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職院校 ;內科臨床教學 ;多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4-00-01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使得教學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傳統黑板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了,尤其是在中職學校地臨床醫學教學中,黑板教學不能讓學生對臨床教學內容有最直觀的了解,給教學效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在中職學校中的內科臨床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就對多媒體技術進行簡單的概述,并具體介紹將內科臨床醫學教學和多媒體技術結合的方法。
1 ;多媒體技術概述
多媒體是一種綜合的信息載體,其中包含了傳統的文字符號,也包含了具有流動性的聲音和畫面。多媒體能夠為用戶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務,例如文字、圖形、照片、動畫、聲音、視頻等內容。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多媒體無疑比傳統的文字傳遞更加迅速,而且其中的音頻文件和視頻文件還會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務。
多媒體技術就是一種綜合性的技術,能夠對多種類型的信息進行處理,并且具有數字化和交互式的特點,還能實行對數據的壓縮和更改。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內科臨床的醫學教學,能夠讓學生對各種抽象化的內科概念有直觀印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內科臨床醫學教學效果。
2 ;多媒體技術在內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在中職類院校進行內科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基礎較差,再加上學校本身教育資源的限制,使得很多學生很難理解教學的內容,進而讓內科教學效果受到很大的影響。再加上學生很少有進行臨床內科實習的機會,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和具體的臨床工作聯系起來,提高內科臨床醫學教學效果,就有必要運用多媒體技術。
2.1 ;將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
在內科臨床醫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不是將課本和黑板上的內容簡單地轉移到計算機上,而是要將計算機技術中的文字、數據和圖像處理等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兩種技術的結合,教師在進行內科臨床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彌補傳統黑板式教學的缺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內科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分階段的處理,從而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內科學習。例如,教師在講解消化系統的疾病時,就可以將教學的內容分為三層,第一層提示學生學習這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第二層就具體顯示消化系統疾病的具體內容;在第三層中,教師就可以將實際的臨床案例插入其中。這樣學生就既能清晰地了解消化系統疾病的構架,又能對臨床實踐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樣的,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留下相關的課后練習,讓學生能夠鞏固所學的內容。
2.2 ;進行醫學動畫模擬和動態的內科教學
在中職學校的內科教學中,學生進行臨床實踐的機會非常少,但是在內科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會涉及患者生理活動的變化。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是很難將這些動態的變化過程呈現出來的,所以學生根本就不了解疾病的發展過程,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內科臨床醫學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可以利用動畫模擬的方式將生理活動的變化模擬出來,讓學生便于理解。除了運用動畫模擬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好利用各種視頻資料,實現對內科臨床醫學的動態教學,讓學生能夠在一個立體化的環境中親身體驗內科臨床,讓學生對內科臨床有一個具體認識,而不再是單純的憑空設想。
2.3 ;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內科醫學實驗的演示
在實際的內科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內科疾病發病機制的了解,提升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往往會涉及很多內科的實驗。但是,中職學校的醫學教育資源有效,不可能每一個內容都進行醫學實驗,所以使得學生成為了理論上的巨人、實踐上的矮子。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內科教學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特點,進行各種內科實驗的演示。還可以到醫院專用進行實際的拍攝,收集各種醫學圖片、視頻,讓學生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實際的內科工作,了解內科實驗的具體過程。
3 ;結語
經過我校的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進行內科臨床醫學教學的效果要優于傳統教學模式。雖然中職院校的臨床實踐很少,但是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體驗實際臨床操作,對內科醫學內容有一個系統完整的了解,極大地提高了中職學校內科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孫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神經內科臨床見習教學體會[J].考試周刊,2011(82):213.
[2]孟瑩,李旭,蔡紹曦.臨床醫學八年制醫學生呼吸內科臨床實習教學探討[J].南方醫學教育,2011(01):41-42.
[關鍵詞] 醫學模擬技術;呼吸內科;臨床教學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8(a)-0145-04
[Abstract]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medical students. However it has been challenged from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e med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becomes a promising teaching mode. It is able to cover the shortag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Meanwhile, it presents broad prospects in training the skills of Respiratory Internal Medicine, such as clinical basic skills, clinical professional skills, bronchoscope operation and integrated clinical emergency skills, et al. Though lacking of humanistic care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standardized patient would be helpful to remedy the defects. So med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a popular clinical teaching mod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ed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Respiratory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al teaching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臨床實習是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關鍵環節,所以,臨床教學在醫學生的培養方面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面臨諸多挑戰。隨著《執業醫師法》《侵權責任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各種醫療法規的陸續頒布,嚴禁不具備醫師資格的人員在患者身上進行創傷性操作,雖加強了對患者的保護,但使醫學生失去了在患者身上學習各種技能的可能。同時,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醫患關系的緊張,使得患者經常不配合實習醫生的問診及查體等簡單操作,有創操作的培訓更是難以開展。近年來出現的新型醫學教學輔助手段――醫學模擬技術,不但可以滿足法律和倫理道德上的約束,而且能給實習醫生提供標準化及規范化的一系列培訓,無不體現了其優越之處。
1 臨床教學的特點
1.1 重視臨床思維的培養和訓練
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臨床思維是通過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分析疾病的臨床特點,從而認清疾病本質的理性認識過程,其包括對疾病診斷的確立以及治療方案的擬定決策等。臨床遇到的患者往往病情錯綜復雜,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至關重要。開展臨床思維教學需要教師在實際臨床教學工作過程中,圍繞以臨床醫生接觸患者的程序和思維方式來實施。例如發熱在呼吸內科比較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教師就可以通過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的辨別診斷過程,訓練學生對于發熱診斷的臨床思維;同樣,對于咳嗽,教師除了向學生介紹咳嗽的機制以外,更要引導學生詢問相關病史、咳嗽可能引起疾病的相關癥狀,以確定病因、排除其他疾病,為臨床思維的培育奠定基礎[1]。
1.2 病例導入式教學優勢明顯
病例導入式教學是實現臨床實踐活動與醫學理論的相互結合,即以某一個典型病例為案例,讓學生對此展開討論、分析、總結,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3]。該方法與PBL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PBL)[4]有很多的共同點,兩者常聯合使用,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明顯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5]。
此外,有學者提出基于賦能理論的臨床教學模式[6],此模式與病例導入式教學有相同之處,也是學生主導型的一種臨床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核心理念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臨床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賦能,調動其積極性,增加其自信心,通過提出臨床問題、為學生創設思考的氛圍,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創造性,鼓勵其利用自身各方面知識解決預設的問題。這種角色的轉變往往能增加學生的責任感與學習熱情,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并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6]。
1.3 以能力培養為主線
在臨床教學中注重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重視臨床思維的培養,強調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并加強人文方面的教育,學習與患者的溝通技巧,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7-8]。
1.4 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
臨床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有效引導和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查閱文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9]。同時強調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加強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銜接,并注重以問題為導向的臨床教學,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10]。
2 醫學模擬技術概況
醫學模擬教育是指利用模擬技術創設出模擬患者和模擬臨床場景,代替真實患者進行臨床教學和實踐的教育方法[11]。醫學模擬的范圍包括局部解剖模型(主要用于示范教學)、計算機交互訓練模型(用于培訓基本技能培訓及訓練整體臨床思維)、局部功能訓練模型 (主要用于單項臨床技能訓練)、標準化患者(用于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生理驅動型模擬系統(用于模擬全面真實的醫療環境)、虛擬現實和觸覺感知模擬系統(主要用于訓練專科醫師)等[12]。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推進,該技術的發展會更加迅速。醫學模擬教學目前是中國醫學改革的熱點之一,通過設置模擬相關的臨床場景,為學生提供訓練機會,學生可反復操作,不畏懼出差錯,從而強化了臨床基本技能,并增加了臨床考核的客觀性,同時患者無任何風險,顯示了其在臨床教學中的優越性。目前,呼吸內科作為常見病、多發病、危重癥較多的科室,成為臨床必輪科室,實習同學也較多,而實習資源有限,所以,醫學模擬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3 醫學模擬技術在呼吸內科臨床教學中應用
3.1 呼吸系統解剖模型
屬于較傳統的早期模擬教學手段,以仿真氣管、支氣管及肺泡模型最為常見,因直觀、方便、價格低廉而至今仍廣泛用于臨床教學。
3.2 基本臨床技能訓練
心、肺的體格檢查,尤其是聽診一直以來都是臨床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又因典型病例的缺少、患者的配合等因素,臨床教學難度較大。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的各種生理性、病理性呼吸音及音音頻和視頻資料,可強化心肺聽診的體驗;但音頻資料往往失真,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如今,可借助心肺聽診觸診模擬人進行臨床教學,模擬人存儲有比較完整的各種心肺聽診音 (如心臟雜音,肺部異常呼吸音等)、心前區震顫、心包摩擦感、觸覺語顫等體征,便于實習同學親身感受并掌握這些異常體征[13]。
3.3 專業臨床技能訓練
呼吸科常用診斷及技術,如血氣分析、胸腔穿刺術、胸腔閉式引流術等,也是臨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胸腔穿刺術模型具有高度仿真效果,在技能培訓過程中,可以允許學生犯錯誤,但避免了對真實的患者造成傷害。每一個學生可以通過多次、重復的操作,從而在接觸真實患者之前能夠較好地在實踐過程中掌握這些常用診斷技術。心肺復蘇的實踐訓練過程中,學生可進行根據情況進行臨床判斷、胸外按壓、徒手/器械人工呼吸、氣管插管、電除顫/電復律、開放靜脈通路、使用靜脈藥物等操作。訓練結束后,還可通過錄像回放,對訓練過程進行總結,找出錯誤的操作并進行糾正,從而達到培訓規范化、標準化的目的[13]。
3.4 支氣管鏡操作培訓
可通過支氣管鏡操作訓練系統對低年資呼吸專科醫生進行支氣管鏡的操作培訓。支氣管鏡操作訓練系統由虛擬支氣管鏡、計算機交互式界面、計算機和模擬技術軟件構成。虛擬支氣管鏡參照傳統的支氣管鏡,為操作者在虛擬解剖環境中提供真實的氣管鏡下的氣道圖像;計算機交互式界面追蹤虛擬氣管鏡的動態并反饋給操作者真實的力感;顯示器為了達到解剖學的正確性,其顯影的虛擬氣道圖像的物理結構也接近真實;而虛擬患者可以模擬醫療現實情景中出現呼吸、咳嗽、出血等表現,并在危急時刻出現一系列生命體征的變化[14]。此培訓系統與傳統訓練方式比較,在訓練時間的方便性和可控性、訓練深度與強度的可調節性、患者安全性等方面有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超仿真的支氣管鏡操作訓練系統使得支氣管鏡的操作培訓更便捷、更安全,可使學生盡快達到獨立操作氣管鏡的要求。
3.5 標準化患者在呼吸內科教學中的應用
標準化患者,又稱為模擬患者(Simulate Patients,SP),指那些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準確表現患者的實際臨床問題的正常人或患者[15]。標準化患者在臨床教學過程中起到扮演患者、教師和評估者三種功能,屬于臨床模擬教學中較新的一個層面[16]。標準化患者需經過專門培訓,可以實現與學生交流互動,可為學生提供問診、體格檢查、技能操作等服務,不僅可模擬患者,在學生病史采集及體格檢查方面予以判斷及指導,亦彌補了模擬設備進行臨床技能培訓所欠缺的人文關懷,同時可培養學生分析病例、健康宣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醫患溝通技巧及能力。因該模式具有情境化、互動性和直觀性的特點,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不論是呼吸科常見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等,還是疑難病如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等,病史的完整采集對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至關重要,其過程是臨床思維的培養和建立的重要途徑。
3.6 高級綜合模擬系統
該系統是由美國醫學教育科技公司(METI科技)研發生產,以其自身的全球專利―生理驅動技術(physiology-modeling)為基礎。生理驅動技術以強大的“智能化”為核心特征[17]。該綜合模擬系統可從宏觀到微觀、從表象到本質、從解剖到生理、生化等,全方位反映人體相對真實情況,并能模擬心跳、呼吸、循環、代謝等生理功能,同時,該系統亦可連接監護儀、呼吸機等設備,實時反映“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變化情況[18]。它不僅可以模擬不同疾病患者的各種生理學和病理學特征,而且還能體現疾病在各階段的動態變化,學生可以在相應的模型上進行各種臨床治療操作,并得到系統針對各種治療操作后的反饋信息[19],通過顯示誤診誤治所造成的各種嚴重后果,以及不同臨床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加深學生對臨床操作過程以及結果的認識[20]。該系統對學生的教育以及教學效果的檢驗方面均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臨床教學的需要,設置不同參數,從而設計出不同病情的患者,可擺脫臨床現實條件的限制,為醫學教育提供較真實的臨床救治過程及豐富的病歷資源。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該系統考察學生的臨床診治思維,以及分析、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學生由此可觀察到不同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可以滿足現代醫學教育在各層次和各主要學科中的教學及實踐的要求[21-22]。
臨床教學中還可以借助高級模擬系統構建模擬病房,進行模擬臨床情景教學。將高級模擬系統置于急救床上,同時房間內配備相應的心電監護儀、供氧設施、呼吸機、吸痰機、輸液泵、除顫儀、治療搶救車等裝置,完全模擬臨床醫療場景,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進行“實戰演習”。通過反復的臨床情景模擬教學,學生不僅對臨床有進一步的認識,規范其臨床操作技能,還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鍛煉其臨床應變能力,同時學會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以便學生進入病房后能夠更快地適應臨床工作[23-24]。
4 呼吸內科醫學模擬教學的展望
隨著臨床模擬教學在基本臨床技能、專業臨床技能及綜合急救技能培訓方面日趨成熟,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在未來呼吸內科臨床模擬教學應重點著力于SP的培訓及情景模擬教學法的建立。
目前由于種種原因,SP仍不能廣泛應用于臨床教學中。首先是SP人員嚴重不足;其次缺乏規范的培訓,導致SP的能力良莠不齊;再次,因宣傳不夠或待遇不佳,缺乏職業SP發展的大環境。所以,今后應加強SP的規范化培訓、提高其工作待遇,使SP樂于本職工作,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真正使SP成為“合格的患者”、“專業的評估者”和“優秀的教學指導者”,加快祖國衛生人才的培養的進程。
學生們掌握了臨床基本技能之后,需要進行臨床的實際操練,因此情景模擬教學應運而生。情景模擬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圍繞某一教學主題,設計臨床情景并引導學生扮演角色,將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模擬出來,讓學生從中領悟教學內容,進而進行職業技能訓練的一種親驗式教學方法。希望能通過醫學模擬系統實現救治現場的情景再現,學生可以通過系統進行醫患溝通及體格檢查,并根據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結果,進行診斷及治療。系統會根據學生的診斷、用藥等救治措做出各種相應的判斷,患者可以治愈、好轉,甚至死亡。系統還可以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評估,并告知正確的治療方法。情景教學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臨床基本技能,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及綜合判斷能力,是模擬醫學技術的延伸,值得推廣。
毫無疑問,模擬醫學教學在醫學生的培養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可明顯縮短醫學生到醫生、臨床經驗逐漸趨向成熟的過程,有效地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實際診療操作能力,將是未來臨床教學的發展方向,而互聯網+、智能技術的普及,將對模擬醫學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朱文華,方力爭,戴紅蕾,等.導師跟蹤模式在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中的運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4, 12(3):333-335.
[2] 黃韋芳.論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實踐教學模式之建立[J].右江醫學,2015,43(4):525-526.
[3] Chart WP,Hsu CY,Hong CY. Innovative “case-based integrated teaching”in an undergraduate medical curriculum: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ponses [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8,37(11):952-956.
[4] Neville AJ.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 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J]. Med Princ Pract,2009,18(1):1-9.
[5] 封玉玲,陳杰,胡玲,等.探索PBL、CBL與LBL在《病理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5,44(9):1284-1286.
[6] 張愛民,劉曉鵬,徐靄賢.基于賦能理論的學生主導型臨床教學模式探討[J].現代醫院,2015,15(10):111-113.
[7] 陳瑩.臨床醫學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5,326(9):65-67
[8] 徐婷,賴海丹,陳麗春.“換位思考以學為本”在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醫學教育,2012,11(5):21-22.
[9] 傅麒寧,黃華,唐文嬌,等.學生主體性在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地位[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2,32(12):1371-1373.
[10] 韓彤妍,常艷美,樸梅花,等.病例導入式教學作為一種PBL教學形式應用于八年制醫學生兒科見習[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8):8-9.
[11] Issenberg SB,Scalese RJ. Simulation in health care education [J]. Perspect Biol Med,2008,51(1):31-46.
[12] Cumin D,Merry AF. Simulators for use in anaesthesia [J]. A naesthesia,2007,62(2):151-162.
[13] 須捷平,曹暉,邵莉,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學模擬教學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392-396.
[14] 常春,沈寧,霍剛,等.虛擬支氣管鏡模擬技術在支氣管鏡操作訓練中的應用[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09, 8(5):473-476.
[15] 劉明.3D多媒體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12,10(2):147-150.
[16] Howley L,Szauter K,Perkowski L,et al. Quality of standardized patientresearchreportsin the medical education literature:reviewand recommendations [J]. Med Educ,2008, 42(4):350.
[17] 張明亞,羅良平,趙輝.高級綜合模擬系統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療衛生裝備,2012,33(5):132-133.
[18] 張中宏,許西琳,朱賀,等.SimMan(3G)綜合模擬系統在呼吸病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農墾醫學,2013,35(4):363-365.
[19] Lim BL,Eunice Tay ZR,Vasu A,et al. Comparing triage evaluation ofdyspneic patients between emergency nurses and doctors using simulated scenarios [J]. Int Emerg Nurs,2013,21(2):103-112.
[20] Robak O,Leonardelli M,Zedtwitz-Liebenstein K,et al. Feasibi1ity and speed of insertion of seven 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 under simulated airway conditions [J]. CJEM,2012,14(6):330-334.
[21] 柳家賢,談益芬.SimMan綜合模擬系統在急救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4):72-73.
【關鍵詞】 淺低溫; 呼常溫; 整形手術; 凝血系統
凝血系統在手術過程中有著微妙的變化,其對手術的效果及預后均有較大的影響[1]。本研究筆者對整形手術中淺低溫對手術患者凝血系統的影響加以研究及比較,為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提供實驗依據,選取2007年5月~2009年6月于我院進行整形治療的7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分別采用不同的溫度下進行手術,并將其凝血系統進行檢測及比較,然后將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5月~2009年6月于我院進行整形治療的7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A組(淺低溫組)37例和B組(常溫組)37例。A組的3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4例,年齡17~45歲,平均(26.8±2.6)歲。手術類型:隆乳術12例,副乳切除術10例,吸脂術8例,鼻再造術7例。B組的3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3例,年齡18~49歲,平均(25.9±3.0)歲。手術類型:隆乳術11例,副乳切除術10例,吸脂術9例,鼻再造術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手術類型等基本情況方面進行比較,P均>0.05,均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A組患者術中未采取任何加熱措施,僅以無菌蓋布進行遮蓋。B組患者則采取相應的保溫措施,同時對患者的術中用物,如生理鹽水等進行預先適當加熱處理,同時做好患者的保溫工作,保持患者體溫在一個較正常的水平[2],并將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率進行統計分析及比較,同時于手術前后將兩組患者的凝血四項進行檢測及比較。凝血四項則為抽取2.0 ml血液放入抗凝試管中,離心,3000 r/min,10 min,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進行檢測。
1.3 評價標準
對患者的滿意率進行調查分析,采用無記名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分為非常滿意、較為滿意和不滿意3種選擇,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來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凝血系統水平比較
將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凝血系統水平進行研究比較,并進行統計學處理,具體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前凝血四項比較,P均>0.05,均無顯著性差異,而手術后即刻測量值中,FIB及PT值比較,P均>0.05,均無顯著性差異。而兩組患者的APTT及TT值比較,P均
2.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率比較
將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率進行統計分析,具體比較結果見表2。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凝血系統水平比較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率比較由表2可見,兩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率方面進行比較,B組的出血量明顯少于A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也低于A組,患者滿意率也高于A組,經比較,P均
3 討論
整形外科學(plastic surgery)是外科學的一個分支,又稱整復外科或成形外科,治療范圍主要是皮膚、肌肉及骨骼等創傷、疾病,先天性或后天性組織或器官的缺陷與畸形[3,4]。治療包括修復與再造兩個內容[5]。以手術方法進行自體的各種組織移植為主要手段,也可采用異體、異種組織或組織代用品來修復各種原因所造成的組織缺損或畸形,以改善或恢復生理功能和外貌[6,7]。但是其對于整形患者而言也是對機體正常狀態的一種侵害,故其必然引起凝血纖溶系統的變化[8]。
我們通過在整形外科手術患者中體溫對手術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及比較,發現淺低溫組與常溫組的患者的凝血系統有著較大的差異,正常體溫可使手術患者的APTT及TT水平變化較淺低溫的患者的變化幅度小,是凝血系統維持在一個較正常的水準,而這對于手術的效果及預后均有較為積極的作用。經測試和統計學分析比較發現:手術前兩組患者的凝血四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而B組的出血量明顯少于A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也低于A組,患者滿意率也高于A組,這充分說明了淺低溫對整形手術中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整形手術中應盡量保持患者的體溫于較為正常的水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整形手術中盡量避免淺低溫等情況的發生,保持患者的正常體溫,對于減少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及提高患者滿意率等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應引起注意。
【參考文獻】
1 薛文君,黃國寶,馬紅蕊.隆乳術的切口選擇及其并發癥的診治.中國美容醫學,2003,12(1):52~53.
2 Aspelin T, Eriksen M, Lindgaard AK, et al. Cardiac fibrinolytic capacity is markedly increased after brief periods of local myocardial ischemia, but declines following successive periods in anesthetized pigs. J Thromb Haemost, 2005,3(9):1945~1946.
3 Jiang J Y, Xu W, Li W P,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mild hypothermia or shortterm mild hypothermia on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6, 26(6): 771~776.
4 施越冬,張學軍,徐劍煒.靜脈淋巴管復合組織瓣移植在治療下肢繼發性淋巴水腫中的作用.中國臨床醫學雜志,2005,12(5):831~834.
5 Sukhotnik I, Khateeb K, Mogilner JG, et al. Dietary glutamine supplementation prevents mucosal injury and modulates intestinal epithelial restitution following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rat. Dig Dis Sci, 2007,52:1497~1504.
6 Saaristo A, Veikkola T, Tammela T, et al. Lymphangiogenic genetherapy with minimal blood vascular side effects. JEM, 2002,196(6):719~730.
7 DuebenerLF,HaginoI,Sakamoto,et al.EffectsofpHmanagementduringdeephypothermicbypassoncerebralmicrocirculation:alphastatversuspHstat.Circulation,2002,106:103~108.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血小板計數;一氧化氮水平
Ivestigation of Serum NO Levels andPlatelet Count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vels of serum nitric oxide and platelet count,immune dysfunction exists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UC).Methods 173 patients with UC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 mild group,moderate group and severe group.40 health volunteers as control group,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on statistics or detections platelet count and serum NO of 4 groups.Results Levels of serum NO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 and related to severe degrees of the disease.Conclusion Inhibiting undue NO is importantly significant to treat dysfunctional UC.
【Key words】 Ulcerative colitis;Platelet count;Nitric oxide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腸道非特性炎癥,它的發病機制復雜 臨床表現多樣 實驗檢查多以 C反應蛋白增加、血沉加快、小細胞性血、中性粒細胞增高及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高等進行評估 但臨床上常可發現潰瘍性結腸炎者血小板計數和NO含量明顯增多 并且有研究證明潰瘍性腸炎患者血液常呈高凝狀態, 凝血以及纖溶系統常 ,內皮細胞損傷 ,使血小板激活, 可誘發全身性栓塞,NO參與了UC發生過程中的炎癥和組織損傷。本研究對血小板計數與NO含量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并探討其臨床意義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包醫二附院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UC)的住院患者例所有病例均在院外或院內做過腸鏡檢查且符合2007年濟南會議診斷標準[1]其中男87例,女86例,60歲28例,平均年齡為(45.1±12.3)歲,病程為3 d~42年。病情程度:輕度組52例,中度組78例,重度組43例,正常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18~67歲,平均(44±5)歲,均無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病史,也無吸煙史及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史,無感染、風濕病和腫瘤疾病。病例組和對照組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儀器與檢測
1.2.1 血小板計數 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Beckman Coulter,Inc.)生產的 COULTER LH 750 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 ,取晨起空腹狀態靜脈血檢測。
1.2.2 NO檢測 采用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提供的NO測試盒。取血清0.1 ml加0.6 ml0.15%ZnSO4混勻,加雙蒸水0.4 ml,混勻,加0.1 ml4%NaOH,混勻,冰上孵育60 min,12000 r/min,離心2 min,取上清液0.6 ml加0.4 ml雙蒸水及0.1 ml0.3%磺胺置冰上孵育15 min,之后加入0.1 mlD試劑(6 MM乙烯二胺鹽酸鹽),室溫放置1 hr,545 nm比色,測A值,所得數據輸入CASIOfx570AD計算器,模擬標準曲線,并算出各標本的實際含量。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 SPSS 13.0 醫學統計軟件 計量資料用(x±s)表示 組間均數差異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所得NO含量數據為偏態分布,先行對數轉換,得出對數(x±s)后,再行反對數得出實際含量,并以(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UC組與正常對照組血小板計數比較結果見表1。正常對照組和輕度組比較 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UC 重度組血小板計數高于中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活動期患者病情程度與血清NO水平的關系 隨病情加重血清中NO有增高趨勢,重度明顯高于輕度(t=10.88,P
2.3 不同病情血清NO水平與血小板計數的關系 輕度組血清NO與血小板計數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血清NO水平與血小板計數的相關系數為0.38,t值為0.018,二者成正相關;中度組血清NO與血小板計數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血清NO水平與血小板計數的相關系數為0.45,t值為0.004,二者成正相關;重度組血清NO與血小板計數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血清NO水平與血小板計數的相關系數為0.46,t值為0.004,二者成正相關;血小板計數隨著NO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病情越重,二者關系越明顯。
3 討論
傳統多認為,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在內的炎癥性腸病在中國屬少見病,但近幾十年來炎癥性腸病的在亞洲的發病率日益增高,其中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常見。有資料顯示,亞洲該病患病率為4.0/10萬~44.3/10萬,中國推測UC的患病率為11.6/10萬,且發病率和患病率有進一步增長的趨勢,該病多病程緩慢,有反復發作的傾向,可導致嚴重的并發癥,逐漸成為消化內科的常見疑難病。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多數學者認為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感染、環境、免疫及遺傳等因素。現代醫學認為,潰瘍的形成與致黏膜損傷因素和黏膜局部防御功能減弱有關。黏膜局部的血液循環是黏膜局部防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血液循環是提供豐富的營養和去除有害代謝物質的重要保證,對黏膜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2]。血小板在UC發病中的作用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已有研究證實在潰瘍性結腸炎活動中存在血小板數升高,且可作為疾病活動程度指標[3]。文獻報道,炎癥性腸病患者血清NO濃度高于正常[4,5],且與疾病活動呈正相關。本文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UC患者的腸黏膜存在粒細胞的浸潤,浸潤的粒細胞可產生強有力的炎癥介導因子一氧化氮(NO)。本文NO水平非常顯著的高于正常人,升高原因:結腸固有肌層中存在iNOS[6],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腸區的內毒素誘導iNOS活性增強,還與炎性細胞因子如TNFα有關[7]。大量資料證實,在炎癥初期,CNOS產生的少量NO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隨著炎癥發展,大劑量NO由iNOS催化產生,上述抑制作用減弱,促使血栓形成[8,9]。
血小板不僅在免疫方面而且在血栓形成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能夠引起和/或持久維持IBD患者黏膜炎癥,活化的血小板釋放炎癥介質與化學趨化物參與腸黏膜炎癥反應,形成血栓阻塞腸黏膜循環,加重黏膜缺氧和損傷。活動性UC患者血清NO與血小板計數呈正相關,提示NO與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存在關聯,血小板與聚集和cGMP有關聯,NO可能經cGMP依賴機制,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NO使血小板中cGMP水平升高,導致胞漿內Ca2+暫時儲存,從而降低胞內游離Ca2+濃度,使血小板不能聚集,調整血小板與血管壁間相互作用以維持血管內皮完整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已聚集的血小板重新解聚;或抑制血小板在膠原纖維、內皮細胞基層及單層內皮細胞粘附;也可通過cGMP依賴機制與前列腺素協同抑制血小板聚集[10]。
研究報道,丹參注射液可明顯抑制UC患者合成NO[11],改善腸黏膜血液循環。故抑制iNOS產生大量NO可能是治療UC的主要靶點之一[1214],是治療UC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胃腸病學,2007 12 8 488495.
[2] 王立春,馬鑫,胡強基,等.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及相關問題探討.山東中醫雜志,2001(4).
[3] 王玉雙,陳健.低分子肝素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中華腹部疾病雜志,2004,4:257258.
[4] Tran DD,Visser TT,Pool MD,et al.Enhanced sysremic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flammatory bowel disease.Lancet,1993,341:1151.
[5] Oudkerk P,Bouma G,Visser TT,et al.Serum nitrate level in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r’s disease.Scand J Gastroenterol,1995,30:784788.
[6] Mourelle M,Casellas F,Guarner F,et al.Int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colonic smooth muscle from patients with toxic megacolon.Gastroenterology,1995,109:14971502.
[7] 鄭妙貞,張蘇閩,潘仁智,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TNFα測定.醫學研究生學報,2000,13:2627.
[8] Reynold PD,Middleton SJ,Hansford GM,et al.Nitric oxide in ulcerative colitis.Lancet,1995,345:448.
[9] Zidek Z,Masek K.Erratic behavior of nitric oxide within the immune system:illustrative review of conflicting data and their immunopharmacological aspects.IntJI,1998,20(7):319.
[10] Matsumoto T.Platelet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Gastroenterol,2006,41(1):9192.
[11] 李祥勇,徐軍發,林觀平,等.丹參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凋亡、O2和NO產生的調節作用.廣東醫學院學報,2006,24(5):443445.
[12] Grisham MB.Oxidants and free radical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Lancet,1994,344(14):859861.
【關鍵詞】 預充; 羥乙基淀粉; 甲氧明; 防治低血壓; 惡心嘔吐
腰硬聯合麻醉由于起效快, 作用完全, 已被廣泛用于剖宮產[1], 但嚴重低血壓和惡心嘔吐是剖宮產患者腰硬聯合麻醉術中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 如何預防此不良反應, 一直是臨床醫師麻醉工作的探索問題, 針對此種情況本科做了此項臨床觀察, 發現預充羥乙基淀粉和預充鹽酸甲氧明對防止腰硬麻醉下剖宮產術中的防治低血壓、惡心、嘔吐確有療效[2]。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ASAⅠ~Ⅱ級剖宮產200例。年齡 20 ~30 歲, 體重 50~80 公斤, 孕齡 37~41 周。妊高癥患者除外。術前無心肺疾患, 肝腎功能正常, 隨機分為A組(n=100)和B組(n=100),A組為試驗組, B組為對照組。
1. 2 方法 產婦入室后常規監測血壓, 脈搏, 呼吸, 血氧飽和度。A組麻醉前行靜脈穿刺, 快速靜脈滴注羥乙基淀粉500 ml,之后側臥位下按腰硬聯合麻醉, 經L2~3或L3~4椎間隙穿刺成功后平臥, 立即靜脈預充鹽酸甲氧明稀釋液3 mg。麻醉前每2 min測量一次血壓和心率, 將3次測量結果的均值作為MAP和HR的基礎值, 椎管內注藥后每2 min記錄一次孕婦的 MAP 和HR, 30 min后改為每5 min記錄一次。B組麻醉前行靜脈穿刺, 輸入林格液, 方法同A組(除不預充鹽酸甲氧明), 監測同A組, 血壓下降, 靜脈注射注射麻黃堿 10 mg升壓。
1. 3 監測內容 監測收縮壓, 舒張壓, 心率。記錄入室時血壓及心率和麻醉后2 min、4 min、 6min、血壓、心率及惡心嘔吐的發生。
2 結果
兩組所有病例均麻醉成功, 完成子宮下段剖宮產術。監測數據見表1, A組低血壓的發生率(1%), 明顯低于B組(86%), 惡心嘔吐的發生率A組(5%)明顯低于B組(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腰硬合麻醉起效快, 效果確切, 目前廣泛用于剖宮產, 但由于患者的影響, 子宮位置相對變化后減少了對下腔靜脈的壓迫;且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被阻滯, 使小動脈擴張, 周圍阻力下降, 加之血液淤積在周圍血管, 靜脈回心血量減少, 心相對血量下降[3], 血容量相對不足, 引起產婦血壓下降, 并伴有頭暈、惡心、嘔吐[4], 在麻醉前快速膠體液預先補充血容量是預防低血壓的方法之一, 鹽酸甲氧明為高度選擇性的α1受體激動劑, 對α2、β受體無作用, 靜脈注射后動脈明顯收縮, 靜脈一下相對較小, 故而外周阻力升高, SBP、DBP升高, 臨床主要用于麻醉、 手術、 出血、 創傷所致的低血壓, 尤其適用于椎管內麻醉所造成的血壓降低, 升高血壓, 反射性的減慢心率。
參考文獻
[1]張寧平,潘志強.腰硬聯合麻醉在剖宮產術中的應用.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 4(11):37-38.
[2]趙宏,王志新.硬膜外阻滯剖宮產術中測定臍帶血氣值的臨床意義.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00,16(3):120-122.
一、臨床醫學檢驗項目、需求及重要性分析
針對臨床醫療診斷需求,臨床醫學檢驗分為血液檢驗、尿液檢驗、糞便檢驗、腦脊液檢驗、漿膜腔積液檢驗、痰液與支氣管灌洗液檢查、胃液檢查等內容。針對檢查項目的領域以及對臨床診療活動的影響,各項檢查內容及技術應用也存在差異。而且,根據不同疾病的特點臨床醫學檢驗,不僅關系到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還關系到患者能否在最佳治療時間內開展治療活動。因此,現代臨床醫學檢驗工作對臨床診療活動有重要的意義。而且,藥敏試驗等工作更是關系到治療活動開展方向和治療效果。了解現代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情況以及臨床醫學檢驗技術應用現狀,能夠促進臨床醫學檢驗工作的開展、促進現代臨床醫學檢驗質量的提高。
二、提高臨床醫學基礎檢驗技術的措施
1、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現狀分析
現代臨床醫學中應用的檢驗技術的進步,需要多種學科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準確診斷和治療的目的。基礎檢驗技術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科學,每一門單獨學科在技術上的進步都會推動檢驗技術的提高。現代科技對物理學、生物學、光學等的具體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檢驗技術的提高,因此,基礎檢驗技術發展的最為迅速。現階段,臨床醫學的檢驗技術既能夠運用在診療工作中,還能夠運用在人們對疾病的預防或者康復活動等。
現階段,我國的基礎檢驗技術的基礎設備、設置規模、應用范圍以及技術的提高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醫院體系中臨床檢驗科室是基礎的組成單位。根據臨床醫學檢驗的要求,應該預先掌握檢驗技術應用的方法。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和管理檢驗技術,加強對檢驗科室的內部管理,對先進技術的運用進行有效的評估等。
2、探究基礎檢驗技術在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在臨床醫學中運用的檢驗技術,絕大部分是以檢測技術規定標準為基礎的。但是因為沒有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在實驗方面的設施、醫療器械的配置、管理藥材和科室等方面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除此之外,新型技術的運用也對臨床醫學檢驗的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具備足夠的檢驗知識和技能,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以上這些問題需要根據臨床醫學基礎檢驗技術在運用中的效果,適當地進行改善,在實踐中及時的發現問題,及時找出解決的辦法,對使用檢驗技術的效果進行評估等,以此推動檢驗工作的完善和進步,從而促進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提高。
3、促進檢驗設施的完善,推動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進步
臨床醫學工作中,檢驗設施的完善有利于推動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進步。應該大力扶持醫學檢驗設施單位,推進檢驗設施的更新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檢驗設施單位的經濟效益。政府相關政策的頒布或者采用利稅的方法都能夠提高醫學檢驗生產單位在市場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這樣會促進設備單位更加有動力研究和發明更先進、更高端的檢驗設備,有利于推動醫學臨床基礎檢驗技術的提高,同時還有利于推動我國醫學的檢驗工作的進步。1100
4、加強對檢驗科室的內部管理,推動基礎檢驗技術的提高
我國對于醫院的管理工作不僅應該以傳統的管理模式為標準,同時還需要更新管理標準。以此來擴大檢驗技術的應用范圍,推動檢驗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使用統一的管理標準和規則加強對檢驗科室的管理,能夠保證醫學檢驗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同時,通過對人員素質的考核等硬性標準的,保持檢驗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促進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應用。針對新設備、新技術應用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制定應對預案,保障臨床醫學檢驗新技術應用的基礎。
5、加快臨床醫學檢驗成果的轉化,促進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
受市場經濟因素影響,許多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研究成果并未實現產品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臨床醫學檢驗事業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現代科研機構應加強成果的宣傳與轉化。針對一部分企業缺乏專利、成果轉讓費用的情況,采取技術入股等形式進行科研成果的轉化。通過技術入股降低科研成果轉讓門檻、同時開拓院校、科研機構研究經費來源,促進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6、以經驗交流為重點,促進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
臨床檢驗人員是臨床醫學檢驗技術應用的一線人員,他們對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解決措施及發展方向有極大的發言權。目前的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研發中,由于缺乏這類人員的參與,導致了許多技術實際應用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因此,我國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研發單位應在檢驗技術研究中,加強與一線檢驗人員的經驗交流,使技術研究人員了解檢驗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以此為基礎提高臨床醫學檢驗設備操作的便捷性。同時針對臨床醫學檢驗工作快速檢驗的需求,加強研究工作中檢驗時效性的應用,提高臨床醫學檢驗新技術的發展水平。
1構建臨床實驗教學中心和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意義
構建臨床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和實驗教學新體系是高等醫學院校在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改革中必須采納的一項重大措施,是臨床醫學教育理念和臨床醫學實驗教學觀念的巨大轉變。此外,由于臨床醫學實驗教學在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綜合素質和科學品質方面均具有較普通臨床醫學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構建良好而有效的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新體系亦是保證臨床醫學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傳統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模式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利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漏洞。首先,臨床醫學實驗教學的內容基本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少,不利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包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等)的培養。其次,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較為陳舊,基本以授課教師講授為主,即采用授課教師講授基本內容(包括實驗方法、實驗步驟以及注意事項等)—授課教師演示實驗基本操作―學生簡單模仿實驗操作—教師總結實驗的臨床醫學實驗課教學模式,常常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而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再者,學生對臨床醫學實驗掌握程度的考核評價體系比較單一,導致其無法正確和準確的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丨2。鑒于上述傳統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模式的種種不足,改革臨床醫學實驗教學體系,構建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新體系勢在必行。因此,構建新型的臨床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應用先進的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的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模式來指導臨床醫學專業的實驗教學,對提高臨床醫學實驗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2構建臨床實驗教學中心和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步驟
2.1 實驗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進:實驗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進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將臨床醫學實驗課程分為
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其中必修課程的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基本的實踐操作技能,為其成為一名合格而優秀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而選修課程的實驗教學則應當突出其特色內容,強調思維創新能力,且必須避免與必修課程的實驗教學重復,可由學生從課程表或校園網上任選,由于選修課程的實驗教學較為新穎,且特色性較強,必然會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M。某些課程是近幾年來新增加的創新性實驗課程,是根據當今社會的發展、臨床醫學的實際變化、對臨床醫學人才的需要而設置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實驗課時數和教學實習的天數:實驗中心每年面向11個不同醫學專業學生進行教學,其中診斷技能課程25項,臨床基本技能課程126項,臨床專業技能課程15項,完成11848學時,綜合性實驗占72%,創新性實驗占28%。必修課程每個實驗學時數平均為27個學時,比改進前平均增加9個學時;而選修課程每個實驗學時數均為18學時。另外一些必修課都還包涵教學實習,時間為1周,比改進前增加了3天;并根據課程特點,將兩門相關課程同時進行教學實習,相互間可以取長補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我們在其他相關內容上亦做了相當多的工作:
首先,臨床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管理和運行離不開高質量的實驗技術人員,臨床醫學實驗課程新體系的建設和運行亦需要業務水平、知識層次較高的授課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共同完成。因此,我們加強了對授課教師的強化、規范化培訓,充分發揮授課教師的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對授課教師進行集中的分批規范化培訓。為了做到提高教學質量,我部門引進了相關專業的學科人才,其中,從事臨床醫學的教師共40人,21人具有博士學位和副教授以上職稱。
其次,臨床醫學實驗教學的內容是臨床醫學實驗教學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實驗教學時,應當充分考慮臨床醫學專業的實際需要,在臨床醫學實驗教學中加強相關方面的訓練。通過調整臨床醫學實驗教學的內容和改進臨床醫學實驗教學的方法,增加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臨床醫學專業的濃厚興趣,從而進一步加強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效果;此外,應當積極探索部分實驗課程的“問題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學模式,以大幅提高學生的診療技術和能力。應當整合不同二級學科內容類似或重復的教學實驗,注重臨床醫學教學實驗內容本身的系統性與邏輯性,把原來單一零散的臨床醫學教學實驗內容歸并起來,從而切實提高臨床醫學實驗教學的效率;將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將部分實踐性較強內容轉移到實踐教學中既使實踐教學的針對性更強,又能節余學時,以安排新的臨床醫學實驗教學項目。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用比對實驗的教學方法。讓同學們對某一實驗的正反兩面均進行親自實驗,讓同學們學到了正確的知識,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實驗教學的效果丨5丨。
再次,提高臨床醫學實驗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必須要有充足的實驗經費作為前提條件。為此學院建立了專門的實驗動物房,并由專人負責管理和飼養動物,從而保證了實驗動物的方便存取和充足,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動手機會,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最后,應當建立既能正確和準確評估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又能正確和準確評估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思維創新能力的綜合考評體系。我們根據實驗內容和操作方法是否正確,內容是否遺漏,程序是否正確等考核標準有三名教師同時打分,并提問相關理論知識,從而比較客觀地反映學生實際水平。
2.2加強開放式實驗室的建設:開放實驗室是高等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思路和方法,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臨床醫學實驗室的現有資源,提高臨床醫學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的使用率,更好地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丨6丨。我們通過開放臨床醫學實驗室,為實驗技術人員與教學人員和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交流經驗和共同切磋技術的平臺,從而進一步提高實驗技術人員的學術水平和技術水平;同時,學生在科研、學習過程中會學會了發現關鍵問題,提高分析關鍵問題、解決關鍵問題的能力,并學會了怎樣使用、維護、保養儀器,以及動手維修簡單的儀器設備,主動性意識和環保性意識明顯增強。我們通過臨床醫學教學實驗訓練,使授課教師不僅在科研的思路、方法和技能上給予正確的指導,而且在思想上給予方向性的引導,從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發學生的智力;亦將部分實驗室作為研究生臨床醫學實驗教學和研究生施行課題之用,從而充分發揮臨床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作用,使臨床醫學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進一步推動臨床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運行和發展。
2.3加強實驗室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醫學實驗教學的效果,加強學生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給學生們提供一個良好而穩定的學習和實踐的科學環境,我們按照教學、科研、服務三個層次重新規劃調整,實現資源共享,為教學和科研服務。同時,我們把在臨床中體會到的經驗、技術和專業知識再運用到臨床醫學專業課堂的教學中去,使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更加形象、生動.不再單調、枯燥,從而豐富了教學內容'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驗醫學;重要性
檢驗醫學能夠提高臨床治療和診斷檢驗數據的準確性,對臨床標本進行正確的測定和收集,其檢驗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才能得到保障。檢驗醫學屬于新興學科,其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將多個學科交叉在一起,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和臨床醫學的結合。檢驗醫學需要檢驗的臨床樣本主要為抗原抗體、微生物、生物和血清等。
一、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相結合的必要性
(一)臨床需求
檢驗醫學能有效提高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能夠對醫學檢驗進行科學的質量管控,并且在進行管控時,還能對其的控制過程進行科學的分析,對檢驗結果進行解釋,并且還要對解釋的結果對患者和臨床科室進行反饋,對檢驗人員的相關建議進行合理的收集,其新項目實施的合理性才能得到提高,臨床實踐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二)檢驗方法
臨床醫生在進行臨床治療時,要加大對檢驗方法的重視,了解臨床檢驗的每一種方法,保證檢驗方法能夠符合檢驗項目的要求,并且在進行項目檢驗時,還要對每種檢驗方法正常參考值、報告方法、臨床意義、靈敏度等進行詳細的了解,檢驗結果的合理性和準確性才能得到提升。
(三)質量管理
醫院在進行質量管理時,要加大對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溝通的重視,各個科室都要積極參與到病例的討論之中,醫院質量管控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臨床醫生在進行患者查看時,要加大對檢驗醫師等查看的重視,并且還要對檢驗結果進行科學的核實和調查,其質量管理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四)檢驗結果
將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還能提高醫生對疾病注意事項的了解,避免醫生在進行疫病治療過程中,出現檢驗結果診斷錯誤的情況,避免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出現耽誤病情的情況,及時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避免患者出現錯過寶貴治療時間的情況。比如:臨床醫生在進行肝炎病毒治療時,如果發現一部分肝炎在進行治療時,無法被及時排除體外,這時如果對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話,那么對肝炎病毒進行有效控制,但是這種治療方式并不意味著肝炎病毒被全部清除,只能說肝炎病毒過少無法及時檢出。
二、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的緊密結合
(一)加強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的聯系
相關人員要增強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聯系,加大對臨床意義、檢驗項目方法原理檢驗的重視,提高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對疾病進行對癥治療,對檢測結果進行科學的解釋,疾病治療的效果才能得到提高。臨床醫生要加大與檢驗人員的溝通,對現有的檢驗知識進行更新,加大對檢驗項目理解和認識的重視。檢驗結果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檢驗人員不僅要對檢測結果進行解釋,接受臨床科室的反饋建議,不斷改進檢驗工作,還要通過講解、宣傳新項目、新技術的臨床意義等幫助臨床醫生做出正確的疾病判斷,在醫院實施全面質量管控的過程中,檢驗科負責人的加入對于提升雙方交流的有效性十分必要。目前,檢驗醫學在臨床上的作用日漸凸顯,并已從醫療輔助角色成功轉變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醫生、患者,乃至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均緊密相關。準確的檢驗指標不僅能評價臨床療效,還可以指導臨床醫生合理用藥,促進臨床診療工作與實驗室工作的緊密結合對于提高檢驗質量,提升整體醫療水平意義重大。
檢驗醫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縱觀檢驗醫學的發展進程,其飛躍性質的進步,往往是由于某學科技術發展的應用。例如,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使檢驗醫學工作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分子生物學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使檢驗醫學不僅能夠應用于病理學分析,還擴展到了診斷效果的評價、預測個體發生疾病的趨向、流行病學、健康狀態的評價、藥敏靶點的選擇等。
(二)加深臨床醫生對檢驗項目的深入了解
在臨床工作中,臨床醫生不僅可以憑借自身檢驗知識儲備,也可以通過向檢驗科室相關工作人員請教,邀請檢驗科室專業知識更強、檢驗經驗更豐富的專家舉辦知識講座,來更好地掌握檢測項目的臨床意義、藥物影響、參考區間、生物學變異、方法與原理等內容。目前,存在部分臨床醫生申請不合理檢驗項目的現象,由于其無法及時跟上檢驗醫學進展,難以有效利用新項目、新技術,固守于舊項目、舊經驗,往往會在面臨臨床與檢驗結果不一致時,對檢驗科技術水平產生懷疑,甚至在患者及其家屬面前直言不諱,易引發醫療糾紛。臨床醫生對檢驗項目的深入了解能夠促使其更為合理地選擇檢驗項目,保證檢驗結果臨床價值的有效性,這要求臨床醫生對相關檢驗知識的深入了解。同時,檢驗科應當向臨床醫生主動告知檢驗結果的危及生命值、臨界值、參考值以及如何保證分析判斷準確性。臨床醫生則需全面、認真地完成檢驗申請單,尤其是存在能夠感染檢驗結果的特殊病理變化、服藥史,以及送檢標本與留取標本的時間等信息,進而保證檢驗工作的臨床價值。
(三)加強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的溝通
由于臨床檢驗工作的復雜性與檢驗項目的繁雜等多重原因,臨床與檢驗的關系不僅不夠和諧,甚至還會處于對立狀態,故應加強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的積極溝通。臨床科室應當更為主動地參與檢驗科研工作中,經常與檢驗科室展開信息交流與學術討論。一方面,臨床醫護工作者可以擁有更多機會了解和熟悉檢驗科工作實際情況、干擾試驗的諸多因素、所實施項目的方法學原理,以及檢驗新技術新項目的發展動態等。另一方面,檢驗人員能夠通過與臨床醫護工作者相交流,掌握更多臨床知識,增強分析檢驗結果的能力,及時聽取臨床對檢驗結果準確性的評價與相關要求和建議,有針對性地展開內部建設,改進檢驗工作,提高檢驗質量,這也有賴于臨床醫生的積極配合和主動溝通。同時,加強臨床與檢驗的有效溝通,強化質量管控與規范化操作,能夠避免出現臨床表現與檢驗結果不符、檢驗報告的及時性以及檢驗結果的可靠性等問題,促進醫生或護理人員正確的采集標本以及科學合理地揭示檢驗結果,將實驗室的質量控制轉變為全面質量控制。
三、結語
通過上述文章,我們可以知道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進行臨床質量時,相關人員可以根據臨床反饋的建議對檢驗工作進行完善,提高醫療服務的水平。另外,檢驗醫學還能為醫用物理學和醫用化學提供相關的方法和理論依據,提高對人體腹內臟器狀態、內分泌系統等狀態判斷的準確性,對疾病進行準確的量化。
參考文獻
[1]夏天. 檢驗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重要性[J].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6, 10(7):65-66.
[2]齊英. 檢驗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重要性[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46):204.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制度的試行建立在醫學碩士、博士(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實踐基礎之上,因此弄清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與醫學科學學位之間的關聯與差異,是把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特征的前提。由于醫學科學學位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在培養目標、培養方法、論文形式以及授予標準上存在較大的區別,所以,現以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與醫學科學碩士學位作如下比較,見表1。如表1所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具有技能性(職業背景)和過程性特征。所謂技能性是指培養內容以臨床技能訓練為主,側重于從事臨床醫師這一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所謂過程性是指臨床技能培養要求二級學科輪轉的過程或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過程,有嚴格的考評記錄和考核指標,強調培養過程的整體優化和培養內容的系統整合。同時專業學位不可越級申請,主治醫師職稱以上在職人員也必須按級申請。
二、實施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關系
1.不同培養途徑與同一標準的關系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對象為臨床醫學研究生和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在職醫師,這兩種對象的培養途徑各異,但要按同一標準授予同一學位。經比較分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第一階段考核標準與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考核標準在具體病種和數量要求上存在差異,這一差異勢必導致同一學位而非同一標準。解決這一殊途同歸的關鍵在于在制訂培養方案時要對培養內容細化分解和把握培養過程,采取差什么補什么的方法,力求培養內容的大同小異。同時通過環節考評、階段考核等手段對培養的全過程進行監控,以達到培養內容的系統整合和培養過程的整體優化,確保不同培養途徑所授予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達到同一標準。
2.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與醫學碩士學科專業授權點的關系
根據專業學位的定義,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是指臨床醫師這一職業背景的學位,它與醫學碩士學科專業授權點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其聯系在于醫學碩士學科專業授權點是獲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必要條件,也是培養這一專業學位人才的學科基礎;區別在于醫學碩士學科授權點是指該學科專業有招收碩士生和授予該學科專業碩士學位的權力,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內涵和范圍均超過碩士學位授權點,它是指一種學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授予權,并沒有限定是哪些臨床醫學的學科專業,即覆蓋整個臨床醫學學科,這為學校自主辦學提供了空間。但學校在招收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時,必須優先考慮已有的碩士學科專業點,同時可根據社會的需求,以及學科基礎和指導教師的情況,通過一定的申報審批程序,在非碩士學科專業授權點的臨床學科開展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的教育培養工作。
3.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教育與臨床醫學培養基地建設的關系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是以臨床技能為主要培養內容,因此必要的臨床資源、人力資源(指導教師)是培養工作的首要條件,為保證臨床研究生的臨床實踐條件,在調整挖掘現有臨床資源的基礎上,應積極利用社會醫學教育資源與高水平醫院(如教學醫院)聯合,建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培養基地,實現臨床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擴大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開辟和建設基地。同時應制訂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基地的建設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使基地建設水平能符合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以臨床病人為具體對象,當今社會倡導以人為本,患者維權意識增強,醫學生在病人身上“實習”的機會銳減。因此,建設臨床模擬教學實驗室,提供反復無創傷訓練平臺,利用模擬仿真環境和高端模擬產品,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以滿足當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培訓和考核的雙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