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險研究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農保;制度;文獻分析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農村養老保險問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萌芽期,探索期,整頓期和改革期四個歷史階段。2009年,為了更好地解決我國廣大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我國開始了在全國范圍的新農保試點工作,并由國務院在9月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用以指導新農保的試點工作,標志著“新農保”制度應運而生。
一、數據的選取與處理
本文以CNKI作為平臺,以“主題”作為檢索點,檢索詞設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將匹配設定為“精確”以此提高檢索的準確率,并將期刊來源類別設定為“核心期刊”以提高文獻來源的權威性。共檢索出相關論文154篇,文獻發表時間從2005年開始,對新農保制度問題的大規模研究主要集中在 2009年以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
二、文獻分析
(一)文獻作者分析
通過對新農保制度問題研究領域的作者群體的分析,發現此領域已具有穩定的作者群引導研究的發展,高產作者群也已形成,例如來自武漢大學社會保障中心的鄧大松、劉昌平,河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耿永志,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的韓俊江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們更好的了解這個領域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在統計的文獻中,學者個人獨著的論文占到60.5%,多人合著的論文占到39.5%。其中以兩人合著的論文為主,占總論文量的31.4%。其次是3人合著論文,占總論文量的6.6%;4人合著論文占總論文量的1.5%。學者們之間的合作有利于促進學術研究和交流,有助于深入探討研究問題,促使研究內容往深層次發展。
從作者所在單位機構來說,文獻的作者來自于高等院校、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銀行等單位。統計結果顯示,來自高等院校的作者發文量居于首位,占到總發文量的95.7%;來自科研機構和銀行的作者發文量占到總發文量的4.3%。
(二)基金資助項目的分析
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往往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并代表著某個研究領域的新趨勢,特別是國家級課題更是代表了該研究領域的先進水平。通過文獻分析統計得出獲得國家、省部、市、院校等各級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論文總數的30.5%。其中,國家級27篇,占論文總數的17.6%,其所占比重最大;省部級12篇,占論文總數的7.8%;市級、院校級分別有3、5篇,分別占1.9%、3.2%。目前的基金資助來源以國家級課題為主,這與國家建立新農保制度有一定的關聯。
(三)內容分析
對論文內容的分布進行研究可以較大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學界所關注的熱點。通過對文獻進行內容分析,發現我國對新農保制度進行研究的內容相對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農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現有的文獻對于新農保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沒有異議。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是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其存在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胡玉璋(2007)認為推進新農保制度建設是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基本途徑。我國經濟結構變化為建設新農保制度的試行提供了前提性條件;財政收入與農民收入提高為新農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關鍵性條件;政府重視與農民意愿為新農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主觀性條件;長期試點為新農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技術性條件,這些都表明了我國建立新農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新農保中的政府責任分析
“新農保”與“老農保”相比主要區別在于在制度設計上突出了政府責任。政府在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和演變上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在新農保制度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劉昌平(2008)指出“老農保”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責任缺失。曹信邦,劉晴晴(2011)認為我國政府財政完全有能力對農民養老保險賬戶缺口承擔責任。鄧大松,薛惠元(2010)提出應當強化政府責任,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加大財政補貼的力度,使財政另行預算注資保持較快增幅,并承擔相應的轉制成本,以緩解參保與享受人群倒掛帶來的基金壓力。當然我國政府在財政支持新農保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3.新農保基金的籌集與管理研究
隨著新農保工作的普遍展開,其基金的籌集與管理問題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問題。基金的籌集決定了新農保制度能否順利推廣,其籌集模式在新農保制度中處于的核心地位。金玉秋(2009)認為農民養老基金籌資模式必須適應我國國情,最低籌資水平應該滿足合理的最低保障需要,資金來源渠道應該多元化,并強調了土地資本收益在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籌集中的作用。劉昌平(2008)從基金管理模式方面推行委托投資型和銀行質押貸款型基金模式以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安全管理,有效運營,保值增值,基金監管,直接關系到自愿參保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信任和信心,因此可以看出管理好新農保基金具有重大意義。
4.關于新農保試點的研究
新農保制度的試點研究一直是政府和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按照全國試點指導意見的要求,全國各地的試點地區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了試點工作。相關試點文獻的框架結構大致是“現象――原因――對策”模式。通過對新農保試點工作實施情況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新農保試點工作在西北偏遠地區仍然較少開展。對試點地區的研究經驗的借鑒,有利于推進我國新農保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5.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新農保制度必須要解決與其他相關制度的配套銜接問題才能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新農保制度的相對穩定性也是影響其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李玲(2011)強調從實現政府財政補貼可持續,農民長期參保意愿可持續,管理運行可持續,農民滿意可持續等方面來保證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李瑩(2012)等人從資金籌集的視角,從財政支付能力、個人繳費能力、集體補助能力3個方面,探索了新農保的可持續性。新農保制度要想具有可持續性,就要進行嚴密的基金監管,保證基金的安全;進行周密的信息管理;加強新農保的經辦服務能力,簡化農民參保轉續手續。
(四)研究方法分析
從研究方法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遠遠少于定性研究,較多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作表面擴展和堆積。文獻的定量研究方面主要應用了保險精算學方法和回歸分析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少數研究運用了系統仿真技術、相關分析、因子分析和二元離散選擇模型、簡單動態模型、擴展性線性支出模型等學科方法,這些方法為科學地分析新農保險制度提供方法依據。
三、結語
通過對我國新農保制度問題研究期刊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發現當前新農保制度問題研究已具有一定規模,研究的內容涉及多個層面,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總體上看從2009年國家正式推行新農保試點以來,各界專家、學者們紛紛對新農保建設發展及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解決的建議及對策,其針對性和正確性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盡管新農保的試點工作在加快推進,相關研究也在不斷增多,但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后性、農業人口數量的龐大,新農保制度的真正建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農保領域仍然有很多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希望更多研究者能夠加入到這些問題的研究中來,不斷加強學術交流,共同為促進新農保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胡玉璋.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7年第3期
[2]劉昌平.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J].保險研究,2008年第10期
[3]曹信邦,劉晴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府財政支持能力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21卷10期
[4]鄧大松,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行中的難點分析――兼析個人、集體和政府的籌資能力[J].經濟體制改革,2010年第1期
[5]金玉秋.土地資本收益與農村養老基金籌集模式創新[J].求索,2009,8
[6]劉昌平.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社會保障體系的戰略思考[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第38卷第4期
[7]李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機制[J].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研究生論文專刊,2011年3月第38卷
[8]李瑩,黨略,舒迪遠,翁衍沛. 廣東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基于基金籌集角度的分析[J]. 特區經濟,2012,04
關鍵詞:城市安全 城市居民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Abstract: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al level of evalu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level city there are many han to solve the nee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residents safe, focused on urban residents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ity of safety management.
Key words: the city safe city residents safe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圖分類號:P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的發展經歷了以安全為本的城市、以經濟為本的城市、以人為本的城市三個階段。古代人們,以城市安全為本,修筑城墻以抵御外來侵略;在以人為本的今天,人們對城市安全的要求不再是簡單的抵御外來者,而是從廣義的安全角度要求城市給予居民以安全感。
1、研究背景
我國近年來不斷攀升的城市安全事故,其數量之大、傷亡人數之多、經濟財產損失程度之深、影響范圍之大更是社會關注的聚焦點。華東師范大學危機管理研究所所長陳潔華介紹,每年,我國因安全危機而造成的損失達5000億元。近年來城市安全事故從出不窮。2008年春季,我國南方發生了50年不遇的罕見的雪災天氣。南方十多個省遭受了50年不遇的持續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受災人數過億,并造成電力中斷、水管爆裂,十多個機場、眾多高速公路關閉,京廣鐵路主干線和諸多鐵路路段及國道停運,導致人員和物資流動阻滯等連鎖反應。民政部救災司2月2日公布的此次雨雪受災數字:農作物受災7 200多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30多億元,因災死亡60人,緊急轉移安置175.9萬人,倒塌房屋22.3萬間,損害房屋86.2萬間。今年,9月27日14時51分,上海地鐵10號線發生追尾事故,造成271人受傷。近期城市電梯傷人事故,校車安全事故頻發,城市居民沒有安全保障和安全關的城市不僅無法帶動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甚至可能成為無可挽救的禍源。一串串觸摸驚心的數字,帶給城市居民諸多關于“我們的城市安全嗎?我們安全嗎?”的思考和拷問。因此,城市居民安全問題的研究探討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2、相關定義的界定
人們對城市安全的要求既要求城市在自然災害、社會突發事件等有效的抵御能力,并能在環境、社會、人身健康等方面保持一種動態均衡和協調發展,能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秩序、舒適生活空間和人身安全。即城市安全包括兩方面內容:有效的抵御能力和城市居民生活秩序、空間和人身的安全。也就是說,城市安全應該包括對宏觀方面的以城市災害和抗災防御能力為評價內容的城市公共安全;以及微觀方面的以城市居民生活秩序、空間和人身的安全為評價內容的城市居民安全。
城市居民安全評價是以獲得居民安全度的定量結果,為城市安全管理、規劃提供量化依據為目標。評價中只考慮城市安全事故后果為居民人員傷亡造成影響的事故因素,不考慮對財產造成損失和環境造成破壞程度的事故因素。通過城市居民面臨的危險性分析,選擇合理的安全評價方法,建立城市居民安全評價體系和方法。而構建合理的城市居民安全指標體系是進行城市居民安全評價的基礎。
3、城市居民安全指標體系的建立
3.1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是開展城市居民安全評價的基礎和關鍵,評價指標的全面性與準確性會直接影響到評價結果的質量。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能夠反映城市安全現狀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情況,必須要以能反映整個系統的危險狀態為目的。如果確定的因素太多,就會增加系統指標體系結構的復雜性和評價的高難度性,而且掩蓋了關鍵因素的重要性:反之指標因素確定的過少,則評價過程太過簡單粗糙,如此便很難全面地反映系統的客觀情況。因此,設計指標體系時要具有科學性、系統性、資料的可獲性、可衡量性、可操作性的原則。
3.2城市居民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意義
確定一個科學、全面、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保證評價過程合理性、結果可靠性的關鍵。合理、科學地設計城市居民安全指標體系具有如下意義和作用:
(1)是客觀評價城市居民安全現狀和發展趨勢;
(2)能準確認識城市居民安全的控制方向和方法;
(3)為科學分析城市居民安全的規律提供理論支持;
(4)為安全管理提供理論支持,為各級政府和社會提供安全科學決策的依據;
(5)是居民認識城市安全水平的標度。
3. 3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思路
本文從對居民安全產生影響,即對城市居民衣、食、住、行、醫安全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歸納建立城市居民安全評價指標,并從這五個方面安全出發將社會治安、生活保障、醫療衛生、經濟狀況、生態環境五個方面內容作為城市居民健康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
(1)社會治安
社會治安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關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作為城市居民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主要從刑事犯罪、治安管理兩個指標來考察城市安全。危害城市社會治安秩序的主要破壞力指標這里不僅要從數量方面,而且要從性質方面對違法犯罪案件進行認真評估,這樣才能較全面地評價社會治安狀況。
刑事犯罪方面,犯罪率、刑事案件的立案率是判斷社會治安狀況好壞的“晴雨表”,是城市治安考核的重要指標。
治安管理方面,安全的城市監控覆蓋率是強化城區安全防范建設,加強城區治安防范力量,有效防范重大案件發生的重要手段。而警力不足是目前我國城市治安的瓶頸之一,適當的警員配置率,合理的破案率從治安管理上體現了社會治安管理能力。
(2)城市生活保障
現代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都對交通、水、電、氣、油等高度依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發展的速度使得城市的生命線系統迅速飽和甚至超負荷運行,大大增加了城市脆弱性的同時給居民生活安全帶來威脅。完善、穩定的生活供給系統是城市安全的標志,滿足城市居民的氣、熱、水、電、信息、交通等的需要是城市居民安全的前提條件。本文從城市居民對生活的基本需求出發,查找相關指標,建立生活保障的相關指標。將現代生活要求的城市供電、供氣、供水、交通、住房、食品的安全作為衡量生活保障安全的指標。在選擇三級指標時,從供電、供氣、供水、交通、住房、食品的供應數量和質量安全性指標
上反映生活保的安全性。
(3)醫療衛生
健全的醫療保障、合理的衛生防疫水平是城市居民對醫療衛生的基本要求。
擁有與城市人口相匹配的醫生數量,足夠的醫療保險投保率,寬廣的疫情監控覆蓋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病床數是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就醫前提。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區,傳染病發生機率大于農村,傳染病一旦爆發對城市居民造成身體上的創傷和心理上的恐慌。在城市醫療衛生上將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作為衛生防疫工作的重要衡量指標,是城市醫療衛生安全的重要指標。
(4)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它不僅包括各種自然要素的組合,還包括人類與自然要素間相互形成的各種生態關系的組合。城市作為一種典型的符合生態系統,其生態環境脆弱,如何改善生態質量、維護生態安全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生態環境對城市居民健康影響主要包括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兩個方面。
環境治理方面,環境破壞對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包括水、氣、聲環境安全造成威脅,而水、氣、聲、渣各類廢物的處理達標情況,都能極好地反映出城市污染控制的現狀,以及當前的環境狀態。生態建設方面,城區要保障足夠的綠化覆蓋率、公共綠地面積、好于二級的天數才能在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合理運行的同時,保障居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
(5)經濟狀況
經濟狀態不僅僅關系城市和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更能直接反映居民經濟狀態。
經濟富裕狀態是城市安全程度的重要基礎,也是城市居民安全的重要影響指標。本文在考慮城市居民經濟狀態指標時,從就業保險、收支狀態、分配結構這三方面進行。
就業保險情況安全狀態由城市失業率、失業保險率反映出來。正常收支是維持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條件,由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財政收入構成,是城市居民經濟狀況的反映指標。分配結構上主要從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例既恩格爾系數和反映經濟財富分配狀態的基尼系數體現。
根據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以及思路,結合專家意見,本文將城市居民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四層。具體見表1。
表1 城市居民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目標層 準則層 要素層 指標層
城市居民安全
社會治安
刑事犯罪
犯罪率(%)D111
刑事案件立案率(%)D112
治安管理
重點部位安全監控覆蓋率(%)D121
警員配置(1/萬人)D122
生活保障
城市供電
人均供電量(度/月)D211
供電可靠性(%)D212
城市供氣
燃氣普及率(%)D221
暖氣普及率(%)D222
城市供水
人均生活供水量(噸/月)D231
自來水普及率(%)D232
飲用水水質達標率(%)D233
城市交通
公交車配置(臺/萬人)D241
公共交通分擔率(%)D242
城市道路面積(m2/人)D243
城市住房
人均住房建筑面積(m2/人)D251
危舊棚戶房比例(%)D252
食品安全
食品抽檢合格率(%)D261
口糧供求差率D271
醫療衛生
醫療保險
萬人擁有醫生數(1/萬人)D311
醫療保險投保率(%)D312
衛生防疫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D321
萬人病床(1/萬人)D322
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D323
生態環境
環境治理
污水廢水排放達標率(%)D411
廢氣排放達標率(%)D412
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分貝)D413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D414
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率(%)D415
生態建設
城區綠化覆蓋率(%)D421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2)D422
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天/年)D423
經濟狀況
就業保險
城鎮登記失業率(%)D511
失業保險率(%)D512
正常收支
人均GDP(元/人)D521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D522
人均財政收入(元/人)D523
分配結構
恩格爾系數D531
基尼系數D532
4、結語
本論文通過對城市安全內容的分析,提出了城市安全包含了城市公共安全和城市居民安全兩個方面內容,并通過對城市居民安全影響因素的分析,構建了城市居民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理論支持,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參 考 文 獻
【1】童林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安全保障問題[J]..城市發展研究,1999,(6):1―6.
【2】 吳慶洲.21世紀中國城市災害及城市安全戰略[J].規劃師, 2002(1): 12.
【3】 鄭杭生.中國轉型時期的社會安全隱患與對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4(2):4.
【4】 高峰.宜居城市理論研究[D].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 2005.
【5】 修春亮等.針對突發災害:大城市的人居安全及其政策[J].人文地理,2003.18卷
關鍵詞:外來務工;住房保障;現狀
我國城市外來務工人員是20世紀70年代末,在農村推行了后,農村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轉而進入城市務工,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群體。從全國范圍來看,他們從事建筑業、服務業、制造業等科技含量低,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這一群體逐漸壯大,已成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可小覷的一支力量。據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12年全國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總量達到26261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增長3.9%,其中外出務工16336萬人,增加473萬人,增長3%,本地務工9925萬人,增加510萬人,增長5.4%。?譹?訛如此龐大的一支隊伍,每年為國家,為城市做出了大量的貢獻。據胡兵?譺?訛(2005年)等人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測算結果顯示,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為17.26%,這只是2005年的數據,時至今日,這個比重還在擴大。就廣東省而言,外來務工人員對GDP增長貢獻高達25%以上,一年貢獻397.3億元以上。他們在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的同時,還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我國三大產業的比例從改革開放之初的4:4:2,變為當前的2:5:3。此外,對城市的消費,城鄉的建設和發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所獲得的報酬卻難與其貢獻成正比,子女教育問題、勞動用工問題、社會保險問題、住房等問題也都是城市外來務工人員所面臨的有待解決的實際困難。
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合理安排和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據此,我們應該深入了解國內外的相關制度與舉措,以便更加科學合理的制定出有利于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保障的良策。
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流動和城市化在同一階段進行,使得其在城市化的過程當中并沒有出現類似我國這種大規模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的現象,由此國外就沒有針對這一群體的住房保障研究。但是在快速的發展中,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大規模流動也產生了很多問題,貧民窟問題、環境問題、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等問題也都得到了相關學者的關注。
在對貧民窟問題的研究當中,有些學者認為,貧民窟通常是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后的第一個目的地,認為選擇居住貧民窟是這些遷移人口的理。因為大多流向城市的農民缺乏技術,很難馬上找到合適的工作獲得滿意的報酬,其生活方式和習俗由于地域差異也往往遭到當地人的歧視和不理解,難以融入城市社區生活,只好聚集在貧民窟生活。?譻?訛貧民窟的存在具有其存在合理性,它為剛進入城市的遷移人口提供了一個調整和適應的場所。而且“充滿希望的”貧民窟是可以自行自己消除的,有能力自己進行社會改善并最終與社會整合融入社會;需要關注的是“失望的”貧民窟,由于普遍受到社會歧視而不積極進取,這些不利因素將對社會構成威脅,是國家發展的障礙,應該采取監視、控制和撫慰的策略。?譼?訛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移民安置研究漸漸取代了對貧民窟問題的單純研究。二戰后,國際上普遍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公共住房來解決低收入流動人口的住房問題,興建“永久的出租房”。(Harris R.&C. Giles,2003)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特納的“兩階段說”。特納在他的首創模型中,分析了城市化過程中移民安置的兩個階段,即在城市邊緣區域非法占地臨時搭建或自行建造住房的再安排和城市中心區域貧民區租房的初步安排,并且提出移民住房狀況不斷改善的過程是棚戶的所有者取代貧民區的房客身份。他反對當時政府的一般處理辦法,認為無論是否以營利為目的,所建住房的標準和成本太高,致使城市貧困人口難以負擔,因而提出主要以“使用動機”為目的進行住房建設的“第三部門”概念。?譽?訛
Loo Lee Sim (2003)認為集中建設公共住房,容易出現種族隔離的現象,并且不同階層和消費群體容易分割開,從而產生更多不穩定因素。因此,對于公共住房的選址要考慮到族群與階層的合理安排,考慮到鄰里的布局影響,這樣有利于族群和階層融合、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避免“貧民窟”的大量出現。
對于進城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方面的事宜,國內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策略及建議。劉純彬(2005)在做了大量的考察調研后,指出了進城務工人員的住房問題位列其亟需解決的十個問題中的第四位,僅次于勞動工資、8 小時工作制和勞動保護這三個學術界和輿論界熱點問題之后。李琳(2007)將住房問題列為進城外來務工人員在城鎮化進程中遭遇的不公的七大表現之一,認為這一群體住房條件惡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陸海深(2007)認為農民工在城市是融合還是隔離,首先取決于能否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其次就是住房問題。?譿?訛在住房狀況及原因方面,吳維平、王漢生(2002)對北京和上海流動人口的住房進行研究之后,發現這個群體在城市住房的主要類型是租賃屋、工棚和單位宿舍三種,他們的人均住房面積只有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超過三分之二的流動人口住在無廁所無廚房的住房里,近一半的流動人口對自己的居住條件不滿意。農民工是流動人口的主體,他們的住房條件也就可想而知。?讀?訛
吳煒和朱力認為,我國的外來務工人員住房福利獲得的渠道過于單一,主要來自于市場,這使得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條件差,住房權利難以得到保障,負面影響顯著。因此,要加強政府在提供住房方面的責任,改革現有的一些政策,松開一些束縛和局限,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更多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房,并且鼓勵和刺激非政府部門在提供住房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讁?訛
王星把眼光放到了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的身上,認為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對城市化的需求更加的強烈,“職業非農化——居所城市化——生活市民化”是他們融入城市的基本步驟,住房是其中一大難題,在這個問題的背后,是市場與政府的雙重失靈,為了緩解這一狀況,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創新社會的管理體制,鼓勵全社會參與,構建住房資源的動態配置體系。?輥?輮?訛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于進城外來務工人員的關注度很高,并且對其進行各個角度的闡述和論證,學者們涉獵了很多問題,并指出存在的種種困境,提出了各自的建議。這都將對我國進城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保障問題產生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引文注釋
①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②胡兵,賴景生,胡寶娣.二元機構、勞動力轉移與經濟增長[J].財經問題研究,2005(7);9-13.
③李帥.我國進城農民工住房及其保障問題研究[D].東北大學,2009:2-3.
④Costello, MiehaelA .Slums and squatter areas as entrepots for rural-urban migrants in a less developed society[J]. Social Forees,1987,(66):2.
⑤Abu- Lughod ,Janet. Migrant adjustment to city life: the Enyptian Cas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ny ,1961,(7):1.
⑥劉菲.我國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11(3).
⑦王曉營.農民工的住房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D].山東經濟學院,2010(5).
⑧曹瑩.蘇南外來農民工住房狀況德爾調查和研究[D].蘇州大學,2008(5).
⑨吳煒,朱力.農民工住房福利現狀與政策走向-基于福利多元主義的視角[J].長白學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