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急救護理知識歸納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急救護理知識歸納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急救護理知識歸納

第1篇: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關鍵詞]心肺腦復蘇術; 救護;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20- 120-02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tuation Teaching Lessons

ZHENG Wenjun

Shaoyang MedicalCollege in HunanProvince,Shaoyang 4220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tuation teaching,focusing on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students’ analytical ability, teaching basic design ideas,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competences as well as detailed teaching procedure design. Teaching procedures include three stages; case lead-in for nursing task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design on patients’ assessment and judgments and teaching activity; teaching activities design on patients’ cardiac arrest aid.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ursing;Teaching design

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人數的增多,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規范教學行為,優化教學環節,加強教學溝通,“說課”活動已越來越受到管理者及教育專家的關注,并逐漸成為各學科衡量一節課好壞的重要尺標[1,2]。“說課”是一種新興的教研形式,指執教者在特定的場合,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某節課(或某單元)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然后由聽者評議,說者答辯,相互切磋,從而使教學設計趨于完善的一種教研活動。說課也可以說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表現。說課不僅要說清“怎樣教”,而且要說清“為什么這樣教”。這是提高教師教學素養,增強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活動,現已經成為師資培訓的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

1課程簡介

“心肺復蘇術”是《急救護理學》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數是 3學時。《急救護理學》開設在第四學期,是護理專業的考試科目。 其前導課程包括了文化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同步課程包括了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精神病護理學等。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護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通過對病人進行系統評估,準確判斷,及時發現急、危、重癥情況,采取必要的緊急搶救措施,能主動配合醫生實施后續的搶救與監護,同時培養護生有“時間就是生命”的意識和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2本次課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確定

2.1知識與能力目標

明確引起心搏驟停的原因、分類。掌握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能正確評估病人,及時發現心搏驟停。并對心搏驟停病人實施正確的心肺復蘇術并主動配合醫生完成腦復蘇的救治與護理。

2.2態度目標

培養“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識,具備在面對急危重癥情況時能沉著應對、冷靜思考的素質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2.3重點及難點確定

上述目標中,對心搏驟停的分類是理論上的難點;能正確評估病人,發現心搏驟停,以及對病人實施心肺復蘇術是能力培養的重點,也是難點。

3 學生能力分析

學生已系統學習了醫學基礎課、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對“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的護理工作程序已非常熟悉,會對病人進行病史采集,會進行基本的護理技術操作。

4基本思路等的設計

設計臨床案例,營造仿真的急救環境,利用高級綜合模擬人(ECS)表現案例中病人心搏驟停狀態,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收集資料,對“病人”進行病情評估與判斷,并實施心肺復蘇術。ECS的真實反應以及這種與臨床情境完全相仿的實踐,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3,4],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與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獲得真實體驗,從而高質量的完成教學目標。

5教學條件設備

教學、做一體化教室,分實訓區和教學區。實訓區配備高級綜合模擬人(ECS),具有生理驅動功能,對搶救、用藥有反應; 教學區可容納70人左右上課,有電腦及投影設備。

6教師執教能力的要求

教師要了解學生前期所學課程的相關內容,能熟練引導學生回顧相關知識;要能夠進行情境設計,會使用ECS基本使用方法;能駕馭課堂,控制教學進程。

7教學過程設計

7.1 案例導入引出救護任務與學習目標

7.1.1案例展示 PPT展示與講解病案;梁珊、女、49歲, 車禍后14 點30分被送入院。14點 40分突發心搏驟停。時間 5min。

7.1.2分析救護任務,引出學習目標 學生通過正確對病人進行病情評估,判斷病人可能出現了什么情況?如何對該病人進行急救? 時間10min。

7.2第一個目標――對心搏驟停的評估與判斷

7.2.1明確心臟驟停發生的病因及分類 根據心肺腦復蘇術的流程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7.2.2評估學生對心臟呼吸驟停病人進行病情評估。①用仿真綜合情景模擬系統表現出上述案例,設計出心搏呼吸驟停的生命體征。學生2人扮演成家屬及汽車司機,另外3人扮演值班護士,正確接診病人;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護理體檢。時間 10min。②學生匯報評估結果,進行分析判斷:T:35℃;大動脈搏動:消失;R:微弱; Bp:測不到; 瞳孔:散大;拍打病人肩部、呼喊病人:無反應。時間 5min。③教師引導學生點評:對上述3位扮演護士同學的表演指出優點及不足,歸納心搏呼吸驟停的病情評估要點,學習其臨床表現及判斷。 時間20min。

7.3第二個目標――對“心肺腦復蘇術”救護的教學活動設計

7.3.1教師扮演護士按“心肺復蘇術”流程實施急救術病人取去枕仰臥位于平地上,松解衣帶: ①暢通呼吸道;②口對口人工呼吸;③胸外心臟按壓。時間 25min。

7.3.22名學生扮演成護士實施心肺腦復蘇術教師注意提醒全體學生觀察大屏幕上的參數變化,注意引導學生與第一次檢查的參數進行對比。遵醫囑用藥:如鹽酸腎上腺素、糾酸藥等,注意其用法、用量。時間 40min。

7.3.3老師引導全體學生對2名學生的演練情況進行點評強調急救意識,冷靜態度及團隊協作精神。引導學生掌握心肺腦復蘇的基本急救過程。時間15min。

7.4本次課小結與布置作業

師生再次分析整個心肺腦復蘇術的情境及演練過程;歸納心搏呼吸驟停的病因和分類、病情評估要點及心肺腦復蘇術的操作步驟。布置課后作業及預習內容等。時間10min。

綜上,通過說課活動,一方面可提高教師,特別是醫學臨床課教師的素質,有助于培養造就研究型、學者型的醫學專業教師[5];另一方面,在說課過程中,教師向同行和專家闡述教學設計及其依據,對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發展,教育理論的理解、掌握和應用,教學過程的研究和反思,無疑都是一種可取、積極而有效的途徑[6],因此說課應成為醫學臨床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5]。

[參考文獻]

[1]徐文基.“說課”在高師學科教學中的作用[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20(4):7-9.

[2]劉誠杰.論新課標下的說課[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7,17(4):27-29.

[3]楊延桐,李秀杰,文小軍.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深化實驗教學改革[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5,7(2):198-200.

[4]李斯伶,張青.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波爾護理學院實踐教學的特點與啟示[J].護理學雜志,2007,22(23):13-15.

[5]朱前進.說課――醫學臨床課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1(2):6-8.

第2篇: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1月筆者所在醫院接診的嚴重創傷急診救治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全部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歸納與總結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救治的護理配合措施與臨床效果。結果:經過積極、有效、及時的救治與護理,60例嚴重創傷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脫險,2例因傷情嚴重、送治較晚等多方面原因,經積極搶救后無效死亡,搶救成功率高達96.7%。結論:對嚴重創傷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急診救治措施并實施針對性護理配合,有助于全面檢測患者病情,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鍵詞】 嚴重創傷患者; 急診救治; 護理方法; 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8-007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42

嚴重創傷作為急診科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病癥之一,其主要是指在無法抗拒或無法預料的外力作用下,給人的皮膚、血肉及骨骼、臟器等機體組織造成的致命傷害,通常表現為以骨折為主的臟器系統損傷,并伴有創傷性休克、多器官損害及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等嚴重并發癥,臨床救護的難度比較大,死亡率極高[1]。為了有效提升嚴重創傷患者的急救與護理水平,本文對筆者所在醫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診的60例嚴重創傷患者的急診急救護理措施展開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接診的嚴重創傷急診救治患者6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60例患者中,男46例,女14例,年齡16~58歲,平均(33.4±3.6)歲。致傷因素主要包括:高空墜落8例,車禍22例,擠壓傷24例,金屬刺傷

4例,重物砸傷2例;創傷部位主要有:顱腦損傷21例,胸部創傷12例,腹部創傷10例,四肢創傷15例,其他部位創傷2例;經入院診斷,其中單臟器創傷23例,復合創傷19例,多發性創傷18例。全部患者均在創傷后30 min~5 h到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進行手術救治。

1.2 護理方法

60例患者急診急救的護理配合主要有:術前急診急救護理、急診室護理及手術護理。

1.2.1 入院前急診急救護理 鑒于嚴重創傷患者的病情比較急而且重,所以入院前要展開針對性的急診急救護理,護理的原則是先救命后治病。具體的護理措施有:(1)護理工作人員趕赴現場后,首先應全面檢查患者的身體及創傷情況,并且在盡量不移動患者的情況下,檢查或評估患者的身體機能受損狀況,急診急救護理過程中,若發現有危機患者生命安全的癥狀,應及時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比如開放氣道、止血或吸氧、人工呼吸、心胸復蘇等。(2)適當處理患者創口,根據患者病情病況針對性采取輸血、輸液等救助措施,防止失血過多、創口感染等問題的發生;通常嚴重創傷患者均伴有大量失血的癥狀,所以要針對性采取止血措施,并采取靜脈留置針建立起兩條及以上靜脈通道,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輸液、輸血救治,緩解患者的病情。急救結束后,應安全、快速地將傷者送往醫院進行后續治療,搬運患者時應保持好患者的,并對患者身體進行適當的固定,同時利用車上的設備、儀器等給予患者生命支持和監護,確保患者呼吸順暢[2]。

1.2.2 急診室護理 待患者進入急診室之后,護理工作人員應當做好搶救準備。(1)短時間內護理工作人員要對患者的創傷程度、身體機能特征、呼吸心跳狀況等進行全面檢查并詳細記錄,在搶救過程中護理工作人員應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與之進行交流,以觀測其神智狀況,同時還應當監測并記錄患者的心跳、脈搏、血壓等狀況[3]。(2)急診室護理人員在接診后,應當對患者的各方面情況進行評估,查看其休克與否,呼吸道暢通與否,呼吸或供氧是否能滿足其氣體交換需要,查看完之后應當采取相對應的救助措施。嚴重創傷患者病情重、死亡率極高,并且患者在1 h內的救治存活率更高,這點必須引起醫護工作人員的重視。與此同時,為了有效防止患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死亡,護理工作人員應當有預見性對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最好在醫生醫囑下達之前,便使用套管針幫助患者迅速建立2~3條靜脈通道,并且留存患者血液標本,以便檢驗患者血型、配血等,為手術和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等工作奠定基礎。(3)監測并預見患者的病情,護理工作人員應當通過實時監測患者重要臟器功能的變化來預見患者病情的發展。通常情況下,嚴重創傷患者均為多個臟器遭受損傷,因此病情發展快、變化急,此時護理工作人員應當結合相對應的檢驗監測儀器實時觀察患者心率、血壓、體溫、血氧飽和度及呼吸等身體機能的變化情況,并科學預測評估患者病情發展變化,從而有助于及時采取有效的救治與護理措施[4]。(4)加強各科室間的協調作業能力,由于嚴重創傷患者的救治涉及到多個科室,因此需要科室之間進行及時的交流與溝通,并協同作業,這樣才能有效保證患者救治的連續性、高效性。因此,作為護理工作人員,為了確保搶救工作及時進行、不受阻力,應當在急診救治工作之前,有預見性的協調好與其他各科室間的轉診交接工作,確保急救工作暢通無阻,從而為嚴重創傷患者的救治提供積極、有效的保障。(5)強化心理護理工作,對于意識清醒的嚴重創傷患者來說,對自身的病情、救治情況、治療效果及預后等,都是無法預測和評估的,因此患者大多都會出現焦慮、恐懼、擔憂等負面情緒,甚至有部分患者和家屬迫于經濟壓力,出現放棄治療的念頭。針對這些情況,護理工作人員應當在救治過程中通過撫摸、眼神交流、手勢等肢體語言和從容、鎮靜的工作態度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與此同時,護理工作人員還應當運用熟練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護理技巧幫助患者及家屬解開疑惑,指導他們進行正確的用藥護理、日常護理等,為患者早日康復奠定堅實的基礎[5]。(6)在檢查評估完創傷患者的病情和身體機能后,針對患者的救治需要采取相對應急診急救方案,病情嚴重者,應當立即送入重癥監護室,并準備好所需的藥物及醫療器械設備等[6]。

1.2.3 術中護理配合 由于嚴重創傷患者大多數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為保證搶救時間,及時、連續的進行手術,護理工作人員應當提前準備好手術所需的材料,比如說皮試、留尿管、配血及備皮、胃管、引流管等。與此同時,還應做好各個相關科室間的協調與配合工作,確保急診急救工作的及時性、連續性和高效性。

2 結果

經過積極、有效、及時的救治與護理,60例嚴重創傷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脫離生命危險,但有2例因傷情嚴重、送治較晚等多方面原因,經積極搶救后無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搶救成功率高達96.7%,死亡率為3.3%。

3 討論

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發展與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模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嚴重創傷由于病情嚴重、發展快,因此在搶救過程中,及時有效的急診護理干預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急診護理能夠保證嚴重創傷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生命保證,縮短患者搶救時間,同時護理人員能夠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對患者進行有效搶救,并根據自身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做到更及時、更科學的有效護理,這對于患者而言,不但提高自身的存活率,而且能夠降低患者后遺癥的發生率。因此對嚴重創傷患者實行急診急救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7]。

而在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救治過程中,針對患者病情實施全面、準確的評估,對于制定有效搶救、護理方案至關重要,因為在此基礎上能夠明確下一步的救治方案和護理措施,有效防止出現搶救不及時及護理遺漏等問題的發生。與此同時,嚴重創傷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難、休克昏迷等并發癥,因此保持患者呼吸通暢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缺氧問題,減輕其機體消耗。而對于嘔吐患者,應當讓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止嘔吐物堵塞呼吸道,引發窒息現象。對于失血過多的嚴重創傷患者應當及時進行輸血擴容,而閉合性創傷患者則應當迅速明確其活動性出血或者內臟出血狀況等,以盡早使患者脫離生命危險、減輕不良癥狀的發生,為后續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8]。此外,嚴重創傷患者救治與護理中,應當細致、全面、及時的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以便于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全天候確保患者的穩定康復。

在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救治與護理配合中,護理工作還應當注重一點,那就是必須具有較強的預見性,急診科護理工作人員應當針對患者的病情及搶救情況、生命體征變化等進行科學的評估和預測,同時加強與相關科室的交流和溝通,確保轉診流程順利,以免耽誤患者的治療時間。此外,患者護理記錄是以書面形式對護理工作狀況進行的呈現,其有助于各方面交接工作中加強對患者病情的了解,同時還能夠在醫患糾紛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救治與護理過程中,應當及時、全面、詳盡、準確的做好護理記錄并妥善保存、歸檔[9]。

由于嚴重創傷患者的病情多是由突發事件造成的,因此大部分患者對自身病情感到恐懼、擔憂和害怕,患者家屬也往往會對患者較重的病情感到擔憂和恐慌,因此護理工作人員還應當注重患者與家屬的心理護理,以專業的知識和治療成功的病例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建立起治愈病情的信心,提高患者依從性,加強他們在臨床治療中的積極性和配合度,從而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及預后[10]。

本次研究中,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接診的嚴重創傷急診救治患者60例的資料進行回顧分析,60例嚴重創傷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脫離生命危險,但有2例因傷情嚴重、送治較晚等多方面原因,經積極搶救后無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搶救成功率高達96.7%。說明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及時的搶救與治療并采用整體性、針對性的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率和效果,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施素華,殷婷婷,孔悅,等.創傷評分預警在多發骨折合并多器官損傷患者救護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11,28(4):54-55.

[2]成守珍,汪牡丹,陳利芬,等.ICU護理安全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270-274.

[3]郭利利,李漓.護士疼痛教育項目的實施及效果評價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1,8(4):180-183.

[4]史愛珍,嚴翎,王芝,等.創傷嚴重度護理綜合評分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884-887.

[5]裴輝,羅志毅,劉保池.四種院前創傷評分對急診創傷患者的評估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15):4394-4399.

[6]黃雪麗,郭愛敏.國外常用急診分診標準的使用現況及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5):597-601.

[7]付逸超,黃萍.五種院前創傷評分方法在急危重癥創傷患者識別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雜志,2015,32(22):57-59.

[8]余志華,何滿紅,黎小群,等.優化急救接診程序在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95-296.

[9]譚雯,黃嚴.嚴重創傷患者107例的院前急救護理[J].護理雜志,2012,29(14):34-36.

第3篇: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摘要】目的 探討急救中心護士工作壓力源與離職傾向之間的關系。方法 采用橫斷面研究設計,運用整體抽樣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對本院急救中心68名護士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工作壓力源、心理健康、離職傾向等。結果 工作壓力源與離職傾向呈正向關系。結論 急救中心護士工作壓力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大,建議護理管理者應重視急救中心護士的心理健康,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降低護士離職傾向,減少護士流失。

【關鍵詞】急救中心護士;壓力源;心理健康;離職傾向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院前急救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能否提供快速高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對挽救患者生命、減少院前急救患者的傷殘率和死亡率至關重要[1]。而急救中心作為一個特殊的科室是醫院搶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場所,它涵蓋了所有臨床專科的急癥護理,同時又有自身的中毒急救、災難急救、心肺復蘇和急診護理等。急診護理是一門用最少數據、最短時間和最佳技能來挽救患者生命、減輕患者痛苦的藝術。其護理質量是衡量醫院整體水平、服務質量、應急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因而急救中心護士較院內人員要承擔更大的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使得急救中心護士的精神時刻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導致心身疾病如:身心耗竭綜合癥、特質焦慮、憂郁等。而護士群體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群體,他們不僅要付出時間、精力,以良好的行為滿足工作上的高要求和壓力,還要在家庭中承擔多重角色帶來的家庭的責任。家庭與工作不能相容時,產生工作家庭沖突,產生離職傾向。它嚴重影響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造成國家教育經費及衛生資源的極大浪費最終將影響整個護理學科的發展。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在急救中心整體抽取68名護士和隨機抽取院內內外科75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30.10±7.38)歲;已婚占54.5%;未婚占42.8%;離異占1.3%;護齡0.5~37.0年;平均護齡(9.46±7.76)年;學歷:本科占34.3%,大專占46.3%,中專占46.4%。急救中心護士與內外科護士在以上各個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通過發放問卷調查表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問卷采用無記名調查方式,統一指導語和填寫方法,有調查人員統一發放、收回。包括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離職傾向調查表(1)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括90項有關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問題,共歸納為9個基本癥狀因子(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每項癥狀按1~5級評分,得分越低,說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3 討 論

工作壓力是由于工作環境的要求與人的反應能力之間的不平衡知覺所致,壓力源是引起壓力的事物。急救中心壓力高于院內其它科室的護士。在工作環境、工作量、人際關系、心理健康、工作家庭沖突、人力結構、職業風險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原因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3.1 特殊的工作環境由于各種災害、工業、交通事故等各種災害性事件日益增多,加之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們對醫療衛生需求的提高,作為醫院的窗口,急救中心往往是醫院工作量最大的科室。加之急救對象多為病情危、急、重者,患者家屬求醫心切,要求很高,且急救中心擔負著院外急救、搶險救災、危重病救護等工作,每一項工作都時間緊急、責任重大。急救中心護士長期搶救突發患者、危重患者和各種外傷患者的第一線,其救治工作具有艱巨性、復雜性和危險性,導致其長期處在高度的精神集中和精神緊張狀態。因而更容易對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3.2 工作量過大、人員編制不足截止2007年底,全國護士隊伍發展到154.3萬名,占衛生技術人員的31%,但醫院臨床護士數量不足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尤其是臨床一線護士數量少,醫護比例呈倒置狀況。根據衛生部2007年對全國696所三級綜合醫院調查記錄,696所三級綜合醫院的病房護士與床位比平均為0.38:1沒有達到衛生部要求的病房護士與床位比為0.4:1的標準。國內現行的急診科護理人員配置仍沿用1978年衛生部頒發的《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中的有關規定標準執行,急診護士與醫院總住院病床之比為1~1.5:100 此配備方面已不再適用現在的急診護理模式。它為考慮急診患者的數量,就診患者病情急緩程度、專科點、地區差別、造成人力資源緊缺與浪費并存。近年來,醫學模式的轉變,整體護理的開展,醫院高精尖設備的增加,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以及醫療體制的改革,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使護理工作的范疇、護士的職責、互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護理業務日趨繁重。

3.3 復雜的人際關系急救中心位于救死扶傷的最前線,其救治工作本身具有艱巨性、復雜性和風險性。患者及家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尤其以焦慮、抑郁、敵對、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等方面表現突出。而護士不能及時疏導導致病人大吵大鬧,謾罵威脅,甚至大打出手。而醫院有規定和患者產生矛盾是不論原因在誰,首先處罰醫護人員,使護士產生委屈、憤怒、恐懼等不良心理體驗,工作滿意度下降,離職傾向增強。

3.4 心理健康由于急救中心護理人員的流失導致臨床護理人員絕對不足。由于臨床一線護士短缺,工作辛苦,加上頻繁的夜班,生活節奏紊亂,尤其急救中心的環境較普通科室嘈雜,容易使護士產生煩躁、焦慮的情緒。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多變的人際沖突,是護士情緒受到壓抑,得不到正常的宣泄,造成護士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而相對病房的醫務人員,急診科護士常目睹各種交通事故、災難現場等各種極度痛苦的事件,這些都容易影響其心理健康。護理工作有服務業的性質,但與服務業相比,急救護理工作更緊張繁重,專業技術要求更高,護士的平均學歷遠高于專職服務業人員。在新的護理模式下,護士不僅要付出體力、腦力勞動,還需付出更多的寬容與愛心。這種反差,使有些護士感到心里不平衡,影響心理健康水平。

3.5 工作家庭沖突是一種角色沖突的特殊形式,在這種沖突中來自工作和家庭生活領域的角色壓力是不相容的。工作家庭沖突有3種形式:基于時間的沖突、基于壓力的沖突和基于行為的沖突。基于時間的沖突指的是將時間投入于滿足一個領域的需求會消耗投入于其他領域的時間,可以是身體上或心理上的占據;基于壓力的沖突指的是一個領域內產生的壓力(例如不滿意、緊張和疲憊等)會導致很滿足另外一個領域的需求;基于行為的沖突指的是一個領域內培養起來的行為對于另外一個領域的角色需求來講是不相容的,并且個體在領域間變換時無法調整行為。護士群體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群體,她們不僅要付出時間、精力,以良好的行為滿足工作上的高要求和壓力,還要在家庭中承擔多重角色帶來的家庭的責任。工作與家庭兩者不能相容時,產生工作家庭沖突,產生離職傾向。(1)工作家庭沖突中的壓力維度與離職傾向的關系。護士在工作中銀工作量大而精疲力竭,當護士回歸家庭時,難以滿足在家庭中角色的要求。相反,由于護士群體以女性為主體,在家庭中承擔著比男性更多的家庭職責及家庭的壓力,當護士家庭中的壓力未能得到緩解時,難以滿足工作要求,導致工作能力下降,壓力增加,產生離職傾向。(2)工作家庭沖突中的壓力維度與離職傾向的關系。當把家庭中家長的作風帶到工作中來護理患者或與同事溝通,有可能會造成患者不滿或溝通不暢。而將工作中的作風帶回家庭,又造成家人不理解,表現在工作行為上,產生行為沖突,產生離職傾向。(3)工作家庭沖突中的時間維度與離職傾向的關系。護士倒班導致了工作時間的不規律及時間長,超時工作,限制了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娛樂時間,將時間投到家庭中的活動減少;當回到家庭中時,在家務勞動中又要消耗很多的時間,使其難以在家庭中有時間考慮工作的要求,對工作家庭造成影響,產生離職傾向。

3.6 人力結構不合理護士人力合理的組織結構即比例關系、層次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目前我國有嚴格的護士準入制度和完善的職稱評審體系,但未涉及對護理人員的分級,未體現護士職稱與崗位的關系,技術風險與護士等級的關系,護士不論學歷、職稱、年資承擔同樣的責任和義務。部分高年資、高職稱護士以及一些年富力強的護士中堅力量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脫離一線,而被照顧到二線護理崗位上,造成護理隊伍高職稱人員短缺。

據統計,一名熟練的急診護士培訓周期為4~5年,但大多數醫院急診護士都是低年資護士,有調查顯示,上海市各醫院急診護士普遍年輕,護齡不到5年的過半,對急救知識和技術的掌握程度不盡人意。

3.7 職業風險急救中心勞動強度大,長時間的行走、站立、彎腰等動作,可引起肌肉、肌腱疲勞,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下肢靜脈曲張及經期宮血過多等。而護士在日常工作中離不開穿刺、注射及處理污染傷口及分泌物等職業性接觸,其接觸途徑主要為被污染的針具及其他利器刺傷、割傷或割傷的傷口不慎接觸患者的血液、分泌物而傳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當進行空氣、物體表面消毒時,吸入高濃度的過氧乙酸、含氯的空氣消毒液時,可引起皮膚灼傷、頭痛、頭暈、胸悶、氣促、咽喉干癢、哮喘、皮膚過敏、色素沉著等癥狀,甚至還有致癌、致畸作用,而紫外線極易損害眼睛和皮膚,可引起電光性眼炎、皮膚紅斑反應、光感性皮炎,甚至誘發癌變。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險的刺激物之一,由于臭氧的特殊氣味可引起呼吸困難、過敏性哮喘、頭痛、頭暈、惡心及呼吸道刺激癥狀而產生劇烈咳嗽。

4 對 策

急診醫學是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有其治療、護理的專科特點,據國外學者[2]研究發現,在對創傷治療中,有急診護士參與護理的成功率較非專科護士者高15%~20%。可見急診護理人力的合理編配與醫療安全密切相關。

4.1 增加工作人員于急診患者日益增多,急診護士工作繁忙,工作強度相當大,輪班、夜班頻繁,醫院管理層可適當增加人員,緩解期工作壓力。美國急診醫學院(AAEM)聲稱:急診護理人員配置存在的主要缺陷是護患比例達不到臨床實際要求。“善適當的急診工作方針,要求急診護患比例不得少于1:3或按照入院患者概率安排每位護士每小時照顧患者不能超過1:2.5個”。此外急診注冊護士(RN)與患者的比例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和變更,以實現合理的人員配置。

4.2 改善工作環境醫院管理層改變急救中心臟、亂、差現象,改善急救中心工作場所,優化布局,更新設備,為急診護士營造干凈、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

4.3 提高業務水平醫院應定期安排人員外出學習、進修,拓寬其知識面,掌握最新的急救知識,熟練掌握“三基”(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礎操作)和精通“三專”(專科理論、專科知識、專科操作)外,還要熟練掌握常見急救操作技術,如:止血、包扎、固定、搬運、CPR、電除顫、氣管插管等。這樣他們工作起來不至于心理壓力過重,可以減少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

4.4 增強心理素質加強素質訓練,提高對職業壓力的適應能力。急診護士應注意人文學科知識和心理衛生知識學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面對現實,適應職業和環境急救,尋求疏導不良心理情緒的方式,增強體質,保持旺盛精力。因為急診護士的工作壓力大,當體內調節壓力的能力與精力消耗不成正比時,機體平衡失調,可導致器質障礙,使人不能做出判斷和決策[2]。所以平時要加強身體鍛煉,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從容對待各種壓力源,減輕壓力帶來的身心損害。

4.5 加強職業防護,提高防護意識認真洗手并加強防護用具的使用,在接觸血液、體液時,必須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重視醫療職業防護行為的訓練,保障醫療職業防護的基本條件,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逐步建立醫療職業保險制度,解決醫務人員的后顧之憂[3]。

【參考文獻】

[1] 王麗華.現代急診護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

第4篇: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7-8517(2009)24-0187-01

急診科來診患者起病急,病情變化快,均易發生各種不同程度的并發癥,若得不到及時的搶救治療、護理,可引起病情的惡化危及生命。因此,急診病人的治療、護理有著其特殊性,而護理對患者的康復具有治療同等重要的意義[1]。本人從事急診護理工作十余年,現對急診科護理工作的體會總結如下。

1 急診科工作的特點和要求

急診科是急診患者就診的第一站,尤為對致命性急診患者,在處理的過程中對醫護診療活動的快捷性要求很高,必須體現“急”、“快”,即包括接診,診斷和處置(簡稱“三快”)[2]。

急診患者病譜廣,病情復雜,常是多科交叉,病情變化急驟,時間性強,尤為對復合性損傷的危重患者,護士必須按馬斯洛層次論[3],對病人實施合理有效的護理搶救措施。另外,還要積極配合值班醫生的各項治療搶救,每一項操作都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危,加之患者和家屬對病情穩定的期望極高。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急診護士既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熟練的專業技能和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同時還要有較好的組織管理才能,快速的應變能力,良好的心理和身體素質。

2 急診科工作的程序和風險

2.1 對一般較輕的病人就診 首先護士要進行采集病史,分析和歸納相關信息,及時通知相應的值班醫生,同時護士據整體護理程序進行合理有效的搶救護理,但急診病人要求短時間內搶救生命。因此,急診科的護理工作程序要及時果斷:其一,迅速識別。其二,監測生命體征。其三,明確護理診斷。其四,及時制定護理措施。其五,積極配合醫療搶救護理,迅速識別病情是首位,相應的護理措施應貫穿于整個診治搶救過程中。

2.2 對搶救危重患者和復雜病例時 如處理不當易發生醫療糾紛,急診醫護人員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必須做到急而不躁,忙而不亂,沉著冷靜,思路清晰,不但要給患者提供精湛的急救技術,還要提供良好的人文關懷和服務,對患者富有同情心,尊重患者的尊嚴,誠實正直地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任何時候都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救死扶傷,不辭勞苦,不講報酬,此在急診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2.3 急診科是發生暴力事件集中的地方 因為有一些特殊病例,特殊患者,特殊家屬,無論是病態,還是常態極易出現,一些不禮貌的言行舉止。此時我們都要保持友好的態度,動之以情,講之以禮。進行有效的病情解釋和思想溝通,在此基礎上要加強法律意識和必要的個人保護意識,盡量將矛盾及時化解,以確保病人更有效的搶救治療,同時也確保自身安全。

3 急診科工作的溝通技巧

急診科是搶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場所,也是最易產生矛盾的地方,病人的病情較重,甚至處于瀕死狀態,作為家屬,心情大都擔憂,驚慌失措,焦慮不安,情緒較激動,不冷靜,不能接受,哭哭啼啼,絕大部分家屬認為自己家人病情最重要,希望醫護人員立即處理。作為護士,要把緊張的搶救變成有序的工作,不僅注重生命的搶救,更要注意護患的溝通,所以護士在緊張的搶救過程中,應詳細詢問病情,與病人家屬和藹交談,用恰當的語言向家屬解釋和給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避免使用刺激性或沖突性的語言,不使用肯定或絕對性的語言,萬一搶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屬的諒解,這樣既能使病人極其家屬的主動配合治療,又能保護醫護自尊,同時盡量用溫和的語言勸其家屬離開病人,一方面穩定病人的情緒,減少給病人帶來的心里負擔,另一方面有利于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傳遞,溝通分語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性溝通。溝通方式因人而異,需要掌握技巧,工作中有效的護患溝通是建立在健康的護患關系基礎上的,也是實施治療的護理計劃的前提。

3.1 溝通的類型

3.1.1 語言性溝通是通過詢問交談等的方式進行 護士的語言親切,有好,悅耳動聽,會給病人帶來愉快,但談話的內容應有針對性,運用掌握的專業知識,向患者講訴他們所需了解的知識,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3.1.2 非語言性溝通是護士通過表情、手勢、體態、目光接觸及觸摸等等方式彌補患者在病態情況下語言交流的不足 而護士的表情是護士的儀表,行為,舉止在面部的集中表現,對病人的心理影響較大,而身體姿勢可以反映一個人的自我感覺和情緒狀態,正確應用“點頭”“手勢”“對兒童的撫摸”等能維持和調節交流的進行。

3.2 溝通的技巧 急診科護士與病人接觸的時間短,在溝通時,首先最主要的是尊重病人。接待病人入院時,護士應主動熱情態度和藹,根據病人的年齡、身份、性別等具體情況進行稱呼,力度恰當,在進行詢問了解病情時,護士要努力做到語言表達準確,簡潔,通俗易懂,是病人和家屬都能理解以達到最佳的溝通效果;在執行各項護理操作過程中,護士要進行必要的知識宣教,深入淺出,耐心解釋,通過治療性溝通,達到理想的搶救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卓燕容.急診ICU患者的負性心理與防范[J]廣洲醫藥2007,38(3):78―79

第5篇: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嘗試和推進,很多學校和教師在課堂上逐漸采用了如提問式、小組討論式、情景模擬式、角色互換式等教學方法,也在逐漸融入PBL教學方法。醫學院校的教學對這一方式采用的更為廣泛,作為專科醫學教育和本科甚至更高級別的教育有不同,本著“理論適度、實踐技能加強的原則”,更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而PBL教學法是否在這一層次的教育中更突出其實際意義呢,很多高職高專醫學教育進行了探討。

1.1材料和方法

利用檢索工具檢索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中國期刊數據庫,以“PBL”“高職高專”“專科醫學教育”等為主題詞,檢索相關文獻并全文下載。分析PBL在高職高專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學科、效果評價方式、研究時間等內容。納入文獻45篇,統計文獻發表時間。文獻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顯示PBL教學模式應用于高職高專醫學教育的研究主要以近10年為主,PBL教學在高職高專中的應用和實踐在,專科醫學教育中應用PBL教學實踐的學科類別分布不均衡,主要以基礎醫學居多,臨床學科和中醫藥學科相關研究報道較少,因此應加強高職高專醫學PBL教學的研究和實踐。

1.2相關文獻綜述

(1)在基礎醫學教育中的應用。魏國會應用PBL和CBS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對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藥理學的教學進行對比研究,并對教改班和對照班學生采取閉卷考試,考試成績表明,教改班所用教學方法可顯著提高學生考試總成績和分析思考題成績,與對照班學生相比,差異顯著(P<0.001)。武海燕等將解剖學教學班分為PBL班和傳統教學班進行教學對照研究,教學結束后統一命題、考試、閱卷,最后對2組成績進行統計、比較,并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評價學生對該種教學法的反映。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以及期末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黃瓊在專科護理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中,將2個教學班分為PBL教學班和傳統模式教學班進行研究,采用實驗報告等級評價和章節測試以及實驗班問卷2種形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對學生學習積極性、自學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進行調查。結果,無論是客觀的指標還是主觀的指標,均顯示PBL組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LBL組,PBL組學生普遍反應教學效果較好,能明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季華等采用PBL教學方式對人體形態學的教學進行了實踐,通過和對照班級比較,在理論筆試和實物標本考試成績方面,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經t檢驗,實驗班級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同時座談和問卷調查,85%以上的學生認為PBL教學方式突出了專業培養目標,滿足了護理專業臨床課程與護理臨床實踐的需求。王劍等應用PBL教學模式應用在生物與寄生蟲學教學實踐中,其效果評價考試主要包括3個方面:書面報告(30%)、課堂討論(20%)、期末考試成績(50%),認為這種考試模式更注重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考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有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隨堂消化、吸收所學知識,減輕期末筆試考試前復習的壓力,又可以更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水平。朱一亮等在專科臨床專業人體機能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用PBL教學模式,采用問卷形式分單元、分項目、分指標對效果進行了評價和分析。

(2)在臨床醫學教育中的應用。邱立等在護理大專生的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中嘗試實施PBL教學。采用問卷調查法評價結果,結果顯示通過PBL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能力、拓展知識面的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自學能力、總結歸納能力、搜尋資料的能力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孫素紅等在臨床專業內科學臨床見習教學中,將“學生標準化病人”(SSP),即模擬病人,采用PBL教學模式,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統一考核,實踐考核采用助理執業醫師考試中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題型和統一標準評分,實踐考核成績P<0.01(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理論考核成績P<0.05(差異有意義),這表明采用PBL教學模式結合SSP優于傳統的臨床見習。韋成全在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中對非經典PBL教學法進行了嘗試,并對其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采用問卷調查方法,間接評價教學效果,并與前期PBL教學法研究結果比較,效果差異不大,表明非經典PBL教學法優于傳統教學法。萬曉燕等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急救護理學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教學實驗組采用任務驅動、PBL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理論講授加單項技能訓練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兩組均用同一試卷進行理論考試,結果實驗組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1),急救護理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了急救護理教學質量。羅桂華把情景式PBL教學法運用到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婦產科護理課程教學中,并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和期末考試成績對其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實驗組成績優于對照組,尤其在拓展知識部分以及病例分析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王曉玲在三年制口腔醫學專業口腔內科學課程教學中實施了PBL教學法,評價結果顯示,實施PBL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自學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全面素質和探索精神,證明了其在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更為有效和成功。

(3)在中醫藥學教育中的應用。三年制的高職高專中醫教育時間緊、任務重,王璟等在進行中醫診斷學教學過程中,引入PBL模式在心與小腸病的辨證教學中,不但使學生準確掌握了心與小腸病辨證的證候表現、辨證要點、鑒別要點,而且促進了學生對以前所學的中醫基礎理論和四診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變消極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探索學習。李勇華等對高職高專中醫內科學PBL教學法進行了探討,打破傳統的期末考試決定制,把考核和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平時學習的過程中來:學生出勤率占10%,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占20%,預設的問題及答案質量占20%,一次中醫內科學方藥知識競賽占l0%,期末臨床考核占10%,期末理論考試占30%,這樣的方式更能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王改敏在高職高專中醫婦科教學,應用基于博客的PBL教學模式,把病案、問題在教學博客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互聯網上或圖書館查閱資料,學習探討要解答的問題,再組織和引導課堂討論,認為基于博客的PBL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給教學帶來便利,提高中醫婦科教學水平。段安等將PBL教學法應用于高職高專中醫外科學教學中,采用匿名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綜合能力和觀念的評價,結果表明:PBL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解決問題等能力中有較多優勢,并認為該法優于傳統課堂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以及自主學習及解決問題能力,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團隊合作精神。張全剛將PBL教學模式應用在生藥學教學過程中,課程考核方式除了采用傳統的紙質試卷考試之外,納入了實驗成績、課堂討論發言的成績,三者綜合成績作為該門課最后成績。其中,特別注重以小組為單位的討論課成績以及實驗課成績。學生反映,這樣的考試更靈活,更能反映出學生的水平,鍛煉學生的能力。

2結語

第6篇: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關鍵詞】死亡病例護理討論 CCU護士 專科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4-004-03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for deaths CCU nursing care to discuss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methods Organization of general n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ursing CCU death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o identify care deficiencies, lessons learned, make relevant improvements. Results CCU nurses, first aid theory of test scores,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capabilities, rescue techniques and the CCU ward management,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Care to discuss deaths, is a good form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help CCU nurse specialist capacity and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deaths in care discussion, CCU nurses, specialist capacity

冠心病監護病室(CCU)的護士與醫院其他臨床科室的護士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包括責任、技術、服務等,要盡到CCU護士的職責,必須經過特殊的訓練和學習,掌握各種心律失常的儀器診斷和血液動力學監測系統及識別處理,如心電圖、多功能監測監護、心臟除顫儀、呼吸機等操作使用,CCU護士的語言、儀表、動作和技能都應有嚴格要求,否則都會影響到病人的生與死。為了保證醫療質量、提高診療水平,死亡病例都應進行討論,以往科室組織的死亡病例討論主要是醫生參與,側重點是發病機理、死亡原因、檢測手段及治療方案等方面分析,從護理角度分析、總結的內容和機會不多,然而在臨床工作中,CCU護士常常是第一反應人和搶救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發揮了與醫療同樣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護理的角度進行死亡病例討論、探討患者救治過程中存在的護理問題及改進措施,有助于提高CCU護士的綜合能力。我院心內科自2008年起開展了死亡病例討論,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8年1月~2009年11月,CCU死亡24例。心臟性猝死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齡26~82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41.7 %)、冠心病4例(16.7%不計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心肌病5例(20.8%)、主動脈夾層2例(8.3%)、急性肺梗塞2例(8.3%)、風心病1例(4.2%)。

2 討論方法

2.1 建立死亡病例護理討論制度

2.1.1 建立死亡病例護理討論記錄本

2.1.2 時間安排,患者死亡后兩周內,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討論后,護士長、責任護士必須參加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討論,以便對病人的診斷、治療、搶救措施、死亡原因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聽取醫生對護理過程的評價和建議。

2.1.3 形式和參加人員。由護士長確定時間,提前通知分別準備,會議由護士長主持,教學干事記錄,科內全體護士參與。可邀請科主任、護理部領導參加。

2.1.4 討論內容。圍繞患者發生心臟性猝死前后的各種護理問題進行討論,包括護士對患者病情變化的預見能力和應急能力、醫生與護士之間的配合、與患者家屬及其他患者的溝通協調問題,護士自身的急救技能,護患配合,與其他科室的協作,患者的心理反應,護士的心理素質,CCU的工作環境及搶救儀器的備用狀態,搶救藥物和物品的備用情況,搶救記錄的書寫,尸體料理等。

2.2 討論過程

先由責任護士簡述病史、診斷、治療及住院期間的護理問題、措施、結果等,參與搶救的護士報告患者病情變化、搶救經過、死亡原因,再由責任護士敘述死亡病例討論的主要內容,大家在了解患者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分析,最后由護士長進行歸納與總結。

3 改進措施

3.1 培養CCU護士對心血管突發事件的風險預測能力

3.1.1 重視高危因素,積極消除誘因。對于心肌梗死、再梗、擴張型心肌病、夾層動脈瘤、左室射血分數低于30%、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護士應加強心電監護,及時發現和處理致命性心律失常、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避免飽餐、便秘、精神緊張等不良誘因刺激。

3.1.2 及時發現猝死先兆征象,討論中我們總結出患者出現頑固性胸痛、血壓動態降低、出汗不止、驚厥發作、心電圖有動態改變、尿量急劇減少,電解質紊亂,護士應警惕猝死先兆征象,同時發生的先兆征象越多病死率越高[1]。

3.2 提前做好搶救物品、藥品的準備工作

盡快建立靜脈通路,備齊常用搶救藥物和儀器,對于高危患者,將除顫儀、搶救車備于床旁。

3.3 提高專科護理搶救能力

除心電圖知識外,CCU各種危重癥護理專科內容很多,心臟電復律、機械通氣、中心靜脈壓測定、心臟臨時起搏器、主動脈球囊反搏以及各種輸液泵、微量泵的使用,CCU護士必須掌握并熟練運用。CCU護土專科能力的提高大幅度提高搶救水平。

3.4熟練掌握“2005國際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規范搶救流程,對心電監護示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突然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的患者,護士在短時間內作出判斷,應強調“首先求救”的呼救原則,護士立即徒手心臟按壓,給予按壓頻率100次/分,心臟性猝死患者一般先心跳停止,復蘇早期,單純的心臟按壓足以維持機體基本通氣要求,人工呼吸可稍后進行.同時心臟按壓雖不能直接恢復正常心律卻能為早期除顫奠定基礎,研究表明70%~80%左右的心臟猝死患者為室顫,自行轉律者較少,早期電擊除顫是唯一有效的手段。每延遲一分鐘成功率下降7%~10%[2]。

3.5 搶救人員合理組織分工

搶救時護理方面由護士長負責安排,護士長不在場時指定專人負責協調和分工。①專人記錄口頭醫囑,并記錄病情變化。②專人抽藥、專人推藥、專人填寫搶救記錄[3]。③呼吸道應由專人管理,及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同步進行,互相配合,嚴格執行搶救中口頭醫囑的查對制度。

3.6 加強與患者、家屬及同病室其他患者溝通

凡進入CCU的病人,由于病情需要建立多條治療通道,加之陌生的環境和各種監護儀器的報警聲音,均加劇患者的緊張與瀕危感,幾乎不可避免地出現精神緊張,情感低落這種情緒狀態常常伴有生理性血壓升高和心率增快,加重心肌缺血,所以我們CCU護士要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消除其焦慮情緒,對患者的細微的心理進步及時給予贊揚和鼓勵,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4]。為了讓家屬放心和安心,病房應設立家屬休息室,保證病人和家屬及時取得聯系,每天上午由管床醫生與家屬匯報病人的病情。17:00~18:00點進行家屬探視。護士以親切和藹、沉著冷靜的態度、熟練的操作、有序的安排,給病人以安全感,同時做好基礎護理與生活護理,增加舒適感并減少痛苦,使患者得到呵護和尊重。患者家屬由于對患者突發疾病預后的擔心,對搶救時一系列侵入性醫療操作缺乏理解,以及治療費用等因素出現焦慮情緒,往往是醫療糾紛的根源[5]。醫生和護士應耐心聽其傾訴,理解其心情,耐心解釋,取得家屬的理解和支持。而搶救過程對同室的患者更是強烈的不良精神刺激,易造成其緊張不安的情緒,甚至加重其病情,盡量拉上床簾,讓其他患者有一個相對安靜、安全的空間,搶救過程中醫護人員保持沉著冷靜,有條不紊,避免大聲議論引起其他患者的不安。所以在搶救過程中我們避免家屬在場。

3.7 及時整理環境,保證搶救后續工作的進行

當班護士要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及時補充搶救物品、藥品,歸類固定放置便于取用,保持環境整潔有序,為下一班次搶救做好準備工作。

3.8 改善CCU工作環境,提高搶救效率

討論中我們發現搶救過程中有些搶救物品、藥品取用不方便。實施“五常法”讓護士參與病房管理,通過日常工作中“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范、常自律”實現人、物、場所在事件和空間上的優化組合[6]。例如:搶救車內的藥品、物品的種類和數量由于全院統一擺放,不適合CCU專科疾病的搶救需求,因此根據專科特點進行適當調整,為搶救患者創造便利條件,贏得寶貴時間。

3.9 指導CCU病人的飲食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進食過多時可誘發心絞痛并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宜進食過熱過涼的食物,以免誘發心律失常。因此CCU病人(4~24h)通常僅攝入流質,病情穩定時才準許進軟食,這對于需采取緊急治療措施如血管內成型術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現代資料顯示:“把每日餐量分成六小份是最理想的”。

3.10 用藥監護

CCU病人病情重,用藥復雜。護士應熟知心血管常用藥的作用、用途、毒副作用、配伍禁忌,嚴格執行醫囑,靜滴時不可外漏,嚴格按要求調整滴速,觀察療效,詳細記錄到護士記錄單上。如使用硝酸甘油、利尿劑、利多卡因等,了解疼痛是否緩解,室性心律失常是否改善,尿量是否增多等;心梗患者如使用嗎啡止痛,觀察疼痛是否改善,有無呼吸困難;使用洋地黃類藥物時,觀察心率是否減慢,有無復視、心律失常、胃腸道癥狀等中毒癥狀。

4 結果

開展死亡病例護理討論后CCU護士的搶救技能明顯提高。通過護理部和科室質量管理員不定期檢查,定期組織理論考試,操作技能考核,護士長日查房等進行綜合評分。理論考試著重于心內科急救護理知識;風險預警能力主要考核護士對病情的觀察、心電圖知識和各種監護儀的使用與觀察;搶救技術除心肺復蘇、靜脈穿刺技術(包括留置針、中心靜脈穿刺)、輸氧、導尿、吸痰外還著重考核心電監護儀、心臟電復律、機械通氣、中心靜脈壓測定、心臟臨時起搏器、主動脈球囊反搏以及各種輸液泵、微量泵的使用等;病房管理包括危重病人護理與管理、急救藥品的配備與使用、護理文獻書寫、收費核查及醫囑執行、消毒隔離、護理安全與健康教育等。考試考核計分以參考人平均分數為準;病人滿意度以問卷形式對出院病人進行調查。

通過死亡病歷討論,科室護士的理論考試、風險預警能力、搶救技術、病房管理、病人滿意度等各項考核指標均有顯著提高(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開展死亡病例護理討論前后一年的護理考核和護理質量比較(分)

5 體會

5.1 死亡病例護理討論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好形式

我科畢業5年內的護士占50%多,缺乏臨床經驗應急搶救能力不足,在每次討論中,年輕的護士常常意識到課本上所學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從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查閱文獻資料,豐富臨床經驗。

5.2 培養CCU護士病情觀察和預警應變能力。心臟性猝死(SCD)是最難以預料的心血管事件,通過組織死亡病例護理討論,我們歸納了可能發生SCD的患者和先兆征象培養了CCU護士對心血管突發事件的預見能力。所以,CCU 護士應特別注意每一新情況的出現,善于判斷,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5.3 有利于搶救技能的不斷提高,通過每次的討論分析找出搶救過程中護士急救技術操作方面的不足,有針對性的加強培訓,我們結合病例學習“2005國際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對惡性心律失常的識別、判斷,心肺腦復蘇術、電除顫、氣管插管、人工呼吸機的應用進行培訓考核利于搶救中發揮作用提高搶救成功率。例如:CCU一例心肌梗死的患者突然意識喪失,心電監護示室顫,值班護士立即呼救并同時除顫,及時搶救了患者的生命。

5.4 有利于發現護理缺陷,除技術方面的問題外包括管理、服務方面的不完善,通過討論我們提高了認識,完善了CCU相關的管理制度,護士的管理協調能力也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

5.5提高了護士的自我保護意識,避免護理糾紛。搶救過程緊張急迫,護理人員往往注重急救,而對搶救記錄不夠重視,為護理糾紛埋下了隱患。護理記錄是具有法律效應的醫療文件,在實行舉證倒置的今天,完善搶救記錄,對護理人員有保護作用,避免護理糾紛或在護理糾紛時不處于被動地位,而客觀的搶救記錄也是保護患者合法權益的依據[7]。通過護理討論,護理人員能從法律的高度認識到護理職責,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完善搶救記錄書寫。

5.6 提高了管理者對下屬護士業務水平的了解程度。 護士暢所欲言的討論中透示了其護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及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護士長可更確切地了解護理工作中的缺陷和薄弱環節,了解下屬的不足與長處,有針對性進行培訓或進修,有利于流暢管理工作 。

總結:通過開展死亡病例護理討論,訓練和培養了護士用護理程序為患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了整體護理模式及臨終關懷模式的開展。日本石川馨教授指出:在質量管理活動中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無限能力,創造尊重、充滿生氣和活力的工作環境,有助于提高企業素質[8]。通過各種培訓改善了CCU的環境,物品井然有序,全員素質普遍提高,給患者創造了一個可信賴的環境,使患者對入住CCU增加了安全感。

參考文獻

[1] 趙平凡,楊書香,羅希芝.68例心臟性猝死的臨床觀察[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1) :77.

[2] 黃愛珍.心肺復蘇新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2):126.

[3] 柴湘平,吳祖林.搶救人員的組織分工對心肺復蘇成功率的影響[J].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5(8):504.

[4] 楊曉云,王蕾,張利梅.CCU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新醫藥,2003,2(4):88.

[5] 呂志紅,劉敏.影響危重病人家屬焦慮因素的分析[J].護理研究,2003,17(8):933.

[6] 陳書盈.CCU實施“五常法”規范管理的實踐及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6,6

[7] 胡敏,王敏,李玉梅.通過病例討論有效規范臨床護理行為的探討.上海護理.

第7篇: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關鍵詞] 初級創傷救治;救治情況;回顧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21-194-04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GE Boyong1 WANG Mingtai1 LIU Zhenghe1 WANG Yubo1 ZHOU Lu'an1

YANG Ying1 LIN Yu'nan2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3,China;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to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in China. Methods Trauma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7 to September 2010 and October 2010 to July 2013,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clinical.The data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in the two groups.In the two groups the cervical vertebra protection,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diagnosis,missed diagnosis and the time that was needed to complete the primary survey were recored.With comparison in the two groups we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primary trauma care courses in China. Results After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trauma patients’ cervical vertebra fixed rate, effective rate of 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a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Primary Trauma Care;treatment situation;control study

初級創傷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是由世界初級創傷委員會(PTCF)發起的,以麻醉、急診、院前急救醫師為主要培訓對象,以規范化、標準化、實用化程序和措施處置各類創傷患者為主要培訓內容,旨在提高臨床醫師應對嚴重創傷患者的緊急處置能力,解決在第一時間內對創傷病例進行及時、規范、有效醫治問題的一項國際繼續教育項目[1-3]。該項目自1996年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運行,目前已經被翻譯成14種語言并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

展,得到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認可[4]。我國于2010年9月5日在湖北武漢啟動此培訓項目,隨后在湖北、 遼寧、河南、廣西建成4個國家級培訓中心,用3年時間采用梯級培訓的方式完成對我國麻醉、急診、院前急救醫師進行初級創傷救治的規范化、標準化、實用化培訓,歷時3年的中國PTC培訓工作已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培訓班1053期,培訓了全國近5300家醫院的學員2萬余名。

創傷患者的病情復雜,變化快,從而導致在救治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難[5]。傳統的救治流程對于大部分中國醫師,特別是急診科和院前急救人員都是根據工作經驗和習慣來對患者進行救治。而PTC重在快速、系統和有序對患者進行救治,從而縮短搶救時間,減少漏診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我院急診外科共有9位醫師,均完成PTC課程培訓。為明確PTC在實際臨床應用中對創傷患者救治的有效性,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比較急診外科醫師在接受PTC培訓前、后對創傷患者的救治情況進行分析,了解PTC在臨床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急診科救治的324例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并記為舊救治組,此時間段進行急診搶救的醫師均未經過初級創傷救治培訓,另外選擇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兩個時間段我院急診科收治的426例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記為新救治組,此時間段進行急診搶救的醫師均經過初級創傷救治培訓。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時進行ISS評分,其中ISS評分≥16分的為嚴重創傷患者[6]。舊救治組中,男200例,女142例,年齡18~58歲,平均(29.7±12.8)歲,受傷時間45~100min,平均(61.5±21.3)min,ISS評分(22.64±6.21)分,同時依據其受傷原因可分為:交通傷154例、墜落傷74例、機械傷58例、銳器傷41例、火器傷15例;新救治組中,男249例,女177例,年齡19~60歲,平均(30.3±14.5)歲,受傷時間50 ~ 105min,平均(59.9±22.5)min,ISS評分(23.17±5.61)分,同時依據受傷原因可分為:交通傷189例、墜落傷113例、機械傷68例、銳器傷30例、火器傷2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平均年齡、平均受傷時間、ISS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兩組患者在進行搶救時,完成初級評估所需的時間,并對兩組患者進行搶救之后的有效開放氣道情況、血胸和氣胸陽性診斷率、其他損傷的漏診率、完成初級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對收集得到的相關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傷者可疑頸椎損傷者頸椎固定率比較

培訓前傷者頸椎固定率僅為12.96%,培訓后傷者頸椎固定率為1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傷者有效開放氣道情況及低氧血癥發生情況比較

舊救治組呼吸道梗阻者中,僅有32.51%的有效氣道開放率,低氧血癥發生率為47.56%,開放氣道的方式僅有口咽通氣道置入及氣管內插管兩種方式;新救治組中呼吸道梗阻者有效氣道開放率為95.00%,低氧血癥的發生率為9.72%,開放氣道的方式有提下頜、口咽通氣道置入、鼻咽通氣道置入、喉罩置入、氣管插管、環甲膜穿刺及氣管切開等八種方式。

2.3 兩組傷者血胸和氣胸診斷率情況比較

新救治組對單純血胸、氣胸、血氣胸的診斷率分別為76.29%、89.43%、70.89%,明顯高于舊救治組44.44%、57.31%、34.80%的診斷率,三項指標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傷者漏診率比較

舊救治組首診確診率為39.56%,漏診率高達60.44%;新救治組首診確診率為72.63%,漏診率僅為28.37%,x2=4.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5 兩組完成初級評估所需時間比較

舊救治組完成對傷者的傷情評估所需時間為(12.62±3.17)min,新救治組完成初級評估所需時間為(3.15±1.05)min,短于舊救治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創傷救治有兩個主要目的:其一是挽救生命,其二是最大限度地恢復傷者的生理功能,避免二次損傷,降低傷后傷殘率和病死率[7-8]。創傷患者由于病情的復雜性,多變性,我國各個地區創傷救治的水平參差不齊,從而使創傷救治具有獨特的挑戰性,尤其是對伴有多個臟器系統或部位的嚴重創傷,對醫院整體救治能力和人員協調配合能力及專業水平、醫療設施與條件均是綜合考驗[9-10]。創傷患者救治中,有單一損傷也有復合損傷,有明顯損傷也有潛在或隱匿損傷,有一般患者也有嚴重創傷危重患者,在救治過程中如何讓接診救治醫師能對患者做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從而進行有序、有效的救治,是急診醫學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我國,創傷的死亡率在死因順位中居第五位,是l~34歲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導致青壯年死亡的首位原因[11]。人們對提高創傷救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綜合國內外創傷救洽的發展現狀,探討現代創傷救治模式的進展,進一步提高創傷救治的整體水平是創傷醫學的發展目標。我國現階段急診醫學發展的基本方針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12-13]。而PTC培訓課程的引入,無疑是我國衛生部(現國家衛生計生委)對創傷救治的一項重大決策,從其培訓的時間持續性(3年計劃)和廣泛性(全國多個省份、地區等和麻醉、急診、院前急救等人員)可以充分反映出國家對規范創傷救治的普及性方針。

本研究顯示,在培訓前后對可疑頸椎損傷的頸椎固定有差別,培訓前傷者頸椎固定率僅為12.28%,因此而遺漏一些體征不明顯的頸椎損傷,培訓后傷者頸椎固定率為100.00%。由于頸部脊髓占據50%的椎管,頸椎損傷不一定出現脊髓損害。因此,判斷頸椎頸髓情況是根據受傷機制而不是癥狀和體征,頸椎固定應在懷疑存在損傷時而不是確定有損傷時。在接受培訓以前,大部分醫生認為上勁托會影響創傷患者呼吸,會浪費時間,因此覺得沒有必要對四肢活動正常的患者上頸托來保護頸椎。在PTC課程里強調創傷救治頸椎保護的重要性,并且在課程的情景演練中進一步強化學員的頸椎保護觀念,因此在培訓后學員能將觀念的轉變帶到臨床實際工作中,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對可疑頸椎損傷的患者給予頸托進行頸椎保護[14](對可疑頸椎損傷頸托固定率達100%),而在隨后的輔助檢查中確實發現有3例患者無明顯的陽性體征但是存在有頸椎的骨折或者脫位,有效避免損傷后的二次損傷。說明通過PTC課程的培訓,不僅可以使我們臨床一線醫師能認清頸椎保護的重要性,并且能將所學的知識指導臨床搶救。

未能及時打開控制氣道和維持呼吸功能,或未及時發現張力性氣胸而未行穿刺減壓是以往創傷患者救治的常見失誤,在PTC課程里強調對創傷患者救治初級評估的流程,對整個流程(氣道、呼吸、循環、神經系統功能和暴露)分別用簡單的字母ABCDE,使學員容易記憶掌握。在本研究中的問卷調查中100.00%的人員(特別是年資比較低,臨床經驗欠缺的醫師)反映由于PTC課程簡單且容易熟記但是實用性強,所以在單人接診處理嚴重創傷患者時會不容易慌亂,對患者救治思路比較清晰。在本研究中,培訓前、后對梗阻氣道開放的有效性為32.51% VS 95.00%,培訓前因呼吸道梗阻出現嚴重低氧血癥為47.56%,培訓后為9.72%,而對于一些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的問題如:單純血胸、氣胸、血氣胸,非儀器依賴性的陽性診斷率較培訓前提高,分別是44.31%、57.23%、34.72% VS 76.31%、89.57%、70.85%。目前大部分文獻資料表明,對于威脅生命的損傷如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可明顯提高傷者生存率。與疾病“診斷”不同,創傷診斷稱為“傷情評估”,強調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并能對威脅生命的損傷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處理后尚需對其進行評估,從而判斷處理是否準確及時有效,整個過程是動態和變化的過程,然而缺乏臨床經驗的一線年輕醫師,在嚴重創傷患者救治時往往會表現出不知所措、顧此失彼,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心中無底”。本研究中從事急診外科工作10年及以下年資的醫師共8名,其在培訓前檢查處理創傷患者是時間為(12.62±3.17)min,在培訓后為(3.15±1.05)min,對于在檢查患者過程中發現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的問題時,67%人員表示在培訓前感到慌亂,而在培訓后僅11%感到慌亂。并且所有人員均表示,PTC課程對急診外科的工作非常有指導意義,實用性非常強。漏診率居高不下,是創傷患者救治過程中的一個棘手問題,特別是多發傷致傷能量大,漏診率達2%~40%[15]。漏診意味著確定性治療的延遲,伴隨著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的增加,在緊急救治挽救生命的同時,遵循精確評估的策略和技術是降低漏診、誤診率的關鍵。在本研究中,培訓前后對多發傷的漏診率分別為60.44% VS 28.37%,說明PTC課程的培訓可以改變我們臨床的工作習慣,提高臨床的工作效率及減少創傷患者的漏診率。

通過本次回顧性分析研究,結合PTC培訓前后我院救治創傷患者臨床對比,可以明確得出初級創傷救治培訓能極大的提高急診科醫師對創傷患者的救治水平,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Schluter PJ,Nathens A,Neal ML,et al.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TRISS) coefficients 2009 revision[J].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2010,68(4):761-770.

[2] 徐少文,張茂,干建新.關注嚴重創傷救治中的幾個重要問題[J].中華創傷雜志,2011,27(1):4-7.

[3] 施建國,姚遠,周繼紅,等.規范創傷救治模式促進嚴重創傷救治質量的作用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11,27(12):1110-1113.

[4] 王正國.創傷學―基礎與臨床[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23.

[5] 王一鏜.再論發展我國急診醫學的重要方針之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國急救醫學,2010,30(2):97-98.

[6] Stanescu L,Talner LB,Mann FA.Diagnostic errors in polytrauma:a structured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Emerg Radiol,2006,12(3):119-123.

[7] 張連陽.重視多發傷的精確傷情評估[J].重慶醫學,2010,39(9):1025-1026.

[8] 韋小珍.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2):295-296.

[9] 孫曉宇,梅宇欣,張碩,等.中國初級創傷救治培訓項目開展效果與評價[J].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14,4(3):46-49.

[10] 鄭宏,張蕾,古麗斯坦?阿斯木江,等.初級創傷救治培訓在臨床麻醉教學中的應用與價值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9(3):41-42,57.

[11] 麥泉云,符兆亮,曾宇,等.初級創傷救治急救技能培訓實踐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3,6(4):583-584.

[12] 林海鳳,徐艷.創傷救治管理模式在創傷病人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25):2348-2350.

[13] 王俊,王小慧.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口腔頜面部創傷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0,3(11):701-702.

[14] 萇海華,李超乾,王威,等.初級創傷救治體系在急診科院前急救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8):1378-1379.

第8篇: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關鍵詞] 急診護理; 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77-01

護理風險是指存在護理過程中的所有不確定的危險因素,均可能直接或間接造成患者死亡或損害和傷殘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除具有一般風險的特性外,還具有風險水平高、不確定性、復雜性,并存在于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風險后果嚴重等特性[1]。急診科作為醫院的一個特殊部門,是生命的綠色通道,具有病人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預見性、風險性大、流動性大、病譜廣、工作任務繁重、工作難度大等特點,屬于高風險科室,急診科護士的風險防范意識直接關系著病人的生命安危。我科于2008年10月實施風險管理,將管理方法從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防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臨床方法 1)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由分管片區護理督導、護士長、副護士長及護理組員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加強對風險控制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和督導。確立護理服務過程中護理風險的控制標準對降低護理管理風險非常重要[2]。2)認真學習風險管理制度:針對急診科的特點,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定了護理風險管理計劃,成立了以科主任、護士長、高年護師為主的風險領導小組。3)增強急診護士法律意識,規范護理文件書寫:《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出臺后,明確了護理記錄的法律效應, 急診護理文件是護理人員為病人進行搶救治療、實施護理及病人病情動態變化的記錄,是護士執行醫囑實施搶救治療的主要依據[3]。規范了護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表格式的記錄單, 強調護士書寫護理記錄時要客觀、真實、準確。4)加強專業技術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技術培訓,加強應急能力培訓,加強高危護理人員管理,及時糾正質量偏差。5)健全急診搶救流程,加強緊急預案的制訂及管理:提高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和應對風險的能力是持續實施風險管理的基礎;加強護理緊急預案的制訂及管理,如火災、水災、盜竊等事件發生時處理預案;突然停電時處理預案;病人跌倒、墜床、燙傷或有自殺傾向、精神異常病人的處理預案;心跳、呼吸驟停病人搶救緊急預案;發生差錯事故應急處理預案;病人投訴處理預案等。6)保證合理的人力配置,保證護理安全: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在急診科的護理管理中。要適當進行非護理人員的部分配置,以減少急診科護理人力資源的浪費。7)建立新型的護患關系,提高病人滿意度:加強護士的“慎獨”修養,增強“自律”意識,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和護理風險告知制度,維護病人知情同意權,并實施簽字認可制度,使護患雙方共同承擔起生命和健康的風險,建立抵御風險的共同體,提高病人滿意度。

1.2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以P

2 結果 實施風險管理前后護理質量控制情況比較,見附表1。

附表1實施風險管理前后護理質量控制情況比較[例(%)]

注:*表示與實施前比較,P

3 討論 實施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用制度來規范、約束各項活動,以達到預防風險事件發生的目的。在充分分析評估的基礎上,找出高危環節、高危人群、高危時段和高危部門,制定符合各單位實際的規章制度和防范細則;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充實完善,從而增強醫護人員的風險意識、提高醫護質量、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

3.1 急診護理風險相關因素 外在因素引起的護理風險:急診病人由于個體差異大,病情復雜、多變、發展迅速,出現并發癥的內在風險仍難以完全消除。引起護理風險的外在原因可歸納為3個方面。社會原因: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殘缺;法律原因:“舉證責任倒置”使醫護人員獨立承擔醫療護理風險;心理原因:社會心理學普遍認為病人是弱者,應當受到社會廣泛同情,而醫護人員是醫療技術風險管理在急診管理中的應用。

3.2 風險管理的優勢 1)加強過程管理是風險管理的關鍵措施:只有健全了規章制度、搶救流程和預案,護士在護理過程中才有章可循。表格式的急救護理記錄單和交接單,既減少了護士書寫的工作量,又為護士在急診的各個工作環節提供了明確提示,防止工作疏漏。工作流程的完善提高了急診護理質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護理缺陷和護理差錯,確保了護理過程的安全。2)護理風險管理提高了護理質量, 風險管理計劃與護理質量保證計劃同步實施。通過積極改善服務態度和加強風險防范教育,重視護理各環節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減少糾紛對醫院造成影響,不斷提高護理質量。3)正確處理風險是風險管理的保障:風險處理主要包括風險預防和風險處置兩方面內容。風險管理執行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風險事件的有效呈報,風險發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護士面臨風險的大小,風險事件呈報的目的是為風險管理提供信息,而最終目的是保證類似事件不再發生。在實踐中,我們正確面對風險,及時處理風險事件,將管理方式從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防范。

參考文獻

[1] 曾素琴,郭慧.加強急診管理提高急診質量[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1,9:54.

第9篇:急救護理知識歸納范文

關鍵詞:人體胚胎學;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留學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255-02

薩爾曼?可汗在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會上的演講報告中指出:許多中學生晚上在家看可汗學院的數學教學視頻,第二天返回教室完成作業,如有疑問則向老師及同學請教、交流。這種與傳統教學中“白天老師在教室上課、晚上學生回家做作業”剛好相反的教學模式稱為翻轉課堂[1]。人體胚胎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新“位點”是怎樣才能將教學重點由“教”向“學”轉化,以“學”定“教”,只有將課上、課下的學習加以整合的教學改革模式,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發揮。建立、培養能力系統化應用型人才是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模式的核心理念,翻轉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提升[2]。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胚胎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探究翻轉課堂模式教學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及教學內容。選取大理大學2014級南亞臨床本科1、2班學生為研究對象,1班(34人)采用翻轉課堂模式教學(翻轉教學組),2班(34人)采用傳統模式教學(對照組),兩個班級均為同一老師任教,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學科基礎知識評價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教學內容為Iderbir Singh主編的第9版Human Embryology中胚胎學總論部分。

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①制作微課視頻,據教學大綱將南亞留學生人體胚胎學總論部分15學時理論教學內容中重難、疑點內容細化為21個小的知識結構單元,使用錄屏軟件將這21個知識點分別錄制為10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每個微課后均附有測試題及復習思考題。②學生自主學習微課視頻,授課前一周任課教師通過QQ群給翻轉教學組的學生下發微課視頻,學生觀看并完成微課中的相關測試,測試過程中如有疑惑,可多次觀看視頻并在線提出疑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答疑及指導。③課堂知識的內化。a: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每6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學生采用PPT匯報及板書的形式進行學習成果展示。b:教師點評及課堂討論:教師針對學生匯報情況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對學生普遍不理解的內容,根據具體情況選用講授式、探究式等方式進行講解。c:教學效果檢測:教學單元課堂教學完畢后采用閉卷考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考核,兩組學生均有相關測試題,單項選擇題10題(10分)、填空題6題(6分)、判斷題4題(4分),共計20分,時間15分鐘。

3.教學效果評價,教學任務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理論、胚胎模型及標本考核的方式對進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發放問卷68份,收回68份,回收率100%。

4.統計學處理 SPSS17.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二、結果

1.問卷調查 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氛圍、師生互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七方面的指標進行評價,翻轉教學組95.79%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方法好或很好,對照組僅69.33%的學生認為該方法好或很好(見下頁表1)。

2.理論考核成績比較 翻轉教學組理論考試單項得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其中兩組單選題、簡答題、論述題及總評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下頁表2)。

3.胚胎模型及標本考核成績比較 考核成績≥90為優秀,考核成績≥80為良好,翻轉教學組實驗考試優良率為85.29%,對照組為64.7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討論

1.翻轉課堂的優勢。①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心理學對人類認知的研究表明,大腦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大約在10分鐘左右,因此我們使用的微課視頻時長多控制在10分鐘左右,這恰恰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腦細胞最為興奮的時間,學習效率相對較高。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翻轉教學組學生的理論及胚胎標本、模型的考核成績均優于使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組。(P

2.存在的問題及反思。①學生學習主動性有待提高 學生在進行小組展示時往往是其中一兩個學生較為活躍,有的小組成員不愿展示自己、參與問題討論,把觀看微課視頻當做老師布置的教學任務來完成。由于我們是首次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開展初期出現了課堂討論不活躍,整個討論活動主要依靠教師推動的情況,隨著教學實踐的開展這種被動的現象有所緩解。②翻轉課堂平臺建設需要有信息技術的支持 我們目前的翻轉課程教學主要通過錄屏軟件及QQ群的方式進行,要使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學校推廣開來,學校應通過各種途徑解決教師視頻制作、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所需要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問題,提升服務器的配置,加大寬帶的接入量,對沒有電腦的學生,學校應在課余時間為廣大同學提供機房開放服務[3]。③教師對新的教學模式的駕馭能力有待提高 新的教學模式為任課老師帶來巨大挑戰,傳統教學中講授的內容是固定的,老師是教學的中心和權威,對教學秩序和教學進度老師易于掌控[4]。翻轉課堂的中心是學生,課程內容是即時生成的,誰也不知道學生會提出怎樣的問題,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及較高的課堂組織及應變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金萍.微課支撐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5,38(2):243-245.

[2]張玉紅,周滋霞,馮蓉,等.高職《婦產科護理》翻轉課堂的實施與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5,30(6):77-79.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成年人毛片网站 | 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 亚洲一级免费毛片 | 欧美精品专区免费观看 | 在线免费精品视频 |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一级片视频 | 污全彩肉肉无遮挡彩色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 欧美一级aa毛片禁片 |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 色午夜在线 | 欧美国产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 午夜在线一区 | 亚洲 [12p]| 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18 | 香蕉伊人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影视 | 亚洲成人免费视频在线 | 日本黄色大片在线播放视频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波多野不卡 | 欧美毛片大全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国内免费视频成人精品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怡红院亚洲 | 欧美日韩高清性色生活片 | 国产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美女在线播放 | 日产一一到六区网站免费 | 亚洲 欧美 手机 在线观看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资源 |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人成网站深夜免费 | 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