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骨折后康復護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折后康復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骨折后康復護理

第1篇: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 肱骨骨折 康復護理

資料與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10月收治肱骨干骨折患者149例,男95例,女54例;年齡10~79 歲,平均31歲;上段骨折29例,中斷骨折79例,下段骨折41例。89例肱骨干骨折均采用小夾板固定治療,本組無1例合并血管、神經損傷。60例肱骨干骨折采用了切開內固定治療,開放性骨折28例、陳舊性骨折16例、手法復位失敗9例、合并橈神經損傷者7例。

術前護理:術前向病人介紹肱骨干骨折相關知識、外固定和手術的必要性,以及固定后和手術后可能出現的相關問題,固定后和手術后功能康復鍛煉及護理知識。使病人消除對疾病及手術和預后的顧慮,讓病人的身體及心理都處于最佳狀態來接受手術[1]。

術后護理:①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患肢末端血液循環及腫脹等情況,特別在骨折復位固定1~3 天內,更應注意肢端的溫度、顏色、手指的主動活動、動脈搏動及腫脹是否加劇等。如發現手部腫脹及疼痛嚴重,手指麻木,皮膚顏色發紫、蒼白、皮溫低等情況時,應立即將橫帶放松后觀察1小時,同時立即通知醫生。如血運仍不好轉,應趕快拆除小夾板并給予重新包扎,以免產生壓瘡、缺血性肌攣縮,甚至肢體壞死等不良后果。②注意有無固定的疼痛點,尤其在骨骼隆起部位及壓力墊下出現固定的疼痛點時,應及時拆除小夾板繃帶進行檢查,以防產生壓迫性潰瘍。③小夾板固定3~5天,肢體腫脹消退,容易造成骨折再次移位,所以要適當調整夾板松緊,加快骨折愈合。④切開復位者應注意觀察患肢的末梢血循環情況及傷口滲血情況,有無壓迫神經和血管現象,手部是否腫脹等。術后傷口疼痛,可適當給予止痛藥。⑤小夾板固定指導:小夾板固定后,很多病人都不愿意住院而要回家休息,那就更應仔細向病人及家屬交待注意事項,尤其在傷后3天內。注意事項包括:小夾松不可任意移動位置;注意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環情況,有異常情況及時來院就診檢查;小夾板固定5~6周后可根據骨折愈合情況拆除小夾板,3個月內避免提重物;對老年患者更應囑咐盡早開始肩肘關節鍛煉,以免發生關節粘連、功能障礙等并發癥,預約定期門診復查。

康復鍛煉:術后功能康復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對關節活動障礙的預防和治療,有效手段莫過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指導病人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以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和促進骨折愈合。①在骨折復位和夾板固定后,可立即作手指及肩、肘、腕關節的伸屈活動,以免發生關節僵硬。并作上臂肌肉的主動舒縮練習,以加強骨折端在縱軸上的擠壓力。禁止做上臂旋轉活動。②在固定的2周內逐漸加大活動量,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由輕至重,由少至多,逐漸加大活動量。2~3周后練習肩、肘關節活動。伸屈肩、肘關節:健手握住患側腕部,使患肢向前伸展,再肘后伸上臂,肩關節環轉及雙臂上舉活動。③固定解除后,骨折斷端愈合穩定,此時進行全面鍛煉,可增加鍛煉的次數和活動范圍,直至骨折愈合。應經常對肩關節、肘關節進行活動訓練,活動度從小到大,手法要輕柔、力度適中,不可過急,以防再度損傷。④幫助病人不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中期嚴禁作上臂旋轉活動,外固定解除后,逐步達到生活自理。

結 果

肱骨干骨折固定后康復知識的了解情況,見表1。

討 論

術前護理是手術成功的基礎,術前向病人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術后注意事項和功能鍛煉方法,有助于病情恢復。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認識到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患者骨折后易出現焦慮與恐懼的心情,護士應主動地關心病人,與患者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促進早日康復[2]。術后護理是手術成功的保障,術后對病人全身及局部的護理保障了手術效果。國外許多學者認為護理人員對術后病人深靜脈血栓的早期發現和及時處理,可明顯減少此并發癥的危害程度[3]。護理人員能及時主動地了解骨折復位的情況,根據病情進行護理以防因夾板固定位置不當而造成骨折再次移位。①夾板固定后,不可任意拆除或剪斷夾板。②夾板固定后,要隨時觀察夾板的松緊度,應保持橫帶在夾板上可以不費力地上下移動1cm 為適宜,如過緊容易造成肢體脹腫、血管壓迫,出現缺血性肌攣縮等并發癥。術后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對關節活動障礙的預防和治療,莫過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指導病人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以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和促進骨折愈合。所以,我們認為康復護理能使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復,而達到這一目的的原則是必須盡早付諸實施,同時要自始至終地給予病人幫助。

參考文獻

1 杜靜.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35例.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2):32-33.

第2篇: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老年;股骨頸骨折;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192-02

老年人因骨質疏松,股骨頸脆弱,股骨頸骨折發生率高,嚴重威脅著老年人晚年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股骨頸骨折占全部骨折總數的3.58%,隨人的壽命延長,發病率日漸增高。骨質疏松是老年人骨骼衰老的表現,骨質疏松使骨質逐步喪失,對壓力和張力的承受能力明顯降低,以致骨質脆弱,只要有輕微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股骨中股骨頸較細,承受的力量最大,所以隨年齡增長,骨質疏松發展,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3月~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100例,其中男40例,女60例,年齡65~98歲,平均78.5歲。手術方式: 手術整復后骨牽引39例,切開復位內固定術36例,股骨頭或全髖關節置換術25例。骨折類型: 頭下型35例, 頸中型40例,基底型25例。致傷原因: 交通事故傷19例,跌傷81例。

1.2 術后康復護理方法

1.2.1 正確指導功能鍛煉:正確的功能鍛煉能預防并發癥和促進骨折愈合,應該向患者說明功能鍛煉的注意事項和運動方法,術后待麻醉消失后,應該指導患者做長收縮運動,如股四頭肌和踝關節主被動屈伸等。術后第2天對患者復查X線片,假置良好,指導患者進行旋轉練習、膝關節屈伸練習、髖關節練習;術后1周之后應該指導患者進行活動患側髖關節的聯系,膝關節可完全屈曲,允許屈曲<90°。術后2周開始讓患者進行外展練習,避免左右搖動,可雙腿下垂,在床邊坐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坐位時間不能太長。術后3周開始醫護人員應該幫助患者練習在患肢不負重狀態下行走,用健腿和雙拐支持站立,底端配防滑裝置,頂端用軟墊包裹,注意拐杖高度適合, 2~3個月不棄拐,負重鍛煉,循序漸進,直至肌力恢復正常。此外,還要訓練走斜坡,上下樓梯等,進一步增強肌力和ROM,加強平衡力和協調力。

1.2.2 在術后對患者的個體特殊性進行個性護理:每一個個體都有著他的特殊性,因此可以看出,患者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十分巨大的。醫護人員應該在實踐中加深認識,在術后對患者的個體特殊性進行個性護理,全面地掌握每個患者社會、心理、生理的特點,因人施護。如有些幼兒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會產生孤獨寂寞的心理,醫護人員應經常陪伴或者加強巡視,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同時,高齡患者、尤其是牽引臥床時間長的患者患腦血栓的幾率最高,因此適當應用如腸溶阿司匹林之類的血管擴張劑,50mg口服,每天1次。同時還可以鼓勵患者借助骨科床的拉手來練習床上翻身、坐起,預防血栓形成,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1.2.3 飲食營養護理:老年人腸道吸收功能差,易引起低蛋白、低維生素、貧血等造成手術后組織修復愈合能力低下,至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患者的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粗纖維為原則,給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促進術后組織修復,對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的要給予糖尿病飲食,低脂低鹽飲食。由于患者長期臥床, 腸蠕動減慢,易引起便秘,鼓勵患者多食水果及含粗纖維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1.2.4 健全護理工作制度,規范護理管理。修訂完善《護理工作制度》、《護理崗位職責及考核標準》等各項規范,要求醫護人員要人人掌握,使工作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醫院護理部以抽查、提高、考核的形式檢查各項制度、職責、規范落實情況,使護理工作向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邁進。多渠道收集反饋意見,完善護理工作。病區設意見本、意見箱,每月發放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征求患者意見,同時可以組織一次家屬和患者的座談會,及時總結反饋意見,將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和家屬的反饋意見作為骨科改進自身服務的突破口,根據整改意見來有的放矢地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改善不合理服務環節。

2 結果

3 討論

3.1 10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經過上訴護理之后,顯效(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76例(76%),有效(癥狀有所減輕)20例(20%),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改善)4例(4%),護理總有效率96%。

3.2 加強出院指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在即將康復出院的時候,醫護人員應該給患者及其家屬給予相應的出院指導。建議患者康復后定期到醫院復診,避免任何會增加髖關節負荷的運動,避免長時間的站與坐,建議不做或少做跑步、爬山等有損關節的活動或者劇烈運動。同時,老年人應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設法增進食欲。必要時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以防止由于維生素D和鈣的缺乏而引起的骨質疏松。生活中,老年人要注意不要抬、提重物,避免意外損傷,切忌跌跤,以防止股骨頸骨折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樊春亮, 黃亞生.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合并骨質疏松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21例臨床觀察[J]. 實用醫技雜志, 2011,(04) :409-410

[2] 劉守友, 齊建明, 董浩軍. 重建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39例療效分析[J]. 吉林醫學, 2011,(14) :2810-2811

[3] 吳景冬. PFNA內固定微創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體會[J]. 中外醫學研究, 2011,(05) :36-37

第3篇: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交鎖髓內釘;骨折;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4-0090-01

近年來,交鎖髓內釘因其對骨折周圍組織損傷小,操作安全,固定可靠,且能防止骨折旋轉畸形,恢復肢體長度,廣泛用于治療股骨干骨折,特別是粉碎性骨折。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共計交鎖髓內釘治療1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通過精心護理及康復指導,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復滿意。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年齡10-72歲,閉合性骨折8例,開放性粉碎性骨折2例,合并多發骨折1例.

1.2 方法:術前常規牽引5-7天,待腫脹減輕,生命體征平穩后行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術后早期采取主動與被動相結合,輔以下肢關節康復器進行訓練?;颊咂骄≡?1天。

1.3 結果本組11例患者,除1例合并多發骨折不能進行主動功能訓練外,其余患者無1例發生感染、旋轉、短縮、畸形,膝關節屈伸范圍達90°-120°,踝、膝、髖關節基本恢復正常。

2 康復護理

2.1 病情觀察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注意傷口出血及滲血情況,保持負壓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量、色和性質,注意患肢腫脹及血液循環情況,保持敷料干燥。

2.2 心理護理 臨床上常會遇到兩種不利于患者功能鍛煉的心理狀態:一種是患者小心謹慎、怕痛或是害怕出意外而不敢活動。另一種是患者急于求成,不注意鍛煉的方法而過早的活動或負重。這兩種不利因素很容易導致關節僵硬,肌肉萎縮,骨折延遲愈合或再次骨折、內固定物松動或斷裂。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及方法,已取得患者及家屬配合,早期采取合理的鍛煉方法,促進功能的恢復。

2.3 預防膝關節僵硬 術后使患肢擱置于襯有軟墊的勃朗架上,可使膝關節適當屈曲,有利于減輕腫脹和預防關節僵硬。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背伸跖曲活動,2次/d,每次10min。

2.4 功能鍛煉

2.4.1 手術當日,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保持患肢功能位。麻醉過后指導患者行踝關節的跖曲、背伸運動以及腓腸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運動。輔助髕骨被動運動,堅持3-4次/d ,5-10 min/次。

2.4.2 術后2-3天,拔除引流管后可行下肢CPM的持續性被動鍛煉,CPM能促進手術部位血液循環,消除腫脹,且患者無痛苦,樂于接受。活動范圍先從0°-30°開始,每日增加10°,逐漸至120°止,同時加強下肢肌力訓練及其他輔助運動。在訓練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反應,個別不能耐受者,要減少活動幅度和時間,防止發生意外和損傷。

2.4.3術后1-2周,患者可在床緣練習端坐,然后進行髖、膝關節的助力主動運動,3次/d ,10min/次。

2.4.4術后3-4周,患者可扶雙拐下床活動,健側負重,患肢做屈髖、屈膝、踢腿、下蹲等動作,因該期骨折遠端骨痂已形成,實施有效的活動和不負重鍛煉,可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縮,促進骨折周圍肌力的恢復和關節功能的恢復。術后2個月,復查X線片,根據骨折愈合情況逐漸過渡到部分負重行走練習。4個月后可棄拐恢復正常生活。

3 體會

骨折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功能鍛煉。骨與關節的長期固定,可引起肢體廢用性萎縮。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減少了手術損傷,控制了骨折成角,旋轉,保證了骨折后的牢固固定,把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結合起來,促進早期功能鍛煉,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骨折在功能訓練中愈合,功能在骨折愈合中重建。

參考文獻

[1] 何曉真,張進川.實用骨科護理學.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341-346

[2] 張曉陽.骨科術后康復指南.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97-112

第4篇: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 骨折;圍手術期護理;康復護理;髕骨

髕骨骨折是外傷中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傷后除了及時有效的外科治療,正確系統的圍手術期護理和康復護理指導也是非常重要的。我院于2007年4月—2008年5月共收治髕骨骨折27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18例,女9例,年齡15~63歲,平均41.6歲。其中粉碎性骨折17例,橫行骨折10例,均為單發性。急診手術10例,擇期手術17例。結果:隨訪時間6個月~1年,經過功能鍛煉,絕大部分病人肌力達4~5級,關節活動度達80°~100°,隨訪時關節活動度平均達125°,恢復了無痛和理想的關節活動度。1年后關節功能未完全恢復2例,1例為車禍傷,局部軟組織損傷嚴重;1例為術后切口感染經換藥后治愈。

2 護理

2.2 術前護理 通過宣教向患者講解手術治療以及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夠正確面對疼痛,對術后恢復充滿信心。預防感冒等對手術及術后恢復不利的因素,對擇期手術患者加強床上排便的訓練。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術后腫脹一般從術后2h開始至36h達到高峰,所以需要患者持續抬高患肢,膝下墊一軟枕,高于心臟水平15°,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水腫[1]。石膏固定:鋼絲內固定者石膏固定3周,如果患者能嚴格遵守醫囑,配合好,可不做石膏外固定,將患肢置于伸直墊高制動。絲線內固定和髕骨切除者用石膏固定4周。一般術后2天均有輕度發熱,不超過38℃,可采取多飲水,必要時用溫水擦浴或乙醇擦拭大血管處等物理降溫的方法退熱[2]。

2.2.2 疼痛護理 髕骨骨折術后多數均有膝關節的腫脹疼痛。需要區分是術后切口疼痛還是敷料包扎過緊引起的疼痛。若術后切口疼痛可根據醫囑給予止痛劑;如果是術后腫脹導致繃帶包扎過緊的疼痛,給予止痛劑往往療效不好,應該松解繃帶,觀察肢體的血液循環,很多患者松解繃帶后疼痛迅速緩解,也不需要用止痛藥。術后疼痛一般以第1天最明顯,第2天開始逐漸緩解[3]。

2.2.3 功能鍛煉 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應根據患者傷情,分階段進行。術后l周內,局部組織創傷未愈合,患肢腫脹疼痛,可應用超短波、紅外線、低中頻電療等物理方法以利消腫。術后第2天即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練習,先在護士的指導下練習健側,然后患者根據自己的感覺練習患側。(1)臥位練習股四頭肌的方法:仰臥位,兩腿伸直,適當抬高,保持3~5s,再慢慢放下,反復練習,一般500次/d。(2)坐位練習股四頭肌的方法:患側小腿繃沙袋練習(重量為1.5~2kg)。開始練習時先協助托起患側小腿,然后移開雙手,囑患者保持患腿抬高3~5s,再輕輕放下。一般為每小時5min。根據情況左右推動髕骨,防止髕骨與關節面粘連。術后2~4周,拆除石膏托,骨痂已逐步生成,骨折較穩定??芍笇Р∪死弥w重力加強肌力鍛煉和關節活動度。病人坐床邊,小腿下垂,做膝屈伸活動,循序漸進,以主動屈伸為主,輔以適當被動活動。加重肌肉的按摩,并逐步在踝部上懸重,用指推活髕法防止髕骨與關節面粘連。術后4周開始負重鍛煉,粉碎性骨折可在4~6周后進行??杉訌娂×﹀憻?,增加關節穩定性,例如扶物站立,扶持床邊下蹲與起立,扶雙拐負重行走,或上下樓梯。下地時以健側足尖托住術側足跟,以臀部為軸心,轉向床邊下地。病人雙手使用拐杖,雙拐與健肢成三角形。站立時用手腕的力量支撐向前行走。術后第4周患肢負重占身體重量的50%(前足踏地),第6周占身體重量的100%,此時術肢仍需用單拐。第7周可棄拐行走。如果出現疼痛或不適感,可適當推遲負重時間[4]。進行功能鍛煉要根據病人年齡、體質及前一段功能練習的效果,進行評估計劃,逐漸增加練習強度幅度并密切觀察防止摔傷及其他部位的骨折。

3 討論

髕骨為人體最大的籽骨,能起到保護膝關節,增強股四頭肌肌力,伸直膝關節的作用,尤其對膝關節伸直的最后15°~30°范圍更為重要。髕骨骨折是關節內骨折,應貫徹解剖復位、加強內固定及早期功能鍛煉的原則,以盡快恢復關節面平整,減少髕股關節炎的發生。髕骨骨折術后早期行髕骨推移和按摩,能促使腫脹消退,預防關節粘連和避免肌肉纖維化。股四頭肌的主動收縮促進血液循環更有利于消腫,避免肌肉萎縮,為膝關節的屈伸和下床活動打好基礎。對于髕骨切除者,股四頭肌的鍛煉更為重要。護理人員實施科學、系統的護理及處理,患者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消除緊張恐懼心理,自覺主動地配合治療,并進行積極的功能鍛煉,對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功能的恢復,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呂氏緩.創傷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30-132.

2 盧淑琴.髕骨骨折護理要點.中國骨傷,1994,7(6):20.

第5篇: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膝部骨折;膝關節;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387-01

膝部骨折患者在實行內固定術后,由于長時間的制動可能引起關節活動發生障礙。因此,如何能夠做到及時有效地改善病人的關節功能顯得十分重要[1]。本次試驗旨在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膝部骨折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具體試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人群為醫院于2010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6例實行膝部骨折內固定術的患者,有25例發生股骨髁上骨折,47例發生脛骨平臺骨折,36例發生髕骨骨折,28例發生股骨髁骨折;將他們隨機分為實驗組(68例)和對照組(68例)兩組;兩組人員在年齡、性別、骨折類型等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患者實行內固定術后,抬高患肢并對其進行外固定,與此同時注意對患者可能出現的滲血、局部肢體腫脹等情況進行密切監視。在普通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必需蛋白、維生素等的補充,并于4周后對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進行X線檢查。當外固定拆除之后再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

1.2.2 實驗組治療方法 術后對實驗組患者實行同樣的外固定、癥狀監測及飲食補充,并于手術后的第一天開始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具體的方法如下。

1.2.2.1 心理護理 由責任護士負責和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以建立良好的關系;術前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并介紹說明術后應注意的問題及術后康復鍛煉的具體方法,以取得配合。

1.2.2.2 主動鍛煉 于術后第1天始,由護士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及踝關節、足趾關節屈伸等活動,一般每次持續5-10s,以50次為1組,每天進行2-5組鍛煉;術后第2天引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屈伸,10次/d,10min/次;7d后,引導患者進行足趾、髖部肌肉的抗阻練習;注意主動鍛煉的強度不能超過病人正常接受能力[2]。

1.2.2.3 CPM機被動鍛煉 于術后3-5天,使用CPM機器輔助進行鍛煉。鍛煉初期設定活動范圍

1.3 效果評價 按Judee標準[3]對兩組人員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級,具體評級標準如下:優:關節活動度> 100°,良:80-100°,可:50-80°,差: < 50°。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X2檢驗,P

2 結果

兩組實驗人員的膝關節活動度情況見表1。P

3 討論

在早期康復護理中,心理護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恢復的療效,實驗中,通過對每位患者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溝通,明顯幫助患者建立起康復的信心,患者由原來的被動訓練轉變為積極主動的訓練。膝部骨折患者在實行內固定術后關節活動常發生障礙,良好的關節活動是膝關節發揮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術后早期應進行膝關節主動、被動功能鍛煉。主動鍛煉可以促進的血液循環,并減少可能出現的骨質疏松、肌肉萎縮、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出現。應用CPM機進行被動鍛煉,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腫脹,防止粘連、攣縮和僵硬,明顯改善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障礙。

4 結論

術后早期的主動、被動功能鍛煉,可明顯的改善膝關節功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曾和香,賀美華.早期康復護理對膝部骨折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J].當代護士,2007,1:2-3.

[2] 許金枝,王瑛.下肢骨折后功能鍛煉時間與方法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5,19(3):506-507.

第6篇: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股骨遠端骨折多為高能量性創傷所致,由于股骨遠端解剖結構特殊,其形態不規則、骨皮質薄、髓腔大,且內外踝由松質骨構成,骨折多為粉碎性或嚴重移位[1]。臨床上多采用切開內固定術治療股骨遠端骨折,在有效手術內固定治療后配合關節功能恢復才能保障治療效果,而臨床護理工作在術后功能恢復上起到重要作用。為探究綜合護理在股骨遠端骨折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的護理效果,筆者進行本次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中心收治60例股骨遠端骨折內固定術后康復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順序進行編號,采用計算機隨機抽簽分組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8~67歲,平均(42.7±4.2)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30~69歲,平均(42.2±4.3)歲。觀察組性別、年齡和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分組有比較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組標準

(1)所有患者均為股骨遠端骨折且行內固定術后。(2)排除合并有其它部位嚴重外傷,如顱腦損傷、脊椎損傷者。(3)排除合并有嚴重肝、腎、心、肺功能障礙患者。(4)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癡呆等不能配合完成護理和研究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護理,患者入院后進行相關健康知識宣教,遵照醫囑給以藥物干預和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切口護理、疼痛護理、功能鍛煉。兩組患者護理出院后隨訪6月,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護理滿意度。

1.4 觀察指標

(1)膝關節功能恢復評定:采用Lysholm評定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定內容包括膝關節屈伸、疼痛、活動情況等,總分100分,根據患者得分情況規定,優:≥80分,良:≥70分,可:≥60分,差: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包分析,率表示計數資料并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 α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膝關節恢復優良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56.67%優良率,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1.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滿意度,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股骨遠端骨折可影響膝關節活動,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尤為重要,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研究指出,骨折治療不僅為骨折解剖結構復位,術后功能恢復更為重要,直接關系骨折后患者日常生活[4]。影響骨折術后功能恢復主要包括疼痛、功能鍛煉,股骨遠端骨折后采用切開內固定術治療后基本可保證骨折部位穩定性,術后應盡早、盡可能讓患者投入到功能恢復中,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縮、關節僵化等影響關節功能不良情況出現[5]。

第7篇: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中圖分類號】R32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244-02

膝關節周圍骨折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以髁間骨折、脛骨平臺骨折、髕骨骨折等較為常見,可見膝部韌帶受損,關節活動障礙,下肢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臨床發現早期護理利于關節軟骨磨合、修復,進一步改善血液回流,促使腫脹消除,降低深靜脈血栓、關節黏連等事件發生風險。本文旨在探討膝關節周圍骨折治療中采取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及其對術后功能的影響。

1臨床及研究方法

11臨床資料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的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遵循完全隨機原則,均分為兩組。

對照組:共37例,男女之比為20:17,年齡平均(3917±356)歲;其中,10例為脛骨平臺骨折,12例為股骨髁間骨折,9例為髕骨骨折,6例為股骨髁上骨折。

觀察組:共37例,男女之比為22:15,年齡平均(3902±338)歲;其中,12例為脛骨平臺骨折,10例為股骨髁間骨折,10例為髕骨骨折,5例為股骨髁上骨折。

兩組上述資料比對差別微弱,P>005。

12研究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聽取患者主訴,告知其正確克服疼痛方法,密切注意滲液、包扎等情況,及時處理異常狀況。

觀察組在此操作上,加強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在于:①心理干預,維持健康心理狀態是促使機體康復的前提,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告知其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意義,直接關系著功能恢復,提高患者配合度,為其普及疾病知識,提高其認知,詳細講解早期康復流程,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心中疑問,為其展示成功案例,進一步提高其治療信心。②主動訓練,術后一至兩天,以踝關節屈伸、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為主,每次一百次,術后三至五天,略微墊高膝關節部位,以二十至四十厘米為宜,加強下肢伸直運動,每次維持一百五十次,術后六至八天,引導患者進行屈伸膝關節、直腿抬高練習,每天以一百次為宜,術后十二至十四天,雙手抱小腿中下部,并練習屈膝,每天以一百五十次為宜。③被動鍛煉,在主動訓練過程中,適當進行被動運動,以膝關節屈伸為主,每天維持一小時,根據患者耐受,不斷增加運動量及關節屈伸度。④出院指導,告知患者主動、被動功能訓練的重要性,告知其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血栓、異位骨化等,并囑咐患者遵醫囑行康復訓練,減少并發癥發生,再次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認知,獲取其積極配合,定期隨訪,了解患者日常訓練情況,及時糾正其錯誤行為。

13實驗指標觀察兩組膝關節屈曲度、功能改善情況。

膝關節功能采用KSS量表進行評估,涉及疼痛、屈曲畸形、活動度等,最高一百分,分數越高表示情況越佳。

14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膝關節屈曲度、膝關節功能評分),數據分析采取SPSS2100軟件,存在對比差別以兩者之間P

2結果

21兩組膝關節屈曲度對比干預前,對照組膝關節屈曲度為(4743±526)°,觀察組數據為(4702±488)°

觀察組干預兩周后、四周后數據分別為(8409±323)°、(9388±

542)°,P

顯然,兩組干預前數據無對比差異,P>005,干預兩周、四周后,觀察組數據均高于對照組,P

22兩組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對比干預前,對照組膝關節功能評分為(5122±437)分,觀察組為(5009±668)分。

干預三個月、六個月后,觀察組數據分別為(7078±525)分、(8590±418)分,對照組為(6147±382)分、(6970±711)分。

兩組相比,干預前對比性不強,P>005,干預三個月、六個月后,?^察組指標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膝關節結構復雜,與下肢行走、負重等有直接關系,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以軟組織嚴重損傷較為常見,通常累及關節面[2~3],堅強固定存在一定難度,需進行長時間制動,這也會造成骨折愈合畸形,引發膝關節僵硬、功能障礙等。

本文觀察組在基礎干預的同時,加強早期功能鍛煉,通過持續被動活動,促使關節活動度增加,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4~5],可避免出現關節粘連等現象,且能夠促進營養代謝,便于骨折端愈合,主動鍛煉則能夠幫助肢體消腫,促使骨折愈合,加快肢體功能恢復,避免出現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現象,其中以肌肉等長收縮等訓練為主,不僅能夠促進淋巴液、血液回流,消除腫脹,還可通過骨折生理壓力,促使相關功能恢復,科學規范的早期康復可促使肢體功能改善,進一步改善自理能力。

第8篇: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骨折術后;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術后需一定時間臥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動。若護理不當,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發生攣縮及粘連,影響術后康復。因此,骨科術后的功能訓練及護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類骨折手術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齡17~79歲,平均46歲。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髖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復的基本原則

白骨折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康復訓練,貫穿骨折治療過程的始終,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應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功能訓練的內容、強度應根據骨折治療的不同階段而改變,訓練量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活動范圍逐漸增大,不要過急、過猛,以防加重損傷;功能訓練應不使病人感到疲勞或傷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一切活動均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

3 心理護理

在術后早期,病人表現為恐懼、焦慮、煩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產生多疑不安,對治療喪失信心;當肢體功能障礙或殘疾時,會悲觀、絕望,甚至輕生。面對情緒多變的骨折病人,應主動關心,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精湛的技術,取得病人的信任,通過溝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耐心講解功能訓練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動配合。鼓勵病人家庭成員參與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訓練個體化

根據病人的病情及手術部位、性質、手術方法、全身健康情況,確定個體化的功能訓練方法和內容。

5 康復護理措施

5.1初期護理:在骨折早期對病人實行康復措施,既能發揮病人的潛能,也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使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相結合。手術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縮或放松活動。原則上,除骨折部位上、下關節暫不活動,身體其它關節均需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直。對脊柱及髖部的大手術后幾天內的翻身和患肢活動必須由醫護人員指導和協助。上肢手術后,讓患者早期離床下地活動,同時做聳肩、握拳動作。下肢手術后,活動上半身和未固定的關節處。同時還要做踝關節及趾間關節屈伸活動、股四頭肌靜態收縮活動。

5.2中期護理:指從術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牽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的疾病及手術切口創傷正在愈合,手術部位疼痛、腫脹明顯緩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纖維連接,并正在形成骨癡。在此期,醫護人員要幫助病人進行骨折的上、下關節活動,并在初期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活動時間、強度、范圍,配合簡單的器械或支架輔助訓練,使全身關節達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動,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復。

5.3后期護理:指從骨關節等組織已經愈合到恢復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還需繼續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訓練,使患肢功能恢復正?;顒臃秶?。對仍有不同程度障礙的關節、肌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并利用器械加強活動,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療、按摩、針灸等,使肢體功能得到恢復。

5.4行走活動:要勸阻病人不用傷肢負重,許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復或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傷肢或帶腋杖行走負重,在此期間應及時指導病人正確負重,幫助病人采用三點步行走,防止骨折處的再損傷。

6 結果

本組52例經過康復護理,50例骨愈合良好,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無并發癥發生,隨訪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術后傷口感染,經對癥治療,痊愈出院;1例79歲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第9篇:骨折后康復護理范文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382-01

四肢骨折患者術后應用優質護理干預,能夠起到良好的消腫、止痛效果,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1]。本研究重點探討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診治的180例四肢骨折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90例;對照組男62例,女28例,年齡19-74歲,平均(48.23±5.49)歲;研究組男63例,女27例,年齡20-75歲,平均(49.49±5.61)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優質護理干預:①心理干預:由于患者臥床時間較長,容易造成焦慮、煩躁心理,護理人員應積極加強交流,消除其心理顧慮,告知配合護理的積極影響。②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肢體腫脹原因,對康復的影響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并教會其預防和消腫各種處理措施。嚴密監測肢體的顏色、感覺及溫度變化,如有異常報告醫生。③傷口和疼痛護理:給予患肢冰敷,觀察傷口是否滲血、滲液,并加壓包扎。詢問了解患者的肢體疼痛感受,給予心理開導,必要時給予止痛劑。④功能恢復鍛煉:指導患者開展小幅度運動進行康復訓練,作患肢收縮和放松。2w后適當加大活動力度,重點恢復關節處活動,后期逐漸進行負重訓練。

1.3觀察指標

觀察術后1w肢體腫脹改善情況(無腫脹、Ⅰ度、Ⅱ度、Ⅲ度);肢體疼痛改善情況(Ⅰ度、Ⅱ度、Ⅲ度、Ⅳ度);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

1.4療效評定標準

腫脹程度評定標準:Ⅰ度(輕微腫脹)、Ⅱ度(腫脹較明顯,皮膚溫度稍高)、Ⅲ度(腫脹發亮,有張力性水泡);采用VAS評分法評定疼痛程度:Ⅰ度(1-3分),Ⅱ度(4-6分),Ⅲ度(7-9分),Ⅳ度(10分);采用WHOQOL-100量表評定生活質量,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2-4]。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軟件軟件統計分析數據,一般資料應用標準差( X±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完成檢驗,計數資料應用X2完成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術后1w肢體腫脹改善比較情況

研究組肢體無腫脹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Ⅱ度腫脹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肢體疼痛改善比較情況

研究組Ⅰ度疼痛患者數量顯著多于對照組,Ⅲ度疼痛數量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比較情況

研究組心理、軀體及社會功能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靜脈回流受阻礙、傷口組織滲出等諸多原因,都容易導致四肢骨折患者在術后出現肢體腫脹[5-6]。本研究中,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1w肢體腫脹程度具有明顯改善,將近三分之二的患者逐漸消腫,肢體恢復正常,分析該結果與下列幾個方面因素有關:①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健康指導,不僅能夠提高患者對肢體腫脹的重視,而且能提高其消除腫脹的處理能力,進而實現由被動到主動接受和配合護理。②實施功能康復鍛煉能夠改善患者早期微循環障礙,有效促進靜脈、淋巴回流,進而起到良好的減輕、消除肢體腫脹作用,且能提高其關節功能,從而使患者骨折損傷得以較快恢復。③實施傷口干預通過避免患者肢體傷口滲出血液和液體,能夠有效減輕腫脹。同時,還觀察到研究組患者肢體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輕度疼痛患者比例具有大幅上升,分析與實施疼痛干預和心理干預等措施密切相關,尤其心理護理能夠有效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消除其緊張、不安心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成人久久 | 一级片a| 日本一级在线播放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 91精品在线免费 | 一级在线毛片 |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日本免费 | 特级aa一级欧美毛片 | 老人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 | 在线观看国产情趣免费视频 |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在线亚洲 | 欧美成人激情 | 丝袜精品 欧美 亚洲 自拍 | 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四色6677最新永久网站 | 精品 日韩 国产 欧美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九九久在线观看 | 成人做爰免费网站 |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 亚洲精品美女国产一区 | 国产v欧美v日韩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特黄aa大片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国产二区三区久久 | 高清毛片aaaaaaaaa片 | 77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 | 国产一区二区在免费观看 | 欧洲免费无线码二区5 | 亚洲国产午夜看片 | 一级黄片一级毛片 | 日本性色|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 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 青青青青爽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