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畜牧經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我國畜牧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建設有了飛速發展,尤其是我國的畜牧經濟,無論是畜牧業產品產量還是人均占有量,都有明顯提高。但觀察我國目前的畜牧經濟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1 環境嚴重惡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水資源中的重金屬已經嚴重超標,這就使牲畜在飲用重金屬超標的水后,在牲畜體內產生生物富集現象,導致牲畜體內重金屬超標,人食用肉類食品后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在出口畜牧產品時,進口畜牧產品的國家需要對產品進行檢驗,這就使畜牧產品出口困難,導致畜牧經濟出現下滑。同時,農村畜牧業在生產過程中,由于農村農作物多,需要對農作物進行農藥噴灑,牲畜若食用了噴灑過農藥的農作物,就會使牲畜發生中毒現象,同樣會對畜牧產品的出售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影響我國畜牧經濟的發展。
1.2 產品質量問題很多
畜牧養殖戶,為了加快牲畜生長,以增加經濟收益,經常使用含激素的飼料對牲畜進行飼養,或者采用其他不恰當的方式進行養殖,這就使畜牧產品的質量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進行產品銷售或出口時遇到各種問題,使畜牧經濟受到影響。例如:2002 年,我國對歐盟出口肉類產品,在出口檢測過程中,歐盟國家在我國出口的肉類產品中檢測出有使用氯霉素的現象,于是將從我國進口的全部肉類食品退貨處理,禁止我國肉類食品進行出口。這對我國畜牧經濟帶離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創,直接導致我國畜牧經濟損失達上億元,同時,我國很多家肉類食品加工企業面臨倒閉現象,給我國畜牧經濟帶來嚴重影響。
1.3 生產規模小
對于農村畜牧業來說,依然存在一家一戶的養殖方式,最大的畜牧場的養殖量也不過百,這種小規模的養殖方式已不能滿足我國畜牧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畜牧產品大多海外出口,提供給其他國家使用,而從中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目前,我國畜牧產品的出口量越來越大,一家一戶的養殖方式無法提供充足的畜牧產品,這就使我國畜牧產品市場出現供貨緊張的現象,使我國畜牧經濟受到一定影響。
2 加快發展現代畜牧經濟的策略
2.1 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現代畜牧經濟的發展。發展循環畜牧經濟,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以改善畜牧業的生態環境,同時對畜牧業的環境也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例如:在農村進行畜牧養殖時,在農作物收獲季節,不要將秸稈焚燒處理,可將農作物的秸稈加工成飼料,以飼養牲畜,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牲畜的養殖的成本,還可以杜絕環境污染現象的出現。某奶牛場,在玉米收獲季節,就開始到農村收購玉米秸稈,將玉米秸稈進行加工處理,用來飼養奶牛。在收購玉米秸稈的同時,奶牛養殖廠的廠長還將奶牛所產的糞便處理給農戶,與農戶之間形成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形成循環畜牧經濟。在降低畜牧成本的同時,還可以獲得另一部分收入。行業分析
2.2 加大對畜牧業的扶持
中國是農業大國,畜牧業的發展對國家經濟建設有重要意義,所以,國家應加強對畜牧業的扶持,將畜牧經濟作為我國的重要經濟來發展。對適合畜牧業發展,而又沒有足夠經濟條件的地區給予資金、技術支持,以加大畜牧業的發展。例如:某地養豬場,經濟效益很好,想要拓寬市場,加大規模,引進先進的技術及設備。但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于是向國家政府機構尋求幫助,國家政府部門在經過了解核實之后,對該養豬場給予了資金支持。養豬場在獲得政府資金支持以后,引進了先進的養殖技術,規模迅速擴大,并與肉類食品加工產達成協議,開始進行產品出口,為我國的畜牧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此外,我家還要對畜牧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使畜牧人員能夠及時了解更多的畜牧信息,掌握更多的先進技術,在提高畜牧產量的同時提高國家畜牧經濟的發展。
3 結語
1.1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就業畜牧業屬于勞動
密集型行業,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高,但又不像種植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存在季節性差異,因此能夠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容量。從產業鏈角度看,畜牧業的產業鏈長,產業關聯度強,可以帶動飼料工業、畜產品加工業、皮革制品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1.2增加農民收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畜牧業是增加農民收益的重要手段,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畜牧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研究表明,畜牧業對農村家庭收入增長速度的貢獻率已達到30%以上。在畜牧業發達的地區,農民純收益的增長速度也比其他地區快。畜牧業的發展擴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空間,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繁榮了農村經濟。
1.3利于發展循環經濟,成為鏈接畜牧上下游產業的紐帶
畜牧業在循環經濟和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運作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是鏈接畜牧上下游產業之間的中間紐帶。對于畜牧產業鏈上游區的飼草飼料產業而言,它能夠有效利用種植業的副產品,如桔梗等農作物可用作動物飼料,降低了農民的飼料投入,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對于下游產業而言,畜牧業為許多新型能源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例如畜牧生產產生的糞便可以制成農家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降低農民的種田成本。還可為新型能源沼氣等的生產提供物質保障,新能源的利用解決了部分農民的燃料問題,減輕了環境污染的程度。
1.4滿足人們消費需求,改善膳食結構
人們通過飼養動物,利用畜牧業的生產能力,既可獲得肉、蛋、奶等食用畜產品,還可獲取皮、毛、絨等動物性產品。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優質的畜禽產品,滿足了生活需求,改善了傳統的膳食結構,同時確保食物安全。畜產品中還含有人類所需的主要動物蛋白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有利于均衡飲食,提高身體素質。
2影響畜牧業經濟效益的因素
2.1經濟效益低下,市場信息不對稱
畜牧業經濟效益狀況決定了其發展狀況。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存在著生產投入大、畜產品產出少、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不穩定等問題。同時飼養一些大牲畜的周期比較長,見效慢,在生產過程中還會受到許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這極大的挫傷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戶不能有效的獲取信息,當市場形勢看好、畜牧業效益提高時,農戶就會盲目跟風、擴大生產;當效益下降時,農戶又會減少生產,從而造成畜產品供需的不平衡和價格的不穩定,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的經濟效益。
2.2畜牧業生產分散落后,規模小
我國畜牧業生產大多采用小規模、散養式經營,難以實現資源的優勢整合形成規模經濟,難以引進推廣高新技術和提高管理水平,難以實行市場監管和保障食品安全。同時小規模生產,農戶在市場信息的獲得、決策供給、銷售議價、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處于明顯劣勢地位,不利于保障農戶的利益。
2.3科技水平不高,生產力水平低
畜牧業生產科技水平低,生產力落后,嚴重制約了其經濟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畜禽的優質品種少,產品品種單一,沒有健全的良繁體系。第二是科技成果在畜牧業中的應用轉化率低。第三是養殖場的基礎設施落后,缺少現代化的養殖場。第四是在疫病防治方面,缺乏專有技術人員的指導。在生產養殖環節,缺乏有文化懂技術的勞動力資源。第五受加工、檢疫、冷凍、運輸等環節的影響,畜產品的保鮮、保活水平低。2.4產業鏈條不完善,與龍頭企業的銜接不夠緊密畜牧業的產業鏈發展不完善,畜產品主要以原料和初級產品的形式在市場上流通,從事畜產品精深加工的企業少,與畜牧業相關聯的皮毛加工、新型能源等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后,不利于提升畜產品的附加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畜牧業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畜產品與從事肉奶食品加工的龍頭企業銜接不夠緊密,沒有發揮企業對畜牧業的帶動作用。
3對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為了迎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鞏固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我國應秉承可持續發展宗旨,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加強政府的調控與指導,依靠科技進步,促使畜牧業的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3.1增強政府對畜牧業的宏觀調控與指導
市場經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缺點。為了彌補市場的缺陷,政府對畜牧業的調控與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合理布局,統籌規劃。政府應依照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實現畜牧業的長足健康發展。加強行業信息引導,及時市場信息。建立高效專業的信息網絡平臺,健全畜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強疫病防控預警分析,讓信息資源更好的為我們服務。特別要指導農戶合理安排生產,減小市場盲目性的危害,增強畜牧業抵御市場風險、疫病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技術指導,加大培訓投入。給予農戶技術上的支持,安排專項人員指導生產。同時給農戶提供有關基礎生產技術、規模化、工廠化養殖的培訓,提升農戶的職業技能。堅持優惠性政策支持,給予適度的財政補貼。例如購買良種補貼、規模化養殖場改造補貼、虧損補貼、環境保護補貼等。當政府干預畜產品市場,對畜產品的價格實行保護政策時,會降低生產成本,引導畜產品市場形成相對平衡的供需結構,穩定產品價格。建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吸引龍頭企業。支持和引導一些小規模養殖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可以提高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資源共享。而龍頭企業的生產規模大、標準化經營水平高、管理水平先進。吸引伊利、蒙牛、雙匯等這樣的龍頭集團,可有效帶動畜牧業的標準化經營,推動整個行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整體經濟效益。
3.2實行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的生產經營
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已成為畜牧業發展的一種趨勢。推行規模化、集約化的經營,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益,發揮資本和技術優勢,提高勞動生產率。推行專業化,利于充分發揮各地自然、經濟、社會等條件的優勢,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熟練程度。這樣的分工協作,可以使飼養者提供數量更多、品種更全、質量更高的畜產品,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與國際生產標準和市場要求相接軌。商品化指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體系,讓畜牧業經濟活動在價值、供求、競爭三大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3.3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現代化畜牧業
加強新技術研發,推廣各種先進的技術,重視遺傳基因、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手段在畜牧產業的運用,提高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率。采取科學有效的良種選育方式,形成完善的良種繁育體系。培育出適合當地環境條件的高質高產新品種,提高牲畜的生產能力。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和完善原種場基地,確保良種純度。改善目前畜禽落后的飼養方式及簡陋的條件,利用機械化的工具和適應畜禽生活要求的現代化養殖場來武裝畜牧業。不僅在蓄產品的收購、加工、運輸、貯藏等環節實現全面的現代化,而且在飼養的各個環節如飼料加工、喂食飲水、糞便清除、疾病防治等方面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畜牧業的生產水平和經營效率。加強疫病防控力度,加大動物防疫的科研投入,推進新型高效獸藥和疫苗的研發和推廣,加強基層動物防疫機構建設等,做好日常監測工作。
4結語