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混合式教學法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混合式教學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混合式教學法論文

第1篇: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慕課;翻轉課堂;教學

近幾年,翻轉課堂教學法在國內外很受熱捧,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現出不少成功案例。教師通過捕捉“微課”和“翻轉課堂”的獨有特點,運用“兩微一翻”策略,通過翻轉課堂平臺,利用PC端和移動終端,系統地將微視頻、課件和進階練習推送給學生,學生在提前預習的基礎上,帶著思考走進課堂,基于問題探究學習。課堂上老師抓住學生的重難點進行教學重構,增加課堂討論和互動環節,依據學生情況實施個性化指導,將枯燥的課程變成一節充滿歡樂和智慧的靈動課堂。

慕課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線上為碎片化知識點視頻,使學生能夠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線下跨校直播互動和小班討論學習,使學生可以把線上學習的問題帶到教室,與同學、老師討論,老師的動力是顯而易見的,將來的名師需要有好的慕課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和運行模式,將優質課程資源在東西部高校之間實現學分互認,并以此帶動跨??绲赜虻慕虒W團隊建設。學生遇到疑難處隨時求助網絡、課下登陸教學管理系統,由老師實時追蹤學習進度――顛覆傳統教學過程,借助互聯網搭建的“翻轉課堂”,其實主要是教師要求學生事先閱讀論文,課上直接切入深度討論,也可視為“翻轉課堂”的例子。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的知識傳授主要是在面對面的課堂中進行,而由學生完成的知識理解與吸收更多在課下與家中進行?!胺D課堂”卻顛覆了原有的教學順序,教師在課前通過網絡資源及自制影片,預先向學生講解課堂內容,課堂時間則用于交流討論,帶領學生共同進行思維訓練。

第2篇: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 創意教學; VB程序設計; 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04-47-02

Abstract: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cannot catch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lended teaching combin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that teaching will not be limited by time, space or distance. Blended learning method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VB program is explored.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s constructed, which combin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 teaching case and specialty. It applies the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including online courses, course discussion questions, attendance and final examination.

Key words: blended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VB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case

0 引言

現在的教學伴隨著創意、科技的多元化,這不僅改變了師生互動關系,也使得單一的教學方式與技巧無法滿足科技信息飛速發展[1-3]。在培養學生創意思考和創造能力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應該思考如何推陳出新,設計更具特色、更新穎的課程內容,并融合信息科技教育的運用,讓學習更生動有趣,讓學習者更愿意主動參與,提升學生創造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本文探討混合式創意教學模式,以及這種教學模式所能取得的教學效果。

1 混合式創意教學

1.1 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國際教育界對以美國為代表的“E-learning”實踐進行深入反思之后,提出的混合式教學概念,在2003年12月9日南京召開了“第七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北師大何克抗教授首次介紹了BL理念[4],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強調把傳統學習與在線E-learning結合,這種學習模式包含四個應用層次[5]:①Online 與Outline結合,單一的傳統教學方式與技巧與在線E-learning結合;②學習目標混合,不再單一考慮網上與網下的因素,在“混合”策略的設計上以“達到學習目標”為最終目標,混合學習內容和方式更為廣泛;③“學”與“習”的混合,通過“習”將學習的內容應用到實踐中去,這是學習更高層次的目的;④學習與工作的混合,從某種意義上說工作本身就是學習。其中,如何有效利用技術來促進混合式學習以及如何提高混合式教學和學習的效果是研究的核心?;旌蠈W習具有可延伸性、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果、優化學習成本結構等優勢。

1.2 創意教學

創意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啟發性的教學,特點是鼓勵學生去探索、創意,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創意教學的理念包含:提供給學生多元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教材,注重主動參與、資源運用、班級互動、學習動機、問題解決等幾個方面。創意教學策略就是創意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同時理解更深入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進行應用。

2 混合式創意教學在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混合式創意教學模式的設計分為課程設計、教材設計和教學實施三部分。混合式創意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關系如圖1所示。

2.1 網絡教學課程資源建設

將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結合。2012年我們申請了廣東省高等院校的教改項目資助課題的研究,開發了VB程序設計課程互動教學平臺,該平臺界面如圖2所示。

平臺配有課程全文學習內容、課后練習及解答、課程PPT內容。根據創意教學的師生互動原則ATDE(ATDE原則是由問(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及評(Evaluatio)等四個要素組成),平臺引入即時“在線交流”功能和“互動論壇”功能,適合課堂上和課后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本平臺收集與課程相關的學習視頻、程序實例和學生習作,豐富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考資源。

2.2 構建學科與專業不同的課程體系

根據我院的招生專業特色,將教學案例與專業混合,VB 課程的設計需要遵循以下標準。

⑴ 課程設計必須以學院課程規劃為依據,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課程的設計。

⑵ 課程發展,應以學生必修科目為基礎,落實學院培養應用型學生辦學特色。

⑶ 專業課程及專業實習、實驗、專業設計課程,應以務實為核心,輔以必要的理論知識,以配合就業和繼續深造的需要,并兼顧培養學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及自我發展的能力,一定要使學生具有就業或繼續深造所需基本知能。

⑷ 有關各專業教學大綱,可以視學生接收程度、社會需求及科技的發展酌情增減,各單元教學時間亦可視為實際需要酌情調整。比如,我們在國際貿易專業,設計了該專業結合的股票盈虧計算、匯率換算、貿易實務計算、報關流程窗體界面設計等作業案例;在物流管理專業,結合當前網購熱度與貨物的處理要求,要求學生設計物流處理的整個流程;在投資理財專業我們設計了基金管理、股票投資、銀行理財等綜合題目。通過這種與專業結合的實驗,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控件、ACTIVE X控件、數組控件、菜單設計、窗體設計等單元內容,從最初的簡單設計到后來的綜合應用,逐步加深知識深度,在專業背景的不同之下,強調達到“基本知識、基本要求、基本能力”的“三基”教學模式,完成教學要求,啟發學生后續學習創造力。創造力是一個具有創造傾向的人為解決問題或產生新事物,發展創造思考或將可關聯的要素加以聯合的能力。課堂創造力的系統模型如圖3所示。

該模型包括三部分:學生被傳遞的知識主體(領域)、控制知識的教師以及學生。學生的任務是學習知識,而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2.3 教學評價多元化

根據教學目標與我院考試大綱,同時結合計算機等級考試VB考試大綱的要求,采取多元化評測手段,跟蹤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⑴ 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⑵ 教學評價

① 教學應做客觀的評價,而評價內容應該兼顧認知、技能、情義等方向,評價方法應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如“觀察”、“口試”、“筆試”、“實際與文檔操作”等評價,教師按單元內容和性質,針對學生作業、演示、心得報告、實際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現,相互配合使用。

② 教學評價在實施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時,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已有知識能力,以建立學生學習與興趣信心。

③ 教學評價的結果妥善運用,除了作為教師改進教學及輔導學生學習外,也作為學校改進課程的參考依據。

④ 沒有通過評定的學生,教師應該分析、診斷其原因,并適時實施輔助教學;對于天賦優等或者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應該運用增廣教學,使其潛能充分發揮。

3 具體實施

從2012級開始,VB程序設計成績評定包括以下方面。

⑴ 平時部分――從在線課程討論、課程提問、出勤等部分進行考核評定,主要側重課程的參與度,所占比例不超過總評成績的20%。

⑵ 課后學習評價部分――我們的教學學時從六年前的108學時減少到四年前的72學時, 2013級進一步縮減到54學時,其中理論18學時、上機36學時。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完成專業要求案例,通過在線論壇參與討論獲得積分,期末折合成總評成績的一部分,所占比例不少于總評成績的30%。

⑶ 期末考試評定――期末進行無紙化上機考試,閉卷120分鐘,結合“三基”要求對整個學期所學的內容進行綜合考評,得分按50%左右的比例計入期末總評成績。

4 結束語

混合式創意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四年教學實踐結果表明這種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我院學生參加等級考試的通過率和優秀率也大幅度提高。這種教學模式目前還不夠完善,課程資源有待進一步完善,案例有待進一步研究,評價體系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席先杰.基于“混合學習”的靜態網頁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24(22):15-17

[2] 賀再紅.基于混合式學習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研究[D].湖南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2008.

[3] 史玉新,樊旭.基于建導方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0.7:29-32

第3篇: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策略

一、前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職教育已經占據"半壁江山",旨在為社會輸送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勞動者。要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實踐教學,加強實踐訓練環節。機械類專業更需要重視實踐訓練,然而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不盡如人意,實踐能力不強,實踐技術不扎實。如何培養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高職院校必須慎重考慮的重要問題。

二、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1.實踐能力培養觀念比較落后

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其實并不缺少實踐教學環節,但是機械類專業中很多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不容樂觀,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基本屬于被動實踐,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不高。所謂被動實踐,就是所有的實踐活動目標、內容、步驟等都由教師一手安排,學生只是按照教師規定好的套路進行實踐,顯而易見,這種實踐過程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實效性大打折扣。

2.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比較呆板

眾所周知,機械類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需要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才算完成學習任務。但從目前來看,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于重視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重視不足,在理論教學中也多是采取"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法,這勢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夠充實

目前,高職院校中的教師基本是從學校到學校,即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工作,這樣的教師雖然理論功底扎實,但是缺少應有的實踐經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也難以勝任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任務。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要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他們日后的就業增加籌碼,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勢在必行。

三、提升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策略

1.優化課程體系

要想切實提升機械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必須優化課程體系,可以針對專業特點,設置兩類課程,一是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實踐能力培養為輔的理論類課程體系;二是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兼顧理論知識傳授的能力類課程體系。在理論類課程體系中,教師要將機械制造技術知識、先進制造技術、理論力學知識、工程制圖技術知識等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在理論授課中,要使用案例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等先進教學法,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開設英語、計算機等工具類課程,使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在能力類課程體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掌握應有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進行生產實習、機構設計實踐、制圖設計實踐等活動。在學生實踐活動中,教師不要刻意為學生安排好所有的實踐活動和步驟,這樣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應該適當放權,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使學生樹立起實踐自信心。在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雙重作用下,學生能意識到機械類專業學習的重要性,有意識地提升實踐能力。

2.推廣階梯式實踐能力訓練體系

要培養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有鑒于此,高職院??梢試L試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踐基地,推廣校園科技文化,使其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構建階梯式的實踐能力訓練體系就是建立在這兩大平臺基礎上的。

高職院校要與社會上優秀的機械類企業加強聯系與合作,安排學生進入這些企業進行實習和見習,利用企業的先進設備和服務項目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企業要向學生開放部分創新課題,吸引學生參與,學生要在實習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參與企業的工藝設計、技術開發和設備改造等活動,使學生拉近與企業、社會的距離,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基。

高職生科技創新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又一大平臺。教師要將高職生科技創新活動納入到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比賽,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和實踐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要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反饋意見,光靠教師評價是遠遠不夠的,要將學校、企業和學生都納入到評價體系中。高職院校要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將自我評價、同學評價、教師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引導和反饋功能。必須指出的是,企業評價至關重要。在工學結合模式下,企業已經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中,學生也在企業中進行過實習,所以企業對學生的評價更有說服力,而且企業往往是基于對所需人才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他們提出的意見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參考作用,可以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不足,進而查缺補漏,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背景下培養機械類專業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只有具備扎實的實踐能力,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參與到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在職業生涯內發揮應有的人生價值。高職院校必須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傅維利?陳靜靜:《國外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教育科學》2005年第1期?

[2]平萍:《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華北電力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3]姚茜:《強化工程類本科生實踐能力的若干問題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4]紀穎:《基于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型大學課程體系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5]張曉婕:《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模式的構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第4篇: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數學基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機制

《計算機數學基礎》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海校區計算機工程學院計算機學科,尤其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軟件技術專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所教授的內容包括命題邏輯、謂詞邏輯、關系、代數系統和圖論。這門課程所涉及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已經大量的應用在“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算法分析與設計”、“計算機網絡”等相關課程中。新工科建設[1]已經明確指出,地方高校要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發揮支撐作用,要培養大批具有較強行業背景知識、工程實踐能力、勝任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按照新工科教育的要求,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軟件技術專業的學生應該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和主要的數學方法,并能將所學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一、計算機數學基礎教學現狀

(一)課程內容陳舊、更新不及時進入21世紀,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現有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應用性不明顯。首先,教師只是強調學生學習定義定理等理論知識,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部分學生認為計算機數學僅僅是一門數學課,對后續課程的學習沒有什么幫助,學習這門課只是為了通過考試。其次,計算機數學基礎的教材內容沒有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及時更新補充,計算機領域的高新技術沒有及時引入課堂。

(二)學生基礎薄弱、參與度不高由于高職院校生源渠道多樣化,導致學生知識結構體系存在差異。有些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無法理解課堂內容,久而久之學生就喪失了學習興趣,課堂及課后參與度不高。

(三)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目前計算機數學基礎這門課的教學方式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再加上由于課程改革課時量的縮減,教師在教學上只對基本定理和概念進行推導和講述,對于相關知識的產生背景并未進行深入全面的闡述,再加上課程設置沒有實驗環節,造成了理論與實踐應用相脫節,這不僅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制約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考核評價機制單一,評價功能不全面計算機數學基礎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過去的2014-2015學年,2015-2016年我們采用的是試卷形式考查方式,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但是這樣的評價方式只能體現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學生動態學習的過程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制定全面的考核評價機制也是計算機數學基礎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

二、計算機數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一)結合新工科背景,更新教學內容在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數學基礎課程教學不僅要保留傳統內容的基礎性,而且還要結合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新技術新概念,動態更新教學內容。多年教學經驗發現,數學類的課程比較乏味,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門學問。在教學過程中,將富于歷史趣味的故事以及與當前計算機前沿技術密切相關的實驗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乃至算法設計和編程實現,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二)改革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應用實踐創新能力關于計算機數學基礎的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還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師生互動不足、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不突出、學習內容與實踐應用脫節等問題。因此很有必要進行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全面改善教學效果。1.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內降低課程學習難度,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1)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實施混合式教學[2]。所謂混合式教學,是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融合在一起的“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方便學生和老師在課內和課外的學習交流。當學生發現問題時,他們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討論,也可以通過與老師在線問答的方式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問題。(2)情境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計算機數學基礎》課程內容具有抽象性,理論性強等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枯燥和困難,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興趣。我們通過情境教學法[3]將將富于趣味性的故事引入課堂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采用案例式教學法[3]引導學生由相關的實驗案例過渡到相關的知識點上,促進師生交流與合作、活躍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作用。(3)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實施多維任務驅動式教學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數學基礎比較薄弱,學生之間存在個性化差異,因此我們采用多維任務驅動式教學[4],即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分配不同類型的任務,任務內容如表1所示。教師在上課前就已經對作業進行難度分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的題目。針對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給他們分配的是作業1+學習感想的任務模式,因為作業1是基本定義、性質、計算方法的運用,通過完成作業1,可以加深他們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培養基本實驗操作能力;針對基礎比較扎實的學生,給他們分配的是作業2+學習感想的任務模式,通過作業2培養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深入認識、理解和應用。2.引入數學建模思想,注重應用實踐能力培養數學建模[5]是一種數學的思考方法,是運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通過抽象、簡化建立能近似刻畫并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強有力的數學手段。數學建模需要以下幾方面的能力:(1)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2)計算機的運用能力。(3)論文的寫作能力。而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軟件技術專業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軟件編程能力和較高的應用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講授完理論知識后,要結合多維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安排與應用實踐相對應的數學建模實驗,通過數學建模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三)注重過程性考核,合理制定全面的考核評價機制為了更客觀、全面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在評價機制中加入了各環節的成績,包括:上課出勤、課堂表現、平時作業、綜合作業以及期末考試等,每一部分成績占有不同的比重,其中上課出勤占10%,課堂表現占10%,平時作業占20%,綜合作業占15%,期末考試占45%,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來評判學生的學習能力,符合新工科形勢下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第5篇: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項目管理;三明治教學;建設優化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高校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很多高校都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重中之重。無論是從專業的設置、教師隊伍的培訓還是課程的結構,都較之以往有很大的變化。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的關鍵場所,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最直接途徑,因此,教學課堂的設計至關重要。教師們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注意課堂的有效性,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發展,由傳統的講授式課堂逐漸向多元課堂轉變。只有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來豐富課堂內容、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與教師之間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才能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與實踐,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求知。

1三明治教學方法應用的必然性

《項目管理》是工商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以往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理論學習為主,實用性的設計和應用都不足。在強調應用性課程建設的今天,原先的教學模式只有進行改革,才能適應社會對于管理類人才的培養。因此,《項目管理》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三明治教學方法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穿行的教學方法。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是因為《項目管理》課程的理論內容比較多,對于基本沒有企業實踐經驗的大三學生來說,既想碰觸又覺生硬。在對學生的摸底調查中,大部分學生反應《項目管理》課程感覺理論性較強,理解起來比較晦澀,理論性大于實踐性。考慮到理論學習的可操作性,教師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使用三明治教學法,從理論出發,讓學生在充分了解項目管理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去接觸實際案例,通過團隊協作、自我思考等方式,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將實際處理問題的過程升華為知識的消化、運用和提出疑惑的契機,最后對案例進行梳理和對知識進行深入的回顧、理解和掌握。采用三明治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單調的課堂教學變為老師與學生良性互動的過程,使得《項目管理》的實用性被學生了解、掌握和運用。

2三明治教學模式在《項目管理》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項目管理》課程在進行應用性建設的過程中,抓住三明治教學模式的核心,理論與實踐穿行。從混合式理論學習到仿真實踐企業項目,通過成果交流回歸理論知識。

2.1混合式理論學習

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主導,把握進度和方向,學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將課程設計詳細告知學生。讓學生明白,上課不是單純地去講授知識點,也不用為了應付考試去僵硬地記憶知識點,理論的講解之后會仿真處理企業中實際的項目管理案例。《項目管理》授課教師運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法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線上教學資源在課程開始前就已經建好,在超星通學習系統上,會有相應章節的知識素材,同時也會有自測題。學生們需要在課前結合學生通上的知識結構進行預習,通過做自測題來檢驗自己的預習效果,存在問題的地方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詳細的學習和解惑。這樣,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去學的熱情,同時也給了課堂學習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課前、課中和課后的良性循環,能讓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框架更加清晰完整。

2.2仿真實踐企業項目

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讓學生接觸企業實際的項目案例,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解決問題。企業中實際的項目都是由一個團隊去完成的,因此《項目管理》課程學習過程中,大都是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小組學習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成員積極性的調動。因此,我們運用一系列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例如世界咖啡屋、小組頭腦風暴等方法對某一主題進行互動討論,讓學生團隊制作項目書,并聘請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對于學生的項目書進行打分,對優秀的項目計劃書進行展示及專題講座。教師會不定時地去詢問學生對于這些環節和方法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改進和記錄。學生們普遍反映較好,相比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他們更加喜歡這種非常規式的學習組織形式。

2.3成果交流與評估,深化理論知識

在案例分析結束后,教師會邀請一些學生做項目總結,這也是一個自我學習和反思的過程,通過聽其他小組的匯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查漏補缺。正如我們了解到的,66.04%的學生認為教學模式的改進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很多學生并不排斥自學這種形式。原有《項目管理概論》課程在進行學生課程成績評定時,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時考勤、平時作業、期末的課程論文相結合,這導致以教師為主的考核主體單一,考核內容對于學習過程的控制不充分,使得69.73%的學生對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不滿意,說明考核結果不能真實有效的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后的課程評價主體擴展到教師、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學生,能全面體現多元化的主體考核,同時又采用多種形式綜合進行過程考核。尤其是企業管理人員加入考評隊伍,對于學生的報告能夠從企業的視角給出建議,相比以往,評價更加客觀實際,學生們也能夠學習到更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3三明治教學模式下《項目管理》課程建設效果

在《項目管理》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任課教師通過設計問卷和一定的學生座談,調查學生對于三明治教學模式以及《項目管理》課程的反應。根據調研結果顯示,32.64%的學生非常認同改進后的課程考核方式能有效衡量自己的學習過程及表現,49.06%的學生比較認同,而16.42%的學生認為一般,而只有1.88%的學生持有不認同的態度。除此之外,《項目管理》課程期間,有些學生小組積極參與大創項目及各類相應學科競賽,項目計劃書的完成質量較以往有很大提高。改進的教學活動主要以“項目團隊”的組織形式開展,對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在調研學生有意愿積極參與項目小組活動時,52.83%的學生認為比較符合,35.85%的學生則認為非常符合,而只有3.77%的學生選擇不符合。而對于“學生主動承擔項目團隊相應任務”的描述中,47.17%的學生選擇非常符合,41.51%的學生選擇比較符合。72.26%的學生認為此次課程教學改革對于學生特定情境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81.13%的學生認為經過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了團隊協作的能力??傮w滿意度較高,可以看出《項目管理》課程有一個不錯的教學反響。

4《項目管理》課程建設的后續改進方向

4.1設置合理的小組規模

團隊協作的學習方式對于《項目管理》課程的學習來講,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項目成員中有些同學積極性的調動問題。因為是大班教學,項目組太多會占用很多上課時間,項目組太少會出現個別同學“無事可干”的狀態。因此一個合適的分組至關重要。目前發現,5-6人的小組比較適合團隊成員各盡其責,分工合作。

4.2團隊考核與個人考核并重

《項目管理》課程采取以團隊為主要組織形式的學習模式,很容易出現重團隊成績、忽視個人表現的問題。因此,在考核階段,除了對于小組整體項目成果的考察外,還要充分注意成員分工完成情況以及在課程學習中的綜合表現,這樣的考核結果才更加客觀公正。例如,可以參考學習通上的個人成績,采取設置合理的權重來評定每個學生的表現,不能因為小組成果不佳而否定每一個成員。

第6篇: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學會新聞

(1)2012年度第十六屆servier青年藥理學工作者獎名單揭曉 無

(2)中國藥理學會數學藥理專業委員會2012年理事會暨青年學者論壇會議紀要 無

(3)中國藥理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化療藥理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無

(4)2012第二屆中國藥理學會補益藥專業委員會學術大會會議紀要 無

(5)熱烈祝賀黃宇光教授當選為國際理學會副主席 無

會議通知

(6)全國中藥藥理學會聯合會學術交流大會(2012年)第一輪通知 無

(7)中國藥理學會抗炎免疫藥理專業委員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暨2012年抗炎免疫藥理學術年會第一輪通知 無

(9)征文 無

新書介紹

(10)《2012年理學進展》出版 無

科普園地

(10)維生素d真的能預防骨折嗎 張裕

(10)喝咖啡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被初步闡明 安宇

(11)太極可減輕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癥狀 姜凌

(11)益生菌可有效地保護并治療抗生素所致腹瀉 王嘩凡

(12)新型抗pd-1/pdl-1藥物使1/4患者腫瘤縮小 段建輝

(12)大會報告以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促進藥理學教學質量提高的探索和體會 婁建石

第八次全國藥理學教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

(13)美國ucla臨床醫學教育對我國藥理學教學的啟示 張岫美

(17)醫學課程整合背景下的《藥理學》教學改革 臧偉進 王淵 劉進軍 馬欣 曹永孝 牛娟芳

(17)p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藥理學整合教學中的應用 魏敏杰

(19)藥理學教學在以疾病為中心的醫學培養模式中的探索 張媛媛 周黎明

(22)醫學機能學虛擬實驗系統的建設與應用 王春波 韓彥?| 夏蘊秋 仲偉珍 陳雪紅

(23)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中的師生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案 汪暉 李曉霞 鄭丹 李開元 李一村

(24)沈陽藥科大學藥理教學團隊建設的幾點體會 吳英良 吳春福 楊靜玉 鄒莉波 張予陽

(24)專題論壇通過強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康毅 溫克 何景華 高衛真 婁建石

(26)醫學教育中pbl教學在實踐中前行 高衛真

(27)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學習體會 何景華

(28)藥理學課程群的構建及實施 溫克 何景華 康毅 高衛真 李芹 婁建石

(29)提高藥理學課堂授課效果的一點體會 尹永強

(29)藥理實驗教學應強化醫學人文精神培養 李欣 溫克 康毅

(30)pbl教學法視閾下的藥理學教師素質要求 靳英麗 石卓 關風英 紀穎實

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陳立

(31)藥理學全英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魏征人 紀影實 關鳳英 靳英麗 喬萍 李晶 張明 陳立

(31)八年制醫學專業生物醫學整合課程中的pbl教學 曹永孝 呂海俠 王淵 臧偉進

(31)對藥理學教科書中一些定義的討論 曹永孝 臧偉進 馬欣

(32)藥理學考試改革探討 朱玲 楊云霞 文錦瓊 周黎明

(33)網絡pbl在藥物毒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實踐體會 郝麗英 郭鳳 封瑞 胡慧媛 趙金生 趙美瞇 孫雪菲 蔡際群

(33)藥理學教材編寫與使用的幾點體會 徐江平 程玉芳

(34)轉化醫學對藥理學教學與科研的啟迪 程玉芳 徐江平

(34)案例教學法在留學生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于爽 察雪湘 馮國清

(35)七年制醫學生機能學綜合創新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馮國清 胡香杰 喬鵬

(36)在臨床藥學專業藥理學進行pbl教學的實踐探索 李華林 原王麗

(36)用藥分析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胡全 趙建波 張麗慧

(37)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深化藥理學教學改革 張麗慧 趙建波 李成檀 徐秋琴 林曉霞 王艷芳

(38)醫學繼續教育中《藥理學》教學方法新探索 秦渝兵 吳藍鷗 王蕾 云宇 李晨 郭瑛

(38)四段式實驗教學模式在藥學專業藥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何波 陳鵬 王鵬 楊桂梅 周軼平 陳亞娟 羅敏 沈志強

(38)深化藥理學在大專全科醫學專業教學中的橋梁作用 劉建明 王芳 葉錫勇 郭永梅

(39)制藥工程專業藥理學創新課程建設與實踐 李振

(40)“四位一體”法提高藥理學教學水平 郝勇

(40)《藥理學》教學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探索 吳艷

(41)在線虛擬藥店游戲在藥學教學中的應用 朱一亮 張琦 胡玨 鄭鳴之 葉夷露 俞月萍

(42)以培養崗位勝任能力為導向的護理藥理學課程改革初探 毛理納 許?@慧 馬香芹 張琨 周成林 趙汴霞 盧澤凱 黃顯峰

(43)《藥理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幾點體會 鄒莉波 吳春福 楊靜玉 吳英良 張予陽

(44)pbl模式在留學生藥理學教學中的探索 郭巖 董六一 張駿艷 陳志武

(44)以器官系統整合為基礎的藥理學教學實踐探索 王芳 陳建國 胡壯麗 謝娜 龍利紅

(45)《藥理學》混合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汪雪蘭 黃海 陶亮 王冠蕾 周家國 陳麗君 黃奕俊 孫林光 道焰 朱小南 陳汝筑

(45)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實施體會 鐵璐 李學軍

(46)藥理學國際化課程建設的初步探素和體會 呂青

第7篇: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慕課;翻轉課堂;大學英語

一、引言

網絡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中一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要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應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二、國內外 MOOCs 的發展現狀及特點分析

1.國際MOOCs 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德國、英國、澳大利亞也已建立起自身的MOOCs 學習平臺。這些學習平臺大都采用xMOOCs模式,即強調平臺、教師、學習者和學習資源之間的深層互動。這些注冊學習者中,“大部分參與者來自北美和歐洲,來自亞洲和非洲的參與者極少(如果有一些的話),少數來自東南亞”??梢姡Z言障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學生參與國際 MOOCs 課程的積極性。

2.國內 MOOCs 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近十所一流高?;蚣尤朊绹驧OOCs平臺,由其提供課程;或建立自身MOOCs課程平臺,打造自身網絡系統。更有20 余所著名高中與研究機構合力將MOOCs從大學延伸至中學。從2013年開始,國內學者對于 MOOCs 開始高度關注,進行了大量研討,并努力將其與中國大學教育現狀進行有機結合,以尋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但作為新興事物,MOOCs在中國引發風潮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盲目跟風現象。

三、MOOCs 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挑戰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社會發展及經濟建設。因此專業設置應與地方產業對口,人才培養目標應與地方行業需求一致。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隨院系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而調整。教育部辦公廳2007 年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

四、MOOCs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1.順應國家高等教育調整的大趨勢

教育部副部長魯聽2013年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教育部將推動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以滿足用人單位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為順應國家高等教育調整的大趨勢,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必須進行改革與重構,從重“人文性”“文學性”轉變為重“技術性”“應用性’,同時,應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與MOOCs結合,充分利用MOOCs平臺高質量的課程資源。

2.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傳統的學術毛晉華:基于MOOCs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綜合性大學有較大區別,前者培養的是具有專門知識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后者培養的是具有基礎學科及應用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學術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不同的大學英語課程目標與教學模式。

五、基于慕課資源和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研究

基于慕課資源和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利用新的教學法和移動互聯通信設備危新混合式學習和個性化學習這種將基于聯通主義和建構主義的mooc和基于移動互聯設備的移動學習(mlearnm幻結合在一起組成移動慕課(MobiMooc)作者基于MobiMooc設計實施教學,利用國內外Mooc教學資源,進行一學期主題為移動學習的翻轉課堂學習mooc教學資源選擇與所學單元密切相關的主題學習者可在課堂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無線設備和無線通信網絡來獲取mooc課程學習資源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學習。

六、結語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借鑒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用現今的移動互聯時代結合Mooc和移動學習構建新型大學英語教與學模式慕課資源的利用很靈活河以借鑒網絡各大慕課平臺高水平的慕課資源池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創建自己的慕課資源還可以讓學生推薦和創建自己個性化的慕課資源校園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翻轉課堂的展開提供技術支持學生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讓基于慕課資源和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實踐是一種教育改革的探索激發教師去尋找更有創造性的、更有吸引力的、更加人性化的、卓有成效的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IN-11.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MOOCs課程模式:貢獻和困境田.外語電化教學,201-4(3).

[3]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田.外語電化教學,201-4(-4).

[4]焦建利.給慕課學習者的10個建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12).

[5]焦建利mooc:大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教育網絡,2013(4).

[6]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10-17.

[7]DeWaard 1,Abajian S,Gallaglier M S.Using Leariung and MOOCs to understand chaos,emergence.TheInteni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iung, 2011(7).

第8篇: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口譯教學;國際經驗;本土探索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1-0055-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12

引言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口譯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已成為國內外口譯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和口譯教學界的基本共識。經過近30年的實踐和認識歷程,人們對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作用的認識已不再局限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工具,而是與口譯職業密不可分、與口譯教學各要素息息相關的有機組成部分。

法國巴黎學派代表人物塞萊斯科維奇和勒代雷在其代表性專著中用整整一章論述了新技術與翻譯的關系,并介紹了為口譯教學服務的新技術。由歐盟資助的高水平科學會議項目“多維度翻譯”(MuTra)對信息技術下的口筆譯新形式、職業挑戰、教學問題等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專題研究。

在國內,信息技術與口譯教學的關系也受到持續不斷的關注。何高大提出“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是口譯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劉和平、郭蘭英等對信息技術與口譯新形式的關系進行了闡述。莊智象對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的作用與影響進行了探討。仲偉合指出要處理好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

我國口譯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晚,在當前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環境下更面臨著諸多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故此,本文從研究歷史、研究取向、教學法因素、技術工具和研究的不足五個方面對比了國內外研究成果,旨在為國內口譯教學與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研究歷史對比

現代技術在口譯職業中的首次應用始于20世紀上半葉的同聲傳譯。繼同傳設備之后,1976年和1978年,聯合國先后進行了“巴黎-內羅畢”(衛星)試驗和“紐約-布宜諾斯艾利斯”試驗,目的是探索遠程口譯在技術上的可行性。20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信息技術革命催生了各種形式的口譯,如電話口譯、視頻會議口譯、電視口譯、網絡在線口譯等。

相比之下,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領域的應用和研究較為滯后。

在國外,20世紀80年代是該領域研究的起步階段,研究者主要關注錄音帶、錄像帶等技術在口譯教學中的簡單應用。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該領域的研究范圍逐步拓展,涉及的話題包括機器口譯、機輔口譯自主學習、口譯培訓中多媒體的使用、口譯語料庫等。最近十年該領域的研究空前活躍且碩果累累,涵蓋了計算機輔助口譯培訓、口譯中新技術的使用、專業口譯訓練軟件的研發與介紹、翻譯記憶系統的研究、遠程口譯教學等。經過近三十年的研究和實踐,逐步誕生了一些較為活躍的研究中心,如意大利特里斯特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比利時孟斯大學、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等。

在國內,截至2012年9月,以“口譯教學/培訓”為關鍵詞,在“萬方數據資源系統”和“中國知網”搜索到各類文獻877篇,其中標題涉及信息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或網絡等詞匯的共105篇,占總數的12%。經過對上述105篇文獻的整理,可以將國內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2001-2005年為萌芽階段,僅何高大、曾文雄等少數幾位學者對此話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且內容多限于理論思辨層面,并未觸及具體的口譯教學實踐。2006年和2007年隨著我國翻譯專業本科和碩士學位的相繼設立,對口譯教學的研究逐年升溫,相關研究已滲透到口譯教學的諸多領域,如信息技術環境下口譯教學的模式、教學策略與設計、教學資源、語料庫建設、自主學習、實用性軟件的應用、專題性網站與平臺的開發等。

二、研究取向對比

從宏觀研究視角看,國外研究主要有兩個取向:一是探討信息技術對口譯職業的影響,二是研究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及影響。對于前者,“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在2000年就與德國翻譯協會、歐洲法院、世界海關組織、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口譯司等五大機構聯合制訂了“會議口譯中新技術使用的規范”,對電話會議、多語種視頻會議和電話口譯等技術標準要求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Moser-Mercer從資料準備、背景知識、信息分類、多元信息輸入、現場氣氛感受、傳輸質量等方面論述了信息技術對口譯職業的影響。

對于后者,國外研究涵蓋的主題涉及教學模式、教師、教學流程、教學要素等。口譯教學環境與工具的變化勢必會帶來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信息技術的導入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任務式學習等模式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模式多樣化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轉變至關重要,Lobo既分析了新技術給教師帶來的挑戰,又闡述了新技術給筆譯和口譯教學革新帶來的機遇。教學流程與教學要素是口譯教學的微觀領域,研究者對它們的探討也非常深入,如Sandrelli指出,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至少發揮著以下作用:有助于構建數字化口譯資源庫,為學生創建個性化練習素材,構建真實口譯場景以及為師生同步與非同步的交流提供便利。

我國的研究取向相對單一,主要關注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的影響與應用。國內多數研究者都認同信息技術給口譯教學帶來的積極影響,如教學資源的多樣化,素材內容的真實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口譯訓練的情景化,學生自主學習的便捷化,教學評價體系的過程化。同時,陳亞敏等人也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口譯教學內容的適當選取問題、學習資源的甄別問題提出了質疑。此外,教師在新技術環境下的適應性、傳統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的關系等問題也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關注。在教學應用方面,國內研究者除探討應用的原則、模式與策略外,蔣鐵海、劉進等還從實用工具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的實現形式與效果評估。

從研究方法的取向看,國內思辨類研究占據主導,實證類研究較為缺乏,宏觀視角研究遠多于微觀視角的研究。經過對上述105篇國內文獻的統計,我們發現實證類文章僅占13%。比較而言,國外實證研究占同類研究的近一半。

值得關注的是,國外一些研究者堅持對同一主題實施長期實證研究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例如,Leong Ko自2004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完成“遠程模式下的口譯教學”的博士論文后,至今連續八年對遠程口譯教學進行了不間斷的實證研究。

三、教學法因素對比

縱觀國內文獻,教學模式、教學原則與方法占據了研究總量的近七成。這表明研究者更傾向于從宏觀上探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口譯教學模式。在教學模式的界定上,主要有三個維度:從傳統課堂與信息技術環境下口譯教學二者關系的維度進行界定,如秦勉的“人機結合課堂新模式”、侯闃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應用模式”:從信息技術環境下口譯教學系統性構建的維度界定,如劉進等的“立體式口譯教學模式”、王建華的“交互式口譯教學模式”;從口譯教學設計的維度界定,如王靜的“網絡環境下任務型口譯教學模式”。在教學原則與方法上,主要涉及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口譯技能訓練的中心化與情景化、素材資源的多模態與真實性、教學內容與設計的體系性等。教學策略主要集中在五個“結合”上,即教師精講與學生勤練結合、課堂集中學習與課外自主學習結合、課程經典教材與實時性素材結合、面授式情景教學與機輔虛擬式教學結合、技能強化與口譯實踐結合。國內對教學資源的關注多停留在音視頻資料、在線詞典、網絡素材、語料庫等在口譯教學的局部應用上,沒有上升到系統化的口譯教學資源庫構建層面,對于資源的分類、檢索、編輯、更新等精細加工缺少研究。自主學習雖在目前的總數中所占份額有限,但近幾年研究者對其關注度呈明顯升溫態勢,如劉夢蓮結合實際案例,總結了面向學習者的口譯自主學習網站建設的設計理念與操作的技術細節。劉建軍則從實用性軟件的角度介紹了計算機輔助學習工具在口譯自主學習中的應用特點、功能與效果。最后,教學評價和教師是國內研究關注最少的問題,只有少數研究者提到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口譯教學過程評價體系,以及信息技術下口譯教師的資質、能力、信息素養等問題。

從國外來看,教學模式也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但國外的教學模式更為具體,并且更多與實證研究方法相結合。例如,Ko將遠程口譯教學模式進一步細分為純粹自學、自學加輔導、互動教學三種模式,并在“合作型網絡社區學習平臺”驗證互動教學模式的比較優勢:Lobo領導的教師團隊設計并實踐了將信息技術融入常規性口筆譯課程教學的PATT模式。在教學資源方面,國外的關注熱度與深入程度均高于國內。Carabelli提倡建立資源數據庫管理系統,給譯員提供結構化、易檢索、易擴容的資源數據庫,同時還要給原文信息提供二級參數,如背景知識、上下文介紹等。Mayor則提出要將學生練習過的錄音文件用數字化格式進行存儲以方便檢索和進行過程性評價。自主學習在國外研究中也較受重視。PSchhacker建議在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過程中使用數字化教學網站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原文檔案。Sandrelli認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應包括:背景知識閱讀、各種信息資源的使用、技術術語與專業詞匯的準備等。她同時指出了自主學習中暴露的問題,如學習內容不系統、過程缺乏監控以及學員選擇材料時感到迷失。國外對教學評價的討論范圍比較廣泛,除常規關注的學生學習評價與教師教學評價外,還涉及對信息技術工具的評價與基于信息技術的口譯教學設計的評價。此外,國外在教學管理、教師的角色與挑戰等方面也有專門討論,如提倡用Moodle課程與學習管理系統優化口譯教學管理流程,口譯教師應及時熟知各種新型職業口譯形式、加強同行信息交流與提升自我信息技術素養等。

四、技術工具對比

Berber區分了兩種用于口譯的信息技術工具:用于職業口譯的工具與用于譯員培訓的工具。前者包括商業性術語數據庫、數字電視頻道、視頻會議系統與遠程口譯系統等;后者包括口譯訓練專用軟件、口譯訓練資源庫(如日內瓦大學的SIMON資源庫)、遠程教學平臺與電話/視頻會議教學模擬系統、即時交流工具(電子郵件、在線聊天等)、DIY自建語料庫、語音識別程序、因特網、在線詞典與百科全書等。

若將用于口譯教學的信息技術工具進一步細分,又可分為通用型與專業型工具。兩種工具在國內外均有使用,但國外在專業工具的開發上更為成熟和持續。以英國為例,最早用于口譯教學的專用軟件是1995年由Tell Consortium開發的Interpr-It。之后,1999年至2002年英國赫爾大學在歐盟委員會資助下又研發了Interpretations。該軟件由課程、模塊和練習三大部分組成,功能包括教師素材編輯、導入性練習、文字處理器、影子練習、視譯練習、個性化反饋等。繼而,第三代口譯教學專用軟件Black Box又將音視頻交傳練習、音視頻同傳練習、視譯練習等進行流線化設計,而且加入了更為復雜精細的文本編輯與注解功能,更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目前第四代的Virtual Interpreter Suite則致力于開發多頻道功能和會議口譯教學的仿真功能。

從文獻反映的數據看,國內用于口譯教學的工具以通用型居多,如播客(Podcast)、流媒體播放程序(FMS)、博客或微博、QQ群、多媒體、音像資料、音視頻剪輯工具、Moodle與Blackboard課程管理系統、電子郵件、電子論壇等。國內專業型口譯教學工具的開發主要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數字訓練與多語種口譯訓練系統、“普特網”推出的“口譯專能培訓習得機制”(IPTAM)、口譯自主學習網站、口譯教學語料庫、口譯實訓平臺等。

在技術工具的使用原則與應用標準上,國內外研究者的看法較為一致:技術工具應當為口譯教學服務而不是凌駕于教學之上;使用信息技術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口譯教學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合理的教學設計是實現技術工具價值的關鍵,而教學設計應以課程目標為指導,以教學內容為依托,結合學習者和口譯學習資源的特點,將系統性、可行性、程序性與反饋性有機統一;技術的采用應綜合考慮經濟成本、教師工作量、技術使用障礙、技術穩定性與維護等因素。

五、不足之處對比

國內外研究的最大不足在于,多數研究者僅從口譯教學的某個側面出發,以單一的信息技術工具解決局部的問題,缺乏整體宏觀的課程理論視角。其次,對口譯教學模式的探討缺乏跨學科的視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口譯教學設計必然涉及教育學理論、課程理論、教育技術學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多學科的指導,而這些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在現有的文獻中并不多見。

從研究范式看,國內研究的最大不足是宏觀視角的理論探討多,實踐嘗試操作較少,眾多研究者對信息技術給口譯教學帶來的影響、教學模式與原則之類的討論樂此不疲,而真正深入到工具的實際開發與應用、教學效果評估等微觀層面的研究則相對匱乏。國外的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較為均衡,但在口譯形式上卻偏重于同聲傳譯教學,對交替傳譯、聯絡口譯、視譯等研究相對欠缺。

在教學法因素方面,國外對教師、教學管理、教學資源、教學評估等還缺乏深入研究,而國內對口譯教學資源、教學管理與教師信息素養等話題的研究較薄弱,同時對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評價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此外,國內對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應用中的實效性研究缺乏全面的評價機制,更多停留在經驗介紹層面,且無長期實證研究數據的支持。

第9篇:混合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MOOC;學術英語;英語教學;互融性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3-0181-02

一、引言

MOOC在引發全球學習革命和教育革命的同時,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改革的機遇和發展的原動力。2007年教育部出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AP)日漸成為教學的主流。如何充分利用MOOC平臺的優質資源,將信息技術與EAP教學深度融合,是亟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學術英語及其特征

1.學術英語。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教學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所學專業領域的英語運用能力。EAP是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大分支,是以應用語言學為理論基礎,結合語域分析、語篇分析、學習技能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等理論形成的一門特殊的學科理論。根據學習者使用語言的最終目的和環境,Jordan(1997)將ESP分為職業英語和學術英語兩大分支。EAP又再分為專門學術英語和通用學術英語兩類。EGAP主要訓練各學科通用的學術口語交流能力和學術書面交流能力,例如聽講座、記筆記、口頭陳述、撰寫文獻綜述和課程論文、參加學術討論等能力。ESAP是以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為內容的英語教學,但主要注重這一學科的特定語言和工作場所交流技能的教學。在專門用途英語中,EAP占主導地位。它在幫助學生上全英語課程和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中扮演了很重要的橋梁角色。自教育部2002年年底啟動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來,我國大學生總體英語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EAP日漸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

2.EAP教學特點。EAP教學具有以下五項典型特征:①以需求為根本:EAP教學認為,任何一門課程都應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并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需求。②以內容為依托:EAP是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CBI)。CBI的理論核心是:學習者若將外語學習同內容學習結合起來,將語言作為了解信息的途徑而不是為了學習語言本身時,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③以能力為核心:EAP教學尤其注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這也正是EAP教學和大學英語教學的最大區別。④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上,EAP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基于問題/項目的學習法(Problem/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這種教學法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溝通交際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也能真正實施形成性評價。⑤以應用為目的:EAP教學中所有語言練習都是以應用為目的,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根據EAP教學的特點,在EAP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三個前提:①需求分析。一是分析學習者將來必然遇到的交際情景;二是分析學習者缺乏哪些技能和知識等。②真實性。是指EAP教材的內容要來自與專業相關的真實語料。③學生為本。是指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語言學習,即能使學生理解和產出規范語言的學習策略和教學方法。

可見,EAP有別于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在EAP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和大學英語完全不同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三、MOOC與大學EAP教學的互融性

1.何謂MOOC?2012年以來,MOOC提供的大規模在線課程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又被翻譯成“慕課”,即“令人羨慕的課”。維基百科上對MOOC的定義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課程),是一種針對于大眾人群的在線課堂,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來學習的在線課堂。MOOC是遠程教育的最新發展,它是通過開放教育資源的形式而發展來的。”在教學形式上,MOOC是以連通主義理論和網絡化學習的開放教育學為基礎的。這些課程跟傳統的大學課程一樣,能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從初學者成長為高級人才。

2.MOOC與大學EAP教學的互融性,MOOC的開放性、大規模性、課程完整性和網絡交互性決定了其風靡全球是一種必然。然而,MOOC英語課程的學習也給中國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由于自身英語水平的限制,只有少數中國學生能夠順利完成課程。在學生有著強烈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如果能將MOOC優質課程資源與大學EAP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則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①MOOC具有專業+語言的優勢:我國EAP教學剛剛起步,EAP教材在選材、操作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談不上專業學術內容的拓展。MOOC課程多以英語為教學語言,MOOC真實的語言教學材料天生具有向非英語國家學生授課的優勢。因此,無論從課程的專業內容還是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MOOC課程都十分適合用作EAP學習內容。②MOOC教學模式與EAP教學要求一致:EAP的教學目的是訓練學生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應用語言的能力。MOOC平臺上以英語為主體語言,學生要想聽懂全英課程、完成測試、與老師或其他學生互動溝通,都需要運用基本的學術英語語言技能。因此,借助于MOOC課程任務的完成,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在真實語言情境中的語言運用機會,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鍛煉。③混合教學模式符合學生需求: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需求分析發現,50%以上的學生期望開設“一般學術英語”;學生最受歡迎的教材形式是“網絡教材+紙質教材”;最受歡迎的授課方式為“網絡自主學習+課堂面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與MOOC同步的國際學術期刊閱讀、檢索、學術陳述演示及學術寫作能力也正是學生在EAP學習中所需要培養的學術英語能力。④MOOC有助于教師自主專業發展:信息時代要求EAP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英語素養和教學技能,還應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術素養和信息素養。EAP教師可借助于MOOC平臺的優質教學資源,獲取自我發展的機會和信息,走自主專業發展的道路。此外,MOOC視頻資源的引入,既減少了教師的備課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師在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方面的不足,EAP教師則能夠更專注于教學進程和活動的設計。

四、結論

EAP教學是以需求為根本、以內容為依托、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外語教學。在EAP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和通用英語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MOOC課程注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過程的人性化,其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優質的視頻課件,不僅為高校開展EAP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課程材料,更因其情境性和新穎性為教學注入了生命活力。筆者認為,MOOC與大學EAP教學具有互融性。MOOC與EAP教學混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實現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核心,以應用為目的”的EAP教學。這種學習模式還有待于后期進行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蔡基剛,我國第一份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文件的制定與說明[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4).

[3]蔡基剛,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5]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

[6]龍蕓,學術英語課程在大學英語應用提高階段的定位研究――網絡環境下的EAP課程實踐[J].外語界,2011,(5).

Analyses of the Mutually Melt of the MOOC and the EAP Teaching

SUN Ran

(Shangh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Shanghai 201400,China)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f性欧美 |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 | 久久99毛片免费观看不卡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无 |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91 | 毛片爽爽爽免费看 | 日韩天天摸天天澡天天爽视频 | 久草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高清专区 |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欧美一级特黄特黄毛片 | 久久成人视|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 久久99免费视频 | 日本理论片免费高清影视在线观看 | 欧美做爰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 一本色道久久爱88av | 最新更新国内自拍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久久入口 |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 亚洲一区视频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 久久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91成人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 japanese色系国产在线高清 | 美国一级毛片片aaa 美国一级毛片片aa成人 | 亚洲天堂美女视频 | 老外毛片 | 九色97| 亚洲在线看片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欧美一级三级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免费视频观看 | 欧美一级网址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 久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