賽,只有實用性強,有銷量的菜品才能得到評委認可。另外,菜品需要注重搭配,例如主輔料的搭配,食材質地的搭配,比如軟的要和軟的搭配,脆的和脆的搭配,讓整道菜品的口感保持一致,以免產生突兀感。
監審 孫立新
雖然食材的創新也能讓菜品的分數上升,但是要注意選材范圍有一個上限,不能使用珍禽異獸,這不僅會招致評委的謹慎評分,更有可能招致環保主義者的意見,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材做到極致,才是真正的大師。
評委 周元昌
健康,美味、時尚、實用是烹飪大賽的宗旨。菜品的創新,大家都在說,但真正做到的卻很少。廚師們模仿能力很強,模仿后菜品看上去也不乏色,香,但味道卻跟不上,因為只求了形似。菜固然要好看,但“好吃才是硬道理”,一定要做到入味。另外光強調味道,不顧視覺、嗅覺甚至聽覺上的更新與搭配,也談不上創新。我所說的創新是要“取百家之長,集一家之秀”。
評委 孫大力
這次參加比賽的選手較多,而且大家做菜手法都很嫻熟,其實很多選手都在第一時間完成了菜品,但評委們對同時做出的菜品卻只能一一品嘗,因此選手要做好菜品的保溫工作,否則到了評委面前,“熱菜”就變成了“涼菜”,會影響口感。另外還要注意菜品的分量,首先我們不提倡浪費,但是菜品的分量一定要足夠評委品嘗,建議廚師提前對評委的人數心中有數,按照人數準備出充足分量來。
評委 郭文俊
每一道菜品制作完畢后,從廚房挪到評委的座席,距離也許較遠,為了避免菜品還沒端到評委面前就“花容失色”,就必須制作一道不僅外形美觀,造型還要穩固的菜品,這也是贏得比賽的基礎要點。
在飲食護理方面要做到:①做好血液透析患者和家屬的飲食宣教工作,讓患者和家屬了解飲食控制在提高患者透析質量、降低透析并發癥中的重要性。②了解患者飲食情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③鼓勵患者和家屬改變烹飪方法[3],減低食物中的鉀含量。如蔬菜類食用時應先切再洗,再將菜燙過,倒掉湯汁再煮。水果類應限制食用,每次1~2小塊,吃之前應先浸泡1~2h。另外中藥藥湯、小麥草等含鉀也相當高應慎用。③如伴有合并癥的患者應根據各病種進行特殊飲食護理。
營養是透析患者正常生活最重要的因素,營養充足可減少透析并發癥的發生。①改善食欲:大部分患者都伴有食欲不振,應針對原因進行追查,改進烹飪方式,如食物中添加醋、酒、蔥、蒜以刺激食欲。抑郁也是影響食欲的重要因素,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保持良好的心態,增進食欲。②加強飲食管理:經常組織患者開展腎友會,給患者講解飲食方面的知識,針對食欲不振的患者制定相應措施,設立飲食登記卡,幫助患者認識飲食自我護理的重要性。③提高飲食治療的依從性:飲食治療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綜合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與治療效果有密切關系。患者的依從性對治療有很大影響,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做好宣教工作,加強對患者飲食的指導,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告知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等。
采用自行設計的飲食治療改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表。對兩組患者的治療進行調查,統計其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改善生活質量問卷共有4項內容,包括物質生活、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采用4級評分法,根本做不到1分,偶爾做到2分,基本做到3分,完全做到4分,患者填寫后按時收回,回收率100%。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進入觀光電梯,經過風淋門,來訪的客人就可以一覽太太樂原創的、世界領先的雞精生產流水線,通過觀光走廊的玻璃窗,可以觀看其高溫干燥、金屬檢測、自動稱量、自動包裝等生產過程。在“鮮味體驗”環節,客人可以欣賞國家級廚藝顧問現場展示中華廚藝,品嘗用太太樂產品烹飪出來的一道道美味佳肴。
太太樂相關負責人表示:“敞開門迎接八方貴客,等于為太太樂引入了良好的外部監督機制,從而鞭策太太樂向更高的企業目標、服務標準邁進。”正當國人對食品安全頗有戒心之時,太太樂打出“鮮味之旅”這張透明牌,足以讓消費者更加信任其產品。對太太樂而言,這既需要底氣,也需要勇氣。
太太樂以一己之力帶動了一個產業鏈的發展,以至于在調味品的詞典里,太太樂總是和雞精“唇齒”相連。從1988年太太樂誕生之日起,其品牌奠基人榮耀中就確定了“以鮮味科學為理論基礎和導向,提升和改革老鮮味工業”的企業整體戰略和策略。當時也許有人會說榮耀中是異想天開,但是,事實勝于雄辯,一切皆有可能。
從太太樂驕人的業績可見一斑。太太樂憑借其強大的科研力量不斷推陳出新,產品涉及精類、醬類、油品類、調味汁等系列的80多個品種,并于2008年以雞精產銷量達到7.3萬噸成為世界雞精行業第一名。
按照國際上對調味品市場的計算公式,2009年中國餐飲業的營業額大約為1.5萬億元,其中1500億元為調味品的銷售額。如此龐大的調味品市場,不管是什么樣的競爭,太太樂對大局都有十足的把握,這種自信源自其背后品牌與渠道掌控的能力。
豐富的品牌內涵
中國各地口味差異巨大:沿海以清淡、海鮮為主,內地口味重,喜好麻辣。作為復合鮮味料,太太樂系列產品在諸多方面已經突破了傳統調味品的范疇。
在口味上,太太樂系列鮮味產品在鮮度上相比傳統鮮味料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融入了營養健康新概念。例如,太太樂雞精集四種鮮味因子(IMP、GMP、MSG和雞肉蛋白)及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于一體,在鮮度上高于味精80%,在營養和口感上優于味精,在溶解性和安全性上勝于味精。
這一切源于技術的集聚效應。雖然太太樂雞精質量上屬,擁有產能優勢,但其工藝設備的成本卻比國際設備低一半。在國內市場上,太太樂一路遙遙領先,掌握著整個產業鏈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大方向。在美國、日本市場上,太太樂同樣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的確,太太樂品牌擁有品質標簽,這讓它在市場上行走時從容自如。但是,品質只是品牌的基礎。如果太太樂要走得更遠,其品牌要注入更多的元素,才能賦予品牌文化更深刻的內涵。在品牌元素提煉方面,太太樂突破產品功能層面給了品牌以全新的定位。
除了太太樂提倡的“鮮美、科技”核心理念外,最讓消費者耳目一新的是“時尚”元素融入到太太樂的品牌文化中。在太太樂之前,沒有人將廚房內的煙熏火燎、油鹽醬醋生活看作一種時尚。
太太樂首先提出“時尚廚房”概念,通過贊助鳳凰衛視《美女私房菜》和東方衛視《明星貝太廚房》,用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顛覆了傳統的家庭主婦形象,同時,將生活哲學融入太太樂的品牌文化中,讓人們不再把調味品單純地理解為生活必需品,而是將其上升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太太樂超前的市場意識不僅限于此。據太太樂人士介紹,“太太樂在調味品行業中率先開通全天候免費售后服務熱線,接待消費者投訴和咨詢;并成立了太太樂消費者俱樂部”。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開展售后服務和成立消費者俱樂部是其發展成熟、強大的必然結果。通過太太樂消費者俱樂部對消費者提供全程服務,太太樂完美地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確立了太太樂在消費者心目中的領先地位。
太太樂的品牌文化演繹著太太樂的價值觀,而親情元素的注入則讓太太樂品牌擁有了回報社會的價值觀,這使得太太樂品牌有了更加新穎的形象。據悉,自2004年年底開始,太太樂組織發起親情?中國活動,太太樂希望以更大的力度,在更大的范圍、更長的時間內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同時使太太樂的慈善觀念形成一種理念和文化,并打造成一個品牌,以喚起更多的人關注并參與中國慈善事業。
20年來,太太樂打動消費者的除了產品品質外,還有產品所包含的品牌文化,它為太太樂進一步拓展分銷網絡提供了品牌支持,令太太樂的銷售網絡覆蓋得更廣。
三渠道分銷體系
“市場競爭歸根結底可以看作是渠道的爭奪,而渠道的爭奪往往在每一個售點,尤其是含金量高的售點,就像戰場上的高地一樣重要,一個重要的售點是小區域或是影響最大的而且銷量也占有極為重要地位的細分渠道,每一個售點的攻堅戰預示著公司整體戰略在具體戰役中的實施。”實戰派營銷人士陳粵如此評價渠道的重要性。
據太太樂相關人士介紹:“太太樂基于對市場的深入研究,采用了順應市場理性的營銷策略,根據未來可能的細分市場,以不同的產品分別占領不同的消費終端,構建了分公司經銷商、分公司餐飲直營客戶、分公司零售直營客戶的三渠道分銷體系。”
由此看來,在三個渠道分銷體系中,太太樂在各地的分公司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于分公司的情況,太太樂副總經理劉憲生不久前表示:“太太樂擁有自己的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直營網絡,有54個直營分公司,有3000多名營銷員工,這是太太樂產品在全國各地得以迅速推廣的一個有力保障。”
據悉,目前太太樂處于第二個發展階段,其目標是從2006年到2015年銷售額突破百億元。對此,劉憲生表示:“整個營銷系統,原來我們是以城市為主,現在太太樂品牌在城市市場的品牌知名度比較高了,從第二個發展戰略階段開始,我們會把重點由城市逐漸向城鎮和農村轉移,我們成立了1680個工作專線,工作專線是以全國大約1680個縣城和縣級市為目標。在中國這么廣大的農村地區,為了配合我們國家的農村發展政策,農村是我們下一步開拓市場的重要目標。”
對于餐飲直營客戶,NTA營銷總監龔穗生頗有研究。他說:“餐飲客戶屬于理性消費者,他們的品牌忠誠度相對差一些,在產品質量無明顯差異的情況下,他們情愿選擇價低、無品牌的產品,因此廣告對引導餐飲直營客戶消費的作用不大。餐飲店購買調味品,以贏利為最終目的,所以他們既要考慮所購調味品對菜肴品質的影響,又要考慮客源、促銷、成本核算、企業發展等經營性問題,因此餐飲直營客戶會根據其經營和發展的要求,對所有供應商提出折扣要求。在調味方面,餐飲直營客戶有著相當專業的水準,通常情況下,廚師長對菜肴的品質負責,所以他們對相關原輔材料的采購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或者有一定的建議權。”
針對餐飲直營客戶對調味品的品質和價格比較敏感,太太樂就以大餐飲店、龍頭餐飲店為突破口,以示范效應影響其他餐飲直營客戶選擇太太樂產品。此前太太樂市場部副部長陳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太太樂在全國各地都有合作得非常好的餐飲企業,包括飯店和酒店等。據我們統計,在全國有20萬個以上的餐飲企業在使用我們的產品。在整個餐飲行業,太太樂產品的口碑是非常好的。”
此外,對于太太樂來說,與餐飲渠道同樣重要的還有零售渠道。“太太樂將零售渠道細分為煙雜店、農貿菜市場、小型超市、便利店、中型超市、中型連鎖超市、倉儲超市、大型連鎖超市、賣場等不同類型的售點。”陳粵說,“零售面對的主要消費群是家庭,在家庭中擔任購物和烹飪的中老年女士是重心消費者。”
在復活節的餐桌上,羔羊肉是主要食物。據說,之所以選擇羔羊來做祭品,是因為羔羊在西方有著特別的意義。在西方人的眼里,羔羊是溫順、膽小、柔弱的象征。他們迷信的認為由于羔羊的溫順聽話,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它也得到了上帝格外的偏愛。在英語中有一句諺語: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上帝用輕柔的風拂過剪完羊毛的羔羊),可見在西方人眼中上帝對于羔羊的偏愛。而耶穌在西方人的眼中就是上帝派到人間的羔羊。此外,在《圣經》還有這樣的記載:上帝為了要考驗亞伯拉罕,于是讓他把獨生子以撒獻為祭品。亞伯拉罕果真照辦,當他舉刀要殺以撒時,上帝命天使阻止了他。這時,亞伯拉罕正好發現一只羔羊,便把它取過來獻為祭品,代替了他的兒子。由此可見,用羔羊來祭祀是基督教一個古老的傳統。
在西餐中羔羊肉的烹飪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Roast(烤)、Grill(扒)、Fried(炸)三種。烤通常選用最嫩的羊肉將其簡單入味后,用鍋煎黃兩面,再放入烤箱烤上8~9分鐘。這樣做出來的羊肉肉質鮮嫩、細滑,有一種入口即融的感覺。扒則是我們常說的BBQ,先將待烤的羊肉用調味料腌漬,用鐵釬串好后,放到燒烤爐上明火烤制。這樣做出的羊肉微焦而不苦,噴香而不酥。而西餐中的炸,和中餐里炸的方法基本一致,強調時間和火候恰當,炸出的羊有香、酥、焦、脆、嫩的特點,通常是色澤金黃、外脆里嫩。當然,西餐中美味的羔羊肉還要搭配上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才算是一道完整的佳肴。
燭光搖曳,戀人嬌羞的坐在對面,小提琴悠悠響起,香氣誘人的羊肉大餐,配上一杯香濃的法國干紅,這個復活節簡直太完美了。
1烤羊腿Roast
leg of lamb
肥羊腿中夾著橄欖、檸檬片、丁香和鳳尾魚的混合物,再加上小土豆搭配食用,使得這道菜具有了英式田園的風味。
2烤羊排Roast the lamb
迷迭香和藥草的香味從羊排中散發出來,少許杏汁、柑橘汁,使得味道酸中有甜,再配上一些黃桃肉,營養與美味并存在一道菜中。
3扒羊排Grilled Lamb Chops
用酸奶、黃瓜薄荷醬腌制羊肉,在烤爐上作響的同時,散發出陣陣肉香。這是和朋友野炊時一道方便省時的美味。
4炸羊排Fried
lamb chops
外殼酥脆,內部卻保有羊排五分熟程度的鮮濕,絲毫沒有因為深度油炸而使肉質變得干硬,炸與烤的優點完美的融合在這道菜中。
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是解決健康問題和延年益壽的四大基石,其中“合理膳食”是解決慢病問題的首選。隨著地域經濟的發展,各國飲食文明的進步,當今世界形成膳食結構“四大經典模式”(表1)。
1.1富裕型模式
也叫“西式飲食結構”。為歐美、俄羅斯及中東等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以肉、奶、蛋為主,面包、土豆、蔬菜為輔,佐以方糖、果汁、飲料,是典型的“三高”(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其結果是能量過剩,導致“慢病”人數逐年遞增。
1.2溫飽型模式
也稱“東方飲食結構”。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為中國、東南亞等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以谷、薯、菜為主,魚、肉、蛋、奶為輔,佐以調味品,屬于“三低”(低脂肪、低蛋白、低糖)飲食。東方的傳統飲食結構有可取之處,但仍需改進和調整。
1.3營養模式也稱“日本模式”
既有東方膳食傳統特點,也吸取歐美國家膳食長處,營養素比例適當,不容易發生營養缺乏病。
1.4地中海模式
為地中海地區的居民所特有,該模式以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風格,輔以紅肉。突出特點是不飽和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膳食纖維攝入量高,低脂、低熱量。研究表明,地中海式飲食不僅可以減少慢病的發生,還可以減少帕金森癥和阿爾茨海默癥發病率,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理想飲食模式。
2東西方膳食結構的比較
東方傳統飲食結構以中國飲食結構為代表,西方以美國為代表,中美兩國膳食結構比較見表2。
2.1東方傳統飲食結構
東方傳統飲食結構以中國飲食結構為代表。中國傳統飲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谷類、薯類和蔬菜的攝入量較高,肉類的攝人量比較低,奶類消費在大部分地區不高。食物中70%的熱量與67%的蛋白質來自主食谷物。副食則是新鮮的天然食品,有豐富的蔬菜,適當搭配水果、菌類和藻類,J't,DN少量肉食,精細加T程度低。烹調大多使用油菜籽、花生、大豆植物油,調味料有大豆醬、醋、豆豉等發酵食品。正是這樣一種膳食結構保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繁衍和健康。國際營養學界認為這是預防慢病的最佳膳食。
2.2西方的飲食結構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以肉、奶、蛋為主食,拿牛奶當水喝,結果造成營養和能量的雙過剩。分析美國膳食結構中動物性食物占40%,谷薯類食物僅占16%,蔬菜水果類占23%。到20世紀中葉,西方發達國家爆發了慢病,2005年美國64%成人超重,50%人口肥胖。西方的有識之士開始對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結構產生了懷疑,注重研究東西方飲食結構的不同,并構建“健康管理”的保健體系來防治慢病發生,取得較好的效果。在21世紀,美國則強調其膳食模式要作戰略性改變,即從動物性食物為基礎轉變為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但實現這一計劃需要很長時間,并非一代人所能解決的。表2中美兩國膳食結構的比較注:選自《中國人該怎么吃》。
3東方傳統飲食文化的世界貢獻
3.1“鐘鳴鼎食”時代開創
了低溫烹飪之法中國在夏商時期就開始用低溫烹飪食物,歷經數千年,形成獨特的中國式烹飪風格。低溫烹飪多以蒸、煮、燜、燉為主,較少煎、炸、燒、烤。如饅頭、米飯、面條、水餃、米粥等主食烹飪都是在攝氏100℃左右進行;即使爆炒的菜肴等副食烹飪也在短時間完成。這種高低溫結合的烹調方式不僅有助于菜肴的表面殺菌、減少油脂的氧化,也有益于營養成分保持,還保證了食品安全,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食物品種。西方多以煎、炸、燒、烤為主的高溫烹飪方式。高溫烹飪容易發生“美拉德反應”,雖然風味獨特,但反應過程中產生許多有害物質如丙烯酰胺、多環芳烴等,有害健康。
3.2伊尹負鼎俎、調五昧
首創湯液療法《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商代“皰人”伊尹善調五味,精于烹飪,首創湯液之法。其選材“以美為上”,重視“陰陽之化”,諳熟“水火相濟”,長于“調和之事”,致使“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被尊為中國的食祖。伊尹還撰寫《湯液經法》,利用“醫食同源”原理,獨創中藥湯液療法,促進中藥從單方到復方的轉變,為中醫的治療提供了廣闊空間。歷史上尊為烹飪始祖的還有彭祖,他善長調雉羹,“彭城雉羹”是難得的“珍饈”。難怪屈原在《天問》中慨嘆:“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葛洪在《神仙傳》也證實:“彭祖以善養性,能調羹,進雉羹于帝堯”。另外,根據湯液療法原理,還可以制成各種粥食,不僅有養胃功效,還有保健作用。《隨息居飲食譜》謂:“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清•黃云鵲《粥譜》也記載:粥于養老最宜,一省費,二味全,三津潤,四利隔,五易消化。可見,正是中華古老的湯液療法使華夏民族的素質得以保存和發展。
3.3“黃金法則”搭配食物是科學的配餐方法
《黃帝內經》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種膳食結構由“谷肉果菜”四類食物組成,并根據食物的營養作用大小進行分類,其動物性食物(五畜)和植物性食物(五谷、五果、五菜)搭配比例的1:3,符合“黃金法則”,是科學的配餐方法。《黃帝內經》中“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膳食指南。它精辟而又綱領性地向人們揭示了飲食的要義,對指導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和增進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J。這一膳食模式又被柯林•坎貝爾歷時27年研究所證實,“中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傳統飲食結構才是合理的,中華民族傳統膳食結構具有深刻的科學內涵’’。
3.4中國豆腐的發明,推動世界飲食文化進步
繼中國四大發明后,中國還發明豆腐的制作,成為推動世界飲食文化不斷發展的又一發明。西漢淮南王劉安在煉制丹藥時不經意間發明了用大豆制作豆腐的方法,克服大豆不易消化的缺點,開發了大豆食療功能,體現了“藥食同源”理念,推動大豆成為世界公認的“功能食品”。美國認識到大豆的重要性后立即制定國策,擴大種植面積,鼓勵發展大豆產業,到20世紀6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豆生產國。1999年10月,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健康聲明:“每天食用25克源自中國的黃豆蛋白能減少罹患冠心病的風險”。為此美國每年生產大豆蛋白150萬t,添加在各種食物中,有效提高了美國人的健康素質。然而由于利益驅動,美國目前種植的65%大豆是抗農藥的轉基因大豆,出口世界各國,自己卻每年從中國等國家大量進口天然大豆,人為制造了食品安全新問題。現如今“豆漿和豆腐強壯了一個民族”、“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青菜豆腐保平安”等體現中國居民日常膳食的健康法則,正在被美日等發達國家嫻熟地運用,并不斷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3.5茶的發現和制作,中國對人類的第五大貢獻
作為中華民族“比屋之飲”的茶,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而盛于宋,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茶已不僅是一種天然飲料,還具有藥用效果、營養作用,茶的藥用價值在唐代《本草拾遺》有記載:“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唐代陸羽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撰寫全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陸羽及《茶經》在指導茶葉生產、促進茶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推廣飲茶風氣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被人們尊為“茶圣”。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茶葉中含有500多種化學成分,如蛋白質、糖類、脂類、維生素、礦物質、茶氨酸、茶多酚、生物堿(咖啡堿、可可堿和茶堿)、茶多糖及茶色素等。茶是優質的堿性飲料,具有驅散疲勞、清思明目、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止瀉、鎮咳平喘等功能。現代西醫證實,茶還具有防治慢病、抗輻射、抗癌癥、抗突變等作用。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物種,已風靡全世界,成為世界互大無醇飲料之一,使全世界1/3的人口受益。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盛贊中國茶葉,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大貢獻。
3.6中華傳統膳食體現低碳環保的生態觀
許多研究證實,過食動物性食物危害健康;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有利于健康,能有效預防和控制疾病。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數據表明,食品中75%的碳排放是由生產牛羊等肉類食品產生的。生產1kg牛肉相當于排放36.5kgCO、340gs0和59g磷酸鹽;而生產1kg蔬菜排放CO不足4kg。牲畜直接或間接排放引起溫室效應氣體:1頭牛排出200L/dCH,全世界3億頭牛每年排放CH超過l億t,占全球cH4排放總量20%以上。不難看出,植物性食物在生產、加工、消費過程中,耗能低、CH等溫室氣體排出量少,而動物性食物耗能高、CH等溫室氣體排出量大。以此推斷植物性食物是低碳食物,動物性食物是高碳食物。中華民族傳統的膳食不僅是健康飲食,還是低碳飲食,符合低碳環保原則,維護和發展中華傳統膳食對發展低碳經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4改變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的原因分析
4.1經濟發展改變著中國傳統飲食
改革開放30年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充足的食物供應和居民消費模式的改變,中國居民膳食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由傳統的植物性食物為主膳食模式轉向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據中美合課題組在1989、1991、1993、1997和2002年調查中國居民健康與營養狀況的研究數據表明:①膳食中優質蛋白占蛋白質總量的比例從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無論城鄉,谷類和薯類攝入量均明顯減少。②烹調油消費量城鄉均高達44.5g/d。③食鹽消費量有所下降,但仍過高,達13.5g/d。④奶類、豆類制品攝人過低,鐵、維生素A等微量元素普遍缺乏,鈣攝入量不及推薦攝入量的一半,僅為389mg/d。⑤58%的城市居民膽固醇的攝入量超過300mg/a,城鎮居民膽固醇攝入量也達到270mg/d。膳食脂肪和膽固醇的高攝入導致人群中患慢性疾病的危險性增加,出現“營養過剩和營養不良同在,貧困病與文明病并存”現象。面對著營養變遷盼陜速發展,正確引導公眾合理選擇膳食和控制膳食脂肪與膽固醇的過高攝入,從而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4.2食品添加劑等化學品正改變著傳統的飲食模式
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食品工業經過100年的發展,產生出3000多種食品添加劑,使商場食品琳瑯滿目、色香味全,人們的生活因此變得豐富多彩。但過多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食品添加劑使用不當都會在人體內富集。另外,700多種化學品正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進入人體的化學成分相互作用,引發人體慢性中毒,嚴重危害健康。2011年聯合國呼吁:要回歸合理的、有機的、生態平衡的傳統農業技術路線。這也驗證了中國“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古訓。
4.3西方現代飲食文化正影響著中國的傳統飲食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結構逐漸被世界所接受的同時,西方現代飲食文化也正影響著中國。有資料表明,當前中國居民的飲食結構迅速“西化”,三高食品大量攝人,洋快餐充斥市場。從1961~2000年,世界人均動物食品攝人量增加了2倍,而中國人均攝入量增加了l0倍。其直接結果是:過去10年國人增長的體重,幾乎等于西方在過去30年中累計增長的體重,導致中國目前約有2億人超重,600萬人肥胖。試驗證實,體重超重10%,就會危害健康,長期超重15%的人可減壽11年。公共衛生專家認為,膳食結構的“西化”是造成中國居民糖尿病和高血壓發病率逐年升高的首要原因。
5東西方飲食文化聚焦點——洋快餐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發展,快餐文化得到世界的認同。盡管人們褒貶不一,但也無法抗拒。洋快餐是西方現代飲食文化的產物,洋快餐正吞噬著中國。其典型特點是三高三低(高熱量、高脂肪、高鈉、低礦物質、低維生素、低膳食纖維),是名副其實的“能量炸彈”和“垃圾食品”。作為“能量炸彈”它催肥了全球10億肥胖者;作為“垃圾食品”它含有高達38%的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形成動脈硬化、加速大腦老化、影響兒童智力、造成婦女不孕癥以及皮膚過敏等癥;洋快餐中大量的丙烯酰胺可導致人體基因突變,損害神經系統、誘發腫瘤的“致癌物”。WHO指出,與食品有關的癌癥中,約30%一40%與丙烯酰胺有關。在烹飪過程中,溫度超過120℃就會產生丙烯酰胺,如“炸薯條”中丙烯酰胺含量超標約500倍,西方的煎炸燒烤均在280℃以上。另外,在畜禽飼料中添加的雌激素、抗生素以及洋快餐制作中的各種食品添加劑都隨洋快餐進入人體,不斷地危害著人體的健康,導致阿爾茨海姆癥、帕金森癥、運動神經元紊亂等疾病發生。美國科學家還發現洋快餐具有成癮性,對大腦和思維素質造成永久性傷害。在中國“洋快餐”中毒最深的群體是兒童少年,這種毒害可能會影響到子孫后代。如果完全接受洋快餐,兒童少年的健康素質會出現類似發達國家的疾病,國家將付出沉痛的代價。飲食結構的巨大變化,也將使中國的自給自足狀況瀕于崩潰。
6平衡膳食
合理營養平衡膳食是健康的基礎,中國營養學會制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導居民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概括起來平衡膳食就是要遵循科學配餐原則:①確保每日膳食中食物的結構合理,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比例為10%~15%、20%~30%、55%一65%。②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比例適合,熱量分配以早餐占全日總能量的25%一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③保證富含優質蛋白和脂肪食物的供應。優質蛋白占總蛋白的1/3以上。④蔬菜、水果的供給量每人800~1000g/d,其中蔬菜占4/5,水果占1/5。⑤注意酸堿平衡,主食搭配要做到粗細、干稀的平衡;副食調配要做到生熟、葷素搭配的平衡。廣大居民只有自覺行動起來,做到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才能有效預防慢病的發生。
7討論
7.1提倡節飲食,反對暴飲暴食
WHO強調指出:飲食是長壽的重要因素。《黃帝內經》提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否則“飲食白倍,胃腸乃傷”,因此“欲得身體安,須帶三分饑與寒”。1930年美國著名營養學家克萊德•麥卡的“麥卡效應”佐證了“節食長壽”這一法則,凸顯了我國古人的養生智慧”。也驗證了我國的古訓: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
7.2提倡慢餐生活,反對快餐方式
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在進餐過程中,由于大腦需要加min才能獲得飽腹感,故狼吞虎咽式快餐進食極易進食過量。慢餐生活進食時有意識減慢進食速度,養成小口吃飯習慣,有效預防肥胖的發生。
7.3提倡節儉,反對浪費
關鍵詞:陶瓷;調料罐;設計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為我國日用陶瓷的設計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廚房陶瓷用具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同時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尤其是陶瓷調料罐這一類別,不僅能幫助人們做出可口的食物,同時在烹飪的同時能愉悅人們心情,由此看來一套兼具實用功能且造型設計美觀的陶瓷調料罐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整體廚房設計發展以來,人們對美觀,環保材質的廚房用具更是青睞有加,廚房陶瓷用具,不生銹,不腐蝕,不吸水,表面堅硬光滑,容易洗滌,具有其他材質用具不可比擬的優點。其次陶瓷用具不會和各種調味品起化學反應,堅硬,環保,因此成為人們購買的首選。
陶瓷調料罐的制作設計是廚房用具設計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相對于傳統日用瓷設計,出現的較晚,人們對廚房陶瓷用具的設計及應用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近幾年來,中國的廚房陶瓷用具也逐步結合了陶藝的元素,結合了本民族的傳統,創造出很多具有歷史文化氣息和地域特色的廚房陶瓷用具。
在對調料罐等廚房陶瓷用具進行研究的同時,要對廚房的裝修風格,操作臺的尺寸大小,及調料架的尺寸和擺放進行分析和研究,廚房臺面的平面操作區域的進深尺度一般以400mm至600mm為宜,這是按照東方人的體型,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由此才能設計出符合中國人生活習慣及尺寸的廚房陶瓷用具。
好多外國的優秀陶瓷調料罐產品,都是根據西方新的飲食習慣和家居風格及個人愛好所設計制作的,有些很美觀,卻不一定適合東方人的飲食習慣和洗好。國際流行的日用瓷要么走精美之路,找不到一絲缺憾;要么走純樸天然之路,講究設計的人性化,國內的部分高校的陶瓷專業,在學校學習期間的陶瓷產品設計與實際市場的設計脫離,不知道國內外的設計前沿,設計思維落后,跟不上時代的需要;再其次就是市場內的部分陶瓷企業,管理機制落后,不知道怎樣運作陶瓷產品設計的部門,不引進先進的設計團隊,對設計人才的不重視,使其設計出現很多問題,逐漸優秀的設計師改行做另外的設計。
成套的家用陶瓷調料用品的組合設計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合理的利用廚房空間,成套組合的設計便于人們的使用,同時增加了統一性,符合大眾使用需求和審美需求。
廚房陶瓷用具的設計,需考慮充分適應人的使用,其器具要求具備比較完善的功能;并要考慮到各地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如:盛食具中的碗盤和調料具的盒、壺都要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對把、扭等細部處理要簡練、輪廓清楚,既取拿方便,還可防止沾上油易打滑。同時,廚房用具的各類器件需物盡其用,功能分明,如調料具的干料盛器必須適宜鹽、糖、淀粉的存放和使用,還要注意防潮,對濕料盛器要處理有流,方便液體調料倒出使用,流的內經不能設計粗、應細而長,使用中可掌握流量。流口沿處要有倒口,以免油類在使用后回酒。在統一的器形下,在顯眼處還需分別標明品名,利于在多次的使用中區分,否則,在使用中易將調料混亂。
廚房陶瓷用具的設計還要針對使用的地區、習慣、生活方式的差異,來增減、加大、縮小有關的器件。如口味清淡、偏甜食的地區,盛糖盒就可將其加大些。
科學和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家庭廚房日用陶瓷用具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標志。因為廚房日用陶瓷用具是每個家庭必備的日用器皿。時代的進步,生活的改善,對廚房用具的設計也更加全面和具體。陶瓷美術設計人員要抓住時機,立足于現代與未來,植根于民族,并溶入外來文化,設計出美觀、實用的廚房用具、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拓寬日用陶瓷市場。
現代廚房陶瓷用具的規范化設計,規模化生產,是我國日用陶瓷設計及應用研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廣大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推動了成套廚房陶瓷用具的設計理念發展及創新,同時在陶瓷的發展之路上,如果能夠著力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使品牌形象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具有統一性和穩定性,同時蘊含深刻的品牌文化,能反映人們的追求和精神境界,那么,我國的日用瓷設計將會擁有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盧明.獨具匠心的組合調料瓶[J].中國食品,1999(21):38.
[2] 王麗芳.新型調料瓶[J].科學啟蒙,1999(06):23.
[3] 喻斐.瓶瓶罐罐的“革命”――調味用瓷的設計與創新[J].中國陶瓷,2005(05):41.
[4] 黃明輝.談廚房日用瓷器用具設計[J].景德鎮陶瓷,1992(03):42.
[5] 余小荔.論現代陶藝與公共環境的互溶性[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5(01).
[6] 夢圓.創意廚具大集合[J].上海調味品,2010(05).
[7] 甘賽雄.淺析廚房空間的尺寸設計[J].文藝生活,2012(06).
[8] 梁邦正,胡雨霞.開拓現代陶藝應用之路[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4(06).
就我公司生產技術優勢、產品質量控制、科技創新等方面情況,在此向大家做一個匯報:
一、技術優勢
是我公司根據地方特色食品配方和制作訣竅,于年初在全國率先開發的新型復合調味品,屬國內首創,被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新產品”證書。的開發,順應了調味品由單一型向復合型發展的趨勢,產品版權所有!一上市,就以其風味獨特、用途廣泛、使用方便而深得消費者喜愛。為了形成科學合理的工業化生產規模,年,公司與大學食品工程系合作,通過實施首批星火計劃項目《工業化生產技術開發》,形成了系統科學的工業生產技術。該實施項目于年通過省級驗收,受到了與會專家的肯定和好評。項目成果獲得了省和國家星火科技一等獎和三等獎,產品獲得了部優、省優稱號。在年省首屆著名商標評選審查中,“”牌是行業唯一獲得著名商標稱號的商標。產品初期的開發和星火計劃的實施,為公司積累了寶貴的技術財富,使水平始終處于同類產品的領先地位,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⒈掌握了的前身——“”的原始配方和制作訣竅,掌握了形成獨特風味的真諦所在;
⒉率先改變了民間作坊式生產中的工藝控制完全靠經驗、投料隨意性大、因而產品質量不穩定的弊病,形成了可控的明確的工藝條件;
⒊擁有了實現工業化生產首創期和發展期一系列完整的實驗研究的技術資料;
⒋制定了指標先進的企業標準,并建立了理化、衛生指標實驗室;
⒌率先形成了與工業化生產相適應的工藝流程布局和配套設備設施;
⒍形成了一批實際工作經驗豐富,富有創新精神的員工隊伍。
正是上述技術成果形成了公司的技術優勢。
其后,公司分別于年、年、年相繼實施了《綜合技術開發》、《系列產品生產擴建工程》和《調味品系列開發》等省和國家科技項目,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工業化生產水平,在同行業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被授予“省星火科技示范企業。
二、關于產品質量的控制
具備了先進的生產條件,要生產高質量的產品,還必須將員工的勞動行為納入到規范的管理中去。公司繼年通過農業部“全面質量管理達標”驗收后,于年開始宣貫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并按標準要求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制訂了質量手冊、個程序文件、套管理類和技術類支持性文件,形成了個質量記錄,堅持按體系實施、保持并持續改進的要求,規范作業和工作質量,實施全過程的監控。公司于年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下面,就人、料、機、法、環、檢六個主要環節上敘述一下我們所做的工作:
⒈人員
①制定了《人員管理培訓控制程序》和《員工崗位素質技能要求》,確定了從事影響產品質量工作的人員所必要的能力需求(即:員工崗位素質技能要求,包括思想道德、質量意識、體系對員工的要求和業務基本知識及技能要求);
②對擬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員提供培訓,使其具備滿足這種需求的能力。公司每年年初,均制定了員工年度培訓計劃,并按計劃要求,進行內部或外聘老師培訓以及送培等,內容涉及質量管理體系、食品衛生知識、員工崗位素質技能、安全生產與消防、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營銷管理、財務稅收等方面的知識。除了課堂培訓外,公司還購買了《食品衛生法知識講座》、《釀造工藝》、《成功經理人》、《大客戶管理》等系列講座光盤,組織員工觀看學習。處此之外,各部門還自行組織了本部門員工學習。公司還鼓勵員工參加大專和本科專業學習,鼓勵自學成材,對通過畢業考試的員工進行獎勵;
③公司通過考試考核等方式檢查培訓或其它學習的效果,對新招員工均進行了面試和考試,每年年終還對在職員工進行技能勤績的考核,各部門每隔半年進行工作總結,每月考核質量目標完成情況。公司還堅持了每星期一召開領導組會議,檢查上段工作,布置下期工作;
④公司還通過職工大會、班組長會、部門工作會及每月一次以板報的形式宣傳有關質量管理知識。通過“以人為本”、“先做人、后做事”的道德理念教育員工,并組織并鼓勵員工參加社會工益事業,以提升員工道德水準及公司形象;
⑤對直接接觸食品的人員進行健康檢查并要求其按衛生規范作業。
通過以上工作,使員工增強了質量意識和恪守職業道德的自覺性,明確了自己所從事的活動或工作對質量的重要性和各種活動之間的關聯性。
⒉原輔材料
①制定了《采購質量控制程序》。按要求對供方進行了選擇、評價、考核,堅持在合格供方采購原輔材料,并按《原材料驗收標準》、《包裝物基本要求》及相關的國家、行業標準要求,按《程序文件》對各類物資的規定,檢驗合格后方可入庫和投入生產,確保原輔材料進庫質量。并按《環境、衛生管理辦法》的要求對庫房物資的貯存進行管理;
②在產品配料上,根據的特點及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堅持使用原始的天然原料。如,采用自制的,確保其衛生和質量,絕不為貪圖降低成本或試圖掩蓋產品本來的面貌而使用合成香料、色素、增香劑等蒙騙顧客。在原輔材料漲價的情況下,公司還于××年調高了配方的投料量,就此一項,每年增加原料成本幾十萬元,但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提高公司信譽,更加突出產品的優良品質,公司仍作出了這一決策;
③堅持不重復使用原材料及包裝物,我公司在加工食品中,凡經萃取的香辛料,決不再加工后投入配料,而是作為廢棄物處理,決不使用回收瓶,以保證產品真材實料和食品衛生安全。
⒊設備、設施
制定了《設備和設施質量控制程序》、《設備操作規程與維修保養制度》、《壓力管道操作規程和維護保養制度》以及鍋爐房的一系列制度。具體做到了:
①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和《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衛生注冊登記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形成了設備布局和工藝流程合理的、廣泛采用機械化的生產線。其中:灌裝線和日期噴碼均采用了微機控制的設備,與食品直接接觸的設備、工器具、管道均采用了不銹鋼和搪玻璃材料;
②按《環境、衛生管理辦法》規定的“清潔消毒周期表”和“設備和工器具消毒方法明細表”的要求,對設備、工器具進行清潔消毒;
③堅持對設備設施的日常檢查、維修和預防性維護保養,及時更新設備設施,使其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對壓力容器及安全附件以及避雷裝置,按上級監察機構的規定定期交付檢查、校核;
④堅持經常性的安全檢查,落實責任,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⑤對在用計量器具合理使用,精心保養,做好周期檢定。
⒋方法
制定了控制各項質量活動的程序文件和詳細的作業文件,以及相關記錄,并對文件和記錄的控制制定了相應的程序。通過四年的實施,作到了:
①能嚴格按文件的規定執行,并做好記錄;
②對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進行了重點監控;
③通過過程檢驗、每月的質量目標考核、信息報告卡、內外部溝通、質量分析會等方式,及時地解決質量活動中的問題;
④利用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審核結果、數據分析、糾正和預防措施以及管理評審,持續改進體系有效性。
由于做到了對文件化的體系實施和保持,并持續改進,因此,公司連續三年均通過了體系復審。
⒌環境
制定了《環境衛生管理程序》、《環境衛生管理辦法》和《防鼠、防蠅、防蟲管理辦法》。
①廠區平面布置考慮了食品生產衛生要求,保持并不斷改善地面、道路、綠化、給排水、煙塵、廢棄物排放、防鼠、防蠅、防蟲設施以及工作場所等方面的環境條件,并著力改善工作條件;
②劃分衛生片區,落實責任,定期對環境進行清潔消毒和監督檢查;
③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的精神,版權所有!建立具有和諧氛圍的公司。因此,公司實施了對創新員工的獎勵;三好員工、五好家庭評定獎勵;自考畢業獎勵;員工生日帶薪水休假;因病住院和困難員工慰問;午餐補貼等一系列措施;
④公司還積極組織并鼓勵員工參加工會活動;縣、市歌詠、演講、知識競賽;義務鮮血等一系列社會活動和公益事業活動。
通過以上工作,為公司創造了一個在物理上、社會上、心理上良好的生產工作環境。公司也因此通過了出口食品企業衛生注冊,獲得了市級精神文明單位稱號。
⒍檢驗
制訂了《產品測量和監視控制程序》、《測量和監視裝置控制程序》、原材料、過程、成品檢驗規程以及驗收標準。
①嚴格執行產品檢驗制度,堅持對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進行了檢驗。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準入庫,不合格的產品不準出廠。檢驗中,按規定的方法步驟進行操作,并做好檢驗原始記錄,確保了檢驗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保證了出廠產品質量的穩定;
②加強計量管理工作,制度了《現場質量計量管理員崗位職責及實施辦法》和《灌裝計量誤差范圍內控標準》,并落實了責任人,及時對在用計量器具按規定周期進行了送檢,保證了計量器具的準確性,可靠性,為生產經營和質量檢驗提供了保障;
③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在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每隔三年對企業標準進行了一定修訂,并隨時搜集及時更新外來標準的最新版本;
④堅持過程的自檢和互檢,特別對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進行了重點控制,確保了工藝質量的穩定性。
三、科技創新方面
公司于年,在原有新產品開發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食品研究所”,并在科研開發資金上給予了充分保證。多年來,研究所通過市場調查分析、精心策劃和潛心研究,不僅保證了不斷有新產品、新包裝開發上市,而且擁有并積累了自主知識產權。如開發的《》,從原料選擇、配方、加工工藝、產品風味及用途定位上均體現了新穎性,開發出了一種具有鮮美可口、咸甜適宜、口感爽脆、風味獨特,不含色素和防腐劑的新型。該產品極具特色,即可當佐料使用,又可直接當菜食用,該產品的發明為復合調味品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路子,也為公司其后開發構筑了一個創新平臺。該產品技術申請了發明專利,《中國食品報》也于年月日在該報《新產品》欄目中刊登報道。與此同時,對申請了專利。為保護《》著名商標,又注冊了《》和《》手寫體商標,擴大了注冊商標使用商品范圍,以防范《》著名商標被侵權。在開發和完善“”、“”和傳統釀造調味品系列的同時,還對產品包裝進行了改進設計,并應用了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為了進一步提升品牌,根據“寧愿企業少盈利,也要讓消費者得到實惠”的原則,排除原輔材料、包裝、運輸漲價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優化了系列產品配方,僅此一項改進,公司每年要減少盈利幾十萬元,但《》的產品更加受到了市場和顧客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