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護理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臨床護理路徑(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間的護理模式,是針對特定的病人群體,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接診時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活動、教育、出院計劃等理想護理手段為縱軸,制成一個日程計劃表,對何時做哪項檢查、治療及護理,病情達到何種程度,何時可出院等目標進行詳細的描述說明與記錄[1]。我院自2010年7月起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到計劃性剖宮產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剖宮產產婦190例,其中95例作為非計劃組,采用的是傳統常規的護理方法,另外95例作為計劃組,采用的是臨床護理路徑。兩組產婦在年齡、文化程度、孕周、胎次以及手術方式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1.2方法計劃組結合手術過程、特點等工作實際情況,制定出臨床路徑表,按照標準化護理路徑圖表嚴格執行護理工作。非計劃組則根據常規醫囑采用傳統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
1.2.1成立臨床路徑推行小組,由住院處醫務人員組成,由科主任任診療組長。小組主要收集相關資料,由科主任制定剖宮產手術臨床路徑,醫生護士按照表單內容執行路徑。非計劃組與計劃組的工作基礎都是整體護理,科護士長對責任護士執行臨床路徑流程進行嚴格檢查指導和評價。
1.2.2制定剖宮產術臨床護理路徑表。橫軸為住院時間,縱軸為每天標準化醫囑和規范化護理工作計劃和質量目標,對入院到出院的每一天的健康教育、診療護理進行規范,主要包括入院指導、出院指導、檢查、治療、活動等內容。
1.2.3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非計劃組和計劃組都在整理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在計劃組的95例中,臨床護理路徑推行小組根據制訂好的路徑表來完成各種護理,并對臨床路徑表進行詳細記錄,在實施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及時掌握產婦和家屬的意見,并對臨床護理路徑表進行及時修改和完善。
1.3評價標準剖宮產術臨床路徑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和產婦及家屬的滿意度。住院天數是指從住院當日到出院當日。住院費用指住院的所有醫療費用。產婦及家屬滿意度是通過產婦在出院時填寫滿意度問卷調查表來體現出來。
1.4統計學方法用SPSS12.0軟件處理所有數據,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
2.結果
非計劃組與計劃組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和產婦及家屬滿意度對照表如表1所示。
表1非計劃組與計劃組產婦指標對比(x±S)
由表1可以看出,在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上,應用了臨床護理路徑的計劃組產婦住院時間比非計劃組產婦要縮短了2天,醫療費用降低了800元;在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方面,應用了臨床護理路徑的計劃組產婦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比按常規醫囑進行護理的非計劃組要高出2.7%;在產婦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方面,應用了臨床護理路徑的計劃組比按傳統常規進行護理的非計劃組要提升3%。
3.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制定了合理的住院天數,對每天應給產婦做的檢查、治療、護理、健康教育等做了明確規定。我科醫護人員嚴格按照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實施最佳的臨床服務,避免了時間上的浪費,使住院天數縮短。臨床護理路徑嚴格控制醫療費用成本,進而使產婦住院費用降低,住院天數減少、住院費用降低,合理節約了衛生資源。
臨床護理路徑是為具有特定診斷和治療(手術)的患者群體制定的一種清晰明確的常規護理模式,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的、深化整體護理的醫療護理工作模式[2]。臨床護理路徑可指導醫療護理人員更加全面、準確地進行護理工作。在我國,臨床護理路徑發展迅速,我院實行這一模式以來,不但促進了工作效率,也使醫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使產婦得到及時、準確的健康知識,并能夠熟練掌握,促進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具體化。
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同時也增進了醫療工作者與產婦及其家屬的有效溝通,我院能夠及時得到產婦及其家屬的反饋信息,進而提高了產婦及其家屬的滿意度。
近年來臨床護理路徑在我國我國迅速發展,對國內護理時間模式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3]。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規范了醫療護理人員的操作,促進了產婦很好的掌握健康知識,提供了產婦及其家屬的滿意度,達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認識――“臨床護理路徑”.醫學教育網,2007,5.
【關鍵詞】消化內科;風險;干預;管理;對策;研究
消化內科是臨床上的一個重要科室,收治的病患病種較為復雜,且多為慢性病患者,患者的病程長,因此,在治療和護理操作時需要更加精細,無形之中增加了診療與護理工作的難度。在消化內科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諸多因素均會引發護理風險事件,引起相關的安全隱患,不利于消化內科治療與護理工作的順利展開[1-3]。在新醫改的背景下,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要綜合消化內科患者的疾病特征和治療流程,進行全面分析,在了解消化內科常見護理風險的基礎之上,針對具體的護理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管理對策,做到有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從而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最大程度上避免或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本次研究共選取200例患者,旨在根據護理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臨床護理管理對策,現詳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消化內科住院接受治療的200例患者,對所有患者的各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200例消化內科患者中,包括男性121例,女性79例;年齡最大者73歲,最小者22歲,平均年齡(40.56±2.37)歲;病程最長者14年,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為(7.05±1.24)年;疾病類型:消化性潰瘍65例,腸炎51例,胃炎43例,慢性肝炎14例,肝硬化10例,胰腺炎6例,肝癌5例,消化道出血6例。200例患者干預前住院期間共有24例患者發生護理風險事件,其中藥物使用錯誤共8例,跌倒墜床5例,靜脈輸液外滲7例,靜脈導管滑脫4例。
1.2研究方法
發生護理風險事件后由護理人員整理科室內發生護理風險的相關因素,患者年齡超過60歲、有輸血史、中央靜脈留置管、聯合用藥超過5種、病情高危、護士年資<3年是影響科室內發生護理風險的主要原因。針對上述原因,制定下列護理管理方案。(1)針對年齡超過60歲的高齡患者,叮囑患者家屬和值班護士要對患者的需求、生命指標波動情況和動態性指標進行持續性監測,多多關注患者的實際需求。同時,并向患者和家屬詳細介紹床頭鈴、床位護欄的使用方法,叮囑患者有任何需求要第一時間告知家屬或護士,尋求護士和家屬的幫助,盡可能避免單獨的、有風險性的行動,積極預防跌倒墜床的發生[4]。(2)加強輸血相關流程和相關知識的培訓,對有輸血指征的患者,要嚴格執行雙人核對流程,輸血前需要嚴格、仔細核對患者的基本信息,輸血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巡查和監測,檢查輸液管道是否順暢以及輸液部位是否有外滲癥狀[5]。(3)強化對攜帶中心靜脈導管和靜脈留置針患者的管理,每周進行一次導管維護,對導管外漏部位的長度進行仔細檢查,并注意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現滲血、紅腫等癥狀。著重向患者和家屬注意帶管的相關注意事項,叮囑患者不要牽拉導管接頭[6]。(4)對于聯合用藥超過5種的患者,護理人員在為患者發藥時要對患者的信息和藥品信息進行仔細核查,向患者詳細的講解治療藥物的種類、具體的服用方法以及用藥的預期效果,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同時也避免出現漏用的情況[7]。(5)加強對高危患者的護理管理,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并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計劃。在制定護理計劃前,制定風險評估報告,由護理人員持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波動情況,避免引發安全隱患。(6)加大對低年資護士的培訓力度,定期展開關于專門疾病知識和操作流程的培訓,向護士系統的講解新進儀器、復雜儀器的具體使用方法。對于工作壓力較大的護士,要注意對護士的心理疏導,及時排解護士的不適情緒。同時,每周對低年資護士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和護理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制定進一步的培訓計劃[8-10]。
1.3觀察指標
對實施干預前后(干預前:2018年1—12月,干預后:2019年1—11月)消化內科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如藥物使用錯誤,跌倒墜床,靜脈輸液外滲,靜脈導管滑脫)護理工作滿意度(滿分100分)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和指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檢驗方法為t檢驗,表示方式為(x±s);計數資料表示方式為例(%),并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后消化內科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對比
干預后消化內科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干預前,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干預前后消化內科患者對護理管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對比
消化內科患者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關鍵詞】 腫瘤化療; 優質護理臨床路徑; 滿意度; 化療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6-0109-02
在臨床上,對惡性腫瘤患者治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化療[1]。但是,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大多數化療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反應,對患者的軀體功能造成很大的影響,使患者的痛苦增加,同時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化療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具有很強的毒副反應,使得很多患者難以耐受,導致其化療依從性很差,進而對治療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改善此情況,筆者所在醫院對收治的腫瘤化療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臨床路徑,取得了顯著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200例腫瘤化療患者,男100例,女100例;年齡51~76歲,平均(65.5±2.0)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80例,高中100例,初中及以下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交代其需要注意的事項,并給予止痛等處理。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臨床路徑服務,具體措施如下。
1.2.1 心理護理 根據患者的性別和年齡以及職業、文化水平等,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需求評估,要積極主動地和其進行交流和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心理的焦慮和緊張等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1.2.2 消化道反應的護理 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鼓勵和安慰,在生活上給其提供幫助,教育和指導患者在發生嘔吐之后要進食,鼓勵患者多喝水,保證每天尿量在2000 ml以上。
1.2.3 骨髓抑制的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化療時,最常見現象就是血小板和白細胞下降,對患者進行的血常規檢查,1~2次/周。在操作的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流程,同時對患者生命體征和血常規變化進行嚴密監測,同時察看患者是否有出血的征象,要做好相關的安全預防措施,避免和防止其出現碰傷和跌倒等。
1.2.4 靜脈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化療時,要有計劃的選擇靜脈,最好是選擇在中心靜脈置管進行化療。如選擇外周靜脈進行化療,要做好相關的巡視工作,詢問患者的感受,對其局部的皮膚血管進行觀察,避免和防止藥液發生外滲以及靜脈炎的發生。
1.2.5 生活護理 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給其安排舒適的床位,同時要控制好室內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營造一個舒適、整潔、安靜的住院環境,降低和減少外來刺激對患者的干擾。
1.2.6 出院指導 在患者出院當天,要做好相關的出院指導工作,告訴其要及時來院進行復診,保留醫院的電話,指導其進行合理、適當的運動,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的發生。
1.3 調查內容及標準
通過自制調查問卷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主要內容:服務態度、服務水平等10項內容,共100分,滿意:70分以上;一般滿意:60~70分;不滿意:60分以下。
1.4 依從性調查及標準
(1)能否按照醫生要求的次數服藥;(2)能否按照醫生要求的量服藥;(3)能否按照醫生要求的時間服藥;(4)化療以來,能否按照醫生要求長期服藥從不間斷;(5)服藥期間有無間斷及其間斷天數。每個問題為4分,滿分20分,總分≥16分為藥物依從性高。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化療期間毒副反應比較
對照組患者,嘔吐2例、腹瀉4例、頭痛6例;毒副反應率為12.0%。試驗組患者,嘔吐1例、腹瀉1例、頭痛2例;毒副反應率為4.0%。兩組患者的毒副反應率比較,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化療滿意度及依從性比較
兩組患者化療滿意度及藥物依從性比較,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患者住院化療期間以及出院前進行了相關疾病知識和化療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同時對其實施優質護理臨床路徑,讓患者對化療和腫瘤疾病有充分的認識。同時也讓患者了解在化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一些毒副反應,并且要積極地配合醫生和護理人員進行治療,樹立信心,堅持治療。保持良好的心態,有效地減少和控制毒副反應的發生,進而讓患者能夠順利的完成化療治療。
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臨床路徑,可以讓患者在住院期間享受到周到、全面、細心、專業、耐心的無縫隙護理服務,讓其保持愉悅的心情以及健康的心態去接受化療治療,充分體現出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2]。同時需要護理人員要加強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對化療的依從性,進而改善其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期。
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臨床路徑就是讓其和社會以及家屬滿意。始終堅持以患者滿意為首要服務宗旨,優質護理臨床路徑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不但為患者提供了優質的護理服務,還使得護理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提升,提高了治療效果和患者以及家屬的滿意度[3-5]。
綜上所述,經過此次的研究發現,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臨床路徑,有效地提高了治療效果,提高了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和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賀干群.晚期胃癌患者對優質護理服務需求的調查[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20(10):116-117.
[2]何艷麗.優質護理服務在腫瘤化療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4):419.
[3]于文華,白銀菊.病房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實踐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3):71-72.
[4]徐素佳.我院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0):63-64.
【關鍵詞】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內科護理
現對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8例的護理經驗總結分析并報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48例,均為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29例,女性19例。年齡22~74歲,平均52.6±2.3歲。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而出血的患者11例,門靜脈高壓而導致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患者19例,球部及體部胃潰瘍10例,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8例。
1.2護理方法
1.2.1心理護理:受到對醫學知識掌握不足的影響,很多患者在消化道出血之后會出現緊張恐懼的情緒而造成出血嚴重,整個人都會變得消極悲觀,沒有足夠的信心面對治療。因而,制定科學的護理計劃有助于心理情緒的調整。
1.2.2觀察護理:床位護士需對病人的臨床情況及時觀察,做好各個指標參數的記錄了解,包括了:呼吸、脈搏、血壓、血氧、神智等多個方面[1]。對病人是否有活動性的消化道出血情況嚴密注意,且對可能的出血量仔細記錄估計,關注病人四肢的溫度及顏色狀況。
1.2.3通道護理:重點針對靜脈通道護理,當患者住院接受治療之后,需及時創建2條靜脈通道,盡可能采取較大的血管。通常都選擇頭靜脈或者正中靜脈,這樣對于快速補液及血液輸注都是很有幫助的。這時由于該類患者在大部分情況下會存在血容量不足的情況,向其提供足夠的補充血容量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治療效果。
1.2.4囊管護理:臨床上遇到門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患者的治療時,不能僅僅局限于藥物治療,還應通過采取三腔雙囊管治療對出血患者進行處理,其效果尤為顯著。護士在三腔雙囊管治療時需采取的護理方式,應當包括:在布置前做好充氣操作,然后對氣囊綜合檢查以保證完整性。布置三腔雙囊管之前需進行石蠟油涂抹,分布之后把胃囊充氣之后利用食道囊充氣。護士需注意三腔雙囊管有的放置必須嚴格把握時間:當壓迫24小時之后需放氣30MIN進行2次壓迫,這是為了防止胃底糜爛或穿孔[2]。壓迫過程中要對引流液的數量加以觀察,準確判斷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若24小時內未出現活動性出血則拔管。
1.2.5胃鏡護理:遇到胃底靜脈破裂的病人需要結合胃鏡止血,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患者為出現活動性出血,以及沒有顯著的禁忌癥狀況時,則需采取內鏡食管靜脈結扎或者靜脈套扎。胃鏡止血治療給患者造成的刺激較大,治療前期護士應和病人做好交流溝通,使其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以便于醫生的質量工作。結束治療后應該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加以關注,掌握病人是否出現血栓栓塞,發現胸口疼痛、呼吸異常、意識不清等狀況后需及時告知醫生及時處理。
1.2.6藥物護理:全部患者在結束治療出院后,要配合正常的藥物治療措施,運用藥物加以止血處理。本次研究時采取的藥物止血,多數依賴于針對性的藥物,止血藥物執行止血措施:1)生長抑素,該藥物多數運用在門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的病人治療[3]。2) 生理鹽水,針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在止血時結合冷生理鹽水混合去甲腎上腺素反復洗胃。
2 結果
48例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之后效果顯著,僅3例患者由于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差轉至上級醫院治療,其他患者均恢復良好康復出院。
3 討論
護理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里是必須具備的環境,通過經驗總結如下:(1)心理方面。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有助于病人的健康恢復。心理干預結合交流的方式促進病人的心理狀態保持正常。考慮到上消化道出血病情突然,且出血量一般較大,情況多為復雜,病人若未正確認識該病,則常常會出現緊張恐懼感。這時與病人的交流變得尤為關鍵,在治療時需對患者采取綜合性的護理方式。(2)檢測方面。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配合相關的有效的護理方式,且做好身體指標的檢測,一般需要檢測的指標包括:血壓、血氧、脈搏等。(3)出血方面。對出血量大小情況需做好準確的判斷,這樣則能對患者的病情有效判斷。當前,臨床主要利用觀測嘔血及便血狀況判斷出血量,當患者存在黑便的癥狀則表明其出血量達50ml每天以上;出現嘔血癥狀表明患者出血量達到250~300ml每天;當出血量達到1000ml,臨床則發生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對再出血的判斷依據:反復嘔血,嘔吐物變為鮮紅色的新鮮出血;血常規得出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等下降,網織紅細胞計數持續增高。
參 考 文 獻
[1]尋林婷,范紅.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09例病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5):151-152.
【關鍵詞】 基礎醫學與臨床護理一體化融合; 課程體系; 崗位勝任力
高等護理職業教育必須以醫院臨床護理實際工作需要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任務引領教學實踐,盡快將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學中,才能培養出臨床護理崗位所需要的合格人才[1]。由于受一千多年科舉制度的影響,知識本位的教育思想仍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上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2]。
為了探索提高高職護生的崗位勝任力的方法,本院借鑒國際護理教育理念,試點探索按“人體系統”來設置課程體系,摒棄傳統的先基礎醫學課程-后臨床護理課程-最后臨床實踐三段式課程體系,將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護理課程一體化融合,構成運動、神經、呼吸、循環、消化、血液、內分泌、感覺器官、生殖10大系統課程,在各系統中開展工學交替,將傳統的最后一年的臨床實踐部分前移到前期兩年的在校學習時間中來。在2010級改革班高職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提高了護生的崗位勝任力,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試驗組為10級高職護理改革班學生110名,對照組為10級高職護理1班、2班普通班學生共97名。試驗組基于“基礎醫學與臨床護理一體化融合課程體系”進行三年培養,對照組按照傳統的基礎-臨床-實踐三段式課程體系進行三年培養,即先前期完成人體解剖、組織、生理、病理、藥理等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再進行內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五官科護理等專業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下臨床實習,也未在前期兩年理論學習過程中開展工學交替。
1.2 方法
1.2.1 基礎醫學與臨床護理一體化融合 將人體解剖、組織、生理、病理、藥理等傳統的專業基礎醫學課程與內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五官科護理等傳統的專業課程進行優化整合、有機重組,開發了12門一體化融合課程。包括2門框架課程-基礎醫學總論、基本病理變化與護理,10門基礎醫學與護理融合的系統課程-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感覺器官、生殖系統。12門一體化融合課程是培養改革班學生的職業能力素質的核心課程。
1.2.2 按系統開展工學交替 在系統課程中實施工學交替。即在每個系統課程結束后,安排學生進入各大醫院的科室進行臨床實踐1~2周。如《泌尿系統基礎醫學與護理》課程一結束,改革班學生便被安排至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等6家三級醫院的腎內科、泌尿外科,每家醫院學生數約15~20名,每個科室學生數約8~10名。本系統見習共2周時間,1周后在同個醫院內交換科室,即在腎內科1周、泌尿外科1周。工學交替階段實行醫生-護士-學校教師聯合帶教。學生早上跟醫生查房,查完房后跟指定的護理帶教老師,學校教師主要負責溝通協調工作。
1.2.3 建立工學交替階段的教學反饋機制 工學交替教學評價由過程性評價(操作技能、學習和工作態度、護理病歷書寫及匯報、日記、實習成長冊等)和總結性評價(出科考核)組成。在學評教方面,一個系統的工學交替結束后,向學生發放《護理專業改革班學生系統見習評價表》,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評價臨床帶教老師的帶教情況及工學交替基地的教學人文環境。并召開組長會議及學生會議,訪談了解工學交替情況。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醫院,督促臨床不斷提高帶教效果。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3 討論
3.1 避免了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護理課程相脫節 將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護理課程的內容按照系統進行優化整合,使學生在掌握某系統的基礎醫學內容后,馬上利用這些新鮮的基礎醫學內容去輔助學習內外婦兒等專業知識,有助于避免基礎知識的遺忘,并保持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3.2 項目化教學加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項目化教學通過構建一個完整工作任務情境,培養并強化實際工作的職業核心能力,較好實現“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工作環境、以學生和行業技能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加強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果[3-5]。一體化融合課程的開發是參照國內外先進的現代護理理念,將每個系統的內容劃分為若干個項目,每個項目又包含數個工作任務,每個工作任務選擇典型的教學病案為載體,按照臨床護理實際工作過程為邏輯順序進行組織,具體程序如下:先給一個完整的教學病案,然后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護理評估,提出存在的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包括對患者的健康指導),最后進行相應的護理評價。在病案的穿插引導下,完成與護理工作過程一致的護理程序五個步驟,達到課程教學與臨床實踐的有效銜接,縮短課程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距離。
3.3 早期下臨床,提高了學生的崗位勝任力 護生從護校生活到醫院實習,會面臨環境陌生、工作負荷大、理想與現實落差大、患者投訴等各方面的壓力,使護生角色適應有一定困難。此階段能否順利適應角色并完成實習任務,對今后工作與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6]。調研顯示,改革班學生能在實習階段更快地適應醫院的工作環境,適應環境所需的時間明顯縮短(P
總之,改革班學生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便開始工學交替,使得首次下臨床進行專科實踐的時間前移1年,學生帶著新學的理論知識和專科操作技能進入臨床相應科室,馬上將所學知識用于真實患者的護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中去,在知識、技能、素質等各方面接受了良好的培訓和熏陶,日積月累,崗位勝任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深受臨床科室的歡迎,臨床科室普遍反映改革班學生能較快地適應實習崗位、較早地融入工作團隊。溝通能力較強,不止是護患溝通,也包括了與護士長、護士、醫生、家屬等的溝通。由于改革班和普通班的學生都要在第一學年暑期下臨床進行基礎護理教學實踐3周,調研顯示在熟悉基礎護理操作方面兩者并無顯著差異。目前,改革班工學交替階段,沒有將護理查房列入教學任務中,調研顯示在整體護理查房的能力方面改革班與普通班的學生并無顯著差異。但是研究表明護理查房不僅能促進服務觀念的轉變,還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有效提高護理質量[9]。護理教學查房是提高護理教學質量、護理人員整體素質和工作質量的有效方法[10]。雖然整體護理查房對知識、技能、素質要求較高,但這必須列入今后的教學計劃,是需要醫護工作者努力提升的方向。
3.4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不管是醫學生還是護生,幾乎都認為神經系統的學習難度較高,在搭建系統課程體系時,考慮到其他系統都離不開神經系統的支配,將神經系統放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開設,是繼運動系統后的第二門系統課程,但是學生普遍反映接受困難,考試成績也不盡如人意,考慮將神經系統后移至第二學年,希望在經過部分系統課程學習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再來學習神經系統,提高神經系統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錢學欣.緊密聯系臨床 保證護理人才培養質量[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89.
[2]吳瑛.護理勝任力本位教育-概念及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09,6(10):435-439.
[3]洪霄,付彬,李滌非.高職院校項目化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92-93.
[4]鄭惠虹.基于“行動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在高職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09,17(23):132-134.
[5]李君,張俊玲,李春.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內科護理學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26(5):73.
[6]葉小琴.影響護生角色行為適應的因素及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2012,5(25):125-126.
[7]巧,楊翔.護生護理禮儀規范與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0):124-125.
[8]朱明瑤.培養護生軟技能,提升崗位適應力[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20(12):158-159.
[9]朱小芳.落實護理查房提高護理質量[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6):195.
[關鍵詞] 消化性潰瘍;出血;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a)-138-02
消化性潰瘍是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潰瘍形成主要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出血是由于潰瘍侵蝕周圍血管所致。我院位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因生活習慣改變、個人保健意識缺乏、喜慶節日飲食習慣等原因,消化性潰瘍是多發病、常見病,自2006年至今我科共收治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病人60例,其中,輕度出血40例,中度出血15例,重度出血5例,經我科有效的觀察和護理,病人均已康復出院,護士通過疾病回訪,病人未再有出血現象發生,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我科自2006年至今共收治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病人共60例,其中,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齡32歲,初發45例,復發15例。
1.2輔助檢查
內鏡檢查是病因診斷的首選方法,一般在出血后24~48 h進行,可不失時機地直接觀察到出血部位,獲得病因診斷,同時可經內鏡對出血灶進行緊急的止血治療。
1.3 實驗室檢查
檢測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血細胞比容、尿素氮、肝功能、大便隱血試驗等,估計失血量及有無活動性出血。其中,輕度出血40例,中度出血15例,重度出血5例。出血分級見表1[1]。
1.4 臨床表現
上腹部疼痛為病人主要癥狀,而嘔血和黑便是出血的特征性表現,嘔血多為棕褐色,呈咖啡渣樣,黑便呈柏油樣。病人多伴有低熱、頭昏、心悸、出汗、惡心、口渴等組織缺血表現,嚴重者呈休克狀態,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四肢濕冷、口唇發紺、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尿少等現象。
2觀察與護理
2.1病情觀察
2.1.1注意病人的腹痛情況消化性潰瘍病人腹痛多位于上腹部正中偏左或偏右,腹痛范圍約手掌大小,多為隱痛、脹痛、燒灼痛、鈍痛、劇痛或饑餓樣不適感。
2.1.2動態觀察病人生命體征認真觀察病人生命體征,面色、意識變化,根據病情測量生命體征。
2.1.3密切觀察出血情況觀察病人大便的顏色、次數、量、性狀,是否有嘔血的發生,估計出血量及程度。如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提示每天出血量>5 ml,出現黑便提示出血量在50~70 ml,胃內積血量達250~300 ml可引起嘔血,一次出血如超過1 000 ml,病人可出現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如頭昏、心悸、出汗、惡心、口渴、暈厥等一系列組織缺血表現,嚴重者引起失血性休克[2]。
2.1.4注意血象的改變如血紅蛋白的測定、紅細胞計數及血細胞比容。
2.1.5準確判斷出血是否停止判斷出血是否停止,如病人血壓、脈搏穩定在正常水平,大便轉黃色,提示出血停止。如病人出現嘔血,黑便次數增多,腸鳴音亢進,有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血紅蛋白測定不斷下降等,提示病人繼續出血或再出血。
2.1.6手術準備如病人出血不止,除積極補充血容量、輸血外,還應及時做好手術準備,積極手術治療。
2.2護理
2.2.1治療中的護理積極止血、補充血容量,遵醫囑予止血、抑酸、護胃藥物,如冰鹽水加去甲腎上腺素口服,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等。聯合用藥,根除幽門螺桿菌[3]。
2.2.2治療后的護理 潰瘍有活動大便隱血試驗陽性病人應臥床休息1~2周,如大出血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略抬高下肢,以保證腦部的血液供應。嘔吐時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或窒息。
2.2.3心理護理保持室內環境安靜,向病人說明安靜休息有利于止血,出現嘔血或黑便時,應及時清除血液及污物,減少不良刺激,并關心、安慰病人,陪伴病人,協助全部生活護理,消除病人緊張、恐懼心理,增強治療信心。
2.2.4用藥護理遵醫囑給藥、補充液體,必要時予輸血處理,向患者講解藥物的用法、不良反應。護士在病人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2.5飲食護理大量嘔血伴惡心、嘔吐者應禁食。少量出血無嘔吐者,可進溫涼、清淡流食,因進食可中和胃酸,促進潰瘍愈合,有利于止血。出血停止后可逐漸改為營養豐富,易消化、無刺激性半流質、軟食,開始少量多餐,以后改為正常飲食。
2.2.6知識宣教向病人講解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病因和誘發因素,宣傳消化性潰瘍的預防保健知識、規律生活與充分休息對潰瘍愈合的重要性,如何進行長期飲食調節,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及其不良反應;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表現,應如何觀察;定期復查的重要意義。
3 結果
本組60例病人經病房護士的精心治療護理,住院治療最短5 d, 最長18 d。 經我科有效觀察護理,病人均已康復出院,護士進行疾病回訪,病人在3個月內未再有出血現象發生。
4討論
消化性潰瘍出血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并發癥,我們要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實施觀察護理,我們要了解疾病引起的原因、出血情況及出血量,及時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護理,減少出血的發生。
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通過認真細致的觀察,可以及時發現出血量及病人出血的轉歸情況,使醫生及時掌握病人的情況配合用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消化性潰瘍出血主要是生活不規律,工作不定時,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飲食不定時等不良飲食習慣引起,我們要告知病人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可引起疾病的后果,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預防疾病的發生,促進疾病的痊愈。通過對病人進行疾病知識宣教,可使病人主動配合治療,掌握正確的服藥方法,了解本病的病因及誘發因素,避免潰瘍出血的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1]中華內科雜志編委會.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1):73-76.
[2]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導?護理學(內科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2-117,136-141.
[3]詹文華.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程序及治療原則[J].臨床外科雜志,2002,10(3):131-132.
【關鍵詞】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臨床護理;治療效果
為提高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治療效果, 探討護理干預在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中的應用價值, 對收治的116例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及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干預兩種護理方式, 療效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間在本院住院治療的116例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9例, 女57例, 患者年齡最小為31歲, 最大為79歲, 平均年齡56.4歲;按患者住院尾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8例,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 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病情觀察、體溫護理、維持有效護理、引流管護理、營養支持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干預, 并對兩組患者的治愈好轉率為進行對比。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經針對性臨床護理干預后57例患者治愈好轉, 占98.28%, 1例患者病死, 其死亡率為1.72%;對照組患者經常規護理干預后48例患者治愈好轉, 占82.76%, 10例患者病死, 其死亡率為17.24%,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外科急腹癥, 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重、致死率高等特點, 是一種嚴重的膽道感染, 患者多伴有腹痛、黃疸、寒顫、高熱等癥狀, 甚至會發生休克,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1, 2]。現階段臨床上通常將手術治療作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 然而為有效的提高該病的治療效果, 降低患者病死率, 在行手術治療的同時還應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3]。本院為提高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治療效果,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觀察組58例患者行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干預, 并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其護理方式具體如下。
3. 1 病情觀察 護理人員應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液體出入量, 同時應進行認真記錄, 從而為補液治療提供依據。同時護理人員還應認真觀察患者切口部位是否有膽汁外溢、滲血等現象發生, 且要認真對患者的大便形狀進行觀察, 了解患者大便是否有隱血、柏油樣便等現象發生, 同時認真觀察患者是否有休克現象發生, 若有異常現象發生應及時告知主治醫生, 并且協助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
3. 2 體溫護理 護理人員可利用冰袋對患者傷口進行冰敷, 且可通過溫水擦浴等方式降低患者體溫, 避免患者體溫快速升高。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嚴格遵照醫生囑咐給予患者降溫藥物及適當的抗菌藥物治療, 從而達到促進患者體溫恢復、控制感染病灶的目的[4]。另外, 護理人員還應耐心的向患者講解降溫的重要性, 從而逐漸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使其積極主動的和醫護人員進行配合。
3. 3 維持有效呼吸 護理人員應認真對患者的呼吸速度、頻率等進行觀察, 且要定期對患者的動脈血氣、血氧飽和度等進行監測及分析, 從而及時掌握患者的呼吸功能變化情況, 并以檢測結果為依據選擇最佳給氧方式, 從而確保機體組織氧供應充足。
3. 4 引流管護理 多數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患者在行膽總管探查術或切開取石術治療時均須放置引流管。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對引流管護理的重視, 認真對引流管進行消毒清潔, 且要認真觀察引流管是否有扭曲、折疊、脫出等現象發生, 并要認真觀察引流管周圍是否有膽汁滲出現象發生, 確保引流管通暢;同時還應確保引流口周圍皮膚干燥衛生, 且應利用酒精對該處皮膚進行擦拭, 一旦有引流管不暢現象發生應及時查找原因, 并進行相應的處理;若有引流管滲漏現象發生則應及時對引流管進行更換;另外, 護理人員還應認真對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引流量等進行觀察及記錄, 若有引流液異常現象發生則應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并進行相應的處理。
3. 5 營養支持 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應進行一段時間禁食, 若患者在手術治療24 h后病情明顯好轉、生命體征基本穩定, 且胃腸道通暢則可給予患者適量易消化、流質飲食, 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則可給予患者適量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飲食, 且要囑咐患者禁食辛辣、生冷等食物, 同時還應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此外, 還應囑咐患者戒煙限酒, 且不可飲濃茶、咖啡等。
綜上所述,觀察組患者經針對性臨床護理干預后其治愈好轉率明顯高于行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趙開飛.經皮肝穿膽道引流術治療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46例.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14):2355.
[2] 程三放.急診內鏡治療在老年患者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中的應用.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3, 22(6):638.
[3] 顧彬.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細菌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 21(12):1371.
對照組分別為(5.21±0.97)、(9.04±1.89)、(5.66±1.29)d, 實驗組患兒各項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滿意度為94.44%;對照組患兒家長非常滿意26例、滿意18例、不滿意10例, 滿意度為81.48%;實驗組患兒家長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門診患兒;霧化吸入治療;臨床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3.082
Evaluation of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 value by clinical nursing in aerosol inhalation treatment for outpatient children patients ZHANG Ling-ling.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rth Branch of People’s Hospital, Urumchi 83005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 value by clinical nursing in aerosol inhalation treatment for outpatient childre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8 children patients receiving aerosol inhalation treatment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mm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individualized nursing.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symptom improvement time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outco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fever subsidence time as (3.13±0.67) d, lung rale disappearance time as (5.78±1.45) d, and asthmatic suffocating improvement time as (3.69±1.04) d,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5.21±0.97), (9.04±1.89) and (5.66±1.29) 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ll shorter symptoms improvement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Outpatient children patients; Aerosol inhalation treatment; Clinical nursing
呼吸道疾病在兒童群體中具有很高的發病率, 霧化吸入是常用的治療方式, 操作簡單、效果可靠, 并能夠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 提高療效的同時能夠避免全身不良反應的發生, 屬于兒童呼吸道疾病的首選治療方式之一[1-5]。但是兒童由于身心發育不成熟, 面對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配合度較差甚至反抗的現象, 做好護理干預非常關鍵。本文就門診患兒霧化吸入治療的臨床護理干預方式與應用價值進行探討, 現總結方法與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門診收治的108例接受霧化吸入治療的患兒, 均確診為呼吸道疾病, 且o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發生。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各54例。實驗組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最小2歲、最大11歲, 平均年齡(5.32±2.52)歲;其中哮喘患兒16例、支氣管炎患兒14例、肺炎患兒18例、其他疾病患兒6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最小2歲、最大10歲, 平均年齡(5.17±2.85)歲;其中哮喘患兒17例、支氣管炎患兒16例、肺炎患兒17例、其他疾病患兒4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一般護理干預, 嚴格落實科室常規護理操作規程。實驗組患兒接受個體化的護理, 具體方法包括:①健康指導: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 認知水平較低, 做好家長的認知干預和健康指導非常重要。主要向患兒家長講解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原因、癥狀表現以及用藥治療現象等, 介紹霧化吸入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注意事項等[6, 7], 確保患兒與家長對疾病和治療有正確的認知, 從而減少不良情緒的出現。②心理護理:很多患兒由于懼怕在霧化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抵觸現象, 因此護理人員要做好患兒的安撫工作, 耐心的解釋霧化吸入治療對于改善痛苦的積極作用, 并介紹同類疾病的患兒認識, 通過勇敢的大哥哥和大姐姐的形象鼓勵患兒。在操作室放置少量的玩具、糖果, 播放動畫片等轉移患兒的注意力, 從而提高霧化吸入的成功率[8-10]。③生活指導:向患兒家長說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于改善病情的作用, 提高患兒與家長的護理能力, 例如保持環境的清潔, 定期進行消毒和清潔, 避免使用羽毛制品;加強飲食指導, 結合患兒的營養狀況制定飲食計劃, 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 3. 1 癥狀改善時間 對兩組患兒的退熱時間、肺部音消失時間、憋喘改善時間指標進行統計和處理。
1. 3. 2 家長滿意度 通過滿意度調查量表統計兩組患兒家長的滿意度結果,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滿意度=
(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的癥狀改善時間對比 實驗組54例
患兒的退熱時間為(3.13±0.67)d、肺部音消失時間為(5.78±1.45)d、憋喘改善時間為(3.69±1.04)d;對照組54例患兒的退熱時間為(5.21±0.97)d、肺部音消失時間為(9.04±
1.89)d、憋喘改善時間為(5.66±1.29)d。實驗組患兒各項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家長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54例患兒家長中, 對本次護理服務非常滿意31例、滿意20例、不滿意3例, 滿意度為94.44%;對照組54例患兒家長中, 非常滿意26例、滿意18例、不滿意10例, 滿意度為81.48%。實驗組患兒家長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霧化吸入指的是通過超聲或其他技術將藥液變為細微的氣霧顆粒, 經呼吸道進入到病灶而治療疾病的方法, 由于得到的霧化顆粒非常小、分布均勻, 能夠直達終末支氣管和肺泡, 在各種呼吸道疾病的治療中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 尤其是在兒童中的應用價值高[1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霧化吸入治療的操作方法雖然簡單, 但是由于服務對象為兒童, 可能出現配合度較差甚至反抗治療的現象。因此, 治療過程中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非常關鍵[12-15]。本文中, 對實驗組患兒給予針對性的護理配合, 結合患兒及家長的真實情況做好健康指導、心理護理與生活指導, 提高患兒的治療配合度、增進家長的理解。最終研究結果發現, 實驗組患兒退熱時間為(3.13±0.67)d、肺部音消失時間為(5.78±1.45)d、憋喘改善時間為(3.69±1.04)d, 對照組分別為(5.21±0.97)、(9.04±1.89)、(5.66±1.29)d, 實驗組患兒各項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不滿意10例, 滿意度為81.48%;實驗組患兒家長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吳建華, 劉燕, 徐素琴, 等. 個體化全程護理干預運用于嬰幼兒霧化吸入治療的效果觀察.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6, 32(4): 277-280.
[2] 張愛民, 徐俊, 王娟梅, 等. 纖維支氣管鏡在新生兒呼吸道疾病診治中的應用.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4, 16(3):17-18.
[3] 李繼紅. 護理干預在兒科呼吸道疾病吸入治療后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6):199-200.
[4] 胡曉光, 金義, 金江兵, 等. 空馕廴疚鎘攵童呼吸道疾病的相關性調查. 教育生物學雜志, 2015(1):26-30.
[5] 郭磊, 丁效國, 楊麗. 患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學特征研究.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4):1007-1009.
[6] 計福珍, 陳利, 梁羽, 等.護理干預對學齡前兒童門診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6, 29(13):1810-1811.
[7] 邵建英. 門診患兒霧化吸入依從性的研究及護理對策. 實用預防醫學, 2011, 18(7):1316-1318.
[8] 車春, 王慧, 許海霞, 等.氧氣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護理體會.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13, 35(2):223-224.
[9] 廖紅玲, 趙巧紅. 全面護理干預對門診小兒超聲霧化吸入療效的影響. 當代護士(旬刊), 2013(12):60-61.
[10] 楊錦萍, 侯艷苗, 孫錦宏. 個體化護理用于氧氣驅動霧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療小兒肺炎40例. 中國藥業, 2015(7):102-104.
[11] 劉向倩, 唐衛萍, 鄧英華, 等.布地奈德聯合博利康尼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哮喘的療效觀察及護理措施.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1, 32(6):1018-1019.
[12] 胡建南. 個體化護理用于氧氣驅動霧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療小兒肺炎35例的效果觀察. 藥品評價, 2016, 13(9):39-42.
[13] 郭相珍. 霧化吸入患兒整體干預護理體會. 醫學信息, 2015(13): 179.
[14] 朱迎霞.全程護理干預模式對霧化治療的學齡期哮喘患兒生命體征和臨床癥狀的影響.臨床與病理雜志, 2016, 36(7):978-982.
關鍵詞 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觀察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67
急性膽管炎是由于膽道結石、膽道蛔蟲、膽管狹窄及腫瘤等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梗阻后,發生繼發性膽道化膿性感染和膽管擴張。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AOSC)是外科較為棘手的急癥之一,可由于膽道的梗阻、膽汁瘀積、細菌感染后,發生膿毒血癥或休克。抗生素因膽道堵塞、膽汁引流不暢,很難進入膽道系統內。解除膽道梗阻,充分引流膿性膽汁是治療AOSC的重要基礎。我科對56例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患者,采取了有效的臨床治療與護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入院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齡30~77歲,平均54歲。入院時均有右上腹或劍突下持續性劇痛、寒戰、發熱、黃疸及出血傾向,病程1~3天,體溫>38℃以上,44例血WBC>10×109/L。血培養有9例見大腸桿菌生長,有7例收縮壓降至90mmHg以下,26例出現休克癥狀,14例合并膽源性胰腺炎。其中單純膽總管結石34例,膽總管結石并膽囊結石15例,膽總管蛔蟲5例,壺腹部腫瘤2例。所有患者均經B超、CT及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檢查,證實為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
治療方法:①非手術治療:對病情早期且較輕的患者,可先采用解痙鎮痛和消炎利膽等非手術方法。其中50%硫酸鎂溶液常有較好的效果,患者1次服用30~50ml或10ml/次,3次/日,同時應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雖在膽管梗阻時膽汁中的抗生素濃度不能達到治療所需濃度,但能有效治療菌血癥和敗血癥。②手術治療:對非手術治療12~24小時后,病情仍無明顯改善以及發熱、黃疸加深的病例,應及時行開腹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應力求簡單有效,主要是膽管切開探查和引流術。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腹痛癥狀消失,體溫降至38℃以下或正常,血清膽紅素下降大于或等于手術前水平的1/2,黃疸及淀粉酶均降至正常。②好轉:體溫明顯下降,但隨后又升至38℃或38℃以上,血清膽紅素下降小于術前水平1/2;③無效:體溫無明顯下降,血清膽紅素仍維持或高于術前水平。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結 果
結果顯示,56例AOSC患者通過開腹手術治療后全部成功并痊愈。本組病例顯效率占87%,好轉率占13%,總有效率為100%。全部患者均無并發癥及死亡發生,且體溫在術后2~7天均降至正常,黃疸消退時間為3~20天,腹痛及出血傾向隨體溫、黃疸消退而減輕至消失(P
護 理
心理護理:術前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以及手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護士要耐心、親切的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告知患者由于醫生手術技術熟練,操作時間較短,不會造成患者太大的痛苦,盡量解除其思想顧慮,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同時要向患者說明治療后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
術前準備:禁食4~6小時,術前要全面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心理狀況和疾病情況,對合并休克的患者,必須要先抗休克治療,待病情稍穩定后再行手術。在行手術之時,讓患者取下身體佩帶的金屬飾品。
術后護理:術后患者臥床休息12~48小時,重癥患者要延長臥床時間。注意觀察術后患者的生命體征,采用抗生素2~3天預防感染。分別在術后3小時、24小時抽血查血清淀粉酶。如血清淀粉酶值異常增高并伴有上腹部劇烈疼痛,應考慮有急性胰腺炎的可能,需臨床及時處理。時刻要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和呼吸變化。要囑患者妥善保護好引流管,避免折疊扭曲,特別是睡覺時更要注意,以防意外脫出而導致重新置管帶來的痛苦。固定的膠布出現有松動時,要隨時更換。
引流的觀察:注意引流液顏色及量的觀察,并做好各項記錄。AOSC患者膽汁引流最初為顏色較深的膽汁,并有較多黃白色膿性絮狀物及泥沙,而后膽汁變成淡黃色并逐漸澄清。若膽汁長期渾濁,說明膽管炎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膽汁引流量與膽管下端切開后的通暢程度及患者肝功能情況有關,一般150~1000ml/日,平均500~600ml/日。肝功能差的患者,膽汁可以減少,但隨梗阻解除、炎癥消退以及肝功能逐漸恢復后,膽汁逐漸增多,顏色也明顯清亮。由于一部分膽汁經導管周邊排入十二指腸,引流管膽汁可以很少,此時應根據患者的腹痛好轉、發熱減退、黃疸減輕等臨床癥狀來判斷引流的效果。
飲食指導:告知患者應戒煙戒酒,保持心情舒暢。患者進食時間要由臨床主管醫生根據病情而決定。告知患者正常進食應少量多餐,以低脂、高蛋白、易消化的半流質為宜。
討 論
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多由膽道污染、膽管梗阻、膽道功能紊亂、膽總管下段括約肌功能失調、變態反應等因素引起。可導致患者膽管梗阻及化膿、膽道高壓癥、膿毒敗血癥、肉毒素血癥、高膽紅素血癥、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而該病死亡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內毒素血癥。其治療原則是抗感染、抗休克、糾正水電失衡;解除膽道梗阻及膽道高壓;引流膽道,消除膿毒性膽汁向血內播散;減少發生嚴重并發癥。有報道研究發現,該病常規保守治療的死亡率>70%。所以對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患者,待病情確診后,應及時行開腹手術,以減少死亡率。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行開腹手術治療,可明顯緩解患者腹痛、發熱、黃疸、休克等癥狀,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本組資料顯示,如果膽汁顏色、性狀均在正常范圍,而引流量急劇減少,這是疾病好轉的象征;如果引流的時間較長,手術后要給予K族維生素肌肉注射。為此,嚴密的觀察和正確精心的護理,是保證患者順利康復的關鍵。我們在護理工作中,必須幫助患者調整好心態,多給病人精神上、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熟練掌握護理技術操作及注意事項。一旦出現不良反應,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與護理措施,以減輕患者的痛苦,達到患者早日恢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兆申,許國銘.ERCP基本技術與臨床應用.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