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檢驗在醫學中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各種臨床標本作出正確的病原學診斷
醫院感染涉及到臨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診斷治療技術的廣泛應用,放療和化療手段的開展,抗菌藥物、激素的使用,特別是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滅菌技術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使得醫院感染不斷出現,要及時地采取預防、治療、隔離等措施,就必須有及時準確的病原學診斷。目前細菌培養鑒定技術不斷豐富,儀器設備日趨先進和完善,給病原學鑒定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另方面基本操作技術以及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在病原學鑒定中亦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在醫院感染流行暴發時對病原菌除做到種的鑒定外,必須做到型的鑒定,即分型技術。目前細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學分型、生物化學分型、細菌菌素分型、噬菌體分型、抗菌藥物及重金屬分型、質粒圖分析、PCR技術、染色體酶切物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等,目前則以細菌染色體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后PFGE最為可靠[2]。
細菌的耐藥性監測
人類通過不斷研制、生產新的抗菌藥物來對付微生物日益復雜的耐藥性。近些年來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的甚至不合理使用使得細菌的耐藥性日益嚴重和復雜。耐青霉素肺炎鏈球菌(PRP)近年來日漸增多,在某些國家甚至高達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或ORSA)發展極為迅速,在美國1975年MRSA僅為2.4%,而到了1991年即增長到29%,在我國MRSA更為嚴重,約在50%[2]。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亦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大威脅,在美國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到了1993年普通病房增加到2%以上,在ICU則增加到13%[4]。近年來,人們一直在擔憂但又不得不接受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的出現這一嚴酷的現實,首例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現在日本(菌株名為Mu5O),之后在美國新澤西州及密西根相繼出現。1998年在我國香港出現VRSA,患者為一患癌癥中年婦女,由于MRSA引起菌血癥,經萬古霉素治療兩周,無效、死亡。VRSA其耐藥機制不同于VRE,分析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胞壁有關,目前正在研究中。耐多種藥物的結核分枝桿菌(MDR-TB)已引起醫學界廣泛關注。近期又出現由偶發分枝桿菌引起的感染,是由于注射器未能徹底滅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60例。非典型分枝桿菌多數表現為生長速度快(一般3~5天)營養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癥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菌株不斷增加。
1檢驗醫學的發展及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檢驗醫學實際是臨床醫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最早是從臨床醫學發展而來,為了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科學工作者不斷地利用臨床醫學知識及醫學科學技術對患者血液、尿液、腦脊液和各種體液標本進行檢測,以達到對臨床患者疾病進行診斷、病情觀察和預后判斷等。檢驗醫學正在高速發展之中,檢驗手段越來越多,儀器越來越先進,檢測結果也越來越可靠,它已經是臨床診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數據統計,目前臨床檢驗診斷的項目已超過1000種,隨著檢驗科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及方法學上的創新,檢驗科的檢驗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為臨床醫生提供越來越多可靠的檢驗信息,使臨床診斷更為迅速可靠。檢驗醫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檢驗學科,它正憑借著全新的檢驗理念、現代化的檢測技術及手段,為臨床醫學培養更為專業的檢驗人才。
2檢驗醫學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2.1臨床工作的需要
臨床診斷對于像檢驗科這樣的輔助科室依賴越來越多,尤其病情復雜難以靠簡單問詢及查體而定疾病的情況下,檢驗科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快速準確的檢驗結果是臨床醫生渴求的,為患者取得寶貴的診治時間起到關鍵作用,這就要求除了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外,就是對檢驗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檢驗醫生有檢驗技師和檢驗醫師,技師主要是進行檢驗化驗保證結果準確可靠,醫師主要是對檢驗結果進行審核、對化驗結果進行解釋分析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相關信息,以協助診治疾病。五年制改為四年制,即轉為為臨床提供檢驗技術型人才,縮短技術人才培養時間,滿足臨床需要。
2.2檢驗醫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檢驗醫學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刻不容緩,同時培養有廣泛知識面的檢驗醫師也是大勢所趨,但是五年制培養的人才大多進入醫院進行技師工作,浪費了時間,而就絕大多數的醫院來說,對于技師的需求量相對更大。
3檢驗醫學教學改革的新策略
醫學檢驗專業作為牡丹江醫學院的特色重點專業,一直致力于本專業的教學改革。在五年制改為四年制后,檢驗專業從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方法等都做了一系列的適應本專業四年制教學特色的相應改革。
3.1培養目標的轉變
培養目標由五年制培養檢驗醫師人才為主轉變為以培養檢驗技師為主,主要為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的檢驗人才。一方面對教師而言,教學的目的更明確,就是培養操作型的技術人才,教學的理念由原來的培養綜合型人才變為培養專業型人才,要求強化實踐及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要明確自己就業的類型就是一名檢驗技師,學習的目的要明確,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畢業后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檢驗技師。
3.2教學計劃的改革
3.2.1理論課程的改革將臨床相關專業課程刪去一半,檢驗專業課程中增加了醫學檢驗導論和醫學檢驗臨床崗位綜合技能兩門課程,更加側重對學生檢驗專業知識的學習,以適應對于應用型技能型檢驗人才的培養。
3.2.2實驗課程的改革對專業課實驗課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刪去了在臨床中已經不應用的實驗項目,增加了臨床檢驗科的一些新增實驗項目,如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中增加乙肝DNA及丙肝RNA的檢測實驗內容。同時增加了專業課實驗課學時數,在臨床檢驗儀器課程的實驗中增加儀器維修教學內容,以及對臨床生化檢驗課程中的實驗方法進行合并等。
3.2.3臨床實習的改革在學生的臨床實習中,進一步加大與醫院、防疫、疾控、社區衛生服務站等進行廣泛合作,增建校外實習基地,尤其是水平較高的醫院,拓展教學功能,為學生接觸實踐及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除了一年的臨床實習外,為了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除與理論課同步的實驗課外,增加綜合能力訓練與考核、技能訓練與考核,使學生掌握崗位必需的實際操作技能。
3.3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教學目的有所不同,要求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對于檢驗技師的培養,要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更緊密,實際操作能力強,學生敢動手操作,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操作機器,做到學生能基本操作各種實驗室大型儀器,以學生為主體,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只有多動手,才能發現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只有遇到問題才能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與學中互相學習,真正地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
4結語
【關鍵詞】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373-01
檢驗醫學是現代化實驗室科學技術和臨床醫學的有機結合,對于臨床上多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有著較大的幫助作用,是臨床醫學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臨床上新的醫學技術、治療方法、醫療器械不斷應用,臨床上免疫學檢驗的發展越發迅速,此種檢驗方法屬于實驗室醫學,因此,實驗課成為免疫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也就要求學生不斷提高其自身的臨床操作能力,以加強對免疫學檢驗的理解和記憶。
1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的現狀分析
實驗教學是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免疫力理論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過程,實驗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科研型、綜合性等特點也是理論教學過程中所不可替代的。但是,當前對于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的進行,還只停留在理論驗證和現象演示的階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能夠按照教材進行操作,較為盲目和被動,很難實現對知識的探索、革新和創新實踐,由此導致很多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較差。此外,很多相關的免疫學教學設備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由此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提升,無法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2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2.1開展免疫學興趣小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實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如果只看老師演示,或者是只能夠按照書本上的描述進行被動操作,很難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學生無法激發自身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實行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免疫學興趣小組,進行小組競賽設計,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免疫學檢驗的相關實驗設計越來越多,如設計性、綜合性等提高性的實驗,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更深層次認知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日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安排實驗目的、要求及需要制備的抗體,組織學生3-5個人一組,指導學生在免疫學檢驗教材學習的基礎上,自己查閱相關資料,準備相關的實驗器材,小組獨立進行實驗,并得出最終結果。
2.2加強基礎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免疫學檢驗的實驗教學中,有一些較為經典的實驗,如凝集反應、沉淀反應等,這些實驗都比較簡單,但對于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及協作能力都有著重要意義,這需要學生通過對實驗的原理、方法、操作要點及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和總結,如果出現其他情況,學生也能夠運用自己的理論知識對結果進行分析。因此就必須加強對基礎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如在進行某個實驗之前,教師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區別實驗室中的三種標簽脫落的血清,然后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以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發散思維能力。
2.3加強對學生的臨床實驗技術培養對于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來說,臨床實驗技術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如免疫比濁法、免疫標記技術等臨床常用技術,這些技術的操作熟練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生的基本能力。因此,應當加強對學生臨床實驗技術的培養,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對學生提出實驗問題,如臨床上對于乙肝兩對半的檢測經常采用哪種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等,讓學生根據問題找答案,并得出自己的結論,然后指導學生進行臨床實驗論證自己的觀點,通過實驗,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同時也不斷強化實驗技術,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此外,還能夠有效促進實驗教學質量的提升,滿足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改革的需要。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免疫學檢驗的相關理論和技術對于臨床醫學上各個領域的影響越來越顯著,由此也就對臨床檢驗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疫學檢驗是培養醫學人才全面掌握知識,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應當加強對免疫學檢驗的實驗教學改革,以更好地適應日益加速的社會經濟發展對免疫學檢驗人才的需求,同時也不斷地實現免疫學檢驗教學質量的提升,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慧玲,鄔劍,張吉生,辛華.綜合性實驗在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8(05).
[2]徐軍發,呂世靜,楊維青,陳章權,何德.《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課教學改革嘗試[J].西北醫學教育,2008(05).
臨床檢驗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經過臨床檢驗教學工作的經驗積累,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臨床檢驗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提高臨床檢驗教學質量,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術,對培養優秀的檢驗師有著重要作用。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對我國檢驗教學現狀要有清晰的認識
根據文獻綜述和調查統計,目前,我國檢驗醫學專業采取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1)“獨立一體式”學院式管理方法,即檢驗醫學的所有課程均統一制定和實施。(2)“專業+臨床”管理方式,即檢驗教學與相關醫院為一個機構,統籌安排教學與臨床實習的檢驗工作。(3)前2~4年共同完成教學與臨床醫學系基礎知識學習,最后一年分別進入不同的實習環節。雖然管理模式不盡相同,但在培訓方式和課程目標等方面基本相似。要求學生先掌握基礎醫學、檢驗醫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核心課程主要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技術、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
2.認真領會臨床檢驗學的教育特點
臨床檢驗學科是實踐性、專業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它運用微生物學、臨床免疫學、臨床寄生蟲學等多學科知識,通過現代化自動檢測儀器,以感觀、理化等檢驗方法,對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進行快速而又準確的測驗,從而及時獲得有關疾病的病源、病理變化和機能狀態的資料,為臨床診斷作出重要的參考依據,甚至還可以成為某種疾病確診的獨立依據[2]。
3.如何提高臨床檢驗教學質量
3.1采用案例情景教學,增強臨床實踐能力。
病例教學法采用以病例為引導,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對一個具體病例的分析、推理及判斷,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難度適中、典型且具代表性的病案,組織學生進行臨床病案討論。討論前一周將病案和思考題發給學生,同時提供一些相關期刊和網站。課堂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發言,教師因勢利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既活躍氣氛,又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3.2合理運用啟發教學法,激發檢驗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臨床檢驗教學中,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從不同“突破口”努力找準學生的興趣點,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把學生帶入無比神奇的檢驗世界,培養學生嚴謹治學、不斷探索醫學世界的精神。
3.3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提高臨床學習效率。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把文字、圖形和動畫等結合在一起的新型教育模式,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將多媒體各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然后運用到臨床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圖文并茂、生動直觀,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可以輔助動畫或聲音效果。多媒體的普及,使現代檢驗教學更加豐富多彩,使課堂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變單一為多元,不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渲染氣氛,使學生快速理解枯燥的醫學知識,教學效果好。
3.4改革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臨床理解能力。
醫學檢驗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驗教學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醫學檢驗專業的實驗可分為兩個層次,即基本驗證型、實驗設計型,基本驗證型實驗主要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訓練和一般驗證型實驗為重點,適當增加實用性實驗技術,為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將來圓滿完成臨床檢驗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驗設計型以突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主自發學習,使學生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為成為合格而獨立的檢驗師打下基礎。
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醫學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適當增加檢驗系學生臨床見習,加深學生對實踐知識的理解。除安排檢驗科實習外,還可以適當增加內外婦兒等臨床科室實習,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將來臨床檢驗工作的開展[3]。
以上方法,有些已付諸實施并取得了較好效果,有些還需進一步協調準備,希望通過這些改進措施,能有效強化教學效果,培養出更多能更好地服務臨床的檢驗人才。總之,在臨床檢驗教學中,應貫穿素質培養,培養出適應醫學檢驗技術崗位的高素質醫學檢驗技術人才。教師應當從提高自身修養出發,完善充實自我,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以身示范、不斷創新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參考文獻:
[1]唐榮蘭.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對學生素質的培養[J].微創醫學,2005,24(6):1017-1018.
【關鍵詞】醫學檢驗;實驗教學;有效策略
隨著醫學的發展,醫學檢驗在醫學領域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對檢驗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嚴格。從當前來看,學習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存在著操作的不規范以及對于本應該熟悉的常見試驗項目陌生等實際操作能力不足的問題。歸根結底,這是由于學校對于實驗教學的不夠重視所引起的。目前,學校普遍存在著將教學內容放在了理論知識這個模塊中,而對于實際的操作能力要求不高的現象,這種情況就相當于紙上談兵,這會對今后檢驗事業發展不容樂觀。所以,要大力提高學校對檢驗專業實驗教學的重視,確保每個學生不僅理論知識過硬,還要將實際操作熟練掌握。以下為對于醫學檢驗實驗教學的幾個想法與建議。
一、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切實轉變觀念,加強實驗教學
目前,以往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足以滿足快速發展的醫學檢驗所提出的,對于檢驗人員的要求。對于中專衛校的檢驗專業來說,大部分因為設備、經費不足等的困難,使其對于實驗教學并不能規范標準化。中專衛校的檢驗專業主要是針對基層農村培養合格的實用型衛生技術人員,由于環境影響所致,他們面對的是單兵作戰幾率大、工作內容的分配不明確,情況和條件相對簡陋復雜的工作問題。所以,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素質勢在必行。在安排實驗時,需要做到對實驗課的嚴謹規劃,增加臨床常用項目的實驗,對于已經淘汰的試驗項目應該舍去,并且實驗應與醫院臨檢工作相輔相成。
二、實驗教學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幾個問題
實驗教學在檢驗教學中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學習它的同時,要重視它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和規律。根據特點和規律對它進行探索研究,才是最為有效的學習策略。
(一)理論課與實驗課兩手抓,兩手硬。強調實驗教學,并不是要將學習的重心完全轉移到實驗教學中去,而忽視了理論教學。必需在保證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后進行實驗教學,應當充分認識到理論教學對實驗的指導和保證作用,只有在保證了理論教學的前提下,才能指導實驗的進行。當然理論教學要避免過于簡單片面、要有系統,有側重。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它不是作為教學中的附屬品,它旨在提高臨床實際操作能力、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因此,要給予實驗教學充分的時間上的和物質上的保證。最終完成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兩手抓兩手硬的工作。
(二)貼合實際情況,安排實驗內容。由于檢驗專業人員在臨床實踐中,主要以實際操作為主。這就需要在校期間的實驗給予基礎的輔作用,因此,實驗教學的內容也就顯得很重要了。實用的、常用的檢驗專業的實驗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從低到高,重視基本技術的訓練。明確操作規定,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養成正規、科學的習慣。如微檢中的劃線接種,靜脈穿刺,各種器械的操作使用等。明確的操作規定對實驗的順利完成,學生的正規操作以及后續課程的學習都有著重要的作用;2.增加有臨床實用性的實驗。如血、尿、便、常規的檢查、妊娠試驗、骨髓片觀察等實驗項目,這些項目是臨床實踐的基礎,對于醫學檢驗人員來說實用又有價值,因此,在實驗課程的時候就從這些項目開始入手對以后的臨床實習階段非常重要;3.通過驗證性實驗使學生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雖然實驗教學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驗證理論,但是幫助學生提高操作動手能力離不開驗證性實踐。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做到活學活用,才能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做微生物鑒定球菌的實驗時,學生通過親自進行操作,得出血漿凝固酶試驗為陽性的正確結果,對于血漿凝固酶試驗原理及球菌鑒定的掌握都將起到重要作用;4.增加獨立設計的實驗項目。處于基層的醫務人員,很可能整個檢驗由自己獨立完成,所以學生應學會自行設計檢驗步驟,為以后獨立完成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三)組織實驗課程的進行。確保認真的組織實驗教學的開展,這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實驗教學效果的好壞。對于實驗的順利完成,不僅要求充裕的經費和齊全的設置設備外,還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努力:1.加強學校的實驗教學,嚴格要求在校學生;2.妥善安排分組人員,條件允許,每次課可以給不同組安排不同的實驗項目,最后統一總結;3.合理安排實驗課時間,對于重點實驗,要保證給予充分的時間進行親自操作;4.學校應該建立考核實驗課的標準,安排學生寫出親自實踐過的實驗報告,并對結果應進行分析。
從當前的檢驗人員的總體素質和實習學生的綜合水平來說,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加強檢驗專業的實驗教學已經勢在必行了,只有醫學人員的綜合能力達標,我國的醫學水平才能徹底提高。希望此文能警示廣大教學人員,大力探索實驗,認真努力的培養出合格的檢驗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純潔.生物化學檢驗[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9.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驗技術;檢驗醫學;緊密結合
【中國分類號】R19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6-0247-01
1臨床醫學檢驗技術涵蓋的內容
現在,我們去醫院檢查身體,再不是過去的望聞問切了,而是基本上是采用西醫的方式,用儀器進行檢驗,早已告別了手工操作時代。對于醫院來說,也在這種趨勢之中改變了原來的醫用設施,原來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早已是昨日黃花。目前,一般有條件一點的醫院都擁有具有良好的工作組織和工作條件的現代化實驗室。走的是技術化的路子,技術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比如說,我們現在做臨床生物化學檢測技術方面的實驗時,早已摒棄了原先使用的化學方法,而是采用更為精確靈敏度更高的酶偶聯對比法。在檢測時,引用了現在比較先進流行的方法,是酶偶聯連續檢測的免疫學方法。另外,在試劑的選擇上,也是選了更為合適的液體雙試劑,相比之前采用的凍干試劑,采用現在的試劑可以使檢測結果更精確、更準確。在臨床免疫學方面,檢測技術也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克隆抗體出現以后,很多地方需要檢測技術的應用。比如說克隆技術中需要放射性元素標記的地方很多,標記免疫學在此過程中也得到了發展。在此過程中,各種光化學免疫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應用。這些學科的發展,使得我們在進行抗原抗體的檢測中,靈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樣的,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方面,同時也滲透有檢驗醫學的內容,也會應用到檢驗技術。由于檢驗醫學的出現,各種試劑的標準化、商品化得以實現,各種培養基的質量也得到保證。
2提高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方法
2.1加強檢驗醫學的整體協作:現在的檢驗醫學比其他的醫學專業更加注重整體協作,這是檢驗的醫學的不同之處和優勢所在。現在的檢驗醫學,已經不僅僅是過去的尿、血、便的三大常規方法了,而是更為細致和精確的檢查。現在一進醫院,你會覺得不論你是生的什么病,首先面對的是琳瑯滿目的檢測項目越來越準確的檢驗要求。這個過程只中的每一個環節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需要整體的協同運作的。檢驗技術中的整體協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加強檢驗技術的整體協作是提高檢驗技術的方法之一。現在采用整體協作技術的檢驗技術,無論從檢測結果還是涉及到標本采集時間、部位、方法確定時,都是具有十分大的優勢的。檢驗技術應該在整體的協作中,在選擇檢驗方法時,應該做到五個“盡量”:盡量減少不同試劑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個體操作時間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試劑檢測統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儀器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實驗間的差異。在這五個“盡量”中,如果其中一個環節沒有做到,出現了失誤,很大程度上會最終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不客觀。
2.2注重新技術在檢驗技術中的應用:檢驗醫學由于出現的時間并不長,也是在新技術充斥的環境中誕生的產物。相對于醫學上的其他技術來說,檢驗醫學新技術的應用比其他專業更為敏銳。在檢驗技術中,學科的發展與新技術的關系更為密切,新技術應用在檢驗技術中可以促進其進步。比如說在生物學技術中,分子生物學中檢驗醫學的工作范圍與過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工作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以前的檢驗是一種事后性的判斷,是病變發生了以后,才能檢測得出來。但是,現在的檢驗技術已經可以做前瞻性的檢驗了,也就說,在病變出現以前,通過檢測,可以預測到以后可能會出現的疾病。由事后治療向事先預防方向發展了,這樣的檢驗技術使得我們的醫學更加進步。它的檢驗范圍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能檢測的項目增加了很多。預測檢測占據了擴展內容中的很大一部分,比如說有預后的評估、預測個體發生疾病的趨勢、臨行病學以及目前健康狀態的評價等。
2.3融入自動化技術:在現在臨床醫學的檢驗技術中,檢測速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時時間就是生命,早點確認檢測結果,可以為病人爭取時間來治療。所以說,提高檢測速度也是提高檢測技術的方面之一。而在檢測技術中融入自動化技術可以更好的提高檢測速度。在自動化技術融入以后,臨床醫學實驗室將面臨著一個質的變化。更加快速化、自動化、一體化和智能化的檢測手段,消除了原先臨床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血液學之間存在的明顯分界線。因為原先必須分離的檢測項目現在可以一起檢測出來,更快速的得到更全面的檢測結果,分析病人或是其他實驗的整體狀態。
3總結
臨床醫學檢驗技術在現在的醫學中顯示出其極大的應用性,更方便對它的需求也是有增無減的,所以提高檢驗技術是醫學發展的需求。檢驗醫學作為一門交叉性的學科,要提高其技術可以從很多方面著手。在本中,筆者是從三個方面分析提高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方式的,但是,這遠遠是不夠的。在此,筆者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加入其中,進行討論,為提高臨床醫學檢驗技術出謀劃策。筆者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各方面技術的成熟,臨床醫學檢驗技術會發展得更加成熟,會更好的服務大眾。
參考文獻
[1]陳軍政.加強檢驗科的質量管理和與臨床科室的聯系.現代檢驗醫學雜志[J].2005,20:68
[2]叢玉隆.臨床實驗室分析前質量管理及對策[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8):483.
[3]康克菲.中國檢驗醫學與臨床[J],2000(1).
[關鍵詞]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醫學檢驗
隨著基因克隆技術趨向成熟和基因測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時代逐步到來。20世紀末數理科學在生物學領域廣泛滲透,在結構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組學和環境基因組學逢勃發展形勢下,分子診斷學技術將會取得突破性進展,也給檢驗醫學帶來了嶄新的領域,為學科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1 分子生物傳感器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分子生物傳感器是利用一定的生物或化學的固定技術,將生物識別元件(酶、抗體、抗原、蛋白、核酸、受體、細胞、微生物、動植物組織等)固定在換能器上,當待測物與生物識別元件發生特異性反應后,通過換能器將所產生的反應結果轉變為可以輸出、檢測的電信號和光信號等,以此對待測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從而達到檢測分析的目的。
分子生物傳感器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對體液中的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機物、核酸等多種物質的檢測。在現代醫學檢驗中,這些項目是臨床診斷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據。能夠在體內實時監控的生物傳感器對于手術中和重癥監護的病人很有幫助。
Skladal等用經過寡核苷酸探針修飾的壓電傳感器檢測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實時監測其DNA的結構轉錄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過程,完成整個監測過程僅需10 min且裝置可重復使用。
Petricoin等用壓電傳感器研究了破骨細胞生成抑制因子(OPG)和幾種相應抗體的相互作用,研發出可快速檢驗血清中OPG的壓電免疫傳感器。
Dro-sten等報道了檢測神經遞質的酶電報,將電極放置在神經肌肉接點附近可實時測定并記錄鄰近的神經元去極化后所釋放的遞質谷氨酸。
2 分子生物芯片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人們對疾病過程的認識加深,傳統的醫學檢驗技術已不能完全適應微量、快速、準確、全面的要求。
所謂的生物芯片是指將大量探針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通常支持物上的一個點代表一種分子探針),并與標記的樣品雜交或反應,通過自動化儀器檢測雜交或反應信號的強度而判斷樣品中靶分子的數量。
在檢測病原菌方面,由于大部分細菌、病毒的基因組測序已完成,將許多代表每種微生物的特殊基因制成1張芯片。通過反轉錄可檢測標本中的有無病原體基因的表達及表達的情況,以判斷病人感染病原及感染的進程、宿主的反應。由于P53抑癌基因在多數腫瘤中均發生突變,因此其是重要的腫瘤診斷靶基因。
Nam等人將硅基質上合成的寡核苷酸芯片用于血清樣品中的丙型肝炎病毒分型。3 分子生物納米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生物活性物質的檢測有很多種方法,其中,以抗體為基礎的技術尤其重要。免疫分析加上磁性修飾已成功地用于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和異生質(如藥物、致癌物等)的檢測。將特異性抗體或抗原固定到納米磁球表面,并以酶、放射性同位素、熒光染料或化學發光物質為基礎所產生的檢測與傳統微量滴定板技術相比具有簡單、快速和靈敏的特點。
Van Helden等將抗體連接的納米磁性微球與高效率、快速的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技術相結合的自動檢測系統,則成功地用于血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和HIV-2)抗體的檢測。另外,用于人胰島素檢測的全自動夾心法免疫測定技術也已建立,其中亦用到抗體、蛋白納米磁性微粒復合物和堿性磷酸酶標記二抗。
4 分子蛋白組學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當前有關分子蛋白質組學的大量研究成果喜人,但一大部分結論是眾說紛紜、甚至是互相矛盾。一些經典的腫瘤標志物卻無法在當前以表面增強激光解析離子化-飛行時間質譜(SELDI-TOF-MS)技術為代表的蛋白質組學技術中體現出來。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SELDI-TOF-MS技術自身的限制性,包括敏感性、重復性以及使用當前設備對每個峰值蛋白確認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實驗設計及對照組選擇是否恰當,某個蛋白組模式反映的是腫瘤的特異性,還是炎癥反應,或是代謝紊亂等無法定論;另一方面是不同實驗室結果可比性、標本處理過程的差異無法探究。只有這些問題得到解決, SELDI-TOF-MS技術在檢驗醫學中才能發揮革命性作用。
5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檢驗發展中的趨勢
檢驗醫學中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趨勢有二:一是定量PCR;二是PCR的全自動化,如應用擴增與檢測于一體的一次性試驗卡,可較好地解決PCR污染問題。除PCR以外的體外基因擴增技術如連接酶反應(LCR),鏈置換擴增系統(SDA),轉錄擴增系統(TAS),自限序列擴增系統(3SR),QB復制酶擴增系統等技術也將由科研進入臨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標準化和質量控制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衛生部頒發的PCR實驗室管理辦法對PCR技術應用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為解決PCR交叉污染問題,從標本制備到檢測的全封閉系統及相應的自動化儀器已在國內逐步普及。
結語:通過對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作用的研究,可以證明,不管是從什么角度看待這兩門看似毫不相關的學科,其實有著莫大的聯系。二者如果能很好的結合運用,將會為醫學與生物學帶來許多好處,并且可以相互發展,相互進步。
參考文獻:
[1] 黃蓮芬. 分子生物學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1(16)
[2] 張學艷,王軍.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J]. 中國醫學裝備. 2008(07)
[3] 王海英.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進展[J]. 當代醫學. 2011(06)
[4] 宮春勇. 淺談醫學檢驗向檢驗醫學的轉變[J]. 華北國防醫藥. 2010(S1)
關鍵詞 微生物學檢驗 綜合性實驗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8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Microbiology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DONG Qing
(Jiangxi Nurs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201)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experiments in microbiology teaching, our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microbiology tests,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tudents yourself access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design their own good experimental program and implemented,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eaching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enhances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 words Microbiology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teaching practice
隨著職業教育研究及改革的深入發展,衛生職業教育理念也不斷更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成為知識結構的設計者,使學生善于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教學方式也在由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教學向綜合性實驗教學轉變。綜合性實驗是指學習者在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運用某一課程或多門課程知識,對實驗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訓練的復合性實驗。①綜合性實驗教學作為近年來的新型教學方法,其在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培養學習者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發揮良好的作用。
微生物檢驗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一門重要專業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該課程實驗的比例大,內容較多。為了突出實驗教學環節,提高實驗實訓課的課堂教學質量,我們在微生物檢驗實驗實訓教學過程中,開展了綜合性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教學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1 綜合性實驗教學措施
1.1 實驗教學內容
臨床膿汁標本細菌鑒定,臨床血液標本細菌檢驗,臨床糞便標本細菌鑒,臨床尿液標本細菌分離鑒定。
1.2 實驗教學方法
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學習細菌檢驗基本的技能后,如學習細菌形態檢查、接種技術、培養方法、生化反應、藥物敏感試驗、抗原抗體反應等技能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每組4人,開展綜合性實驗教學。在實訓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查閱有關文獻資料,設計好實驗方案,主要包括實驗的程序、材料、方法與步驟。每小組學生討論各個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優缺點,最后確定實驗方案。
實驗方案確定后,各小組學生準備實驗材料,指導老師下發臨床標本,學生實施操作,對臨床標本進行微生物學檢驗,并記錄每一次的試驗結果。對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分析,書寫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報告。
2 結果
開展綜合性實驗教學后,學生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學生所在實習醫院檢驗科反映,近年來我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習學生動手能力增強,操作更熟練、更規范、更正確,適應臨床檢驗崗位能力強。
3 討論
不斷深化教學改,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以適應醫學檢驗發展需,培養高素質醫學檢驗人才。②通過綜合性實驗在微生物檢驗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我們認為,綜合性實驗教學不但可提高教學效果,也受到學生喜愛,是微生物學檢驗教學改革的一次成功實踐,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
3.1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學習。在綜合性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臨床檢驗的實際,選擇醫院常見的檢驗項目來進行專題實驗,使學生了解到所做實驗在臨床領域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所做實驗產生興趣。同時,我們改變過去實驗抱著走、照著做的方式,③解除束搏手腳的條條框框,讓學習者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自己組織實施操作,使學生真實感受到自己在進行實驗。故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有了自己發揮想象的空間,有了自己創造的機會和動力。
在進行臨床標本細菌鑒定過程中,以往傳統的做法就是給學生己分離純化的細菌,要求學生做驗證性的鑒定。而綜合性實驗給學生提供的是臨床膿汁等標本,將4人學生分成一組,讓學生參考教材和己經學習過的基礎知識,經過小組討論后,自行設計可行性實驗方案,包括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材料以及實驗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并在課堂上討論可行性方案,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實施方案。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由以往的“讓我做實驗”變成了“我要做實驗”,④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3.2 學生職業技能得到提高,所學知識得到鞏固
綜合性實驗許多過程都由學生自己準備,自己完成,這大大增加了學生的操作機會。經過系列操作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的微生物學檢驗操作技能不斷強化,臨床檢驗職業技能得到了提高。⑤
在進行綜合性實驗過程中,學生要自己動手查閱文獻資料,并設計好實驗方案,就必須應用所學微生物檢驗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實驗過程中,把知識學好、用好、用活,鍛煉了學生自學的能力,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
3.3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臨床檢驗醫學要求檢驗人員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求有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綜合性實驗能初步培養學生嚴格的科學態度和作風。以往的實驗課中,學生往往忽視實驗的目的,忽視實驗的結果,只盲目地進行操作,隨意書寫實驗報告。綜合性實驗讓學生綜合設計并進行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指導老師加強指導,學生及時總結,不斷提高。這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
3.4 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選擇綜合性實驗項目后,必須查閱有關資,設計出實驗方案并實施,對臨床檢驗標本作出微生物學檢驗時,必須綜合運用微生物學形態檢查法、微生物分離培養技術、無菌操作技術、細菌的生化反應及血清學反應等基本操作技能。并對微生物學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最后寫出檢驗報告。此過程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實現自我探索及自我拓展的樂趣中,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3.5 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微生物學檢驗綜合性實驗的完成是多種因素和復雜操作規程的綜合產物,這就要求在實驗過程中,參加實驗的學生須要相互配合、團結協作來完成,學生要有互助團結的精神。綜合性實驗中,學生為了及時完成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任務,提高效率,就必須對檢驗任務進行分工,并各自獨立進行。而在操作過程中,有的項目操作必須同時進行,這又需要相互幫助。相反,在實驗過程中,如果大家互不關心,則會使整個實驗脫節,致使整個臨床標本檢驗不能連貫。另外,由于每項標本微生物檢驗的時間集中緊湊,并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發出檢驗報告。這就需要實驗小組的成員要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在實驗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又要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共同發揮團隊效應。
3.6 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微生物檢驗綜合實驗的方案及總結均由學生討論、歸納、答辯等形式用語言的方式表達完成。良好的文字及語言表達能力,不但可以及時捕捉專業知識的信息,還可把自己置身于學習和科研的陣地,并通過討論交流及時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地修改及完善小組的實驗方案和計劃。因而要求學生在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和總結時,必須用準確的詞語、規范的語言、結構嚴謹的段落對實驗方案或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因此,在整個綜合性實驗中,通過討論、撰寫方案和總結報告,培養了學生的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通過微生物學檢驗綜合性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有序地綜合了微生物學檢驗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建立了一個由學生主動設計、獨立實施操作、自己對臨床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果并寫出臨床檢驗報告的平臺。建立了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及創造性的學習熱情,學生對微生物學檢驗方法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職業素養、科研素養及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符合現代檢驗醫學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型醫學檢驗人才。
注釋
① 李劍平.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在微生物檢驗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1:39-40.
② 賀秋麗等.綜合性實驗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作用.廣西大學學報,2006.32.
③④周俊英等.開展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綜合性實驗的體會.檢驗醫學教育,2008.3:32-33.
關鍵詞:生物化學檢驗 教學 改革 實踐
中國分類號:H191
生物化學檢驗是由生物化學、分析化學、臨床醫學等學科交叉滲透逐漸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1】,是醫學檢驗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是以實驗技能培訓為主要目的,它關系到能否實現臨床檢驗專業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2】。
1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寒、暑假選派青年教師到“三甲”醫院進修專業知識,使教師熟練掌握實踐操作技能,接受新儀器、新技術、新方法;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要求青年教師與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共同切磋授課經驗,集體備課,在教學上指導青年教師。培養一支既精通專業理論又熟悉實驗操作、科研能力較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同時鼓勵教師多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趨勢和動態,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科研能力。
2 完善課程標準的設置,整體優化教學內容
經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在眾多的改革活動中,教材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平臺,采用與臨床檢驗相適應的由段滿樂教授主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職高專衛生部規劃教材《生物化學檢驗》第三版教材,融合其他參考書對教學內容加以擴充,將國內外的最新相關研究成果和技術及時的介紹給學生,彌補教材中某些內容的滯后性。
根據以必需、夠用為度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臨床常見疾病及其生化檢驗指標為主線,突出疾病的生化機制和生化檢驗技術兩個方面,力求將生物化學檢驗與疾病診斷,病情監測和預后判斷結合起來,以講清主題概念、突出應用為教學宗旨,適當取舍一部分教學內容,將生物化學檢驗教學內容劃分為:1.以檢驗科的管理,檢驗結果可信度為主――生物化學檢驗的質量控制;2.以臨床檢驗的基本技術和儀器為中心――生物化學檢驗的常用技術;3.以物質代謝紊亂為主線,重點介紹與物質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和實驗診斷項目的理論依據――常見疾病時生化指標的檢驗;4.以器官為中心,分別闡述病理狀態下的生物化學變化――綜合病案分析,這四大模塊,充分反映醫學檢驗學科發展和知識更新的需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注重能力的培養。
3 著眼未來發展,改革教學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的思維方法著手優化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方法多樣化。采用多媒體形象式教學,對于生檢中某些抽象難懂的概念及檢測原理,各類大型精密儀器的檢測原理、構造、操作等,均變成直觀、生動、形像的多媒體動畫,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知識。
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備課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根據實際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問題的提出要由淺入深、由易入難,達到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在滿足――不滿足――求解和討論中輕松地獲取知識。
采用結合臨床的舉例論證式教學,與我院附屬醫院檢驗科合作,篩選、收集典型易于分析的檢驗報告單在教學中穿插,使學生盡早接觸臨床,掌握生檢知識與臨床醫學的關系以及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
采用對比歸納式教學,注重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認知事情的內在聯系,深化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綜合的辯證思維方法【3】。
開展第2課堂活動,安排學生去醫院檢驗科參觀現代化的檢驗相關儀器設備,使教學內容與臨床醫療實踐密切結合,使學生對目前臨床實驗檢查有一種感官上的認識,啟發他們對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盡早接觸臨床,增加動手機會,開闊眼界。
4 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實驗課是生物化學檢驗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種實踐性教學方式,是對理論教學的輔助,是對將來實習、工作的鋪墊。它不僅可驗證基礎知識,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初步培養實踐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
開設技能性、應用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實驗內容力求與臨床融合,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在內容的編排方面,采取循序漸進的基本訓練方式,以技能訓練為主。采用全過程教學法,把質量控制貫穿于實驗實踐教學中。重視實驗準備工作,讓學生分組輪流與老師一起準備實驗和做預實驗,讓學生學會正確的配置試劑,尤其是有特殊要求的試劑,加深學生對實驗注意事項的印象,強調實驗準備的好壞,直接影響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建立醫學檢驗技術實訓中心,在保證滿足基本實驗設備的基礎上,新添了部分先進儀器,優化了原有的教學設備,發揮了資源的最大潛能和更大作用【4】,全面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課考核中,在注意具體操作手法的同時,還要觀察操作的流程性,使學生形成一個整體性觀念,在獨立的研究和實驗中,及時發現問題。考核的具體過程中,根據實驗目的要求,技術難點、重點分別設定一定的采分點,兼顧深度、廣度。對設計性試驗的考核不局限于最終的結果數據,而在于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及邏輯思維的過程。
5 明確教學要求,完善考核管理
生物化學檢驗的考核分成兩部分,理論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績各占總成績的50%。
理論考試,為能使學生在就業后能順利通過國家檢驗士資格考試,理論考試考點與全國檢驗士資格考試考點保持一致。操作考試,采用平時操作考核和期終操作考核相結合的辦法。平時操作考核成績主要由操作課學生考勤和實驗報告成績組成,占總成績的20%;期終操作考核,對于指定的操作項目,教師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考核細則和評分標準對學生操作的每個環節進行現場評分,占總成績的30%。
參考文獻
1 楊立華.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檢驗醫學教育,2009,13(4):23-24
2 王琰,錢士勻.生物化學和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驗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