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范文

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林學類課程;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銜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93-03

Thinking on conjunctions between course on forestry and course on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

Zhang Minxia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Jiangsu Nanjing 210000)

Abstract:As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ourse reform,conjunction of different courses has become a noteworthy subject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Based on the course on forestry and course on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onjunctions among related courses,clearly expresses the supporting effect of the courses on forestry on the course of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Besides,it raises some detailed measures for conjunction on aspects as building the cultivation plan,confi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ourse design,as well as teaching practice,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building refined course and special course.

Key words:Course on forestry;forestry case;site investigation;conjunction on different courses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作為全國唯一一所為森林公安機關培養人民警察和培訓在職森林公安民警的院校,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辦理森林案件所必需的公安的知識,還需要掌握相關的林業知識。《森林案件現場勘查》是學院的一門特色課程,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講授森林公安在辦理盜伐、濫伐林木、非法占有林地、森林火災等森林刑事案件的勘查方法。本課程教學內容的完成要緊密結合我國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管理犯罪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吸收犯罪現場勘查實踐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經驗和新成果,根據森林案件的現場特點、勘驗對象的特點以及勘驗技術的特點對案件進行現場勘查,綜合運用刑事技術、林業技術和動植物識別的基礎知識來勘查。

通過對已學習過該課程的偵查學2010級兩個區隊68名學生的隨機調查,學生一致認為本課程是森林警察學院的一門特色課程,是學校“立足林業,面向公安,服務社會”的辦學定位的具體體現。該課程應以《森林資源管理概論》、《野生動物識別與鑒定》、《森林植物識別與鑒定》、《森林防火》等林學類課程為基礎,輔助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相關課程的知識。在調查的68名學生中,有32名學生特別提到該課程的學習要以林學類課程為基礎,才能真正學好。因此各門課程在制訂計劃時,要不斷關注課程的實施過程[1]。如何做好林學類課程與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的銜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擔任這幾門課程的每位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學生的建議,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森林公安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確定林學類課程的知識點

“銜接”一般指的是事物相互聯系[2]。不同學者對課程銜接的理解不同。Oliva認為銜接性是指課程的不同層級之間的連續性;Ornstein&Hunkins認為銜接是指課程的不同部分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可以是垂直的組織,也可以是水平的組織[3]。筆者認為課程銜接首先要做好課程內容的銜接。林學類課程作為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的基礎,在課程內容的講授上應按照森林公安執法工作的需要,確定知識點。林學類課程應包括六大知識群,即我國森林資源概況及發展林業的方針政策;森林基本知識;野生動物保護;森林植物保護;森林資源管理;森林防火。六大知識群由四門課程組成,即《森林資源管理概論》、《野生動物識別與鑒定》、《森林植物識別與鑒定》、《森林防火》。其中《森林資源管理概論》主要介紹我國森林資源概況及發展林業的方針政策,森林的基本知識,涉案林地面積測算、涉案材積的測算、木材材積測算,森林區劃與森林資源調查成果的應用,林地管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與木材管理的相關內容。《野生動物識別與鑒定》主要介紹野生動物形態識別(國家重點保護、省級和三有動物),生活習性和地理分布,現場物證提取的主要技術要領,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在案件查處過程中的運用。《森林植物識別與鑒定》主要介紹森林植物的基本概念及其保護意義,植物分類基本知識,中國植物資源概況及其分布特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及其識別,防火樹種,植物案件偵查及物證收集和樣本保存。《森林防火》主要介紹森林防火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我國森林火災的特點,林火基礎理論,森林火災的撲救及撲火安全,森林火災損失的調查與評估,城鎮消防基礎知識等。通過以上知識點的介紹,為森林公安人員進行現場勘查提供幫助,提高現場勘查工作的質量。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在內容組織上,要注重對林學類知識的應用。

二、明確各知識點對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的支撐作用

課程銜接指的是不同學段或某一學科在課程內容、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科書編制等宏觀與微觀體系化上的最優組合[4]。從課程內容方面來考慮,在林學類課程涉及的六大知識群中,我國森林資源概況、發展林業的方針政策及森林的基本知識應作為學習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的背景知識,使學生明白自己所在行業的發展狀況及方針政策,明白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對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中涉及到的有些名詞術語有真正的理解,如森林的概念、森林特征的描述、我國森林采伐的方式及各方式的實施要點、森林更新、森林區劃的概念等。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學生能更容易讀懂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等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在制作卷宗時,能用專業術語來描述案件,提高專業能力和水平。

掌握涉案林木材積、木材材積的測算、林地面積測量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學生了解有關森林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據,區分刑事案件和林業行政案件,對案件進行準確定性。掌握基本的測算技能,可以在進行現場勘查時,準確判定物證提取的要點、記錄涉案面積與材積相關數據更加準確到位,防止調查數據的遺漏,為技術人員進行下一步的詳細鑒定提供更加全面翔實的資料。

學習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的識別與鑒定技術,使學生牢固樹立野生動植物作為物證的意識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意識,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識別野生動物的能力,使學生掌握野生動植物的識別與鑒定的基本技術。在現場勘查過程中,可以明確涉案的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及保護級別,對一些物種和樹種的認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據,以對案件進行正確定性。在現場勘查中確定物證提取的技術要點,以正確獲得涉案野生動植物物證,如何很好地保存物證材料,為下一步送檢做好準備,對快速破案具有積極的作用。

學習森林防火的相關知識,使學生明確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了解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熟悉森林火災的撲救、撲火安全和森林火案的偵查等相關內容,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在進行現場勘查中,能進行森林火災現場特點分析,做好現場保護工作,根據植被的燃燒痕跡,確定是地表火、樹冠火還是地下火,過火范圍及火場總體態勢,依據不同森林火災種類特點,結合風向、風力、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等對火勢趨向的影響,分析研究現場急進火或穩進火的蔓延規律,結合現場訪問情況和災前現場基礎資料初步判斷森林火災案件起火點,以準確判定案件性質。

三、認真研究,通過各種途徑做好林學類課程與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的銜接

明確了各門課程介紹的主要內容及支撐作用后,就應該尋找切合實際的方法,做好兩類課程的銜接。課程銜接應包括縱向與橫向兩方面。美國課程學者泰勒認為,要使學習經驗的組織富有成效,課程編制必須符合3條標準,即繼續性、程序性和統合性[5]。“繼續性”是指在課程設計上應使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技能有不斷重復練習和繼續發展的機會。“程序性”或“階段性”則強調后一經驗需在前一經驗基礎上更加廣泛和深化。“統合性”是指“橫”的聯系。它考慮各種學習經驗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學生行為與所學內容的統一和連貫,即把學生某一學科的能力,作為學生全部能力的重要一環來加以促進,而不是把它作為孤立的能力。林學類課程作為《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的基礎,后者應是前者的不斷重復練習和繼續發展,在前者的基礎上更加廣泛和深化,把兩者的學習進行綜合而不是孤立起來,為此,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將林學類知識與法律知識、公安執法知識進行綜合,使兩者相輔相成。但應注意的是要提倡兩者結合,決不是學點林學類知識,學點法律知識或執法程序就可以,不是簡單地林學類知識與公安類知識的相加,而應該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并合理利用。這就要求擔任相關課程的教師均應熟悉林學類知識和公安類知識,講授林學類知識的教師在介紹相關知識時,重點要講清每一個知識點的內涵,著重從合理、合法的角度進行介紹,并講清每一個知識點在辦理森林案件中所起的作用。講授《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的教師重點要講清森林公安人員進行現場勘查的依據、原則、程序、人員組成、勘查工作的各個環節等,而且要注意對相關林學知識的后續應用(不需再詳細展開),如涉案森林特征描述的專用詞語、徑階、材積與蓄積量、出材率、主伐、撫育伐等,不能講外行話和非專業用語。

2.在制訂各年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注意各門課程的時間安排,《野生動物識別與鑒定》與《森林植物識別與鑒定》課程安排在大一下學期或大二上學期來學習,《森林資源管理概論》與《森林防火》課程要安排在前兩門課程之后,前面的課程為后面的課程做準備,在學完以上幾門課程后,即安排《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不能相隔太遠,做好各門課程的合理銜接,確保學習效果和質量。

3.收集大量案例,為學生提供樣本,使學生盡快了解現場勘查的項目和內容,熟悉現場勘查筆錄在森林案卷中所起的作用,掌握盜伐濫伐、野生動物、森林植物等不同案件中林學類知識在現場勘查中的操作技能和勘查要點,掌握現場筆錄的制作方法。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了解林學類知識和法律、公安等知識在偵破森林案件中的具體應用。收集辦理森林案件的圖像資料,使學生形象、具體地掌握森林案件的偵查過程。

4.林學類課程與《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每門課程實踐教學的比重都比較大,可以利用實踐教學的機會,將幾門課程結合,各任課教師相互配合,為學生設計出各種類型的模擬現場,從接報案開始到現場勘查、調查測算涉案現場的面積或林木材積、認定涉案的物種或植物種類,對案件進行定性,讓學生確定處罰的方法和額度。通過綜合實習和訓練,使知識體系更完善,讓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讓學生自己設計案例。在案例中應用到林學類知識,如描述發案地點,要用到森林區劃系統;描述涉案森林特征,要用到森林結構特征,并能根據林分調查方法進行某些特征因子的調查;會對涉案面積或材積進行測算,學會對案件進行定性。設計野生動物、森林植物案件,應用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確定現場的程序、步驟等。

6.改革考試考核方式,進行不同課程間的綜合考核,在考核森林案件現場勘查相關知識時,增加對林學類知識的考核,具體考核林學類知識在森林案件現場勘查中的應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系統化。

7.擔任相關課程的教師應經常進行交流和溝通,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如何做好課程的銜接進行研究,做到相互學習、相互補充教學中所需的知識,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注重應用性。通過課程間的滲透、聯系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不會產生重復和某些漏洞,防止造成學生單向的、機械的、復現性的思考習慣,這樣不利于發展他們多維的、靈活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8.充分發揮實驗室的功能。在實驗室建設中,打破系部、教研室的界限,做到資源共享,為學校節約場地和經費。開放實驗室,滿足學生課外學習和訓練的需要。如在《森林資源管理概論》課程和《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中都用到的GPS、羅盤儀、全站儀、測樹儀、繪圖軟件等,可由一個實驗室購置,其他老師在教學和科研用到時,可以使用,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率。

9.編寫合適的教材,進行課程內容的銜接。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教師教學或學生自學的依據[6]。根據以上對林學類課程與《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教學內容的分析,建議結合教學內容和森林公安工作的實際,編寫具有森林公安特色的教學,將現場勘查相關知識與林學類知識有機整合,編寫出版教材。

課程橫的銜接應發揮聯結性與功能性。《森林案件現場勘查》課程的編排不僅要考慮與林學類課程的銜接,還應顧及其他課程間的聯結,如痕跡檢驗、刑事圖像、林業法與森林公安執法等。美國學者拉姆利曾經說過,人類知識具有完整性,即使在自然科學,其部分內容有時亦與社會科學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說明學科本身的知識不但具有統整性,且在不同學科或領域間彼此亦有橫的聯結關系。所以,編制課程時應多顧及不同課程間的呼應與聯絡。內容的選擇要注意其功能性,重視其應用性,如不同案件的具體勘查方法的介紹是學生最受歡迎的。只有重視了課程的銜接,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課程,體現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53.

[2]龔學勝.當代漢語詞典[S].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8.

[3]林智中,陳建生,張爽.課程組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14.

[4]周仕德.課程銜接:亟待研究的課程視域[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9):57-60.

[5]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6.

[6]劉紅梅.對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課程內容的銜接問題的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高等教育),2011,(6):46-47.

第2篇: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范文

今天召開這次會議主要是認真貫徹落實我市森林防火工作會議,認真分析當前我鎮森林防火形勢,明確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工作任務和責任,動員全鎮上下扎實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確保我鎮森林資源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剛才***同志傳達了我鎮2005年度森林防火工作意見,鎮政府同防火重點村、有關部門簽定了森林防火責任狀,希望大有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起來,真正做到思想上警鐘長鳴,措施上常抓不懈,制度上嚴格執行,行動上扎實有效,確保不出任何問題。下面,就作好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工作,我講三點意見:

一、分析形勢,提高認識,增強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森林防火是一項關系全局的大事,與改革、發展、穩定有密切的關系。搞好森林防火,不僅有利于保護森林資源,鞏固造林綠化成果,優化生態環境,加快我鎮山水園林城鎮建設步伐,而且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經濟建設的發展。近幾年,我市降雨充沛,我鎮“三山”林地樹木、山草生長繁茂,并已構成喬、灌、草立體植被結構。冬春季節,風干物燥,森林火險等級將居高不下,林內可燃物大量積聚,如遇火源,極易引燃,并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大火,綠化成果將毀于一旦。同時隨著農歷十月初一的到來,上墳燒紙等各種違法用火現象,更加大了火源管理的難度,隨時都有引發森林火災的可能。因此,各辦事處、村、有關部門對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要有足夠的認識,思想上不能麻痹松懈,工作上不能放松怠慢,組織上不能削弱渙散。要以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把森林防火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具體行動,切產抓緊、抓細、抓實、抓好。

二、明確任務,強化措施,扎實有效地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今冬明春,我鎮森林防火工作總的要求是:全黨總動員,全民齊動手,堅持求真務實、狠抓落實,堅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堅持以人為本、強化防范,堅持依法治火、嚴格管理,堅持科學防火、提高能力,力爭不發生森林火災,不發生人員傷亡事故,把森林火災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在工作推動上,要切實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的落實:

(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群防意識。各級各部門一定要牢固樹立“預防為主和管火先管人”的指導思想,切實抓好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工作,特別是要在農歷十月初一、元旦、春節、清明等重要節日集中開展森林防火宣傳周活動。宣傳方式要多樣化,可通過廣播喇叭、標語標牌,出動宣傳車,印發明白紙等形式,對重點林區群眾講解各種野外用火的規章制度和基本知識,講解撲火的基本方法和安全措施,宣傳對火災肇事者的處罰規定和典型案例。教育系統要認真負責,特別要加強對中小學生安全防火常識教育,規范學生林區活動行為,達到“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目的,同時在重點地段、進山入口和旅游景點,要設置明顯的防火標志、警示牌和防火標語,發揮宣傳和警示作用。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教育,營造濃厚的防火氛圍,使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切實增強全民防火意識和法制觀念,把森林防火真正變成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

(二)強化火源管理,消除火險隱患。強化火源管理是控制森林火警火災的根本措施。要從“源頭”抓起,嚴格執行野外用火審批制度,有效控制林區野外生產和生活用火。要認真抓好重點節日及防火期的防火措施落實,尤其在農歷十月初一、元旦、春節、清明等森林防火關鍵時期,必須控制進山人員,加強火種檢查,做好拒火種于林外。要充分發揮巡邏隊和護林員的作用,加大巡查力度,縮短巡察時段,實施重點防范,做到有火早發現、早報告、早撲滅,切實把森林火警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撲救能力。森林防火的基礎在預防,預防的關鍵在隊伍。因此各級各部門要把防火隊伍建設和防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鎮上要成立2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中隊,各村要成立相應的防護隊伍、巡邏隊伍、撲救隊伍,同時加大投入,各種撲火機具、設備、車輛、物資、通訊要保護完好,補足配齊,并做好一定的物資儲備。要搞好撲火隊伍的培訓和撲火模擬演練,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撲火技能和安全知識培訓,全面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和撲火戰斗力,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了。

(四)加強制度建設,強化依章管理。一是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森林火警火災肇事者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火災案件的肇事者,嚴肅處理火災責任人;二是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森林防火指揮部將隨時調度值班情況,確保不脫崗,不漏崗,值班人員要加強學習,熟悉業務,掌握設備操作技能,適應工作需要。要按有關制度和要求,及時準確地搞好火情動態、撲救情況及上級指示等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工作。值班領導及時做好調度指揮工作,不得貽誤戰機,防止小火醇成大災。

三、加強領導,齊抓共管,形成森林防火工作強大合力

第3篇: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天山中東部山區;森林防火;現狀;建議

1森林防火概況及現狀分析

森林防火是關系到林區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工作。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的能力有了明顯增強。但應當看到,森林火險隱患仍然相當嚴重,仍然是影響林業乃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危險因素。當前重大森林火災時有發生,仍然是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一個突出因素;預防和撲救手段及基礎設施設落后,仍然是森林防火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

新疆天山中東部林區位于新疆天山山脈中東部,地理坐標介于東經83°25′~94°49′,北緯42°53′~45°29′之間,東西長約1000多km,南北最寬處約250km,林區總面積275.66萬hm2,其中林地總面積為89.96萬hm2,占總面積35%,活立木蓄積5528萬m3。區域內有包括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區在內的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7個省級森林公園。

1.1森林防火管理及基礎設施現狀

按照所轄林區劃分,新疆林業廳直屬的天山東部國有林管理局以及下屬的11個山區分局,負責管理天山中東部林區的森林防火等各項工作。就森林防火工作而言,截止2014年5月,共有森林防火站和森林管護站共計248座、森林防火望塔2座、地州級森林防火物資庫房一座、縣級森林防火物資庫房11座,現有各類撲火機具物資2576件、電臺43部、森林消防指揮車8輛、森林防火專用防火運兵車11輛、森林消防摩托車247輛、山區巡護馬95匹,建立了森林消防半專業撲火隊伍11支,共有半專業撲火隊員231人。

1.2森林火險等級情況

根據《全國森林火險區劃等級》,結合森林資源分布因子,考慮縣行政區劃單位森林發生概率及高火險等級趨于相對集中連片等因素,該片區所屬林區大部分屬于全國森林防火重點治理片區,具有較高森林火險等級,是國家林業局確定的20個全國森林火災重點綜合治理片區之一。

1.3森林火災發生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自1987年以來,天山中東部林區共發生森林火災680余起,其中森林火警590起,一般森林火災77起,重大森林火災1起。因撲救森林火災受傷10人,主要集中在重點風景區,火災起因絕大部分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

2存在的問題及形勢分析

由于該區域緊臨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東西兩翼的工農業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集,氣候干旱,旅游景點眾多,工、農、林、牧多業混雜,林草相間,可燃物多,流動人員活動頻繁,潛在火險發生率高,加之天山東部國有林管理局成立不到7年,因而,森林防火工作受客觀條件制約存在著以下的問題,其面臨的形勢也是不容樂觀的。

2.1存在的問題

當前天山中東部山區森林防火工作存在以下問題,森林防火基礎設施薄弱。森林消防專業力量不足,裝備水平落后,綜合防控能力相對較差。森林防火應急指揮體系尚未全面建成,防火科技水平相對滯后。

2.2形勢分析

近年來,隨著國家天保工程的持續實施和國家各項林業援疆措施的落實,林業建設和森林保護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生態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護,據全國林業二類普查顯示,該區域林地面積幾乎比上一次普查翻了一番,林地面積迅速增加,林內可燃物也相應成倍增加,加大了管護強度,森林防火任務日益繁重。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及收入的提高,每年進入林區進行旅游度假、徒步、登山、自駕游等活動的人數逐年呈急劇上升態勢,造成野外人為火源點多、面廣、線長,難于控制的局面,火源管理任務十分艱巨。據統計,森林火災的起因9成以上是人為造成的,因此存在著發生森林火災的巨大隱患。

3對策與建議

3.1強化組織領導,責任落實到位

森林防火責任當先,要從制度建設入手,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體系,讓森林防火工作從林“要我防”向“我必防”的轉變。一是嚴格落實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通過逐級簽訂森林防火責任狀,將防火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個人,具體到山頭地塊,做到責任明確,獎罰分明,對防火工作不力,發生森林火災的單位,實行一票否決。二是在森林防火期內,實行分包責任制,分包部門要安排專人吃住在山頭地塊,加強業務督導,確保一旦發生火災,能夠迅速組織,合力撲救,有效控制火災蔓延,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3.2加強防火宣傳教育,不斷提高森林防火意識

森林防火“防”是基礎,“宣傳教育”是手段,“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只有在預防上下功夫,森林防火工作才能抓實抓細。一是組織開展好宣傳月、宣傳周、宣傳日活動,強化各類媒體的溝通互動,創新宣傳方式和機制,充分利用行政和社會資源開展宣傳教育。二是把大力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基本知識作為重點,并通過對國內外重大森林火災事例和本地違規用火引發火災典型案例的剖析,加強對林區群眾和全社會進行森林防火安全警示教育,形成人人參與森林防火、人人關注森林防火的良好氛圍,構建群防群控的森林防火工作格局。

第4篇: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范文

一、目標任務

按照縣委、政府的任務分解,我局抽調2名副科干部帶隊,43名骨干力量組成駐村森林草原防火隊伍深入到云州鄉42個自然村,局內部成立防火25人應急分隊,實行局領導班子成員包片、干部包村的防火層層責任制,多錯并舉開展草原防火工作,確保防火工作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二、時間安排

從2011年4月10日至5月31日結束

三、工作安排

1、落實防火責任制

駐村干部到崗后要與村干部簽訂責任狀,積極與鄉村干部配合,聽從帶隊領導和鄉鎮統一指揮。

2、強化宣傳教育

要對進村和在村所有人員進行教育宣傳相關森林火災教訓和森林防火基本知識,主動研究防火形勢和存在問題,迅速制定防火預案,并做到目標細化、責任明確、措施到位。

3、嚴格火源管理

即日開始,入村后,配合鎮村干部認真開展一次防火大檢查,徹底消除火災隱患。重點區域和關鍵部位必須落實責任人、嚴防死守,特別要加強對流動人員、中小學生、智障人員、入山人員的管理。

4、對于野外一切違規用火一經發現要必糾必罰,并及時上報鄉黨委、政府。

5、駐村干部要在防火同時,做好禁毒和群眾工作,要了解群眾在農業生產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農民排憂解難,力盡所能為群眾辦些實事、好事。

6、局內沒有抽調的干部在防火期間,要做到部門工作與防火工作兩不誤,并隨時待命,如有火情能第一時間組織起來趕往火情現場參加撲火。

第5篇: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范文

現在社會生活中,火災已經成為威脅公共安全,危害人們生命財產的一種多發性災害。給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關于公共安全升旗講話稿800字范文,給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公共安全升旗講話稿800字范文1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消防安全,從我做起。世界上最寶貴的是什么東西?毫無疑問,是人的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要倍加珍惜。

11月9日是“世界消防日”,也恰好與火警電話號碼119相同。進入秋季,天氣干燥,是火災多發的季節,全國各地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防火工作。為了增強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識,我國就將每年的11月9日定為全國的“消防宣傳日。但我們更應該認識到,每一天都應該是“消防安全日”。

作為學生,我們更應從平常的生活細節入手,注意消防安全,防止事故發生。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幾點建議:

1、不帶火柴、打火機等火種以及易燃易爆物品進入校園。

2、如果被濃煙包圍不必驚慌,千萬不要直立行走,最好用膝蓋、手肘著地快速地爬行,呼吸要小要輕,直到安全地帶。

我們要時刻把安全放在心中,防患于未然。但是發生火災我們又應該怎么辦呢?

1、及時報警。

火災報警電話是119,報警時應把發生火災的地址講清。

2、要牢記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則,以自己和同學的生命安全為第一位,不要急于搶出物品,以免延誤時間,造成傷亡。

3、發生火災要冷靜,如果爭先恐后,互相擁擠,不但阻塞通道,嚴重的還會互相踩傷踩死。

4、有的同學在到功能室上課或到運動場上體育課時,由于疏忽忘了隨手關掉電源,教室空蕩蕩的電燈、電扇和投影儀卻仍然開著,存在安全隱患,一些意外事故也便有可能發生。

因此,同學們要養成隨手關電源的好習慣。

5、當你身上的衣服被燒著時,趕快在地上翻滾,把火焰撲滅。

同學們,“遠離火災,創造和諧社會”是我們共同的目標,讓我們攜起手來,更加關愛生命,更加關注消防安全,為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平安幸福而共同努力吧!

公共安全升旗講話稿800字范文2森林是人類的搖籃和朋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森林給我們提供的氧氣、木材、林產品,同時森林還肩負著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減少噪音等作用。然而,我國的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加之人為破壞,導致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十分嚴重,其中森林火災是對森林的重要威脅因素之一。

森林火災,能使森林在頃刻間化為灰燼。據統計,我國年均發生森林火災高達9000起,這些森林火災99%都是人為原因引發的。人們常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一棵幼苗的成長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需要花費人們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森林火災給我們帶來的損失卻是無法計算的,危害更是嚴重的。如:燒毀林木、危害野生動物、引起水土流失、造成空氣污染、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等。

要想讓森林遠離火災的危險,關鍵是大家要了解一些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要求每一位同學要嚴格遵章守法,不要隨意玩火,并通過自身起好宣傳作用,把自己了解的森林防火知識向父母、親友、鄰里進行宣傳,提高保護生態的安全意識。護林防火,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希望大家積極行動起來,做到以下幾點:

1、嚴禁學生到野外燒烤玩火;

2、嚴禁組織學生參加撲火活動;

3、嚴禁學生在沒有大人的陪同下到野

外玩耍(如攀鐵山等);

4、發現森林火災要及時通知大人或撥打119電話,小學生不得參與救火行動。

同學們,森林防火人人有責,森林防火,人人盡責。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增強防火知識,珍惜森林、愛護森林,就能確保青山綠水永駐,讓我們人人都積極行動起來吧,爭做森林防火的好公民。

因為冬春兩季是火災的高發期,為確實做好火災防范工作,今天,我向同學們提出以下幾點要求,請認真做到、做好。

1、不私自玩火,私自用火。

不允許把打火機、火柴等點火工具帶進學校;

2、不破壞各種消防設施,電路設施。

如果發現電線、插座、電器有損壞或電燈不亮,不準私自去弄,要立即報告老師。

3、當離開家里和教室的時候要把電源關掉,以免發生短路造成火災。

4、使用電器要小心,使用日光燈、電熱器時,要與可燃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用燈泡、電熱器烤衣服、手巾等物。

5、不要亂燒垃圾,同時不要把燃燒的煤渣放在垃圾堆里,這樣容易燃燒引起火災。

6、切勿在走廊、樓梯口等處堆放雜物,要保證通道和安全出口的.暢通。

公共安全升旗講話稿800字范文3同學們:

生命,一個多么鮮活的詞語;安全,一個多么古老的話題;幸福一個多么美好的境地。同學們:在一個家庭中,一人的安全更是牽動了全家人幸福。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在安全的題目上,來不得半點麻痹和僥幸;在安全的題目上,我們必須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在安全的題目上,我們必須人人講安全,時時講安全,事事講安全。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的生命筑起安全的長城。

同學們進入冬季后,交通安全和防火安全是我們全體同學在安全方面最需要留意和防范的兩個重點。

隨著冬季的到來,天氣嚴寒。安全事故隱患隨之增多,為確保火災事故發生。根據學校地處農村的實際,嚴防學生帶打火機等用火工具,避免學生在上下學途中放干草玩火。

四是用電安全教育。學會經常使用家用電器的使用方法,確保在使用?

五是飲食衛生教育。不吃零食,不喝生水,嚴防食品中毒事故發生。

六是嚴防煤氣中毒,正確使用煤氣灶、取暖爐,屋內要留意開窗透氣。特別是校外租房居住的學生一定要做到臥室、廚灶分開。

同學們,安全工作無小事,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生命是寶貴的,面對生命我們只有珍惜、畏敬。把安全意識化為自己的行動,讓危險闊別我們的生活,有平安健康才有幸福夢想,希望你們珍惜這唯一一次的生命,平安度過天天。安全重于泰山,健康良好的身體才是學習、工作、生活的本錢。

公共安全升旗講話稿800字范文4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學習消防知識 保障生命安全》。

當遇到火災時,如何逃生自救呢?消防專家介紹了在公共場所遭遇火災時逃生自救的方法,請同學們仔細聽好:

1、要迅速撤離。

一旦聽到火災警報或意識到自己被火圍困時,要立即想法撤離不要貪戀財物。

2、要保護呼吸系統。

穿過濃煙逃生時,要盡量使身體貼近地面,并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否則容易中毒、或者被熱空氣灼傷呼吸系統軟組織窒息致死。

3、要了解和熟悉環境。

當你走進商場、賓館、酒店等公共場所時,要留心安全出口、滅火器的位置,以便在發生意外時及時疏散和滅火。

4、要從通道疏散。

如疏散樓梯、消防電梯、室外疏散樓梯等,也可考慮利用窗戶、陽臺、屋頂、落水管等脫險。

5、火災襲來時,不要慌不要亂,及時撥打119或向周圍求救。

“遠離火災,創造和諧社會”是我們共同的目標。老師們,同學們,消防記心中,安全常相伴。只要我們懂得了消防知識和一定的自救知識、措施,我們就能正確、冷靜地面對火災,遠離火災的危險,日日叮咚如歌,天天快樂如舞。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年年歲歲快樂、分分秒秒平安!

謝謝大家!

公共安全升旗講話稿800字范文5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消防安全,從我做起》。

生命就像一只花朵,雖然美麗芬芳,但也無比脆弱。人的生命只有唯一的一次,這是不可重來的旅程。生命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無比寶貴。關注消防是安全的保證,安全是生命的保護神。所以,我們要重視消防安全,來保護自己的生命。

過去幾年來,一幕幕血的教訓在我們心中刻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湖南大火的壯烈;吉林中百商廈火災的無知;浙江漫嶺火災的兇烈;天津塘沽爆炸的慘痛。我們只能嘆息,在大火無情的摧毀了一切之后,剩下的只是痛苦和深思。

在消防日的到來之際,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幾點倡議:

1.認真對待每月一次的消防疏散演練;

2.學習消防器材的正確操作,觀察了解學校消防器材的擺放位置;

3.在化學實驗室中,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時,聽從老師的安排,小心謹慎;

4.在宿舍內禁止使用插座,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宿管反映,以免發生火災。

第6篇: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范文

一.焉支山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焉支山森林公園地處甘肅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縣境內南部大黃山林區,屬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黃山自然保護站轄區,距山丹縣城45km,地理位置101°13′55″~101°16′48″N,38°25′05″-38°27′35″E,海拔2400~3978m,公園面積8333.3hm2,森林面積3477 hm2,森林覆蓋率72%。區內天然分布的喬木樹種主要有青海云杉、祁連圓柏、山楊,引種栽培有華北落葉松,灌木主要有山丹柳、金露梅、薔薇、銀露梅、錦雞兒、沙棘、花楸等,林區分布的野生動物主要有玉帶海雕、金雕、馬麝、巖羊、狍鹿、旱獺等。

焉支山生態旅游始于1993年,當年由甘肅省林業廳批準成立在大黃山林區自然自然風光最好,人文景觀最為密集的區域成立了焉支山省級森林公園。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觀念等各種因素有限制,長期以來焉支山森林旅游業發展非常緩慢。2008年山丹縣被省政府列為全省縣域旅游示范性進行試點建設,山丹縣政府把旅游業作為發展全縣經濟的主導產業,并將焉支山森林公園做為帶動全縣旅游發展的龍頭旅游景區進行了重點建設,按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建設思路,打響焉支風旅游品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服務功能,規范運行管理,強化宣傳促銷力度,2010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省生態旅游精品景區之一和絲綢之路旅行線上的黃金站點。

二.開展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提高社會群眾環境保護意識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而焉支山更是這一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公眾通過參與森林旅游,體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普及了林業基本知識和環境保護知識,提高了環境保護意識,對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2減小農牧業生產對環境破壞

引導社區群眾參與旅游服務,提供了就業機會機會渠道,增加了當地居民收入,減少了旅游區由于農牧業生產活動對環境植被造成的破壞。

3.加強景區環境保護恢復力度

增加林區經營單位的經濟收入,增加對景區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投資力度,強化景區森林植被恢復與保護力度,實現以林養林。

(二)消極影響

1.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主要來自旅游設施和交通工具。如取暖和烹飪燃煤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懸浮微粒,汽車尾氣排出的一氧化氮、碳氫化合物等。景區每年燃燒煤炭約100噸,排放煙塵5噸,SO2 1.28噸,CO2 2.6噸,對大氣環境造成一定污染。

2.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主要來自旅游景區排放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糞便、垃圾),主要污染物有各種有機物、塵埃、廢渣、廢水、油類、固體懸浮物、致病微生物、有毒重金屬化合物等。這些污染物進入水體中,致使水體富營養化,懸浮物增多,病原菌增加,首先是污染了人類飲用水源,影響人體健康;其次是改變了水生生物和濕地鳥類的生境,導致部分水生生物滅絕和鳥類死亡。

3.土壤受到影響

開展生態旅游對土壤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植被被破壞,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土壤面積增加,土壤質量下降。二是游客的過度踐踏,使土壤板結,孔隙度降低,土壤的蓄水能力明顯降低,落葉層和腐殖質層遭到破壞,土壤肥力下降,pH值上升,水分和物理性粘粒呈遞減趨勢[1]—[3]。三是游客丟落的各種廢棄物對土壤環境造成影響。焉支山森林公園旅游景區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性狀因受游客干擾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變化。游客數量多、干擾強烈的區域,游客對土壤的踐踏嚴重,土壤容重增加,含水量和有機質含量減少,孔隙度減低,pH值減小,氮、磷、鉀含量減少,土壤肥力下降。

4.植被遭到破壞

生態旅游活動對景區植被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踐踏、采摘、損傷和修建旅游設施大面積破壞植被等方式。經調查,焉支山旅游景區內金露梅、紫花針茅疏花針茅等主要低矮植被的高度和覆蓋率都低于景區外山地。景區內的山丹花因游客過度采摘,分布面積銳減61%,植株數量銳減67%。旅游活動區常有青海云杉小苗、狼毒、馬藺及林下苔蘚等植物被挖取的現象。

5.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少

由于資源開發和人為活動干擾,使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旅游景區內野生動物種群和數量明顯減少,導致食物鏈簡單化或食物鏈縮短,部分食物鏈斷裂和解環,甚至消失,造成固有的生態系統出現不平衡[4]。景區開發之前活動在景區及周圍的馬麝、狍鹿、旱獺、巖羊等野生動物,目前在景區及周邊5千米范圍內可見度明顯低于旅游活動區外,而雕、兀鷲、禿鷲及烏鴉等食腐動物的數量旅游活動區內確明顯高于旅游區外。

6.固體廢棄污染物增多

固體廢棄污染物主要有塑料袋、紙片、易拉罐、玻璃瓶、衛生筷、瓜皮、煙頭、骨頭、剩菜等。焉支山景區游客集散地平均垃圾密度為0.5件(個)/m2,在距近水、近路的地段,污染物增加,垃圾密度達1-2件(個)/m2。

7.森林防火隱患增加

目前焉支山景區的旅游中當地旅游人數占到70%,由于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這部分旅游群體總體素質較低,生態環境保護和森林防火意識差,帶煙帶火甚至邊游邊抽煙的現象比較頻繁,再加上景區環保安全力量的薄弱和設施的不健全,對森林安全造成很大隱患。

三.焉支山生態旅游開發與加強生態保護的對策

(一)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根據大黃山林區森林資源和旅游資源現狀,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焉支山旅游建設發展總體規劃。規劃重點以開發利用自然旅游資源為主,保持景區內地貌和森林植被的完整性。所有的旅游設施建設必須遵照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原則嚴格審批,堅決杜絕隨意建設旅游設施,破壞景區植被的現象。餐飲、住宿等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到景區建設。合理制定旅游路線,限制游客的活動范圍。

(二)科學確定環境容量,合理控制旅游人數

由于大黃山林區屬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林區生態的脆弱性、保護的重要性及國家法律法規的約束,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尤其要慎重,環境容量的確定就是森林生態旅游開發中必須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按照景區現有的規劃面積和建設設施,焉支山森林公園日環境容量上限為6200人次/天,按適游天數以150天/年計算,則全年環境容量為94.4萬人次/年。如果超過日環境容量上限值,就會對景區的植被、設施等造成破壞,要采取妥當的方式加以控制。

(三)完善環境保護設施,配備充足環衛人員

一是完善游覽區引導標識系統,增加游覽區的旅游步道,引導游客在旅游活動中在景點、道路、游客集散地開展旅游活動。二是增設具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類功能的垃圾箱和垃圾處理設備,對垃圾的處理盡可能運輸到景區外處理,堅決杜絕在景區內就地掩埋和焚燒處理。三是在安全地段設立監管吸煙區,消除由于吸煙造成的火災隱患。四是按照游客數量和管理的難易成度,配設環衛人員,劃分管理區域,明確工作流程,及時對垃圾進行清理和分類處理。

(四)建立完善管理體系,加強游客行為管理

由于焉支山森林旅游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目前對游客的管理都比較松散,游客隨意進入林地,踐踏、采摘景區植物的現象屢見不鮮,必須高度重視對游客的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制定出符合焉支山森林生態旅游景區實際的安全和環保管理體系,制定環境保護辦法,組建環境保護執法管理隊伍,規范、監督、管理游客的行為,盡可能減少游客活動對植被的破壞,對發現破壞行為及時進行處理。

(五)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倡導生態文明旅游

在旅游區道路、景點等地段設置醒目溫馨的安全、環保提示牌,景區工作人員、講解員、導游可對游客進行環境保護的規定和知識宣傳提醒,通過有效地管理方式和旅客樂于接受的方式,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游客環保意識,倡導文明旅游,環保旅游,杜絕游客隨意踐踏植被、亂扔垃圾、亂拔植物、亂挖草皮的不文明現象,減少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

參考文獻:

[1]杜煒.關于旅游對環境影響的問題思考[J].旅游學刊,1994(3):18-20.

[2]馮學剛,包浩生.旅游活動對風景區地被植物——土壤環境影響的初步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8,14(1):75-78.

第7篇: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社區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X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00104

1 引言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并陸續建成2000多個自然保護區,隨著數量的迅速增加,類型也逐漸豐富,使我國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事業尤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自然保護區內部和周邊存在著大量社區,保護區的建設在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限制了社區對周邊自然資源的傳統依賴,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和突出。為了解決保護區建設與社區發展的沖突,許多自然保護區積極探尋各種有效方法如通過開展生態補償、生態移民、社區共管等措施,以緩解矛盾,促進保護區與社區和諧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依然存在著各種有待解決的問題。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58年,并于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早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近年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社區建設和發展上取得了很多建設性的成果。因此,本文圍繞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社區管理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與思考。

2 保護區及周邊社區概況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東經100°16′~101°50′、北緯21°10′~22°24′,被譽為“動植物皇冠上的綠寶石”和“熱帶生物物種基因庫”,是我國唯一的東南亞熱帶生物區系和印緬生物區系與我國華南和西南地區生物區系的交匯過渡區域,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由地域上互不連接的勐養、勐侖、勐臘、尚勇、曼稿5個保護區組成,總面積242510 hm2,保護區內有122個村寨,周邊有138村寨,涉及二縣一市,20個鄉(鎮),260個自然村和農場。其中,核心區面積為:107424 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4.30%,有常住居民44戶221人;緩沖區面積為72602 hm2,占保護區面積的29.94%,有常住居民170戶993人;實驗區面積為62484 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5.76%,有常住居民4976戶23054人。5個子保護區的面積分別為:勐養99840 hm2、勐侖10933 hm2、勐臘92683 hm2、尚勇31184 hm2、曼稿7870 hm2。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保存了我國面積最大、最完整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擁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4種,其中亞洲象、版納魚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白頰長臂猿、凹甲陸龜(Manouria impressa)、鼷鹿、小齒椰子貍、熊貍、印度野牛、印支虎等是我國珍惜瀕危物種,在我國境內僅僅分布于云南,也是國家I級保護動物、云南特有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同時擁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1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種,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6種。此外,保護區內還蘊藏著望天樹等云南熱帶雨林特有物N。

保護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及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以及特有動植物,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有著不可代替的生態價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古老孑遺植物如雞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木蓮(Manglietia fordiana Oliv)等,不僅單株生長良好,而且部分活化石樹種還成為群落的主要種類,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豐富的野生種源如野生生稻、野生荔枝、野生芒果、原雞、野生茶樹等,是培育新品種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經濟價值。

盡管如此,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自然資源保護與周邊社區發展的矛盾問題,而且歷年來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巨大價值,其研究意義也更加深刻。

3 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發展問題

3.1 保護區建設對社區帶來的影響

3.1.1 對社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自然保護區內社區較多,廣泛存在立地條件和生產生活條件較差,人均耕地面積不足等問題,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人口素質低,經濟收入水平低下。社區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居民收入較少,多數村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社區對保護區自然資源長期處于原始的低水平利用和較高程度的依賴狀態。在保護區建立以前,社區居民在周邊林下放牧、狩獵、墾荒種田、采摘藥材、采摘蘑菇、砍倒樹木采摘野果等成為村民實現增收的重要途徑。保護區的建設對我國自然資源的保護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但保護政策帶來的自然資源約束和生產資源約束使社區居民失去了傳統的依靠,如集體林地和耕作地面積減少、放牧活動的限制、狩獵和采集的禁止等。社區居民由于沒有持續有效的替代性收入來源,社區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困難。

3.1.2 對社區生活方式的影響

周邊社區民眾世代居住并依賴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形成了固定的生產生活方式,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生產生活資料大多有就地取材的原則,其原材料主要涉及木、竹、草、土、砂石等天然原材料,如傣族的干欄式竹樓,瑤族的木屋、土屋等。保護區建設以前,這部分資料來源于周邊的原始森林,村民自由出入于林區開展各種生產活動,獲取大部分生活資料。而保護區建立后,為了使生態資源免受破壞,相關政策明確限制或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開展生產活動,禁止在保護區區域出入,尤其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是禁止開發的重點區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區群眾的生活范圍,社區居民世代沿襲的生活方式不得不隨之發生新的改變。

3.1.3 對社區文化的影響

保護區周邊社區位置偏僻、交通閉塞,各村寨少數民族長久居住,形成了與周邊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獨特的民族文化,在保護區建立前由于居住封閉,傳統文化一直保護相對完好。隨著保護區建設的開展,外界信息和文化不斷涌入,對當地社區傳統的民族文化帶來了沖擊,傳統的工藝如編竹筐、紡織等被現代工業沖擊而逐漸消失,穿著服飾、語言交流,行為舉止等逐漸與外界相似。思想意識與外界融合,為了家庭生計和改變命運,年輕一代基本上都外出務工或經商,社區“空心村”、“空心戶”增加,村內房屋“破敗”現象嚴重,影響民族村寨的發展,甚至導致部分傳統民族村落逐漸消失,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無人繼承。

3.1.4 加劇了與野生動物的沖突

保護區建立以后,狩獵的行為得到有效控制,野生動物數量迅速增加。很多社區周邊的莊稼遭到野生動物如野生亞洲象、黑熊、野豬、猴等的破壞,導致糧食減產,有些地方有田不能種或越種損失越大,甚至面臨著野生動物對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加劇了社區居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矛盾。社區群眾承受著經濟發展上的束縛為保護區建設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而目前國家對野生動物肇事補償的標準偏低,社區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處于落后狀態,社^居民生活質量得不到改善,呈現出“窮人成為生態保護的主體”的現象。

3.2 社區活動對保護區的影響

3.2.1 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

社區少數民族有史以來的狩獵習慣,加上社區存在的非法狩獵、獵捕灌叢動物、偷砍盜伐木材、非木材林產品過度采集等一系列違法活動以及社區居民生產生活用火的不安全隱患,對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和森林防火造成了威脅。

3.2.2 破壞保護區生態環境

在經濟作物種植帶來的高利潤誘惑下,不少社區居民私自沿田邊地角毀林開荒,擴大種植面積,直接威脅到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如勐臘片區環境適宜,香蕉、茶葉、橡膠作物生長良好,伴隨著經濟作物種植帶來的巨大經濟價值和經濟林地分配上存在的差距,社區居民在未取得管理局批準的情況下私自擴張橡膠地、茶葉地面積以發展經濟林、種植經濟作物的現象常有發生。甚至部分地方存在進入保護區內部擅自清除林下植物種植砂仁的現象,破壞了林下動物資源的同時也破壞了它們的正常生存環境。

3.2.3 社區建設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造成的影響

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建設、架設高壓輸電線、新建電站、水庫、信號塔等,促進了社區的發展,但同時也直接破壞了保護區的植物資源,影響動物的生活環境,如公路建設對野生大象遷徙路線的影響,架設和維護高壓輸電線對保護區部分高大植物的清除等。勐臘大沙壩水庫建設直接淹沒了占保護區勐臘片區0.17%的面積,縮小了陸棲脊椎動物棲息活動的范圍,影響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鼷鹿的生存環境,同時也導致了少量望天樹、大葉木蘭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植株的損失。其次,建設施工產生的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及社區生活廢棄物、生產使用農業化肥、農藥等使土壤和和周邊環境受到污染,破壞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4 保護區社區管理的措施

4.1 美化社區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帶領干部職工深入社區周邊村委會,與村民一同開展綠化美麗家鄉義務植樹活動,共同種植沉香等珍貴樹苗;通過植樹活動和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生態綠化意識,增強植樹造林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營造人人參與生態建設的社會氛圍。2015年7月1日,保護區管理局在勐海縣曼稿村委會曼桿新寨、曼掃秀村、回瓦村、曼稿村與村民一起種植印度紫檀、大果紫檀、大紅酸枝、桃花心木等珍貴樹苗400株。同年,勐養管理所和勐養鎮轄區30余家單位干部職工于曼景坎村委會曼卡村小組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種植沉香苗約3000株。美化了社區環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態綠化意識,增強了社區居民植樹造林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

為了增加社區居民參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的積極性,保護區管理局組織相關力量重點解決困難社區存在的民生問題,讓當地居民享受到社區建設帶來的切實成果,同時加強保護區管理局與社區居民之間的親密度。如2009年,勐養子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與大干壩村小組村民共同修路;并于勐養子保護區西片的布朗族村寨昆滿村,開展通電工程,為促進保護區與社區村寨的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

4.2 發展替代經濟,鼓勵生態種養殖

保護區管理局通過鼓勵和幫助村民發展養殖業轉移社區增收來源,提升收入水平,降低社區對周邊林區資源的依賴,促進實現逐漸脫貧的目標。2016年管理局為勐海縣曼稿村委會的帕點村5個貧困戶和曼丙村送去600只優質雞苗,并幫村民辦理了領養手續,同時邀請景洪市農業局生豬養殖專家到曼稿村委會帕點、回瓦、曼丙、回過等村民小組,為一百余戶村民和31戶貧困戶進行了為期兩天的生豬養殖培訓;2009年,管理局和西雙版納小冬瓜牧業有限公司聯手到基諾族山寨茨菜塘村收購已出欄的小耳豬,使當地農民創收5萬多元。同時,保護區管理局利用項目資金4.8萬元補助村民購買仔豬。

4.3 保障村民利益,加大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力度

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在農田里種植的各種農作物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動物,成為部分野生動物覓食的主要場所,對農作物的大規模破壞給農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社區居民與保護區野生動物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社區居民為保護野生動物承擔的損失進行了補償。2014年勐養子保護區經勘察核驗,保護區內肇事野生動物主要有亞洲象、熊、野豬、猴子、鸚鵡等,共發生野生動物肇事受災作物和財產47種,其中,受災嚴重的糧食和經濟作物有玉米、稻谷、黃豆、橡膠、茶葉、咖啡、香蕉等。保護區勐養管理所、森林公安派出所聯合組成理賠小組深入所轄村寨,將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款(第一、二批)150余萬元發放到保護區59個自然村1071戶村民手中。

4.4 簽訂社區共管協議,加強資源保護與利用

為了最大程度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來,保護區管理所走進保護區邊沿村寨―基諾鄉巴卡老寨村小組,為村民傳授大紅菌可持續利用基本知識。并與保護區工作者簽訂社區共管協議,在共管區域內有計劃地合理采集菌子、木耳、竹筍、竹葉及野菜等野生植物,增加群眾收入。協議要求村民自覺遵守保護區法律法規和政策,不擅自進入保護區從事毀林開墾、偷砍盜伐、狩獵等破壞自然資源的活動。發現進入保護區從事偷獵、盜伐等違法活動的人員和行為,制止或報告保護區工作人員和當地護林員。此外,保護區還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武裝巡護和耕地清查工作。有力地打擊和震懾了不法盜獵盜伐分子的氣焰,同時宣傳了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提高了村民的保護意識。

4.5 開展社區宣傳教育,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保護區各管理所結合本區實際,深入轄區村寨開展了各種類型和多種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如保護區曼稿管理所在轄區村寨學生較多的勐海鎮中心小學以PPT教學的形式開展了“五個一”宣傳活動。通過展板、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向該校210名師生們宣傳了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防火等方面的知識。活動設置一、二、三等獎若干名,發放宣傳冊、書簽等760余份;曼稿管理所聯合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在勐海縣勐海鎮長田壩村開展“山桂花與愛伲族民俗傳統”有獎征文活動,讓愛伲族村民直觀的感受到森林資源保護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從而能夠自覺的參與到森林資源的保護行動中來。

4.6 有效利用資源,開發生態旅游,促進文化傳承

西雙版納是云南省也是全國重要的旅游資源分布區,位于亞熱帶與熱帶的交界處,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包括多樣性的生物景觀資源,天象與氣象景觀資源,水域風光資源等,如以熱帶雨林景觀為主的原始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獨特的氣候條件,熱帶水域風光等;以及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包括傣族、哈尼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動、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少數民族特色民居建筑、特色旅游商品等,具有重要開發價值。近年來,西雙版納順應旅游業發展的潮流,開發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區,如野象谷景區、望天樹景區、雨林谷等。從西雙版納1993年開展旅游業以來,2010、2013年分別實現旅游全口徑年收入8522萬元、15896.21萬元,收益持續增長,取得了良好效益。在景區運作的過程中吸收帶動了社區的就業、參與和增收,促進了社區經濟發展。同時,在生態旅游產品開發中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運用,在傳統民俗特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方面也起到了積極地作用。

5 保護區社區管理取得的成效

5.1 社區群眾與野生動物的沖突得到緩解

經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確定的肇事野生動物種類主要有野生亞洲象、黑熊、野豬、猴、毒蛇等。2006~2010年,野生動物肇事立案次數達2675次,財產損失金額達510萬元。而據2011、2012年及2013年1~3季度統計的數據,野生動物肇事立案次數分別為290、161和43次,財產損失2012年降低至330.67萬元。由此可見,近年來野生動物肇事沖突的案件得到減少,降低了野生動物肇事對社區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

5.2 林區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社區居民的保護意識得到提高,并逐漸開始積極參與到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中來,村民與村民之間、村寨與村寨之間能夠做到互相監督、互相促進。保護區內的天然有林地不斷增多,森林覆蓋率增加,社區生態環境相比以前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改善。人為森林火災、伐木伐林、毀林開荒、獵殺珍稀野生動物等現象在保護區建立以前經常發生,但近年來得到了有效遏制。

5.3 社區居民護林意識增強

經過保護區管理局的大力宣傳和培訓,社區居民逐步認識到了保護區建設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加上社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一定程度上轉移了社區群眾增收的方式,社區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有所緩和,社區居民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家園環境的意識顯著增強。除了能夠支持保護區建設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以外,多數居民正積極參與到保護中來。

5.4 社區居民生活的到改善

保護區管理局幫助保護區周邊社區開發替代性收入來源,引導相關企業帶動發展,幫助社區居民就業、促進增收,實現了社區整體收入水平的極大提高。進行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通路、通水、通電,沼氣池以及電話、電視信號等的完善,使社區生活更加便捷,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如勐臘補蚌村在望天樹景區的帶動下,不僅增加了就業,社區居民還利用游客帶來的市場契機,開設農家樂、交易鄉村土特產品等獲得收入的增加,同時也帶動了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全村經濟總收入逐年穩定增長。

6 結語

經過世代更替,保護區社區與周邊環境已經形成相互聯系的整體,社區在生態系統的角度上已經是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保護區的建設不能單純的強調保護自然資源,社區的發展也不能是單純的搞社區經濟建設。應該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建立以保護區社區居民為主體的保護,達到通過自然資源的保護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提升社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保護體系。如建立社區資源保護小組、監督小組、合作社等;適當進行旅游開發,嚴格監管控制旅游景區開發、游客容量超載現象等對保護區資源產生的影響,強調旅游發展對保護區周邊社區帶來的實際利益。如增加社區居民收入,帶動社區就業,對社區參與自然資源保護的意愿和程度的影響等。

參考文獻:

[1]楊宇明,唐芳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楊莉菲,郝春旭,溫亞麗,等.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的發展研究――以云南自然保護區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0,30(2):151~155.

[3]楊燕同.云南民族傳統自然觀的特點及成因[J].生態經濟,2011(7):188~191.

[4]李守雷.云南邊疆民族地區西雙版納漢族移民考[J].紅河學院學報,2011,12(10):23~25.

[5]和世鈞,楊宇明,田 坤.云南文山自然保護區開展社區共管的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3,23(4):46~53.

[6]劉林云,楊士劍,陳明永,等.西雙版納野生動物對農作物的危害及防范措施[J].林業調查規劃,2006,(31):33~35.

[7]S海龍,何有才,郭賢明.勐臘保護區亞洲象活動變化及保護措施[J].林業調查規劃,2011,36(6):84~87.

[8]何明華.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隆陽管理所增強自養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3):32~34.

[9]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013國家林業重點工程社會經濟效益檢測報告[C].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

[10]胡 曉.自然保護區周邊少數民族鄉村生態旅游能力建設研究――以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旅游論壇,2009,2(1):72~75.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 在线视频一二三区2021不卡 | 久久99精品视频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综合精品免费 |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 成年人在线免费网站 | 欧美丝袜自拍 | 一级伦理电线在2019 | 伊人色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 免费观看欧美精品成人毛片能看的 | 久久一二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不卡 | 色盈盈影院| 手机看片自拍日韩日韩高清 | 欧美视频二区 | 亚洲久久成人 | 精品欧美成人bd高清在线观看 | 久草一级片 | 黄色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九九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毛片 | 一品道一本香蕉视频 |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 欧美成年黄网站色高清视频 | 日本视频在线免费看 | 女人张开双腿让男人 | 久久久黄色大片 | 9191精品国产免费不久久 | 国产成人综合91香蕉 | 久久综合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www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 国产丶欧美丶日韩丶不卡影视 |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 久久成人18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